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
医学心理学复习重点总结
医学心理学复习重点总结(我可是完全按照咱们老师勾的重点总结的哦~手打呢)来源:覃仕卿的日志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科学,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新医学模式特点:传统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新医学模式的转变原因:1 我国的疾病谱排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 我国广大的人民对医疗的需要也开始向高层次发展。
3.知觉的特性:感觉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相对、整体、理解、恒常。
4.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过程。
信息加工方式或保持时间长短分为感觉记忆(0.25-2s)、短时记忆(7±2创克)、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
5.注意的特征:注意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按注意程度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三种。
注意特征: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
6.情绪与情感的概念:情绪是人和动物受到情景刺激时,经过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判断后,产生的生理变化、行为变化和对事物态度的主观体验;情感是人对精神性和社会性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7.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8. 需要: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需要层次论:马斯洛认为人存着5个层次的需要:生理性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9.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
多血质的人体液混合比例中血液占优势,胆汁质的人体内黄胆汁占优势,粘液质的人体内粘液占优势,抑郁质的人体内黑胆汁占优势。
胆汁质:急躁、直率、热情、情绪兴奋性高、心境变化剧烈、容易冲动。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和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决定医学领域中的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他有助于临床上“重治轻伤”“只见病,不见人”的不良倾向,为医学提供心理学的研究和干预手段,并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改善医患关系。
2、心理学研究任务:心理行为因素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规律;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如何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各种疾病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规律,如何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
3、心理测量法是采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研究心理行为的一种方法,结果能够数量化。
4、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身心统一的观点;社会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调节的观点;情绪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的观点。
5、行为主义理论:华生;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精神分析理论:佛罗尹德6、心理过程包括:情绪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
人格或个性包括:人格倾向7、认知过程是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察觉,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
8、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9、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和遗忘、再认和再现。
10、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感是与社会需要有关,;情感比情绪更稳定。
11、意志的特征: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的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12、需要层次论:由人本主义家马斯洛提出的。
由高到低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喝归属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3、气质的意义: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气质类型与职业匹配的人容易获得成功。
14、A型行为表现为“雄心勃勃、竞争性强、易于激动、好争执、敏捷但缺乏耐心、语声洪亮和时间紧迫感”。
——为冠心病发病,其发病率比B型行为的2.37倍。
15、心理卫生一词是1943年斯惠特提出来的。
16、3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7岁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17、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性功能障碍。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医学心理学是研究身体疾病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学科,它与临床医学、心理学密切相关。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身体疾病的心理危险因素、心理干预措施、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等。
在临床实践中,医学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治疗效果。
以下是医学心理学的重点总结:1.心理危险因素心理危险因素是指那些可能导致身体疾病发生、发展或者复发的心理因素。
其中,疾病的发生与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等密切相关;疾病的发展与应对能力、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了解其心理危险因素,从而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2.心理干预措施心理干预是指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手段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身体健康水平。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家庭治疗等。
药物治疗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在选择心理干预措施时,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指那些与患者的社会环境、家庭、工作、人际关系等密切相关的因素。
这些因素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工作压力、家庭矛盾等都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情绪问题,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评估,从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4.疾病的心理影响身体疾病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癌症、糖尿病等严重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进而影响其身体健康。
