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语到中介语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术语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术语
- 汉语国际教育:是指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即对外汉语教学。
-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
- 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过渡性语言,它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标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语言形式。
- 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会受到其第一语言的影响。
- 语用失误: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导致语言使用不当或不得体的现象。
- 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听说法、视听法、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等。
- 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 教学评估:是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的过程,包括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
- 文化休克:是指当一个人进入到一个新文化环境中时,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和困惑。
-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和互动。
以上是一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常见术语,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概述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 Theory)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尤其在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该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Larry Selinker)于1972年首次提出,旨在解释和描述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独特语言系统。
中介语是学习者在尝试掌握目标语的过程中所构建的一种过渡性语言,它随着学习者对目标语规则的逐渐理解和内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介语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
它不仅关注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还重视学习者的语言认知和心理过程。
通过对中介语的分析和研究,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习者的语言特点和问题,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同时,中介语理论也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到语言实践中,通过不断的试错和调整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1. 中介语理论的定义与背景中介语理论,又称为中介语假说或过渡语理论,是二语习得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该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Larry Selinker)于1972年首次提出,旨在解释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是学习者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一个过渡状态,它既不是母语,也不是目标语,而是一种独立的、动态发展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背景。
随着二语习得研究的兴起,研究者开始关注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的实际表现,而不仅仅是目标语的语言规则。
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兴起,研究者开始关注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和认知机制。
随着语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和学习者都意识到,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经历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中介语逐步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中介语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一个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独立系统,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规则和特点。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使用自己的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一种中介语来进行交流和理解的过程和策略。
中介语可以是学习者的母语,也可以是学习者所熟悉的其他语言。
对外汉语教学中,中介语理论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中介语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Selinker在1972年提出的。
根据中介语理论,当学习者接触到目标语言的输入时,他们会利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经验来再创造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这种过程中,学习者常常会出现一些非目标语的表达,这就是中介语。
学习者通过中介语进行交流和理解,逐渐发展出目标语言的能力。
中介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汉语。
学习者在刚开始学习汉语时,往往会在表达上出现一些习母语的结构或者搭配。
这种现象不是错误,而是学习者将汉语和自己母语或其他语言的结构相混淆。
通过中介语理论的运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他们已有的语言知识和经验来进行表达,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汉语。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逐渐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形成适应汉语的语言学能力。
中介语理论引导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汉语。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观察学习者的中介语使用情况,了解学习者的母语或其他语言对他们汉语学习的影响。
