成语典故文言文
文言文成语故事
1.请君入瓮【原文】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鞠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与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兴惶恐叩头伏罪。
【译文】有人控告文昌右丞周兴和丘神绩串通谋反,太后(武则天)命令来俊臣审查此案。
来俊臣正在和周兴办理案子一起吃饭,他问周兴说:“囚犯多不肯招认,应该采取什么办法? ”周兴说:“这太容易了! 抬个大瓮来,用炭火在四面烤,再叫犯人进到里面,还有什么能不招认! ”来俊臣派人找来一口大瓮,按照周兴出的主意用火围着烤,然后站起来对他说:“有人告你谋反,太后让我审查你,请老兄自己进到瓮里吧! ”周兴十分惊恐,叩头认罪。
或:有人。
通:串通。
谋:谋反。
鞫:审问。
方:正在。
推:推究。
索:索取。
文昌右丞:官职名,主管司法。
周兴与丘神绩:二人是武则天时期的官员。
太后:武则天来俊臣:武则天时期的官员鞠:审讯承:供认翁:坛子炙:烤内状;皇帝的诉状伏:承认2.望梅止渴【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原文: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有一次,曹操率领部队行军时一时没有找到水源,士兵们都干渴难忍。
于是曹操传下命令说:“前面有一篇大梅林,梅子结满枝头,既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了这话,都流出口水,靠这种办法,使部队坚持走到前边有水源的地方。
3.悬牛首卖马肉《晏子春秋》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1),国人尽服之(2)。
公使吏禁之(3),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4)。
”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5)。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6),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7):“君使服之于内(8),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9),而卖马肉于肉也。
公何以不使内勿服(10),则外莫敢为也(11)。
成语典故文言文加翻译
昔者,愚公年九十有二,居太行、王屋二山之间。
出入山道,出入甚难。
愚公患之,将妻子迁于豫让之墟,以避二山之险。
愚公于是,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遗男,虽吾老病,宁移之哉?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亡以应。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于是北山愚公遗以一箧,南函,北裹,曰:“吾将以此遗来者。
”智叟深以为怪,曰:“何苦而不平,以病吾志?”北山愚公应之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于是北山愚公遗以一箧,南函,北裹,曰:“吾将以此遗来者。
”智叟深以为怪,曰:“何苦而不平,以病吾志?”北山愚公应之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河曲智叟亡以应。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吾虽老病,然吾志不已,汝等何为不助我?”其妻怒曰:“吾虽老病,然吾志不已,汝等何为不助我?”其妻怒曰:“吾虽老病,然吾志不已,汝等何为不助我?”于是京城氏之遗男,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京城氏之遗男,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翻译:从前,有一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已经九十二岁,他住在太行山和王屋山之间。
出入山间的小路非常艰难,愚公对此感到非常烦恼,于是决定将妻子和孩子们迁到豫让的废墟,以避开这两座山的险峻。
于是,愚公带领他的三个孙子,每人挑着担子,开始凿石头,挖土,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文言文成语故事
文言文成语故事了解故事,不仅可以让我们在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更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先人的聪明和才智,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文言文成语故事。
文言文成语故事1: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
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
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
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文言文成语故事2: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翻译: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是足够的。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
那人把那壶酒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
文言文成语故事3: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国学经典成语故事_成语典故素材
国学经典成语故事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参考!1、高山流水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
”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2、庄周梦蝶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
《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
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
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3、倾国倾城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
“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4、凌波微步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
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
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
(典见曹植《洛神赋》)。
5、破镜重圆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
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
