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现状、问题及政策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民土地流转与收益分配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民土地流转与收益分配问题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农民土地流转和收益分配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议题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土地流转与收益分配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土地流转对乡村发展的意义土地是农民的生命线,而土地流转是乡村振兴战略成功的重要一环。
乡村土地流转可以通过扩大规模、提高种植效率等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同时,土地流转还有利于促进农村就业,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促进乡村经济繁荣。
二、土地流转面临的挑战土地流转在实践中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农民土地权益保护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难题。
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可能面临着土地利用权和承包期限的不确定性,导致他们对土地流转持谨慎态度。
此外,土地流转还面临着农村劳动力不足、资金不足以及农村土地市场的不健全等问题。
三、土地流转的利益主体土地流转的利益主体包括农民、土地经营者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可以获得租金收入,在经济上得到实惠。
土地经营者通过流转土地可以获得经营收益,实现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
整个农村社会经济也将因土地流转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土地流转的收益分配问题土地流转的收益分配问题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确立公平和合理的收益分配方式。
可采取土地租赁收益的一部分用于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培训农民等,以提升农村社会发展水平。
同时,农民应该通过参与土地经营或成立合作社等方式,直接分享流转土地的经营收益。
五、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为了推动土地流转,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市场非常重要。
政府应加强监管和引导,制定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同时,应加强土地流转市场的信息共享,提供流转土地的产权验证和交易服务,确保流转过程的公平和透明。
六、加强农民职业培训为了提高农民的土地经营能力和市场意识,加强农民职业培训非常重要。
可以在乡村建设中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供农业技术、管理知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农民更好地参与土地流转和经营活动,实现持续增收。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对比分析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对比分析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利用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土地过度利用、土地资源浪费和土地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农村土地规划政策。
本文将对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进行对比分析。
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部分地区存在农田扩张过快的现象,导致农田面积过大,而且大面积的耕地呈现着高度单一化特征。
其次,一些农村地区为了经济发展,将大量土地用于建设工业园区和市场,导致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
此外,农村土地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农田地质污染和化学污染的现象更加明显。
总的来说,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存在着利用不均衡、浪费和污染等问题。
三、农村土地规划的目标和原则农村土地规划的目标是保护农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在实施农村土地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合理规划土地类型和用途,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四、农村土地规划的策略农村土地规划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加强对农田扩张的管理,严格控制农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其次,需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种植业和农村经济。
另外,应加大对农地污染治理的投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五、农村土地规划的成效农村土地规划的实施将带来一系列的积极成果。
首先,合理规划土地,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农田产量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其次,通过农村土地规划,可以改善农村环境,减少土地污染和水土流失。
此外,农村土地规划还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六、农村土地规划的挑战尽管农村土地规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缺乏全面支持的情况下,规划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其次,农村土地规划需要与农民的利益诉求相协调,往往涉及到土地流转和补偿等问题,需要解决各方的利益纷争。
七、农村土地规划的改进方向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土地规划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土地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土地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而农村土地问题一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之一。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权益保障关系到农民的根本利益和农村社会稳定。
然而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保障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机制不完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推进,土地征用和流转逐渐加大,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收益权和决策权等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
征地拆迁、沉淀土地、非法占用等问题频发,不仅使农民利益受损,也影响了乡村稳定和和谐。
对策:加强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法制建设,严格执行土地法相关条款,完善农民土地使用、收益、决策等权益保障机制,并建立健全与土地权益保障相关的法律监督机制,依法保障农民的权益。
问题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公土地受让是目前最主要的土地流转方式之一,土地被从农民手里转移到开发商手里后,土地价值急剧增值。
但是由于国家尚未制定明确的土地收益分配规则,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公等问题依然存在。
土地增值收益主要被独占了少数利益群体,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也实现不了财富增值。
一是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规章制度,明确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比例、分配原则和分配途径,更好地保障农民的权益。
二是加强农民土地投资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引导农民合理投资,规避投资风险,避免土地收益增值存在过度依赖于土地市场变化的情况。
问题三:农民土地转型升级难随着乡村振兴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国家政策的引导,农民逐渐认识到土地资源的重要性,积极探索产业转型的路径。
