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生理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一、生理学及其任务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体及其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体,任务是阐明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功能性活动的影响和机体所进行的相应调节,并揭示各种生理功能在整体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二、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生理学实验可分为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
生理学实验主要在动物身上进行。
动物实验又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其中前者又可分为离体实验和在体实验。
四、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1.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主要研究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规律、调节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等。
2.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在于探索细胞及其所含生物大分子的活动规律。
3.整体水平的研究:以完整的机体为研究对象,观察和分析在各种生理条件下不同器官、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规律。
第二节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二、内环境的稳态稳态(homeostasis),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
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
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三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一、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机体对各种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一般认为神经调节作用迅速、精确和短暂,起主导作用;而体液调节则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1.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形式。
反射(reflex)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生理学总结临床-简单版
生理学总结临床-简单版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1.概念生理学(physiology)是以生物体的基本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人体生理学(human physiology)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医学(1)动物实验:急性实验(在体实验、离体实验);慢性实验(2)人体实验3.生理学研究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系统和器官水平;整体水平。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
第三节机体功能的调节1、机体内存在三种生理功能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概念: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经周围神经纤维对人体功能发挥的调节作用,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
基本调节方式:反射。
反射(reflex):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有规律性的适应性反应。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特点:反应迅速、精确,作用短暂、影响范围局限。
(2)体液调节:概念:体内一些细胞产生并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类型:全身性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激素。
神经一体液调节:参与体液调节的激素分泌多数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控制,这种体液调节实质上构成了神经调节反射弧传出途径的一个延长部分,称神经-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概念: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2、体内的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1)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控制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负反馈意义:维持内环境稳态。
缺点:滞后、波动。
(2)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控制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医教园西医综合真题考点还原及答案解析(生理学)
医教园西医综合真题考点还原及答案解析(生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最新考试大纲不作要求)第二节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2010N1A 答案:B【考点还原】(P4)“正常成年人的体液量约占体重的60%,其中约2/3分布于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其余约1/3分布于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中约3/4分布于细胞间隙内,称为组织间液或组织液;其余约1/4则在血管中不断地循环流动,即为血浆”(A错)。
(P4)“人体各部分体液彼此隔开,因而各部分体液的成分有较大差别,但各部分体液又相互沟通”(B对C错)。
(P4)“血浆是沟通各部分体液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媒介,因而是各部分体液中最为活跃的部分”(D错)。
【答案解析】人体内体液包括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种,其中细胞内液约占正常成年人体重的40%,细胞外液约占正常成年人体重的20%,细胞外液又包括了组织间液和血浆,组织间液约占体重的15%,血浆约占体重的5%,故分布在人体各部分的体液量是不相等的(A错)。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被细胞膜隔开,成分存在较大差别,如细胞外高钠、高钙、高氯,细胞内高钾等,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可以通过细胞膜进行跨膜物质转运(互相沟通),跨膜物质转运的形式包括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等。
同样,组织间液和血浆被毛细血管壁分隔,成分存在较大差别,如血浆中含有大量的血浆蛋白,而组织液中蛋白含量很少,血浆蛋白分子量大,不易通过毛细血管壁,但水和晶体物质等小分子物质却可以自由通过(互相沟通)(B对C错)。
由于血浆是沟通各部分体液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媒介,因而各部分体液中最为活跃的部分是血浆,而不是细胞内液(D错)。
2. 2005N1A 答案:C【考点还原】(P5)“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C对)。
