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邦项羽的道德品质

合集下载

道德是把双刃剑——漫谈《鸿门宴》中的项羽形象

道德是把双刃剑——漫谈《鸿门宴》中的项羽形象

道德是把双刃剑——漫谈《鸿门宴》中的项羽形象道德是指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这里的所谓德,是指理想信念、政治立场、法纪观念、理论修养、人品道德等。

在人的思想深处,都或多或少的打上了这一伦理观念的烙印。

在项羽身上,更不难看到这一影响。

关于项羽,人们谈得更多的是他的失败,很多人认为他有勇无谋导致失败,的确,项羽没有刘邦那种政治家的气度和雄才大略。

在用人方面,刘邦知人善任,将帅各得其所,他手下的三个得力助手:张良、韩信、萧何,原本皆在项羽的阵营,未有壮举,投奔刘邦后却功绩斐然。

就连一直对他忠心不二的范增,也因其不听忠言而郁郁告退。

这些都给他失败提供了“条件”。

但导致项羽失败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他性格上的弱点。

人们心中的项羽粗暴、残忍。

可以坑杀降卒,进行屠城。

但这些残暴只是在表面,只限于血腥的战场,他大肆屠杀宣泄他的愤怒,在当时,暴秦确实为天下所恨,他觉得大力杀戮是英雄所为。

而思想深处,孔孟倡导的“忠孝仁义”却根深蒂固,为他的失败埋下了导火线。

在“鸿门宴”上,以当时的军事力量,双方力量悬殊,刘邦战战兢兢来见项羽,如果这时项羽要杀刘邦,易如反掌。

尽管范增一再暗示,项羽却下不了决心。

这个动辄可以坑杀几十万人的英雄,竟对一个人的生死踌躇起来,他表现出来的是对于弱者的宽容和对友情的重视。

另一方面樊哙闯帐说的话也正击中要害:“怀王与诸将有约:'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项羽听后竟无言以对,他是孔子“信”的教徒,没有想到这是刘邦早就设计好的。

反过来说,即使所言属实,“义帝”仅仅是一个傀儡,刘邦和各路将领真正听命的还是项羽,他即使背叛了义帝,也无人敢说什么。

但如果杀了刘邦就毁约了,把自己置于“不仁不义”的地位,进入了他自设的“道德法庭”。

此刻,阻挡他的是他自己内心的道德。

刘邦与项羽:得人心者得天下

刘邦与项羽:得人心者得天下

刘邦与项羽: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与项羽,两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军事家,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位杰出人物,也是两位截然不同的人。

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背景和性格,但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刘邦与项羽都是得人心者,从而得到了天下。

下面将从历史事件、性格特点、对比分析等角度来探讨刘邦与项羽的得人心者得天下的故事。

一、历史事件刘邦,字季,是中国历史上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在历史上被誉为仁慈的刘邦,他以仁爱、宽厚而著称。

刘邦自幼家境贫寒,曾为豪侠。

刘邦后来隐居山林几年,结识和项羽等人。

加入陈豨反秦军,之后几经波折,终于在汉中称王,成为楚汉之争中的胜利者。

刘邦在位期间,实行了许多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还实行了很多保护人民利益的政策,因此深得人民的拥戴和支持。

项羽,名籍,字羽,是中国历史上秦末汉初军事家,被尊称为西楚霸王。

项羽出身豪族,少年时期学习武艺,曾投靠龙且、嬴政等为武更侯。

项羽在楚汉战争中,曾一度势如破竹,但最终败于刘邦的手下,不得已自刎以明志。

项羽在西楚霸王时期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对士兵的宽厚待遇、实行改革等,这些政策都得到了人民的支持,项羽也是一个得人心者。

二、性格特点刘邦和项羽在性格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

刘邦性格温和、宽厚,他善待人民,因此深得人心。

刘邦在位期间实行了很多让人民受益的政策,比如减税减赋、兴修水利等。

在刘邦的政府中,人民得到了很好的保障,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刘邦还重用贤臣,兼容并蓄,因此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和支持。

相对而言,项羽则是一个性格强势的人。

项羽对待他人时常常傲慢、霸道,这也导致了他在军事上的失败。

然而在处理军事问题时,项羽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神机妙算。

尽管他最终败给了刘邦,但项羽的军事才能仍然为后人称道。

三、对比分析刘邦和项羽都是得人心者,但他们的得人心者的方式却截然不同。

刘邦以仁爱、宽厚著称,善待人民,所以深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刘邦的政权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因而能够建立稳固的政权。

刘邦的品德

刘邦的品德

刘邦的品德:1、项羽是刘邦的主公,背主弃义,是为不忠;2、项羽以烹煮刘太公为威胁,刘邦竟敛不知耻,要项羽分一杯羹,实为不孝;3、刘邦被楚军追杀,数次要把两个女儿推下车,好加快逃跑速度,是为不仁;4、项羽与刘季约定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等项羽归还其父母妻子后,马上毁约进攻项羽,是为不信;5、杀掉为大汉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英布、彭越,是为不义;6、多次抛下太公、妻儿、部下,匹马逃跑,是为不勇;7、刘邦未消灭项羽前,每有儒生戴儒帽来拜见的,往往把对方的儒帽脱下,往里面洒尿!是为不礼;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信不勇不礼之辈,何以称之英雄??英雄的定义:英雄,原来指品质优秀,武勇超群,无私忘我而令人敬佩的人。