但由于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瓶颈限制,农民土地转型升级难度较大,导致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所有者、承包者、经营者三位一体的农村土地制度,加强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和土地流转,引导农民土地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产业升级。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与农民收益分配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与农民收益分配近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推广正在加速。
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是否能够从土地流转中获益成为了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
然而,事实上,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收益问题并不容易解决。
本文将探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与农民收益分配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合理的收益分配。
一、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是指耕地使用权转移的行为。
它的出现主要源于农村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需求。
由于农村土地分散,难以有效利用,因此需要通过土地流转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这也是为了实现“两个确保”的目标——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
二、农民收益分配问题农村土地流转对于农民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土地流转可以带来农民的收益,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其中,农民收益分配问题是最为突出的。
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要如何分配土地流转所带来的收益,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据统计,农民收益分配存在许多问题。
一方面,有些地区土地流转具有诸如权力和垄断等方面的明显瑕疵。
因此,往往会出现一些借助关系来获得土地流转收益的土地中间商。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往往得到的分红很少,甚至没有分红。
另一方面,土地流转中所形成的收益性漏洞在个别地区表现得尤为显著。
一些资本家经常采取非法,无厘头的方式,来获取土地流转所形成的巨大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土地流转过程中形成的利益往往流向企业或资本家,农民往往得不到任何分红。
因此,农民收益分配问题必须得到合理解决。
三、如何实现合理的收益分配为了解决农民收益分配问题,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来鼓励和支持土地流转的同时也要保障农民的权益。
因此,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合理的收益分配。
1. 鼓励多种经营方式土地流转无论是以承包经营为基础还是以土地的生态保护为前提,都应该支持多种经营方式。
创造条件来让农民利用工厂的农业资源,发挥他们优势,并探索土地连续综合利用的经营模式。
农村土地征收中的增值收益分配问题
农村土地征收中的增值收益分配问题作者:傅姝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08期[提要] 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建设带来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城市规模扩大也导致众多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农村土地用途改变所带来的增值收益不断增加,但是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仍是较为突出。
因此,从影响土地征收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的集体土地产权、土地制度、土地市场、政府等相关因素分析,并结合我国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管理和监督现状,在土地产权、监管体制以及土地流转市场三个角度,提出解决我国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集体土地;土地征收;土地增值收益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20年2月18日一、引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加快了劳动人口、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
农村劳动人口大规模地向城镇转移,促进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各大城市为了满足发展的需要也不断地向外扩张土地。
与此同时,城市规模的扩大导致众多农村土地被征收为国有,农用地转变为非农用地,土地用途改变给被征收的农地带来了巨大的增值收益。
但是由于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问题牵涉到多方主体的权益或者利益,难以得到有效解决,逐渐成为了被征地农民权益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中心。
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影响因素(一)集体土地产权。
界限分明的产权关系能够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和财产,促成我国农村地区的安定和发展。
但是由于我国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还在不断探索之中,产权制度难以得到有效完善。
目前,集体土地产权中的所有权主体存在界定不清的问题,农民的土地处分权也受到法律制约,这些问题让农村集体土地在被征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国家的直接介入,而土地交易环节中存在的土地价格差异,导致被征收土地的农民们失去了享有土地增值收益的权益。
(二)土地制度。
首先从土地征收制度来讲,我国在2004年版的《土地管理法》中规定了征收土地必须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但在制度上又建立了国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规定。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现状及今后改革方向探讨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现状及今后改革方向探讨一、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演变与现状井田制: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这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实际上由统治者分封给各级贵族。
土地私有制: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井田制崩溃,各个诸侯国进行变法,对土地私有制给予了肯定。
均田制:隋唐时期实施均田制,政府按户数人口给予土地,农民每年向政府交纳赋税,农民获得土地,有了生活来源。
土地兼并与地主私有: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地主对土地的追求增强,进行土地兼并,国有土地大量流失,造成土地地主私有的既成事实,均田制彻底崩溃。
土地集体所有制:随后,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所有权收归集体所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后,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一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土地征收制度:国家倾向于进一步完善土地征收管理制度,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制定征收目录,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用地范围,并建立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权能,明确入市范围途径。
宅基地制度改革: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探索进城落户农民自愿有偿退出或转让宅基地的机制,改革宅基地审批制度。
这些改革旨在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首要目标是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不受侵害。
通过改革,可以进一步完善土地征收管理制度,缩小土地征收范围,建立合理、规范、多元化的被征地农民保障机制,确保农民在土地征收过程中获得应有的补偿和保障。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可以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例如,通过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可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研究