【答案解析】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并不与外界环境相接触,而是浸浴在机体内部的细胞外液中,因此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以区别于整个机体所处的外环境。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一、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physiology )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的功能(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对象:生物体,包括动物、植物、和人体任务:功能活动规律1)生命活动现象、机制(如心脏自律性、骨骼肌收缩);2 )生命活动之间的协调(运动时心跳加快,尿生成减少);3)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生命活动的影响二、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生理学与医学的发展总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
首先,生理学是一门基础医学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
1)了解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才能理解在各种疾病情况下功能改变的机制。
女口: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第一心音分裂。
2)生理学的发展带动医学发展。
如:人工肾、启搏器、有机磷中毒及震颤麻痹定向治疗等。
当然,临床医学实践又推动了生理学的研究。
如阿托品治疗感染性休克等。
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如实测定、记录、分析生命活动。
如,测定心率|(二)实验:创造条件后测定、记录、分析生命活动。
女口,刺激迷走神经后观察心率的变化。
常用动物实验。
1.英国生理学家、医生W. Harvey,1628年,现代生理学的奠基人;1)创建了动物活体解剖法2)发现了血液循环(心脏、动脉、静脉功能;毛细血管?)2•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慢性动物实验一一条件反射;3. Baylise, Starling 盐酸引起胰液分泌,发现促胰液素----- 体液调节;4 .心钠素的发现1956年,心房肌有颗粒,70年代de Bold证实生物学效应一一利尿利钠。
四、生理学的三个研究水平在研究生命现象的机制时,需要从各个不同水平提出问题进行研究。
根据研究的层次, 生理学研究基本可以分成三个水平。
(一)细胞和分子水平阐明:机体功能活动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因为:1)构成机体的最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各种细胞;2)细胞的生理特性又是生物大分子的物理化学特性所决定的。
例如,心肌的功能与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分不开,心肌细胞内部又有各种蛋白质决定了细胞的收缩特性。
生理学 绪论
组织液 145 4.4 2.4 1.1 117 27 2.3 0.4 6.2
细胞内液 12 139 <0.001 1.6 4 12 29 54 53.6
第三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 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透,入细胞和分子水平。 学习、记忆、情绪等高级功能
生理学研究方法
•急性实验
离体实验
在体实验 •慢性实验
生理学研究水平
•分子和细胞水平
•器官和系dy fluid):体内的水和溶解于水 中的各种物质,60%。
•细胞内液,2/3。 • 细胞外液,1/3。
内分泌腺组织受神经支配,反射弧的传出 部分.
H的•o局高rm部效on调能e:节的是:生由不物内依活分赖性泌于物腺神质或经,散和是在体细内液胞分与泌细细胞胞之所间分信泌 息传递的化学媒介。
远距分泌: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神经分泌:激素通过轴浆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邻分泌:激素通过细胞外液运输作用于邻近靶细胞 •自分泌:
•生理意义:维持细胞、器官、机体正常生理功 能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稳态如何维持:血液、循环、呼吸、消化、 泌尿等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
人体各部份体液中电解质的含量(mmol/L)
离子 Na+ K+ Ca2+ Mg2+ ClHCO3HPO42-/H2PO4蛋白质 其他
血浆
130_152
3.6_5.3 4.2_5.7 1.4_2.4 97_108 24_30 2.2_4.2
反射弧:感受器 AP 传入神经 AP 中枢 AP 传出神经 AP 效应器。 特点:快而短暂。 中枢:位于脑和脊髓内的调动 必需有完整(结构和节某功一能特感)定受的功器反能:射的感弧神受经环元境群
生理学基础
生理学基础生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一生理学的任务研究机体生命活动的科学。
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实验方法 1、整体:急性、慢性实验;2、离体(二)研究水平整体—系统与组织—细胞—分子(三)学习方法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一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二兴奋性兴奋:机体或细胞受刺激后发生的反应兴奋性:机体或细胞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一)刺激与反应1、刺激:机体或细胞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
①物理②化学③生物④社会心理2、反应:机体或细胞受刺激后发生的变化。
(二)兴奋性的指标1、构成刺激的条件:①刺激强度②持续时间③强度变率2、阈值(阈强度):机体或细胞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3、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呈反比。
第三节机体与环境一外环境1、概念:机体生存的环境。
2、分类: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二内环境1、概念: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种类: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房水、关节腔液。
三稳态:1、概念:内环境中各种理化因素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2、生理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四节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一调节方式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一)神经调节1、概念: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2、基本方式:反射。
①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的反应。
②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中任何一结构受到破坏,反射将不能进行。
③分类:a 非条件反射:先天形成、数量有限、中枢位较低、反射弧固定。
b条件反射:后天形成、数量无限、中枢位较高、反射弧不固定。
3特点:速度快、范围准、持续时间短。
(二)体液调节1、概念:体液因子参与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2、特点:速度慢,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三)自身调节见书。
二反馈(一)概念:受控部分通过反馈信息作用于或影响控制部分。
(二)负反馈1、概念: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
