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
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对立之消解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Spirit Aesthetics and Somaesthetics 作者: 杨春时[1]
作者机构: [1]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出版物刊名: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页码: 54-57页
主题词: 意识美学;身体美学;后现代主义
摘要:早期现代美学是“意识美学”,它高扬精神性,排除了身体性,从而为精英文化和高雅艺术的独尊地位提供了论证。
后期现代美学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转向“身体美学”。
它肯定意识与身体的同一,同时也偏重于身体性.从而为大众文化和通俗艺术跃居主流提供了理论依据。
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各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应该超越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对立,既承认审美的精神主导性,也承认审美的身体性,从而成为身心一体的现代美学。
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思索德勒兹美学的一个视角
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思索德勒兹美学的一个视角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思索德勒兹美学的一个视角引言:审美经验是每个人对美感的主观体验,而身体意象则是个体对自身身体形象的感知与评价。
这两个概念在人们的日常审美活动中交织和互动,对于我们对美的理解和感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思索德勒兹美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审美经验和身体意象的探讨,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审美经验的主观性与情感体验审美经验是一种主观的体验,不同的人会因为各自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和价值观念而对同一物体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感受。
例如,一个西方画家的绘画作品对于亚洲观众来说可能会产生深刻的震撼,而对于西方观众来说可能只是普通的艺术作品。
这是因为审美经验是由主体的心理、情感与认知等方面的因素共同构成的。
在审美经验中,情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审美经验常常与个体的情感状态有关。
一种美感的体验会引起愉悦、震撼或者其他的情感反应,而这些情感反应又会进一步影响个体对美的认知和评判。
例如,欣赏一幅富有饱满笔触的油画作品时,观众可能会感到作者的激情和生气,从而引发自己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二、身体意象在审美经验中的作用身体意象指的是个体对自身身体形象的感知与评价。
身体意象不仅与个体的视觉感知有关,还与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念相互作用。
个体对身体的感知和评价会对其审美经验产生直接影响。
在审美活动中,个体的身体意象可以通过自觉或潜意识的方式与审美对象进行对照和评价。
当个体对自己体态、面貌等方面的评价积极时,可能更容易对美感的体验产生正面的情感和评价;而当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形象产生消极评价时,则可能对美感体验产生负面的情感和评价。
此外,身体意象还可以通过审美活动的参与程度和方式来影响审美经验。
较少参与审美活动的个体可能会更容易将自己排斥在审美主体的范畴之外,对美感的体验和认知也相对较少。
相反,较多参与审美活动的个体可能会更容易获得多方面的美感体验和认知。
三、思索德勒兹美学对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的思考思索德勒兹的美学观强调主体的身体感知和情感体验对审美经验的重要性。
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
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在你明白如何发展身体的至美和力量之前,你就在疏忽中虚度了一生,这是令人可耻的;而且,如果你疏忽,你就不能得到这种体验,因为这些事情都不会自动发生。
――苏格拉底,摘自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身体从第一次“认识你自己”开始,苏格拉底的哲学探索和灵感由此发端。
身体作为体验这个世界的敏感主体,作为这个世界中被感知到的客体,都表达出了人类的不确定性。
Soma(身体)这一术语源自于希腊表示“工具”的词汇,由于贵族化的倾向,身体被视为体力劳动的必需品。
但随着柏拉图及其后学的出现,身体被视为激情、桃色和扰乱心灵的牢笼。
身体成了灵魂的奴隶和工具,更被人鄙视为受控的服务阶级。
为了寻求真理,随之而来的推测:身体必须完全与使用它的自我不同,真正的自我必然是心灵或灵魂。
心灵的思考给灵魂带来了希冀、期盼、祈祷、抉择、磨练的德行,致使身体成了单纯的外在器械。
“身体”这个术语是一种活的生命和具有情感、灵敏感觉的身体,而不是被看做缺乏生命和感知的、单一的物质的肉体。
“传统哲学崇拜、专注心灵而贬低身体;而今,身体意识难以抑制的汹涌巨浪甚至正在感染着哲学这个领域。
”[1]双重审美性的身体美学强调知觉能力与自我欣赏和事物审美特性,身体的审美感觉由皮肤感知到的,它关心的身体部位互相关联定位感受身体的审美感觉。
探索锤炼或提高身体意识水平的方法是身体美学这一课题的目标,其目的为了更好的使用我们的身体,获得知识,认识自己,追求德行、幸福和正义。
“感知”是指感觉与知觉,德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明确的区分了两个定义,“在感知的语义因素内部,明显可见一个更进一步的区分。
因为感知可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为感觉,另一方面为知觉。
感觉与快乐相联系,属情感性质;另一方面知觉与客体相联系,属认知性质。
主观的估量构成感觉的焦点,客观的确证构成知觉的范围。
”[2]经验的身体美学的目的是,“通过培育对身体功能和经验的集中注意,通过把我们从身体习惯和妨碍我们感觉执行能力的缺陷中解放出来”,[3]改善我们的执行力和感觉敏锐度。
身体觉醒与艺术生活——“生活美学与身体行动”高峰论坛综述
2020年4期(第4卷) 批评理论 No.4 2020 ( Vol.4 ) ·会议综述·身体觉醒与艺术生活——“生活美学与身体行动”高峰论坛综述批评理论·会议综述坛暨舒斯特曼《通过身体来思考》《金衣人历险记》中译本发布会在上海召开。
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生活美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文系主办,由华东师范大学身体美学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等学术机构和期刊协办,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60余位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朱立元先生主持,复旦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朱刚教授,北京大学出版社代表张文礼先生,安徽教育出版社代表徐宇先生,中译本译者陆扬教授、张宝贵教授依次致辞,其间举办了简短的新书揭幕仪式。
在本次论坛的主题发言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分别就“生活美学的理论构建”“身体美学的具身化观念”“理论如何应用于具体生活方式分析”等相关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探讨,积极探索生活与身体审美化、艺术化、交融化的可能性及其现实路径,这无疑对推动当代美学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所助益。