根据学习者的中介语使用情况,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指导学生掌握汉语的语法和表达方式。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语理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一般认为,1972年塞林格的《中介语》一文标志着该理论的诞生。
它与以往的语言学理论不同,是一门以学习者自身及习得过程为研究重点的新理论。
因此,一经出现,就引起了各国语言学家的关注,近年来,我国的中介语理论研究也开展得十分迅速。
本文在总结以往研究情况的基础上,探讨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希望对实际教学能有所裨益。
一、中介语理论的研究状况(一)国外的中介语理论研究一般认为,国外的中介语理论研究分为早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从时间上界定,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则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1.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对比分析因无法有效指导实际教学与学习,受到了众多语言学家的批判。
在这个背景下,以学习的主体和客体作为研究重点的中介语理论出现了,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带来了新的曙光。
代表学者及贡献如下:(1)Corder的贡献。
1967年,Corder发表了颇具影响的论文《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许多新观点:首先,Corder区分了“失误”与“偏误”。
“失误”是非系统性的,是学习者在偶然情况下产生的错误;而“偏误”具有系统性,它反映了学习者现时的语言知识或过渡能力,因此进行偏误分析是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一个好方法。
其次,Corder提出了“内在大纲”的概念。
所谓内在大纲是指“学习者拥有的一种控制学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序列,这个序列并不因为外界因素(如教学序列)的影响而改变。
”[1](P72)学习者在进行第二语言学习时,所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很多,但并不能够全部吸收,Corder认为这就是“输入”(所接触的语言材料)与“内化”(将语言材料吸收)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说明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由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决定的。
最后,Corder阐明了学习者语言系统的动态特征。
当学习者接触到外在言语输入时,其内在的习得机制就建立起所谓“过渡的规则系统”,当新的信息规则与目前的过渡系统不一致时,学习者的内在习得机制便会对过渡系统规则进行检验和更新,使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总是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
中介语
中介语,Interlanguage,也有人译为 中介语,Interlanguage,也有人译为 ,Interlanguage, 过渡语" 语际语",是指在第二语 ",是指在 "过渡语"或"语际语",是指在第二语 言习得过程中 过程中, 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 习策略, 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 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 于目的语, 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 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 既指学习者语言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 静态”的语言系统, 的“静态”的语言系统,可以把他看 做是某一阶段的“切片” 做是某一阶段的“切片”;也是指学 习者从零起点到靠近目的语的语言发 展轨迹, 展轨迹,可以把它看作是各阶段相接 而形成的一种连续体。 而形成的一种连续体。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国内最早引进中介语理论的 是鲁键骥,他在1984 1984年发表 是鲁键骥,他在1984年发表 了《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 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 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一 首次引进了“中介语” 文,首次引进了“中介语” 偏误”两个概念。 和“偏误”两个概念
近年来,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中涉及对外汉语中介语研究的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 几个方面: (一)关于母语迁移的研究与运用 母语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规律的分析和研究, 母语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规律的分析和研究,是对外汉语界 关于中介语问题讨论的主要方面。如关联词语、 字的使用, 关于中介语问题讨论的主要方面。如关联词语、“了”字的使用, 语音等问题。 语音等问题。 (二)关于目的语知识迁移的研究与应用 使用已经学过的目的语的有限的、 使用已经学过的目的语的有限的、不充分的规则来错误地或不适 当的类推到新的语言现象上,也是留学生发生偏误的一个方面, 当的类推到新的语言现象上,也是留学生发生偏误的一个方面, 尤其在中高级阶段。 尤其在中高级阶段。这种现象就是一般所说的过度概括或过渡泛 化。 (三)关于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的研究与应用 留学生习得汉语的学习策略是近年来讨论较多的问题。 留学生习得汉语的学习策略是近年来讨论较多的问题。交际策略 的使用对学习汉语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的使用对学习汉语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交际策略跟一个人的语 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有直接的关系。 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有直接的关系。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语理论是指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形成一种处于自己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中间语,被称为中介语。
中介语是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自主构建的一种语言系统,它是学习者用来表达意思和沟通的工具。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介语理论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介语的形成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学习者在学习一门语言时,由于其母语与目标语之间存在许多差异,无法完全按照目标语的规则来进行表达。
这就导致了学习者在语言使用中形成了一种中介语。
中介语不同于母语和目标语,它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的形成是学习者在多次实践中通过试错、归纳总结等方式逐渐发展起来的。
中介语理论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介语理论说明了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母语对其习得过程有一定的影响。
学习者往往会受到母语的干扰,形成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中介语。
