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底栖动物_Meiofauna_研究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型底栖动物(Meiofauna )研究概况
吴昌文 李志国 夏武强
(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
中国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 邮编:315731
【提要】 本文系统的总结了国内外各学者对小型底栖动物在底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研究概况,认为小型底栖动物是构成
底栖小食物网的基本环节。由于它们种类繁多、丰度极大、生活周期短,因而它们的代谢活动直接关系着系统内物质的代谢和营养元素的再生。同时也总结了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以及各种环境因子对其影响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沉积物粒度参数(中值粒径和粘土百分比含量)和叶绿素a含量是小型底栖动物数量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影响两大类群线虫和桡足类的环境因子有所不同,同时也对其中的主要类群线虫和桡足类的分类学研究作了介绍;此外对线虫和桡足类的密度比值在环境污染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吴昌文等,2008。小型底栖动物(Meiofauna)研究概况,《现代渔业信息》杂志,23(3):9-12。
关键词:小型底栖动物 丰度 生物量
作者简介:吴昌文,男,1981年出生,毕业于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水产养殖系,目前在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站工作。主要从事水产养殖技术推广服务以及水产动物病害测报等工作。
1 小型底栖动物在底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小型底栖动物通常包括自由生活的海洋线虫、底栖桡足类、介形类等,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已有许多论证(蔡立哲等,2000)。小型底栖动物由于其细小的个体和比较高的周转率,在底栖生态系统小食物网的能量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郭玉清等,2002),也是仔、稚、幼鱼和虾蟹等经济动物的重要饵料(慕芳红等,2001)。对于其所具有作用,Mcintyre (1969),Tenore (1977)等,Montagnapa 和Bauer J.E (1995)等经过研究得出它有刺激微生物生产,加速有机物降解,促进营养物质再循环,以及补充新生生产力对氮的要求等多方面的作用。小型底栖动物是底栖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底栖小食物网的基本环节,由于它们种类繁多、丰度极大、生活周期
短,因而它们的代谢活动直接关系着系统内物质的代谢和营养元素的再生。
2 小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和分类学研究
2.1 小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
目前我国郭玉清(Guo Y et al ,2001;Guo Y Q et al ,2001;Guo Yu qing ,2000)等对小型底栖动物分类学和生态学进行了研究。例如,郭玉清(2002)等人对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的丰度、分布格局及其与沉积环境因子间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型底栖动物中,线虫是
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类群,桡足类位于第2位,处在第 3位的类群在两个航次中有所不同,在1998年航次,双壳类幼体的数量位于第3位;1999年航次,多毛类的数量位于第3位。慕芳红(2001)等人对渤海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鉴定出的14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占绝对优势,桡足类丰度居第2位,这两个类群总和占小型底栖生物总丰度的 94.8% ~ 97.5%。在生物量中所占比例列前4位的类群依次为线虫、多毛类、桡足类、双壳类,加起来超过小型底栖生物总生物量的 80%。小型底栖生物的 74%分布于 2 cm 以浅表层中;张志南(2001)等人对胶州湾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共鉴定出的 14个小型生物类群:自由生活的海洋线虫占总数量的86.6%,底栖桡足类居第2位,
文稿收到日期: 2008-01-25
第 23 卷 第 3 期2008 年 3 月现 代 渔 业 信 息
MODERN FISHERIES INFORMATION Vol.23 No.3
Mar., 2008
10第 23 卷 第 3 期
现 代 渔 业 信 息
占总数量的5.7%。按生物量,海洋线虫(35.9%)、介形类(32.6%)、多毛类(13.7%)和桡足类(8.3%)共同构成小型动物的优势类群,80%以上的小型生物分布在0~2 cm以浅表层内;蔡立哲(1998)等人则对厦门潮间带泥滩和虾池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的丰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是海洋线虫,此外还有底栖桡足类、多毛类和寡毛类;方少华(2000)等对厦门浔江湾小型底栖生物数量分布及生态意义进行了研究,并首次报道了1998年5月厦门浔江湾水域5个测站小型底栖生物调查的初步结果,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为59.65个/cm,自由生活的海洋线虫是优势类群,占总密度的89.28%;其次,底栖桡足类占2.76%;其它类群所占比例较少,并提出了在水产养殖高度密集的该海区,其生态功能是比较脆弱的,为了该湾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充分发挥其主导功能和兼容功能的同时,该湾的环境问题应引起重视并得到有效的保护。从以上各个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数量方面,还是在多样性、生物量方面,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和底栖桡足类都是小型底栖动物中最主要的两个类群。
