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林业有害生物现状
近三十年来浙江森林害虫发生原因
![近三十年来浙江森林害虫发生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094f5827af45b307e8719728.png)
近三十年来浙江森林害虫发生原因摘要:本文以浙江森林及其虫害的特点为基础,通过研究近三十年来浙江森林虫害的发生概况,阐明了近三十年来浙江森林病害的发生原因,并且,就其中的几种典型虫害马尾松毛虫、竹笋夜蛾、星天牛等的发生原因进行了深入、具体的剖析。
关键词:浙江;森林虫害;发生原因1 近30年来浙江主要森林虫害发生现状概述1.1浙江森林资源及其受害现状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具有南北过渡性和多宜性,降水充沛,集山水海洋之地利,生境复杂,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森林植被在中国植被区划系统上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主要森林类型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
根据2005年浙江省森林资源年度公报,全省林地面积667.97万公顷,森林面积584.42万公顷。
全省森林覆盖率57.4%(不含其它灌木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前列。
近几年来,森林病虫害肆虐,全国每年发生森林病虫害面积达1.2亿亩,因病虫危害致死树木4亿多株,每年减少林木生长量1700万立方米,经济损失共达50多亿元。
而我省的森林从的受害状况看,没有受害的森林面积570.07万公顷,占97.54%,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各种森林灾害的面积14.35万公顷,占2.46%。
其中灾害等级达到轻、中、重度的受害面积占森林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68%、0.70%和0.08%;从受害森林面积的各灾害类型看,森林病虫害面积占71.63%,森林火灾占13.38%,气候灾害占5.02%,其它灾害类型占9.97%。
从受灾面积和受灾程度看,全省森林受各种灾害危害较轻,遭受的灾害以病虫害为主,其次为森林火灾,受灾程度以轻中度为主,已形成了森林病虫猛于大火的形势。
我省的一个县曾把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撤了,所以在发生大规模森林病虫害时,造成巨大损失。
经过这一教训,我省认真落实《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认真落实政府责任制,森林防检站从1990年的75个增加到现在的91个,森林病虫害防治专业人员由260名增加到400名。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现状、问题及举措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现状、问题及举措](https://img.taocdn.com/s3/m/8031167df90f76c660371a77.png)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现状、问题及举措————————————————————————————————作者:————————————————————————————————日期: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现状、问题及举措-生物论文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现状、问题及举措摘要:分析了当地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提高监测预警工作的科学管理,应急队伍保障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和科技支撑等方面提出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举措。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控1区域概况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北部,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天山北坡和准格尔盆地南缘,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内陆城区之一。
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现状监测预警以1处区(县)级测报中心、4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点为依托,配备诱虫设备、远程监控设备,构建地面和空中相结合的立体监测系统,动态监控虫情发生发展,定期发布辖区短期趋势预报。
检疫御灾着力在春秋2季加强工程用苗质量和“一签两证”监督,防止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本地林业有害生物的传出。
在重大林业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基础上应急控灾,成立3支应急队伍,配备了基础设施。
日常防控按照“政府倡导,部门指导,公司主导,市场引导”的思路,通过市场化运作,由当地园林队及11家专业养护公司分片区承接公共绿地养护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
每年3月针对常见病虫害春尺蠖、杨梦尼夜蛾、小蠹虫等,通过布设糖醋盘、树木涂白、捆扎塑料等方法进行前期预防工作。
3存在的主要问题3.1监测预警不规范主要反映在监测网络建设不完善、测报调查技术落后、监测经费不足、测报数据积累在反映完整性、连续性、长期性上有所欠缺,导致经常不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无法及时准确地预测。
3.2应急控灾机制有待完善主要是应急队伍专业水平低、物资储备匮乏。
虽然建立了应急队伍,但主要用在日常绿地养护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没有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且应急物资储备匮乏,一旦发生灾情,很难保障应急机制迅速激活。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aec9945b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b4.png)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林业有害生物对森林生态系统和经济利益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等,这些问题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对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及时采取对策,以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效果和效率。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在进行有害生物的防治过程中,过度使用化学农药等有害物质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
这不仅削弱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会导致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灭绝。
而且,一些传统的防治方法往往只针对某一种有害生物,难以全面防治所有的有害生物,从而形成了一种所谓的“打鼠式”防治,效果不尽如人意。
针对这一问题,可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
利用生态学原理进行防治,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如引入天敌、天敌盲育、病虫害兼治等,以实现对有害生物的综合生物防治。
可以发展绿色防治技术,例如利用植物提取物、微生物制剂等,替代传统的化学农药,实现对有害生物的环保防治。
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提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能力。
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也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一个问题。
传统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法主要依靠化学农药,这些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已经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
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会导致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农作物和水产品残留超标等问题,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和人民的身体健康。
应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加强绿色防治技术研发和推广,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还可以加强对农民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科学防治意识,指导他们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还可以引入先进的农机具和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减少对农药的依赖,从根本上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84c09884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23.png)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工作。
在实际的防治过程中,我们也经常面临着各种问题和困难。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科学的对策和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一、存在的问题1. 生物多样性保护不足由于过去长期的过度砍伐和破坏,很多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已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这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大大降低。
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害生物更容易大量繁殖和扩散,给森林资源造成更大的危害。
2. 生态环境恢复难度大一旦森林生态系统被破坏,恢复生态平衡将变得非常困难。
受到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容易受到新的有害生物侵袭,也会给有害生物的防治增加难度。
3. 技术手段不足目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完全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有害生物的防治需求。
尤其是一些新型有害生物侵入,其防治技术研发滞后,无法及时有效控制。
4. 监测和预警不到位有害生物的侵袭往往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很多地方在监测预警工作上存在不足,导致有害生物的侵害没有及时发现,给防治工作增加了难度。
5. 专业人才不足有害生物防治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当前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这也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对策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加大对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严格限制过度开发和破坏,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加强对植被的保护和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保护,为有害生物的防治提供有力的生态环境基础。
2. 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推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通过不断加强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水平,研发新型的防治方法,为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提供更多的技术手段。
