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2016部编版)第20课“孤独”群诗《江雪》《独坐敬亭山》《登幽州台歌》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独坐敬亭山》教案精选7篇

《独坐敬亭山》教案精选7篇

《独坐敬亭山》教案精选7篇独坐敬亭山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

二、教学重点: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三、选文目的:通过对诗句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

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累。

四、教学准备: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李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诗人了,我们学过不少他写的故事,大家能背诵出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手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

(板书课题,生书空、齐读)(二)知诗人,解诗题。

1、知诗人。

李白,唐代诗人,他写的诗又多又有名,所以人们又称它为“诗仙”,(介绍历史背景。

)2、解诗题。

“独”是指独自一个人。

请同学们看注释了解敬亭山。

师:李白一个人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朗读全诗,体会李白的心情。

3、检查生字,朗读全诗。

课件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领读。

出示全诗,全班齐读,教师指导古诗停顿并范读。

(三)悟诗意,觉诗境。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诗的前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1、重点引导“众”与“孤”之中蕴含的多与少之意,“尽”与“闲”对比教学,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

2、小结前两句: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的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3、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后两句,后两句诗中作者又看到了什么?4、读诗句,小组讨论诗句含义。

5、小结后两句:我静静的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谁也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敬亭山了。

6、过度:作者为何心中什么也不想,只有那座不言不语的高山呢?古人写诗往往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情,(了解李白不同时期的诗和他当时的境遇,体会本诗抒发的情怀。

《江雪》全文与赏析

《江雪》全文与赏析

《江雪》全文与赏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经典诗作《江雪》。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极其幽静寒冷的画面。

开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诗人以宏大的视角展开,连绵的群山之中,飞鸟绝迹,众多的道路之上,不见行人的踪迹。

“千”与“万”两个字,极力渲染出空间的广阔无垠,而“绝”和“灭”则凸显出环境的极度寂静与冷清。

在这样广袤而又空寂的背景下,仿佛整个世界都被冻结了,给人一种无比孤寂和凄凉的感觉。

接着,诗人将目光聚焦到江面上,“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画面中出现了一艘孤独的小船,船上坐着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他独自一人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

“孤”和“独”两个字,将老翁的孤独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然而,这位老翁却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安然自若地垂钓,他的内心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呢?或许,老翁是在逃避世俗的纷扰,寻求内心的宁静。

在这冰天雪地之中,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和争斗,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他的垂钓并非为了捕获鱼儿,而是在钓一种心境,一种超脱于尘世的豁达和淡定。

也有可能,老翁是在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尽管周围的环境如此寒冷和孤寂,但他依然坚定不移地守在那里,不被外界的困难和挫折所动摇。

这种坚守,是一种对自我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简洁而又深邃。

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广阔的“千山”“万径”与渺小的“孤舟”“独钓”相对比,更加突出了老翁的孤独和渺小,也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同时,诗人以“雪”为背景,不仅烘托出了寒冷的氛围,更象征着一种纯洁和宁静。

在语言上,《江雪》用词精准、简洁。

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意境,没有丝毫的冗余。

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这首诗还反映了诗人自身的处境和心境。

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他在政治上的失意和生活中的困境,让他感受到了深深的孤独和无奈。

《江雪》或许正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他以老翁自喻,表达了自己在困境中坚守的决心和对理想的追求。

《独坐敬亭山》原文及鉴赏

《独坐敬亭山》原文及鉴赏

《独坐敬亭山》原文及鉴赏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诗鉴赏敬亭山,又名昭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风景幽美秀丽、山上有敬亭。

天宝十二年秋,李白南下宣城,常登敬亭山览胜。

《独坐敬亭山》通过对敬亭山的吟咏,抒发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之情,表现了诗人倔强、孤傲、清高的精神,暗示了自己因为强烈要求个*解放、反抗封建权贵而遭到的排挤和*的苦闷,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得到短暂的安慰和解脱。

宣城山水是一生为之低首的谢朓生活过的地方,而敬亭山又是谢朓做宣城太守时经常游赏吟咏的风景佳处,因此他来这里,自然有一种“*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缅怀前贤,追寻遗踪,“千古一相接”的心理,正如他在《游敬亭赠崔侍御》中所说:“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

