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意义。

2. 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3. 掌握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辨析。

2. 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一组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

二、探究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15分钟)1. 介绍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三、学习求众数和中位数的方法(20分钟)1. 学习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学习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找出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四、练习求众数和中位数(15分钟)1. 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求出众数和中位数。

2.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讨论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五、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5分钟)1. 举例说明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 让学生举例说明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强调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了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避免混淆。

同时,通过练习和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众数和中位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2中位数与众数-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3.2中位数与众数-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3.2 中位数与众数-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

1.2 能力目标:•能够根据数据序列求出其中位数和众数;•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2.1 中位数•概念:一组数据按大小排列后,若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间那个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若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值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按大小排列后,求出中间的数据即可。

例:1,3,5,7,9的中位数是5;2,4,6,8的中位数是(4+6)/2=5。

2.2 众数•概念: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计算方法:统计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即可。

例:1,2,3,3,3,4,4,5的众数是3。

3. 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展示某部电影的票房数据,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中位数和众数。

3.2 中位数让学生自己设计几组数据并计算中位数,引导学生发现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3.3 众数让学生自己设计几组数据并计算众数,引导学生发现众数的计算方法。

3.4 综合训练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如班级考试成绩、某公司员工工资等,综合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分析和求解。

3.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及时核对答案。

4.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数据并计算中位数和众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数据分析的能力。

在后续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进行实际应用,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20.1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20.1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在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的环节非常活跃,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但在实验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小组在具体实施时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在排序时出现错误,或者在找出众数时不够细心。这告诉我,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如排序和计数。
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但我观察到一些学生在讨论中并没有完全理解中位数与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提示我,在引导讨论时,应该提供更多实际情境,让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20.1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20.1中位数与众数
1.中位数的定义与性质
2.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3.众数的定义与性质
4.众数的计算方法
5.中位数与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解决与数据集中趋势相关的实际问题
6.练习题:针对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与应用进行练习与巩固
3.逻辑推理:培养学生运用中位数与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推理能力,提高问题解决的素养。
4.数学建模: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运用中位数与众数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数学表达:训练学生清晰、准确地表达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提升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6.团队合作:在小组讨论与练习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团队协作素养。
1.使用更加生动的例子,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巩固知识。
3.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如排序和计数,为学生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4.在小组讨论中,提供更多实际情境,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计算给定数据集的中位数与众数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3篇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主要内容本节课“中位数和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三课时。

2.教材编写特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生活实例中体会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使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3.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本节课的数学核心思想是学生通过生活中大量的实例,认识、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统计中的实际意义,根据实际需要,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数学思考:通过实际背景,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

(3)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4)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深刻体会现实世界离不开数学,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难点:对统计数据需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三、教学对象分析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理解平均数及其含义,能正确地求出平均数,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学生明确运用较少,没有被明确提出过。

学生该部分知识缺少生活经验。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流程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沿着创设情境,引入中位数、众数——探索、理解中位数、众数定义——应用中位数、众数——分析、决策——解决身边实际问题这样的主线设计,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辅以学生小组活动,探索实践.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导,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属中位数与众数第一课时,由一首含1、2、3、4的诗启示出生活中点点滴滴若留意,时时处处有数学,从而引入实际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发现平均数在有些
情况下很难反映问题真实的一面,进而思考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十分有利的.为了让学生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概念这一重点,本节设计了通过学生讨论、探索、尝试归纳的活动,然后教师适时适度引导,加深了学生对中位数、众数的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
为了让学生达到能够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并做出决策,且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会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特选取了两个生活实例,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发现、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同时还让学生留心生活,列举了一些身边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是可以用本节所学知识来解决的,使学生体会到本节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课后生活点悟这一环节,既举出众数在生活中的另一个应用实例,又给学生一些生活启迪,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味到数学与艺术的联系,从而自主学习数学.。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2. 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3.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和设备: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计算器;2. 教材和教具:教科书、练习册、实物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问题引入讨论:小明有10个同学的考试成绩,他想要找到成绩的中间值和最常出现的成绩,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他?2. 概念讲解(25分钟)在黑板上绘制数轴,向学生解释中位数的概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即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中位数就是位于中间的数。

如果一组数据有奇数个数,那么中位数就是唯一确定的;如果一组数据有偶数个数,那么中位数就是位于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然后,向学生解释众数的概念: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一个数据集可能有一个或多个众数,也可能没有众数。

3. 求解方法(30分钟)首先,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演示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例子:一组数据 {3, 5, 1, 6, 2, 5, 4, 5},求解中位数和众数。

求解中位数的方法:1. 将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1, 2, 3, 4, 5, 5, 5, 6};2. 判断数据个数的奇偶性,发现有8个数,为偶数;3. 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3 + 4) / 2 = 3.5;因此,中位数为3.5。