生理学第七版校对版-绪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一、生理学及其任务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生物体(organism)也称有机体,简称机体,是自然界中有生命的物体的总称,包括一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人和许多高等动物的机体结构复杂,由不同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所组成,各系统和器官具有不同的功能,如呼吸、消化、排泄、血液循环、肌肉收缩等,并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维持整个机体的生命活动。
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正常的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功能性活动的影响和机体所进行的相应调节,并揭示各种生理功能在整体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二、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的发展和医学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人们在寻求对疾病医治的过程中,必然要求对疾病产生机制和人体正常功能的许多知识进行探索。
生理学的知识是随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医学实践、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
无论是在我国还是西方国家,一些经典的医学著作中都有对人体器官生理功能的描述。
例如,我国古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对经络、脏腑、七情六淫、营卫气血等生理学理论的记载;古希腊医师和医学理论家Galen曾对多种动物(包括猴)进行活体解剖,并用解剖学的知识来推断人体生理功能。
长期以来,医学中关于疾病的理论研究都以人体生理学为基础,反过来,临床实践也能检验生理学理论是否正确,并进一步丰富铈发展生理学理论。
在现代医学课程体系中,人体生理学(human physiology)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
它以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为基础,同时又是药理学、病理学等后续课程和临床各课程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对医护人员来说,不具备人体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就不能正确认识疾病;不仅如此,在他们认识和处理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中,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也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重要的研究手段。
生理学 第一章 绪论
,
其结构基础称为
。
二、选择题
1、阈强度越大,说明组织的( ) A、兴奋性越高 B、兴奋性越低 C、兴奋程度越高 D、兴奋程度越低
2、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过程是 ()
A、正反馈 C、神经调节
B、负反馈 D、体液调节
3、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下列现象消失 ( )
A、反应
B、反射
C、兴奋性
D、兴奋
4、衡量兴奋性的指标-阈值
❖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如果刺激作用时间、强度-时间 变化率固定不变,把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 度,简称阈值。
❖它与兴奋性呈反变关系。即阈值越大,组织的兴奋性越低;阈 值越小,组织的兴奋性越高。所以,阈值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 指标。
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 激素 血液循环 靶器官或靶细胞
发挥调节作用 全身性体液调节 是体液调节的主要方式
组织细胞产生的特殊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
组织液 临近细胞
调节其功能活动 局部性体液调节
2、体液调节的特点: 1)反应较缓慢 2)作用范围广 3)持续时间长
3、神经-体液调节:普遍存在
(三)自身调节 指体内的某些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作用,
自身对刺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特点:
调节范围局限,幅度较小,灵敏度较低
二、 生理功能调节的反馈控制
正反馈 反馈信息(+)
控制部分 控制信息 受控部分
反馈信息(-) 负反馈
反馈:受控部分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
(一)负反馈
1.概念: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 负反馈在体内大量存在,如压力感受器反射、体温调节等。 2.生理意义:负反馈在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以 及内环境的稳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生理学 第八版 第一章 绪论
(三)细胞和分子水平:离体细胞、分子实验法
研究组成机体的细胞及分子的功能,机制 及相互关系
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1、慢性实验 2、急性实验
离体实验 在体实验
学习生理学的方法: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机体的某种结构,必然有相应
的功能,,功能建立在结构之上,•所以应对相关组织结 构内容进行必要的复习。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机体以其整体适应于自然界,
如:呼吸、消化、循环、肌肉运动等
研究的任务就是要弄清这些生命活动的 发生机制、相互关系以及内外环境的各种变 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
在各种疾病情况下,身体某个或某些部 分发生的变化,器官在疾病时发生的功能变 化、功能变化与形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对其 他器官的影响等等。
研究的意义是要为临床服务,促进医学 事业的发展
调节方式: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 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 传出神经 中枢
效应器
(二)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调节方式:激素(有的是神经调节的一个延长部分)
第二节 生命的基本表现
新陈代谢 兴奋性 适应性 生殖
一、新陈代谢
物质、能量
机体
环境
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
二、兴奋性
(一)刺激与反应 刺激: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反应:可兴奋性组织对刺激作出的相应反应。
兴奋:组织受刺激后由静息→活动
活动弱→强的过程。
抑制:组织受刺激后由活动→静息
第三节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一、机体的环境
1.外环境: 机体整体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 (外界、大气环境)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
绪论
第一节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一、 生理学的任务 二、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 新陈代谢 二、 兴奋性 三、 生殖
一、新陈代谢
定义: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 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 程。 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个过程
兴奋性定义
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 特性
刺激能否引起反应的三要素: 1、刺激强度 2、作用时间 3、强度—时间变化率
强
肌肉注射时应做到“二快一慢”,为什么?