”可是,当时的李白,处境心境毕竟不同于任宣城太守的谢朓。

自天宝三载(744)因遭谗毁赐金放还以来,已经十年了,生活是自由的,而心里却始终充满着“我独不得出”的愤慨和“世人自弃我”的孤独。

在此情况下,诗人独坐敬亭,对着这座谢朓赏爱过的青山,思绪纷然而又心情悠然地吟出这首传响千古的名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意思是说:天*将晚,所有的鸟儿都从高空中消逝了,连仅有的一朵云*也不肯停留,悠闲地飘走,这里表面为写景,实则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可悲现实。

许多正直而有才能的仁人志士都遭到邪恶势力和世俗的打击和孤立。

李白的被遣还,就曾饱尝到世俗小人的讥诮和白眼。

在这首诗中,以“众鸟”和“孤云”所隐喻随波逐流的世人俗流,与诗人的岿然“独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尽”、“闲”二字因诗人的“独坐”而产生,也好反衬出诗人的孤独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二句,是指诗人只有和敬亭山相互间才能久看而不感到厌倦;就是说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

同时,以敬亭山的雄伟壮丽与众鸟的喧嚣渺小、孤云的轻浮相比,更显出诗人人格的高洁、伟岸,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

古诗两首—独坐敬亭山课件(人教版新课标语文)

古诗两首—独坐敬亭山课件(人教版新课标语文)

这首诗是李白 离开长安后,经过 了长达十年的飘泊 生活,来到宣城时 所写。在长期的飘 泊生活中,他饱尝 了世态炎凉的滋味, 心中充满了孤独寂 寞的情感。
学习步骤: 读好题目、了解作者
看注释、想画面,理解诗意
反复品读、体会感情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 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一片白云; 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李白很孤单、寂寞)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Βιβλιοθήκη 厌:满足。(“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 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 地飘向远方。我看着山,山看着我,怎 么看也不觉得满足。只有敬亭山才是我 最知心的朋友。
独:独自一人。
敬亭山:山名。在今安徽省 宣州市郊外。
李白(701-762), 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 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 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 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 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 深远的影响。
思考:此时的李白坐在 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他 又在想些什么呢?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0课《古诗五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0课《古诗五首》
-韵律规律:通过举例、练习,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平仄、对仗等韵律特点,学会模仿创作,加深理解。
-意象与隐喻:教师需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隐喻,如《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寓意孤独与超然。
-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将古诗中的情感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心境。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举例:《登鹳雀楼》中的“千里江陵一日还”展示了诗人王之涣的博大胸怀,通过“千里”与“一日”的对比,突显了时光流转与人生短暂的哲理,这是需要学生重点理解和感悟的内容。
2.教学难点
-对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记忆。
-把握古诗的韵律规律,如平仄、对仗等。
-体会古诗中的意象和隐喻,理解其深层含义。
其次,我发现学生们在分析古诗的意象和隐喻时,往往难以将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诗背景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入。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多提供一些关于古诗背景和诗人生活的资料,让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显得不够积极。为了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课中尝试一些互动性更强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古诗创作等,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韵律、意境和情感表达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应用古诗。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觉得可以增加一些创意性的环节,如让学生们尝试自己创作古诗,并将他们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比。这样既能锻炼他们的创作能力,也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独坐敬亭山原文及赏析

独坐敬亭山原文及赏析

独坐敬亭山原文及赏析独坐敬亭山原文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独坐敬亭山原文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独坐敬亭山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一作:惟/唯)翻译: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注释】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作品介绍】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创作背景】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

李白《独坐敬亭山》柳宗元《江雪》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李白《独坐敬亭山》柳宗元《江雪》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李白《独坐敬亭山》柳宗元《江雪》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作者天宝三年离长安,十余年后李白秋游宣州时作此诗。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作者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时作此诗。