后来英雄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指具有英雄品质的人。

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英雄者,拥有藐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世人对其不但敬畏;刘邦无一条具备!所以我方认为刘邦完全没有符合人类对英雄的定义,所以根本不能称之为英雄!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

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

古人云:“义者,宜也。

”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

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

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

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

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

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

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话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

汉朝刘邦与项羽的政治思想比较

汉朝刘邦与项羽的政治思想比较

汉朝刘邦与项羽的政治思想比较汉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这个朝代的创始人就是汉高祖,也就是刘邦。

汉朝的开创之初,曾有一段很长很迷惑人的历史,那就是“楚汉争霸”,而汉高祖刘邦、项羽都是那个时代的重要人物。

他们两个人的政治思想风格有何不同呢?本文就带您一探究竟。

1. 刘邦:以仁爱之道治国刘邦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他曾自认功劳是国家的,而非个人的。

他认为自己能够成为汉朝的建立者,是因为他站在了时代的浪潮之上。

他的政治理念是以仁爱之道治国。

他认为,只有以真心待人、用心为民,才能够赢得百姓的信任,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刘邦的治国策略,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数用之则不匮乏。

他从不吝啬地奖励有功之人,同时也不放过欺压百姓的不肖之徒。

在他的治理下,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出现了繁荣的景象,百姓得到了安居乐业的保障。

2. 项羽:以武力征服天下项羽与刘邦的政治思想风格有很大的不同。

项羽是一个勇猛果敢的将领,他的政治思想风格是以武力征服天下。

他认为,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作战,都必须凭借武力才能取得胜利。

项羽的统治风格是以专制为主,他将自己当做是天地间唯一的主宰,绝不容忍任何人在自己头上插红花。

这样的统治方式,让百姓们非常恐惧,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

3. 刘邦:以明君之德治国刘邦是一个非常明君的君主,在他的治理下,国家的经济与文化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他的治理方式是以王道为根本,制定了许多有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法律和政策。

他的行事风格是以仁爱之道为基础,凭借着自己的善良与真心,获得了百姓的信任与支持。

刘邦对于国家的发展有很远大的愿景,他希望能够通过一系列有力的措施,让国家逐渐成为天下第一的大国。

他在治理国家过程中,始终将民众的福祉当做是自己的最高目标,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众人的敬仰。

4. 项羽:以暴力手段统治天下项羽作为一个刚烈的将军,自然是以暴力手段统治天下的。

他不择手段的手段让许多人深恶痛绝,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恐惧。

刘邦和项羽实用主义与道德主义

刘邦和项羽实用主义与道德主义

刘邦和项羽实用主义与道德主义刘邦和项羽,在一定程度上说两种不同类型的英雄。

老师将他们分别总结为流氓的英雄和英雄的流氓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想尝试从实用主义和道德主义的角度来简单分析刘邦和项羽。

我并不尝试也没有能力对实用主义与道德主义进行严格意义和学术上的哲学探讨,仅仅从一般人对二者的理解的角度来对它们进行定义:实用主义简单来说就是做事注重结果,注重实效,有时候甚至会用些非常规手段,不会一味被道德束缚而畏手畏脚;道德主义在我看来就是做事以道德为目的,为道德而存在,非常注重手段措施的正当性。

实用主义更强调实际效果,道德主义更强调精神道德。

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地对立实用和道德,只是说实用主义和道德主义对二者各有侧重。

严格来说,刘邦算得上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而项羽虽然不能说是典型的道德主义者,但是相比刘邦肯定多了不少的精神气概和英雄情结。

刘邦的实用主义表现在很多方面。

最广为人知的一段就是史记中记载这段内容:"(刘邦)欲过沛,收家室而西。

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

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

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

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

求太公、吕后不相遇。

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

楚军遂与归,报项王,项王常置军中。

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

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我们可以发现,为了自己的逃脱,刘邦不惜抛弃妻子,还大言不惭不顾父亲之安危。

这种行为,必然会被满口仁义道德的君子所大为不耻,认为其浑身是流氓本色。

然而,我们却发现,这种实用主义的措施收到的效果却是出奇的好,不仅自己逃脱困境,而且孩子被救起,老父也没有被杀。

刘邦和项羽的成败启示和感悟作文

刘邦和项羽的成败启示和感悟作文

刘邦和项羽的成败启示和感悟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来谈谈两位伟大的人物:刘邦和项羽。

他们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人,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和他的对手项羽。

你们应该听说过项羽的故事吧?项羽小的时候就很勇敢,从小就喜欢打仗游戏。

长大后,他加入了起义军,反对暴君统治。

项羽所向无敌,打了很多胜仗,大家都尊敬他,叫他"西楚霸王"。

可是后来,他输给了刘邦,自己上吊自杀了。

那刘邦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刘邦小时候家境贫寒,却很有上进心。

他很勤奋好学,对人也很友善。

长大后加入农民起义军,凭着智慧和勇气,最终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

刘邦做了皇帝后,实行了一些好的政策,使国家富强,人民安康。

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感想呢?我总结了几点:首先,项羽虽然勇猛无比,却缺乏远见和胸怀。

