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导学案答案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春》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春》导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269290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3b.png)
16《春》教案课前热身温故知新同学们想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如何描述春光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
”)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如何描述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如何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学习目标有的放矢1、识记文学知识及字词。
2、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构造。
3、剖析作者绘景的特点,学习作者描述景致的方法,意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要点、难点)4、累积优美的句子,领会清爽自然的语言风格指点迷津授之以渔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光景或两三个光景来写春的,今日学的散文《春》写的光景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
作者是如何描述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旁,此刻我们就欢喜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光景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会大好春光,找寻与作者察看的差距。
涉及考点形成网络总写全部山、水、太阳的脸(远)草:钻、嫩、绿、满、软绵绵花:开满,红、粉.白、甜味儿(树上、花间、地上)绘春分写风:抚摸、酝酿雨:细、密人:赶趟儿颂春生机勃勃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教课流程一防患未然1 本文作者是,现代、、。
它的主要代表作有散文集、诗文集和文艺论著。
2、给以下加点字注音:朗润酝酿黄晕衬托委宛振作........落地.赶趟发酵薄烟应和....夸耀.嘹亮.抚摸.蓑笠..嫩叶.窠巢.3、解说以下词语:欣欣然:朗润:赶趟儿酝酿:卖弄:委宛黄晕:衬托:舒活:4、查词典给以下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涨悄散晕笼应薄和5、观察你的经历,请你起码写出 2 句古诗文中描述春季的诗句,课内外均可:二讲堂研究1.自主学习自主怀疑,快乐解疑(以下贯彻以读为本的思想,合时的默读、齐读或个人读)例(大屏幕出)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导学案及答案
![朱自清《春》导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60853d84254b35effd345e.png)
11、?春?导教案设计:龙的故土【学习目标】1、学习赏识感悟,感知文章整体,意会诗画境界,感觉作者的审美感情2、学习抓住光景特点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的修辞手法3、感悟作者用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艺术语言,表达出对春季的热爱,颂扬与赞叹之情。
【学习重难点】1、学习抓住光景特点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的修辞手法。
2、感悟作者用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艺术语言,表达出对春季的热爱,颂扬与赞叹之情。
【自主预习案】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迷藏宝藏漫步散在草丛里薄烟薄弱薄荷应和和解和面和稀泥2、从下边的文字中分别找出写各样感觉的句子。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味,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样花的香,都在轻轻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③鸟儿将巢何在繁荣嫩叶中间,高盛行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洪亮的喉咙,唱出委宛的曲子,跟微风流水应和着。
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整天嘹亮地响着。
写嗅觉的:写听觉的:写触觉的:3、朱自清,字,江苏扬州人,现代家,诗人,代表作有,等。
4、本文共描述了哪几幅春季的图景?给每副图加个小标题5、朗诵文中优美的语句,并摘抄在下边。
【课内研究案】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当秋风萧瑟的时候,当大雪纷飞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会在心中期望春季。
由于春季带给人暖和,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常常不由自主的吟诗作文。
引导学生背诵相关春季的古诗。
今日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
明确目标。
二自主研究,释疑解惑。
读春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诵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勒生字词。
2、记一记。
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第一都要累积一些新词。
在听读中,你圈点勾勒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何感觉它们重要?3、想想。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春〞的?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述春季的?请分别给每幅画面拟一个适合的小标题。
品春1、寻美句。
第1课《春》导学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副本
![第1课《春》导学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副本](https://img.taocdn.com/s3/m/bfd51011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73.png)
第01课《春》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了解课文内容;2、听录音,学习重读与停连的技巧。
【导学流程】一、学一学在老师精心设置的问题和预习要求的引导下,学会课前预习,提高预习效率!1、整理作者常识及写作背景要求:根据资料链接整理出你认为重要的与作者有关的常识内容,要抓住重点,语言简洁。
资料链接:作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
现代家、、、民主战士。
散文有《春》、《欧游杂记》、《绿》、《背影》、《荷塘月色》等,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等。
朱自清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的清廉爱国,也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
2、通篇诵读,划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并准确断句。
(1)掌握下列词语的字音字形和词义(参照文下注释)酝酿..()()卖nòng()嘹.()亮黄晕.()烘.()托静.()默呼朋yǐn()伴抖擞.()精神花枝zhāo()展朗.( )润应和.( ) 风筝.()喉咙.()(2)通读课文,标出段号,划出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语句。
(能体现景物特点、情感、揭示主题的词句应为文中的关键词句)3、细读课文,整体把握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要求:细读课文,按下列问题的要求整体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
(1)《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体裁)。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地理位置)的春天特有的景象。
抒发了之情,表达了作者的情怀。
(2)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分成哪三大部分?各部分又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二、议一议,导一导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在议论、交流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并寻求老师的辅导!(一)情景导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
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春》导学案及答案
![《春》导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fecf9a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7c.png)
他还是一位画家,对绘画有很深的造诣。因此他的诗很有些“绘画美”。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关于这首诗的背景, 这首诗是在安史之乱以后,王维为了谋求政治上的出路,不得已而请缨出塞,单 枪匹马赶到碎叶去勤王的情景。当时他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对好友元二使非 常留恋,以酒相送,把满腔愁绪倾吐在明丽的字句中。
《春》导学案及答案
目录
01 一、课前热身
03
④最后一幅图在全文 中有什么作用?