(1)两首诗中都着一“独”字,请分别谈谈“独”在诗中不同的意蕴。

【参考答案】:《独》诗中“独”重在描摹景物特点,刻画出“孤云”的形象,为全诗营造了孤寂的氟围,也暗含了诗人遭贬而过上孤高自适的流寓生活。

/《江》诗中“独”具有卒章点题的作用,刻画出“独钓者”的形象,表明遭贬诗人孤清自许的人生态度。

(2)两首诗在写景技巧上异中有同,试综合赏析并指出它们的相同处。

答:两诗均是写景寄情。

《独》诗取“鸟”“云”诸山景,寄寓了诗人怀才不遇而感孤独,进而到大自然中寻求安慰的情怀。

/《江》绘“鸟飞绝”“人踪灭”诸雪景,表现了遭贬诗人不畏寂寥冷峭江雪而独钓的、孤傲高洁的心主。

(意对即可)【对比赏析】:《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

飞鸟绝迹,人踪湮没。

遐景苍茫,迩景孤冷。

意境幽僻,情调凄寂。

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

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

诗题是“江雪”。

但是作者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静谧凄寂。

栖鸟不飞,行人绝迹。

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

一直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

读至结处,倒头再读全篇。

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生出。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部编版)第20课“孤独”群诗《江雪》《独坐敬亭山》《登幽州台歌》课堂实录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部编版)第20课“孤独”群诗《江雪》《独坐敬亭山》《登幽州台歌》课堂实录
【屏显】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前”和“后”指什么?
生:时间。
师:没错,这是诗人将“孤独”放在了“时间”的层面来讲。请用“前不见……后不见……”这个句式给老师介绍一下你们的学习生活呗!
生:……
生:(害羞地摇头)
生:(微笑着摇头)
生:我觉得还是陈子昂。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很是孤独。
生:我觉得是柳宗元,因为其他人的孤独是可以排遣的。只有柳宗元没办法排遣自己的孤独。
师:如果是你,你面对孤独,你更倾向于谁的对待“孤独”的态度?
生:第二种。
师:那就是李白的方式,你是个很懂生活的孩子。能正视孤独,并且享受孤独。
师:同学们蒋勋先生说: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蒋勋先生还说,一起来——
生:“千山”“万径”渔翁是大空间中最小的那个点,体现他的“孤独”。
师:有道理!我们还可以从色彩上面来看。
生:“雪”写出来都是白色的,写出来一种凄冷的气氛。反映出诗人内心的色调也是寒冷的,冷色调。
师:她不仅说出了颜色,还说出来了感觉“寒”。寒的不仅仅是“江”,还有渔翁孤独的内心。
师: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渔翁”这一意象的意义。读——
生:(读)当你静下来,处于孤独的状态,内心的语言就会浮现。你不是在跟别人沟通,而是与自己沟通,所以不管禅宗或者西方教派,都有闭关的仪式……
师:要我说啊,面对孤独我们还要拥有阳光心态。因为生活中不时有一个意外,就把你抛到孤独的边缘,使你一次次重新面对自我。暑假里老师也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意外,摔了一跤把大门牙给摔掉了一颗。(生善意地笑)你想啊,一个中年妇女,颜值是不会有什么提升了,这还破了相了,你说郁闷不郁闷?(生大笑)更让我郁闷的是我还要来咱温岭上课,于是我把自己“屏蔽”了,跟谁也不想讲话,跟哪都不想去,我开始了自我对话。某一天,我就这么想通了:我是来上课的,又不是来选美的!更何况缺了一颗牙的老师,还胆敢站在舞台的中央,你们说她美不美?

[精品课件]四川省雅安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

[精品课件]四川省雅安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



读 出 什 么 情 感 ?
独念 怆天 然地 而之 涕悠 下悠 !,
后前 不不 见见 来古 者人
。,
这首诗历来被人称为“陈子昂压卷之作”,你 能谈谈原因吗?
一二句:时间:俯仰古今,时间绵长。 前--后;古人--来者。两用“不见”相连,表现
自己的孤独寂寞。
三四句:空间:宇宙寥阔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 何况生不逢时,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



独念 后 前

怆天 不 不
感 读 ?
然地 而之 涕悠
见见 来古 者人
下悠 。,
!,
作者介绍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唐诗革 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 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 的文人。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 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 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 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写作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开始了历时五年的齐赵 之游,生活更加充满浪漫情调: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 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他一直在山东、 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此时的他是一位裘马清狂的青 年诗人 。
望到了一个青春勃发的杜甫, 望到了一个乐观向上的杜甫, 望到了一个满怀豪情的杜甫. 望到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杜甫. 望到了一个迎难而上的杜甫. 望到了一个善于发现自然和生活之美的杜甫. 望到了一个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杜甫
挑战:译诗时押韵。
王安石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一、《江雪》1.1 原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2 翻译千山万水,只有一只凄凉的小船在孤寂的江面上穿行,老渔翁蓑衣戴笠,独自垂钓,四周的人迹早已消失不见,这是一幅多寂寥的冬日画画1.3 赏析此诗节奏优美,灵动大方,结构精致,婉转动人,可以说是文人墨客心目中最具有魅力的诗之一。