3. 加强监测预警加强对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工作,采取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确保有害生物的侵害能够及时被发现和控制,为防治工作提供及时的数据支持。
中国主要林业入侵生物的发生现状及其研究趋势
![中国主要林业入侵生物的发生现状及其研究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e31f679c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05.png)
㊀2022,48(4):2138P l a n t P r o t e c t i o n收稿日期:㊀20220505㊀㊀㊀修订日期:㊀20220517基金项目: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C A F Y B B 2021Z G 001)∗通信作者E Gm a i l :L u qu a n @c a f .a c .c n 中国主要林业入侵生物的发生现状及其研究趋势吕㊀全∗,㊀张苏芳,㊀林若竹,㊀王慧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保护学重点实验室,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北京㊀100091)摘要㊀十八大以来,通过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中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同时,中国森林也遭受着外来入侵生物的严重危害和巨大胁迫.21世纪以来,外来林业入侵生物新发㊁突发㊁暴发形势严峻.本文针对包括病原物㊁害虫和有害植物在内的已入侵和有潜在入侵风险的主要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综述了其相关发生危害现状,以及成灾机理㊁监测预警和可持续防控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在对入侵生物学特征和成灾机制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为实现林业入侵生物的有效防控,保障国家生态安全㊁生物安全提供借鉴.关键词㊀外来林业有害生物;㊀入侵生物学;㊀成灾机制;㊀可持续防控中图分类号:㊀S 41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D O I :㊀10.16688/j.z w b h .2022262O c c u r r e n c e s t a t u s o fm a i n f o r e s t r y i n v a s i v e s pe c i e s i nC h i n aa n d t h e i r r e s e a r c h t r e n d sL ÜQ u a n ∗,㊀Z H A N GS u f a n g,㊀L I N R u o z h u ,㊀WA N G H u i m i n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F o r e s t P r o t e c t i o no f N a t i o n a l F o r e s t r y a n dG r a s s l a n d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E c o l o g ya n dN a t u r eC o n s e r v a t i o n I n s t i t u t e ,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y o f F o r e s t r y ,B e i j i n g ㊀10009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㊀T h r o u g h t h e s c i e n t i f i c p r o m o t i o no f l a r g e Gs c a l e l a n d g r e e n i n g ac t i o n s s i n c e 2012,C h i n ah a s b e c o m e t h e c o u n t r y w i t h t h e l a r g e s t g r o w t h i n f o r e s t r e s o u r c e s i n t h ew o r ld .A t t he s a m e t i m e ,C h i n a sf o r e s t s a r e s u f f e r i n gf r o ms e r i o u s h a r ma n dg r e a t s t r e s s f r o ma l i e n p e s t s .Th ei n v a s i o no f a l i e nf o r e s t r ype s t s i n t oC h i n a sf o r e s t sh a s a c c e l e r a t e d ,t h e r e a f t e rh a r m h a s i n c r e a s e d ,a n ds o m es p e c i e sh a v es h o w ne x p l o s i v e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a n de pi d e m i c s s i n c e t h e 21s tc e n t u r y .T h i s p a p e rr e v i e w s t h e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o f i n v a s i v e p a t h o ge n s ,i n s e c t sa n dh a r mf u l p l a n t s i n c l u d e d i na n dn o t y e t i n c l u d e d i n t h e a l i e n s p e c i e s l i s t o f t h e S t a t e F o r e s t r y a n dG r a s s l a n d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a sw e l l a s t h e m a j o r f o r e s t r yp e s t s i nn e igh b o ri n g a n d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u n t r i e sw i t hah i ghr i s ko f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el a t e s t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e s o f t h e i re p i d e m i cf o r m a t i o n ,m o n i t o r i n g an ds u s t a i n a b l ec o n t r o la r es o r t e do u ta n dt h ec u r r e n ta n df u t u r e r e s e a r c h t r e n d s o f a l i e n f o r e s t r y p e s t s a r e j u d g e d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i n v a s i o n b i o l o g y an d t h em e c h a n i s mo f e pi d e m i c f o r m a t i o n ,t h e r e v i e wa i m s t o p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e f f e c t i v e p r e v e n t i o na n dc o n t r o l o f i n v a s i v e f o r e s t r yp e s t s a n d c o n t r i b u t i n g t ob u i l d u p o f n a t i o n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s e c u r i t y a n db i o s e c u r i t y.K e y w o r d s ㊀a l i e n f o r e s t r yp e s t ;㊀i n v a s i o nb i o l o g y ;㊀m e c h a n i s mo f e pi d e m i c f o r m a t i o n ;㊀s u s t a i n a b l e c o n t r o l ㊀㊀森林的健康是生态㊁经济和社会效益正常发挥的基本条件.然而受全球气候变化㊁极端环境条件频现㊁森林结构单一㊁人类贸易活动兴盛等多重因素影响,世界范围内森林正遭受着外来入侵生物的严重危害[1].据统计,美国41%的森林生物量和2/3的森林面积经受着最具危险性的15种入侵病虫害的威胁[23].十八大以来通过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中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然而,自进入21世纪以来,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就对中国森林的入侵加速㊁危害加重,林业资源面临着来自入侵生物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呈现暴发式扩散,新的种类不断入侵和定殖.自2000年以来,中国平均每年新发现1种对林业资源构成威胁的入侵害虫.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在中国年均发生面积约280多万h m 2,年均造成损失700多亿元[4],约占林业有害生物全部损失的64%.以入侵种松材线虫B u r s a ph e Gl e n c h u s x y l o ph i l u s 造成的松材线虫病为代表的林业重大生物灾害已成为中国生态之患㊁行业之痛.2013年国家林业局发布了«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和«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包2022括了14种检疫性有害生物和190种危险性有害生物[5].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以下简称国家林草局)在第三次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的基础上,公布了外来林业有害生物45种,包括2006年以前发现的32种和2006年以后发现的13种(表1).在2013年发布的14种检疫性有害生物里,除杨干象C r y p t o r r h y n c h u s l a p a t h i L.和青杨脊虎天牛X yGl o t r e c h u s r u s t i c u s L.外,其余12种作为外来林业有害生物被列入了国家林草局2019年公告.根据2019年公布的普查结果,发生面积超过100万亩的林业有害生物有58种,这些有害生物被划分为4个危害等级[6].在45种外来林业有害生物中,发生面积超过100万亩的有4种:松材线虫㊁美国白蛾H y p h a n t r i ac u n e a㊁松突圆蚧H e m i b e r l e s i a p i t y s o p h i l a和紫茎泽兰A g e r a t i n a a d e n o p h o r a.其中,松材线虫为仅有的一级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美国白蛾和松突圆蚧为二级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紫茎泽兰为三级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除水葫芦E i c h h o r n i a c r a s s i p e s未被归入4类有害生物的任何一级外,其余40种分别划分为二级㊁三级和四级不等(表1).表1㊀中国大陆主要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名单1)2248卷第4期吕全等:中国主要林业入侵生物的发生现状及其研究趋势续表㊀1∗属于国家林草局颁布的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落叶松新壳梭孢㊁紫茎泽兰和飞机草按最新修订的学名.∗b e l o n g s t o t h e n a t i o n a l f o r e s t r y q u a r a n t i n e p e s t s i s s u e d b y t h e S t a t eF o r e s t r y a n dG r a s s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T h e s c i e n t i f i c n a m e s o f N.l a rGi c i n u m,A.a d e n o p h o r a a n d C.o d o r a t a a r e u s e dh e r e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l a t e s t n o m e n c l a t u r eu p d a t e s.㊀㊀ 南害北移 的松材线虫病和 北害南移 的美国白蛾等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国内扩散态势严峻;近年来在中国新发现的境外检疫对象以及还未被认定为外来入侵物种的多种在境外严重危害林业的有害生物,对中国森林安全构成的威胁必须高度重视;东亚㊁东南亚周边区域和欧美等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传入风险巨大,防控压力不断加剧.