02 二、课堂探究 04 参考内容
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为主。
2、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3、体会语言的清新、细腻。
4、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赞美 之情。
5、学会在生活中观察景物,抒 发自己的感受。
3、你觉得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以理解需要大家帮忙解决一下?(教师根 据学生的需要来点拨)
4、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意说给 大家听一听?试着说说看。
5、教师小结并板书:景美、情 真。
6、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 读这首诗。
四、品读古诗,深化理解。(你 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7、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谈:一是从王维的角度 体会他的情感;二是从元二的角度体会他和王维之间的情谊。)
①第①②段总写春天来了,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一个新来的季节写得有形有 情,有声有色。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你找出描述性的语句划下来,并体 会其作用。
②课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中“山” “水”“太阳”的特点是什么?并用一个词概括这一段所写的内容。前两个分句 分别从山的哪一方面,水的哪一方面说的?“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
8、在这短短的一首诗中包含着深深的情谊。请大家再读一读这首诗,找一 找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出王维和元二之间的深情厚谊?为什么?
《春》导学案及答案
![《春》导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f73d10a300a6c30c229fae.png)
9、《春》导学案班别:姓名: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感受文章思路。
2 学习诵读方法,包括认知朗读、感知朗读、默读、声情并茂朗读,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学习重点:1、理解本文的思路2、掌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难点: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课时安排:2课时一、自主预习1、音形积累酝酿()宛转()黄晕()应和()蓑笠()抖擞()笼罩()朗润()落地()烘托()嘹亮()涨起来()宛转()抖擞()薄烟()朗润()捉迷藏()仿佛()稀疏()鸟巢()抚摸()发酵()喉咙()2、词语释义呼朋引伴:;花枝招展:;宛转:;酝酿:;郎润:;嘹亮:;应和:;欣欣然:;3、走进文本和作者《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作者抓住了春的特点,准确生动的描绘出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之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
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二、合作探究12)3、课文对“春”的描写可分为三个部分,试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三部分的内容。
(《同步指导》P27)4、文章最后一部分,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分别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三、拓展延伸仿写句子:旅游者说:“鸟语花香、清风吹拂的西子湖就是美,一种自然的美。
”四、测评1、请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3)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2、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4)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导学案
![《春》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f051d228ea81c758f57879.png)
《春》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作者的文学常识和本课的词语。
2、努力做到声情并茂的朗读。
3、理清思路,从修辞的角度品味语言。
4、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感并背诵课文。
课前展示:1、《春》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号____________,后改为自清,字______。
原籍浙江绍兴人,现代的______,________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2.、积累词语。
(1)给加线的字注音。
酝酿()()宛转()黄晕()应和()()蓑衣()抖擞()()笼罩()朗润()烘托()你认为重要的生字新词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词语。
呼朋引伴:花枝招展:朗润:酝酿:宛转:欣欣然:(3).《春》是一篇优美的________散文。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________的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________之情。
自学与探究:1、分组朗读:在小组内朗读自己最喜爱的段落,一定要读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其他组员可帮助他指出其中不足的地方。
2、朗读展示:小组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读自己喜爱的段落。
3、请再次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
(小组内讨论,派代表回答)4、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春》写得有形、有色、有声、有情,充满诗情画意,具有丰富的美学因素。
(1)、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
(小组内先交流,再班内展示)形式:我认为第段的句子写得很美(或很精彩),因为这句话用(修辞;表达方式;或抓住哪几个词),写出了。
(2)、小组选派代表对精彩的句子进行讲解。
形式同上:我们组认为5、春天这么美,这么好,在这大好春光里,我们是不是只看看草、赏赏花?(小组合作赏析第七自然段,并齐读。
)6、作者朱自清把春天描绘得这么美,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他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讨论,回答。
《春》导学案 (11)(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春》导学案 (11)(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https://img.taocdn.com/s3/m/42dc0fa64693daef5ef73dc9.png)
《春》学案(附录图片)预习一【学习目标】1.感受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通过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的想象力。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领悟各种修辞手法及其连用、兼用、套用,对增强文章感染力的作用,感受作者营造的春的氛围。
3.了解作者在写景中抒情的手法,培养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思想感情,陶冶情操,追求富有朝气和生命力的新事物。
【课文提示】1.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自称“扬州人”;他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民主战士。
他的名篇有《绿》《背影》《匆匆》《威尼斯》《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朱自清为建立崭新的白话散文作出过很大的贡献,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散文大家。
郁达夫说:“朱自清虽则是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
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2.《春》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之一。
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作者抓住春的特点,用火热的情感、清丽的色彩,通过有层次的、生动的描绘,画出了生机盎然的春的形象,歌唱春的创造力,赞美春天的无限希望,传递出作者内心蕴涵的蓬勃向上、奋发创新的真挚情感。