他爱杀人,对待手下很严厉。

即使赢了,也难以获得人心,所以最终失败了。

相反,刘邦为人谦逊,尊重他人,所以广结善缘,最后赢得了更多支持。

这启示我们要有大智大勇,但同时也要谦逊有礼。

其次,项羽能有今天的成就,靠的是他勇猛好战。

但一味好勇斗狠,往往会导致失败。

刘邦则更注重智慧,知道"兵凶战危",尽量避免无谓的流血。

他宽恕过去,团结大家共渡难关。

这告诉我们,勇气固然可贵,但智慧更为重要。

最后,项羽遇到困难就放弃了,最终选择了自杀。

而刘邦即使遇到挫折,也从不气馁,坚持不懈地努力。

这启示我们,无论面临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希望,要永不言败。

只要有梦想和决心,就一定能够成功。

小朋友们,希望通过这两个英雄人物的故事,你们能够学到宝贵的人生经验和道理。

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智慧、有勇气的好少年吧!篇2【刘邦和项羽的成败启示】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想跟你们分享一个发生在很久以前的故事,讲述两个勇敢的英雄--刘邦和项羽的经历。

虽然这件事情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期,但是他们的故事至今仍让人印象深刻,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启示和感悟。

浅析《项羽本纪》中刘邦形象

浅析《项羽本纪》中刘邦形象

浅析《项羽本纪》中刘邦形象项羽是《项羽本纪》的主角,但文中对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对手刘邦,也不惜笔墨给予一定的刻画,揭露了这位汉朝开创者的卑鄙嘴脸,这种写法正符合司马迁写《史记》时一贯坚持的“实录”作风。

首先作者揭露了刘邦怀疑部下,对谁都不放心,哪怕是极其忠实于他的张良。

刘邦是一位有名的酒色之徒,“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而当他乘虚攻进咸阳之后,却一改往日的旧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这种反常行为,引起了项羽手下的谋士范增的关注,于是在他的建议下,项羽决定发兵攻打刘邦。

在这种战云密布、一触即发的关头,项伯冒着危险夜闯刘邦的军营,向他的好友张良泄露了这一机密。

当张良将这一十分重要的情报报告给刘邦时,刘邦在大惊之余,非常干净利落地将“欲称王秦地”的责任完全归罪于他人,“鲰生说我曰,‘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然而就在这危机严重的时刻,刘邦却不忘记对忠心耿耿的部下张良怀疑与猜忌:“君安与项伯有故?”也许有人要为刘邦辩护,认为刘邦的“革命”警惕性十分高,紧绷阶级斗争这根弦。

其实只需静心想一想,张良闻讯后立即将此事报告给他,不正显示了张良对他的忠诚与拥戴吗?难道张良事先就没有想到将这种机密的事透露给刘邦,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但张良为了整体的利益,为了保卫统帅刘邦的安危,为了保全联合抗秦的这一来之不易胜利成果,还是把个人的利害放在次位。

对此,刘邦没表示任何感谢,反倒对张良与项伯的关系产生了猜疑。

好一副无情寡义的的嘴脸,当然,对于刘邦来说,他可能认为,天下都是他姓刘的,别人对他的帮助和辅佐,全是理所当然的。

由此我们不难想到,杀韩信、斩荆越等一系列屠杀功臣的事,对于他来说,为了保护刘氏天下,都是理所当然的事。

其次,作者不惜笔墨,揭露了刘邦花言巧语、撒谎骗人的特点。

为了拉拢项伯,让这个糊里糊涂、敌我不分的“老实人”为他所用,刘邦对张良关于自己与项伯关系的解释不置可否,反倒关心起张良与项伯的年龄来了:“孰与君少长?”当他听张良说,项柏“长于臣”后,立即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刘邦小人项羽君子辩论稿

刘邦小人项羽君子辩论稿

刘邦小人项羽君子辩论稿刘邦小人项羽君子,这是一个历史上备受争议的话题。

刘邦和项羽都是战国末年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世的传世之作。

然而,对于他们的评价却始终存在着分歧。

有人认为刘邦是小人,而项羽则是君子;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人类的视角,客观公正地探讨这个问题。

我们需要明确刘邦和项羽的历史背景。

刘邦出身贫寒,曾经是一个小小的农民,而项羽则是楚国的将领,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刘邦在起义军中崭露头角,最终建立了汉朝;而项羽则是楚汉战争的主要将领,但最终败给了刘邦。

从这个角度来看,刘邦的成就显然更加辉煌,也更加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发展。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以成就来评判一个人的品德。

刘邦在执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包括废除分封制度、推行中央集权等。

虽然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但也给人民带来了一定的压迫和负担。

而项羽则是个性豪放、豪情万丈的人物,他不拘小节,豪气干云。

他在楚汉战争中表现出了无比的勇猛和决心,但最终败给了刘邦。

这也让人们对他的评价产生了分歧。

在我看来,刘邦和项羽都有他们的优点和缺点。

刘邦虽然采取了一些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他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

他是一个有远见的统治者,他的决策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而项羽则是个性豪放、勇猛无比的人物,他的壮举令人赞叹。

他的失败并不完全是他个人的原因,而是战争的结果。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刘邦称为小人,项羽称为君子。