一、审美介入生活:建构生活与美的关联生活美学所固有的学科属性、日常生活取向,使其既保有对传统哲学思想的延承,亦有将观念与肉身、手段与目的相统一、相勾连的理论意图。
为实现这一目的,与会专家们围绕审美如何介入生活,如何让生活自身成为艺术,个体生活、身体的感性体验如何审美化及如何构建生活美学理论体系等问题,进行了学理上的反思。
王德胜教授指出美学作为一种指向人生价值、价值实现方式的思想活动,理应为人的生活及其实际处境提供特定的认知形式,这是美学与生活关系当下的建构前景。
而在这一关系的具体建构中,当下生活“可感肌理”的塑造及其呈现,对于美学有效实现当下生活认知又有着直接而重要的意义。
在其看来,美学与生活关系的建构,其实质则为美学如何从生活的“可感肌理”出发,来具体把握自身与人的当下性活动的关系问题。
知觉的理解性名词解释美学
知觉的理解性名词解释美学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它探索的是人类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知觉。
在美学领域中,我们经常听到关于知觉的讨论,但是对于知觉的理解往往是个问题。
因此,本文将解释知觉在美学中的含义,并探讨知觉在审美体验中的作用。
知觉是指人类通过感官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并加以理解的过程。
我们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通过这些感官,我们能够感知到世界的各种现象。
但是,仅仅感知到外界刺激还不足以构成知觉,我们还需要加以理解和加工这些感知信息。
知觉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涉及到感官、认知和情感等多个方面。
在美学中,知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通过感官感知艺术作品,如绘画、音乐、电影等。
艺术作品往往通过形式、色彩、音乐、节奏等元素来唤起我们的感知能力,并通过这些感知信息传达出特定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对艺术作品进行感知,我们能够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其次,知觉也是我们对于美的理解的基础。
美学学者认为,美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更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和评价。
我们对于美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的感知能力。
通过感知艺术作品中的美感元素,我们能够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进而对于美的本质有更深入的认识。
艺术作品中的色彩搭配、音乐节奏和形式结构等元素,通过我们的感知能力被理解为美,进而引发我们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享受。
与此同时,知觉也是我们对于艺术作品进行解读和赋予意义的重要手段。
艺术作品往往通过一系列的符号和意象来传达出特定的主题和观念。
而我们通过感知这些符号和意象,并加以理解,才能够对作品有深入的解读和理解。
知觉让我们能够通过艺术作品中的形式、色彩、音乐等元素感知到作品的内涵和外延,进而培养我们的艺术敏感性和理解力。
总之,知觉在美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感知艺术作品,我们能够获得美的感受和享受;通过感知艺术作品中的元素,我们能够对美的本质进行理解和认识;通过感知艺术作品中的符号和意象,我们能够对作品进行解读和理解。
身体意识与苏轼的生命美学
苏轼一生创作了数量巨大、成就斐然的诗词文赋,其中,关于身体方面的言说颇为奇特。
他不仅通过身体展现丰富多彩的世界,而且身体本身就是直接观照的存在,诸如发、目、齿、膝、心等各种器官频频出现:“理发千梳净,风晞胜汤沐”“一洗耳目明,习习万窍通”“蒲团盘两膝,竹几阁双肘”“身心两不见,息息安且久”“神凝疑夜禅,体适剧卯酒”等。
这些可以看出,苏轼尤为关切自我的身体。
明代王如锡根据苏轼诗文编写了《东坡养生集》,全面展现了苏轼生意盎然的养生图景,包括饮食、方药、居止、游览、服御、翰墨、调摄等12类。
毫无疑问,苏轼对于“生”是热爱的、珍惜的,对“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充分肯定的。
全面考察苏轼关于身体的思索与追问,可能是一件费力而不讨好的事情。
因为,在苏轼的生命中,“形”的游走性、有限性与“神”的自由性、超越性盘根交错,互为一体。
形神合一的“身”既是坚实可靠的,又是虚幻不实的;既是自由行走的主体,又有着生如浮蓬的宿命;终将走向腐朽、灭亡,却偏偏开出最绚烂的生命之花。
苏轼之“身”必然成为多维度的复杂有机体,于斑驳陆离的存在中摇曳出丰富、饱满、亮丽的一抹深绿,终使生命绽放出原初的澄澈、质朴、自然。
一、身:生命敞开的场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用“身”指称人类的身体。
《淮南子》一书认为身体最起码包括形、神、志、气四个方面,如果说,毛发、肌肤、筋骨、血肉组成了人类可见、可触的形,充盈其中的精、气、神则构成了生命力。
生命本身是形与神、身与心的并举,身体的存在与生命的存在是一体的。
因此,“身”时常指个体生命,被当作“我”的代名词。
何为生命?存在。
如何存在?“身”之在场。
“我们通过我们的身体在世界中存在”[1]265,生命个体的精、神、灵、魂的饱满皆以肉身为载体。
作为有机生命体,人的肉身性存在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身”是生命存在的家园。
家园与人身的存在应该是一体的,“身”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园。
苏轼一生历尽贬谪,有着对家乡永恒的怀念与思恋,但终未归乡,反认他乡为故乡,每到一处,总会布置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家园”。
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
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摘要】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是当代艺术与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从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的重要性和研究背景入手,探讨了身体意识对知觉美学的影响、身体感知与审美体验的关系、身体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身体运动与美学感知以及感官体验与身体意识的互动。
研究表明,身体作为知觉机制的主要载体,在美学体验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身体意识的提升可以丰富审美体验。
在文章对以上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探索人类审美体验的多样性及身体在艺术与美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身体意识、知觉美学、身体感知、审美体验、艺术创作、身体运动、美学感知、感官体验、互动、结论。
1. 引言1.1 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的重要性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的重要性在人类审美体验与艺术创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身体意识是我们对自身身体状态、位置和运动的感知和认知,而知觉美学则是我们对外部世界所感知的审美体验。
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通过对身体感知的提升和培养,我们能够更加敏锐地感知和体验美学。