【正音正字】窠巢kēcháo宛转wǎnzhuǎn蓑笠suōlì【朗读课文】《春》的常规修辞颇讲究层层分明,环环扣题,长短结合,整散结合。
1.体会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感受充满情趣的春的画面。
2.体会作者春的赞美,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作者“盼春”之情。
第二部分(第2-7段),具体描绘春天的景物。
作者从“草、花、风、雨、人”五个侧面写春的景象,春天的气息。
五个段落五幅画,合起来组成一幅立体的春天全景图。
这幅图不仅有丰富的色彩,有形状,有声音,有景物,有人物活动,还有层次分明的意境,表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①(第2段)通过春天的山、水、太阳,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
《春-朱自清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春-朱自清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https://img.taocdn.com/s3/m/fdbab436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a2.png)
《春-朱自清》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通过学习《春/朱自清》,学生能够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情感表达和文学特点,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导学内容:一、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常熟。
他曾就读于南京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散文家,代表作品有《绿》、《春》等。
他的作品以清新、含蓄、细腻而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二、作品赏析《春》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随笔,描写了作者在春天的一个午后,与妻子在院子里晒太阳的情景。
文章以朴实的语言、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对家庭、生活的热爱和感悟,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三、文学特点1. 清新淡雅:朱自清的散文以清新淡雅著称,他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受。
2. 细腻入微:作者对细节的描写非常细腻入微,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琐碎细节的观察和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3. 情感真挚:朱自清的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他对家庭、生活、自然的热爱和感悟贯穿于他的文字之中,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导学问题:1. 作者朱自清的生平经历有哪些?他的文学风格和特点是什么?2. 《春》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什么情景?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3.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有哪些?你最喜欢的一篇是哪一篇?为什么?拓展阅读:1. 读一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比如《绿》、《背影》等,体会他的文学风格和情感表达。
2. 了解一下朱自清的家庭生活和与妻子的感情故事,了解他的创作背景和情感来源。
导学案总结:通过学习《春/朱自清》,我们不仅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文学特点,还深入体会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朱自清的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受。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次导学,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朱自清的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课时一、课文背景《春》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描写了作者在春天的一个下午,看到一株桃树盛开的情景,引发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春》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春》精品导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74eff7763231126fdb11bf.png)
《春》导学案(含答案)主备沙漠海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第1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
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勃的春天,对春天进行了田园牧歌式的抒情,它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积累词语,给加点的字注音。
朗润.(rùn)涨.起来(zhǎng)嫩.绿(nèn)宛.转(wǎn)应和.(hè)撑.伞(chēng)酝酿.(niàng)窠.巢(kē)蓑.衣(suō)戴笠.(lì)抖擞.(sǒu)黄晕.(yùn)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欣欣然)(2)明亮滋润。
(朗润)(3)本文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是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赶趟儿)(4)本指造酒时的发酵过程,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酝酿)(5)密密地开着的花。
(繁花)(6)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呼朋引伴)(7)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宛转)(8)昏黄,不明亮。
(黄晕)(9)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文中比喻姿态优美。
(花枝招展)3.导语: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
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导学案与练习题 附加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导学案与练习题 附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a69fe0960590c69ec376ed.png)
《春》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感受文章思路。
2 学习诵读方法,包括认知朗读、感知朗读、默读、声情并茂朗读,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社会生活,充满朝气与活力并且积极向上的个性品格。
【学习重点】1 学会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朗读;审美赏美。
享受语感默读【学习难点】1领悟文章的诗画意境,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陶冶个性。
【课时安排】2课时【学法指导】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语言生动,优美,学习本文首先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到作者对于春天的喜爱,并且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在朗读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抓住春的特点,有层次地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