这就要求教师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中介语使用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正确的目标语系统。
中介语理论指出了学习者的发展过程。
学习者的中介语是一种逐渐发展起来的语言系统。
学习者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会通过不断试错、归纳总结等方式逐步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中介语系统。
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习者的意识和策略,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言学习中,通过反思和修正来提高自己的中介语能力。
中介语理论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中介语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对于那些中介语系统已经基本形成的学习者,教师可以采用直接教学法,直接教授目标语的规则和表达方式;对于那些中介语系统仍在形成中的学习者,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真实的语言环境和情境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目标语系统。
中介语理论对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的调整具有启示作用。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理解并尊重学生的中介语系统,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去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中介语系统。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语理论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采用的一种过渡性的语言形式,该形式处于学习者的母语和目标语之间,常常是一种混合语言。
对外汉语教学中,中介语理论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者往往是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非母语使用者,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困难和障碍,其中之一就是中介语的出现。
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会将其母语的语法规则、词汇和表达方式与汉语混合使用,一方面是因为母语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目标语的规则和表达方式尚未完全掌握。
在这种情况下,中介语即为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采用的一种辅助工具。
中介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既是一个障碍,也是一个有效的学习工具。
对于学习者而言,中介语的使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语言规则,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准确地评估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问题所在。
对教师而言,了解学习者的中介语使用情况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指导学习者的学习,因此中介语研究对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中介语理论还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合适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习者的中介语使用情况,了解学习者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困难,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讲解方式,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教师还可以利用中介语进行教学,例如将学习者的母语与目标语结合,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
中介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介语的使用可能会导致学习者习得错误的语言形式,尤其是当学习者的中介语与目标语存在较大差异时。
中介语在不同学习者之间可能存在差异,教师需要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习者过度依赖中介语也可能会影响其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中介语介绍
(二)错误的分类 科德把错误分为失误和偏误两种。 失误是口误或笔误,是偶然现象, 是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失误不是 系统的,不反映说话人的语言能力, 操本族语的人也常出这样的错误。 偏误是对正确语言的偏离,也就是 离开了轨道。这种错误是系统的, 有规律的,它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 力。
• 偏误分析产生的原因:
(二)中介语的性质 1.对于中介语,一些学者认为包含两 方面的内容 (1)语言学习者在其发展的任何一 个阶段所建立的静态的结构系统; (2)学习者学习目的语过程中所建 立的动态的、渐进的、成系统的 连锁系统。
2.中介语是语言。 (1)就其内部特征看:具有语音、词 汇、语法规则等。 (2)就其交际功能看:可用于交际。 3.中介语是有系统的。 中介语是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 过程中,对于目的语规律所做的不正 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 统。
4.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 种目的语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 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 同于学习者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 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 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 语言系统。
5.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 6.中介语与本族语和目的语的关系。哈 姆莱用下图表示:
(二)关于中介语的不同术语 在塞林格之前,科德将它称为具 有独特风格的“个人特异方言”,内姆 塞尔称它为“近似系统” 或“学习者 的语言”等。然而广为人知、影响最大 的还是“Interlanguage‖这一提法。但我 国学界对此术语的翻译不完全一致,有 的译成“中介语”,也有译成“中间语” 或“过渡语”的。近年学术界比较认可 的是译为“中介语”或“过渡语”。
34
• Corder的贡献在于,指出了学习者偏误的重要 作用: – 1、语言教师通过偏误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的 语掌握的程度 – 2、研究者可以透过偏误看到第二语言是如何 习得的: – 3、学习者能通过偏误验证他们对第二语言规 则的理解正确与否。
汉语习得过程中的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
汉语习得过程中的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我国有56 个民族,不同民族的语言有不同的特点,少数民族在汉语的习得过程中会出现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