用最简练的文字,表达出寂静美丽的冬景,虽然极富感情,却不含任何煽情成分。

二、《静夜思》2.1 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2 翻译睡前,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似乎落了一层霜,我抬头望去,看见那银盘似的月亮高悬在天空。

不禁低头默想起故乡的亲人。

2.3 赏析《静夜思》描写了一幅幽静的月光夜景,诗人运用格律优美的韵律,通过朴素的诗情,给人以深沉的感受和想象力,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感到了一种从内心深处流动的柔情与怀旧之情。

三、《登鹳雀楼》3.1 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3.2 翻译太阳从山顶缓缓落下,黄河奔腾入海,在此处登高眺望,虽已看尽千里万里但仍想再往前上一层楼。

3.3 赏析这首诗表现出了轻盈、奔放的艺术风格,节奏明快,意蕴深远,气势磅礴,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杰出作品之一。

诗中形象描绘了黄河风景的宏伟壮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追求进取的人生信条。

四、《悯农》4.1 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2 翻译春天种下一粒粟,秋天就能收获万颗谷子。

可是在这广阔的天地里,还有许多农夫因为没有一块闲地种植而饿死。

4.3 赏析《悯农》是一首社会现实主义诗歌,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怜悯之情和对农民的关注与关爱。

此诗用简练而有力的语言,深刻地反映出了社会上贫富差距不等所引发的严重社会问题,以及对这些困难的农民同胞所寄予的同情之情。

《江雪》全文及解析

《江雪》全文及解析

《江雪》全文及解析《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内容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极其寒冷、寂静、空旷的雪景图。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诗人开篇就以宏大的视角勾勒出了一个极度寂静、寒冷的世界。

连绵的群山之中,连一只飞鸟的影子都看不到;众多的道路上,也没有一个行人的踪迹。

“千”和“万”这两个数量词,极力强调了空间的广阔,而“绝”和“灭”两个字,则生动地展现出了环境的极端冷清和寂寥。

这种极度的寂静和空荡,仿佛将整个世界都冻结了,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孤独和寒意。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画面中出现了一位独自在江上垂钓的老翁。

他坐在一只孤零零的小船上,身披蓑衣,头戴斗笠。

在这漫天飞雪、寒冷刺骨的江面上,他独自一人专注地垂钓。

这位老翁的形象,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的孤独和坚韧,在这片寂静的冰雪世界中显得格外突出。

整首诗的意境,既有对大自然雪景的真实描绘,也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从写作手法上来看,这首诗运用了对比和烘托的手法。

通过“千山”“万径”与“孤舟”“独钓”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老翁的孤独。

同时,以茫茫雪景烘托出一种清冷、寂静的氛围,增强了整首诗的感染力。

从情感表达方面,诗人柳宗元当时被贬永州,处于政治上的困境之中。

这首诗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同时也展现了他不向命运屈服、坚守自我的精神。

那在寒江独钓的老翁,或许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一份超脱和坚韧。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凝练,短短二十个字,却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绝美的雪景图,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

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没有丝毫的冗余。

在后世的影响方面,《江雪》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赞赏。

它不仅在文学价值上具有很高的地位,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人对雪景和孤独主题的创作。

对于读者来说,每次诵读这首诗,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领悟。

它可以让人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内心的宁静;也可以让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汲取到坚韧不拔的力量。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原文与诗歌鉴赏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原文与诗歌鉴赏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游历宣城之际。

山以亭名,为南齐诗人谢朓吟咏处。

在这首诗中,李白对世俗的傲岸精神,表现为对孤独感的玩味和自我欣赏。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大致给岭云、归鸟这两个诗歌意象定了性,它们都成了皈依自然的象征。

前二句写众鸟飞尽,孤云不留,象征的是诗人鄙弃世俗,而世俗也排斥诗人,所谓“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


后二句之妙在不更从独处落笔,却从不独处写独。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也就是辛弃疾用词所诠释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此”(《贺新郎》),这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同法,以“相看两不厌”力破孤独感,它表现是一种精神上的要强。

诗人将敬亭山人格化,实是将自己情感外化,人和山两者同出而异名,互相欣赏其实是自我欣赏,所以“只有”云云,最终又强
调了诗人的孤独感。

归根结蒂,诗人是在顾影自怜,为自己的孤独大唱赞歌。

《独坐敬亭山》赏析(精选12篇)

《独坐敬亭山》赏析(精选12篇)

《独坐敬亭山》赏析(精选12篇)《独坐敬亭山》赏析篇1一、导入: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二、学习课文(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3)解诗题,知作者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①指名读②汇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