在历史上,人们往往倾向于以胜利者为英雄,而对失败者持有负面评价。

然而,对于刘邦和项羽的评价,我们应该更加客观公正。

他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都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去追求更好的未来。

总结起来,刘邦小人项羽君子,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刘邦和项羽都有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世的传世之作。

评判一个人的品德,不能仅仅以成就来衡量,还需要考虑他的行为和对人民的影响。

项羽刘邦形象分析

项羽刘邦形象分析

项羽刘邦人物形象分析
恩施一中胡家寨2012年8月
人物分析:
《鸿门宴》项羽
在听到细语后,他轻信于人,勃然大怒;在刘邦恭维时,他口无遮、天真幼稚;在范增多次暗示他时,他默然不应、优柔寡断;在刘邦借机脱逃后,他坦然收礼,神情木讷。

项羽鸿门宴上的失败在于他错失良机,放虎归山,也在于他沽名钓誉,麻痹大意。

项羽虽然最终兵败乌江,但项羽身上那种反抗暴秦、力能扛(gāng)鼎、所向披靡、垓下别姬、不回江东、拔剑自刎的英雄气概却让后人敬仰叹惋。

人物概括:
项羽是一个心直口快而又轻信于人,刚愎自用而又优柔寡断,脾气暴躁而又光明磊落的武者形象。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人物分析:
刘邦
在项伯密告张良时,他知道屈尊降贵,收买人心;在鸿门会见项羽时,他懂得恭维逢迎,隐藏野心;在鸿门宴会上,他能够见机行事,虎口脱险;在离开鸿门后,他留下张良,只顾自己逃命,这时的他自私残忍;回到军营后,立诛奸细,这时的他做事坚决果断。

人物概括:
刘邦是一位心怀大志、知人善任、勤政善听、能屈能伸、而又虚伪狡诈、自私狠毒的智者形象。

人物对联:
平民出生泗水亭长醉酒斩白蛇,沛县举义旗,萧何张良韩信赞襄成就千古帝王梦。

贵族后裔少年英雄痴心敌万人,江东起风云,范增龙且离昧遭弃独留一个乌江刎。

刘邦与项羽的故事

刘邦与项羽的故事

刘邦与项羽的故事
篇一:刘邦和项羽的故事介绍,刘邦和项羽是兄弟吗
让购物,成为职业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介绍,刘邦和项羽是兄弟吗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
在秦朝的残暴统治下,反抗的声音越来越大,在众多的起义武装力量中,最强的分别得刘邦和项羽率领的队伍,一个是一介布衣,一个是没落的贵族,本来协商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刘邦怎么就逼的项羽乌江自刎了,刘邦和项羽的故事又有哪些呢?
楚汉争霸画像
项羽虽然也是帅才,从下习得兵法,骁勇善战,但性格太过“仁义”,韩信对他的评价是“妇人之仁,匹夫之勇”面对刘邦的市井小混混,经常抓耳饶腮,不知所措。

一折疯抢,百万礼包尽在风林购,百度搜索风林购,查看更多热门活动。

秦王死后,刘邦和项羽本来约定以鸿沟为界限,两个人互不侵犯,但刘邦手下张良和陈平屡屡规劝,认为项羽军中粮草空缺、士兵较少,应该在他衰弱的时候一举消灭他,刘邦虽然是平民阶级,但在长期的南征北战中,积累了不少经验,而且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于是发动了追缴项羽军队的战争。

刘邦和项羽两军的战争正进入焦灼的状态,项羽已经按捺不住,冲动焦躁,他把刘邦的父亲和妻子俘虏了,并准备好了油锅,来到刘邦的大军面前,要挟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
第1 页。

项羽与刘邦的评价

项羽与刘邦的评价

性格决定命运 “楚汉相争”实为 项羽与刘邦的性格之争
1.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全自己。 2.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 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虚心细致,随机应变。 3.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 能效其力。 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 危受命。 4.项羽养奸遗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则有奸必除,又能收敌为其所用。
无数,放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其豪迈之气,善战之 能激荡天地。 不忍宝马同行毅然赠于忠诚之士,实重情重义之人.在人 民需要的时候奋不顾身驰骋于铁血纷飞的战场,扫荡秦军.
• 值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别姬”时“泣下数行”的
• 以数十击数千,当者披靡,斩将刈旗。身处绝地,杀人
• 乌江岸边,生死存亡之时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
克 服 缺 陷 , 务 必 修 身 养 性
天 天 向上
发 扬 优 点 , 须 知 过 犹 不 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谈人生启示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项羽死了,他以大无畏的死完 成了他在历史舞台上既辉煌、又无 比缺憾的人生表演。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 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项羽的悲剧警醒我们: 要能够在人生的转折关头,特别是带历史性的 关头,头脑清醒,把握契机,多谋善断,培养理 想 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否 则,决不可能在人生转折的大舞台上演出威武雄 壮的话剧来,而只能像项羽那样仰天长啸“此天 之 亡我,非战之罪也”。为自己。给历史留下一个 个 遗憾……
项羽,他是一个卓越的战将,但他不懂政治。 武力、剽悍和血腥只能换得表面的震慑。项羽个 人的英勇终究没能挡住群起的诸侯,没能挡住民 心的向背。生存以人为本,无论一个民族、一个 企业、一个领域、一个项目。 项羽他可以去攻城掠池、啸傲疆场,但他 不适合去经营天下。他不知道用人,本来能人就 不多,有一个厉害的范增却不好好任用,依靠个 人的英勇只能营造一个短暂的传奇。而刘邦则不 同,他文武都不突出,但善于用人,他任用张良、 萧何、韩信各挡一面,依靠群体的力量最终成就 了一个王朝的霸业。