本文将着重围绕上述已发生的和可能发生入侵的林业有害生物,对其国内外发生和危害现状,以及成灾㊁监测㊁防控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趋势进行综述,梳理中国林业入侵生物的防控和研究现状,并对进一步危害提出预警,在对入侵生物基础生物学特征和成灾机制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以期为实现林业入侵生物的有效防控,保障国家生态安全㊁生物安全提供借鉴.1㊀中国主要外来林业病原物在国家林草局认定的45种主要林业入侵生物中,森林病原物有5种,其中1种为一级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1种为二级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3种为三级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表1).1.1㊀松材线虫松材线虫是国际㊁国内的重要检疫对象,其引起的松材线虫病是一种危害松树的毁灭性病害.松材线虫与寄主松树㊁媒介昆虫㊁伴生细菌和树栖真菌及自然非生物环境因素互作形成复杂的病害系统.被松材线虫为害的植株由于维管束堵塞失去水分输导功能而迅速枯死.松材线虫1982年首次发现入侵中国[7,39],40年来累计造成6亿多株松树枯死,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亿元,间接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更是难以计数.近年来更是每年致死松树约2000万株,对中国森林资源㊁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据2020年底国家林草局秋季普查结果统计,中国大陆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已达181万h m2.当前,病害已蔓延至大陆19个省市自治区的731个县级行政区[40].黄山㊁泰山㊁庐山㊁张家界㊁三峡库区和秦巴山区等重点生态区相继染疫,迎客松㊁凤凰松等古松名木及生态安全受到巨大威胁.世界上,松材线虫病目前在9个国家有报道发生[41],但主要发生在日本㊁韩国和中国等东亚国家[42].在自然条件下,松材线虫在中国的媒介昆虫至少有8种[43],寄主至少有17种,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国重要生态区域造林栽培的主要树种[4445].基于松材线虫㊁媒介昆虫及其寄主植物生态地理分布的适生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绝大部分松林都是松材线虫病的适生区[46].在松材线虫后基因组时代[47],病害形成机理和扩散蔓延规律越来越被深入揭示.研究者已经阐明了激发基因㊁模拟基因和解毒基因等多基因协同的松材线虫致病机理[48],媒介昆虫诱导松材线虫转型发育机制[49],C O2驱动松材线虫从媒介昆虫松墨天牛M o n o c h a m u s a l t e r n a t u s气孔溢出的机制[50],进一步明确了病害发生和传播扩散过程[51].病害的发生除了受病原㊁媒介昆虫和寄主植物互作的直接影响外,松材线虫体内原核微生物和栖息于树体内的真核微生物也对病害的发生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5254].2021年是国家林草局实施全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计划的第一年,尽管疫情仍然保持着扩散蔓延和严重危害的局面,但与十三五期间相比,扩散蔓延速度明显下降.近年来,各级政府投入巨大力量进行积极防控,取得了明显成效,每年322022都有新撤销疫区,部分疫区病㊁死树控制在1000株以下.2021年,全国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和病㊁死树数量比2020年减少9.27万h m2和539万株,同比下降5.12%和27.69%[55].国家林草局也多次修订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2021版),对疫情监测㊁普查和防控的各个环节做了明确规定和科学指导.相关领域新的科研成果也在不断助力疫情的有效控制.检测作为病害防控的首要环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松材线虫病在日本发生100多年和在中国危害40年的历史看,松材线虫病在某个地区的首次发现时往往已经造成了大面积危害.2020年7月国家林草局刘东生副局长在全国松材线虫病防治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指出 近3年50%的松材线虫病发病疫区首次发现时已超过1000亩 .防治时机丧失殆尽是造成目前防控局面被动的一个主要原因.松材线虫病的检测技术也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目前,从形态学㊁生化和分子标记等多个方面已发展出较为成熟的针对病原松材线虫的检测体系[5658],但对病害的早期诊断技术仍在进一步攻坚中.生物防治一直是松材线虫病防治研究的重点,将人工培养繁殖的媒介昆虫和病原的天敌或者拮抗微生物释放到林间,通过生物体自然繁殖保持其野外种群数量可实现对病害病原和媒介昆虫的长期可持续绿色治理.已证明芽胞杆菌等多种微生物资源对松材线虫具有很好的抑杀作用,而且一些种类对松墨天牛幼虫也有明显毒杀作用,并能增加寄主抗性.利用这些生防资源开发降低林间松材线虫和媒介昆虫种群密度㊁抑制媒介昆虫传播效率的多效微生物制剂,实现 有虫不成灾 .将从松材线虫原产地美国的虫株体表分离获得的菌株释放到林间,结果表明对松材线虫病具有明显的控制效果[59].近年来,一种长喙壳类真菌(o p h i o s t o m a t o i df u n g i)由于在离体条件下具备良好的寄生松材线虫的能力,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将虫生伊氏菌E s t e y a v e rGm i c o l a预接种于树体,可以对胸径10~17c m的20~25年生的赤松实现长达6年的良好保护作用,可显著提高感病寄主的存活率[60],显示出作为预防性措施进行大面积推广的良好前景.近来在松材线虫病原产地北美发现伊氏菌属的一个新种E s t e y af l o r i d a n u m同样具备寄生和杀死松材线虫㊁保护寄主的功效,值得关注[61].松材线虫病发生后防控难度很大.培育抗性乡土品种是实现病害根本控制的策略.在对病害表现出高抗性的马尾松P i n u s m a s s o n i a n a中发现牻牛儿基焦磷酸合酶基因(P m G P P S1)为萜类合成提供前体,能够促进松脂积累,以应对松材线虫的胁迫.该基因也显著提高甲羟戊酸途径(MV A)和甲基GDG赤藓醇G4G磷酸途径(M E P)通路关键基因的表达及其赤霉素(G A s)的生物合成,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62].欧洲的松属树种中有多个种类表现出高度抗病甚至免疫(加纳利松P i n u s c a n a r i e n s i s㊁地中海松P.h a l e p e n s i s㊁火炬松P.t a e d a㊁意大利五针松P.p i n e a),而有的树种则表现出高度感病(欧洲赤松P.s y l v e s t r i s)和易感(海岸松P.p i n a s t e r㊁辐射松P.r a d i a t a)[63].通过比较高抗和感病的海岸松对松材线虫胁迫的反应,发现γG氨基丁酸(γGa m i n o b uGt y r i c a c i d,G A B A)等初级代谢物的积累与抗性关系密切[64].这些进展都为松材线虫病的抗性育种提供了直接基础.1.2㊀茶藨生柱锈菌引起五针松疱锈病的茶藨生柱锈菌C r o n a rGt i u mr i b i c o l a,是一类需在两种以上寄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的长循环型锈菌.在中国大陆于1940年正式记载,1956年发现其在辽宁红松P.k o r a i e n s i s林大面积危害,20世纪70㊁80年代在东北地区大面积流行,此后在新疆㊁西南也逐步发现该病害的发生,并对西南地区华山松P.a r m a n d i i造成较为严重的危害[8,6566].由于疱锈病菌的东北和西南种群在形态学特征㊁寄主及转主寄主范围㊁D N A序列和种群遗传多样性等各个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病原被划分为两个专化型,即分布于西南地区的茶藨子专化型C.r i b i c o l a f.s p.r i b i c o l a,以茶藨子R i b e s s p p.为转主寄主㊁危害华山松,和分布于东北地区的马先蒿专化型C.r i b i c o l a f.s p.p e d i c u l a r i e s,以茶藨子和马先蒿P e d i c u l a r i s s p p.为转主寄主㊁危害红松[67].马先蒿专化型与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种类属同一个种,而茶藨子专化型则可能是与二针㊁三针松干锈病病原菌松芍柱锈菌C.f l a c c i d u m亲缘关系更为接近的一个独立种[68].茶藨生柱锈菌在北美也被认定是外来入侵病原菌,属于15种危害最为严重的外来病虫害之一[2],可能起源于亚洲,经欧洲传入北美[6970].4248卷第4期吕全等:中国主要林业入侵生物的发生现状及其研究趋势该病害的防治主要包括化学药剂涂抹干锈溃疡斑㊁修剪和疏伐病枝病树㊁除草剂铲除中间寄主等营林措施,利用锈孢子重寄生菌的生物防治,以及抗病育种等[8].由于五针松在中国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广泛的自然分布区域,中国被认为是发掘五针松潜在抗性资源的重要遗传多样性中心[71].五针松疱锈病抗性筛选㊁育种以及持久抗病性的利用也是北美控制该病害的重要手段[72].北美经过几十年的抗性筛选和育种研究,发现多种五针松对疱锈病具有明确的主效基因抗性(m a j o r g e n e r e s i s t a n c e,MG R)和数量抗性(q u a n t i t a t i v ed i s e a s e r e s i s t a n c e,Q D R),这些抗性资源也被应用到了五针松育种和人工造林当中[7374],糖松P i n u s l a m b e rGt i a n a㊁西部白松P.m o n t i c o l a㊁西南白松P.s t r o b iGf o r m i s和柔枝松P.f l e x i l i s4种五针松中的4个主效基因抗性的位点得到了鉴定[75].对于多年生树木,抗病育种除了筛选和利用抗性遗传资源外,抗病性状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也是重点考虑的问题.野外长期试验结果表明,疱锈病病原菌能够快速适应进化出针对主效基因抗性的毒力,而数量抗性则表现出良好的持久抗病性,更利于人工造林中使用和推广[72].1.3㊀其他入侵病原物另外3种入侵病原物落叶松枯梢病菌㊁松针褐斑病菌和杨树花叶病毒都属三级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近年来在中国发生面积和造成的危害及损失相对较轻.落叶松枯梢病主要危害落叶松中幼林.1938年在日本北海道首次发现,目前该病在朝鲜㊁韩国㊁俄罗斯远东等东亚地区报道发生.中国于1973年在吉林省首次报道落叶松枯梢病[10],之后在北方落叶松林几度严重发生,目前已扩散至内蒙古㊁辽宁㊁吉林㊁黑龙江㊁山东㊁陕西,甘肃等省区的多个县市,几乎危害中国所有落叶松种系,落叶松罹病严重时直接死亡.据2011年统计显示,全国落叶松人工林受害面积达50多万h m2,仅辽宁省每年因该病损失木材近15万m3,给林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76].该病原菌也被欧洲和地中海植物保护组织和欧洲食品安全局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7779].落叶松枯梢病原菌的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1950年作为新种P h y s a l o s p o r a l a r i c i n a发表以来,经过了多次重组,期间1987年根据子囊排生和假侧丝等特征将其重组为B o t r y o s p h a e r i a l a r i c i n a[80],基本确立了其分类地位.直到最近,随着座囊菌纲D o t h i d e o m y c e t e s葡萄座腔菌目B o t r y o s p h a e r i a l e s㊁尤其葡萄座腔菌科B o t r y o s p h a e r i a c e a e现代分类体系的建立,该菌被重组为N e o f u s i c o c c u m l a r i c i n u m[81].枯梢病的发生与立地条件㊁气象因素㊁林龄㊁林分郁闭度㊁林分结构和树种等有关系,因此病害的防治以加强森林抚育㊁提高落叶松生长势为主要途径[82].也发现对落叶松枯梢病菌具有良好拮抗作用的多种真菌种类,通过林间喷洒可以产生明显的防治效果[76].国内乡土树种华北落叶松㊁长白落叶松㊁兴安落叶松相对感病,而日本落叶松相对抗病,研究认为这与树种的不同物候期有密切关系[83].由松针座盘孢菌L e c a n o s t i c t a a c i c o l a引起的松针褐斑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可危害53种松树(包括亚种和杂交种)[84].该病原于1876年首次在美国被发现并描述.全球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该病原起源于中美洲,然后传入北美㊁继而传入欧洲[8586].包括中国㊁日本的东亚种群可能起源于美国南部[87],但还不能完全确定[85].近年来病害在欧洲和北美有加速扩散蔓延的趋势[84,8889].该病害在中国主要危害湿地松P i n u s e l l i o t t i i,严重影响了湿地松的推广应用.抗病品种选育是控制病害发生和减轻危害的重要措施之一[9,90].杨树花叶病毒p o p l a rm o s a i c v i r u s(P o p M V)属于麝香石竹潜隐病毒属C a r l a v i r u s,其引起的杨树花叶病也是一种世界性病害,病害主要危害杨树树苗和幼树叶部,还能危害多种草本植物.中国于1979年在北京首次发现[11,91],国外只有巴西将该病毒列入了检疫对象[92].目前尚未发现有昆虫媒介携带传播该病毒.