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
文言文的成语故事
文言文的成语故事文言文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既具有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意义,又有妙趣横生的典故和灵活多变的语言环境,下面是文言文的成语故事,欢迎参考阅读!文言文的成语故事1: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翻译: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
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现实教育的方法。
”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文言文的成语故事2: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翻译: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文言文的成语故事3:毛遂自荐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
成语故事文言文
成语故事文言文成语典故作为语言的精华、文明的积淀、智慧的浓缩,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成语故事文言文。
成语故事文言文1:执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翻译: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
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成语故事文言文2: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
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
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
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
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成语故事文言文3:叶公好龙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翻译: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
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
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
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
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成语故事文言文4: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文言文常见典故及翻译
1. 卧薪尝胆
原文:越王勾践,栖会稽,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翻译:越王勾践在被吴国打败后,居住在会稽山上,他躺在柴草上,尝胆以励志,经过十年的积聚力量,十年的刻苦训练,最终复兴了越国。
2. 完璧归赵
原文:蔺相如持璧归赵,献之赵王。
翻译:蔺相如拿着完整的玉璧回到赵国,将其献给赵王。
3. 指鹿为马
原文:赵高指鹿为马,群臣莫敢言。
翻译:赵高指着鹿说是马,群臣都不敢反驳。
4. 望梅止渴
原文:曹操望梅止渴,军士皆渴。
翻译:曹操望着梅树,以此止渴,士兵们都感到口渴。
5. 掩耳盗铃
原文:盗铃者掩耳,以为无人知。
翻译:偷铃铛的人掩住耳朵,以为这样就没有人能听到。
6. 对牛弹琴
原文:对牛弹琴,牛不知音。
翻译:对着牛弹琴,牛不懂音乐。
7. 画蛇添足
原文:蛇画足,失其自然。
翻译:画蛇时加上脚,反而失去了蛇的自然形态。
8. 悬梁刺股
原文:苏秦悬梁刺股,昼夜不懈。
翻译:苏秦挂起梁来刺自己的股,日夜不懈地勤奋学习。
9. 杯弓蛇影
原文:杯弓蛇影,心疑其有毒。
翻译:杯中弓影,误以为是蛇,心中怀疑其有毒。
10. 程门立雪
原文:程颢立雪程门,以待其师。
翻译:程颢站在程门前,积雪至膝,等待他的老师。
这些典故在文言文中被广泛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也传递了深刻的道理和哲理。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文言文的魅力,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成语故事文言文
成语故事文言文问之不知: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不知道。
张良年轻时拜师于黄石公,在岩下学习,三年没有离开。
张良不喜欢耕种、织布、做饭、洗衣服,他想要学习法术,于是告诉黄石公说:“我很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但又苦于不得其门而入。
”黄石公说:“你先回去,明天再来,我自当教你。
”第二天,张良赶早来到岩下等候,黄石公对他说:“努力吧!”然后从怀中取出一本书授予张良。
张良说:“希望老师能够详细地讲述。
”黄石公说:“老师所传授的,乃是奇异的方术,叫做道家真经,非世俗人所能理解,如今我将它口传给你,要你用心记住。
”张良默默地听着。
黄石公说:“太阳出来时,你跟随我学道;太阳落山时,你就回去。
”张良拜辞离去。
黄石公让他早晨到岩上来打坐。
张良学习,直到太阳落山,依照约定从岩上下来。
张良返回家中,告知了家人此事。
过了几天,张良又来拜见黄石公,请求学习更加深奥的道理。
黄石公说:“你本来就善于学习,还要求学吗?”荆轲从秦国逃出来后,他的好朋友高渐离前往追赶他,在易水河边为他击筑,荆轲站起身来向他敬酒说:“这次行动能否成功,全部看你了。
”高渐离也举杯向荆轲劝酒,然后拉着他唱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再次敬酒说:“这次行动能否成功,全部看你了。
”然后两人相对而泣。
高渐离击筑,荆轲唱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于是荆轲头也不回地走了。
临别时,高渐离拉着荆轲的手,说:“你真是太看重朋友了,可惜太不把刺秦王放在眼里。
”荆轲握着他的手流着泪水,发誓说:“不到九泉之下,我们永远是朋友。
”过了很久,荆轲带着一个人,打扮成秦国的使者,趁机悄悄地来到秦国。
在咸阳宫见到了秦始皇。
秦始皇早就听说燕国有个勇士叫荆轲,喜欢读书,而且武艺超群。
秦始皇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
荆轲在朝堂上慷慨激昂地陈述利害,义正词严地斥责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并数落秦始皇欺骗各诸侯国,妄想兼并土地,称帝于天下的野心。
田光这个人是齐国的名士,他知道荆轲将要去刺杀秦王,便派人去阻止他,但已经来不及了。
成语故事文言文
成语故事文言文成语的使用讲究日积月累,每天坚持学习5个成语,对于写作来说是很有帮助的,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的背后故事,帮助大家学习成语,供大家参考精选成语一:乘兴而来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王徽之传》,徽之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耶?”王徽之是东晋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三儿子,生性高傲,不愿受人约束,行为豪放不拘。