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作为当前农村改革领域的热点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随着我国农村土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研究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逐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土地增值收益的规模也不断增大;当前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收益不公、制度不健全等;农村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针对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改善农村土地经济状况、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旨在对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关的改革与探索建议,以期建立健全的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推动农村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的研究,深入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分析现行机制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寻求改革与探索的方向,为建立健全的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提供参考和建议。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农村土地增值收益的特点,揭示其与城市土地增值收益之间的异同,为制定差异化的分配政策奠定基础。
2. 探讨现行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的运行情况,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未来改革提供依据。
3. 对当前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明确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凝聚改革的共识。
4. 探讨改革与探索的路径和方向,比较国内外相关案例和经验,为我国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达成,本文旨在为建立健全的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1.3 研究意义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农村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关乎着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与利用情况分析与优化调整建议
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与利用情况分析与优化调整建议农村土地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农村土地资源的现状、问题分析和优化调整建议三个方面展开回答写作。
一、农村土地资源现状农村土地资源是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大量农村土地被荒地、短期耕地和低效果地占用,导致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其次,土地流转不畅。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存在交易不透明、流转费用高等问题,影响了土地的流动性和利益的最大化。
同时,土地资源利用权流转不清晰,限制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二、农村土地资源问题分析农村土地资源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农村集体经营性土地制度、土地管理体制以及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权的不明确。
首先,农村土地制度不健全。
目前,农村土地集体经营制度以及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制和制约。
其次,土地管理体制不完善。
地方政府对农村土地资源的管理和监管不力,导致土地资源利用和流转市场的秩序混乱。
再次,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权不明确。
土地使用权属于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只能通过承包或流转等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存在土地使用权流转成本高、审核繁琐等问题。
三、农村土地资源优化调整建议为了改善农村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通过改革农村土地集体经营制度,明确农民土地使用权的所有权和流转权,促进土地资源利用权的市场化流转。
其次,健全土地管理体制。
加强地方政府对农村土地资源的管理和监管,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规划和监测体系,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再次,明确土地资源利用权。
通过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推进农村土地交易信息化,降低土地流转成本,并加强对土地交易合同的保护。
四、加大农村土地资源保护力度农村土地资源的保护至关重要。
首先,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通过推广农业现代化技术和模式,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减少土地的耕地面积。
我国农地征收中土地增值收益权保障不足问题分析
我国农地征收中土地增值收益权保障不足问题分析摘要: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土地征收中土地增值收益权的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对其原因的分析对目前城镇化的指导尤为紧要。
本文从现有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地方政府征收操作的不规范、现有税收制度对土地增值收益的影响及行政权对产权干涉等角度都对农村集体对土地增值收益权能保障不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农地征收、土地增值收益权、权能保障不足中图分类号:f30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地非农化的速度也随之加快。
鉴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农地在征收过程中由于所有权从集体所有转为国家所有引起收益的剧增,土地非农用途带来的增值收益及分配,并没有在产权交易中体现出来。
但与征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地方政府在征收操作过程中的不合理,农地增值收益本身的形成机制和分配机制的不完善,都导致了农地增值收益权能保障问题日益突出。
鉴于此,本篇论文基于对农地征收的现状分析,探其原因,并对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权能保障不足问题予以分析。
有关农地征收增值收益权能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致使农地增值收益权能保障不足在我国,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之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根据《土地管理法》,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收使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划归国家所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在让渡过程中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可分为农村土地的绝对增值和相对增值;其中征收过程中土地用途改变是土地相对增值的重要来源之一。
现有法律法规对土地增值收益及增值收益权能补偿规定,没有增值收益权的保障土地增值收益一般认为是土地出让总价减去地上附着物补偿费、青苗补偿费、拆迁补偿费、土地开发费和相关业务费等五项费用后的剩余金额,具体包括支付给农民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偿费和社会保障费用以及政府收取的各类税费和获得的出让金纯收益,但目前无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土地增值收益的范围、具体包括的费用项目以及专项费用的归属。
分析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分析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农村土地利用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生计。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农田的利用情况。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但农田的利用效率在提高。
其次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用于建设农家乐、农产品加工厂等农村产业,继而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再次是农村土地的多功能利用。
