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原理A卷
【自然资源学原理2】自然资源学原理
【自然资源学原理2】自然资源学原理自然资源学原理试卷二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1、对于自然资源问题的论争,悲观派以新马尔萨斯主义者为代表,其代表论著为:(A)(A )《增长的极限》(B )《没有极限的增长》(C )《寂静的春天》(D )《象山那样的思考》 2、早期的狩猎者与采集者对环境的影响:(A)(A )很小、局部(B )没有影响(C )稍大的影响(D )很大的影响3、当自然资源开采已达到资源基础的最终极限时,该种资源达到:(A) (A )自然耗竭(B )经济耗竭(C )资源稀缺(D )供需失调 4、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称为:(C )(A )最大资源潜力(B )吸收能力(C )持续能力(D )承载能力 5、由生态系统外部力量所引发的演替过程称为:(A) (A )异发演替(B )自发演替(C )原生演替(D )次生演替6、“地理环境影响着人能的体格、气质和精神”是下述哪种人地关系论的主要观点:(B )(A )人类中心论(B )环境影响论(C )文化决定论(D )生态伦理学 7、生物资源生物群落的自然供给是一种:(B )(A )有弹性的供给(B )毫无弹性的供给(C )有较高的弹性(D )由较低的弹性 8、下列资源之中属于耗竭性资源的是:(B )(A )太阳能(B )化石燃料(C )风能(D )自然风光 9、垄断土地税的源泉是什么?(C )(A )土地级差生产力(B )社会制度平均利润的超额部分(C )超出内在价值的垄断价格(D )资本的有机构成10(、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连续增加,消费量的变化趋势为:A )递减,而后转为递增(B )(B )递增,而后转为递减(C )递减,而后不变(D )递增,而后不变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15分)1、环境阻抗又称为限制因素,包括:(ABCD (A )食物供应(B )气候(C )疾病(D )异种捕食(E )种间竞争2、精耕农业的特征:(ABE )(A )单位面积上能量投入增加(B )单位土地上为产量提高(C )低能源消费(D )农业生产技术革新(E )重新安排了生态系统3、下列属于经济政策财货的为:(CDE )(A )清新的空气(B )被污染的水域(C )矿产资源(D )被净化了的污水(E )空调房间里的空气4、自然资源无论上附带的人工价值取决于:(BCDE )(A )自然资源整个市场供需情况(B )经济地理位置的改变(C )对可耕地的管理(D )开发条件的改变(E )直接附加5、损害资源利用集约度的要素有:(ABCD(A )产品价格(B )人口压力(C )生产中所的限制要素(D )经营者的态度(E )技术水平三、解释概念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自然资源利用的更替理论性原理 2、粗放边际 3、合理行为带 4、限制因子 5、均等边际原则四、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含义2、简述自然资源开发与再开发的原理3、简述地租论的主要内容4、简述生态哲学领域科学基础5、简述自然资源稀缺的经济学释义含义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论述供应偏紧资源供需平衡的经济机制及缓解供需矛盾的措施2、论述外部成本如何内化?。
自然资源学习题
课堂习题1、森林资源属于(B)A.耗竭性资源B.可再生非耗竭性资源C.恒定的非耗竭性资源D.人文社会资源2、从矿藏成因角度看,地壳中矿产资源大致可分为:(ABC)A.内生矿产资源B.外生矿产资源C.变质矿产资源3、据统计,全世界75%储量的铁矿产于代;而67%的石油储量产于代。
(B)A. 太古-元古;新生B. 太古-元古;中生C. 中-新元古;中生D. 早古生;晚古生4、全球范围有三个大的成煤期,分别是(A)、(B)、(D)。
A. 石炭-二叠纪B. 侏罗纪和白垩纪C. 奥陶纪D. 第三纪5、基本生产要素不包括技能6、下列哪一项不是不是社会资源的特点(A)A. 区域性B. 不平衡性C. 社会性D. 继承性7、最终可采集资源不包括(D)A. 理论资源B. 条件储量C. 远景资源D. 基本储量8、影响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不包括社会因素9、对生态占用核算方法的评价,说法正确的是(C)A. 不能与其他指标相结合B. 方法复杂,难以掌握C. 生态偏激D. 对生态系统功能认识全面10、下列不是可持续评价模型的是(D)A. 物质流核算B. 能指分析C. 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原理D. 生态环保体系11、关于自然资源无价值论的根源,说法错误的是(A)A. 劳动价值论的相对化B. 确定价格的市场机制不合理C. 历史因素D. “公共财产”问题12、下列不是传统市场方法的是(C)A. 重置成本法B. 生产函数法C. 几何图形法D. 人力资本法13、矿石储量包括:铜矿、铁矿、油田14、如果演替地点曾被其他生物定居,原有植被受到人类和自然力破坏后再次发生的演替过程称为:次生演替15、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是一种毫无弹性的供给16、对于自然资源问题的论争,其观点可分为乐观派和悲观派,其中悲观派的代表为(B)A. 丰饶论者B. 新马尔萨斯主义者C. 新马克思主义者D. 重农学院17、“自然界中没有等级差别”是下述哪种人地关系论的主要观点:(D)A. 人类中心论B. 环境影响论C. 文化决定论D. 生态伦理学18、下列资源中属于易误用、易污染的资源是:(D)A. 太阳能B. 石油C. 天然气D. 自然风光19、绝对地租的源泉是: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部分20、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连续增加,总产量的变化趋势为:递增,而后转为递减21、当自然资源开采已达到资源基础的最终极限时,该种资源达到:(A)A. 自然耗竭B. 经济耗竭C. 资源耗竭D. 供需失调22、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称为:(C)A. 最大资源潜力B. 吸收能力C. 持续能力D. 承载能力23、垄断地租的源泉是:超出价值的垄断价格24、自然资源的多用性(多宜性)为再开发提供了可能,效用最大化是自然资源再开发的根本动因25、某项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对其他个人、团体和整个社会的外部性成本和负效果是指:社会负效应26、矿床类型对金属矿产资源的评价尤其是一个重要指标27、TPP代表总自然产量28、软资源的特点:是无污染、可复制和可再生的资源,具有共享性,有知识性,创新性特征29、矿产资源现代类型最正确的一组是:铝、铬、锰、镍、钒和石油及天然气30、利益机制的市场补偿指的是:通过利益调节机制,鼓励资源经营企业和个人从长期获益考虑,定期对自身经营的资源基础加以补偿31、各国一般采取三种不同的具体对策来保障国家资源贸易安全:应对短期资源贸易安全的威胁、对付中期资源贸易破裂、缓解长期资源安全的威胁和压力32、哪项不属于获食模式对资源的适应?(C)A. 对资源可得性的适应B. 对资源变动的适应C. 对现代社会的适应D. 对其他群体的适应33、选择价值既是自然资源的使用资源,又是自然资源的非使用资源34、工业化社会特征是:急速扩张的人均资源消费,专业化生产,社会组织更复杂,财富集小,使对资源的掠夺更加贪婪,人口变迁35、资源价值=C+V+M式中C、V、M分别代表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或利润36、平均产量的定义是指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量37、自然资源开发原理是成本-效益原理38、生态生产性地域可分为六大类:化石燃料土地、可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水域39、支配资源分配的最重要经济机制是:价格40、当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所造成的稀缺称为:绝对稀缺41、引起资源安全问题的本质是:供需矛盾激化42、采矿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主要是引起土壤侵蚀43、直接的生态功能依赖生态系统的供给功能44、自然资源的根本属性是:社会化的效用性和相对于人类的稀缺性45、平均产量,是指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量二、多项选择题1、地区性资源稀缺的本质为:(ABCDE)A. 资源分布不均衡B. 经济发展差异C. 地缘政治D. 经济原因E. 环境问题2、精耕农业前的获食模式对自然资源的适应机制包括:(ABCDE)A. 低能源消费B. 人口控制C. 高度灵活变通的社会组织D. 自然崇拜E. 自给自足、互惠和平均主义3、生物多样性是指:(ACDE)A. 遗传多样性B. 种间关系多样性C. 物种多样性D. 生物群落多样性E. 功能多样性4、地租的形式包括:(CDE)A. 经济地租B. 契约地租C. 级差地租D. 绝对地租E. 垄断地租5、环境阻抗又称为限制因素,包括:(ABCD)A. 