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 给下列加点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酝酿()黄晕()披着蓑衣()涨起来()宛转()应和()戴着斗笠()抖擞()2 下面四句话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密蜂嗡嗡地叫着B 一年之季在于春C 跟清风流水应和着D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3 朱自清,字,江苏扬州人,现代家,诗人,代表作有,等。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A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B ……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C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D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5 本文共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图景?二、新课学习(一)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设疑:朱自清先生抓住了春天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描写春天的?描绘了几幅图?2 讨论:在认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讨论提出的问题并作解答3 学生用一句话来描绘自己心目中的春天并与朱自清的《春》作比较。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 赏析:A 在朱自清先生描绘的一幅幅春的画卷里,你最欣赏的是哪幅图?请说出理由。
B 这些春的图画中,找出文中用来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的。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c078c5d0d233d4b14e69a7.png)
《春》阅读专项训练导学案基础训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酝酿()胳膊()抖擞()应和()支撑()摇曳()宛转()傍晚()抚摸()嘹亮()2.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xīn xīn rán (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⑵鸟儿将cháo ()安在fán huā nèn yè()当中,高兴起来了,hū péng yǐn bàn()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⑶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huáng yǜn ()的光,hōng tuō()片安静平的夜。
⑷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suō()着,戴着lì()。
他们的房屋,xī xī sh ū shū()的,在雨里jìng mò()着。
2.填空。
⑴《春》的作者____字____。
原籍浙江绍兴,后随祖父、父亲定居____。
1927年写的《____》、《____》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根据课文内容,可知此文的体裁是________。
⑵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展开,着力地描绘了()、()、()、()、()五幅图画,把一个花卉争荣、生机勃勃、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⑶描写春花色彩鲜艳的排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描写春雨细密、闪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课文中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比较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和括号中的词,你觉得哪个用得好些,谈谈你的看法。
(1)小草从土里钻(长)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蜜蜂嗡嗡地闹(叫)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吹)着你。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春》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春》导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cb4d1325c52cc58ad6be34.png)
《春》导学案朱自清姓名组别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导语:春天是一屡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阵阵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秀美羞怯;春天是我们用汗水、勤劳和智慧栽种的一茬茬希望、梦幻和理想……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憧憬和欣喜,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吧!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酝酿(yùn niàn g )liáo(嘹)亮水涨(zhǎng)黄晕( yùn )散(sǎn)在草丛中抖擞( sǒu )hōng(烘)托应和( hè)朗rùn(润)wǎn(宛)转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欣欣然)(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呼朋引伴)(3)比喻姿态优美。
(花枝招展)(4)舒展、活动。
(舒活)(5)明朗润泽。
(朗润)(6)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酝酿)(7)一年的计划在春季考虑安排。
(一年之计在于春)3. 修辞方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D)A.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 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
D. 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4.从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闹飞)着。
②小草也青得________(刺逼)你的眼。
③山________(湿润朗润)起来了。
④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________(衬托烘托)出一片________ (安静寂静)而和平的夜。
4.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出生在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春》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春》导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e2023e52ea551811a68729.png)
16 《春》学案课前热身温故知新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
”)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学习目标有的放矢1、识记文学常识及字词。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3、分析作者绘景的特点,学习作者描绘景致的方法,领悟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4、积累优美的句子,体会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指点迷津授之以渔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
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涉及考点形成网络总写一切山、水、太阳的脸(远)草:钻、嫩、绿、满、软绵绵花:开满,红、粉.白、甜味儿(树上、花间、地上)绘春分写风:抚摸、酝酿雨:细、密人:赶趟儿颂春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教学流程一未雨绸缪1本文作者是,现代、、。
它的主要代表作有散文集、诗文集和文艺论著。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朗润酝酿...黄晕.烘.托宛转..抖擞.落.地赶趟.发酵.薄.烟应和.炫.耀嘹.亮抚.摸蓑笠..嫩.叶窠.巢3、解释下列词语:欣欣然:朗润:赶趟儿酝酿:卖弄:宛转黄晕:烘托:舒活:4、查字典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涨悄散晕笼应薄和5、考察你的阅历,请你至少写出2句古诗文中描绘春天的诗句,课内外均可:二课堂探究1.自主学习自主质疑,快乐解疑(以下贯彻以读为本的思想,适时的默读、齐读或个人读)例(大屏幕出)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册导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4347b1b307e87100f69652.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册导学案及答案张静中学七年级语文备课组一、《春》一、基础达标1.填空。
《春》的作者是,原名,后改名自清,字。
原籍浙江绍兴,后随祖父、父亲定居。