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

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②复习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③自己带着感情读④四人小组读古诗⑤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⑥全班再齐读古诗《独坐敬亭山》赏析篇2知识点: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江雪》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江雪》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江雪体裁:诗题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作者:名字:柳宗元年代:唐代描述: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

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翻译:原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译文:所有的山,飞鸟全都绝迹;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原文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805—815)。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但由于反动势力的联合反对,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实际上过着被管制、软禁的“拘囚”生活。

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

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

赏析二:思想内容诗人仅仅用二十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向读者展示了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清高,渔翁的性格孤傲。

而这一切实则是诗人由于憎恨当时在走下坡路的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

赏析三:艺术特色诗人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

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使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首先,“千山”、“万径”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

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

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独坐敬亭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独坐敬亭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独坐敬亭山体裁:诗题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作者:名字:李白年代:唐代描述: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翻译:原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译文: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原文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你看我、我看你却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

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

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

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赏析二:思想内容《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李白诗词《独坐敬亭山》拼音版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诗词《独坐敬亭山》拼音版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诗词《独坐敬亭山》拼音版原文译文赏析《独坐敬亭山》李白zhòngniǎo gāo fēi jìn众鸟高飞尽,gū yún dù qù xián孤云独去闲。

xiāng kàn liǎng bù yàn相看两不厌,zhǐ yǒu jìng tíng shān只有敬亭山。

【注释】⑴尽:没有了。

⑵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⑶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⑷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赏析】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共同提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歌的形象与意境: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帮助学生理解每首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和表达的意境。例如,《登鹳雀楼》中“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壮阔景象,《望庐山瀑布》中瀑布的雄伟气势,《夜宿山寺》中寺庙的宁静与神秘等。
针对以上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1.通过直观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中的景象和意境,降低理解难度。
2.适当补充与诗歌相关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运用比较、联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4.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小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诗歌的情感表达:五首诗歌都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如《江雪》中柳宗元借雪景抒发孤独之情,《元日》中王安石对新年的喜悦和期望等。
(3)诗歌的韵律与节奏:引导学生关注五首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学会欣赏和朗读诗歌。如《登鹳雀楼》的平仄对仗,使诗歌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诗歌创作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大家积极参与,课堂气氛热烈。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感兴趣或者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更多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

柳宗元的《江雪》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这两首唐诗,每一首都孤独到极致,千载孤寂,难分伯仲

柳宗元的《江雪》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这两首唐诗,每一首都孤独到极致,千载孤寂,难分伯仲

柳宗元的《江雪》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这两首唐诗,每一首都孤独到极致,千载孤寂,难分伯仲(作品:抄袭必究)在成千上万卷的唐诗当中,有这样两首作品,就像是寒夜中的星辰,在辽阔的夜空中,闪烁着孤独而又寂寞的光芒。

在这两首古诗当中,把孤独与寂寞,诠释到了前无古人的境界。

仿佛隔着千年的时光,都能够感受到,诗人心中对于尘世的遣倦,以及他们独有的精神境界,如梦似幻,难以触及。

甚至可以说,这两首唐诗,每一首都孤独到极致,千载孤寂,难分伯仲。

孤独是源自于心灵的感受,但是这两位诗人,却能够通过文字,将这种感觉,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是人们在自己的脑海中,不经意间,便能够描绘出诗中的画面,去体会那种,千年以来,都未曾磨灭的寂寞。

这两首古诗,其实并非十分神秘的作品,反而是每个人都无比熟悉的两首唐诗。

而且诗中的意境,也都十分直白,语言通俗易懂,就像是用寥寥几笔,勾勒而出的写意之作。

虽然所写的风景各不相同,但是整体的境界,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寒江孤影,天地飘雪,一叶孤舟穿梭于江河湖海之间,宛如画卷中的仙人。

然而这样的情形,却未必是真实存在的画面。

很有可能是柳宗元,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所构思出的孤寂之境。

但即便如此,依然能够给人以无比真实的感觉,似乎看到了那一江寒雪,在冷冽的朔风中悄然凝结。

此情此景,正如他当时的心情,远在红尘外,不入凡嚣中。

那一位“独钓寒江雪”的老者,就是他内心里的独白。

看着“千山鸟飞绝”,直到“万径人踪灭”,这一抹独处人世间的沧桑,又有几人能懂?他的心,如同一座被白雪覆盖的山峰,只剩下无尽的冰冷。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群鸟远飞,唯我独归,他像是一只被遗忘的孤雁,留在原地,无法前行,却又不忍离去。