刘邦和项羽在用人和待人处贡等方面的比较

刘邦和项羽在用人和待人处贡等方面的比较

刘邦、项羽在用人、待人处事方面的相关材料刘邦和项羽的共同点:第一,两人都胸怀大志,眼光远比常人要远;第二,两人都不敢平凡,但同时又有点高傲;第三,两人都过分自信,反过来在遇到逆境的时候又过分自卑。

从《鸿门宴》看刘邦项羽的不同:1.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全自己。

2.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

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虚心细致,随机应变。

3.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

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

4.项羽养奸遗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则有奸必除,又能收敌为其所用。

刘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以善于用人著称,他比项羽更老练,更懂得人心需求,也善于给人才发挥的空间,并控制在自己的利益范围内。

刘邦和项羽在用人方面的不同:刘:史书上说,早年的刘邦好吃懒做,没啥本事,又不肯苦干,坐吃山空,是一个穷光蛋。

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

在当年,能文能武的人不计其数,为什么“无赖”的刘邦最终成就了帝业?刘邦登基那一年的五月,他在洛阳开庆功宴。

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

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

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刘邦能当上皇帝,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善于调动身边的资源,利用众人的力量,为自己的霸业开道。

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

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我该怎么办啊?”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

起兵造反与当皇帝坐江山不同,身为皇帝,他要控制一个国家,最想提倡的是忠诚,反对的是背叛。

他用丁公的死,向天下表明这样的态度:“只要你是叛徒,连新领袖都不能容你。

”刘邦在危急之时利用了丁公的怜悯之心,胜利之后,又利用丁公的死,为“忠诚”造势,可谓“人尽其用”。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原创)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原创)

内容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等再现了项羽和刘邦之间波谲云诡的斗争,塑造了有悲剧英雄情怀的西楚霸王项羽和终成一代伟业皇帝刘邦两个生动形象。

出身低微,无赖狡诈的刘邦战胜了所向披靡勇猛无双的项羽,这是由双方不同的性格,人心向背的程度和不同的斗争策略上决定的。

刘邦的豁达从容,从谏如流,收取民心和舆论宣传都为他最终的胜利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性格部署人心策略成败项羽和刘邦是楚汉相争的两大主角。

项羽霸气逼人,锐不可当,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军队精锐。

刘邦出身低微,流氓习气,游手好闲,狡诈无赖。

但刘邦却打败了项羽,使项羽无可奈何自刎乌江,刘邦因此成就伟业,开创大汉王朝。

一、不同的性格项羽出身贵族,自小受到叔父项梁的严加管教。

但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说明他学习缺乏耐心,眼高手低。

项梁教育他:“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而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说明他没有恒心,意志力不强。

虽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但是他暴戾残忍而没有谋略,志向高远但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且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项羽在战场上刚毅勇武,对待敌人凶狠残暴。

对待身边的人温和仁慈。

对待爱人柔肠百结,所以才有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

然而他在感情上单纯浅显,容易被欺骗和背叛利用。

由于一直被叔父管教,缺乏独立性,没有面对险恶社会的经验,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贵族文化培养出他诚信守义、光明磊落的品质,面对狡诈多端,无赖流氓一样的刘邦,没有办法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于是多次被处于被动地位。

对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承诺,他认为对刘邦已是背信弃义,心理上有不能跨越的障碍。

所以在鸿门宴上一时不忍,放过了刘邦。

当抓住刘邦老父之时,被刘邦的无赖行径花言巧语所蒙骗,又释放了刘邦的家人。

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于是失去了很切实的建议和珍贵的人才,使原来的人才济济,全都叛逃归于敌手。

刘邦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

辩论稿刘邦和项羽谁是真英雄?

辩论稿刘邦和项羽谁是真英雄?

辩题:刘邦和项羽谁是真英雄?我方观点:刘邦。

辩手:四辩。

西楚霸王,沽名钓誉;妇人之仁,当断不断;意气用事,刚愎自用;残暴恣睢,粗鲁放纵;火烧秦宫,大杀开戒;儿女情长,难成大器。

尤其是退至乌江,竟为面子,不图东山再起,自绝退路,实乃非大丈夫所为。

汉王刘邦,胸怀大志;寄人篱下,心终不甘;忍辱负重,虚与委蛇;善于用人,用人不疑;胸有城府,随机应变。

为了大业,不计得失,不惜代价,不惧艰难,终一统天下,开创出大汉王朝的宏伟基业!自古皆以成败论英雄,他正是不折不扣的英雄!有其《大风歌》为证: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短短诗篇,慷慨激昂;求贤若渴,安邦定国之心昭然。

英雄气概,自不待言!故,我方坚定认为,刘邦乃真英雄。

英雄,后来英雄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指具有英雄品质的人。

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英雄者,拥有藐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世人对其不但敬畏;刘邦无一条具备!所以根本不能称之为英雄!但是项羽重情重义,光明磊落,宁可凛然就义也不苟且偷生,实乃真英雄。