农村土地除了用于农业生产外,还可以用于建设农村新村庄、发展乡村旅游等,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
二、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尽管农村土地利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农田减少和农村土地流失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农田被征用用于城市建设,导致农田面积减少。
同时,土地交易市场的不规范和农民土地权益保护不到位,也导致了农村土地流失问题的存在。
其次是农村土地利用的低效率问题。
由于农村土地利用方式过于单一,农田的利用效率并不高,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
再次是农村土地利用的不合理问题。
在农村土地利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重复建设和浪费现象,没有实现土地的最佳利用。
三、农村土地利用的发展趋势随着农村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土地利用将出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首先是农村土地多功能利用趋势。
农村土地将不仅用于农业生产,还将用于农村产业发展、农村旅游等多个方面,实现土地的综合利用。
其次是农村土地集约利用趋势。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土地将更多地用于现代农业生产,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
再次是农村土地保护与管理趋势。
政府将加强对农村土地的保护与管理,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最后是农村土地规划与调控趋势。
政府将加强对农村土地的规划和调控,实现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发展。
四、农村土地利用的对策与措施为了解决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
当前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前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4-000-01摘要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土地制度是一项农村的基本制度,在农村土地管理中,必须依法行政,科学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应用效率。
本文提出了当前农村土地管理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土地管理土地流转集体土地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以及赖以生存的生活保障就是土地,怎样解决好农村土地问题,和广大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也和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相连,因此,对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视,努力寻找解决方法,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几个方面1.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入不敷出。
农村税费改革实施后,使得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度减少,某些村出去为数不多的机动地承包费以外,几乎无其他收入,更有甚者欠有债务。
因此,某些地方将机动地对外发包,强制性的流转农户的承包地,出卖集体地或者高价对外出租而获取高额回报,挪用土地补偿费以及土地流转费的现象较为突出。
2.土地流转过程不够规范,农户权益得不到保障。
我国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国家相关政策指导,以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土地承包合同共同束缚、约定的。
可是,合同存在的不规范性使其执行具有随意性,基层干部私自变更合同、收回或调整农民土地,更有甚者未经承包户许可,就迫使其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受到了较大程度的侵害。
3.征地补偿款难以落到实处,财务制度如同虚设。
存在并不按照规则办事、严重违反财政纪律、私设账外资产、账务不清、部分村干部许可企业拖欠征地补偿费等现象,引起群众不满情绪。
二、改变农村土地管理中不足的对策1.依法行政,提升落实政策的自觉性。
土地管理政策有没有落实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干群关系是否紧密。
目前,应当认真学习土地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提升农村干部的法律以及政治觉悟,努力做到不折不扣,言出必行,依法行政,合理运用人民富裕的权力。
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研究
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研究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土地的增值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的不合理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土地流转困难、农民收益少等。
研究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探索合理的分配方式,对于实现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展开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探讨其改革方向和前景。
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1. 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公目前,农村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由政府和拆迁补偿来分配,而农民往往因为信息不对称,谈判能力低,导致分配不公。
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收益税、土地增值税和土地转让收益等间接吸收土地收益,导致农民的增值收益被夹缝中削弱。
2. 土地流转困难由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公,农民缺乏动力流转土地,从而导致了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
农村现有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是以承包期届满的集体土地流转为主,但由于土地增值收益问题,农民对土地的流转积极性不高,使得土地的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程度不高。
3. 农民增收难题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合理,使得农民增收难度增大。
尤其在城市扩张、新农村建设等进程中,土地增值收益大大提升,但农民并未获得相应的增收,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
二、改革方向和前景1. 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政策需要建立健全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政策,通过法律手段明确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权责关系。
政府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公共基金,确保农民能够分享到增值收益。
2. 增强农民谈判能力政府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增强农民的谈判能力和法律意识,提高他们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中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
3. 推动土地流转市场化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土地流转政策,放开土地流转的门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同时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提高农民参与市场化流转的积极性。
4. 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需要注重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强农村产业活力,提高农民收入来源,以减缓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合理造成的问题。
实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实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促进农民收入增长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流转政策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