因此,在治疗身体疾病的同时,医生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了解其心理危险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第一章绪论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思考: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研究过程分六个步骤:1提出假设2选择关键变量及其检查方法3确定临床研究范式4选定研究样本5检验假设6结果的解释和发布(医学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2相关研究3实验研究第二章心理学基础心理现象分类: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两类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情绪的功能:1情绪的适应功能2.情绪的动机功能3心理活动的组织功能4情绪的信号功能认知情感意志三者之间的关系:意志过程和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意志是保证,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方面认知过程是意志过程的前提和基础,认知协助意志确定目的,制定计划,采取克服困难的合理方法,而情绪对意志具有动力作用,表现为情绪情感既能激发又能阻碍人的意志行动,另一方面意志过程又可以推动认识活动的不断深入,同时意志对情绪情感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1意志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3意志是以随意活动为基础的意志的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坚韧性4自制性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使每个人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人格心理结构:1人格倾向性2人格心理特征3自我调节系统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2社会生活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和实践活动是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3.教育马斯洛的需要层次: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动机冲突: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双重趋避式冲突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区别与联系):区别:1气质是生来具有的,受到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而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2气质形成早,不易变化,而性格形成晚,变化要快3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优劣之分联系:1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2性格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3气质影响性格的动态方面,性格形成的速度第三章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也称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是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我国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良好3人际和谐4适应环境5人格完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1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2及时解决情绪情感问题3防止性的困扰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人的心理活动分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潜意识:是指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的言语,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冲动或本能欲望及不愉快的经历人格的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服务于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至善原则)(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发生冲突时,个体就可能产生焦虑)焦虑的分型: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自我防御机制:1压抑2否认3退行4投射5反向形成6置换7合理化8认同9理智化10.升华行为学习理论(刺激-反应理论):以可观察的行为,以及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作为主要观测元素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在对动物和人类进行的实验研究基础上,发现并提出一系列有关学习的原理和规律强化物:凡是能增强某个行为概率的刺激操作性条件反射:又叫工具性条件反射,它描述了有机体(动物或人)做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后,导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即发生了一个事件行为强化:一个具体的行为的发生,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导致了这个具体行为在将来被加强的过程正性加强:行为结果使积极刺激增加,进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加强负性加强:指行为结果使消极刺激减少,进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加强第五章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做出的鉴定心理评估的作用:1辅助诊断2疗效评价3健康鉴定(人才选拔、新职工入职)4司法鉴定(案发时行为能力、精神状况)心理评估的方法:1观察法2会谈发3调查法4心理测验法及临床评定量表心理评估的一般过程:1确定评估目的2明确评估问题与方法3了解特殊问题4结果描述与报告智力水平分级:超常115~130平常85~115边界70~85应激: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法则)包括:1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2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3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4认知因素在平衡或失衡中起关键作用5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根据系统模型,心理应激可被定义为: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根据过程模型,心理应激可被定义为: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应激源:是引起应激的刺激,也就是应激的原因。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
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的学科。
2.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
3.医学模式包括疾病观和健康观等。
4.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思考: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大脑通过神经系统将各系统器官组织联系起来。
2.人同时具有生理和心理活动。
3人与环境密切联系。
4心理因素在人类5.调节与适应中有一定能动作用。
6.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7..感觉特征:1.感受性与感觉阈度。
2.感觉后象。
3感觉适应。
4.感觉对比。
5联觉。
6.感觉补偿。
8..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
9.知觉特征:1.相对性。
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10.记忆内容分类:1.形象记忆2.逻辑记忆3.情绪记忆4.活动记忆有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再现11.遗忘规律:1.先快后慢2.与记忆材料性质与长度有关3.与个体心理状态有关4.与个体的学习程度与学习方式有关。