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一、中介语的特征中介语指的是在学习新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有其自身的特点。
少数民族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的是本民族的语言,但为了社会交际的方便,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开始学习汉语,在汉语的习得过程中,会出现一个阶段,语句的表达既不是母语也不是汉语,而是介于他们的母语和汉语之间,这就是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中介语现象。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总是在下意识地使用中介语这种过度性语言。
它具有系统性、可渗透性及过渡性等特点。
它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发展中的语言,与儿童的语言一样可以被视为合理存在的特殊的语言。
中介语本身是一个阶段――过程的双重系统,即母语――中介语一一目的语,在这个系统中,目的语学习者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到达目的语,可以说,更多的学习者在到达目的语之前出现的石化现象,必经过中介语。
狄车尼认为中介语的成分是:中介语=语际错误+语内错误,他看到了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中介语错误组成的部分,却忽略中介语正确的成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介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我们认为,在汉语习得过程中,中介语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有一定的意义,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二、中介语石化产生的原因中介语石化现象是在母语向目的语转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
Selinker 早期在研究中介?Z 时就注意到在学习目的语或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易石化的语言现象:无论学习者年龄的长幼,无论学习者获得多少有关目的语的解释和指导,在其目的语的中介语中总会出现其目的语的一些表达方式、规则和次系统。
当学习者目的语水平有所提高时,这些现象表面看似已消除,但还会常常出现在目的语的中介语中。
这些词语和表达结构长期重复使用会形成语言僵化,即所谓的石化。
这种石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目的语熟练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一、本文概述《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汉语中介语的现象、特点及其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应用。
中介语,也称为中介语系统或中介语言,是二语习得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构建的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言系统。
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其中介语的研究对于理解二语习得过程、优化汉语教学以及提高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首先回顾中介语理论的发展历程,分析中介语形成的主要因素和特征,包括语言迁移、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等。
接着,文章将重点探讨汉语中介语的具体表现,如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点,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分析汉语中介语在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还将讨论汉语中介语研究的挑战与前景,以期为未来汉语中介语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通过对汉语中介语的研究,本文旨在促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实践,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语言发展过程,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和策略。
本文也希望激发更多学者对汉语中介语的研究兴趣,推动该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
二、汉语中介语的定义与特点汉语中介语,也称为汉语习得语或汉语过渡语,是指非母语者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由于其母语与汉语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
这种语言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也不同于他们正在学习的目标语言——汉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
混合性:汉语中介语常常融合了学习者的母语和汉语的元素。
在学习者的发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等方面,都可能出现母语的痕迹,这种混合性使得中介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
动态性:随着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他们的中介语也在不断变化。
这种变化表现在词汇的丰富、语法结构的完善、语用行为的改进等方面。
中介语的动态性反映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不断进步。
系统性:尽管中介语是母语与汉语之间的过渡状态,但它本身也具有系统性。
在学习者的中介语中,词汇、语法和语用等方面都会形成一定的规则和模式,这些规则和模式构成了中介语的系统性。
汉语中介语研究的理论思考
汉语中介语研究的理论思考中介语理论是上世纪70年代初在外语教学学科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理论,“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赛林格(Larry Selinker) 于1972年提出的,中介语理论的产生使70年代的应用语言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我国最早运用中介语理论来研究外国人学汉语的中介语现象的学者是鲁健骥,他在1984年发表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标志着汉语中介语研究的开端。
此后,汉语中介语的研究引起了对外汉语教学界的重视。
至今,汉语中介语的研究已走过了20年的历程。
20年来,汉语中介语研究在引进、消化国外理论的基础上,致力于外国人汉语学习过程中的偏误分析、习得过程和习得顺序研究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和学科理论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由于我们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刚刚起步,加之在思维方式上深受西方研究者的影响,未能结合我国的语言现实从更广阔的视角和以开放的视野来观察和研究汉语中介语现象。
本文试着从社会语言学这一视角探讨这一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现有的汉语中介语研究的局限性,斗胆对此作一些补充。
一、关于中介语的定义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介语的定义进行了讨论。