2.2小型底栖动物分类学
海洋线虫是海洋中最丰富的后生动物类群,从滨海带的高潮线直到深海大洋的最深海沟处,从寒冷的两极直到深海脊上的高温热泉生物群落都有它们的分布,它属于小型底栖动物的永久性成员(张志南等,2003)。因此,对海洋线虫分类学的研究也比较多。比如,张志南(2003)等对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系统分类学进行了研究,指出虽然海洋线虫属于泄腺纲,由Bremerhaven种名录和Lorenzen确立的分类系统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海洋线虫的分类系统仍处在发展和完善中,需要发现更多更有价值的共近裔性状用于物种水平和较高分类阶元的分析和鉴定;邹朝中(2000)在厦门大学海滩潮间带泥基质区分离到自由生活海洋线虫轴线虫科的两种(Axonolaimus spinosus Butsch li和Parodontophora amoyensis sp.nov),并对它们的形态进行了描述;邹朝中(2001)对厦门岛附近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研究中发现于厦门大学海滩潮间带泥基质区两种联体线虫科:异毛联体线虫新种(Paracomesoma Xiamenense sp.nov.)和变异毛咽线虫(Dorylaimopsis variabilis Vincx,1997),并对它们进行了形态上的描述;黄宏靓(2002)等报道厦门岛东南海滩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单宫线虫目希阿利线虫科新种—厦门吻腔线虫(Rhynchonema Xiamenensis sp.nov.),同时对新种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与近似种作了比较;蔡立哲(2000)等通过对厦门钟宅泥滩海洋线虫群落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的研究得出:1999年2月和1999年5月在厦门钟宅泥滩3个取样站取样,获得自由生活海洋线虫48种,隶属于3目19
科41属 .这些海洋线虫在厦门潮间带均是首次记录,主要优势种有变异毛咽线虫(Dorylaimopsis variabilis)、Viscosia sp.、吞咽线虫(Daptonema sp1.)、囊咽线虫(Sphaerolaimus balticus)和Thalassomonhystera sp.等五种,与台湾海峡海洋线虫比较,厦门钟宅泥滩海洋线虫种类较少,密度高,种类多样性指数值低,这与钟宅潮间带和台湾海峡沉积物中海洋线虫的食物源、生态因子影响等密切相关;邹朝中(2002)等对厦门岛海滩海洋线虫数量及其种类分布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5个月份中线虫的优势种类相对较为固定,采样的5个月中,优势种类的变化不是很大,Daptonema sp1、Eumorpholaimussp.、Terschellingia、Longicaudata等始终是较为优势的种类;而垂直分层的较深层中线虫种类有较明显的变化。
对于海洋底栖桡足类的研究我国目前还相当薄弱,分类学方面,沈嘉瑞(1956)等、郑重(1965)等、陈清潮(1974)等在海洋浮游桡足类调查中报道少量我国近海的猛水蚤;生态学方面,Fleeger(1986)等对长江口及近海域的底栖桡足类进行了生态学的初步研究;张志南(1989,1990)等在对渤海小型底栖生物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中底栖桡足类只作为一个大的类群对数量和密度进行统计,未进行过专门的研究,而慕芳红(2001)等则专门对渤海底栖桡足类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对77种底栖桡足类丰度所做的聚类和标序分析得出支配研究海域底栖桡足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深和沉积物粒度。
3 小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波动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水深、沉积物粒度、有机质含量、叶绿素含量、水温、季节以及自身繁殖特点等等(Heip et al,1985;Clark et al,1994;Juario,1975;Wieser,1960;Coull,1988;Somerfield;1995),对小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的研究也比较多,如:郭玉清(2002)等人对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的丰度、分布格局及其与沉积环境因子间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在对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与其沉积环境因子的分析表明,水深与小型底栖动物丰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和桡足类丰度的相关性为极显著;沉积物的中值粒径与桡足类的丰度和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呈负相关,前者为极显著,后者为显著;砂、粉砂和粘土含量影响三者的丰度变动,其中与桡足类丰度的相关性为极显著或显著。沉积物中的叶绿素a、脱镁叶绿酸a、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与三者丰度的关系不很明显;慕芳红(2001)等人对渤海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与水深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