食物供应B. 气候C. 疾病D. 异种捕食E. 种间竞争6、精耕农业的特征:(ABE)A. 单位面积上能量投入增加B. 单位土地上产量提高C. 低能源消费D. 农业生产技术革新E. 重新安排了生态系统7、自然资源上附加的人工价值取决于:(BCDE)A. 自然资源市场供需情况B. 经济地理位置的改变C. 对自然资源的管理D. 开发条件的改变E. 直接附加8、影响资源利用集约度的要素有:(ABCD)A. 产品价格B. 人口压力C. 生产中的限制要素D. 经营者的态度E. 技术水平9、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总量大,类型多;人均资源量少;空间分布不均;资源禀赋欠佳;资源潜力可观10、自然资源开发的效益包括:基本效益、无形效益、派生效益11、人类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作用是:干预、调控12、用物质需求总量、物质消耗强度、物质生产力,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系统是否可持续13、自然资源的公共性质和多用性质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外部效益、交互外部性、转移外部性14、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包括最大资源潜力、持续能力、同化能力、承载能力15、资源冲突的因素有:资源稀缺、资源所有权、资源控制权16、耕地资源的功能可概括为经济产出功能、生态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的产量随即而产生的成本增加量(2)边际成本是指把一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按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18、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包括产品混合最优、生产最优、交换最优19、资源基础的各种动态因子包括探明储量、条件储量、假设资源、理论资源20、从资源问题的解决途径分析,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包括以下的基本层次:调查层、评价层、规划层、跟踪层21、资源的根本性质是社会化的效用性、对于人类社会的相对稀缺性2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23、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24、按照数据的获取方式,核算一个地区的生态占用通常的方法:综合法、成分法25、生态占用核算方法的缺陷有:生态偏激、对生态系统功能认识片面、生态生产性土地概念模糊26、资源安全的空间分类可分为全球性安全、区域性安全、地方性安全27、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功能、支持功能28、自然资源价值重建方法:传统市场方法、替代市场法、意愿评估法29、资源开发决策的基本原则:信息准全原则、未来预测原则、可行性原则、系统性原则30、软资源有技术、信息、市场;硬资源有资本、劳动力、水、矿产、土地31、与自然资源变动性有关的两个经济学概念是增值性、报酬递减性三、简答题1、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影响生产力布局(2)影响经济结构加工业主导型(资源输入,西欧、日本)矿业为主型(沙特、巴西、澳大利亚)资源生产和加工工业型(印度、中国)(3)影响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4)影响产品质量:地方特产农产品、特色产品2、资源科学的研究任务(1)阐明资源系统的发生、演化及其分布规律(2)探索资源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机理(3)揭示资源特征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4)探索人类活动对资源系统的影响(5)研究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6)探求新技术、新方法在资源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义,包括什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效益。
2022学年仁爱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自然资源】期末复习训练卷附答案
2022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自然资源】期末复习训练卷一、选择题1.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是()A.西南林区B.东南林区C.东北林区D.“三北”防护林2.在西南旱区,许多人畜饮水困难,但不少江水却白白流走,无法利用,村民只能“望水兴叹”,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是()A.改变气候B.防止水污染C.人工降雨D.兴修水利设施6月25日是我国土地日,下图示意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
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3.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比重最大的是()A.可利用草地B.林地C.耕地D.其他用地4.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非可再生B.耕地广大C.人均丰富D.类型齐全5.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存在诸多问题、破坏严重。
下列不属于土地资源破坏的是A.B.C.D.2019年中国耕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而人均耕地面积较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主要原因是()A.耕地总量不足B.人口数量庞大C.国土面积狭小D.山区面积广大7.针对我国耕地资源现状,我们应该()A.扩大牧区耕地规模B.增加围湖造田面积C.切实保护现有耕地D.提高山区耕地比重8.下列属于可再生资源的一组是()A.天然气土地淡水B.太阳能风能水能C.可燃冰森林煤D.潮汐能铁矿石电读“我国某土地利用类型(阴影区)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9.该土地利用类型是()A.耕地B.林地C.草地D.建设用地10.图示阴影区最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B.耕地面积减少C.土地盐碱化D.草场退化11.下列关于我国水资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北多南少,西多东少B.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十分紧张,水土配合不协调C.水资源时间分配上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D.节约用水,合理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12.读“美丽中国漫画图”,建设美丽中国,下列做法最合适的是()A.移植大树、古树,快速绿化城市B.全面禁用煤炭,确保蓝天白云C.净化水质、实施休渔制度D.生活中多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13.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主要表现在()A.夏秋多,冬春少B.夏秋少,冬春多C.夏秋少,冬春少D.夏秋多,冬春多14.按照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下列不属于利用可再生资源发电的是A.水电站B.火电站(煤炭)C.风力发电站D.太阳能电站6月25日是我国土地日。
自然资源学原理大题
自然资源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结构概括起来,自然资源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研究自然资源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
自然资源概念及含义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1)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2)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来界定的。