度
进针快、出针
快、推药慢
强度-时间曲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时间
刺激强度的表示方法
通常根据刺激能否引起反应区分为: 1、阈刺激 刚好引起组织产生反
应的最小刺激。(此刺激的强度 即称为阈强度)
2、阈上刺激 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 3、阈下刺激 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
第四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
(一)神经调节
①概念: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 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②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 应。
③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④类型: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胎头下降
宫颈牵张
胎儿娩出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 2、兴奋性 3、阈强度 4、内环境 5、反射 6、反馈
二、问答题 1、何谓机体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2、试述刺激引起细胞兴奋的条件。 3、试述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4、何谓负反馈、正反馈?各有何生理意义?
生理学ppt课件-第一章---绪论
反射结构基础:反射弧 (reflex arc)
感受器
传入神经
效应器
传出神经Βιβλιοθήκη 神经调节特点:较迅速、精确
(二)体液调节 Humoral regulation
概念: 是指机体的某些组织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
径作用于靶器官或细胞,调节其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 如激素→靶细胞受体
包括远距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等方式。
3、整体水平 心血管系统与呼吸系统活动的协调
第二节 机体内环境和稳态
体液:占体重60%
细胞内液 (2/3) 细胞外液 (1/3)
约占体重40% 血浆 约占体重 5%
组织液 约占体重 15%
其它:少量淋巴液、脑脊液等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
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类型: 1. 全身性体液调节
2. 局部性体液调节
特点: 缓慢、持久、弥散
神经-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 Autoregulation
概念: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神 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特点:调节幅度小,不灵敏,局限
二、体内的控制系统
(一) 非自动控制系统(开环系统)
控制部分不受受控部分的影响 单向控制
三、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n 动物实验
急 性 ( acute) 实 验 和 慢 性 ( chronic) 实 验 在 体 ( in vivo) 实 验 和 离 体 ( in vitro) 实 验
n 人体实验
n 其他
四、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
1、细胞和分子水平 如肌细胞的收缩机制
2、器官和系统水平 如心脏射血机制
生理学 PPT课件
态。 2.稳态的含义: ①指细胞外液的理、化因素在一定水平上是恒定的。 ②指这个恒定状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个动态平
衡,在微小波动中保持相对恒定。 3.稳态的实现:在整体是在神经体液机制调节下,通过 各器官系统的活动而实现的。 4.稳态的意义:维持细胞、器官、系统乃至整体的正常 功能及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若破坏内环境稳定,机体将发 生疾病。
控制方式:单向性
控制部分 指 令 受控部分
机能活动
控制特点: ①对受控部分的活动不起调节作用。 ②在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该方式极少见的, 仅在反馈机制受到抑制时,机体的反应表现为非自动控制的方 式。 例如:应激时,因压力感受性反射受到抑制,应激刺激引 起交感神经系统高度兴奋,使血压、心率↑,而这些信息不能 引起明显的神经调节活动,故血压和心率维持在高水平。
从控制论的角度来看,体内存在着数以千计的 各种控制系统。学者们应用控制论的概念、原理和方 法来认识和分析机体各种功能的调节。 从控制论的观点分析,控制系统可分为:非自动
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三大类。
(一)非自动控制系统
非自动控制系统是一个开环系统,即受控部分的活动不 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三)内环境的概念
(一)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细胞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
例如:细胞外液
作用:
1.细胞直接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例如O2和营 养物质只能直接从内环境摄取,代谢产物也只能 直接排到内环境中。 2.是细胞生活和活动的地方。
二、内环境的稳态(homeostasis)
注:膀胱内液体不属于细胞外液
(二)人体与外环境
生理学人卫版第1章ppt课件
四、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
完整人体可划分为执行不同生理功能的若干 系 统,如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各系 统 由若干器官相互联结而形成,如循环系统由心脏、 血管构成,呼吸系统由鼻腔、喉、气管、支气管 和 肺所构成,而消化系统则由口腔、咽、食管、胃、 小肠和大肠所组成。各器官又由不同的组织和细 胞 所组成。因此,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全面研究,大 致 可分为三个水平。