他曾羡慕闲云野鹤的潇洒,也曾感慨灿若朝霞的辉煌。

但时至今日,他才发现,原己并不属于,梦想中的天地。

初一素材初中初一作文:《江雪》与《独坐敬亭山》比较及赏析

初一素材初中初一作文:《江雪》与《独坐敬亭山》比较及赏析

初中初一作文:《江雪》与《独坐敬亭山》
比较及赏析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我认为,虽然这两首诗的作者及他们所处的年代都不同,但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意境方面却有不少相同之处:一是,都是作者“人生在世不称意”而写成的:柳宗元因参加政治改革而被贬至永州做司马写出了《江雪》;李白因在宫廷中遭受排挤而产生隐退江湖的想法,写下了《独坐敬亭山》。

二是,两诗所描写的环境都是很凄清的,诗中的人物都是很孤独的,鸟“飞绝”“飞尽”,人的踪迹都看不见,连天上的云也独自离开了,视野中就只有“孤舟”和一座山了。

三是,面对如此孤寂的处境,诗中的人物都表现出孤傲独立的品格:前者通过“独钓寒江雪”这一举动表达了不畏挫折、独行其是的决心;后者通过“相看两不厌”这一细节流露出愤世嫉俗而又孤芳自赏的情感。

两诗不同处在于:柳诗中的情景冷峻逼人,人物的高傲主要表现为出世,即独立世间,具有较强的积极意义;李诗中
的情景近于冷清闲静,人物的不俗主要倾向于出世,即隐遁世外,有一点逃避现实的意味。

两诗都写出了独特的氛围,刻画出了傲然不羁的人物,从侧面反映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至今仍具有不朽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作文周刊·初一年级版》2006第23期总第3742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孤独”群诗《江雪》《独坐敬亭山》《登幽州台歌》课堂实录第一部分:柳宗元“屏蔽式”孤独师:各位同学大家好,见到大家感到格外得亲切,希望我们本节课的短暂交汇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下面咱们开始上课。

《中国诗词大会》有个环节特别有意思,那就是看图猜诗,今天啊,咱们也来玩一玩,看这幅图你能猜出它会是哪首诗的意境?生:《江雪》,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非常棒,她不仅把诗说出来了还背出来了。

没错,这的确是柳宗元的《江雪》大家看这幅图,群山连绵,白雪皑皑,江心小舟,渔人独钓。

大家说说这个渔翁给你什么样的印象?生:孤独【悟课】以图片猜诗的形式激起孩子的兴趣,课堂迅速升温。

由图片中渔翁的形象引出“孤独”的话题,还算干净利落。

师:没错“孤独”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话题。

(板书:孤独)(屏显《江雪》《独坐敬亭山》《登幽州台歌》)师:看这三首诗,都是写“孤独”。

我请三个同学来读读好不好?(三生读)师:读诗要注意情感节奏,我们一起再把这三首诗读一下。

(生齐读)师:你们觉得这三首诗除了都写“孤独”还有哪些明显的共同点的?生:都是唐诗。

师:唐诗一般给人一种恢弘的气象,展现一个大的背景,对吧?生:没错。

师:大家再看这三首诗,你觉得哪个诗人最“孤独”?生:我认为是陈子昂。

因为他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师:然后他就最孤独?你说。

生:我也觉得陈子昂。

气势比前两首更博大。

师:哦,气势更博大,还有呢?生:陈子昂不仅从时间上还从空间上来表现“孤独”。

师:哇,太棒了!读得这么深!【悟课】由“孤独”的话题引出三首同写“孤独”的诗,在同和异中推进课堂,学生能较好地参与课堂。

师:到底是不是如我们想象的这样的?且让我们进一步探讨吧。

首先我们来看《江雪》。

【屏显】《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背《江雪》师:刚才我们说了“渔翁”很“孤独”,你觉得在这首诗里渔翁的“孤独”体现在哪里?结合具体的“意象”来回答。