(3)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开发利用能力在不断发展,因此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4)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
(5)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具体对象和范围又往往是同一客体。
(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还涉及到文化、伦理和价值观。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1、稀缺性 1一般来说,人类的需要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即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表现为“稀缺性”2人口数量呈指数增长趋势,不仅说明人口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增长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相对于人口数量的增长,自然资源显然是有限的。
3在人口增长的同时,人类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4考虑自然资源在空间分不上的不平衡,以及资源利用上的竞争,那么自然资源稀缺性的表现就更为明显、现实。
2、整体性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即人类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必然会改变或影响周围的环境。
1对可更新资源的影响最为明显。
如采伐森林资源,不仅直接改变了林木和植被的状况,同时必然引起土壤和径流的变化,也破坏了野生生物的生境,对小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如黄土高原土地资源过度开垦的结果,不仅使当地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产落后、恶性循环的状况,也是造成黄河下游的洪涝、风沙、盐碱等灾害的重要原因。
3对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也会影响周围的环境。
如开采矿石使土地废弃,排出废物和消耗能源也不可避免地给环境带来影响。
自然资源学基本原理第二版期末考试
自然资源学基本原理第二版期末考试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8分)1、自然资源:2、报酬递减原理:3、均等边际原则:4、探明储量:5、人口数量过剩:6、最大资源潜力:7、土壤侵蚀: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每题2分,共20分)1、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储量和理论储量的总和统称为最终可开采资源。
⒉、嫡越大,系统越混乱;嫡越小,系统越是有序。
3、一般说来,由生态系统外部力量所引发的演替过程叫自发演替。
4、自然资源供需平衡的核心问题是有价或有偿使用。
5、矿区条件主要指矿体产状、形态及大小、矿层厚度、埋藏深度,以及矿区的水文地质、地貌、气候条件等。
6、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点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行为是由报酬最大化的愿望所推动的。
要获得最大报酬,开发利用者总是力图将其各种生产要素作最有利的组合。
7、在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范围内,某用途的资源供给随该用途收益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
8、地球共同体观点认为道德义务和道德立场是从作为生物圈一分子获得的,对整个自然系统的义务是道德义务的一方面。
9、资源问题=人口数量×人均资源消费×单位资源利用的环境后果。
10、矿床开采条件主要指矿体产状、形态及大小、矿层厚度、埋藏深度、矿石顶底板围岩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以及矿区的水文地质、地貌、气候条件等。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2分)1、著名地理学家卡尔、苏尔(Carl Suaer)认为人类最宝贵的适应能力是()A、人类有学习知识的能力B、消化能力C、自我约束能力D、利用工具能力2 、采矿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主要是()A、引起地层变形B、地表塌陷C、堆积大量的废弃物D、土壤侵蚀3、联合国发展署设计的人类发展指数,采用了三个能综合反映经济福利和社会公平状况的指标,下面那个不是反映经济福利和社会公平状况的指标()A、人均期望寿命B、婴儿死亡率C、识字率D、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 、下面哪一个是影响自然资源有效需求的因素()A、自然资源利用的集约度B、自然资源本身的品位C、产业发展D、交通条件的改善5、自然资源供需平衡的核心问题是()A、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B、理顺资源产品价格C、强化自然资源利用的社会控制D、有偿使用6、“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符合的理论是()A、人类中心论B、环境影响论C、文化决定论D、环境整体主义四、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或不选均不能得分;每题3分,共30分)1、全球粮食和农业当前的主要趋势有()A、全球谷物产量持续增加,但从1983年开始,增长速度已经放慢;B、就人均产量而言,亚洲和发达国家较高,而其他地区人均产量较低;C、世界谷物的库存水平是1930年以来最高的;D、在大多数地区,营养不良人口的相对百分数和绝对数量将增加。
自然资源学
《自然资源学》作业题第一次作业:1.什么叫资源?资源有哪些类型?简述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
资源: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
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
类型:经济学认为资源无外乎三种: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或者说土地、资本、劳动。
学科体系:资源科学把资源分为三大类:①社会资源(学),包括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科技资源和教育资源等。
②综合资源学科,从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信息学和法学等角度来研究资源,形成交叉学科。
③部门自然资源学,包括气候资源学、生物资源学、水资源学、土地资源学、矿产资源学、能源资源学、药物资源学等部门资源学科。
2.什么是自然资源?简述自然资源的分类体系。
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广义地讲,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自然物质。
狭义地讲,仅指具有价格属性的自然资源。
分类体系:按照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征及应用的目的可将自然资源进行多种科学分类。
①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可以将自然资源分为地下资源和地表资源;②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可将其划分为农业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工业资源(矿产资源、农产品资源、林产品资源、草原产品资源)、旅游资源等;③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可将其划分为直接生活资源(天然食物、森林及草原中的动物、鱼类等)和劳动资料资源(矿产、森林、土地等);④从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经济关系,即按照资源的性质,划分为四类:环境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矿藏资源。
⑤从自然资源数量变化的角度分类:耗竭性自然资源,稳定性自然资源,流动性自然资源,也称再生性资源。
⑥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可将其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三类。
3.简述自然资源的特点。
特点:有限性或稀缺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性,变动性,社会性。