我认为就历史人物而言,真正的英雄一定得是有益于当时百姓的,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

首先,英雄必须是有益于百姓的。

如果一个人物靠夸大武功,穷兵黩武来证明自己是英雄,那纯属扯淡!这好比是班上哪个人打架牛逼欺负了很多人所以他就是英雄一样没有道理。

如果这种人是英雄,那项羽就是英雄,他作为中华一班时因班长秦大在任期间欺负同学所以全班同学不畏强权集体要求换届选举时的种子选手,尽管在推倒秦大方面表现的相当牛逼,但是前届班委被推翻后,项同学非但没有重组班委,重建新的领导班子,反而打破原有秩序,在班内分封诸侯,大搞小团体,破坏班级团结。

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事没事欺负一下田氏兄弟,攻打一下彭越。

全班同学基本上被他打了一半。

这种穷兵黩武式的攻伐,成就的恐怕只有他一个人的成就吧?他正是用他一生时光在谱写”一将功成万骨枯”七个大字!恕我愚昧,我实在是看不出他的这些武功到底有什么伟大之处。

刘邦和项羽对比发言稿

刘邦和项羽对比发言稿

刘邦和项羽对比发言稿
《刘邦与项羽:不同的信仰与精神》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今天我想和大家谈一谈刘邦和项羽这两位历史上的伟大人物。

刘邦和项羽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他们在战争中展现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和战略智慧,但他们的信仰与精神却有着显著的不同。

首先,刘邦是以信仰仁义之道而受人尊重的人。

他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采取了仁爱的政策,尊重百姓,关爱士兵,以实际行动表现出了对人民的关怀和爱护。

他主张以德服人,尊重礼仪,尽管曾经历许多战争,但他始终不忘初心,不忘对人民的承诺,这也是他能够一统天下的重要原因。

相比之下,项羽的信仰则更多地体现了霸道和权力欲。

虽然项羽在战场上显得非常勇猛,但他却缺少对人民的关怀和尊重。

他的统治方式更多地是以暴力和残忍来维持权力,这也导致了他最终被刘邦击败,失去了天下。

正是由于刘邦和项羽信仰与精神上的不同,才使得他们在历史中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记。

刘邦以仁义之道统一天下,成为了受人尊敬的汉高祖,而项羽则因为自私独断的统治方式而留下了负面的印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刘邦那样,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努力做一个关怀和爱护他人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爱戴。

谢谢大家!。

浅析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也”

浅析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也”

浅析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也”【摘要】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提出了“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处世原则,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本文从刘邦的成就和处世原则、背景和经历、领导风格以及对待敌人和部下的态度四个方面来浅析他的人生。

刘邦凭借着智慧和勇气,最终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汉朝。

他在战争和政治中展现了独特的领导风格和待人接物之道,在处理敌人和部下之间的关系上也体现出了大度和宽容。

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也”观念影响深远,对后人有着启发和借鉴意义,他的故事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不畏挑战,永远追求自己的理想。

通过这篇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了解刘邦这位伟大领袖的生平和历史影响。

【关键词】刘邦、大丈夫当如此也、成就、处世原则、背景、经历、领导风格、对待敌人、部下态度、历史影响、启示、总结1. 引言1.1 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也”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创立汉朝和推翻秦朝的过程中,展现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和智慧。

他著名的一句话“大丈夫当如此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

这句话体现了刘邦的为人处世原则,也反映了他的高尚品德和宏大格局。

刘邦在这句话中强调了“大丈夫”的标准,即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当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果断的行动,而不是畏首畏尾、优柔寡断。

这种胸怀和气度使刘邦能够在逆境中崛起,最终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也”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他的思想和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今人树立了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

2. 正文2.1 刘邦的成就和处世原则刘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打败秦朝后建立了汉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长达400多年的传统王朝。

刘邦的成就和处世原则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刘邦致力于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他在一统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行“赦令”、设立郡县、推行五等爵制等,为汉朝的巩固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刘邦注重治理民生,倡导“安民乐业”的政策。

分析人物形象(刘邦和项羽)

分析人物形象(刘邦和项羽)

项羽失败的原因
下面我们看看刘邦在夺取天 下后如何论述自己成功及项羽失 败的原因的——
项羽失败的原因
•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 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 不绝粮道,吾不如 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 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 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 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本人对自己的失败又有 何高见呢?我们从下面的《垓下 歌》可见一斑——
项羽失败的原因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评价项羽
下面我们先看看司马迁在 《史记》中对项羽的评价——
评价项羽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 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 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 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 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作业
同学们又如何评价项羽呢? 以《我眼中的项羽》为题写一篇 随笔。
再见
片断三
• 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 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 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 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 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 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 杯羹。”
项羽失败的原因

史记中项羽的优秀品质

史记中项羽的优秀品质

史记中项羽的优秀品质
项羽此人属于贵族中的将军。

项羽的优秀品质主要有:
1、心怀家国天下——他是想统一天下、恢复楚国、建功立业的;
2、直率感性,敢做敢当——相对而言,刘邦的地痞气太重了;
3、披坚执锐,冲锋在前,善待己方士卒——典型的将军特性。