求解众数的方法:1. 统计每个数值出现的次数:1出现1次,2出现1次,3出现1次,4出现1次,5出现3次,6出现1次;2. 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即众数为5。

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尝试求解其他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探究的方式进行。

4. 实践运用(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发给每组一组数据,要求他们求解中位数和众数,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

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教案

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教案

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2.掌握众数与中位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二、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讲义、课件、实例2.学生:预习教材,掌握初步概念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引入教师将常见的数据统计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去计算数据的中心趋势值。

2.概念讲解教师介绍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并解释这两个值对数据有何作用。

(1)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值称为众数(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位于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3.计算方法教师介绍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众数和中位数的计算:(1)众数的计算方法: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每一组数据必须进行排列。

(2)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若数据的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若数据的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中间位置两个数的平均值。

4.应用实例教师通过实例进行应用练习,以帮助学生掌握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一所学校的年级总人数为200人,各班级的人数如下:50,90,30,10,20,其中的众数是多少?(2)某班学生的数学分数如下:76,55,89,66,90,70,87,72,86,64。

请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5.归纳总结教师让学生自行总结众数与中位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6.拓展延伸教师提供更多的问题和练习,让学生继续掌握和熟练运用众数与中位数。

四、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练习,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检测2.对学生针对性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认知升华3.对教学过程中的实例和讲义进行定期评价,完善教材素材五、教学反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现学生的掌握程度及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同时,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看法和建议,为下一次教学改进和提升提供充足的保障。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中位数和众数》是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求法。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能够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能够反映数据的最常出现的值。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求法,并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对数据的集中趋势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求法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如何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例题和练习来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求法。

2.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3.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求法,通过例题和练习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练习题。

3.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导入本节课的学习:某班有50名学生,在一次数学考试中,成绩分布在60-100分之间,其中有20人的成绩在80分以上,问这个班级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直接计算这50名学生的平均成绩,可能会受到极端值的影响,因此需要寻找一种能够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求法。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如果数据个数是偶数,则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初中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初中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初中中位数与众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意义。

2. 学会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实际数据集,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

2. 准备计算工具,如纸笔、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讨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 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课(20分钟)1.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a. 给出一个数据集,引导学生找出中间的数。

b. 解释中位数的意义和作用。

c. 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 介绍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a. 给出一个数据集,引导学生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b. 解释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c. 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众数。

三、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计算给定的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

2. 让学生互相交换数据集,互相检查计算结果。

四、应用(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a. 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班级学生的身高分布,让学生计算中位数和众数。

b. 让学生讨论中位数和众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重点。

2. 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进一步学习其他统计量,如方差、标准差等。

2. 探索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数据集和计算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通过练习和应用环节,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避免混淆和误解。

此外,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介绍其他统计量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统计学素养。

初中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初中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初中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求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2.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组数据,用于讲解和练习。

2. 学生准备笔记本,记录知识点和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中位数(15分钟)1. 教师讲解中位数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概念。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学生讨论并回答。

3. 教师总结中位数的求法,并进行示范。

4. 学生练习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教师指导。

三、众数(15分钟)1. 教师讲解众数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众数的概念。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学生讨论并回答。

3. 教师总结众数的求法,并进行示范。

4. 学生练习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教师指导。

四、实际问题(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

2.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解答。

3. 教师总结解题方法,并进行讲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回答。

2. 教师总结并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求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效果。

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初中数学教案中位数与众数

初中数学教案中位数与众数

初中数学教案中位数与众数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求解方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 求解众数时遇到多个众数的情况。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些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

2. 提问: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是什么?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那么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那么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 介绍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3. 讲解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三、实例讲解(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些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选取几组数据进行讲解,解释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意义。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求解给定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享解题方法和经验。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 提问:还有哪些统计量可以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特点?3. 拓展思维:如何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求解方法,让学生掌握了一种新的数据分析工具。

在实例讲解和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数据分析的能力。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避免混淆。

九年级数学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数据,如某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思考如何描述这些数据的集中趋势。
2.学生可能会提到平均数、数和众数,并提问:“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什么?它们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方面有什么作用?”
(2)自主探索(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讨论、交流,自主探究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案例分析(15分钟)
展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分析,并解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同时,针对一些特殊情况,如数据量为偶数时的中位数计算,进行讲解和指导。
(4)知识巩固(10分钟)
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后,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运用。
(5)总结与反思(5分钟)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同时,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2.数据分析过程中,如何正确找出中位数和众数,以及如何处理一些特殊情况(如数据量为偶数时中位数的计算)。
3.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通过展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数据,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引发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探究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无误;
3.遇到问题时,及时与同学或老师沟通交流,寻求帮助;
4.按时提交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把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2.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二)能力训练要求1.通过实际背景,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猎取一定的评判能力.2.从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中猎取数据,巩固学生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与猎取能力,同时也力图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信息的一个重要数学分支,必定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确实科学态度.2.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作为数据处理过程的一部分,使学生体会数字与现实的联系.3.通过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大伙儿的合作精神.二.教学重点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三.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四.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五.教具预备投影片两张: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确实是训练幼儿的观看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畴,让幼儿在观看事物、观看生活、观看自然的活动中,积存词汇、明白得词义、进展语言。