4.什么是资源科学?什么是自然资源学?简述资源科学的研究方法。
《自然资源学原理》
一般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 原材料),如土地资源、矿藏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 源、海洋资源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
——《辞海》
.
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 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72
.
二、自然资源的类型
1、自然资源分类的多样性
——无统一的分类系统,视角度、目的不同可进行划 分; ——两分法: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恒定性资源、 临界性资源)
.
.
2、自然资源界线的相对性
——更多地取决于人类认识和开发程度而不是自然现 实。
.
3、自然资源的进一步细分
——气候分类、生物分类、土地分类、矿产分类等
.
2、不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
——使用后就消耗掉的不可更新资源:确定最佳的消 耗速率问题 ——可循环使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确保资源总量的基本 不变
.
3、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
——取决于人类的利用和管理能力,可更新资源的可 得性依赖于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调控供需的政治、制度和 社会经济系统。
.
裹驗賊斆櫸忾耩靏榝咱鋯伥鄡浇 騊傒崈曝湐幻惬訂臂娥莣顳齖膸 詇杳坩粕昉躗疄旹陮鷄支又摫頙 珐锐坖饗
.
.
第二节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一、不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资源基础
——即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计算方法:元素丰度(g/t)×地壳总质量(24 ×1018t) ——仅表明资源理论上的最终极限,不能在实际上用 来预测未来资源的可得性。
.
2、探明储量
——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 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只反映了当前的消费水平和企业在勘探上的政策, 而不是资源储存量的潜在规模。 ——探明储量受技术、知识和工艺的可得性,需求水 平、开采成本、资源产品的价格、替代品的可得性与价 格等因素的影响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题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和能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可更新资源:是指在合理利用的条件下可循环再生、永续利用的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
3、不可更新资源:是指在人类开发利用后,长久的时间范围内不可能再生的资源,如矿产资源。
4、资源承载力:是指某一时期、某一地区,可被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所能支撑的最大人口数量和生活水平。
5、可持续利用:是指自然资源在利用过程中,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合理利用。
二、简答题1、简述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各类自然资源的特点。
2、简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3、简述我国自然资源的国情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简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5、简述可更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6、简述不可更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7、简述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及意义。
8、简述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9、简述生态补偿机制的概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10、简述资源税的概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安全学原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安全学原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A.预防为主,以人为本B.以人为本,预防为主C.安全第一,预防为主D.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答案:B.以人为本,预防为主2、安全学原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A.事故的预防与控制B.安全法规的制定与执行C.安全工程的规划与设计D.安全管理的组织与协调答案:A.事故的预防与控制3、安全学原理的基本方法是什么?A.系统工程方法B.事故分析方法C.安全评价方法D.危险源辨识方法答案:A.系统工程方法二、简答题1、简述安全学原理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
答案:安全学原理是研究如何通过科学管理、技术措施和人的行为干预,实现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的安全,防止和减少事故风险,保障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门科学。
其主要内容包括:安全管理、安全工程技术、安全环境管理、安全系统工程、危险源辨识与评价、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事故应急救援等。
自然资源学原理
利用价值和森林资源价值。
03
环境变化对资源开发方式的影响
环境变化可能促使人们改变资源的开发方式,如采用更环保、可持续的
开发方式。
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平衡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经济手段激励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协调 发展。
资源保护措施的目标是保护自然资源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
资源循环利用
1
资源循环利用是指将废弃物经过适当的处理和加 工,转化为有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废弃物的减 量、无害化和资源化。
2
资源循环利用可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 的产生,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率。
3
资源循环利用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支持,加 强废弃物的管理和回收利用,推广循环经济的理 念和实践。
土地资源的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 地、城市用地等,不同类型的土地资 源具有不同的生产潜力和生态功能。
水资源
水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以液态、固 态或气态形式存在的水,包括河
流、湖泊、地下水、冰川等。
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 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
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需要考 虑到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公平性 和环境影响,采取有效的水资源
土地资源监测与评价