1927年写的《》《》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根据课文内容,可知此文的体裁是。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酝.()酿黄晕.()蓑.()衣应和.()斗笠.()朗润.()嘹.()亮婉.转()静默.()舒.()活3.解释下列词语。
(1)卖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呼朋引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应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花枝招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酝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
风,草。
(2)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看,,,,密密地斜织着,。
(3)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
“”,刚起头儿,,。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题目)(一)整体感知1.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展开,着力地描绘了()、()、()、()、()五幅图画,把一个花卉争荣、生机勃勃、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2.文中描写春花色彩鲜艳的排比句有:3.文中描写春雨细密、闪烁的句子有:(二)问题探究1.“一切景语皆情语”,即诗情与画意完美结合。
试谈谈本文的艺术特色。
2.试举例说明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春天的。
3.结尾三个比喻句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如果把三个比喻句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变化?三、自学检测(语段阅读,重点突破)(一)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春》导学案-【上好课】(统编版2024)
![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春》导学案-【上好课】(统编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cf91b19f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bc.png)
胜日寻芳赏春光轻吟慢嚼悟春语——《春》导学案【学习目标】1.想象文中春之景,感受自然的妙曼,生活的醉美。
2.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3.揣摩关键语句,品味优美语言,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4.深入学习比偷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感。
【重点难点】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2.品味优美语言,入学习比偷的修辞手法。
【任务群】任务一:积累·字词常识任务二:勾画·绘春之色任务三:朗诵·吟春之句任务四:品味·赏春之言【学习过程】我校文学社计划举办“与春邀约·纵情欢唱”好文推荐活动,朱自清《春》一文以高票入选。
请你以社团成员的身份参加此次活动,并积极完成相应的任务。
【课前学习任务】★任务一:积累·字词常识由于名额有限,本次沙龙活动采取“字词常识积累”闯关的形式领取门票,闯关成功的同学才能获得入场券。
请同学们闯关。
第一关: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并大声朗读下列词语。
嗡.嗡()朗润.()酝酿..()卖弄.()喉咙.()应和.()嘹.亮()烘.托()静默.()风筝.()健.壮()抖擞..()呼朋引伴花枝招展窠.巢()稀疏.()筋.骨()黄晕.()第二关: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形容高兴的样子。
()(2)明亮滋润。
朗,明亮。
润,滋润、润泽。
()(3)本义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4)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文中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5)鸟兽昆虫的窝。
()(6)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7)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本义含贬义,文中是贬词褒用。
()(8)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现在多写作“婉转”。
()第三关:请根据你课前查阅资料所得补全下列空缺。
朱自清(1898—1948) ,字,号。
江苏扬州人。
现代、、学者。
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等。
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著有诗文集《》散文集《》《》《你我》等。
《春》导学案含答案
![《春》导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ee6703a32d7375a5178000.png)
《春》导学案【学习目标】1、加强朗读,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难点)【课时安排】二课时【知识链接】1、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原名自华,后改名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5年任教于清华大学,1931年留学英国,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
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春》等。
毛泽东高度评价:“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本文写于1933年7月,选自《朱自清选集》。
2、散文知识(1)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诗歌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2)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3)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所谓“形散”是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所谓“神不散”是指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放得开,收得拢。
3、学习散文的方法:理清写作思路,品味文章语言,揣摩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4、品味语言的技巧:首先要善于发现,善于选取。
你可以选描写生动的词;选突出精神品质的词;选用得不像原义的词;选不能不用的词。
(特级教师胡明道语录)5、揣摩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读懂句子解情理,词义延伸找比喻,勾连生活想一想,透过表层悟深义。
(特级教师胡明道语录)6、景物描写的角度(1)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2)远近角度(3)高低角度(4)动静角度(5)虚实角度(6)正侧角度7、景物描写的顺序:空间顺序(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山尖—山坡—山腰等)、时间顺序(春、夏、秋、冬、晨、午、暮、夜等)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2、理清写作思路,划分段落层次3、体会景物特征,感悟描景方法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从语言、意象、内涵等方面学习鉴赏诗歌。
【学习重难点】
从语言、意象、内涵等方面学习鉴赏诗歌。
【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1.知人论世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
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
曾用笔名梁真,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
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
1941年12月穆旦所作的《赞美》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语文教科书。
2.九叶诗派
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诗歌赏析】
一、初读:疏通诗意
1. 给下列划线字标注读音。
摇曳(yè)蛊惑(gǔ)
2. 学生自由诵读,体会朗读时应把握的感情。
3. 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同学提出诵读建议。
4. 学生齐读诗歌。
二、精读:整体把握
1. 作者写春用了哪些意象?写出了春的什么特点?