巨鹿之战时,项羽率军渡过漳水后,下令把船全部凿沉,把做饭的器具全部毁坏,只带着三日粮草与秦军作战,项羽士卒因此以必死之心奋勇向前,项羽军因此战斗力得到大幅提升,个个以一挡十,杀的诸侯军人人胆寒,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刘邦项羽的道德品质15407809 刘凤逸摘要: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楚汉之争绝对算得上是最为混乱也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一段历史之一,在秦王朝猝不及防轰然坍塌之后,所有人迎来了一场“黎明之前的混战”。

在这场战争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汉高祖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二人以及围绕他们展开的一次次较量。

下面笔者将通过分析刘邦和项羽的道德品质来看待这段历史。

一、前言古语有云,时势造英雄。

不同于三国时期的豪杰并起、诸雄鼎立,在楚汉之争中有两个人站在权力的制高点,凌驾于众人之上。

他们的争斗持续了整个秦汉王朝的过渡时期,乃至流传后世,仍让后人争执不休,褒贬不一。

以狡诈无赖、堪比滚刀肉著称的汉高祖刘邦,从一个平凡的普通人脱颖而出成为真正意义上第一位统一天下的皇帝,开创了对中华文明有着深远历史的汉王朝;而有着卓越的军事天赋、曾是楚国贵族子弟的西楚霸王项羽却最终与他的宏图伟业、复仇复国之路失之交臂,身葬乌江。

其中的成败得失十分耐人寻味。

翻阅《史记》和《汉书》,让我们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分析他们的性格找到答案。

二、城府深厚的高祖皇帝——刘邦历史上对于刘邦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帝王,善于听他人言,宽容大度,为后市做出巨大贡献,有人则认为他心狠手辣,有着市侩小人特有的狡诈无赖。

但总的来说他的功远远大于他的过。

1、刘邦是一个有远大志向,懂得学习进步的人。

据《史记.高祖本纪》与《汉书.高帝记》记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年轻时的确是一个平头百姓,父母是刘大叔刘大妈,小时候叫做刘四,并没有自己的名字,且年轻时油滑爱吹牛,就是个小混混。

但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说明即使他是个小人物也具有旁人不能及的远大志向。

他以“信陵君”为楷模,并对他的行为处事进行模仿,潜移默化的改变自己的气质,使自己更为挺拔自信,健谈,同时学会了如何揣摩人心,笼络别人。

他对人才的宽宏以及善于纳谏就是一种笼络的方法。

因而他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地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

2、刘邦是一个懂得克制,能屈能伸的人。

据《史记》记载,刘邦入关后,从樊哙、张良谏,封秦重财物于府库,不取分文。

并当众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同时派人到各县乡村广而告之。

秦人大喜,献上牛羊酒食犒劳军士。

沛公又推辞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古籍中有记载,刘邦本性也是贪财好色的,他的父亲甚至叫他“无赖”,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懂得克制自己。

鸿门宴上,刘邦受邀而来,谈笑不露一丝破绽,面对最大的敌人姿态卑微,从而迷惑敌人,成功脱身。

“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於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史记.项羽本纪》)3、刘邦是一个非常冷静,善于听取意见的人。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

汉王遂定雍地。

”(《史记.高祖本纪》)如这类“从其谏”“用其计”的字句在记载中不胜枚举。

刘邦的出色不仅在于他能听进别人的劝谏,更甚者他能从其中判断挑选出最好的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需要清醒的头脑,敏锐的判断和极高的智商。

4、刘邦是一位高明伪善的政治家。

和许多开国君主一样,他为巩固刘姓王朝,对开国功臣大肆屠杀。

作为一个普通人很可能会觉得他过于残忍、没有良心、忘恩负义,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功高震主”在古代的专制制度下是极为正常的。

作为一个帝王,他的行为无可厚非,且是经过深谋远虑做出的,更何况他为民族和历史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英勇善战的西楚霸王——项羽成者王败者寇,这条道理在任何地方都适用,尤其适用于刘邦与项羽。

相较于得到帝位的刘邦而言,史论家对项羽的评价大多是“骄傲自大”、“缺乏谋略”、“优柔寡断”等。

然而有趣的是世人更愿意宽容这样的项羽并喜爱他更甚刘邦,他的故事也频频被拍成电影,电视剧。

笔者在这里向大家阐述对项羽性格的分析。

1、项羽是一个极度自我,固执不愿改变的人。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

项羽出身楚国贵族,为将门之后,天生神力,用兵如神,是一个天才式的传奇人物。

然而在卓绝的天赋与周围人的夸赞衬托下,项羽本身有着大多天才都有的通病,一颗恃才傲物的心。

他始终认为自己比常人更加优秀,因而除了项伯等亲人,对他人的劝谏不置可否,听不得他人违逆自己。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说者曰:‘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王闻之,烹说者。

”这个缺点贯穿了项羽短暂的一生,直到他自刎于乌江之时仍然没有试图改变过自己。

2、项羽是一个较为情绪化,城府较浅的人。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是时,汉还定三秦。