身体意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通过对自身身体状态的觉察和控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感受艺术家所表达的情感和理念。
身体感知与审美体验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可分割的,我们的身体在审美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运动、触觉等感官经验,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体验到美学的魅力。
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加强对身体感知的训练和意识的拓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感知和理解艺术作品,从而提升我们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创作水平。
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的结合将为我们带来更加丰富和深刻的艺术体验,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创造美。
1.2 研究背景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是当代艺术与美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领域。
在过去,研究者们更多地关注作品本身的审美特征,而忽略了观者的身体感知与体验。
随着认知科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学科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身体在审美过程中的重要性。
身体美学的他者导向与环境伦理学的建构——从生命多样性谈起
身体美学的他者导向与环境伦理学的建构——从生命多样性谈起王晓华黄秋燕摘要:作为知行合一的学术流派,身体美学在诞生之初就重视学术的道德关怀功能,强调自己具有“对更好生活的伦理学追求”,通过倡导“他者导向的身体美学”,反思、解构“自然/文化”的二分法,呼吁人们欣赏“环境中的他者”乃至整个宇宙的丰富性。
在这个过程中,一种重视生命多样性的概念框架已经成形。
当舒斯特曼将身体定义为感觉-审美活动的中心时,他已经开始重视人类(作为有机体)与其他生命形态(不同于人的有机体)的关系;通过强调对于环境的灵敏性,身体美学实际上发展出了体验生命多样性的实践方案;在提出“共生的身体”这个概念以后,身体美学已经生发出其“回报-感恩万物”的环境伦理学,开始引导人们参与守护生命多样性的实践。
关键词:身体美学;他者导向;环境伦理学;生命多样性;守护作者简介:王晓华,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秋燕,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4)03-0080-10当一种足够深刻的思想体系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它必然发展出必要的伦理学维度。
如果不落实到道德关怀的层面,任何学术流派都难以充分影响现实生活。
作为重视实践维度的学科,身体美学自诞生之日起就直面这个问题,强调自己将建构“追求更好生活的伦理学”。
①在阐释其相应学术规划的过程中,美国学者舒斯特曼提出了①Richard Shusterman,Somaesthetics:A Disciplinary Proposal,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vol. 57,no.3,1999:303.80《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他者导向的身体美学”①的概念,认为应该超越有关“自然/文化之别”②的传统言说,呼吁人们“欣赏环境的他者(人类和非人类)”。
③为此,本文将从生命多样性④这个话题出发,探讨身体美学参与环境伦理学建构的具体路径和现实意义。
人类身体美学知识点总结
人类身体美学知识点总结人类身体美学是研究人体外表美丽和魅力的学科,它涉及到体态、五官、肤色、肢体比例等方面。
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欣赏是普遍存在的,而人类身体美学就是对这种追求和欣赏的系统性分析和总结。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总结人类身体美学的知识点。
一、体态美学体态美学是指研究人体站姿、坐姿、行走姿势等方面的美学。
一个人的体态可以通过姿势的优美程度和动作的协调性来评判。
优美的体态可以让人产生舒适的感觉,让人看起来更加自信和有魅力。
在体态美学中,站姿是最基础的要素之一。
一个人的站姿直接体现出他的气质和自信度。
正确的站姿应该是直立、挺胸收腹、双肩放松、视线正前方。
坐姿美学则是指人在坐姿时的姿势,坐姿的端庄和协调性对于一个人的形象也是很重要的。
行走姿势是人在移动中所表现出的体态美学。
正确的行走姿势是昂首挺胸、肩背挺直、腹部收紧、脚步有力。
有些人的行走姿势会流露出自信、骄傲或者优雅,这样的行走姿势是具有美学价值的。
总的来说,体态美学是人体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态的优美和协调性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形象和魅力。
二、五官美学五官美学研究的是人体的五官部分如眼睛、鼻子、嘴唇等的美感。
每个人的五官特征都是不同的,随着基因的不同,每个人的面部特征也是独特的。
但是五官美学也是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的。
比如说双眼睛要有神采,黑白分明且没有瑕疵;鼻子要挺拔而且协调;嘴唇要丰满而俏皮;这些都是五官美学的重要方面。
此外,面部轮廓的对称性也是五官美学的重要内容。
对称的面部轮廓可以让人看起来更加和谐,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五官美学也和肤色有关。
对于亚洲人来说,白皙而且透明的肤色是比较被人们所向往的,这样的肤色能够给人一种干净、清爽和精致的感觉。
总体来说,五官美学是人体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的五官特征都是独一无二的,五官美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人体的美。
三、体型美学体型美学是对人体体型的研究,主要涉及到身高、体重、体形等方面。
身体美学:回归身体主体的美学——以西方美学史为例(一)
身体美学:回归身体主体的美学——以西方美学史为例(一)引言:何为身体美学?二十世纪是身体美学迅速扩张的世纪,人体借助大众传媒的崛起之势跃升为最重要的审美对象,各种有关人体美的文本(文字、影像、音乐、图画)大量涌现。
然而,迄今为止的绝大多数相应话语都仅仅把身体当作审美客体,这至少在逻辑上是不完整的——身体美学作为一个词组有以下可能意义:(1)以身体为审美主体的美学;(2)以身体为审美客体的美学;(3)以身体为审美主体且同时以身体为审美客体的美学。
将身体当作众多审美客体之一并非新鲜的主张,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存在,因此,这种意义上的身体美学的兴起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美学革命。
在身体成为最重要的审美对象之际,有个问题也变得无法回避:究竟是谁在进行审美?是精神,还是身体?如果是精神,那么,独立的精神存在吗?精神何以会将身体当作最重要的审美对象?当代的自然—人文研究越来越不支持精神独立存在的设想,所谓精神越来越被认作身体的功能/活动;倘若精神不过是身体的功能/活动,那么,审美的主体就只能是身体。
本文所说的身体美学首要地指以身体为主体的美学。
这种意义上的身体美学不是美学的一个学科,而是所有回到了其根基的美学本身。
它的诞生意味着美学在漫长的迷途之后终于回归了身体之根。
以身体为主体的美学迟至十九世纪下半叶才由德国哲学家尼采冲创出来,并且在二十世纪仍未在西方美学中占据主流地位,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
呈现这个复杂的逻辑因缘有助于我们建构真正的身体美学。
一、精神美学的困境与身体美学诞生的逻辑必然性任何审美活动都涉及一个基本问题:谁在审美?西方哲学家中最早对此进行深入思考者是巴门尼德,其名言“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1)的实际上回答了这个问题:既然只有思才与存在同一,那么,审美的主体只能是思即精神。