提示:草、花朵、暖风、你。
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美丽生动。
2.这首诗的两个诗节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一、二节之间是怎么衔接的?
提示:总的来说,第二节与第一节形成明显的并列与相互对应的关系,但是第二节在主题上更深化了一步,由大自然春天的绚烂转向了生命春天的迷惑和痛苦。
这种痛苦正是一种现代的自我意识的体现。
“蓝天”承上。
“我们紧闭的肉体”启下,从自然的春天过渡到人生的春天。
3.怎么理解“永远的迷”、“紧闭的肉体”,试从上下文加以分析。
提示:前者写春天的神秘和诱惑。
后者写被禁锢,被封闭,被压抑的青春。
4.“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厚重,轻灵。
三、美读:思考感悟
1. 合作探究:这首诗通过写春天来表达怎样的主旨?
提示:表现生命的春天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充满了渴望和追求,也显示出强烈的反叛意识,同时不可避免地陷于无奈、焦灼和迷惘之中。
这首诗所表现的青春主题是复杂的:其一,有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富于朝气;其二,充满了无尽的渴望和追求;其三,对“禁锢感”显示出强烈的反叛或叛逆意识;其四,在“被点燃”后“无处归依”而陷于迷惘。
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能够把上述复杂的特点糅合在一起,生动地展现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
2.合作探究:本诗的语言特点。
一、语词的厚度和力度。
这主要体现在对春天的颜色和形体的描绘上,例如写“绿色”,诗人用“火焰”状“绿色”之盛、之逼人眼目,用“摇曳”写出了“绿色”具有动感的形态
二、矛盾方法的运用。
这首诗通过“矛盾”的语言组织来形成艺术感染力的特点。
例如,第二节中“紧闭的肉体”与青春期蓬勃的活力、“泥土”的滞重与“鸟的歌”的轻盈以及“点燃”与“无处归依”等,均构成了矛盾,这无疑增强了诗句的张力与密度,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某些句式的欧化。
现代新诗受西方诗学影响很大,表现之一是句法的因袭。
像这首诗里的“当……”句式、“如果”这一关联词、“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的倒置用法,都可看出西诗影响的痕迹。
还可以了解穆旦对文言和旧体诗词语言的拒斥,不用“陈旧的形象或浪漫而模糊的意境”,而强调用“非诗意”的辞藻入诗。
【拓展阅读】
阅读穆旦的《冬》,写出读后感。
冬穆旦1976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
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
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
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
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
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
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
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
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绕着温暖的炉火,
和两三昔日的好友闲谈,
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
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
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
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
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
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
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
鉴赏提示:
在《冬》里一片交响音乐中,突出的调子是:生命跳动在严酷的冬天,渴望感情的热流的温暖。
诗人在冬天里有好梦,他奇怪为什么深藏的春天还没有一点儿消息。
从季节看,是从春到冬,大自然逐渐萧条,而从诗人的心境看,似乎他的希望在逐渐复归。
在最幻灭、最绝望的时候,诗人仍怀有一丝最潜在的希望,到十年浩劫结束的时候,诗人的心灵真正开始复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