虽说在朝做官,却常常到处闲逛,不处理官衙内的日常事务。
后来,他干脆辞去官职,隐居在山阴(今绍兴),天天游山玩水,饮酒吟诗,倒也落得个自由自在。
有一年冬天,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接连下了几天,到了一天夜晚,雪停了。
天空中出现了一轮明月,皎洁的月光照在白雪上,好象到处盛开着晶莹耀眼的花朵,洁白可爱。
王徽之推开窗户,见到四周白雪皑皑,真是美极了,顿时兴致勃勃地叫家人搬出桌椅,取来酒菜,独自一人坐在庭院里慢斟细酌起来。
他喝喝酒,观观景,吟吟诗,高兴得手舞足蹈。
忽然,他觉得此景此情,如能再伴有悠悠的琴声,那就更动人了。
由此,他想起了那个会弹琴作画的朋友戴逵。
“嘿,我何不马上去见他呢?”于是,王徽之马上叫仆人备船挥桨,连夜前往。
也不考虑自己在山阴而戴逵在剡溪,两地有相当的距离。
月光照泻在河面上,水波粼粼。
船儿轻快地向前行,沿途的景色都披上了银装。
王徽之观赏着如此秀丽的夜色,如同进入了仙境一般。
“快!快!把船儿再撑得快点!”王徽之催促着仆人,恨不能早点见到戴逵,共赏美景。
船儿整整行驶了一夜,拂晓时,终于到了剡溪。
可王徽之却突然要仆人撑船回去。
仆人莫名其妙,诧异地问他为什么不上岸去见戴逵。
他淡淡地一笑,说:“我本来是一时兴起才来的。
如今兴致没有了,当然应该回去,何必一定要见着戴逵呢?成语意思:趁着兴致来到,结果很扫兴的回去。
精选成语二:胯下之辱韩信是汉代军事家、开国功臣。
他年轻时家贫,被人瞧不起。
有一次,一个青年人当众侮辱韩信,说:“你虽然身高体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里却十分胆怯。
”他还说:“韩信,若你不怕死,就用剑刺我;怕死,就从我裤裆下钻过去。
古代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导语】成语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传承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重要⽽⼜极富特⾊的组成部分。
下⾯是⽆忧考分享的古代成语典故⼤全及解释。
欢迎阅读参考!古代成语典故⼤全及解释【篇⼀】 1、⼀⿎作⽓(曹刿guì) 出⾃《左传·庄公⼗年》:“夫战,勇⽓也。
⼀⿎作⽓,再⽽衰,三⽽竭。
” 释义:第⼀次击⿎时⼠⽓振奋。
⽐喻趁劲头⼤的时候⿎起⼲劲,⼀⼝⽓把⼯作做完。
2、⼀字千⾦(吕不韦) 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其上,延诸侯游⼠宾客有能增损⼀字者予千⾦。
” 释义:增损⼀字,赏予千⾦。
称赞⽂辞精妙,不可更改。
3、⼀字之师(郑⾕) 出⾃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改僧齐⼰《早梅》诗:‘数枝开’作‘⼀枝开’。
齐⼰下拜,⼈以⾕为⼀字师。
” 释义:改正⼀个字的⽼师。
有些好诗⽂,经旁⼈改换⼀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为“⼀字师”或“⼀字之师”。
4、⼀饭千⾦(韩信) 出⾃《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
”⼜:“信⾄国,如所从⾷漂母,赐千⾦。
” 释义:⽐喻厚厚地报答对⾃⼰有恩的⼈。
5、东⼭再起(谢安) 出⾃《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年逾四⼗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喻失势之后⼜重新得势。
6、图穷⼔见(荆轲) 出⾃《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见。
” 释义:⽐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败。
释义:在纸⾯上谈论打仗。
⽐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精选成语典故文言文
精选成语典故文言文(一)孟母戒子(《韩诗外传》)[选文]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讠宣(3)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矣。
[注释](1)[诵]背诵。
少(sh4o):小时候。
③辍(chu^)然:突然停止的样子。
辍:中止。
④諠(xu1n):因为分心而遗忘。
⑤裂其织:割断她自己织的布。
织:这里指织的布。
⑥戒:警告。
⑦自是:从此。
译文:孟轲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
小孟轲突然停止背书,然后再背诵下去。
(发现这种情况),小孟轲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小孟轲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
”(这时),小孟轲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警告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
从此以后,小孟轲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
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二)铁杵磨针(《方舆胜览》)[选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1)[媪]ǎo,年老的妇女。
(2)[卒]完成。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
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那老妇人自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后人所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即指此事(三)凿壁偷光(《西京杂记》)[选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1),衡乃穿壁(2)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古代文言文的常用成语与典故
古代文言文的常用成语与典故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后人喜爱和借鉴。
其中,成语和典故作为古代文言文的重要表达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文章、诗词和对话中。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成语和典故,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应用场景。
一、常用成语1. 一言九鼎这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的成语,意为“一句话像九鼎之重”。
源于古代圣贤周公的铸九鼎,象征国家权威和尊严。
形容言辞权威,具有重要影响力。
2. 以卵击石此成语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比喻力量悬殊,以微弱势力去对抗强大敌人,自取灭亡。
3. 不胫而走出自古代文学家刘向的《列子注》。
比喻消息传播非常快,形容信息迅速传播,犹如脚不离地而走。