12.注意:个体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集中与指向。
13.注意基本特性:指向性与集中性14.注意基本功能:对信息进行选择。
15.注意特征:1.广度2.稳定性3.分配4.转移16.思维重要特性是间接性与概括性17.思维方式分类:1动作思维2.形象思维3抽象思维18.想象的功能:1.预见作用2.对认识的补充3.情绪的调节4.代替作用5对机体生理活动过程的调节作用19.情绪的功能:1.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2.激发心理活动与行为动机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4.情绪是人交往的手段20.情绪分类:1.心境2.激情3.应急21.表情:1面部表情2.身段表情3言语表情22.意志:指人们有计划地制定目标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标的心理。
23.意志品质特征:1自觉性2.果断性3坚韧性4.自制性24.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稳定性25.人格特征:1共同性与独特性2社会性与生物性3稳定性与可塑性4整体性26.人格心理结构:1人格倾向2人格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3调节系统27影响人格形成:1遗传素质2社会生活环境与实践28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29.动机的三个功能:激活,指向,维持与调整30.动机冲突形式: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双重趋避冲突31.能力形成与发展因素:1遗传2营养状况3教育4社会实践32.治理高峰期20-34岁。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一、医学心理学概述。
1. 定义。
-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 研究范围。
- 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 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 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 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 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 定义: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规律的一种方法。
- 类型。
- 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和分析。
例如,观察患者在病房中的日常行为。
- 控制观察法: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观察。
例如,在特定的实验房间内观察被试者对某种刺激的反应。
2. 调查法。
- 定义:通过晤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的方法。
- 类型。
- 晤谈法: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交谈来获取信息。
晤谈时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问清晰、避免诱导性问题。
- 问卷法:通过书面形式,让被调查者填写问卷来收集资料。
问卷设计要合理,包括问题的内容、顺序、措辞等方面。
3. 实验法。
- 定义: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
- 类型。
-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环境中严格控制各种变量,对被试者进行实验研究。
例如,研究不同噪音强度对人的注意力的影响。
- 现场实验:在实际生活场景中进行实验,对变量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
例如,在学校环境中研究某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4. 心理测量法。
- 定义: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 常用心理测验。
- 智力测验:如韦氏智力量表,用于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
- 人格测验: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用于了解个体的人格特征。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医学与心理学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深入探讨和理解心理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寻求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方法和途径。
本文将重点介绍医学心理学的几个重要内容: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慢性疼痛管理、心理干预及其效果评估以及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
1. 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心理因素对健康的作用是医学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以对身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长期的负性情绪状态如焦虑、抑郁等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免疫功能下降等疾病密切相关。
此外,压力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长期的压力状态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兴奋性神经系统紊乱等身体反应,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抑郁症等疾病的风险。
因此,了解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对于维护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2. 慢性疼痛管理慢性疼痛是指持续存在超过3个月以上的疼痛,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困扰。
医学心理学在慢性疼痛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支持和应激管理等方法,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和病情恶化。
此外,医学心理学还注重与其他科学领域的协作,如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以综合性的方法帮助患者管理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
3. 心理干预及其效果评估心理干预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提高应对能力,从而改善身体状况。
常见的心理干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支持、解决问题疗法等。
心理干预常常与药物治疗和其他物理治疗相结合,形成综合治疗方案。
为了评估心理干预的效果,研究者们通过心理测量工具、生理指标等多种手段对患者进行评估。
这种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和心理师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和疾病进展情况,及时进行干预调整。
4. 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医学心理学强调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紧密联系。