病害防治以苗木检疫和清除侵染源为主[93].2㊀中国主要外来林业害虫在国家林草局认定的45种主要林业入侵生物中,森林害虫有34种,其中13种为二级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6种为三级,15种为四级(表1).2.1㊀美国白蛾美国白蛾是国际检疫害虫[94],原产北美洲,二战期间入侵欧洲和亚洲多国.1979年,美国白蛾在中国辽宁省丹东市被首次发现,目前已扩散至全国52202213个省市自治区的611个县级行政区[95],对多个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并且有继续扩散的趋势.美国白蛾的快速扩散主要源于其食性广㊁繁殖力强㊁适应性强等生理特性.美国白蛾可以取食包括阔叶乔木㊁灌木㊁花卉㊁农作物㊁杂草㊁甚至针叶树在内的几乎所有绿色植物,是昆虫纲中食性最杂的种类之一,且取食量较大,因此危害十分严重[96].每头雌蛾产卵量达上千粒,且孵化率一般在90%以上[97].美国白蛾具有极强的适应可塑性,耐低温[98]㊁高温(40ħ)和饥饿[99100],随入侵地区的不同能对环境快速适应[101].近年来基于全基因组解析的入侵生物特征分析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美国白蛾全基因组解析已经发布了两个版本[102103],虽然解析结果略有差异,但整体上基因组大小在500多M b,基因数量为15000余个.多食性特征在基因组上有明确体现.首先,中国入侵种群的基因非同义位点编码区相较于其他区域杂合性比例更高,富集分析表明多态性最为显著的基因富集通路几乎全部与糖代谢相关,有助于提高美国白蛾在入侵过程中对新寄主糖类营养适应的灵活性和可塑性.其次,味觉受体基因家族在美国白蛾基因组上显著扩张,达到147个,其中苦味受体扩张最为明显,推测苦味受体的扩张有助于美国白蛾快速适应大量的新寄主.此外,对幼虫初期结网危害的特性分析发现,美国白蛾低丝腺相关基因具有特殊的表达格局.目前整体上中国对美国白蛾的防治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尤其在利用天敌昆虫㊁昆虫病毒的生物防治应用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包括天敌昆虫白蛾周氏啮小蜂C h o u i o i a c u n e a[104105]㊁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 y p h a n t r i a c u n e a N u c l e o p o l y h eGd r o v i r u s(H c N P V)[106],以及实践中证明效果较好的化学农药[107108]或者植物源抗虫物质[109110]等.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美国白蛾分布范围仍然不断扩大,在不断控制的情况下仍然不时有严重暴发的情形[111].因此,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和成灾机制相关研究仍需不断深入,为新型防控技术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储备.基因组的解析为基因功能研究和新型分子防控技术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基于R N A i和遗传调控的防控技术在美国白蛾研究中获得了初步进展.R N A i在美国白蛾中主要用于基因功能研究[112113],并获得了干扰效果较好的靶标基因[114].细菌表达d s R N A菌株的构建也为防治提供了新思路[115].遗传防控方面,基于p i g g y B a c转座子和C R I S P R/C a s9的遗传转化体系已经成功应用于美国白蛾[116117],并对该害虫的重要发育基因及性别确定相关基因d o u b l e s e x(H c d s x)展开了功能研究,构建的可遗传不育突变体发生了不完全性反转现象,导致突变体无法完成正常的交配等生殖相关行为,展现出对美国白蛾遗传防控的潜在前景.2.2㊀红脂大小蠹红脂大小蠹D e n d r o c t o n u s v a l e n s又名强大小蠹,在原产地北美洲作为一种次期性害虫,通常并不造成主要危害[118].1999年红脂大小蠹在山西省暴发成灾,成为蛀干㊁蛀根的毁灭性害虫.并迅速蔓延扩散至河北㊁河南㊁陕西㊁辽宁㊁内蒙古及北京周边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19121],导致1000余万株健康油松P i n u s t a b u l i f o r m i s死亡.伴生微生物在红脂大小蠹成功入侵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伴生真菌和共生细菌[119,122].研究人员对红脂大小蠹各个时期的优势菌群进行了分离鉴定,并比较了中美红脂大小蠹不同种群伴生真菌的差异[123].红脂大小蠹的伴生真菌主要是长喙壳类真菌[124],其中L e p t o g r a p h i u m p r o c e r u m为优势菌[125].而在原发生地美国,红脂大小蠹的伴生真菌主要为L.t e r e b r a n t i s㊁L.p r o c e r u m和L.w i n gGf i e l d i i等几种[124].红脂大小蠹及其伴生微生物的系列入侵机制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外来物种的入侵假说,成为害虫入侵机制研究的经典范例.例如,红脂大小蠹成功入侵中国与其伴生菌L.p r o c e r u m降低寄主油松抗性并诱导寄主产生红脂大小蠹聚集化合物3Gc a r e n e有关;另一方面,红脂大小蠹通过携带L.p r o c e r u m并诱导寄主产生抑制其他伴生菌生长的化合物,协助L.p r o c e r u m的定殖.这其中包含了虫-菌-寄主互作网络,红脂大小蠹与L.p r o c e r u m的共生入侵关系展示了一种新的入侵模式 共生入侵[126].L.p r o c e r u m在中国形成了独特单倍型.这些中国独特单倍型相对于美国独特单倍型和中美共有单倍型,在中国寄主油松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还能够显著诱导寄主油松产生3Gc a r e n e来协助红脂大小蠹的入侵.基于上述结论研究者提出了返入侵假说:在原产地次期性害虫 伴生菌,在新的入侵地发生变 6248卷第4期吕全等:中国主要林业入侵生物的发生现状及其研究趋势异后,如再返回到原产地,也有可能成为重要生物灾害[127].在上述基础上研发的以信息素为核心的防控技术获得了良好的效果[119],构建了 红脂大小蠹 伴生真菌 细菌 寄主油松 跨四界互作模型[128].红脂大小蠹与伴生菌的互利共生提高了其入侵过程中的适应性,但它们同时也存在资源竞争.红脂大小蠹 伴生菌间共生关系赖以存在的基础 碳水化合物,在多营养级间具有不同的分配模式.红脂大小蠹幼虫伴生细菌通过产生挥发物,使伴生真菌从优先消耗葡萄糖转化到优先消耗松醇,从而解除了伴生真菌因过度消耗树皮中的葡萄糖而对小蠹虫幼虫造成的营养拮抗.氨是调节这种碳水化合物分配的关键挥发物[129].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葡萄糖和淀粉代谢通路基因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上述调节挥发物氨主要诱导了红脂大小蠹伴生真菌L.p r o c e r u m的葡萄糖淀粉酶AM Y G基因调控的淀粉代谢通路,将韧皮中丰富的淀粉转化为营养价值更高的葡萄糖,补偿了真菌碳水化合物的消耗,从而缓解了伴生真菌和红脂大小蠹之间的营养竞争,维持了互惠入侵共生体的稳定,上述研究从营养分配角度进一步揭示了红脂大小蠹 伴生真菌入侵共生体系协同入侵的分子机制[130].2.3㊀其他入侵害虫除美国白蛾和红脂大小蠹外,危害比较严重的林业入侵害虫还包括苹果蠹蛾C y d i a p o m o n e l l a 等.苹果蠹蛾可为害多种果树,如苹果M a l u s p u mGi l a㊁海棠M.s p e c t a b i l i s等[131].该害虫20世纪50年底入侵新疆以来,沿河西走廊扩散至甘肃㊁宁夏㊁内蒙古等地区,对中国重要苹果产区黄土高原和渤海湾构成严重威胁[132].该害虫主要以性诱剂监测诱捕㊁防治为主[133].近期,关于苹果蠹蛾性信息素感受机制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鉴定了嗅觉相关基因,并对其性信息素受体的功能进行了体外研究[134].双钩异翅长蠹H e t e r o b o s t r y c h u s a e q u a l i s食性杂,为害中国南方多种生态林和经济林[131].该害虫有聚集为害的特性,早期不易发现[135],近期有研究人员分析了其隐蔽性和声学特征[136].红火蚁S o l e n o p s i s i n v i c t a原产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主要靠植物㊁土壤㊁货物包装及运输等传播.红火蚁虽然分布面积不大(第三次普查发生面积4258h m2),但是一旦进入新地区,扩散迅速,适应力强,不仅威胁生态环境,还对居民生活生产造成影响[137].松树蜂S i r e x n o c t i l i o原产于欧亚大陆和北非,入侵中国后对樟子松P i n u s s y l v e s t r i s v a r.m o n g o lGi c a造成严重危害[35].松树蜂入侵过程中, 松树蜂 共生真菌 毒素 复合危害寄主.松树蜂破坏树干同时,可传播共生菌共同危害松树,产卵时还可向树干注射毒素,加速树木衰弱[138139].作为相对新入侵的害虫,除了其复合危害机制,该害虫快速鉴定[140]㊁入侵历史[141]㊁风险分析[142]工作也引起了重视,并取得了明显进展.3㊀中国主要外来林业入侵植物目前,中国已发现的入侵植物约有68科224属402种[143],第三次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记载的林业外来有害植物有29科93种[144].在国家林草局认定的45种主要林业入侵生物中,植物有6种,其中1种为二级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1种为三级,3种为四级,1种没有定级(表1).3.1㊀微甘菊微甘菊M i k a n i am i c r a n t h a是多年生藤本植物,原产中南美洲,现已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㊁美洲㊁大洋洲,被列为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100种入侵物种之一[145].微甘菊入侵中国后已扩散到13个省区,给中国的农林生产㊁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微甘菊繁殖能力强㊁扩散快,定殖后能迅速攀缘或缠绕于其他植物的顶部,形成厚的覆盖层,阻碍其他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还能通过化感作用抑制周边植物生长,对天然林㊁风景林㊁经济林等的灌木和小乔木造成严重危害.微甘菊的早期研究主要以其生物学特性㊁分布区调查㊁适生区及危害为主.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近年研究热点已转变为监测预警以及生物和生态防治等[146].新技术和信息手段被用于微甘菊的识别㊁监测和预测.例如,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和高光谱数据,可以从高空对微甘菊的分布区域进行提取[147],对盛花期微甘菊的暴发点和暴发面积进行识别[148].利用成像光谱仪获取微甘菊花期不同阶段的光谱数据,根据光谱特征参数建立模型,可以从地面对微甘菊的繁殖期进行精准监测[149].以直升机多光谱数据(D OM)和机载激光雷达数据(L i D A R)72。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15〕47号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15〕47号](https://img.taocdn.com/s3/m/d3f8045d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a3.png)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15〕47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为进一步抓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促进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4〕26号)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围绕“五年绿化平原水乡,十年建成森林浙江”的总体部署,坚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标本兼治、以防为主,依法防控、科学除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健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管理体系,加强防控能力建设,强化防控责任和措施落实,努力减轻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损失,为林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到2020年,全省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松材线虫病等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危害得到有效控制,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85%以上,测报准确率达90%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
二、主要任务(一)提高监测预警水平。
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技术指导、生产服务和监督管理,组织编制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发展规划。
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县、乡、村基层测报站(点)和测报员体系建设,每个乡镇至少确定1名技术人员负责病虫情监测工作,每个村至少确定1名兼职病虫情测报员,每1万亩林地要落实1名护林员负责病虫情监测。