4. 指鹿为马原出自西汉丞相赵高在秦始皇面前,故意把马说成鹿,想考验秦始皇的智慧。
后用来形容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
5. 守株待兔源于战国时期的故事。
比喻不思进取,固守成规,等待机会从天而降。
二、典故的运用1. 相敲做《水浒传》本典故源自《水浒传》中的故事,比喻相互勾结,共同做坏事。
在古代的文言文中,可以用于描述勾结势力的行为。
2. 钟鼎人家这一典故出自《吕氏春秋》中的故事,意思是为了钱利而背叛友谊。
用于古代文言文中,可以形容一个人对朋友的背叛行为。
3. 抛砖引玉出自《礼记·玉藻》。
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作品,以增强自身的学识和文化。
在古代文言文中,可以用来进行谦虚陈述,表达对他人的敬重和欣赏。
4.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出自《史记·苏秦列传》。
比喻老年人依然怀抱远大的志向和壮志。
用于古代文言文中,可以形容人的精神风貌,展现不达目标坚持奋斗的决心。
5. 鸟语花香出自《史记·张良列传》中的故事,比喻春天的景色美好。
在古代文言文中,可以用于描写美好的自然景色,增加文章的艺术性和生动性。
通过对古代文言文常用成语和典故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成语和典故不仅仅是表达一种意思,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价值观的体现。
《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
《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导语:关于《论语》中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0个成语故事,欢迎阅读,谢谢!1.暴虎凭河《论语.述而》暴虎凭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赤手空拳与猛虎相搏斗,泅手渡河,死了也毫不悔悟,我不能和这种胡作非为有勇无谋的人同进同出。
2.举一反三《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用一个四角形作譬喻,列举一个角而不能推想其余三个角的人,我是没有兴趣再教导他了。
)3.巧言令色《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口头上说些甜言蜜语奉承谄媚的话,是缺乏德性修养的人。
4.过勿惮改《论语.学而》贤者勇于认错勇于改进,并时时警惕自己不再犯同样的过错。
5.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言他三十岁的时候,不论在精神或物质上都能独立自主,且合乎礼节的要求。
)6.温故知新《论语.为政》追溯过去并研讨当时的情状,作为发掘将来新思想、新方式的基石。
7.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立志成为伟大人物,应避免自己变成像器皿一般只有单一用途的人。
8.周而不比《论语.为政》与人交际应酬,应该一视同仁公正无私,不偏袒一方或结成党派树立敌人。
9.见义勇为《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被利益所诱感或为保护自己而畏缩不前是没有勇气的人。
)10.既往不咎《论语.八佾》对于己经成为过去的事,不要再苦苦追究、或说些悔不当初的话。
11.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遇到困惑难解的事情,恭敬地请教比自己年轻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并不是不件可耻的事。
12.闻一知十《论语.公冶长》回也闻一以知十。
(形容颜回十分地聪慧,有推演事理的能力。
)13.文质彬彬《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后天修养的文彩与天生朴素的本质,两相调和适当的人,才是名符其实的君子。
)14.先难后获《论语.雍也》有仁德的人凡事总比别人先尝苦头,而对于应得的利益从不斤斤计较,这便是仁者的风度。
文言文中的典故与成语
文言文中的典故与成语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的写作方式,创造了许多经典的典故和成语。
这些典故和成语在古代的文献中频繁出现,通过生动的描述和寓意深远的故事,传递出深刻的道理和智慧。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典故和成语,并且分析它们在文言文中的应用和意义。
1.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个成语源自《战国策·楚策一》中的记载,形容一种事物无法同时拥有两种不可兼得的好处。
在文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成语的应用,如“夫举贤而不使,鱼熊之掌也”。
2. 杞人忧天杞人忧天这个典故源自《列子·汤问》。
故事中,杞国有个杞人常常为自己担忧天塌下来,忧心忡忡。
在文言文中,这个典故常用来形容无事生非、杞人忧天的人。
“杞人忧天,道乏其人也。
”3. 亡羊补牢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源自《庄子·胠箧》。
寓意着及时补救错误、防止损失日益扩大的智慧。
在文言文中,这个成语常用于劝告人们及时采取行动,“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4. 闭门造车闭门造车这个成语源自《汉书·孔融传》。
比喻缺乏实际经验或与外界隔绝而无法取得良好成果。
在文言文中,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某人的方法或观点不切实际,“既已闭门造船,未见江海也”。
5. 志同道合这个成语源自《论语·述而》。
形容志趣相投、有共同目标的人彼此结合,共同努力。
在文言文中,这个成语常用于赞美一群人追求共同目标并且团结一致,“志同道合,心心相印”。
6. 守株待兔守株待兔这个典故源自《列子·宥坐》。
故事中,有个农夫守株待兔,希望兔子撞到树根上。
在文言文中,守株待兔形容不思进取,依靠机会之幸而不努力,“守株待兔,其亡失之速也”。
7. 画饼充饥这个成语源自《淮南子·后嗣训》。
比喻只是希望或幻想,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文言文中,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某人不切实际的行为,“画饼充饥,非常之法也”。
8. 杯弓蛇影杯弓蛇影这个成语源自《汉书·任安传》。
形容由于过度的猜疑而杞人忧天,疑神疑鬼。
文言文的成语小故事_成语故事大全
文言文的成语小故事故事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可与古相提并论,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文言文的成语小故事。
文言文的成语小故事1: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翻译: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
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文言文的成语小故事2:士别三日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
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
”于是吕蒙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