为了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医学心理学提出了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例如,通过教育宣传,增强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重视;通过心理干预,帮助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通过社会支持、心理支持等手段,提供支持和帮助给予以保持身心健康。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学科性质1、交叉学科2、基础学科3、应用学科研究范围:①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②研究心身互相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③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④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医学模式: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基本研究方法:1.观察法2.问卷法3.心理测量法4.个案法5.实验法6.相关研究法感觉(sensation)的定义: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感觉的特征:(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也叫感觉的敏感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则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呈反比的关系。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也呈反比关系。
(绝对感觉阈值:刚刚能引起感觉最小刺激的强度,越小,感觉越强。
绝对感受性:人们在最小强度刺激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对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分辨能力。
差别感觉阈值:刚刚可以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2)感觉后像: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的暂时存留现象,叫感觉后像。
(3)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感受性提高或降低),就是感觉的顺应。
(4)感觉对比:统一感觉器官因为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会使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对比。
1(5)联觉:当一种感觉器官遭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总总结医学心理学(完整版)
医学心理学第一章绪论基本要求掌握医学心理学概念,医学心理学学科性质和研究范围,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医学心理学中的心理行为量化方法,观察法;熟悉医学心理学研究范围、医学模式的概念,新医学模式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临床实验研究和相关研究法;了解医学心理学的其他相关学科。
掌握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关系的科学,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三)学科性质1、交叉学科2、基础学科3、应用学科(二)研究范围研究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和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和疾病防治。
医学模式需要改变的理由1.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人类主要死亡原因。
2.科学研究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疾病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心理活动与健康关系密切。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如何维护心身健康成为现代人面临的主要问题。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
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美国科学家Engel提出,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
理论基础:系统论和整体观基本观点:A. 人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B. 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医学应从人的整体出发,综合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心理学的四种量化方法1.描述(咨询门诊个案症状的报告)2.序量化(现象学基础上的等级评估)3.间接定量(心理测验量表)4.直接定量(如:皮肤电阻、反应时测验等心理物理学方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或控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记录和分析, 从而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
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临床心理学:指根据心理学原理、知识和技术,解决人们心理问题的应用心理学科。
3.心理学理论部分:1)意识conscious:指与语言密切相关,是心理活动中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能被自我意识所觉知。
2)潜意识unconscious: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主要内容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如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童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心理上的创伤。
3)前意识preconscious:指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即意识的边界以外的某些心理内容,一旦注意的焦点扫描到那里,前意识的内容就可以被意识到了,此时前意识也就转变为意识状态。
4)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
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中间起协调作用,使两者之间保持平衡。
5)本我id:“伊的”、“原我”。
存在于潜意识深处,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人们生物性的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
遵循所谓的“快乐原则”。
6)自我ego:自我在婴儿期由本我产生,是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唯一源泉,是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自我的一部分是意识的,也有一部分处于潜意识水平。
自我是现实生活的承担者,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
7)超我superego:类似于良心和道德,具有良知、理性等含义,大部分属于意识的。
超我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由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的。
超我按“至善原则”行事。
4.心理学基础部分:1)感觉sensation: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个体最简单最初级的心理活动。
根据刺激来源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2)知觉perception: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一)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一)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前言作为一门综合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医学心理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知识不仅对医学生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他们将来成为优秀的医生起到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对医学心理学考试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帮助考生高效备考。