鲁健骥(1984,1993)认为,中介语是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
这个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也区别于他所学的目的语。
这种观点是从发生学的角度对中介语所作的发生定义。
这个定义揭示了中介语的最基本的特征。
它承认中介语是一种自然语言,承认中介语的系统性。
吕必松(1993)认为,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这种观点将中介语系统扩展到文化和交际的层面。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语理论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会形成一种中介语,即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言形式。
中介语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材料,提高教学效果。
中介语理论的提出得益于对语言习得的研究。
从传统观念来看,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是通过直接的翻译或替换母语的语言结构,逐渐适应目标语。
研究发现学习者并不是简单地替换母语为目标语的语言结构,而是形成一个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中介语言形式。
中介语是学习者在接触到新的语言材料后,根据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规则,构建出的一种新的语言形式。
这种中介语形式既包含了目标语的一些特点,又保留了学习者母语的一些特点。
学习者形成的中介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对目标语的认知和使用。
中介语理论也对教材编写和教学活动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教材和教学活动往往以母语为基础,直接翻译目标语的语言材料,这样容易让学习者陷入母语思维的陷阱,无法真正理解和使用目标语。
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学习者的中介语特点,设计更多的与学习者已有语言知识和规则相契合的教学活动和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目标语。
中介语理论还提醒教师不要对学习者形成的中介语形式做出过于苛刻的评价和批判。
学习者形成中介语是正常的语言发展过程,只有通过纠正和引导,使他们逐渐接触和掌握更多的目标语言知识,才能最终形成符合目标语规范的语言能力。
教师要以宽容和耐心的态度对待学习者的中介语使用,通过正面引导和纠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目标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介语理论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汉语和其他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学习者易形成中介语以适应目标语。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中介语特点,设计更多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和掌握汉语语言规则和知识。
在汉语语音的学习中,学习者容易受到母语语音的影响,形成中介语的语音系统,使他们在发音时无法准确地模仿汉语的语音特点。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是指在两种不同语言相互转化的过程中,第二种语言成为“中介语”的过程。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介语理论通常被应用于学生母语与汉语转换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词汇学习、语法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中。
对于学生来说,母语是学习汉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学生母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
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以逐渐运用汉语作为中介语来理解和运用该语言,最终达到母语和汉语的自由转换。
在词汇教学中,学生的母语可以成为汉语学习的工具。
通过对母语和汉语单词之间的对比和联系,学生可以更快地掌握汉语单词的意义和用法。
此外,对于某些特定词汇,例如专业术语和成语,学生母语的应用可以大大提升学习效率。
在语法学习中,学生母语也可以作为汉语学习的中介语。
通过将母语的语法规则与汉语的语法规则进行对比和联系,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语语法的结构和变化。
同时,由于母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学生在学习汉语语法时,甚至可以发现母语中存在的一些语法问题。
在语言技能训练中,中介语理论同样可以发挥作用。
例如,通过将学生母语的口语和汉语的口语进行类比和对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口语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对于汉语写作的训练,学生母语也可以成为“桥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语言规则。
总之,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母语特点和汉语学习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中介语理论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汉语知识和技能。
浅谈普通话习得过程中的中介语
( 萍乡高 等专科 学校 中文系,江西 萍 乡 3 3 7 0 0 0)
摘 要 :在普通 话的学 习 中. 由于学 习动机 、环境 、方 言等因 素的影 响,学 生的普 通话大 多 时候是 处在 中介语阶 段 。作 为中
间状 态的 中介语对普通 话 的习得 具有非 常重要 的意义 。 关键 词 :中介语 :普 通话 ;习得 ;影响
向 目的语逐渐过渡 的动态 的语言系统 。 中介语理论最 早是 由美 国语 言学家 塞林格于 1 9 6 9 年提 出的,1 9 7 2 年在其 著名论文 《 中介 语》中提 出的 中介语假说 , 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 习得者 在习得过程中 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 , 在第二语 言习得 的研 究
中充满 了错误 。 如果学 习者接受 的大部分是这些人的语 言. 那么他们的语言 习得机制将误认 为这就是他们要 习 得的语言 ,从而加速 了石化 的发生 。 塞林 格还认 为 中介 语石化 的原 因也是 由于 学习材 料 的使用不 当, 从而导致学 习者学到的语言 与 目的语之 间有很大 的不 同。 久而久之 ,一些不 标准 的中介语便在 学 习者 的大脑里扎根 , 从 而发生 了石化 , 使 得学习者无 法 习得完全 的 目的语 。
一
、
普通话 习得过 程中中介语的性质
介语系统 , 也有人称 为过渡 语 , 我们称为方一 普中介语
系统 。 方—普中介语是过渡性的,其发展有阶段性 。靠近方 言而远离普通话的叫低级阶段 , 接近普通话的叫高级阶段,
中介语 的特 征主要 集中在 以下几个 方面的特征 :∞
中介语具有可渗透性 。 即组成 中介语 的规则并不是固定 不变的 , 它可 以受到来 自学 习者母语和 目的语的规则或
中介语介绍
2.是一个动态的语言系统
Hale Waihona Puke 新知识和新规则不断注入;原有的尚 未学好的规则和结构也在不断修正调整。 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和交际需要的 增长,中介语不断发展,并呈一定的阶段 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 离开第一语言向目的语靠拢。(虽然不同 的学习者其中介语的发展有很大的差异, 但总体看来,同一发展阶段中的中介语又 有其内部一致性。)