项羽闻汉王皆已并关中,且东,齐、赵叛之:大怒。

”翻阅《史记》、《汉书》,我们会发现其中有多处提到项羽“大怒”,他会因为很多事怒火中烧,从而做出一些有失判断的事。

但细读古籍我们会发现,项羽的怒大多是针对自己信任的人的背信弃义、狡诈欺骗,以及一些暗地里的隐私手段的不齿。

他并不太善于掩藏自己的情绪,因为他认为自己拥有着强大的实力,不需要这种在他看来旁门左道的手段。

“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史记.项羽本纪》)可以看出他其实是一个堂堂正正,敢爱敢恨的性情中人,有着很强的执行能力在谋略方面与刘邦相比却相形见绌。

3、项羽是一个目标极为明确,杀伐果断的人。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代,项羽乃至项氏都是在背负着国仇家恨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都是真实的写照。

因而项羽毕其一生,只为着复仇与称霸两个目标而奋斗,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这两个目标支配下实施的。

“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

’於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可以看出项羽杀人是有他的原则的:只要是阻挡他灭秦兴楚的复仇事业和雄霸天下的壮志的人,无论贵贱,无论强弱,无论老少,他都毫不心慈手软,彻底予以毁灭。

“‘言语呕呕’与‘喑恶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理学,犁然有当。

《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

”(《管锥篇》钱钟书)项羽是一个英雄,也是一个勇士,如钱钟书所记载,他的性格极为复杂,因此人们单单从鸿门宴对他进行武断的推测是不正确的。

见微知著固然有其道理,但没有通读《史记》就妄下断论无异于管中窥豹。

四、刘邦项羽道德品质对比通过上文我们对刘邦和项羽的性格有了一个大概的认知了解,那么他们性格的具体差异在哪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的性格差异呢?1、生活环境与背景造成的差异刘邦和项羽生在同一个时代,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和背景。

可以说他们的斗争分别代表了两个阶层——农民阶层和贵族阶层。

刘邦是一个街头小混混,自小在乡间摸爬滚打长大,早早经历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有着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事。

他的本质就是一个泼皮无赖,因而练就了一副冷酷心肠、滚刀肉一般的性格和深厚的演技与城府,这样的性格使他具有谋略,能更好的在乱世活下去,也为他日后打天下形成的成熟政治家性格打下基础。

项羽却截然不同。

他出身于被秦王朝所覆灭的楚国将门,从小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在项梁的保护下与人接触的很少,有着满腔抱负和仇恨,精悍的武艺却缺乏与人交流。

即使在开始打天下之后最多接触的也是各大势力的首领、贵族和自己手下的士兵,很少亲身与平民交流,有着贵族特有的“视人命如草芥”的心理,认为只要是秦人都应当被屠杀。

这使他的世界过于简单而黑白分明,与人战斗交流都是直来直往和堂堂正正,对市侩小人的狡诈无赖了解很少,性格上有一种英雄情结,而这种性格很容易被刘邦所操控和利用。

2、年龄和阅历造成的差异很多人分析楚汉之争时,都会忽略掉一点很重要的因素,刘邦和项羽的年龄差。

《史记》中曾有这样一个细节:“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认真计算一下,我们会发现秦始皇登基的时候,刘邦已经超过三十五岁了,观礼的这一刻,他的年龄可能是四十岁左右。

项羽也曾经围观过秦始皇游会稽,并说:“彼可取而代也!”,然而起兵反秦时,项羽才二十四岁,观礼时,他年龄只会更小。

项羽比刘邦小二十四岁。

事实上二十岁时看问题和四十岁看问题的角度是大不相同的;对改变命运的渴望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刘邦拥有着极大的在寿命终结以前称帝的渴望,同时有着比项羽深厚的多的城府和阅历,懂得在实力不足时委曲求全并蛰伏下来,不动声色的发展自己的实力,对他来说项羽不过是一个黄口小儿;而项羽则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最是不能听进劝解和热血奔涌的年纪,不免会易怒和骄傲,对卑微年长的刘邦自然有所轻视与宽容。

一个是年轻气盛的将军,另一个则是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就如同一头猛虎和一条毒蛇,猛虎固然比毒蛇强大得多,但当毒蛇伺机潜伏,突然发出致命一击,猛虎也将毙命。

3、天赋与实力造成的差异很多人都为项羽的结局所惋惜,因为楚汉之争从头至尾他所拥有的实力都要强于刘邦,其一生所尝唯一败绩却葬送了自己的性命,永远无缘至高宝座。

史学家都认为这是项羽过于自大和目空一切导致的。

然而事实上项羽的确有着所向无敌的资本。

据《史记》记载,项羽从会稽之战开始,攻城掠地,拔营下寨,“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即使他只剩下二十八员骑兵,仍能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中左冲右突,斩兵杀将,如入无人之境。

他天生神力、用兵如神,一言一行都无愧他西楚霸王的称号,自然不会将当时的刘邦放在眼中。

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是基于他的英雄心理,因为他自信且有勇气无人可为他之敌,并且刘邦暂时并没有对他的霸业造成阻碍。

连刘邦自己也多次承认不如项羽,善用人但不善打仗,没有多少军事才能。

在鸿门宴以后,刘邦数次侥幸从项羽大军中逃出生天,几次牺牲了自己的妻子、父亲、女儿、城内的两千女子和大量士兵。

于项羽来说他只需要堂堂正正的用绝对的力量碾压过去,所有阴谋都会化为乌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