正文1. 医学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医学心理学的定义•生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病人的认知与态度•疼痛的心理机制和调控2.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观察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和访谈方法•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3. 医学心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疾病与心理因素的相互关系•医患沟通与患者满意度•患者行为与医学治疗的效果•心理治疗的原则和方法4. 医学心理学中的专题研究•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心理因素与免疫机能•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支持•医学教育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结尾通过总结医学心理学考试的重点内容,我们可以明确备考的重点。
掌握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熟悉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解医学心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以及专题研究的内容,将有助于我们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希望本文能为各位考生提供有效的备考指导,祝各位顺利通过医学心理学考试!前言作为一名资深的创作者,我深知医学心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医学心理学涉及到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理论的结合,对于医学生及从医人员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学科。
本文将以Markdown格式,按照标题副标题的形式,针对医学心理学考试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帮助考生进行备考。
正文1. 医学心理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和范畴•神经生物学基础与心理学理论的融合•医学心理学的三个基本原则: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心身疾病关系、心理治疗的功能和原则•疼痛感知与心理调节的关系2.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设计、变量操作、数据收集与分析•观察研究方法:自然观察、案例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方法:设计问卷、访谈技巧、数据分析•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常用统计方法、数据处理软件3. 医学心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疾病与心理因素的关系:应激与心理健康、心身疾病与心理因素、心理疾病与身体健康•医患沟通与患者满意度:良好沟通技巧、个体差异的考虑、情绪管理与情感表达•患者行为与医学治疗效果:遵医行为、药物依从性、康复训练•心理治疗的原则和方法:认知行为疗法、解释性治疗、支持性治疗4. 医学心理学中的专题研究•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心理健康的评估与干预措施、压力管理的方法与技巧•心理因素与免疫机能:免疫器官与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免疫功能调节的心理干预•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支持:心理支持的类型与方法、心理因素对慢性病患者康复的影响•医学教育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医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应对策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内容结尾通过对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的总结,我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医学心理学重点
名词解释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规律:适应、相互作用、补偿。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分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知觉基本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记忆(memory)是大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
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情绪(emotion)和情感(feeling)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意志(will)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
个性(personality)一个人总的稳定的行为模式与心理特征。
(好像是名解)需要(need)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力。
动机(motivation)引起和维持一个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指向某目标,以满足某种需要的意念活动。
能力(ability)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各种能力独特的结合称之为才能。
一个人的各种能力在活动中能达到最完美的结合,能经常创造性的完成一种或者多种活动,可称之为天才。
能力的分类:智能(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创造力。
智力(intelligence)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气质(temperament)是个人与生俱来、稳定的心理特征。
动力特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灵活性、心理过程的强度和稳定性、心理过程的指向性。
性格(character)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对人对己对客观现实所持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
一.医心复习医学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现象的科学,医学心理学则是研究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的科学医学心理学的应用范围: 1.防治心身疾病, 2 解决伤残,缺陷,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3.解决护理工作中的心理学问题 4.对健康人群的心理健康保健.5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医学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病因和治疗学的研究问题 2.研究如何解决疾病发展,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3.研究在医疗过程中如何建立人性化的医患,护患及其他人际关系. 4.研究医疗技术领域中涉及的心理问题.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心理与生理统一原则(医心研究要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就必须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全面分析个体的心身状况,坚持心理与生理统一的原则.) 2.定性与定量统一的原则(定性对研究对象有质的认识,定量为定性提供可重复操作和检验的依据) 3.系统原则 4.客观性原则. 5.发展原则研究方法: 1.观察法(研究者通过对心理现象的科学观察,记录和分析,研究心理行为规律) 2.调查法(通过访谈,座谈,问卷等方式) 3.心理测验(常作为评定心理或行为变量的工具和主要定量手段) 4.实验法(在一定条件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研究起对心理,生理,行为的影响规律)疾病谱变化:一些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逐渐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各种适应不良的行为与精神疾患也正日益威胁人类健康二. 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指医学中的一种主导思想,是对某一特定时期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生物医学模式: 强调疾病与个体的生物学变化的相互关系,强调一种疾病必然能从生物学角度找到一种原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在方法学上强调系统, 把人看成是生心社三方面协调统一的整体.