实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可以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和农民收入增长。
本文将探讨实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意义、现状及发展方向,并分析其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一、实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意义实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对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土地流转政策可以推动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
通过流转,大量散地可以整合为规模化耕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其次,土地流转政策有利于引进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推动农业生产向高效、智能化方向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增值收益。
再者,土地流转政策可以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农村劳动力增加收入。
总的来说,实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能够有效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
二、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现状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土地流转政策,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土地流转机会,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农民权益。
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力度,提升了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另一方面,政府完善了土地流转市场的法律、政策环境,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流转条件。
由于这些政策的推动,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三、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发展方向尽管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民收入的增长,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土地流转政策的研究和改进,制定更加有利于农民参与流转的政策措施。
将土地流转市场纳入法治轨道,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2. 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效率。
同时,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和应用,推动农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土地制度的缺失及对策
农村土地制度的缺失及对策一、农村土地制度的缺失农村土地制度有一些缺陷和弊端,需要予以改进和完善。
其中,最主要的缺陷和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承包制度限制。
传统的土地承包制度一般按照家庭为单位进行,无法满足集体化经营的需要。
同时,承包期限较短,难以促进农村稳定的农业生产和长期经营计划。
2. 土地使用权无法证明。
由于缺乏相关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无法得到有效的证明,难以参与市场交易和经济活动。
3. 土地流转难度大。
由于土地财产权的不清晰,土地流转的难度很大。
农村土地难以实现有效的市场流通,限制了农民土地财产的增值和土地流动性的提升。
4. 土地权益分配不公。
在传统的土地制度下,土地权益分配存在不公和不合理的情况。
一些富有的农户经常会占用大量土地,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同时农村贫困问题也难以得到解决。
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对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以下是可以采取的一些对策:1. 改革土地承包制度。
可以通过加强土地的集体化经营管理、增加承包期限和扩大承包面积等方法,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和利益。
2. 完善土地使用权制度。
可以通过建立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的分离制度,承认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合法性,积极发展土地租赁市场,加强国有土地使用的合规性管理等手段,推动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证明和保障。
3. 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可以通过拓宽土地流转渠道、加强政策引导、发展土地交易市场等途径,推动农村土地财产权的流通化和实现市场化流转。
同时,加强土地权属和租赁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保障,促进土地流转政策的落地和实施。
4. 解决农村土地权益分配不公问题。
可以通过改革土地权利和收益分配机制,个性化和差别化地制定政策,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和帮助力度,提高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水平,实现农村土地权益更加平等的分配。
综上所述,完善和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简述
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简述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地区的农民将自己的土地租赁或转让给其他人使用,以获取一定的收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农村土地流转已成为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着一些现状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一、现状问题1. 地权不清,确权难。
农村地界不清、地权不明晰,缺乏有效的土地确权制度,导致土地流转中存在许多争议和纠纷。
地权确权的程序繁琐、周期长,制约了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2. 土地利用效率低。
农村土地流转多以小规模、散落式的拆迁方式为主,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部分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方式较传统,没有注意到土地的最优化配置和利用,限制了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3. 农民收益低。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主要以种植、养殖租赁为主,租金较低,农民的收益不高。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产权保护不完善,农民在土地租赁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获得公平合理的报酬。
4. 土地环境污染严重。
一些规模较大的土地流转项目未能有效应对土地污染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导致土地环境受到破坏,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二、对策建议1. 设立健全的土地确权制度。
建立统一的土地确权登记制度,明确土地权属和使用范围,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加强对土地权属的监管和保护,通过确权机制解决土地流转中的纠纷和争议。
2. 推进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
引导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主体,加强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支持土地合作经营、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促进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种植,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价值。
3. 完善土地流转监管和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监管和政策服务体系,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管和指导。
加大对农民的政策宣传、培训和服务力度,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经营管理水平,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合法权益。
4. 加强土地环境保护和管理。