全面推行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网格化管理,落实责任人。
建立有奖举报制度,鼓励公众参与。
加快建立地面监测与空中监测相结合的立体监测平台,开展测报趋势分析,及时发布短、中期灾害预警预报信息。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现状及防控对策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现状及防控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f289bf16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c6.png)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现状及防控对策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是维护森林健康、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工作。
有害生物对森林的危害主要包括病害、虫害、鼠害等,它们影响了森林的生长发育和保护,造成了林业资源的巨大损失。
随着气候变化和全球化的影响,有害生物的传播和侵袭范围也日益扩大,对林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中,及时有效地采取对策,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
一、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现状1. 有害生物侵袭情况日趋严重随着全球变暖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森林有害生物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一些外来有害生物对我国森林资源造成了严重危害。
松毛虫、松小蠹、松树鳞虫等虫害已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和林业资源造成了巨大损失。
2. 防控手段有待提高传统的有害生物防控手段主要依靠化学农药和高压灭菌,但这些手段对环境和生态健康带来不小影响,农药滥用还容易造成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而且,有害生物的数量和类型复杂多变,单一的防控手段已经难以满足需求。
3. 缺乏有效的监测和预警机制目前,国内对于森林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预警工作还比较薄弱,很多有害生物的侵袭都是事后发现,预防和及时应对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1. 增加科学研究力度加强对有害生物的生态学和遗传学研究,提前掌握有害生物的发展规律,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2.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目前非常被看好的一种防治手段,可以使用天然的寄生虫、天敌等对抗有害生物,有效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防治技术对有害生物的侵袭有较好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3. 提高文化防治意识林业从业人员和农民应提高对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治意识,建立健全的宣传教育机制,推广科学技术知识,提高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 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有害生物监测和预警体系,开展对有害生物的持续监测和研究,及时发现有害生物的侵袭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5. 提倡综合防治构建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体系,结合生物、物理和化学手段,采取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林业有害生物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
![林业有害生物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2b85960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fe.png)
林业有害生物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对森林生长和发育有害的各种昆虫、真菌和其他生物。
随着气候变化和全球化的加剧,林业有害生物问题日益突出,给森林资源造成了严重危害。
研究林业有害生物的现状及防治对策,对于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林业有害生物现状1. 昆虫昆虫是最主要的林业有害生物之一,它们通过各种方式危害森林资源。
蛀虫、吸食性害虫和各种病原昆虫对森林树木造成直接伤害,大大降低了森林资源的产量和质量。
松毛虫、松蛾、松蓢象等害虫对松树的危害特别严重,给森林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
2. 真菌真菌是另一类常见的林业有害生物,它们通过侵染树木和林下植物来破坏森林生态系统。
一些真菌会引起树木的腐朽和病变,导致森林植被的凋落和死亡。
真菌还会释放有毒物质,对周围环境和其他生物造成污染和危害。
3. 其他生物除了昆虫和真菌,还有一些其他生物对林业也构成了威胁。
鸟类和啮齿动物在林木成长期间会造成啃食和破坏,使得树木难以正常生长。
这些有害生物的存在,给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带来了严重挑战。
二、防治对策研究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目前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的主要方法之一。
它通过引入天敌和天敌昆虫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达到减少害虫的目的。
引入天敌寄生蜂来控制松毛虫的数量,可以有效减轻松树的受害程度。
生物防治不仅环保无污染,而且可以长期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对森林的生态环境无负面影响。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传统的防治方法,通过喷洒杀虫剂、杀菌剂等化学药剂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
这种方法具有快速、有效的特点,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控制有害生物数量的目的。
但同时也存在化学残留、环境污染等弊端,因此在使用时需慎重考虑,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伤害。
3. 生态调控生态调控是一种综合性的防治方法,通过调整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森林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从而减轻有害生物对森林资源的危害。
通过增加天敌的数量和多样性,减少有害生物的繁殖和蔓延,提高森林自然抵抗力。
当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6bc08779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bd.png)
推动科技创新
加强与国际先进技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推动国内林业有害生 物防治的技术创新。
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水平
01
02
03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 手段防治林业有害生物,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 护生态环境。
完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相 关的法律法规,强化法律 保障。
建立联动机制
加强林业、农业、环保等 部门的协作,形成联防联 治的良好机制。
04
案例分析与应用
案例一:某地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成功经验
总结词
该地区通过实施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综合措施,有效控制了林业有 害生物的危害。
详细描述
该地区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引进天敌、使用生物农 药、加强检疫等。这些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有害生物的繁殖和扩散,保护了当地的 森林资源。
总结词
通过对该地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进行评估,发现防治效果显著,保护了大量森林资源。
详细描述
通过对该地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进行评估,发现防治效果显著,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森林资源 。评估结果还表明,该地区的防治措施具有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案例四:某地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政策建议
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 警,及时发现、准确预报 ,做到早预防、早治理。
提升防治设施水平
积极推广新型、高效的防 治设备和技术,提高防治 设施的技术水平。
建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长效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应加强对林业有 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领导, 明确责任分工,形成齐抓 共管的局面。
国家林业局最新公布的22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
![国家林业局最新公布的22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https://img.taocdn.com/s3/m/af11dbc4d5bbfd0a795673db.png)
国家林业局公布最新公布的22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2004年8月12日,国家林业局办造字[2004]59号文件发布第4号《公告》公布了19种森林植物检疫对象,自2005年3月1日生效,原林业部发布的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名单同时废止。
2005年8月29日,《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538号补充了刺桐姬小蜂为森林植物检疫对象。
2008年2月18日,国家林业局发布2008年第3号公告,将枣实蝇增列为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
2010年5月5日,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发布第1380号公告,将扶桑绵粉蚧增列为全国农业、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
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公告第1380号——关于对扶桑绵粉蚧实施检疫措施的公告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公告第1380号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Tinsley),又名棉花粉蚧,是我国近年新发现的一种重要害虫。
风险分析结果表明,该害虫对我国棉花等产业造成危害的潜在风险巨大。
目前已发现该害虫通过扶桑(朱槿)等多种农、林植物传播到我国9个省(自治区)的局部地区。
为保护我国农业、林业生产安全,根据国务院《植物检疫条例》的规定,决定将扶桑绵粉蚧增列为全国农业、林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请各级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植物检疫机构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对扶桑绵粉蚧实施检疫措施。
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农、林植物检疫机构做好扶桑绵粉蚧的检疫和控制工作。
特别是从疫情发生区调运扶桑(朱槿)等寄主植物时,必须切实强化植物检疫措施。