其特点为: 1. 指出人同时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强调生理和心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2.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个体生存的环境与所接受的文化熏陶对其心理和生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强调个体的心理因素在适应和调节活动中具有能动作用.影响健康的因素: 1.生物:内部因素(遗传,自身免疫力,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状态),外部(各种病原) 2.心理因素 3.社会因素(环境,文化,道德)三.人的心理学活动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心理活动对自己的身心状态与环境中的人事物的变化的综合觉察与认知。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一、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生病和接受医疗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心理需求及其影响的学科。
它旨在通过探究心理与身体的相互作用,为医疗工作和患者的康复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
二、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1. 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心理因素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心理压力、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对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患病风险。
心理因素还可以通过影响免疫功能、激活炎性反应等生理机制来影响疾病的发生。
2. 心理因素对康复的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积极的心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遵守医疗方案,并提高康复效果。
3. 心理因素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
而患者的焦虑、不信任等心理问题可能会影响医患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治疗效果。
三、应对心理应激的策略1. 积极的心理调适面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压力,积极的心理调适非常重要。
患者可以通过寻求社会支持、开展适当的运动、学习放松技巧等方式来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 心理干预对于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患者,心理干预是必要的。
医学心理学专家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解决问题疗法等方法,帮助患者调整思维方式,提高应对能力,减少负性情绪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四、信任建立与沟通1. 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医患沟通是有效治疗和护理的基础。
良好的沟通能够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并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2. 构建信任关系医生应展现亲和力和专业性,让患者感受到关怀和安全。
同时,医生也应尊重患者的意愿和看法,积极倾听患者的需求,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五、疼痛管理与心理干预1. 疼痛的心理因素疼痛是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疼痛不仅仅是身体的感觉,还与个体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会加重疼痛的感受,并对治疗和康复产生不良影响。
2. 心理干预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心理干预是疼痛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心理学》重点梳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梳理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5)研究医疗过程中医疗关系的特征及增进医患关系的途径和方法(6)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3、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身心统一的观点;社会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调节的观点;情绪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的观点。
4、开设医学心理学主要目的:(1)培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2)掌握一些医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方法(3)掌握硬度和处理个人可能出现的人生难题的方法5、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晤谈法、问卷法、心理测量法,个案法,实验法,相关研究法。
6、医学心理学方法学的主要特点:基础理论的多样性、心里因素的主观性、研究对象的多学科属性7、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描述、序量化、间接定量、直接定量8、意识:是与语言有关的、人们当前能够注意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如感知觉、情绪、意志、思维等。9、潜意识:又称无意识或下意识,是个体自己不能察觉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这个部分的内容是不能被道德和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的要求和欲望,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不愉快的童年经历、心理创伤等。10、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货不在意识之中,但有需要时可以重新进入意识的关于事件和体验的记忆。11、弗洛伊德设人格含有三个基本系统:(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2)自我:遵循“现实原则”8、感觉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完整版)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自己总结的
第一章绪论1.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的学科。
2.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是某一时代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
3.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行为危险因子成为人类重要的死因,人类遭受心理社会因素的挑战增加,心理行为调节具有维持健康的作用,人类对心身舒适的要求不断的提高4.主要的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亚里士多德.朴素唯物主义与辨证法为指导)生物医学模式(法国巴斯德创立微生物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5.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1.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sensitivity):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敏感程度和感觉能力。
感受阈限:衡量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感受的特征:感受性,适应性,对比性2.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征:⒈选择性⒉整体性⒊理解性⒋恒常性⒌定势,即心向3.错觉(illusion)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4.记忆(memory)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遗忘.、再认和重现(回忆)的心理过程。