虽然巴门尼德对美学问题谈论甚少,但他的上述言说却推动着古希腊主流美走向了以精神为审美主体的道路。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美学的代表性人物都继承和发展了巴门尼德原则,因此,古希腊主流美学乃是以精神为言说主体的精神美学。
身体、感官与新意识的兴起——试论当代艺术中身体叙事的三重面向
118艺术设计研究2023 04期⊙ 美学思想金影村从古希腊时期开始,人体便是贯穿西方美术的重要主题。
自文艺复兴以来,古典艺术多表现“美的身体”,呼应人本主义的回归。
现代艺术则转而探索身体作为再现之物的形式美感,曾经理想化的身体逐渐被那些粗糙线条、狂野色彩所勾勒出的肉身形态所取代。
到了当代社会,身体的形象仍然是视觉文化中最广泛、最通俗,也是最重要的视象之一,因其直接诉诸感官,并表达着各种族、阶级、性别等身份认同,更承载了人类生而有之的本能欲望。
但是,随着当代美学中 “新感性”①的兴起,艺术中身体叙事也被赋予了多重意义。
本文将就德勒兹的相关理论建构、“后现代的身体”和“重回身体之灵”三个方面,试论身体在当代艺术中的不同符码意义,以及摘要:随着媒介的拓展与身体美学的兴起,当代艺术中以身体为载体的创作可谓屡见不鲜。
同样是关于身体的艺术创作,其理论背景、创作动机、情感冲动则各有不同。
本文试图梳理出当代艺术中身体叙事的三重面向,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还原身体创作的多样性,由此阐述当代美学与艺术中的身体、感官与新意识的兴起。
关键词:当代艺术;身体;感官;新意识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18 (2023) 04-0118-06The Rise of Body , Sense and New Consciousness: an Exploration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BodyNarrative in Contemporary ArtJin YingcunAbstract : As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and somaesthetics, it is not rare to see contemporary artworks that are carried through human body. The theoretic background, motive of creation and emotional impulse, however, remain diverse though concerned with body. This essay intends to clarify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body narrative in contemporary art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des, therefore to elaborate the rise of the flesh ,sense and new consciousness in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and art.Key words : contemporary art; body; sense; new consciousness它们如何呼应了当代美学与艺术中新意识的兴起。
身体意识与身体表现:东西方的身体美学
中, 我们 恰能 说 明一 种有 些 吊诡 的所 谓无 意 识 的意
识 的 层 次 。我 们 睡 梦 中 出 现 的 模 糊 意 识 , 便 是 那 种 临界 处 的 意 识 。例 如 , 当 我们 故 意 ( 可 能 是 无 意 识 的) 移 动枕 头 , 同 时也 干 扰 了我 们 的呼 吸 。 在 这 一 层次 之上 , 当我 们 清 醒 时 , 清 楚 地 意 识 到 我 们 所 感 知 的对 象 , 指 向我 们 拿 着 并 喝 着 的 咖 啡 杯 , 然 而 我 们 却 没有 明确 意识 到作 为 独 特 对象 的意 识 本 身 , 就 好 像 我们茫 然地 喝着 咖 啡 或 者单 单 留意 于 咖 啡 的 滋 味 ,
表现进行 自觉 的反思 。对 身体意识的反思不仅能够提高 我们 身体 经验的质量 , 而且 可 以改善 和修正我们 不 良的身
体行为习惯 。与西方身体 意识 自我反思 略有不 同 , 儒 道的身体 美学 对身体 意识 的反 思更 多的是通 过 “ 内省 ” 、 “ 忘 己” 等 自我审视 的方式 来达到天人合一境界 。而 日本 “ 能剧” 艺术大 师世 阿弥 ・ 元 清则 主张演员通过对身体有意识
地强化训练与 自觉控制实 现 自我的身体意识 , 从 而达到 表演艺 术的理想 效果 。现 代神经 生理学基 本理 论 , 对 揭示 身体意识及身体表现 之间关 系及其 内在运行机理 的秘密 , 具有理论性探讨和科学上求证 的重要启发 。 [ 关键词 ]身体意识 ; 身体 美学 ; 自发性 ; 表现
Oc t . ,2 0 1 3
身体 意识 与 身体 表 现 : 东 西方 的身 体 美 学
理查德 ・ 舒斯 特曼
( 佛罗里达 一亚特兰大大学 人文 学院 , 美 国 博卡拉顿 3 9 0 1 )
读《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有感
读《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有感前段时间,无意间翻起理查德·舒斯特曼的《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看到那句“我们可以极其忽视我们的身体,也可以用心地努力去引导其功能。
”从人文社会学的角度,阐述了作者独特的观点。
“通过在实践中练习各种反思性的身体审美意识学科,可以提高我们对身体意识的哲学理解”,又将身体美学与身体意识相结合。
当今世界新一代的实用主义哲学领军者理查德·舒斯特曼,提出身体美学,身体美学的三个分支为实践的、实用的和分析的,提升意识则是通过身体的实践训练。
身为体育教师的我不禁反思,在小学的体育课程教授中,我们传授了学生运动的技能,带领学生们快乐的运动,却从未静下心来仔细观察运动中身体的美,运动中意识对运动的主导或者说影响。
“世界上没有比结实的肌肉和新鲜的皮肤更加美丽的衣裳。
” 20世纪伟大的俄罗斯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这样说到。
体育,身体进行的各项运动,每项运动的独特运动方式与特点,都可以改善学生的不良身体姿态,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小学体育目前只是一个辅助性的课程,在全民健身,健康第一的今天,我们更要有效地引导小学生的自身体育意识,增加课堂趣味性。
探析体育之美,与身体意识相结合,设计高效的快乐体育课堂,让孩子们爱上体育运动的同时,正确的进行体育锻炼,这是体育老师的本职。
自然的身体与人化之间的衔接,需要体育来作为桥梁,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有其独特的运动方式与运动特点。
小学的体育课程,教授的运动项目种类很多,有田径、足球、篮球、武术、体操、啦啦操以及儿童舞步等,让孩子接触各类运动项目,运动项目的多样性增加小学生体育课程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锻炼意识。
在田径运动中,走、跑、跳、投的技术动作,能够锻炼到孩子的四肢速度与力量;在球类运动中,运球、垫球、传球和移动跑位等技术动作,能够加强学生的协调能力,提高洞察力与反应能力;在操、舞类的运动中,站位、姿态、操化和成套等的技术动作,能够改善学生的不良身体姿态,提高学生气质,加强学生四肢的协调力和对操化动作、成套组合的记忆能力等等。
身体美学的概念
身体美学的概念1. 介绍身体美学是指对身体美的研究和推崇,是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人们对于身体美的追求可以追溯到古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身体美学的概念也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化。
本文将就身体美学的概念进行全面、详细、完整和深入的探讨。
2. 身体美学的历史身体美学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
在古希腊文化中,体魄修炼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更是一种道德修养。