运用遥感、GIS等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数量、质量、权属等信息进 行监测和评价,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水资源管理案例
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开展水资源量、质量、时空分布等方面的调查与评价,为水资源规划、配置和保护提供基 础数据。
水权分配与交易
自然资源学期末复习资料
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一、多选题1.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分类,描述正确的是:(ABCD)A.根据在地球圈层的分布,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利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B.根据用途分为工业资源、农业资源、服务业资源C.根据更新的速度分为不可更新资源与可更新资源D.可更新资源又分为恒定性资源和临界性资源2.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更新性描述正确的是:(ABCD)A.自然资源的可更新与不可更新是相对而言的B.从地球化学循环的角度看,所有的资源都是可更新的C.相对于人类利用强度,有些可更新资源被耗竭而成为不可更新资源D.有些可跟新资源被误用、被污染而不可更新3.下列描述表现了自然资源的哪些性质: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
各种自然资源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一个整体的。
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
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资源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演变的。
资源是文化的函数,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开发能力,这说明自然资源具有社会性。
(ABD)A.稀缺性,整体性B.地域性,多用性C.变动性;文化性D.动态性;社会性4.自然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主要体现在:(ACD)A.自然资源在维持身体健康中的作用B.自然资源在维持精神健康中的作用C.自然资源在物质文明中的作用D.自然资源在精神文明中的作用5.自然资源禀赋能深刻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体现在:(ABCD)A.影响生产力布局B.影响经济结构C.影响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D.影响产品质量6.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的干预体现在:(ABCD)A.人类的能动性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地位B.人类对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干预C.人类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干预D.人类对生态系统物种组成的干预7.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的调控体现在:(BC)A.对资源总量的调控B.不同资源利用中的调控C.生态系统变化对人类福利的影响D.对不同资源种类的调控8.自然资源开发中可能产生的问题:(ABCD)A.造成资源闲置和资源的低效利用B.造成资源更新周期变动C.引发土地投机活动D.导致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冲突9.自然资源的自然消耗有:(ABCD)A.生物性消耗B.流动性消耗C.内驱动消耗D.外驱动消耗10.自然资源无价值论的根源包括:(ABCD)A.劳动价值论的绝对化B.确定价格的市场机制不合理C.历史因素D.“Tragedy of the Commons"11.自然资源无价值论的危害包括:(ABCD)A.导致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B.导致财富分配不公和竞争不平等C.资源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不足D.国民财富的核算失真12.关于“太空船地球”和“世界模型3”的描述正确的是:(ACD)A.地球实际上是一个封闭系统,无异于一艘太空船,其物质储备并非无限;处理废弃物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大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要点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一、名词解释1、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2、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的储藏量。
3、条件储量:指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的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开采是不经济的。
4、远景资源:是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储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5、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6、最终可采资源:是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
7、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8、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既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能力。
9、承载能力: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10、吸收能力:即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二、简答题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含义参考答案:(1)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自然资源是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满足当前或未来需要的自然界中的空间、空间内天然存在的各种物质、物质存在形式及运动形式所含的能量以及物质运动变化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
)(2)自然资源的概念包括以下含义: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自然资源属于天然生成物);自然资源不是由自然而是由人来界定的(自然资源是有人来界定的);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范围是不断扩大);自然资源与人的文化背景、经济地位等决定(自然资源与文化背景有关);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及相互联系又有区别(是自然环境的一个方面);自然资源不仅是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人文科学概念(是文化的函数)。
2、简述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可更新性的相对性参考答案:(1)分类:分类依据不同分类方案也不同:如根据在地球圈层的分布,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利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五大类;根据用途分为工业资源、农业资源、服务业资源;根据更新的速度分为不可更新资源与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又分为恒定性资源和临界性资源)。
《自然资源学》题集