完善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对流转土地的环境评估和监测。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的解读与成效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的解读与成效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进行解读,并分析其带来的成效。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的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制度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过去长期存在的包产到户政策使得农民在土地管理权上无法有效流转,这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应运而生。
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的内容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民收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成为重要内容。
政府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大农户或农业企业,实现规模经营。
这一政策使得农民在保留土地产权的同时,获得了流转土地产生的租金,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2. 农村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为了保护农民合法土地权益,农村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
通过确权登记,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得到了法律的保护,减少了产权纠纷的出现,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3. 农村土地收益分配改革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的土地收益几乎全部归集于集体经济组织。
但是这种模式限制了农民的积极性。
如今,政府提出增加农民土地经营收益比例,鼓励农民以多种方式增加收入,如承包土地、发展农业合作社等。
土地收益的分配改革使农民有更多的机会通过经营农业获得更高的收入。
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的成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土地流转,大规模农业生产得以实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规模化经营减少了浪费和重复性劳动,增强了农业生产效益。
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
农民可以通过流转土地、发展农业合作社等方式,实现投资和经营的多样化。
这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3. 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的实施,使农民能够通过流转土地获得租金收益,并且有更多的机会从农业经营中增加收入。
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研究
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研究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是指在农村土地发生增值时,如何合理地分配土地增值收益的制度和规则。
由于农村土地的有限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村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应基于公平和合理的原则。
公平意味着每个农民应该按照其对土地的贡献程度或投入的劳动和资金等因素来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合理意味着分配机制应能够促进土地增值和农民的积极性,同时不造成社会不稳定和资源浪费。
分配机制应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要满足农村土地增值的需要,又要保障农民权益。
农村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机制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农村土地的增值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分配机制应能够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情况。
分配机制应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能够被农民理解和接受,并能够被有关部门有效地执行。
农村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机制应与土地管理制度相协调。
目前,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建设用地等。
不同土地管理制度下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有所差异,应根据不同土地管理制度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分配机制。
农村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机制应注重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分工。
中央政府应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明确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原则和具体条目,统筹协调各地方政府的实践。
地方政府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实施细则,确保分配机制的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制定具体的分配机制时,应考虑公平、合理、灵活、可操作和与土地管理制度相协调等因素,以促进土地增值和农民的发展。
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应加强协作,确保分配机制的贯彻执行,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深化土地要素改革实现土地增值收益合理分配
深化土地要素改革实现土地增值收益合理分配作者:童华东来源:《今日财富》2022年第05期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入是深化我国现行土地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土地增值收入的公平分配是我国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进一步引导和推动改革,我们应该摒弃私有制理论与国有土地发展权理论之间毫无意义的争论,正视中国国有体制下发展权的现实,承认其法律依据。
同时,将土地开发权的概念和制度与土地使用脱钩,使集体和农民在分配中实现增值,实现区域划分更加公平。
一、土地增值收入分配现状中国实行土地公有制,但土地集体所有制问题多种多样,包括村建设者的集体所有制和城市建设者的集体所有制。
虽然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代表地方利益,征收耕地,必须保护农业集体组织和农民个体的生存和财产利益。
另一方面,从公平和效率的角度构建土地增加收入分配制度。
除原有的农村环境外,农业增加值收入应由经济组织(即集体土地所有者)按比例分配,为土地使用者预留一定比例的土地增值。
在现有制度框架下,我国土地价值收入分配主要由五个主体组成:政府、房地产企业和涉及征地拆迁的法人、不为被征收房地产企业服务的法人、银行和中介机构。
在中国现行的土地和物业管理体制下,政府征收土地购置税、建筑税和土地销售税的价值,费用包括:一是新建土地出让金、支付的土地使用费、土地复垦费、重大农业发展资金、征地补偿费等;二是房地产企业负责土地开发建设,销售房地产产品获利,参与物业增值收益分配;三是被征收人获得征地拆迁补偿,参与土地增值分配;第四,未取得任何财产的法人为财产所有人,财产价值创造间接取得财产的,增值在交易时实现,允许农村居民使用国家缴纳的土地使用费和土地开垦费用于农业。
农村土地整治间接参与土地增值的分配;第五,本服务以银行利息或代理费的形式参与房地产公司土地增值收入的分配。
二、土地要素改革进展80年代初期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实质上是农地所有权与使用权两权分置,给中国带来几万亿元财富。
农村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Agriculture,三农问题农村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张毅小城镇建设2003/1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一次历史性重大变革,但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以土地承包为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在某些方面逐渐暴露出其不利于农业进一步发展的一面,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一)土地经营行为的短期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激发了农户对土地的经营热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农业已成为一种低收入产业。
同时由于农村中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民对土地的经济联系和感情日益淡漠,对土地的投资减少,粗放经营乃至弃耕撂荒等现象在所难免。