3.语用方面 例如,语体有中间状态。 如播音员语言就是处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中间状态。
新春佳节到来之际,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建立 卓著功勋、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贡 献的驻京部队老同志欢聚一堂。回顾极不平凡的 “十一五”时期,大家深切感到,在以胡锦涛同 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 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开拓进取、共克时艰,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国防和军队 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中介语的性质和特点
(一 )中介语理论的兴起
(1) 20世纪60年代以前,欧美行为主义心 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在心理学和语言学领 域占主要地位,在这种理论背景下,语言研究 领域兴起了对比分析理论。这种理论认为, 外语学习是母语习惯向外语习惯逐步转移的过 程。因此,很多学者和外语教师认为,只要对 目的语和母语进行对比,了解母语和目的语 的异同,就可预测出在目的语的学习中会出 现什么偏误,而且还可以对出现的偏误进行 分析和解释。
中介语理论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存在着大量的中 间状态,人类的语言也是如此。人们学习 语言的过程中,以及语言接触融合的过程 中,都有所谓的中间状态。现代应用语言 学理论把语言中的这些中间状态称为中介 现象。
(一)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中介物”
1.语音方面,普通话和方言。 在方言和标准的普通话之间,有地方普通话。 地方普通话就是“中介物”,我们可以称之为 “中介语”。不同的方言与普通话接触会产生 不同的地方普通话。在我国汉语方言区和少数 民族地区说普通话的人,大多数人说的都是 “地方普通话”,如“广东普通话”、“上海 普通话”、“四川普通话”、“新疆普通话” 等。
汉语对外教学中中介语的作用和应用
汉语对外教学中中介语的作用和应用汉语作为一门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最美丽的语言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和使用。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中介语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其作用和应用也越来越受到教学者和学习者的关注。
一、中介语定义中介语,指的是学习者使用的第二语言或母语,对于学习第三语言的影响。
中介语在语言学研究中首次提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Corder于1967年提出的。
二、中介语的作用1.帮助理解汉语语音、语法和词汇中介语可以帮助外国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汉语语音、语法和词汇。
对于具有相似语法、发音和词汇的语言,中介语可以作为桥梁,以加强外国学习者与汉语之间的联系,帮助外国学习者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汉语。
2.促进汉语与外语之间的互动中介语可以促进汉语与外语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外国学习者与汉语之间的交流、理解和认知。
这种互动不仅反映了汉语和外语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也反映了它们在不同地理和文化环境中的多样性。
3.提高汉语学习效率对于非汉语母语的学习者来说,通过中介语学习汉语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中介语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汉语,还可以使学习者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汉语。
这样一来,汉语学习者可以更快地进入汉语学习的状态,更快地取得学习成果。
三、中介语的应用1.针对不同母语的中介语应用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学习者来说,他们母语不同,对于中介语的需求也不同。
比如,对于来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学生,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语法、词汇和读音相似,因此他们可以使用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作为中介语。
而对于来自英语、法语等语系的学生来说,则需要采用不同的中介语。
2.针对不同汉语水平的中介语应用对于汉语水平相对较低的外国学习者来说,中介语可以作为桥梁和辅助工具,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学习汉语。
而对于汉语水平较高的外国学习者来说,中介语可以作为验证和比较语言的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汉语并更快速地适应汉语环境。
3.针对不同教学目标的中介语应用随着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传播,汉语教学的目标也越来越多样化。
方言普通话中介语的词汇语法问题
方言~普通话中介语的词汇语法问题*广西大学覃凤余余瑾王莉宁提要:广西人说的普通话是方言~普通话中介语。
中介语的词汇语法系统不独立,要么借用方言的,要么借用普通话的。
普通话培训测试时,中介语的词汇语法的偏误主要表现为用中介语音或普通话音说方言的词汇语法,根源在于学习者不知道普通话的对应形式。
对此问题的定性研究是培训或测试的前提。
关键词:中介语;词汇;语法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词汇和语法虽说只有10分[1],但问题不少。
其中最难区分的是方言词汇语法的定性,尤其是一些正在进入普通话的说法。
如:靓女、锅崽、大巴、老公等,有的测试员主张扣分,理由是:这些确实是方言中的词语。
主张不扣分的也有理由:这些词语频繁出现在北京人的口语中,甚至还在书面语中出现。
普通话水平测试如何准确地考查出应试人真正拥有一定数量的、规范的普通话词汇,掌握了普通话的语法结构,其前提是理清方言词汇语法与普通话词汇语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摸清楚方言区人学说普通话时是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的。
方言词汇语法与普通话词汇语法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在意义的表达上有三种关系:一.有些概念,只在方言里说,普通话中没有一个词可说。
如:白话的n m55指人打扮土里土气,或指人做事能力不强,脑筋机械,方法落后;白话的ts 55l 55形容人爱管闲事、多嘴多舌;白话的mo 55表示莲藕、芋头等淀粉类食物吃起来粉粉的感觉。
类似这样的词在普通话里都找不到对应的词形。
二.同一概念,方言用一个词来称说,普通话用另一个词来称说。
如:普通话说‚太阳‛,白话说‚热头‛;普通话说‚壁虎‛,白话说‚檐蛇‛;普通话说‚伞‛,白话说‚遮‛。
三. 有些概念,用词上方言和普通话意义有交叉。
1.语义的搭配不同,如普通话说人‚胖‛,说动物‚肥‛,白话里无论人或动物都说‚肥‛;普通话的‚杀‛可以用于人,也可用于动物,说‚杀人‛或‚杀鸡、杀鸭‛都没问题,白话里‚杀‛一般和人搭配,说‚杀人‛,表示宰杀动物用‚劏‛,如劏鸡、劏鸭。
中介语
一、中介语理论的起源20世纪60年代以前,欧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在心理学和语言学领域占主要地位,在这种理论背景下,语言研究领域兴起了对比分析理论,对整个外语教学领域有重要的影响。
这种理论认为,外语学习是母语习惯向外语习惯逐步转移的过程。
因此,很多学者和外语教师认为,只要对目的语和母语进行对比,了解母语和目的语的异同,就可预测出在目的语的学习中会出现什么偏误,而且还可以对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和解释。