本公告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特此公告附件一:扶桑绵粉蚧(棉花粉蚧)在中国的发生分布附件二:应施检疫的物品暂定名单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二○一○年五月五日附件一:扶桑绵粉蚧(棉花粉蚧)在中国的发生分布(截至2010年4月26日前的疫情分布区)1.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莆田市:仙游县;泉州市:石狮市、安溪县;厦门市: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同安区;漳州市:云霄县、诏安县、东山县、漳浦县、龙海市;三明市:永安市、三元区。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现状及措施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现状及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9f5fdd0f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e6.png)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现状及措施1.前言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对森林生长和木材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的昆虫、真菌、细菌、病毒、寄生植物等有害生物群体。
它们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可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环境问题,因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重点介绍目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的现状及相关措施。
2.监测现状目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主要依赖于以下几种方法:2.1 人工巡查人工巡查是最传统也是最常见的监测方式之一。
林业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森林巡查,查找并记录可能存在的有害生物迹象。
这种方法具有直观、灵活的优势,能够发现一些较为明显的有害生物问题。
但是,由于人力、物力资源有限,人工巡查往往只能对有限的区域进行,而无法全面覆盖。
2.2 监测器具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的监测器具也应用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工作中。
例如,虫口捕捉器、昆虫诱捕灯、害虫音响设备等。
这些器具能够通过吸引、诱捕或记录有害生物的活动,有助于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2.3 卫星遥感卫星遥感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中的应用也不断增加。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地理信息和生态数据,从而帮助分析和预测有害生物的分布和发展趋势。
这种方法具有广域性和连续性的优势,有助于及时掌握有害生物的动态变化和蔓延趋势。
3.监测措施为了更好地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3.1 强化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体系是关键。
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完善监测设备和工具,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加强监测数据的整合和共享,提高监测数据的利用率。
3.2 提高监测技术手段应推动科技创新,加大对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如开发更多先进的监测器具,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监测效果和自动化水平;加强遥感技术的应用研究,提高监测覆盖范围和精度。
3.3 强化预警和监测网络建设建立预警和监测网络,加强与研究机构、林业部门、社会组织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监测报告,促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全面协作和有效进行。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92f5b50a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26.png)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针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缺乏综合施策。
当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往往存在着单一的施策模式,缺乏综合施策的情况。
由于每种有害生物的繁殖、传播、危害特点不同,单一的防治措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2. 防治手段不足。
由于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繁多,防治手段不足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防治手段多为化学防治,但这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也容易产生抗药性。
3. 缺乏有效的监测体系。
目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监测体系相对薄弱,很难对有害生物的繁殖和扩散情况进行准确监测,往往发现问题时已经为时已晚。
4. 技术人才匮乏。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需要技术人才的支撑,然而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匮乏,防治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支持。
二、对策建议1. 建立综合施策机制。
针对不同的有害生物特点,推动建立综合施策机制,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提高防治效果。
特别是要加强生物防治手段的研究和应用,促进天敌和天敌复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天敌为主的生物防治手段可以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2. 推进绿色防治技术。
加大对绿色防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创新。
发展生物农药、生物灭蝇剂、生物除草剂等绿色产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避免抗药性的产生。
4. 提升技术人才培养。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鼓励开展“双万计划”项目,培养和引进一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专业骨干。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当前林业保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急需解决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保护好我国珍贵的森林资源。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现状及防控对策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现状及防控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d82c1acb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2d.png)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现状及防控对策1. 引言1.1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现状及防控对策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一直是林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关系着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随着现代工业和贸易的发展,虫害、病害等有害生物的危害对森林健康和生长造成了严重威胁。
加强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已成为当前林业管理中的重要任务。
目前,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防控难度较大;防控措施和技术手段相对滞后,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不完善,应对挑战的能力有待提高。
针对当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各种防控措施,不断改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预防意识,加强协调合作,持续改进技术手段,全面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我国林业资源,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现状分析林业有害生物是对林木造成危害的昆虫、病毒或真菌等生物。
目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
各地区存在有害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的情况,由于气候、土壤和树种等因素的影响,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繁多,给防控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有害生物抗药性不断增强。
由于长期使用化学农药,有害生物逐渐产生了对农药的抗性,使得原有的防治方法逐渐失效。
监测预警体系薄弱。
目前,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很多地区缺乏专业的监测预警人员和设备,导致不能及时发现有害生物入侵的情况。
当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存在着种类繁多、抗药性增强和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2 防控措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涉及到许多不同的防控措施,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文化防治等多种手段。
具体来说,主要的防控措施包括以下几点: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生物等自然天敌来控制有害生物数量的方式。
浙江省松毛虫危害调查报告
![浙江省松毛虫危害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30e87ee910ef12d2af9e798.png)
浙江省松毛虫危害调查报告为了调查了解松毛虫危害情况,我们会同该省主管部门的同志,到金华,温州等六个县、市调查了松毛虫危害情况,查访了九十几名患“送毛病”的人。
现将情况和意见报告如下:一、松毛虫以及“松毛虫”病的危害和防治情况浙江省现有马尾松林三千多万亩,约占森林面积百分之五十。
近几年来每年松毛虫危害面积三百多万亩,约占松林面积百分之十。
全省六十七个县,市有五十个县、市发生松毛虫其中虫害严重的有二十三个县、市。
几年来,由于林彪集团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部分县市防御工作没有抓紧,加之去冬今春气温偏高,有利于幼虫过冬,春夏以来阴湿多雨,有利于卵的卵化和幼虫发育,今年松毛虫普遍蔓延成灾,虫口密度很大。
据统计,松林受害面积达四百万亩。
永加、青田、温州、永康等地有大片松林针叶被吃光后,像火烧了一样,群众说:“松毛虫危害就像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一样。
”受害未死的松林生长严重受阻。
据典型调查,每亩每年损失材积量零点一八三六立米,以此推算,全省一年损失的木材就有几十万立米,减少的松枝材至少有四、五百万担。
同时,松林受害,结实减少,影响采种、育苗和经济收入。
群众说:“松毛虫吃死树,等于吃了拖拉机”,损害了群众造林的积极性。
松毛虫不仅危害松林而且危害社会健康。
去年以来,全省有十五个县、市发生一种“松毛虫”病,我们所到的六个县、市先后患病的群众有九千五百多人。
由于发病率高,青壮年发病率高,引起手足奇痒和肿痛,给社员和基层干部造成严重痛苦,影响抓革命促生产。
温州市藤桥区共六万一千九百人,有伍仟贰佰九十人犯病,占总人口百分之八点五。
金华县岭下朱公社日辉路大队七百一十五人,今年九、十月部分成员上山砍松丫、扒松毛后,有一百九十二人发病,占总人口百分之二十六点八,其中五十六人因病不能劳动七到十五天。
青田县温溪公社一千三百个劳力,发病的约占三十点七。
其中有一百五十人有一二十天不能劳动,剩下的七十四亩平原水稻由部分部队、公社干部和社队企业人员帮忙收割。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c3ebc40b02020740be1e9bd1.png)
21 监 测 预 报 工 作 基 础 薄 弱 .