其最主要的表现和造成的后果有以下几方面:1、对土地长期投资得不够,导致土地生产条件恶化,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由于农业投资回收期长、见效慢、效益低,因而缺乏对土地长期投入的动力和信心,即使有一定投入,也只是从关心近期经济效益出发,而不注重长期的目标。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机械化水平下降;二是土地基础设施老化,目前全国8万多座水库中有1/5是危险库,240万眼机井中大半已到更新年限,全国每年净减少灌溉面积300万亩左右;三是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全国水、旱、虫灾等受灾面积比重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2、对土地的活劳动投入减少,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对土地活劳动投入减少最直接的表现是化肥投入量增加而有机肥使用量减少。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目前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仅为1.5%,东北地区近年来土壤有机质含量由5~8%下降到1~2%左右,对土地的活劳动投入在数量减少的同时,质量也在下降,大批年轻的和素质相对较高的农业劳动力纷纷转向农外就业,导致从业劳动者素质降低,一些先进科学技术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3、粗放经营和浪费耕地的现象严重,导致耕地利用效率偏低农村改革之后,我国耕地主要实行的是按人均包的方式,一部分劳弱户经营不了或经营不好耕地,就只好走粗放经营的道路。
农村土地承包情况分析及2023年土地政策调整
农村土地承包情况分析及2023年土地政策调整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一环,为发展农村经济、稳定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土地已经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分析农村土地承包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2023年土地政策的调整方向。
一、农村土地承包的现状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依然在继续有效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通过土地承包,拥有了稳定的承包权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
土地承包也为农民提供了经营土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机会,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也为粮食安全和农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二、农村土地承包存在的问题尽管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农业生产效益有限。
大量土地处于低效利用状态,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限制了农业产能的提升。
其次,承包期限较短,农民对土地的长期投资积极性不高。
由于土地承包期限过短,农民难以进行长期投资,降低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此外,土地承包过程中存在权属不明、流转困难等问题,制约着农村土地资源高效配置。
三、2023年土地政策调整的方向为解决农村土地承包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2023年土地政策有望进行一系列调整。
首先,需要延长土地承包期限,稳定农民的承包权益。
延长土地承包期限将为农民提供更长远的投资视野,激发他们对土地发展潜力的挖掘。
其次,应该推行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通过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市场,农民可以在自愿、公平的基础上进行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
此外,还需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和扶持政策,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通过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总结起来,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也面临一些问题。
通过2023年的土地政策调整,可以更好地解决土地承包的问题,并推动农业的升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理工学院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现状、问题及对策姓名:XX学号:XXXXXXX班级:XXXXXX指导老师:XXX完成时间:XXXX摘要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土地改革以来,家庭联产承包制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进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演进,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客观上要求将土地资源由地边际效益的农用地转向高边际效益的市用地。
大量的农地被征用转化为非农用地,在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涌现了一些列问题,失地农民的数量不断增加,围绕农地转让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和矛盾不断涌现。
土地增值是客观存在的,是由生产性因素、非生产性因素等原因导致的。
土地增值收益如何分配,直接关系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者、国家、国有土地使用者的利益,也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由于土地增值表现为不同形态地租的资本化,所以土地增值的分配应以地租理论为依据,从影响城市土地增值的主要因素以及各自的作用力来研究。
农民集体所有者凭借农地发展权、国有建设用地者以持有的土地业权(即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获得一部分土地自然增值收益,国家通过征收土地增值税将大部分土地增值收归国有。
面对这一些列问题,应构建完善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本文主要从我国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现状、分配中的问题入手,再加之以对该问题的认识及对策进行阐述。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国内外对土地增值研究状况加以阐述;第二章是相关概念说明及我国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现状;第三章是我国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第四章是对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最后是结语和参考文献。
关键词:土地增值收益农村集体土地土地流转增值收益分配目录第一章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3)第二章相关概念及我国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现状2.1相关概念解释 (4)2.2我国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现状 (4)第三章我国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存在的问题 (6)第四章就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提出的相关对策 (7)参考文献 (8)第一章研究背景和意义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也在进一步加速。
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都不可避免的经历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转换这一过程。
以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标志,土地这一特殊的生产要素在在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一方面由低收益的农业生产部门转移到高收益的工业生产部门;另一方面,城市化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提出了巨大需求。
无论是从土地的资源属性还是资产属性角度,都必然会产生土地价值的增加,而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无疑会成为现代城市文明进程中关注的焦点。
2008 年中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 8.1%,人均耕地则不足 0.1 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40%。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土地资源进一步受到工业化、城市化的压力,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尤其是大量的优质耕地)被非农业建设占用,粮食安全也面临进一步的挑战。