古希腊雕塑中的完美肌肉线条和比例被奉为典范,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身体美的追求。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发展,身体美学的概念开始从单纯的审美转向了更综合的角度。
还原人体的自然状态、强调身体与心灵的综合性以及尊重个体差异成为了现代身体美学的重要内容。
3. 身体美学的多元化3.1 文化差异身体美学的概念因文化而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身体美的标准和追求有所不同。
如在东方文化中,瘦削苗条被视为美的标准,而在西方文化中,健壮有力更受欢迎。
这些文化差异反映了对身体美的审美观念的多样性。
3.2 性别差异对于男性和女性来说,身体美的标准也存在差异。
在大多数文化中,对女性来说,纤细、曲线优美的身材被认为是迷人和吸引人的。
而对于男性,具有肌肉线条和体魄的体型更符合美的标准。
然而,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身体美的标准开始变得更加包容和多元化,更加注重个体的健康和快乐。
4. 身体美学的影响因素4.1 媒体和社交网络媒体和社交网络对于塑造和传播身体美的标准起着重要作用。
广告、电影、电视剧等媒体形象经常呈现出完美的身材和外貌,给人们营造了一种对于身体美的不切实际的追求。
社交网络上的自拍和照片分享更加放大了对于外貌的重视和追求,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
4.2 个人经历和环境个人的经历和环境也会影响人们对于身体美的认知和追求。
家庭教育、同伴关系、社会环境等都会对个人的身体美观念产生重要影响。
某些个人经历,如被歧视或欺凌,可能导致对身体的不自信和不满,影响身体美的追求。
有关舒斯特曼身体的美学理论研究论文
有关舒斯特曼身体的美学理论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在精神文明方面的追求也不断的提升,人们对于生活的审美化已经有了更高层次的了解。
如今,身体与身体美学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广泛讨论的热点话题,并且随着讨论的逐渐深入,已经进入到哲学、美学等各个领域中。
在美学研究领域内,理查德·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理论有着一定的代表意思,本文笔者就针对舒斯特曼关于身体美学相关理论的研究内容与价值进行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美学理论1.身体美学的提出1992年,美国经验主义哲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在出版的《实用主义美学一生活之美,艺术之思》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关于身体美学的相关理论,他的出发视角与传统的美学理论是相对的,他认为对身体美学的研究应当避免从传统的感性认识的角度出发,而应当充分肯定身体感知和身体经验在美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出了对身体美学研究的重要性。
身体美学理论的提出,带有浓厚的哲学色彩,其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后现代文化为根本,后现代文化中所包含的多种要素为身体美学理论的提出提供了坚实的文化背景和理论背景,使身体美学理论进入到人们的审美世界中。
舒斯特曼提出,促使身体的外观与价值得到上升的,正是我们的身体,身体美学也将成为现代消费美学中的一个全新领域。
2.舒斯特曼身体美学思想的研究内容(1)中西方对身体美学的研究身体美学的研究最早被作为独立的科学进行研究,是在西方国家,而在中国则对美学的含义阐述为美的科学、美学学问,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并没有形成关于美学的独立科学,但是自古以来便有着对美学哲学等问题的思考。
所有的人文科学的发展都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身体美学也正是在物质与思想同步发展的文化潮流的基础上形成独立的科学。
(2)身体美学与人道主义关怀在人体美学理论中,将审美判断建立在超感官的理智性特征之外,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因而到导致了很多大众文化的受众被精英文化拒之门外。
身体感知通过身体感知活动提高幼儿大班的身体意识
身体感知通过身体感知活动提高幼儿大班的身体意识身体感知:通过身体感知活动提高幼儿大班的身体意识引言:幼儿早期的身体感知对于他们的身体发展和整体认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身体感知活动,幼儿可以增强身体协调性、空间意识和感觉觉察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身体感知活动提高幼儿大班的身体意识,并提供一些适合该年龄段的活动示例。
身体意识的重要性:幼儿大班时期,促进身体意识的培养对他们发展身体和认知能力至关重要。
身体意识指的是对自己身体的感知和理解,包括身体部位、动作和姿势的认知。
具备良好的身体意识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控身体,改善动作技巧和身体协调性。
此外,身体意识还与幼儿的空间认知和感觉觉察能力紧密相关。
通过身体感知活动提高幼儿大班的身体意识:1. 半身镜反馈:在幼儿大班提供一个适合尺寸的半身镜,让幼儿在镜前观察自己的身体动作。
他们可以透过镜子观察自己的体态姿势和动作,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体。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模仿不同体态,并透过反馈指导他们调整动作方式,提高身体意识和协调性。
2. 身体游戏:通过身体游戏,幼儿可以在活动中感受身体的不同部位和动作。
例如,可以进行“模仿动物动作”的游戏,让幼儿模仿动物的动作来锻炼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肌肉控制能力。
此外,还可以进行“感官探索”的游戏,让幼儿通过触摸、听觉等感官来感知自己的身体。
3. 身体表达艺术:通过身体表达艺术活动,幼儿可以用自己的身体来表达情感和想法。
例如,可以让幼儿用身体动作来模仿不同的情绪,或者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种活动有助于幼儿意识到自己身体的表达力和沟通能力,提高身体意识和表达能力。
4. 感觉觉察游戏:通过感觉觉察游戏,幼儿可以提高对身体各部位的感觉觉察能力。
例如,可以进行“盲人摸象”的游戏,让幼儿通过触摸和感受来辨认不同的身体部位。
此外,还可以进行“平衡训练”的游戏,让幼儿体验不同的平衡动作,提高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感。
总结:通过身体感知活动,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体感知和觉察来提高身体意识。
身体美学的四个问题
身体美学的四个问题身体美学的四个问题身体美学是对人类身体美的研究和探讨,它涉及到人体形态、比例、姿势以及美的欣赏等多个方面。
然而,在探讨身体美学时,人们常常忽略了一些关键问题,导致对身体美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和误导性。
本文将从四个问题入手,探讨身体美学的一些思考和反思。
问题一: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审美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每个人对身体美的看法都有所不同。
在身体美学中,个体的审美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人们对身体美的主观评价是否能够准确地反映出身体本身的美感,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从客观角度来看,身体美学的研究应该以科学方法为基础,通过对人体结构、比例、线条等方面的测量和分析,来寻找一种能够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可的身体美的标准。