19 9 0年 , 林 业部 提 出 了在 全 国 开展 以 “ 原 一站 三 网” 为 主的林 业 有 害生 物 防治 体 系建 设 后 , 各地 林 业有 害 生物 测
报 工 作 开始 得 到加 强 , 遍 建 立了 一 定数 量 的林 业 有 害 生 普
种纯林 的增加 , 有 害生物 危 害加 剧 , 当前资 金 、 力 、 使 在 人 技
度认 识 。 施可 持续 发 展战略 是我 国的一项 基本 国 策 。 实 良好
的 生 态 环 境 是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重 要 基 础 和 标 志 . 强 林 业 有 加
害生 物 防 治是 保护 森 林 资源 、 进 生态 环 境建 设 的 重要 环 促
术等有 限 的情况 下 , 治难度 加 大 ; 是成 灾有 害生物 种 类 防 二 增多 , 危害损失 严重 ; 三是 危险性 有害生物 潜在威 胁增 大 , 尽 管 还没 有造 成大 的危 害 , 但潜 在 的威胁 却 不容 忽视 ; 四是 顽 固难治 , 发现 象常 有发 生 。 如 , 害比较 严 重的松 毛 虫 、 暴 例 危 松 突 圆蚧 和青 杨 天牛 等 表现 相 当顽 固 , 大都 具 有 暴发 成 且 灾 的特 点 , 的几乎年 年在 局部 地区暴 发成 灾 。 有
作长 期处 于被 动局 面 。 体表现 是 基础 设施 不足 , 乏 必要 具 缺 的测 报 、 治 、 防 检疫 仪 器 设 备 和 交通 通 讯 工具 等 , 先进 适 用
防治技 术 的 研究 与推 广跟 不上 。
3 对 策
业 有害 生 物防 治 工作 仍 存在 一 系 列 亟待 解 决 的 问题 , 势 形
千岛湖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探析
![千岛湖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9f0835e2b8f67c1cfad6b8e8.png)
摘
要: 根据 千岛湖 区林业有害生物发 生发展 现状 , 总结 多年有 害生物防治经验教 训, 从森林 生态系统健康 经营角
度 , 出千岛湖区林业有 害生物防控措施 。 提 关键词 : 害生物 ; 有 森林健康 ; 防控 ; 千岛湖区
中 图分 类 号 :7 3 ¥ 6 文 献 标 识 码 : B
8 期( 2期)
文 章 编 号 :05— 25 20 ) 1 07 0 10 5 1 (0 8 0 — 0 8— 3
防
护 林
科 技
Jn ,0 8 a .2 0
Po co o s Si c ad eho g r etnFr t c ne n cnl y t i e e T o
口减退 率为 8 .% 一 8 3 ; 均达 9 .% 。校 正 36 9 .% 平 4O 防治效 果为 6 . % 一9 .% , 均 达 8 . % _ , 89 68 平 8 O 3 具 J
2 纪 9 代 , 岛湖 区 由于 马尾 松 毛虫危 害 , O世 O年 千 造
收稿 日期 :07— 5—1 20 0 8 基金项 目: 浙江省科技项 目( 05 30 5 20C24 ) 作者简 介: 利群 ( 97一) 女 , 许 15 , 浙江 富 阳人 , 硕士 , 教
林 业 有 害生 物 的大 面积 发生 , 千 岛湖 国家森 对
势种。然而该群落生态效益较低 , 同时易感病虫害
( 如松 毛虫 、 材 线 虫 )对 千 岛湖 生 态 环 境 构 成 了 松 ,
林公园 自 然旅游景观和森林资源造成严重破坏 , 因
此, 防范 和控 制有 害生物形 势严峻 。
位 于浙 江省淳 安县 境 内 , 这里 有 面 积大 于 250m 0 的岛屿 l 7 8个 , 面 50k 山林 86k 0 水 8 m , 6 m 。水 电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d9583c2f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2.png)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河南省安阳县林业发展中心455000摘要:林业有害生物是一种危害林业资源的重要灾害,因此做好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有害生物危害林木的正常生长,危害了树木的结实率和木材品质,限制了其保护功能的充分发挥。
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和控制,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对林业植被的危害。
本文剖析了当前林业有害生物控制中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有针对性的控制策略。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问题;对策引言林业产业是社会经济产业中的一个主要支柱,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非常显著的经济效果,并且与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和民生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但随着林业资源的不断开发,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给林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控制水平,是当前林业产业发展的重点关注项目,应加以重视。
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面临的现状(一)监测预警能力有待加强在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防控的过程中,要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扩散进行及时、高效地管控,并做好相关的监控和预测工作,这样才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把握,并与现实状况相结合,适时地采取多种措施,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高效防控。
近年来,在我国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中,与之相关的监测预测技术体系日趋完善,但是在实际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中,由于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监测系统,导致无法及时准确地判断出林业有害生物的发展趋势,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实施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控和预测是非常必要的[1]。
(二)防治部门对检疫工作不够重视在林业有害生物预防治理工作中,检疫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由于林业中的病虫生物所造成的危害是可以用肉眼观察到的,因此林业中的有害生物控制部门必须对其进行高度的关注和强化其检疫工作。
但目前极少的防控部门可以做到,只是口头上说说,却没有切实的落实到位,除一些试点区域之外,很多的林业危害防控部门仍然是林业厅的下级单位,其层级非常的低,并且存在着人员和经费不足的问题,不能为林业危害防控部门的检疫工作提供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农林大学森林昆虫学课程论文指导老师:王义平第一组组长:杨奕奕组员:叶天园、吴行发、潘雪婷、近年浙江林业有害生物现状摘要:由于浙江省地貌、气候条件以及树种组成等导致林业害虫危害较为严重,但逐年有所改善。
松林病虫害发生依然严重,松褐天牛等钻蛀性害虫危害显著,竹林类有害生物数量有所增加,板栗、山核桃、香榧等经济林病虫害总体发生面积比往年略有下降。
除此之外,外来害虫种类和数量都有所增加。
关键字:林业虫害松墨天牛松材线虫病分布发生现状1.基本情况1.1地理、气候概况1.1.1地理位置浙江省位于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的南翼。
行政区域北部与江苏、上海毗连,东濒东海,南与福建相接,西和安徽、江西相邻。
全省土地总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
浙江省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左右,陆域面积为全国的1.06%,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
下辖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嘉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11个省辖市,其中杭州、宁波为副省级城市;下分90个县级行政区,包括32个市辖区、22个县级市、35个县、1个自治县。
1.1.2地貌特点浙江省在地貌区划上属东南沿海低山与丘陵、华中华东低山与丘陵及江浙部积平原的一部分,以分割破碎的低山和丘陵为主。
浙江省地势呈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趋势。
从地表形态分山区、丘陵盆地、平原岛屿等类型。
扭统计,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70.4%,是一个多丘陵的山区省,不仅为林业提供了广阔的土地资源,也为多林种、多树种、分层布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1.1.3气候条件浙江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日照充足,雨量丰富,空气湿润;雨热同季,干湿分明,气候具有南北过渡性和多宜性。