(一)器官和系统水平
人体对生理党的研究最早是从器官和系统水平开始的 ,并获得和积累了大量的生理学基本知识。这一水平的研究主 要是从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规律、调节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等。 如心脏的射血、肺的呼吸、小肠的消化和吸收、肾的尿生成 等。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有利于把复杂的整体化整为零, 从而更加方便也更加准确地把握整个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进行这地水平的研究可应用多种方法包括急性和慢性动物实 验,但更多采用急性动物实验的方法,急性动物实验法既可 进行在体实验,也可进行离体实验。这一水平的研究及其所 获知识和理论称为器官生理学(organ physiology)
二、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
人体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它 以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为基础,同时又是药理学、病 理学等后续课程和临床各课程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 的作用。对医护人员来说,不具备人体生理学的基本 知识,就不能正确认识疾病,不仅如此,在他们认识 和处理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中,生理学 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也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重要的 研究手段。
(二)细胞和分子水平
细胞是组成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而细胞及 其亚微结构又由多种生物大分子组成。所以细胞和分子水平的 研究在于探索细胞及其所含生物大分子的活动规律。如,骨骼 肌收缩时的肌丝滑行;细胞兴奋时,细胞膜上通道蛋白通透性 的改变和离子的跨膜移动;细胞在不同环境因素刺激下基因表 达的改变等。这一水平的研究一般采用离体实验的方法,所获 得的知识和理论称为细胞生理学(cell physiology)和普通生 理学(general physiology)
生理学人卫版.ppt
二、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
人体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它 以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为基础,同时又是药理学、病 理学等后续课程和临床各课程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 的作用。对医护人员来说,不具备人体生理学的基本 知识,就不能正确认识疾病,不仅如此,在他们认识 和处理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中,生理学 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也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重要的 研究手段。
第一节 生理学的任务、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生理学的概念及任务 (一)概念: 生理学( physiology )是研究生物体 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的一门科学。
(二)生理学的任务: 阐明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的
各种正常的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 环境变化对这些功能性活动的影响和机体所进行的相应调节, 并揭示各种生理功能要整体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 (2)离体实验
从一个类似于体内的人工环境中, 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观察它们的功能活动及影响因素。
优点:可以严格控制细胞的环境条件, 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使实验条件简单 化,便于分析有关因素对离体器官、组 织或细胞的功能影响。
1.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稳态的含义: ①指细胞外液的理、化因素在一定水平上是恒定的。 ②指这个恒定状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个动态平衡, 在微小波动中保持相对恒定。 3.稳态的实现:整体在神经体液机制调节下,通过各器官 系统的活动而实现的。 4.稳态的意义:维持细胞、器官、系统乃至整体的正常 功能及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若破坏内环境稳定,机体将发 生疾病。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生理学(physiology) 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第三节 人体与环境生理功能的调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
学
主讲:石云江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崖苦作舟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机体与环境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掌握内容: 内环境、稳态及意义; 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及意义;
熟悉内容:
生理学研究水平、生理功能的调节。
第一节 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
器官与细胞实验