在运用观看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看于观看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看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第一张: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各自的特点(记作8.2 A);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专门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因此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样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现在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3.2中位数和众数-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3.2中位数和众数-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3.2 中位数和众数-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2.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3.能够通过实例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

2.教学难点: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老师通过举例子介绍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

2.让学生展示自己带回来的数据,引导学生从中找出众数。

二、概念解释1.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处于中间位置的样本值就是中位数。

2.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最多的数就是众数。

三、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1.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若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间的数即为中位数;若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即为中位数。

例如:6,8,9,10,13,15,16,20,25,30 中,中位数为 13。

2.众数的计算方法求众数时,首先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然后统计每个数出现的次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即为众数,如果出现次数相同,那么这几个数都是众数。

例如:5,5,7,8,8,8,9,10,13 中,众数为 8。

四、应用实例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教授学生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

例如:班级学生身高数据,通过求解中位数和众数,进行身高的比较和分析。

五、小结知识点老师让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点,巩固学习成果。

五、课堂练习1.求以下数列中位数和众数:3, 5, 2, 9, 7, 5, 4, 6, 5, 7, 2。

2.根据生活实例,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

六、课后练习1.计算以下数列的中位数:8, 4, 10, 5, 2。

2.求出以下数列的众数:3, 4, 5, 6, 6, 6, 7, 7, 8, 8。

七、教学反思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概念,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也是非常广泛的。

中位数与众数 公开课获奖教案

中位数与众数  公开课获奖教案

中位数与众数公开课获奖教案第一章:中位数与众数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1.2 教学内容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讲解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步骤1.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利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1.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求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过程第二章: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2.1 教学目标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的方法能够运用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2.2 教学内容讲解求一组数据中位数的具体步骤分析中位数的性质和应用2.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例子讲解求中位数的方法利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2.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求中位数的方法和性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求一组数据中位数的过程第三章:求一组数据的众数3.1 教学目标掌握求一组数据众数的方法能够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3.2 教学内容讲解求一组数据众数的具体步骤分析众数的性质和应用3.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例子讲解求众数的方法利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3.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求众数的方法和性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求一组数据众数的过程第四章:中位数与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据,确定中位数和众数讨论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4.3 教学方法提供实际问题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利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4.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5.1 教学目标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拓展知识5.2 教学内容回顾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求法及应用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拓展知识和相关问题5.3 教学方法提供相关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5.4 教学评估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解决拓展问题的过程第六章:中位数与众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6.1 教学目标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学会利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描述和分析讲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分析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描述和分析中的应用6.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案例介绍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利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6.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第七章:中位数与众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7.1 教学目标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学会利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经济数据分析7.2 教学内容讲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分析中位数和众数在经济数据分析中的应用7.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案例介绍中位数和众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利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7.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中位数和众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第八章:中位数与众数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8.1 教学目标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学会利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社会科学研究8.2 教学内容讲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社会科学中的重要性分析中位数和众数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8.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案例介绍中位数和众数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利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8.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中位数和众数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第九章:中位数与众数的实际案例分析9.1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实际案例中的中位数和众数掌握中位数和众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方法9.2 教学内容分析具体实际案例中的中位数和众数讲解中位数和众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9.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利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9.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实际案例中中位数和众数的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10.1 教学目标反思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0.2 教学内容回顾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性质和应用10.3 教学方法提供相关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思考10.4 教学评估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自我反思的过程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引入需要重点关注的概念引入环节,因为这是学生首次接触中位数和众数,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学习。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第一章:中位数的基本概念1.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感受中位数的重要性。

1.2 讲解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中位数。

1.3 讲解中位数的性质:对于一组数据,中位数将数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大于中位数,一部分小于中位数。

1.4 举例说明中位数的求法。

第二章:众数的基本概念2.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感受众数的重要性。

2.2 讲解众数的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众数。

2.3 讲解众数的性质:众数能够反映出数据的出现频率。

2.4 举例说明众数的求法。

第三章:中位数和众数的关系3.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感受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关系。

3.2 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关系:中位数是将数据分为两部分,而众数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数,两者有时相同,有时不同。