50年代末,行为主义心理学受到巨大冲击,乔姆斯基对语言心理学的研究是人们对外语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有了新的认识。
人们发现,外语学习中的偏误并不能完全、准确地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预测、解释和分析。
后来的许多统计资料也证明了这种猜疑。
这样,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础的语言对比分析受到了人们的怀疑。
60年代末,一种新的外语学习偏误分析理论产生了,这就是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一词是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69年在其论文“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中首先使用。
1972年,他又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 的论文,对“中介语”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确立了它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地位。
其他研究者们对这一概念的描述有许多不同的术语,如W. Nemser (W. Nemser, 1972 ) 称之为“近似语言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s),科德(1967)将它称为“学习者固有的内在的掌握语言的课程大纲”(learner’s built-in syllabus)、“学习者独有语言”(idiosyncratic dialects)、“中继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等。
然而广为人知、影响最大的还是“中介语”这一说法。
二、中介语理论的内容中介语(interlanguage)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发展起来的,它是指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规律所做出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
同义词、近义词、易混淆词:从汉语到中介语的视角转移
作者: 张博[1]
作者机构: [1]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世界汉语教学
页码: 98-107页
主题词: 同义词;近义词;易混淆词;词语辨析
摘要: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需求的驱动下,对外汉语教学界超越对同义词意义关系的传统关注,将词语辨析的范围扩大到广义的近义词,并在近义词的框架下进行易混淆词的辨析。
本文认为,这种做法难免冲犯近义词的界限,并使大量易混淆词受“近义”的规约而被悬搁。
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辨析不宜固守“同义”“近义”这类汉语本体研究提供的标尺,应当转换视角,基于中介语词语偏误的现实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易混淆词辨析。
易混淆词存在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目的语使用和理解两个层面,既表现为口头表达和写作中的词语混用,也表现为阅读和听辨中的词语误解。
本文根据词语混淆的影响因素归纳了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的主要类型.并提出研究易混淆词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义词、近义词、易混淆词:从汉语到中介语的视角转移作者:张博, ZHANG Bo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刊名:世界汉语教学英文刊名: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年,卷(期):2007,(3)被引用次数:6次1.李慧;李华;付娜;何国锦汉语常用多义词在中介语语料库中的义项分布及偏误考察[期刊论文]-世界汉语教学2007(01)2.例如陆国强(1983:116-119)、王寅(1993:325-326)等3.例如兹古斯塔(1971/1983:120-121),胡裕树主编(1981:260),武占坤、王勤(1983:101),葛本仪(1985:125-127),谢文庆(1985:1-8),张静、蒋荫枬(1988:153),黄伯荣、廖序东主编(1990:302),等等4.拉笛斯拉夫·兹古斯塔;林书武词典学概论 19835.Zgusta L Manual of Lexicography 19716.顾明华易混淆词 20007.Carpenter E Confusable Word 19938.周荐同义词语聚合是否须语法属性一致 1994(02)9.张志毅简明同义词典 198110.张志毅同义词词典编纂法的几个问题 1980(05)11.张永言词汇学简论 198212.张妍欧美学生汉语中介语易混行为动词、心理动词及其辨析方法研究 200613.张静;蒋荫枬词和词汇 198814.张弓现代汉语同义词的几个问题 1964(05)15.张博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同(近)义词"处理模式分析及建议 200516.杨寄洲;贾永芬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 200517.季瑾HSK甲级单双音同义动词部分不可替换的类型探析 2005(05)18.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199019.胡裕树现代汉语 198120.郭志良对外汉语教学中词义辨析的几个问题 1988(01)21.贡仁年关于汉语同义词的词性问题 1963(04)22.即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蒙古籍博士研究生萨仁其其格23.程娟、许晓华(2004)、刘智伟(2005)、季瑾(2005)等就是由第二语言学习者动词性单双音节同/近义词混用引发的研究24.顾明华认为"易混淆词不等于同义词,其范围显然大于同义词."见Carpenter(2000)前附"译者的话"25.目标词下加下划线的语例取自"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词汇专题研究"课题组采集的中介语语料,目标词加[]的语例取自北京语言大学"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下同26.张志毅(1980)指出:"加入同义词群的成员,不能是词组.如'跑/跑向/跑到'、'坏/不好/太坏'、'好/很好/非常好'.但是固定词组(包括成语)是可以作为同义词群的成员的."27.徐正考(2004:9)指出,同义词中包括虚词是缺乏理论依据的,因为"虚词一般没有实际意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特点、语法作用,因而也就谈不上什么'同义'."28.贡仁年(1963)、张弓(1964)、张永言(1982:107)、刘叔新(1983)、周荐(1994)等都持同义词必须词性相同的观点29.也有学者仍用"同义词"或"准同义词"来指称意义有联系的非同义词.如李绍林(2004)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只有部分同义词是由教师提出来的,而更多的同义词是由留学生提出来的.不管是同义词还是准同义词,甚至不是同义词,留学生觉得混淆了,区分不开,他就认为是同义词,就要求教师解释."李绍林先生列举"看不起-欺负""继续-一直"等词对后又说:"这些例子都说明对外汉语教学中同义词的范围比词汇学研究的同义词范围或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认定的同义词范围都要大得多."另如刘春梅(2004)使用的是"准同义组"这个术语30.徐正考〈论衡〉同义词研究 200431.刘叔新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198732.刘叔新同义词词典怎样处理词性 1983(03)33.刘淑娥;佟慧君;常敬宇;梅立崇近义词辨析 198334.刘乃叔;敖桂华近义词使用区别 200335.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 198536.邓守信汉英汉语近义词用法词典 199437.程娟;许晓华HSK单双音同义动词研究[期刊论文]-世界汉语教学 2004(04)38.