然而,即使有了这样的标准,个体的审美观念仍然会产生差异,这就引发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矛盾。
问题二:体态的变化和美的价值人体是一个动态的存在,体态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年龄、运动、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都会对人体形态产生影响,这也是身体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美的审美是一个通常而言是相对稳定的概念,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美的定义往往受到时间、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当一个人的体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时,他们的美感也会相应地变化。
身体美学是否应该考虑体态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美的价值的影响,是一个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问题三:社会化的审美观与自我认同人类的审美观念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每个人对身体美的看法都受到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文化背景、媒体宣传以及社交平台等因素都会对个体的审美观念产生影响,从而左右其对身体美的认知和价值判断。
然而,社会化的审美观与个体的自我认同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
当社会化的审美观念与个体自我认同不符时,个体可能面临身体形象的认同困扰和心理压力。
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在身体美学研究中,我们应该如何平衡社会化的审美观与个体的自我认同?问题四:超越身体之美身体只是人的一部分,它的美有其局限性。
身体美学的概念
身体美学的概念身体美学的概念身体美学是关于身体美的研究和探讨,它涉及到人类对于身体美的认知、审美标准、身体形态、姿势、动作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身体美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对于个人的自我认同和社会交往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身体美学的起源和发展1.1 身体美学的起源身体美学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当时人们开始关注人类身体之美,并将其与道德伦理联系起来。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提出“心灵之美”与“肉体之美”相辅相成的观点,认为只有肉体上的完美才能反映出心灵上的完善。
1.2 身体美学的发展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于身体之美的认知也逐渐深入。
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艺术家开始将裸体作为艺术表现手段,并将其视为一种高尚而优雅的审美形式。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摄影技术和运动文化的兴起,人们对于身体之美的关注进一步加深。
二、身体美学的理论基础2.1 身体美学与哲学身体美学是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伦理、形而上学、认识论等多个方面。
在伦理方面,身体美学研究人类对于道德和价值观念的认知与表达;在形而上学方面,身体美学探讨身体存在的本质和意义;在认识论方面,身体美学研究人类对于自我和他者的认知过程。
2.2 身体美学与文化身体美学也与文化密切相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身体之美的认知和审美标准也存在着差异。
例如,在西方社会中,肌肉发达、线条流畅、皮肤光滑等特征被视为健康和性感的象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更强调内外兼修、气质端庄等方面。
三、身体美学的研究内容3.1 身体形态与姿势身体形态与姿势是影响人类对于身体之美认知的重要因素。
身体形态包括身高、体重、身材比例等方面;姿势则包括站立、坐卧、行走等方面。
在研究身体美学时,人们通常会对于不同类型的身体形态和姿势进行分类和比较,以寻找其美感特征和审美标准。
3.2 身体动作与表情身体动作与表情也是影响人类对于身体之美认知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动作和表情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和意义,例如肌肉线条的流畅与紧张可以展现出力量和优美;微笑和眼神交流则可以传达出亲近和友好等情感。
从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看《世说新语》——论魏晋时人的身体意识
从舒 斯特 曼 的身体 美 学看《 世说新 语》
— —
论魏晋时人 的身体 意识
杨 胜 男
( 山东大学 , 山东 济南 2 5 0 1 0 0 )
摘 要: 身体 美学的概念 由关 国实用主义哲 学家和 美 学家 理查德 ・ 舒斯特 曼提 出, 介 绍到 中国后 , 和 中国古典哲 学紧密联 系, 成 为中国当代 美学研 究中的新兴领域 。本 文将从 身体 美学 的 角度 出发 , 探 究中 国古典 志人 小说 《 世说 新语 》 , 解析魏 晋 时 人的身体意识及其体现的 美学文化现象。 关键词 : 审美; 形体 美; 世说新语
美学一直被认为是 “ 感性之学 ” , 这种认识传 统使得身 体的 价值作用在美学的研究中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舒斯特曼 在 尼采 、 福柯 、 梅洛 ・ 魇蒂 等人 的理论基 础上 , 结 合 自身 研究提 出 了身体美学的概念 , 他认为“ 中国哲学展示 了对身体在人性完善 中的作用 的深深 尊重… ” , 二者 深深契 合。下 面以 中国古典 志 人小说《 世说新语》 为例 , 采用身体美 学的一些观点 分析魏晋 时 人 的身体意识和所体 现的美学思想 。 1 身体 是 审美 的 客 体一 对 形 体 美 的追 求 身体美学承认将 身体作为 审美 的客体 , 它 同外界事物一样 , 也是审美活动中被感知 的对 象。舒 斯特曼说 “ 身体 自我意识被 过度地导向这样一种 意识 : 如何 把身体容貌修 饰得符合 固定 的 社会标准 , 又如何按照这些模式 把身体修 饰得更加诱人 J I ’ , 这 种影响是不 自觉 的, 几乎无 可避 免。对 此 , 《 世 说新语 》 中表现 得最明显的就是对于形体美 的追求 。“ 容止” 篇, 用 了大量 的对 比和 比喻 , 或偏讲仪容 , 或讥谈 貌丑 , 无一 不显示 出对形体美 的 重视。那时 , 男子可搽粉化妆 , 卫玢和潘岳貌 美 , 世人传颂 围看 , 左思丑陋 , 就遭人 唾弃 。最 不可思议 的 , 陶侃 欲杀庾 亮 , 见 到庾 亮后却 因为对方风姿神貌而改变 了主意 。由此可见魏晋人关 注 身体本 身 , 不仅仅是要追求 美丽姣好 的外表 , 有时候 , 身体甚 至 左 右着 他 们处 理人生 大事 的态 度 , 这是 当时 的流 行 的一种 价 值观 。 关 于对 身体美 的欣赏 , 《 世说新语》 中 的魏晋人 士还有大胆 的表现 , 那就是裸身。“ 刘伶恒纵酒 放达 , 或脱 衣裸形在 屋中” , 阮籍则时 常“ 露 头散 发 , 裸 袒萁 踞。 ” 乐广 为 爱裸 身 的人辩 解 : “ 名教 中 自有乐地 , 何为乃尔也 ! ” 在这样 的审美意识 中 , 裸露 的 身体作为审美对象的特点被大 大突出起来 , 它作为 自然 的一部 分, 与天地交融为一体而不可分割 。这个意义上的美 , 也许 只能 借用尼采的话来形容 : “ 没有什 么是美 的, 只有人是美的 : 在这一 简单的真理上建立 了全部美学 , 它是美学 的第一真 理。 _ 3 J , ’ 这一 点, 必然只有承认了身体作为审美客体的存 在才 能实 现 , 身体美 学对于传统的打破便显现于此 。 2 身体是审美的主体—— 对欲望的肯定 除 了强调身体是 审美 的对象之外 , 身体美 学区别于其他 学 科 的基 础就在于它所承认 的审美 的主体 也是身体 , 而不是像 以 往被反 复强调 的“ 精神” 或者“ 灵魂” 。