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文言文的成语小故事3:高山流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翻译:四川僧人抱弹名琴绿绮,他是来自巴蜀的峨嵋峰。
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名曲,好象听到万壑松涛雄风。
高山流水音调一洗情怀,袅袅余音融入秋天霜钟。
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秋去也似乎暗淡了几重!文言文的成语小故事4: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初中语文文言文成语故事
1、掩耳盗铃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2、请君入瓮出处:唐•张鷟《朝野佥载•周兴》【原文】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鞠之.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与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来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译文】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 我有罪,我招供.”3、高山流水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翻译: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4、唇亡齿寒【出处】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原文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 (肙力)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5、望梅止渴【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原文: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译文:有一次,曹操率领部队行军时一时没有找到水源,士兵们都干渴难忍.于是曹操传下命令说:“前面有一篇大梅林,梅子结满枝头,既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听了这话,都流出口水,靠这种办法,使部队坚持走到前边有水源的地方.6、盲人摸象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洪进禅师》原文:《大般涅盘经》三二:“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译文: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就说:“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有光滑的大萝卜.”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对,不对,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来.“你们净瞎说,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来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却嘟嚷:“唉,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7、拔苗助长《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译文: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急于求成,一心只想让庄稼按自己的意愿快长高,结果落得一个相反的下场.8、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天鹅)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认真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人虽然也听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怎样拿弓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是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做事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才能成功.9、截竿进城《笑林》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坚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译文:鲁国有个人扛着根又粗又长的毛竹进城.到了城门口,他把毛竹竖起来拿,被城门卡住了,他把毛竹横着拿,又被两边的城墙卡住了.他折腾了半天,累得气喘吁吁,还是进不了城.旁边有个老头儿边看边乐:“你可真是个大草包!脑袋瓜里就只有一根弦!我这一大把年纪,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你怎么不请教请教我呢?”卖毛竹的人连忙向他打躬作揖:“您老多指教吧!”老头儿捋(lǚ)着白胡子说:“这事儿简单.你把毛竹锯为两段,不就进去了吗?”“毛竹锯断了就不顶用了.”“那总比你卡在城外强吧!”卖毛竹的人就借了把锯子,把毛竹锯断,拿进城去了. 告诉我们我们要多动脑,不要让头脑僵化了.10、入木三分原文:《书断•王羲之》“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 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译文: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再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稳重的风格.”泪流满面地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恰切.11、闻鸡起舞《晋书•祖逖传》【古文】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译文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形容人很勤奋12、杯弓蛇影【原文】尝②有亲客③,久阔④不复来.广⑤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⑥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⑦,既饮而疾⑧.”于时⑨河南⑩听事(11)壁上有角(12),漆画作蛇(13).广意(14)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15)?”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16),客豁然意解(17),沈疴(18)顿愈.【翻译】乐广有一位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了.