刘缙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漫谈 1997(01)39.刘春梅HSK甲乙丙三级名词准同义组研究与探讨 200440.谢文庆同义词 198541.萧频;张妍印尼学生汉语单音节动词语义偏误的主要类型及原因[期刊论文]-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5(04)42.萧频印尼学生部分甲级汉语单音节动词使用情况考察及偏误分析[学位论文] 200543.武占坤;王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 198344.王寅简明语义学辞典 199345.孙湘生;龚艳霞英语易混词汇大全 199146.孙常叙汉语词汇 195647.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华同义词词典 200348.钱旭菁词义猜测的过程和猜测所用的知识--伴随性词语学习的个案研究[期刊论文]-世界汉语教学 2005(01)49.马燕华;庄莹汉语近义词词典 200250.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 198351.鲁健骥;吕文华商务馆学汉语词典 200652.刘智伟含同一语素的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研究[学位论文] 200553.李绍林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问题 20041.期刊论文周玉琨试谈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区分-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4(5)从意义相同相近上看同义词有杂糅说、近义说、区分说三种。
我们认为,同义词是某种词汇系统中词汇意义相同的一组词,近义词是某种词汇系统中词汇意义相近的一组词。
词汇意义和概念对应性的相同是确定同义词的根本依据,也是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的标准。
将同义词与近义词进行严格的界定并区分开来研究,是有其理论和实践意义的。
2.学位论文邹雪同义词、近义词研究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2005汉语的一大特点就是存在大量同义词和近义词,因此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同义词、近义词的教学十分重要。
但目前在同义词、近义词的分合、定义、分类等方面学界还存在不少争论,而对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也缺乏一种比较系统和操作性强的方法。
这很不利于对外汉语同义词、近义词教学的开展。
为此,本文根据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特点,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就同义词、近义词的界定以及辨析方法等问题作了一些尝试性研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本文共分为六大部分,主要对留学生的同义词、近义词掌握情况进行了简单的调查分析,对学界(现代汉语词汇学界和对外汉语教学界)已有的对同义词、近义词的研究作了总结分析,最后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以及心理语言学对语言符号的理解和储存规律等研究成果,提出了本文的看法。
本文认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需要进行辨析的词有三类:词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词形语音相近的词、以及存在词义义项干扰的词,对后两种词,在教学中明确词义就行了;对于第一种,即同义词和近义词,则要作具体分析。
本文认为应该将同义词和近义词划分为不同的概念,为了方便操作和教学,划分的标准是在区分具体词语和抽象词语的前提下,根据是否是同一概念进行划分。
3.期刊论文李立冬同义词、近义词的意义类型分析及其在词义辨析中的应用-时代文学2010(3)本文以"词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色彩意义三部分,并且词义类聚存在着静态和动态的情况"为理论基础,对本体研究中同义词、近义词做了进一步的梳理和分类.这将有利于现代汉语同义词、近义词的研究,同时也将为对外汉语教学词义辨析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4.学位论文何永胜同义词、近义词、等义词概念的界定及修辞语用功能2000在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中,同义词研究已成为聚焦点之一.我年来研究者们竭力探索分析同义词的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使得这个研究课题里诸种说法不断涌现.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生活不断呈现出多样化的异彩,现代汉语词汇也不断注入新内容,同义词语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范围和频度也在不断加大.因而如何正确使用同义词,如何发挥同义词这一特殊的词汇手段丰富汉语的表达功能,已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研究重要问题之一.近几十年来,专家学者对于同义词研究这个课题相当重视,成果叠出,但是学术界对于同义词或同义现象的理解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该文拟在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同义词、近义词、等义词从理论与应用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力求明辨其异同,明确其界定的原则,阐析各自的修辞语用功能.5.期刊论文李春梅对韩汉语词汇教学中同义词近义词的分析与比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28(9)汉语中的同义词、近义词是非常丰富的,但是韩国留学生的母语中未必像汉语这样也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近义词.因此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词汇时的难度就进一步加大.就此问题,笔者提出了两种较为实际的改善方法.6.期刊论文陈大为同义词与近义词的词义聚合机制及语用特点-皖西学院学报2003,19(4)同义词与近义词是语言中两种重要的词义聚合现象,在聚合机制及语用特点方面存在差异.同义词聚合的基本机制是理性意义的同一性,处于同义关系中的词在交际中一般可以自由替换.近义词聚合的基本机制是中心义素的同一性,处于近义关系中的词在交际中不可替换.7.学位论文李俊兵英语法律文本中同义、近义词的并列及其在英汉互译中的运用2005英语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受到法语、德语、拉丁语等外来语的大量涌入以及文艺复兴时期文风的影响,形成了今天英语中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关的词语和词组并列的现象,其中以同义、近义词的并列最为常见。
同义、近义词并列使用是英语重要的词汇特征之一,最典型的体现就是英语法律文本。
由于法律文本是最严肃、最庄重的文体,其中的每个词语甚至标点符号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法律文本更需要字斟句酌。
正确判断法律文本中并列使用的同义、近义词语或词组的内涵及其在上下文中的具体差异,对于法律文本的正确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另一方面,汉语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尽管也有多种外来语词语大量进入汉语的情形,但并未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来自不同语言的、词义相同、相近词语或词组大量并列使用的情形。
即使汉语法律文本也不例外。
然而,古代汉语是以单字为词语单位的,大量使用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关的单字,形成了现代汉语中以两个字为主的词语,极少再使用单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