知道什么是意象吗?生:知道。

师:知道哦,那咱们就开始吧。

生:“孤舟”独钓,一个人坐在江上而且下着雪,戴着蓑笠默默等待鱼儿上钩。

这种场景很是孤独。

师:你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

还有吗?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周边都没有人,只剩他一个人。

师:哦,她是从听觉出发,对吧?周边都没有其他生命体,只有这一个渔翁,所以表现了渔翁的孤独。

还有吗?生:“千山”“万径”渔翁是大空间中最小的那个点,体现他的“孤独”。

师:有道理!我们还可以从色彩上面来看。

生:“雪”写出来都是白色的,写出来一种凄冷的气氛。

反映出诗人内心的色调也是寒冷的,冷色调。

师:她不仅说出了颜色,还说出来了感觉“寒”。

寒的不仅仅是“江”,还有渔翁孤独的内心。

师: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渔翁”这一意象的意义。

读——【屏显】关于“渔翁”唐诗宋词中有各式各样的渔翁,他们大多数因遭遇挫折而看透世事,从而希望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世事的不满,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怀。

师:原来渔翁的“孤独”其实是谁的孤独?生:作者。

师:作者谁啊?生:柳宗元。

师:我们一起再来看看柳宗元写作这首诗的背景。

读——【屏显】柳宗元少年得志,二十一岁中进士。

后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到永州。

永州给了他太多人生的磨难,回京的希望却又一次一次落空,于是他给自己营造了这样一个“纯白”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他就是“渔翁”,傲然独坐,孑然一身。

师:嗯,我们现在结合渔翁这个意象的意义和柳宗元的写作背景回到“渔翁”身上,这个渔翁下雪天冒着严寒,他能“钓”上什么呢?或者换句话说,他不是在钓鱼,而是在——生:他不是在钓鱼,而是在体会人生!师:他不是在钓鱼而是在——生:他不是在钓鱼而是在发泄。

师:发泄什么呢?生:孤独。

师:他不是在钓鱼,而是在——生:他不是在钓鱼,而是在抒发情感师:抒发什么情感?生:孤独。

师:哦,他不是在钓鱼,而是在用“遗世独立”的渔翁的身影来抗议;他不是在钓鱼,而是寻找一个安静的所在,屏蔽现实。

……但是最终柳宗元没能从自己的“孤独”中走出来,46岁客死他乡。

师:这就是柳宗元“屏蔽式”孤独,读——生:屏蔽现实,沉陷孤独,煎熬度日。

【屏显】柳宗元“屏蔽式”孤独:屏蔽现实,沉陷孤独,煎熬度日。

【悟课】从意象入手聚焦“孤独”,学生有话可说,适时引入“渔翁”意象的含义以及柳宗元写作的背景。

由表及里,深入柳宗元“孤独”的核心,提出对待“孤独”的第一层面:“屏蔽式”孤独第二部分李白的“共处式”孤独师:当然每个人的活法不一样,“诗仙”李白他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孤独”的?【屏显】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在这首诗里李白的“孤独”体现在哪里?请还结合具体的意象说明。

生:“鸟”“云”“敬亭山”这些在别人眼里都是很美的景象,可是在作者的眼里却显得孤独。

师:你看在作者眼里连云都是“孤单”的,可这孤单的一片云也不曾为诗人停留。

生:其实我觉得李白也挺可悲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他觉得所有人都抛弃了他,只有他一个人。

师:谢谢你,你说出了他的实质。

写景实际上是写作者的一种生命状态。

鸟飞走了,云也飘走了,我敢肯定地说如果这山能动,它也会走!【悟课】还是由“意象”入手,由写景到写情。

步步渗入,引导学生走进李白“孤独”的内心。

师生对话热度不断提升。

师:李白为什么这么“孤单”呢?请个同学来读一读:生:(读)【屏显】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的时间已有整整十年了。

长期飘泊的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师:由此可见谁的人生也不容易啊!那么李白如何对待生命里的这些“孤独”?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

生:(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这句话怎么理解?生:他们两个人互相含情脉脉地看着。

师:他们两个人吗?生:是作者将敬亭山看成了人。

师:原来是这样。

李白真乃“谪仙”也,当他的生命里只剩下一座山,他能跟山对话,自己跟自己玩儿。

当然这在他并不算什么,他还能跟月亮对话,跟自己的影子玩呢。

这就是李白“共存式”孤独,读——生:承认孤独,正视孤独,享受孤独。

【屏显】李白“共存式”孤独:承认孤独,正视孤独,享受孤独【悟课】由李白的写作背景到李白的“豁达”风度,学生的表情告诉我,他们很喜欢这样的李白。

提出对待“孤独”的第二层面:“共存式”孤独。

第三部分陈子昂“跳出式”孤独师:陈子昂留下来的诗篇不多,单就其中的一首《登幽州台歌》就足以使他名垂千古,因为他对“孤独”的理解独特而深刻。

【屏显】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前”和“后”指什么?生:时间。

师:没错,这是诗人将“孤独”放在了“时间”的层面来讲。

请用“前不见……后不见……”这个句式给老师介绍一下你们的学习生活呗!生:……生:(害羞地摇头)生:(微笑着摇头)师:都不说,哦,这是你们的隐私,不想说咱就不说了!(笑)我们再来看后两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悠悠”什么意思?生:“悠悠”就是特别空旷特别阔大。