据历年国土资源统计年报数据统计,1978-2006 年中国的农地被非农占用年均近 30 万公顷。
土地非农化为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然而,大量的土地非农化,一些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出来。
第一,快速的农地非农化危及存量耕地,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受到重点关注。
1986 年-2002 年,每年约 16.84 万公顷的耕地转变为非农用地,而人口每年新增1400 万左右。
人均耕地资源仅 0.11 公顷,占世界人均耕地的 30%左右;第二,土地非农化多占用优质耕地,占优补劣问题严重,大量农地非农化导致城乡结合部环境质量下降。
因为受到城市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染,城乡结合部环境保护任务严峻;第三,非农化过程中产生大量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和征地补偿标准问题,影响社会公平和正义。
土地增值收益和土地供应价格相比,征地补偿的具体执行标准显得过低,导致政府可取得的土地增值收益空间过大,并且土地增值收益主要集中在县、市级政府,绝大部分用于城市建设和城市土地开发。
我国土地资源的配置方式是由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实现的。
市场机制对土地资源的配置作用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然而市场也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土地资源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还具有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政府需要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调控土地资源配置。
1986 年 6 月 25 日通过了《土地管理法》,后历经 1988 年、1998 年、2004 年等多次修改,但农村土地的农民集体所有制一直没有改变。
为了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和规范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2002)、《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2004)以及《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完善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统一作出重要规范。
《土地管理法》、《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2004 年 11月 3 日国土资发[2004]238 号)直至 2010 年 7 月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都体现出在城乡建设一体化过程中国家对于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关注。
第二章相关概念及我国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现状2.1 相关概念2.1.1 土地增值收益土地增值收益是指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并进行相应开发后,达到建设用地的某种利用条件而发生的增值。
土地增值收益==(征地补偿费+土地开发费+城市建设大配套费+税费+投资利息+投资利润)×土地增值率土地增值率的大小往往遵循以下规则:(1)用途不同,土地增值率不同一般地,从高到低排序为:商业——住宅——工业(2)级别不同,土地增值率不同一般地,从高到低排序为:一级——四级土地增值率的大小可以根据样点地价的测算结果,参考前几年的出让、转让和估价资料,并结合专家的意见来确定,一般地,一种用途先确定级别的土地增值率,然后根据一定的递减(递增)幅度来确定其他级别的土地增值率。
2.1.2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其中关于“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的规定,强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
”2.2我国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现状我国农村土地产生增值收益,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政府征用土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后产生的增值收益,这种情形最为普遍。
二是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将自有的农用地和未利用的土地转为集体建设用地,或农民集体经济组织自己出让和出租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产点区时有发生。
无论哪种情形,都会涉及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收益应当包括土地出让纯收益、政府收取的各类税费、集体和农民得到的征地补偿费。
土地出让纯收益是成交总价款扣减征地补偿费用、土地开发费用和各类税费的余额。
政府收取的各类税费,因土地类型和地区不同,差异很大。
以占用耕地为例,中央政府许可收取的税费包括耕地占用税、耕地开垦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城镇土地使用税、征地管理费等。
在政府征用的农村土地的情形下,绝大部分收益被地方政府占有。
集体和农民利益严重受损。
我国从 1980 年代中叶开始了分权化的财政改革,实行所谓“分灶吃饭”的财政包干制度,高度管制和财政集权的制度生产要素的完全国有化、自上而下监督控制的计划经济体制配合以“统收统支”的财政制度,限制了经济发展。
到 1990 年代中期,分权化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地方经济,尤其是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非国有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地方财政割据”的局面也逐渐形成,中央的财政能力变得越来越弱,整个国家从经济发展中征集税收的能力也逐渐下降,也就是说,财政收入在 GDP 中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在总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都在下降。
1994 年的分税制改革,将增长潜力最大的增值税的75%划归中央财政,中央财政收入上升,但却没有相应地增加财政义务。
经过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承担了包括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福利支出在内的 60%以上的事权,而只分享到 40%左右的财权。
中央和地方政府共享所有地方企业的主体税种增值税,中央政府占 75%、地方政府占 25% 。
税收的划分不再考虑企业隶属关系,地方政府经营企业的收益减小而风险加大了增值税属于流转税类,按照发票征收,无论企业实际上赢利与否,只要企业有进项和销项,就要进行征收。
增值税由完全垂直管理、脱离于地方政府的国税系统进行征收,这使地方政府为保护地方企业而制定的各种优惠政策统统失效。
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支出变化情况。
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财政,尤其是县乡财政变得异常困难,因为省级政府同样可以通过财权上移、事权下移的方式将财政分权影响层层传递到基层政府。
在此政策背景下,基于事权大于财权的事实,地方政府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官员一方面需要做大 GDP 以有利于政绩考核,另一方面还担负着地方治理的诸多发展事务。
按照资源禀赋状况和比较优势理论,中国适合发展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所以中国经济的发展所走之路就是低成本发展工业化的道路。
土地财政又称为中国的“第二财政”,指的是政府以公共利益的名义,运用其对土地征收的垄断权对土地这一稀缺资源实施一系列的非市场行为操作,从而获取土地增值收益的财政收支活动。
土地财政的非持续性与非规范性诱发了包括财政、金融、社会、行政腐败、投资过热等在农民的最大问题,当前农民问题主要在于土地征用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公平和效率问题。
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全民社会保障体系系统建立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仍只能由财政保底,这无疑又加大了地方财政压力。
第三章我国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存在的问题根据政府取得土地增值收益的具体环节和土地增值的实现形式, 我国农地征收过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有两个部分:一是土地征收环节中,政府以税费的形式取得的土地增值收益, 具体包括耕地占用税、耕地开垦费、征地管理费以及其他搭便车收费如农业建设基金等。
我们称之为初次土地增值收益; 二是在土地供应环节,即政府将征用的土地出让或划拨中,通过用地者支付土地受让价或土地出让金取得土地增值收益, 我们称之为二次土地增值收益。
而目前的基本情况是农民土地收益仅发生在征用环节,即农民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得到补偿,且只能按农地的原用途补偿,以后供地环节中的土地收益主要与各级政府相关,农民被排除在了增值收益分配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