“ 身体美学是 以身 体为主 体 的美学而不是 以身体 为最高 审美客 体 的美 学。 _ 4 J I ’ 而 以身 体 为 主体 , 必 然要 强 调 艺 术 审 美 活 动 的基 础 — — 感 官 , 并 且 不 能 忽 视感官所带来的快感 。最能体 现这一点 的就 是《 世说新 语》 中, 对 于人 的欲望的肯定。他们追求 身体的极乐 享受 , 甚 至敢 于放 纵 自己追求在酒 、 药、 性 上 的极致享 受。刘伶 喝酒一饮 一斛 , 走 到哪儿就喝N ̄ I UL ; 何平叔云服药石 , 后来也成为一种身份 的象 征流行开来 ; 在性的问题上 , 魏晋人 多不 行礼法 , 曹丕 打败袁熙 后纳甄 氏为妾 , 贾充的女儿看上韩寿就和他私通…… 酒、 药和性在这里都是对身体 渴望 的一种满足 , 身体既是 自 然的产物 , 也是文化是社会构建的产物 , 这种双重的属性使得它 也有了双重的导 向作用 , 一方 面通 过这种对欲 望的肯定 能够突 显出人本体 中的最基本 的动物性 , 所 以说“ 在 某种意义上 , 中国 古典美 学既是一种身体论 的美 学 , 也是一 种欲望论 的美学 ] ” ; 另一方面 , 魏晋时人 寄托在酒 、 药和性放纵 背后 的, 是难 以言 明 的精神苦痛 , 体 现了当时复杂 的社会特 点 , 是一种社会 意识情态 的隐藏 。 当然 , 我们 同时也要 注意 到, 这种欲望 的沉沦并 不是越 深越 好的, 与《 世说新 语》同时期 的《 宋 书》 中就 曾经批 判 当时贵 族 “ 相与为散发裸身之饮 , 对弄婢 妾” 这样 的过度 的欲望追 求。身
设计中的“身体-意识”
第40卷 第20期 包 装 工 程收稿日期:2019-09-10作者简介:唐林涛(1973—),男,河北人,博士,清华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设计方法论。
唐林涛(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摘要:目的 在视觉的、身体的、意识的三个维度上,理解人工物、生活世界与主体意识之间的关系,启发设计师跳出视觉性的窠臼,在更为广阔、深远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语境下,理解设计中的“身体-意识”。
方法 以现象学哲学、具身认知科学与意会知识论为基础,通过案例分析,系统阐述设计学中的“身体-意识”概念及其在体验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结论 从尺寸的、工程学的、我思的、无身认知的身体进化,到现象的、社会学的、我能的、具身认知的身体是一种认识论的转向,即从笛卡尔的主客二分转向现象学的“身体-意识”与“生活世界”的水乳交融。
这样的认识论,也将成为诸多当代设计主题的方法论基础。
设计是联结身体与意识、日常生活与物质世界的一个过程,所探索的是人类体验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
关键词:身体-意识;生活世界;具身认知;默会知识;体验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63(2019)20-0001-08 DOI :10.19554/ki.1001-3563.2019.20.001Body-Consciousness in the DesignTANG Lin-tao(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ABSTRACT: The work aim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ifacts, life world and subject consciousness i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vision, body and consciousness, and inspire designers to jump out from visual set pattern into a broader and more profound contex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body-consciousness" in the design. Based on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y, embodied cognition and tacit knowledge, through case study, the concept of "body-consciousness" in design science and its specific application in experience design were systematically eluci-dated. The evolution from a dimensional, engineering, jepenseque, cognitive body to a phenomenal, sociological, jepeux, and embodied cognitive body is an epistemological turn: from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of Descartes to 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body-consciousness" and the "life world". Such epistemology will also become the methodology basis of many contemporary design themes. Design is a process that connects the body and consciousness, daily life and the mate-rial world. What is explored is the "possibility" of our human experience, not the "certainty." KEY WORDS: body-consciousness; life world; embodied cognition; tacit knowledge; experience当一个设计师在博物馆里“凝视”一把明式圈儿椅,他可能看到的是月牙扶手、指接榫、券口牙子、步步高赶枨;四腿八挓,天圆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哲学论文>> 美学>> 论文正文→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作者:王岳川发布时间:2003-4-30-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在20世纪的现象学思潮中,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以其严谨的哲学体系,和对问题的相当深入的探讨,成为一代现象学大师。
他对"身体"的现象学分析,对"现代艺术"的关注,使得他的理论延伸到一个全新的领域,至今仍有其不可忽略的意义。
庞蒂的哲学是以"知觉"为其研究中心的。
知觉研究意味着知觉构成了一切知识的基本层次,对知觉的研究必须先于所有其它层次的研究。
知觉研究与语言研究紧密相关,当知觉运用于社会领域,即言语和语言的时候,凝视和言说就必得面对整个社会形式的关联结构。
换言之,在交往以及交往的变态关联中进行考察,这种关联势必包含着不可忽略的文化现象,尤其是"言语和语言"的文化现象。
庞蒂对现代社会寄予希望,相信社会改造很大程度上是人的感性或知觉的改造。
这一看法使他相当重视现代美学和艺术话语,因为只有美学和艺术才可以重新煅打人的知觉,而使人以全新的方式去重新审视世界和自我。
一主体身体与自我自由在《知觉现象学》的结尾部分,梅洛-庞蒂已经提出了关于"人的解放"和人在历史行动中"发展"等一系列的思想。
这一思想到了他的中后期,尤其是他的《辩证法的历险》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他认为,人的解放和自由隐藏在人类意识的能力中,个人建立起来的意义领域是自由世界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自由与主体性密不可分。
"主体性"观念是与"时间性"紧密相联的。
主体具有一种"出神性质",而时间的出神性质和禀有时间性的主体的出神性质具有内在同质性,因而主体不仅是在时间中,而且承受着时间并经历着时间。
他被时间所渗透,他也是时间的意义过程本身。
世界与主体构成相关的语境,主客体相互依赖,使人可以走出现代性困境。