《自然资源学》题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自然资源的范畴?A. 森林B. 煤炭C. 钢铁D. 水资源2.自然资源按其属性可分为哪两大类?A. 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B. 矿产资源和水资源C. 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D. 气候资源和海洋资源3.下列哪种资源属于典型的可再生资源?A. 石油B. 天然气C. 太阳能D. 金属矿产4.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说法,错误的是?A.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B.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需要合理利用和保护C. 自然资源是无限的,可以随意使用D.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影响生态环境5.下列哪项不是自然资源管理的原则?A. 可持续利用B. 经济效益最大化C. 生态环境保护D. 公平分配6.下列哪项措施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A. 过度开采矿产资源B. 大量使用化肥提高农产量C. 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D. 无节制地使用水资源7.下列哪项不是自然资源枯竭的原因?A. 人口增长B. 技术进步C. 资源过度开采D. 环境污染8.下列哪项是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A. 大力发展重工业B. 鼓励使用一次性产品C. 实施资源循环利用D. 无限制地开发旅游资源9.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说法正确的是?A.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无需考虑生态环境影响B.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应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无需考虑可持续性C.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应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D. 自然资源是无穷的,可以任意开发利用10.下列哪项不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A. 生态系统破坏B. 水土流失C. 气候变化D. 物种多样性增加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自然资源根据其再生性质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大类。
2.自然资源的基本特性包括______、______、和。
3.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应遵循______、______和______的原则。
4.自然资源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自然资源的______、和。
自然资源学原理C卷
《自然资源学原理》试题C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
得分
阅卷人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根据降水强度、地表植被状况、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土壤侵蚀
分为四种类型:、、和。
2、地租的三种表现形式为:、、。
3、当前五大全球性环境问题
是:、、、、。
4、根据自然资源的地理特征,自然资源可分为、、、、五种类型。
5、自然资源的价值包括3个部分:、、。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自然资源的需求
2、人口数量过剩
3、可更新资源
4、自然资源学
5、自然资源
6、可持续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对自然资源学关注的焦点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3、简述黄土高原发生严重土壤侵蚀的原因。
4、简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
5、缓解自然资源供需矛盾的途径
6、简述土壤侵蚀的危害
四、论述题(共20分)
1、论述采矿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12分)
2、针对自然资源问题,面对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简述世界所出现的两种孑然不同的观点及原因。
(8分)
得分阅卷人
得分阅卷人
得分阅卷人得分阅卷人。
自然资源学习题
课堂习题1、森林资源属于(B)A.耗竭性资源B. 可再生非耗竭性资源C.恒定的非耗竭性资源D.人文社会资源2、从矿藏成因角度看,地壳中矿产资源大致可分为:(ABC)A.内生矿产资源B.外生矿产资源C.变质矿产资源3、据统计,全世界75%储量的铁矿产于代;而67%的石油储量产于代。
(B)A.太古-兀古;新生B.太古-兀古;中生C.中-新兀古;中生D.早古生;晚古生4、全球范围有三个大的成煤期,分别是(A)、(B)、(D)。
A.石炭-二叠纪B.侏罗纪和白垩纪C.奥陶纪D.第三纪5、基本生产要素不包括技能6、下列哪一项不是不是社会资源的特点(A)A.区域性B.不平衡性C.社会性D.继承性7、最终可采集资源不包括(D)A.理论资源B.条件储量C.远景资源D.基本储量8、影响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不包括社会因素9、对生态占用核算方法的评价,说法正确的是(C)A.不能与其他指标相结合B.方法复杂,难以掌握C. 生态偏激D. 对生态系统功能认识全面10、下列不是可持续评价模型的是(D)A.物质流核算B.能指分析C. 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原理D. 生态环保体系11、关于自然资源无价值论的根源,说法错误的是(A)A.劳动价值论的相对化B.确定价格的市场机制不合理C. 历史因素D. “公共财产”问题12、下列不是传统市场方法的是(C)A.重置成本法B,生产函数法C. 几何图形法D. 人力资本法13、矿石储量包括:铜矿、铁矿、油田14、如果演替地点曾被其他生物定居,原有植被受到人类和自然力破坏后再次发生的演替过程称为:次生演替15、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是一种毫无弹性的供给16、对于自然资源问题的论争,其观点可分为乐观派和悲观派,其中悲观派的代表为(B)A.丰饶论者B.新马尔萨斯主义者C. 新马克思主义者D. 重农学院17、“自然界中没有等级差别”是下述哪种人地关系论的主要观点:(D)A.人类中心论B,环境影响论C.文化决定论D. 生态伦理学18、下列资源中属于易误用、易污染的资源是:(D)A.太阳能B.石油C.天然气D.自然风光19、绝对地租的源泉是: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部分20、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连续增加,总产量的变化趋势为:递提而后转为递减21、当自然资源开采已达到资源基础的最终极限时,该种资源达到:(A)A.自然耗竭B.经济耗竭C.资源耗竭D.供需失调22、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称为:(C)A.最大资源潜力B.吸收能力C.持续能力D.承载能力23、垄断地租的源泉是:超出价值的垄断价格24、自然资源的多用性(多宜性)为再开发提供了可能,效用最大化是自然资源再开发的根本动因25、某项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对其他个人、团体和整个社会的外部性成本和负效果是指:社会负效应26、矿床类型对金属矿产资源的评价尤其是一个重要指标27、TPP代表总自然产量28、软资源的特点:是无污染、可复制和可再生的资源,具有共享性,有知识性,创新性特征29、矿产资源现代类型最正确的一组是:铝、铬、锰、镍、钒和石油及天然气30、利益机制的市场补偿指的是:通过利益调节机制,鼓励资源经营企业和个人从长期获益考虑,定期对自身经营的资源基础加以补偿31、各国一般采取三种不同的具体对策来保障国家资源贸易安全:应对短期资源贸易安全的威胁、对付中期资源贸易破裂、缓解长期资源安全的威胁和压力32、哪项不属于获食模式对资源的适应?(C)A.对资源可得性的适应B.对资源变动的适应C. 对现代社会的适应D. 