3.3 举例说明中位数和众数的关系。

第四章: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4.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4.2 讲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中位数和众数可以用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第五章: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及应用5.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学会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5.2 讲解中位数的求法:将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找到中间位置的数即为中位数。

5.3 讲解众数的求法:统计每个数出现的次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为众数。

5.4 举例说明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及应用。

第六章:中位数的性质与应用6.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位数的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2 讲解中位数的稳定性:无论数据如何变化,只要数据个数不变,中位数的位置不变。

6.3 讲解中位数的应用:中位数在评估数据集中趋势、解决争议数据等问题上的作用。

6.4 举例说明中位数的应用。

第七章:众数的性质与应用7.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众数的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7.2 讲解众数的唯一性与非唯一性:一组数据中可能有一个众数,也可能有多个众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七单元第三节《中位数与众数》
二、教材分析: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七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中位数和众数》一课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新的要求,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

这是一节概念课,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课。

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非常好的素材。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学习了平均数,在现有知识“平均数”的基础上,依此进行延伸教学,认识新的概念中位数、众数。

课堂要着力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比较与应用,这样,中位数与众数两个概念的掌握就成为了教学成败的关键。

小学生对于概念学习的最好方法莫过于以具体情境为背景,在生活实际中探索。

所以创设合理的情境很为重要。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深入的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能够在具体情境中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难点: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六、学法指导:
教学中以具体情境为背景,通过直观图示让学生充分感知,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与尝试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探求规律时适当给予启发、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学习方法。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讲应聘故事。

2.出示员工工资表
完成:(1)回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工资表中月平均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你有什么想法?
(3)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你们认为用哪个数据反映一般员工的实际收入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会学习中位数、众数的必要性。

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为解决本课的重点打下伏笔。

(二)引入新课,探究新知
1、引出除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量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那就是
中位数与众数(板书)
2.对比交流,形成中位数概念。

(1)找出工资表中中位数得到,像650这样能代表一组数据中等水平的数字在数学上我们称它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排序后找中位数教师继续延续刚才的情境,打乱数据顺序,出示员工工资表,必须将一组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好,中间的数才是中位数。

板书:大小排列中间的数
得出中位数概念师强调找中位数的方法:先排序,再找中间数
(3)求出下面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10,15,18,25,32,34,48;
10,15,18,34,48,50.
设计意图:设计找中位数的练习,再联系中发现新情况,得出中间是两个数时中位数的求法,本环节通过变换情境的方法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解决重难点,让学生在情境中应用知识,在情境中解决问。

3. 对比交流,形成众数概念。

(1)找出工资表中中位数---排序后找中位数-----得出中位数概念
板书 : 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及时练习,形成完整概念
求出各组数据的众数。

11,12,34,34,34,56,56,80;
32,33,33,33,45,45,45,67;
1, 2 , 3 , 4, 5, 6, 7 。

设计意图:认识众数的不唯一性,在练习中解决这一问题,便于分散难点。

(三)巩固练习,理解运用
1.判断题。

(1)一组数据中间的数称为中位数。

……………………()(2)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
(3)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和众数是唯一的一个数。

……………………()
(4)34,53,53,45,48,48,50,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45,众数是53。

…………()
2.一次测验后,某个班的三位同学向家
长汇报测试成绩时,说了下面的话:
同学A说:“我们班的同学成绩都有高有低,平均87分!”
同学B说:“不在人前,不在人后。

我得了90分,在我们班我是中等水平。


同学C说:“我得了93分,我们班得93分的人最多了!”
他们分别说的是哪种统计量?(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设计意图:用两道及时练习题及时巩固中位数与众数以及意义,区别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四)合作交流,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中位数和众数,谁来说说你的收获?
1.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2.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是一个数,也可能是多个,也可能是没有。

(五)达标检测
1.求出下面各自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1)9,12,15,15,18,19,19,19,28
(2)18,23,27,40,52,90,90,100
(3)17,23,23,36,37,37,43,52,55
(4)21,15,32,32,46,32,58,64,98
2.某商店销售5种领口尺寸分别为38cm,39cm,40cm,41cm,42cm 的衬衫,为了了解各种领口尺寸衬衫的销售情况,商店统计了某月的销售情况(见下表)。

你认为商店应多进哪种衬衫?
3.身边的数学
(2)你认为哪个数据代表五二班最后得分更合适?
(3)如果再加一个评委打分是98.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是我校近期实施的“构建高效课堂方案”的策略之一,这种检测形式具有及时性,实效性,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新知的理解程度,并有效提高课堂效果。

这几道题就是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本课知识,能否将概念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六)作业布置
课本89页第1、2、题。

课后调查
九、板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
中位数 大
小 排列 中间的数
众数 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不唯一
十、课后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应用的过程,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模式”这一宗旨。

在情境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会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在情境中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学会求法;在情境中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教学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