梅洛-庞蒂强调主体的存在是在世界中的存在,那种所谓世界中的"纯粹主体"和"观念主体"是不可能存在的,也是作为"我思"的个体难以承担的。
要建立关于现世社会和时间性中的主体,只有去阐明主体和身体,同时阐明主体之间的性质,因为,主体只有在主体之间才能具有自己的完满性和现实合法性。
对"身体"的重视,梅洛-庞蒂尤其关注在现世中人体成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中介性质,也就是说,在现实世界当中,人总是通过躯体,通过触摸或凝视,通过姿态,通过言说等多种方式从事文化交流活动,使人由客体成为主体,并由主体成为主体之间的"真正主体"。
人可以获得自由,然而这个自由是有条件的,是主体与世界彼此作用互相规定后的结果。
也就是说,不仅是我们选择世界,世界也选择我们。
自由是在这种独特的意义领域背景中突显出来的。
人不可能获取完全的自由,人的行动不可能用宗教式的因果律来加以说明。
同样,也不能将人看成是绝对自由的,人不可能有了自由就可以决定自己,决定世界的某种进程(萨特)。
梅洛-庞蒂反对这两种看法,认为自由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自由,是在某一历史阶段和在一定的社会语境的的自由。
自由有两个限制因素,一方面,它是从自我存在的形式开始的,而自我对这种形式却难以加以控制;另一方面,自我的选择实际上并不是自觉的选择,而是潜自觉的或实际已存在的选择。
或许是,一切选择都是被选择。
人类主体通过不断的辩证秩序过程在一个主体间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位置。
物质作为联系人和世界的纽带进入了人类的生活,同时把人引向了自由。
也就是说,在梅洛-庞蒂看来,人既非是生而自由的,也不是具有绝对自由的,相反,人存在于一个既定的社会思想结构和社会经济实践活动中,是一定经济活动实践的产物,遭受到意识形态和历史总体结构的制约。
所以,科学、艺术、宗教、哲学观念都是这种经济方式的延伸,人只可能通过这种文化客体的传播和理解去获取自由和对自由的理解。
对现象学而言,这些文化客体是通过主体与经验世界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人的自由只能从中产生出来。
梅洛-庞蒂强调现实的主体间性,认为人类主体在一个通过它才存在的自然和历史的世界中发现了自我,它自己也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了。
梅洛-庞蒂在《人道主义与恐怖》以及《符号》这两本书中,对自由和自由王国加以阐释。
他的阐释已经脱离了纯粹现象学的观念阐释,而进入到民主制度、现实环境、意识形态和专政机构等社会政治的分析中。
他认为,"一种名义上自由的政权,实际上可能是压制自由的政权。
" 他通过人的自由已经看到了人的不自由,甚至是对人的威胁和暴力的状况。
因此,他不再像萨特那样去追求纯粹绝对的自由,而是强调在社会中只有有限的自由,不可能将自由永恒标准化和空洞抽象化。
他对自由的呼唤,对自由标准的厘定,使他总是把憎恶暴力、拒绝混乱、呼唤博爱自由和维护人类的尊严作为自己的政治哲学。
只是他认为,处于当今世界这种自由博爱和人类的尊严,似乎尚未找到自己依托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土壤,所以,它是一种飘泊不定的、有限的、待定的自由。
从以上对主体观和自由观的分析可以看出,梅洛-庞蒂不是一种狭隘意义上的现象学家,而是走出了现象学的逻辑思辩而进入社会文化领域的现实存在的理论家。
他的着作呼唤着一种哲学,这种哲学吁求人道与自由、贫穷与饥饿、博爱与自由、尊严与正义,要求人类在现实可能性的世界中去实现人的自由。
梅洛-庞蒂呼唤过人类的自由和人类的理想,他对社会现实中的不自由和丑恶现象加以揭露,实现了他"呈现事情本来面目"的承诺。
梅洛-庞蒂对现代社会寄予希望,相信社会改造很大程度上是人的感性或知觉的改造。
这一点,使他进入了关于现代美学和艺术话语的论述,因为只有美学和艺术才可以重新煅打人的知觉,使人以新的方式去看待世界和自我。
二艺术知觉与艺术真理梅洛-庞蒂反对任何永恒绝对的真理,拒斥任何超越生命的现成真理。
在他看来,在现实中,人最迫切地感觉到的真实状况是人总是要死的。
解决这个根本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艺术的感觉悟性来完成人生的超越。
只有通过艺术使人升华到哲学和自我反思的高度,才可以使人面对真理问题本身。
对意识和知觉化的解释,使梅洛-庞蒂终于走向了超越性的审美问题,进而集中分析诗的魅力、艺术形态、人生实现等问题。
他对文艺表现出相当的热情,认为哲学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深刻的艺术,而文学和艺术是对各种事物真象有深度的揭示。
只有通过知觉感觉到的,才能体验到;而只有知觉到的,才能被把握到。
如果人处于知觉、感觉和体验之外,那么他就与真理和真理的认识无缘。
事物的真象或者是现象的本质直观,永远是因其隐蔽而葆有其神圣的状态,只有人的知觉才能赋予人的灵魂以光辉。
肉体不是观念,也不是事物,而是二者兼而有之的,围绕着它的各种事物间的相互度量,形成感性的新阐释话语。
观念不是虚无,是一种"不可见的"之物,而正是它使观念成为"可见的"世界,因为它是存在之物的存在。
在关于艺术和审美的本体论界定以后,梅洛-庞蒂在他的最后的一部书《眼睛和心灵》中全面阐释了"自由"的艺术观念。
因此,这部书又被称为他的"哲学遗言"。
事实上,梅洛-庞蒂关于艺术、关于审美的思想,在他的《意义与非意义》一书中已经较为全面而深刻地触及到了。
他通过论述画家塞尚而阐明自己的现象学美学观念。
在他看来,画家是用画笔进行创造的人,他总是对世界增添一些新意义和新形象。
艺术家透过现实对象所揭示的事物,恰到好处地将一些"不可见之物"转化为"可见之物"。
艺术家永远处于抒情和感觉的再造中,因为,没有艺术家,人类将脱离原初意识的生命摇篮,而对不可见之物无从把握。
艺术家是这样的人,他决定场景或语境,让场景能为大家所理解。
在真正的艺术家那里,并不存在所谓"消遣的艺术",甚至真正的艺术家不满足做一个"文化动物",他在文化中承担着文化创建和文化重建的责任。
他言说,就像第一次对世界加以言说;他画画,好象世界上从来没有画过,即以全新的生命、感觉和知觉去画心灵中的那个新我,而为世界增添一些新的艺术或对艺术的新的理解。
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家的感觉并不先于他的画笔,在表现以前,这一切都不存在。
只有当他作品完成并被理解的时候,他才找到了某种神秘之物,这就是"艺术真理"。
一切艺术文化和思想交流,就建立在这种全新的创造之中。
艺术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说出全新话语的困难,他不是上帝,却企图创造世界,并要通过世界的改变来感动人们。
一个艺术家或哲学家应该不仅创造和表现一种思想,还要唤醒那些把思想植根于他人意识中的体验,而艺术品就是将那些散开的生命结合起来,而不是存在于这些生命中的一个。
换言之,作品只能与真实的心灵共存。
艺术家的创造总是赋予艺术材料以一种有形的意义,并使我们透视到生命的含义。
而作品使得生命变成了一种"审美历险"。
它只针对我们的感觉和知觉并包容我们,使艺术品像实际经验那样充盈着我们的心灵。
艺术家用感官来接近世界,并用独特的语言来谈论这个时代,揭示那个不可言的世界。
所以,每个时代都通过自己的艺术幻想,为自己寻找自己的历史之根,寻找人类家园的原初意象。
三现代艺术的变形梅洛-庞蒂对"现代艺术"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
在他看来,一切文化都延续着过去,现代作品不会使传统作品成为无用之物,新作品并不明显地拒斥老作品,而只是与其竞争市场。
现代作品断然否定过去,以致自己不能够真正从过去解放出来。
现代绘画、现代艺术只能在享用历史中遗忘历史,它狂热地追求新奇,其带来的后果是它之前的艺术像是一种过时的图景。
而这种追新的艺术,又将使今日的新奇变成一种明日失败过时的状况。
就真正意义上而言,文学的写作和艺术的创作,需要向我们展示其最持久的意义和永恒的魅力。
独立不倚的写作者,敢于破坏板滞的公共语言而以自己独特的语言击穿了这个世界的真象,语言在向我们提供真实的同时,并不满足于让自己置身世界之中去改塑日常语言的含义。
而绘画则将它的魅力置于梦幻之中,它所产生出来的持续的时间感悟给人一种直接的冲击。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学是说出来的语言,而绘画是沉默的声音。
艺术正在于它以有限之物(形象和画面)去表现那种无限之物,它所抵达的意义不是意义的顶点,而是意义的起源。
因此,语言并不以符号的意蕴为终点,而以呈现"事情本身"为旨归。
当然,这种呈现是朦胧暧昧的,如果把一个事情说穿而达到语言的直接性,其结果则是整个艺术符号的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