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差大,山地气候类型多样,为林业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降水量和光照度为林木速生丰产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
同时浙江省处于纬度适中的亚热带,气候具有南北之利。
因而,林业发展有多宜性的特点,既适应一些喜暖的华南区系繁衍,又适应若干耐寒的华北区系的落叶种类生长。
1.2林分资源状况根据浙江省2006年度森林资源年度监测结果:我省林地面积669.90万公顷,森林面积593.62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58.31%。
根据森林资源构成特点把树种归类为松、杉、柳杉、柏木、硬阔、软阔六个优势树种进行统计。
柳杉、柏木、硬阔占比例很少,主要以松木、杉木、阔叶树、毛竹、板栗、茶叶六种资源组成。
浙江省森林资源以中、幼林为主,针叶林以人工纯林为主,速生丰产林集约经营程度低,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外因干扰的能力较弱。
表一浙江省主要树种2.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89.67万亩。
其中病害发生面积36.36万亩,占总发生面积的40.55%;虫害发生面积53.31万亩,占总发生面积的59.45%。
表二 主要林业害虫2.1本土主要有害生物发生情况2.1.1松褐天牛2007年松褐天牛发生面积0.6万公顷。
浙江气候适宜于松褐天牛定殖,因此该虫分布面广,特别是遭受台风袭击和7、8月份持续马尾松林, 158.67阔叶林, 119.9花卉种苗业, 8杉木, 109.66阔叶林, 77.03竹林, 79.21经济林, 111.8其他, 268.04图一浙江省林业组成图高温干旱天气、火灾等影响,松树生长势衰弱,致使松褐天牛为害严重,造成枯死松树数量明显增多。
乐清、永嘉、瓯海、洞头、淳安等地松褐天牛为害致死的松树数量20.3万株。
2.1.2马尾松毛虫、2011年第二代马尾松毛虫虫情调查面积889.07万亩,共设标准地42325块,调查标准株85.95万株。
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10197亩,其中轻度发生9474亩,中度732亩,重度以上未发生,平均虫口密度4.73条/株,平均虫株率50.34%。
全省有虫面积154227亩,有虫面积的平均虫口密度0.46条/株,有虫株率15.07%。
2011年第二代马尾松毛虫与上一代(2011年第一代)相比,发生面积减少了28245亩,下降73.47%,平均虫口密度下降8.83条/株,有虫株率下降了10.62个百分点;全省有虫面积减少了78952亩,较上代减少了33.86%,有虫面积的平均虫口密度略有下降,有虫株率与上代相比下降了8.89个百分点。
与去年同期相比,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增加了2339亩,上升了23.77%,平均虫口密度下降了11.08条/株,平均虫株率下降6.6个百分点;有虫面积减少了44661亩,较上年同期减少了22.46%,有虫面积的平均虫口减少了1.10条/株,相比上年同期略有下降,虫株率下降了14.46个百分点。
2011年第二代马尾松毛虫主要发生在杭州的淳安、富阳,丽水的庆元等县(市)。
另据衢州市森防站报告,思茅松毛虫有虫面积4231亩,虫口密度0.45条/株,有虫株率10.8%,未达到发生程度。
今年全省的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和有虫面积较前几年有一定幅度的上升。
今年第一代马尾松毛虫在浙江省局部暴发,通过各发生区的有效防治,虫情已逐步得到控制。
表三、虫情比较表2.1.3焦艺夜蛾等食叶害虫焦艺夜蛾是一种偶发性害虫,2005年大暴发,经综合防治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
2006、2007年危害持续减轻,2007年发生面积0.02万公顷,仅分布在常山天马、宋畈、柯城九华等地。
2.1.3竹子病虫全省竹林栽植面积80多万亩,竹子品种有毛竹、雷竹、小红壳竹、杂竹等。
竹子病虫害发生面积12780公顷,主要病虫有:一字竹象甲、卵圆蝽、竹螟、露尾甲、刚竹毒蛾、黄脊竹蝗、毛竹叶螨、竹笋禾夜蛾、竹丛枝病等种类。
今年一字竹象甲在庆元、遂昌大面积暴发,面积达6100公顷;露尾甲首次在遂昌三仁乡发生,面积达953.3公顷;卵圆蝽、刚竹毒蛾、黄脊竹蝗危害有所减轻;竹螟、毛竹叶螨、竹笋禾夜蛾危害加重。
竹子病虫上升较快的主要原因:经营管理粗放,栽植密度相对较高,加上竹林联产承包分到户,群防群治难度加大,存在部分未防的虫源地。
2.1.4板栗病虫害全省板栗种植面积8.27万公顷,病虫害发生面积4027公顷。
主要病虫有:栗疫病、栗瘿蜂、桃蛀螟、栗绛蚧、剪枝象甲等。
其中,栗疫病发生面积200公顷,主要分布在遂昌、庆元、浦江、泰顺、建德、龙游等地;栗瘿蜂发生1726.7公顷,主要分布在文成、安吉、新昌、诸暨、武义、浦江、兰溪、常山、开化、龙游、江山、缙云、庆元、松阳、遂昌、云和等地;桃蛀螟发生653.3公顷,主要分布在庆元、新昌、开化、龙游、秀洲、富阳、江山、衢江等地;栗绛蚧发生480公顷,主要分布在开化、诸暨、武义、安吉、建德、常山、桐庐等地。
2.1.5山核桃等经济林病虫我省山核桃栽培面积3.11万公顷,其中临安市2.67万公顷,还分布在淳安、桐庐、安吉、建德、富阳、浦江、武义、常山等地。
山核桃经济价值高,滥施化肥、农药等不当的经营、防治措施,加上合适的温、湿度等气候条件,致使山核桃花蕾蛆、山核桃干腐病和山核桃蚜虫严重发生,发生面积分别为2246.7公顷、1166.7公顷和486.7公顷,总发生面积达3900.1公顷,发生率达12.56%。
病虫主要分布在临安、淳安、桐庐、富阳、安吉等地。
2.1.6通道林、沿海防护林等其它树种病虫我省通道林和沿海防护林带以杨树、樟树、枫香、杜英、黄山栾树、木麻黄等为主要树种,树种相对单一,生物多样性少,致使病虫危害日趋严重。
全省发生面积7160公顷,杨树的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分月扇舟蛾,樟树的樟萤叶甲、樟巢螟,花卉苗的刺蛾、袋蛾、潜叶蛾、黄杨绢野螟、斜纹夜蛾,沿海防护林带黄山栾树的云斑天牛,木麻黄星天牛,枫香黄褐天幕毛虫等危害猖獗,影响了生态景观、防护功能的正常发挥。
2.2.外来有害生物发生情况2.2.1松材线虫病松材线虫病仍是我省发生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外来检疫性病害,松材线虫病疫情仍不断扩散。
2007年发生面积21580公顷,占总发生面积的36.10%,同比减少1366.7公顷;枯死松树43.07万株,同比减少10.47万株。
全省疫情分布9个市31个县199个乡镇,新增了临安1个新发生区,新增发生乡镇5个。
疫情扩散蔓延势头迅猛,主要由于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夏季持续高温干旱以及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加上人为传播,松材线虫病传播蔓延风险进一步加大。
2.2.2日本松干蚧2007年发生面积1900公顷,属轻度、中度发生。
主要分布在建德、诸暨暨阳、陶朱,绍兴县漓渚、夏履;婺城竹马乡姜衙、里梅村,兰溪灵洞、云山、香溪、兰江等地。
2.2.3外来有害生物首次发现了外来危险性有害生物悬铃木方翅网蝽和检疫性有害生物红棕象甲疫情。
据调查,全省悬铃木栽植株数121846株,实际调查98934株,悬铃木方翅网蝽危害株数47971株,虫株率达48.49%,疫情分布杭州、湖州、金华、衢州、丽水、嘉兴6个市23个县(市、区)。
红棕象甲疫情主要发生在丽水市城区花园路北段、灯塔街西段和职业技术学院实验楼旁,共有31株珍贵行道景观树加拿利海枣遭受其危害枯死。
3.总发生趋势分析2008年时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41.77万亩,危害程度轻、中、重分别占总数的84.39%、11.08%和4.53%,其中病害4.45万亩,虫害37.33万亩。
与去年上半年同期相比,发生总面积增加0.97万亩,主要是虫害发生面积增加了1.53万亩,而病害发生面积略有下降,但重度危害的病害发生面积增加了0.5万亩。
与去年同期相比,重度危害的发生面积增加1.14万亩,同比上升151.7%,达到1.89万亩,其中虫害引起的有0.64万亩。
发生面积在1万亩以上的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有:松材线虫病、松褐天牛、一字竹象甲、卵圆蝽、山核桃花蕾蛆、栗瘿蜂、日本松干蚧、山核桃干腐病、竹笋禾夜蛾等9种,累计发生面积32.24万亩,占总发生面积的77.18%。
3.1. 病虫发生、分布特征一是松林病虫害发生依然严重,松褐天牛等钻蛀性害虫危害显著增加。
与去年同期相比,松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增加了0.88万亩,其主要原因是松褐天牛的发生面积比往年同比增加了近2倍(193.6%),达到了6.90万亩,在宁波、台州、温州等地危害明显增加。
日本松干蚧、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同比有所下降,台州等地马尾松毛虫的发生基本处于历史底位。
此外,新的马尾松病害有所抬头,如杭州建德新发生了500亩马尾松赤枯病。
二是竹子病虫害发生危害同比上升,其中一字竹象甲和竹笋禾夜蛾的发生明显增加,分别新增2.37万亩和1.36万亩。
丽水自2002年在龙泉、庆元爆发成灾以来,发生面积一直居高不下,今年又新增2.56万亩,且仍有不断扩散蔓延的趋势。
竹卵圆蝽、黄脊竹蝗、竹螟、发生面积同比有所下降,但在丽水、宁波等地危害有所趋重,如丽水新增卵圆蝽发生面积499亩、竹螟950亩,而衢州等地竹卵圆蝽发生面积也有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