(三)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
1、整体水平:
活体解剖实验法、慢性实验法
以完整机体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和分析 在各种条件下,完整机体的各器官各系统 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协调的规律。
2、器官和系统水平 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法
机体内各器官或系统的生理活动功能, 活动规律以及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五)、为什么要学习生理学? 1 .只有认识了“正常”,才能认识 “异常”( 疾病); 2.认识了正常,才能想方设法维持正 常,防止异常; 3.生理学的发展可促进临床医学和预 防医学的发展; 4、学习与掌握一些实验技术,培养观 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象——即疾病,如体温和发热,血压与高血压。 (对医务人
员来说,不具备人体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就不能
正确认识疾病)
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生理学发展简史
《黄帝内经》 解剖、生理 《心与血的运动》 迅速发展 中国生理学会成立 多水平纵深发展 公元前300-400年 古希腊 Galen 1628年(英国) Harvey 19世纪 1926年 近二三十年
一、生理学及其任务 (一)、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1、定义:生理学是生物学的分支,是研究生物体正 常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包括细菌生理学、植 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人体生理学等。
生命活动是指整个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的 各种生命现象或生理功能。
生物体
自然界中有生命物体的总称,包括一切动物、植物、微生物。
Harvey
生理学发展简史 以科学实验研究为特征的近代生理学是从 17世纪开 始的。英国医生哈维(William Harvey,1578-1657)用动 物活体实验的方法,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血液循环的途 径和规律,被公认为近代生理学的奠基人,为现代生理 学 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1849~1936) 研究了大脑的功能,创建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对医学 、生理学、心理学甚至哲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1939 年美国生理学家坎农 (1871—1945) 在内环境恒 定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稳态”的概念。 我国近代生理学形成的标志是1926年中国生理学会 的成立。
–慢性实验(chronic experiment)
慢性实验(chronic experiment)
• 如研究动物的胃液分泌,采用假饲的实验方法
• 生理学实验 以动物实验为主
– 在人工创造的一定条件下,对生命现象进行客观观察 和分析,以获得生理学知识的一种研究手段。
尊重实验动物! 救救实验动物!
(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1、动物实验
急性实验 慢性实验
在体实验
离体实验
2、人体实验(临床观察)
生理学实验分类
• 实验对象 –人体实验(血压,心跳,心电图,脑电图,CT,核磁, 血糖,血常规,凝血实验,……) –动物实验(正常动物,各种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基因 缺陷动物,……)
• 实验进程 –急性实验(acute experiment) • 离体实验(in vitro) • 在体实验(in vivo)
林可胜 (1897-1969) 是我国近代生理学和中 国生理学会的奠基人,又是我国消化生理学的 先驱。 蔡翘 (1897-1990) 也是我国近代生理学的奠 基人之一,他还是我国著名的医学教育家,是 我国近代第一位用中国语言和文字讲授生理学 和编写生理学教材的人。 张锡钧 (1899—1988) 在神经化学递质乙酰 胆碱的研究中取得系列的创新性或果,受到国 内外生理学界的高度评价。 冯德培、王志均等,都为我国生理学的发展 做出过杰出贡献。
1.功能 2.功能原理 3.功能的评价 4.特点 5.调节或影响
3、细胞和分子水平:离体细胞、分子实验法
研究组成机体的细胞及分子的功能,机制 及相互关系
(四)学习生理学的方法: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机体的某种结构 ,必然有相
应的功能,,功能建立在结构之上,• 所以应对相关组织 结构内容进行必要的复习。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机体以其整体适应于自然界, 但为了叙述方便 ,常以分子、细胞、器官、系统水平 阐述其功能 , 在理解其各水平的功能的基础上 ,• 应注 意各水平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还应 非常重视各功能活动发生的条件和影响它们的因素 。 ●听 、 录与习 、 记的关系 : 对知识的学习 ,• 课前 适当预习 , 课堂认真听课和作必要的听课笔记 ,• 尤其 认真听课是良好的学习方法 ; 及时地、有计划地复 习 ,• 往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研究对象:正常生物体(organism):动物 、植物和微生物 3、研究任务:
(1)有机体正常功能活动过程中,器官、 细胞活动的现象、过程、规律、机制、影 响因素; (2)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二)、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
生理学以解剖学和组织学为基础,同 时又是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内 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的重要 基础。只有了解正常的生命活动现象,才能知道异常的生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