对其他群体的适应33、选择价值既是自然资源的使用资源,又是自然资源的非使用资源34、工业化社会特征是:急速扩张的人均资源消费,专业化生产,社会组织更复杂,财富集小,使对资源的掠夺更加贪婪,人口变迁35、资源价值=C+V+M式中C、V、M分别代表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或利润36、平均产量的定义是指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量37、自然资源开发原理是成本-效益原理38、生态生产性地域可分为六大类:化石燃料土地、可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水域 39、支配资源分配的最重要经济机制是:价格40、当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所造成的稀缺称为:绝对稀缺41、引起资源安全问题的本质是:供需矛盾激化42、采矿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主要是引起土壤侵蚀43、直接的生态功能依赖生态系统的供给功能44、自然资源的根本属性是:社会化的效用性和相对于人类的稀缺性45、平均产量,是指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量二、多项选择题1、地区性资源稀缺的本质为:(ABCDE)A.资源分布不均衡B,经济发展差异C.地缘政治D.经济原因E. 环境问题2、精耕农业前的获食模式对自然资源的适应机制包括:(ABCDE)A.低能源消费B.人口控制C.高度灵活变通的社会组织D.自然崇拜E. 自给自足、互惠和平均主义3、生物多样性是指:(ACDE)A.遗传多样性B.种间关系多样性C.物种多样性D.生物群落多样性E. 功能多样性4、地租的形式包括:(CDE)A.经济地租B.契约地租C.级差地租D.绝对地租E. 垄断地租5、环境阻抗又称为限制因素,包括:(ABCD)A.食物供应B.气候C.疾病D.异种捕食E.种间竞争6、精耕农业的特征:(ABE)A,单位面积上能量投入增加 B.单位土地上产量提高C.低能源消费D.农业生产技术革新E.重新安排了生态系统7、自然资源上附加的人工价值取决于:(BCDE)A.自然资源市场供需情况B,经济地理位置的改变C.对自然资源的管理D. 开发条件的改变E. 直接附加8、影响资源利用集约度的要素有:(ABCD)A.产品价格B.人口压力C.生产中的限制要素D.经营者的态度E. 技术水平9、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总量大,类型多;人均资源量少;空间分布不均;资源禀赋欠佳;资源潜力可观10、自然资源开发的效益包括:基本效益、无形效益、派生效益11、人类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作用是:干预、调控12、用物质需求总量、物质消耗强度、物质生产力,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系统是否可持续13、自然资源的公共性质和多用性质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外部效益、交互外部性、转移外部性14、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包括最大资源潜力、持续能力、同化能力、承载能力15、资源冲突的因素有:资源稀缺、资源所有权、资源控制权16、耕地资源的功能可概括为经济产出功能、生态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的产量随即而产生的成本增加量(2)边际成本是指把一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按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18、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包括产品混合最优、生产最优、交换最优19、资源基础的各种动态因子包括探明储量、条件储量、假设资源、理论资源20、从资源问题的解决途径分析,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包括以下的基本层次:调查层、评价层、规划层、跟踪层21、资源的根本性质是社会化的效用性、对于人类社会的相对稀缺性2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23、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24、按照数据的获取方式,核算一个地区的生态占用通常的方法:绻合法、成分法25、生态占用核算方法的缺陷有:生态偏激、对生态系统功能认识片面、生态生产性土地概念模糊26、资源安全的空间分类可分为全球性安全、区域性安全、地方性安全27、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功能、支持功能28、自然资源价值重建方法:传统市场方法、替代市场法、意愿评估法29、资源开发决策的基本原则:信息准全原则、未来预测原则、可行性原则、系统性原则30、软资源有技术、信息、市场;硬资源有资本、劳动力、水、矿产、土地31、与自然资源变动性有关的两个经济学概念是增值性、报酬递减性三、简答题1、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影响生产力布局(2)影响经济结构加工业主导型(资源输入,西欧、日本)矿业为主型(沙特、巴西、澳大利亚)资源生产和加工工业型(印度、中国)(3)影响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4)影响产品质量:地方特产农产品、特色产品2、资源科学的研究任务(1)阐明资源系统的发生、演化及其分布规律(2)探索资源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机理(3)揭示资源特征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4)探索人类活动对资源系统的影响(5)研究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6)探求新技术、新方法在资源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义,包括什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效益。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 (2)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前言人口过剩:分为人口数量过剩和个人口消费过剩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足以支撑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须资料时,也被认为是人口过剩。
人口消费过剩: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的显著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自然资源学: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
第一篇自然资源极其稀缺的性质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初始投入。
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1.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2.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界来界定的;自然资源的两个前提:人类的开发能力、人类的需要。
3.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都是同一个客体。
4.其范畴随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5.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
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概念;还涉及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诸多原理;资源是文化的函数。
“可更新”与“不可更新”的相对性:A.可更新资源(收入性或流动性资源):直接太阳能、间接太阳能B.不可更新资源(资本性或储藏性资源):a.利用后就变性或毁灭的资源(化石原料)b.可循环利用的资源(金属矿物)1.对于大多数流动性资源来说,天然可再生性取决于人类的利用水平或强度,这是一个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概念。
2.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间的划分界限,更多地取决于人类的认识和开发程度而不是自然现实。
资源分类的关键:在于划分个体资源基础: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估算某些特殊非燃料矿物资源基础的方法:是用这些矿物元素的丰度或者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自然资源学原理
增长的极限悲观论主要哪些观点,请陈述其不足和警示意义增长的极限悲观论主要的观点有3个。
第一是“太空船地球”,第二是“地球能量循环与热寂说”,第三是世界模型3。
这3种观点都断言增长将遭遇极限。
太空船地球的主要结论是第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第二,在物质数量不变的地球上,在自然环境中取得多少燃料、食物、原材料和其他元素,必然会向环境释放多少质量的废弃物。