问到原因时,友人告诉说:“前些日子他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的厚意,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仿佛看见杯中有一条"小蛇"在晃动.心里虽然十分厌恶它,可还是喝了那杯酒.回到家里,就身得重病.”当时河南听事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乐广心想,杯中所谓的"小蛇"无疑是角弓的影子了.于是,他便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问道:“今天的杯中还能看到'小蛇'吗?”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乐广指着墙壁上的角弓,向他说明了原因,客人恍然大悟,积久难愈的重病一下子全好了.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实的真相,求得正确解决的方法.13、按图索骥[原文]《汉书•梅福传》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蛈日①,蹄如累麴”之语②.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③,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④.”[译文]伯乐《相马经》中有“高高的额头,眼睛鼓起,马蹄像叠起来的酒药饼子”之类的话.他的儿子,拿着父亲写的《相马经》,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不像叠起来的酒药饼子.”父亲知道儿子愚笨,不生气反而笑道:“这马喜欢跳,不好驾驭.”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14、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15、叶公好龙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译文]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16、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译文]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17、自相矛盾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译文]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18、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十篇成语故事的译文和古文
十篇成语故事的译文和古文十篇成语故事的译文和古文1.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棵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
从此,那个农民舍弃了他的农具,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兔子不可以重复得到,然而他却成为宋国人的笑柄。
2.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楚国有一个(商)人把他的珍珠卖给郑国的人,(珠宝)是用木兰树的木制的盒子装,用桂椒来熏盒子,用(精美的)珠玉点缀其上,用美玉点饰,用翠鸟的羽毛装饰(盒子)。
郑国的人买了这个盒子却把珠宝还给了商人。
这可以说是善于卖盒子了,却不能说善于卖珍珠。
3.拔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累得精疲力尽,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快跑到地里一看,苗都枯死了。
4.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
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5.叶公好龙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叶公非常喜欢龙。
在他的家里到处雕着龙。
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它,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
文言文成语故事
文言文成语故事先秦时期,古人以经史为学问的基础,而成語作为经典文献中的精华之一,经常被引用。
许多成語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文化内涵,通过成語故事,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为大家介绍四个文言文成語故事。
一、横批鸣鞭:成语故事《盗跖》公元前360年,战国时期,有个叫盗跖的人,他是个大盗,专门劫富济贫。
他常常骑着马匹,在人前晃荡,凭借他出色的马术和快速的劫掠技巧,村民们都被他吓破了胆。
有一天,他来到一个村庄,准备劫掠一番。
正巧村庄里有个牧童,他看到盗跖,就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横批鸣鞭的标记。
村里的人一看到这个标记,都以为是牧童报警,立刻纷纷打开家门,露出了一副横批鸣鞭的鞭子。
盗跖一看到这个景象,被村民们吓得魂飞魄散,急忙逃走了。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敌方士气低落,心生恐惧的情景。
同时也告诫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警惕,以免遭受损失。
二、水泄不通:成语故事《屈原投泪绝交》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屈原是个忠臣,他深爱着楚怀王,并竭尽全力为国家劳苦。
然而,由于在政治上受到诸多诋毁和陷害,他最终辞去了宰相的职位。
屈原非常伤心,他觉得自己对国家无颜以对,于是决定投江自尽。
听到这个消息,国君楚怀王派人把船驶出抱江采菱,想劝说屈原不要自杀。
屈原站在船上,痛哭流涕,说:“现在船在华英寺,南望岳阳楼,悲愤之情,汹涌而至,使水泄不通。
”最终,屈原还是投江自尽了。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多拥挤,道路阻塞的场面,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友情和忠诚。
三、杯弓蛇影:成语故事《宋玉》战国时期宋玉,是个爱虚幻的人。
有一次,他喝醉了,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个悬挂在树上的回弹剑,以为是毒蛇,吓得浑身发抖,不敢前进。
他的朋友发现了他的惊恐,就上前一看,发现其实只是个杯子。
于是,他嘲笑宋玉的敏感,说:“你错把杯子看成了毒蛇,这不是外在形象的错觉,而是你内心的杯弓蛇影。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因为过度敏感或恐惧而产生的幻觉。
它也告诉人们应该有客观、冷静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事物。
四字成语文言文故事