德国艾宾浩斯发现了遗忘曲线:先多后少,先快后慢注意基本特性:指向性与集中性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思维重要特性:间接性与概括性分类:1.思维方式:动作思维(1-3岁)、形象思维(3-6岁)、抽象思维(核心模式)2。
探索答案:聚合思维、发散思维3.独立程度:常规思维、创造思维过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情绪和情感5.虽然是由客观事物刺激而产生,但不是任何刺激都能引起,只有那些与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才能引起。
医学心理学第五版总结归纳
医学心理学第五版总结归纳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人类在疾病和健康状态下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第五版的《医学心理学》是一本重要的教材,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疾病和健康的心理因素、心理评估与干预等。
下面对该书进行总结归纳。
一、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1.1 疾病的心理因素:探讨了心理与生理之间的相互关系,解释了疾病与心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了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2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介绍了生物-心理-社会模型,该模型认为疾病和健康是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
1.3 健康心理学:讨论了健康心理学的发展和研究内容,包括健康促进、预防、干预等方面内容。
二、疾病和健康的心理因素2.1 疾病心理学:介绍了各种疾病的心理因素,包括心理压力、抑郁、焦虑等对疾病的影响。
2.2 慢性疼痛的心理因素:探讨了慢性疼痛的心理因素,如认知、情绪和行为等,以及心理干预对缓解疼痛的作用。
2.3 心脏病与心理因素:分析了心脏病与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心理干预在心脏病治疗中的应用。
2.4 癌症和艾滋病的心理因素:探讨了癌症和艾滋病患者面临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支持和心理干预的重要性。
三、心理评估与干预3.1 心理评估:介绍了心理评估的方法和工具,如精神状况评估、应激评估和心理功能评估等,以及评估结果的应用。
3.2 心理干预:讨论了各种心理干预的方法和策略,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以及干预效果的评估。
四、心理社会医疗4.1 心理社会医疗模式:介绍了心理社会医疗的模式和原则,包括病人的参与和自我管理,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等。
4.2 病人的社会心理问题:讨论了病人在医疗过程中面临的社会心理问题,如疾病认知、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等。
4.3 医生-患者沟通:分析了医生-患者沟通的重要性,介绍了有效沟通的技巧和策略,以提升医疗效果。
五、未来发展方向5.1 科技的应用:探讨了科技在医学心理学中的应用前景,如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等。
医学心理学重点(最新)
1.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的学科。
2.医学模式: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是某一时代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
3.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敏感程度和感觉能力。
4.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5.错觉: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6.幻觉:没有外界刺激物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虚幻的知觉,即无中生有,如幻听,幻味,幻视。
7.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遗忘.、再认和重现(回忆)的心理过程。
8.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的材料的记忆起到干扰作用。
9.倒摄抑制:后学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记忆起到干扰作用。
10.情绪的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
这些特征的变化幅度又具有两极性。
11.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12.特质:是人格中使行为具有一致性和倾向性的心理结构,它是人格分析和人格测量的单元。
13..心境:是一种渲染性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14..激情: 是一种爆发性的、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15.应激: 当人们遇到某种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为应激16.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7.需要: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它反映了个体对内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客观要求,它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需要是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医心复习070801ECL医学心理学心理学就是研究人得行为与心理现象得科学,医学心理学则就是研究医学领域中得心理学问题得科学医学心理学得应用范围:1、防治心身疾病,2解决伤残,缺陷,慢性病患者与老年人存在得心理行为问题、3、解决护理工作中得心理学问题4、对健康人群得心理健康保健、5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医学心理学得研究领域:1、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得疾病病因与治疗学得研究问题2、研究如何解决疾病发展,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出现得心理问题、3、研究在医疗过程中如何建立人性化得医患,护患及其她人际关系、4、研究医疗技术领域中涉及得心理问题、医学心理学得研究原则:1、心理与生理统一原则(医心研究要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就必须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全面分析个体得心身状况,坚持心理与生理统一得原则、)2、定性与定量统一得原则(定性对研究对象有质得认识,定量为定性提供可重复操作与检验得依据)3、系统原则4、客观性原则、5、发展原则研究方法:1、观察法(研究者通过对心理现象得科学观察,记录与分析,研究心理行为规律)2、调查法(通过访谈,座谈,问卷等方式)3、心理测验(常作为评定心理或行为变量得工具与主要定量手段)4、实验法(在一定条件下系统得操纵某种变量得变化,研究起对心理,生理,行为得影响规律)疾病谱变化:一些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得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逐渐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人类死亡得主要原因,各种适应不良得行为与精神疾患也正日益威胁人类健康二、医学模式医学模式j指医学中得一种主导思想,就是对某一特定时期各种医学思想得集中反映、生物医学模式:强调疾病与个体得生物学变化得相互关系,强调一种疾病必然能从生物学角度找到一种原因生物沁理•社会医学模起在方法学卜•强调系统,把人瞧成就是工心社1方而协调统一得整体、其特点为:1、指出人同时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强调生理与心理就是相互联系得整体、2、强调人得社会属性,个体生存得环境与所接受得文化熏陶对其心理与生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强调个体得心理因素在适应与调节活动中具有能动作用、影响健康得因素:1、生物:内部因素(遗传,自身免疫力,各个器官系统得功能状态), 外部(各种病原)2、心理因素3、社会因素(环境,文化,道德)三、人得心理学活动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得身心状态与环境中得人事物得变化得综合觉察与认知。