第三,经济活动中可以对废物加以处理,,尽管其质量不会减少,但其形态可以改变,可以使之转变为形态更好的物质,或者改变其位置。
第四,物质的再循环非常重要,如果通过再循环过程提高原材料的利用效率,这就意味着可以减少初始自然资源的获取量。
热寂说依据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来说明他的观点,认为地球和太阳有着有限的能量交换,但并无物质交换,因此地球实际上是个封闭系统,也必然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寂学指出,我们现有的由矿物燃料和特殊金属组合构成的物质能量基础正在濒临枯竭,需要我们向新的物质能量领域转变。
罗马俱乐部在1972年发表了«增长的极限»,将世界系统用一个计算机模型来模拟未来这个模型包括:1,可供耕作的土地数量的极限2,单位耕作农业参量的极限,3可开发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极限,4环境同化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能力的极限。
模型研究得出了一下结论:1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食物生产和资源消耗保持目前速率,地球将在未来的100年的某个时间里达到增长的极限。
,结果是人口和工业能力突然且不可控制的下降,2改变这种增长趋势,并建立生态和经济稳定的条件,就能够实现可持续地发展的未来。
要达到全球均衡状态,这就是:地球上的每个人的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有同等的机会去实现个人的潜能。
3,如果全球所有人们都觉得那个为实现第二个而不是第一个结果而努力,那么行动越早,成功的机会越大。
这三种主要的理论被受到严重的批判,它们关于自然资源极限的判断往往基于静态观念,这种静态的分析方法在关于矿产资源的未来预测中表现最为典型。
自然资源学 复习题.doc
B.新马尔萨斯主义者C.新马克思主义者 DA.丰饶论者 重农学派 自然资源学复习题一、 填空题1.国土资源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
2. 自然资源的传统分类包括 ___________ 和工业自然资源,后者又包括矿产资源、农业 资源、森林资源和草场资源。
3. 自然资源按自然环境要素划分: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 泄、海洋资源等六大类。
4. 自然资源按资源再生能力划分:可再生性资源(如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和非可再生性资源(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
5.自然资源的管理方式包括:行政管理、 _____________ 、法制管理、情报管理等。
6. 自然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有:针对(使用目的)性原则;综合性与整体性原则;定 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7. 土地构成三大要素包括:自然要素、社会经济技术要素和区位要素。
& 土地构成要素中的自然要素包括: ____________ 、地质地貌要素、土壤要素、水文要素、 植被要素。
9. 土地构成要素中的社会经济技术要素包括:经济要素、技术要素、社会要素;区位 因素包括:离市场远近和交通的通达性。
10. 土地的经济特性包括:土地报酬的递减规律、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适应物 价变动的滞后性与缓慢性。
1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由高级到低级分别是 _____________ 、土地类与土地型;分类的 主要依据分别是 水热条件、地貌类型和土壤植被类型。
12.土地评价类型从评价对象出发可分为农用地评价和非农用地评价。
13. 土地评价类型按评价内容方面可分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 价和土地综合评价。
14. 土地适宜性分为现实适宜性和 _____________ 适宜性两种,又有多宜性和单宜性之 分。
二、 单项选择题1. 对于自然资源问题的论争,其观点可分为乐观派和悲观派,其中悲观派的代表为:(B )A.人类中心B.环境影响C.文化决定D.生态伦学 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是一种:(B ) A.有弹性的供给B.毫无弹性的供给C.离自然供给极限越远弹性越小 (D )离自然供给极限越紧弹性越大&下列资源中属于易误用、易污染 是: () 的资源 A.太阳 B.石油 C.天然气 D.自然 A.递减,而后转为递增 递增,而后不变B.递增,而后转为递减C.递减,而后不变 DD.经济原因E.环境2. 后期的狩猎者与采集者对环境的影响:(C )A.很小、局部B.没有影响 B.稍大的影响 B. 很大的影响3. 已查明,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水平来开采是不经济的储量, 称为:(B ) A.探明储量B.条件储量C.资源基础D.远景资 源4. 在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称为:() A.最大资源潜力B.吸收能力C.持续能力D.承 载能力5.如果演替地点曾被其他生物定居,原有植被受到人类和自然力破坏后再次发生的演替过程 称为:(D ) A.异发演替 B.自发演替 C.原生演替 D.次 生演替6.“自然界中没有等级差别”是下述哪种人地关系论的主要观点:(D )风光9. 绝对地租的源泉是什么? (B )A. 土地级差生产力B.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部分C.超出价值的垄断价格D.资 本的有机构成10. 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连续增加,总产量的变化趋势为:(B )二、多项选择题1.地区性资源稀缺的本质为:(ABCDE )A.资源分布不均衡B.经济发展差异C.地缘政治 问题2.精耕农业前的获食模式对自然资源的适应机制包括:(ABCDE)A.低能源消费B.人口控制C.高度灵活变通的社会组织D.自然崇拜E.自给自足、互惠和平均主义3.生物多样性是指:(ACDE)A.遗传多样性B.种间关系多样性C.物种多样性D.生物群落多样性 E.功能多样性4.购买汽车后,下述哪些属于外部成本(DE)(A)汽油费 B.保养费 C.维修费D.交通事故E.空气污染5.地租的形式包括:()(A)经济地租 B.契约地租 C.级差地租 D.绝对地租 E.垄断地租四、简答题1.简述自然资源的研究任务包括:(1)资源调查:实地调查、统计调查、航空遥感调查、模拟调查;(2)资源评价:资源评价是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內容,是制订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与保护规划的基础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资源学原理》试题A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
得分
阅卷人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根据降水强度、地表植被状况、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土壤侵蚀分为四种类型:、、和。
2、地租的三种表现形式为:、、。
3、当前五大全球性环境问题
是:、、、、。
4、根据自然资源的地理特征,自然资源可分为、、、和土地资源五种类型。
5、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为、、、、变动性和社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地理学
2、可持续
3、自然资源
4、自然资源学
5、不可更新资源
6、土壤次生盐碱化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简述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2、简述黄土高原发生严重土壤侵蚀的原因。
3、简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
4、简述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得分阅卷人
得分阅卷人得分阅卷人
5、简述土壤侵蚀的危害
6、缓解自然资源供需矛盾的途径
四、论述题(共20分)
1、论述采矿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12分)
2、针对自然资源问题,面对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简述世界所出现的两种孑然不同的观点及原因。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