四字成语文言文故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一、故事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二、成语含义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一般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三、相关练习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从)- 遽契其舟(遽:急忙,立刻;契:雕刻)-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这)-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求:寻找)2.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不能凭主观做事情。
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
要懂得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方法,才能取得成功。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闻之,悖矣。
一、故事翻译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
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
他就想用锤子砸碎它,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二、成语含义掩耳盗铃是一个贬义词,意思是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三、相关练习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 范氏之亡也(亡:逃亡)- 欲负而走(负:背;走:跑)- 钟况然有音(况然:形容钟声)- 遽掩其耳(遽:立刻,马上)2.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自欺欺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孟母戒子(《韩诗外传》)[选文]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讠宣(3)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矣。
[注释](1)[诵]背诵。
少(sh4o):小时候。
③辍(chu^)然:突然停止的样子。
辍:中止。
④諠(xu1n):因为分心而遗忘。
⑤裂其织:割断她自己织的布。
织:这里指织的布。
⑥戒:警告。
⑦自是:从此。
译文:孟轲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
小孟轲突然停止背书,然后再背诵下去。
(发现这种情况),小孟轲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小孟轲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
”(这时),小孟轲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警告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
从此以后,小孟轲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
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铁杵磨针(《方舆胜览》)[选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1)[媪]ǎo,年老的妇女。
(2)[卒]完成。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
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那老妇人自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后人所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即指此事凿壁偷光(《西京杂记》)[选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1),衡乃穿壁(2)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3),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而问衡,衡曰:“原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4)给以书,遂成大学(5)。
[注释](1)[逮]及。
(2)[穿壁]在墙上找洞。
(3)[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4)[资]借。
(5)[大学]大学问家。
译文:匡衡,字稚圭,勤奋学习却没有蜡烛。
邻居家有烛光却不穿过来,匡衡就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用书映着光亮来读。
同县人文不识家里有很多书,匡衡被他家雇佣劳作,却不要报酬。
主人奇怪地问匡衡,匡衡说:“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通读一遍。
”主人惊讶,就借给匡衡书,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
螳螂捕蝉(《说苑》)[选文]吴王欲伐荆(1),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4),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5)得其前利(6),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1)[吴王欲伐荆]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楚国。
(2)[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少孺子,年轻人。
(3)[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
(4)[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
(5)[务欲]一心想要。
(6)[前利]眼前的利益。
译文:吴王要进攻楚国,警告大臣道:“如有人想劝我改变想法,就处死!”有一位年轻的侍从,想劝吴王又不敢,就拿着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就这样子三个早晨。
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的树枝上一边歌唱一边喝露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螳螂弯着身子靠近,想捉蝉,却不知黄雀在它身后。
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螳螂,却不知弹丸在它下面。
这三者都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想到它们身后的隐患!”吴王说:“好啊!”就停止他的进攻通过年轻的侍从官给吴王讲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选文]郑人且(1)有置履者,先自度(2)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3)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乃反(4),市罢(5),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1)[且]将要。