师:天地阔大了,谁就变渺小了?生:个人就渺小了。

师:这是作者把“孤独”放在了什么层面来讲?生:空间。

师:陈子昂生活在武则天时期,政治上连连受挫,内心孤独不堪。

但是陈子昂伟大就伟大在他将“孤独”放到了大的时空里来讲,是啊,在大的时空里,生死都不算什么,更何况是“孤独”?这就是陈子昂“跳出式”孤独,读——生:跳出小我高瞻远瞩俯视孤独【屏显】陈子昂“跳出式”孤独:跳出小我高瞻远瞩俯视孤独【悟课】因为时间的关系这部分处理得比较仓促。

但是20分钟的课让我回头我还得这么处理。

前两句从“时间”维度讲孤独,后两句从空间维度讲孤独,提出孤独的第三层面:“跳出式”孤独。

第四部分:我们的“孤独”如何安放?师: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

这三首诗中哪个诗人最孤独?生:我觉得还是陈子昂。

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很是孤独。

生:我觉得是柳宗元,因为其他人的孤独是可以排遣的。

只有柳宗元没办法排遣自己的孤独。

师:如果是你,你面对孤独,你更倾向于谁的对待“孤独”的态度?生:第二种。

师:那就是李白的方式,你是个很懂生活的孩子。

能正视孤独,并且享受孤独。

师:同学们蒋勋先生说:孤独没有什么不好。

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蒋勋先生还说,一起来——生:(读)当你静下来,处于孤独的状态,内心的语言就会浮现。

你不是在跟别人沟通,而是与自己沟通,所以不管禅宗或者西方教派,都有闭关的仪式……师:要我说啊,面对孤独我们还要拥有阳光心态。

因为生活中不时有一个意外,就把你抛到孤独的边缘,使你一次次重新面对自我。

暑假里老师也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意外,摔了一跤把大门牙给摔掉了一颗。

(生善意地笑)你想啊,一个中年妇女,颜值是不会有什么提升了,这还破了相了,你说郁闷不郁闷?(生大笑)更让我郁闷的是我还要来咱温岭上课,于是我把自己“屏蔽”了,跟谁也不想讲话,跟哪都不想去,我开始了自我对话。

某一天,我就这么想通了:我是来上课的,又不是来选美的!更何况缺了一颗牙的老师,还胆敢站在舞台的中央,你们说她美不美?生:美!(台上下大笑,掌声)师:谢谢。

你们真是善良的孩子,当然在生活中孤独还远不止这些。

当我们生命中的“孤独”来了,不要害怕,不要逃避,正视孤独,不断修炼,这样我们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所以,一起来——生:正视孤独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师:下课!【悟课】首尾呼应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一种反馈。

以自身的尴尬经历打通教法和活法的真正的连接。

【教后记】《正视孤独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是一堂主题型群文阅读课。

青春语文课堂研究着力于七种文本类型:主题型文本、语用型文本、写作型文本、诵读型文本、思辨型文本、拓展型文本、积累型文本。

本次我和忠玉老师选择了主题型,海波老师是诵读型,秋备老师和艳平老师分别是写作型和语用型。

我们想用这种方式向大家阐释“青春语文”,也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师傅的敬意。

我整合了柳宗元的《江雪》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三首古诗,从“孤独”的视角入手,三种层面来分析“孤独”,柳宗元是“逃避”式孤独,李白是“共存”式孤独,陈子昂的“跳出”式孤独,让同学们正视孤独,不畏孤独,享受孤独。

这样处理可能有点大胆,思维过于跳跃,20分钟能把这个问题阐述好,确实不容易,但是我尽力去尝试。

本节课努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1.意象切入由表及里。

主题型文本不是只讲主题,空谈主题,主题型文本必然是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上,也必然会关注到文本的语用价值。

王君老师一直教导我们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必然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扶相携,自然渗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