它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得心理过程。
意识得特征⑴存在性'即意识得发展总就是取决于每一时刻得当前社会环境。
2)能动性,指人得意识能够能动得作用于自身与周围环境。
3)统一性,指人在对周围世界得认识上,对个体自身得认识上,以及个体自身发展上得统一。
4)界限性,说明人具有对自我得意识。
感觉:就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得客观事物得个别属性在人脑中得反映感觉得基本特征⑴感受性与感受阈限2)感觉得适应3)感觉得相互作用4)感受性得补偿与发展知觉:就是人脑对X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得客观事物得各种属性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得综合反映厂窈觉得基专特征⑴知觉得相对性2)知觉得选择性3)知觉得整体性4)知觉得恒常性5)知觉得组织性。
思维:就是人得中枢神经系统在对感知觉得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以后,对客观事物所进行得间接、概括得过程。
(其特征就是间接性与概括性)思维得过程⑴对肝知觉所获得得信息进行分析、综合。
2)将分析、综合后得信息进行比较、抽象、概括。
3)在比较抽象概括得基础上得出概念。
4)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又得出新得概念。
思维得分类;根据思维方式,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根据探索答案得方向分为聚敛性思维与扩散性思维根据独立程度分为习惯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记忆得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识与重现识记:指个体获取经验,记住事物得过程。
就是为了在记忆中保存所获得得印象而进行认知与理解得过程。
保持:就是指对识记材料进行加工、系统化、概括并掌握她们得过程。
记忆得分类:按记忆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按保持时间长短分为感知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注意:指心理活动对外界某种事物或自身得指向与集中,具指向性与集中性。
情绪与情感:指山于个体对客观事物抱有不同得瞧法而产生得各种不同得内心体验及伴随得身心变化。
情绪情感得区别联系:区别①情绪与人得生理需要就是否得到满足有关;情感与人得社会性需要就是否得到满足有关。
2)情绪具有明显得情境性, 不稳定;情感一般不受情境影响,稳定深刻。
3)情绪比较强烈,带有较大冲动性与较明显外部表现;情感体验常常较弱,一般不带有冲动性。
联系:情绪就是情感得外在表现,情感就是情绪得本质内容主要情绪状态⑴心境,就是一种比较持久得,微弱得,具有渲染性得,影响整个人得精神活动得悄绪状态。
2)激情,就是一种强烈得,短暂得,爆发式得情绪状态。
3)应激,就是个体在出乎意料得紧急情况下产生得极度紧张得情绪状态。
情绪对健康得影响:情绪被瞧作就是身心联系得桥梁与纽带。
1)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影响全身各系统得生理功能。
2)通过边缘系统影响内分泌代谢功能。
3)通过激素影响人体免疫功能。
意志:指个体自觉地确定U得,并根据U得支配、调节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U得得心理过程。
意志得特征⑴意志行动有明确而自觉得预定U得。
2)随意运动就是意志行动得基础。
3)意志行动往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人格:人格就是指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得成长过程中,经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形成得稳定而独特得身心结构。
人格得特征:1)人格得稳定性与可变性。
2)人格得独特性与共同性。
3)人格得完整性。
4)人格得复杂性马斯洛需要理论⑴自我实血得需要2)安全得需要3)社会交往得需要4)尊重得需要5)自我实现得需要动机:动机就是驱使个体从事某种活动,满足需要,达到U标得内部动力。
它以需要—为基础,同时要有外部诱因刺激。
动机冲突类型:1)双驱式冲突,指对两个同样有吸引力得LI标难以取舍。
2)双避式冲突「两个可能威胁个体得事件不能全部回避,为回避其中一个必须忍受另一个。
3)趋避式冲突,对同一事物既有亲近得愿望,乂有避开得愿望。
心理防卫机制:指人们为了应付心理圧力或挫折以及适应环境而采用得一种策略。
有自恋型,神经症型,不成熟型与成熟型四种。
成熟型心理防卫机制包括:升华'幽默,压抑性格:性格就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稳定得态度及与之相适应得习惯性行为方式,就是个体在活动中与特定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得产物,就是人格得核心特征。
性格得特征:1)态度特征。
所谓态度就是指个体对待事物得心理倾向。
2)意志特征。
主要表现在意志及相应得行动中。
3)情绪特征。
指个体在对悄绪得控制与调节中所表现出来得性格特征、4)理智特征。
指个体认识活动得特点及风格。
能力: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得心理特征。
能力得分类:一般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得能力。
特殊能力,指为完成某项专门活动所必不可少得能力气质:就是个人心理活动得稳定得动力特征,常与人得生理素质有关。
气质分类⑴胆汁质,精力充沛,易于冲动。
2)多血质,活泼敬感,好交际,注意力易转移。
3)粘液质,安静稳重'注意力稳定,善于忍耐。
4)抑郁质,孤僻,行动迟缓,情感反应慢而强'善于察觉细小事物。
自我意识:指个人对于自己作为主体或客体存在得各方面得意识,包括对自己感知觉、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得意识,对自己与客观世界得关系尤其就是自己与她人关系得意识,以及对自身机体状态得意识。
四、心理健康概述、心理健康:指以积极有益得教育与措施,维护与促进人们得心理状态,以适应当询发展得社会环境、心理健康得标准:1、智力正常(正常范圉得智力水平就是个体完成正常生活得基本心理条件)2、健全得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我得评价与认知,反映一个人对自己得态度)3、善于调整与控制自己得情绪(心理健康得人具有调整自己得情绪以保持其与周围环境动态平衡得能力)4、能够与她人建立良好得人际关系(能注意遵守团体得规范与要求,控制自己得欲望以按照团体要求行事)5、良好得适应环境(能客观认识环境并正确分析,尽可能化不利为有利)6、具有健全稳定得人格(其人格得各个方面都应就是全面协调均衡发展得)7、心理特征与年龄特征相符五、生命周期与心理健康、生命周規:指一个人从出生,经理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直至死亡得发展过程、个体心理y发展得特点:1、受遗传与环境因素得共同影响2、呈现连续性与阶段性得统一3、早期得发展重于后期得发展4、发展模式中存在个体差异性、青年期生理心理特応:生理发育成熟,趋于稳定、心理逐渐成熟:智力发展进入顶峰时期;情感体验进入最丰富时期,惜感内容越发深刻;个体意志发展迅速;自我意识趋于成熟;性格基本定型、老年期得生理心理特点: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心理变化,各种感觉能力下降、记忆力下降;情绪趋于不稳定;男女两性出现同化趋势六、性心理健康性心理健康:指性心理活动得良好状态。
就是合理得性动机、科学得性知识、健全得性生理、良好得心态与高尚得性道德得统一体。
更年期:即中年期后期,使个体从成年向老年得过渡。
女性45-55男性50-60七、医患心理特征及医疗行为中得人际关系患者得心理需要:1)生存需要。
渴求健康,希望消除病痛。
2)安全需要。
对医院环境医护人员着装知情权等有需要。
3)接纳与被接纳得需要。
需要医护人员得接纳,患者群体得接纳,社会群体及亲属得接纳。
4)尊重与被尊重得需要。
表现在对医学权威得崇敬与信任,希望关注她人状况上。
患者得认知活动特征:首先表现在对躯体异常感受得敬感性增强,对躯体各种生理与心理变化得关注度增加,对与疾病相关信息得关注度增加。
患者得情感与意志活动特征:患者得情感变化受到包括家庭与社会支持系统、个体个性特征、知识结构、经历、承受能力等因素影响。
早期容易出现恐惧或焦虑,中晚期易出现抑郁、沮丧、绝望。
意志活动减退,包括积极配合治疗得意志与对于日常生活得意志减退。
患者角色转换中得问题:1)角色行为缺乏。
指已患病得个体尚未进入患者角色。
2)角色冲突。
指个体得患者角色与自己原有得社会或家庭角色冲突。
3)角色行为减退。
在个体在已经进入患者角色后期疾病尚未得到控制川I于更强烈得情感需要,表现出对疾病或伤痛得忽略。
4)角色行为强化。
指个体安于充当患者角色,而忽略同时具有得社会家庭角色。
5)角色行为异常。
指患者得行为超出了患者角色所界定得范围。
八、求医行为与遵医行为病感:指主观上感到躯体或心理上有不适或痛苦。
影响求医行为得因素:1)卫生服务系统得影响。
包括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机构体制改革,健康观念及对医疗服务需求得提高。
2)家属得影响。
包括家属对疾病得认识与态度,家属之间得感情联系方式,家属与患者得关系,家属得亚文化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