[置]购置。
(2)[度(duó)]量度,动词。
下文“宁信度(dù)”的“度”是名词,指量度好的尺码。
(3)[至]等到。
[之]往,到。
(4)[返]同“返”。
(5)[罢]结束。
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寸了。
他说:“我忘记带尺码了。
”返回家去取尺寸。
等到他前往集市,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他说:“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买椟还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选文]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
为木兰之柜(1),熏以桂椒(2),缀以珠玉,饰以玫瑰(3),缉(4)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5)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
[注释](1)[木兰]一种香木。
[柜]这里指小匣子。
(2)[桂椒]桂花和花椒,两种香料。
(3)[玫瑰]一种美石。
(4)[缉]装饰边沿。
(5)[还]退还。
译文:楚国有一个(商)人把他的珍珠卖给郑国的人,(珍珠)是用木兰树的木制的盒子装,用桂椒来熏盒子,用(精美的)珠玉点缀其上,用美玉点饰,用翠鸟的羽毛装饰(盒子)。
郑国的人买这个盒子却还给商人珍珠。
这可以说是善于卖盒子了,却不能说善于卖珍珠。
这个故事启发人们认识这样的道理:七)《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
”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
”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本来,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
过分追求形式,反而会喧宾夺主,埋没内容,适得其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
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
后数月,山中大火。
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
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译文:有一群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互敬互爱。
鹦鹉想,在这里虽然感到很快乐,但是不能长久居留下去,于是便飞走了。
过了好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失火。
鹦鹉远远的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
天神见此,说道:“你虽然很有意气和志气,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救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山中这样着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听了很感动,以示嘉奖,便把山火灭了。
1.解释加点字词:集辄去遥足云2.翻译划线句: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3. 鹦鹉具有怎样的精神?文中鹦鹉的哪些举动体现了这种精神?寓意:尽心尽力去做看似无用的事情,而以诚心感动了他人并得到帮助。
这则寓言高度赞扬了珍视友谊,为友谊宁肯献出生命的无私精神(九)割肉相啖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
卒然①相遇于涂,曰:“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②求肉而为?于是具染而已③。
”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
勇若此不若无勇。
①卒然:卒,同“猝”,卒然,即突然。
②革:更,另。
③于是具染而已:于是,在这里;染,调味用的豆酱。
在这里置办点豆酱就可以了。
译文:齐国的好赌勇的人,其中一个人住在城的东郊,一个人住在城的西郊,突然在路上向遇时说道:“喝两杯怎么样?(直译实在别扭,姑且意译一次)”酒过数巡,(他们)说了:“还是弄点肉吧?”其中一个人说:“您的肉我的肉都是肉啊,还干吗要另外找肉呢?”于是准备好了调料,便抽刀互相割肉吃,到死为止。
象这样的勇敢,不如不勇。
1. 解释加点字词:其涂姑子2.“觞”在句子“引觞满酌”中作本义讲,但在文中“觞数行”一句中词性发生了改变,3.文中表明作者态度的一句话是:4.联系生活实际就“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这一话题谈一点感想。
(十)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 (《列子·说符》)译文:杨子的邻居丢失了羊,于是带着他的朋友,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追赶。
杨子说:“唉!丢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因为岔路很多。
”杨子的邻居不久就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说:“掉了。
”杨子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邻居回答说:“因为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哪边去追,所以就回来了。
”1.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
(1)杨子之邻人亡羊之:(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之:2.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3.翻译。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4.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参考答案:1.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羊2.杨子邻人3.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4.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不致于误人歧途)。
或:做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
(十一)南辕北辙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译文:今天我来的时候,遇见有个人要出远门,他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说:“我想到楚国去。
”我说:“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
”我说:“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他说:“我的路费多。
”我说:“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