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简要对比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90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简要对比朱冠男(武警警官学院,四川,成都610213)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是影响当代中国人思维与精神的两大主要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引入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中国传统哲学则在方方面面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我们才能顺利的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而中国传统哲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承必须坚持的根本。
本文尝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进行简单比较,以便将来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差异与联系,为探究新时代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更好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更好的指导实践做铺垫。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区别马克思主义从新文化运动后期传入中国开始,短短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以往不曾有过的思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世界观,给予了我们全新的拯救民族危难的方法论,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
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在将来也会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中国传统哲学不仅渗透进中国其他文化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深入到了中国人的生活,影响我们的日常。
即便是为孩童准备的《三字经》等古籍,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
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哲学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完全的“舶来品”,短短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与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哲学实现了完美并行,共同影响着中国社会。
本文尝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进行简单比较,以便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差异与联系,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与中国传统哲学更好的结合,进而更好的指导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中期,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学习西方旳君主立宪制,“戊戍六君子”血溅菜市口昭 示,学习西方制度文化首先要推翻清政府。孙中山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推行 民主共和制,被袁世凯窃取果实。
第三阶段:文化层次。
主张把“德先生”和“赛先生”请进来,开始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但西 方文化 具有两面性:肯定性——当代性、工业化文明;否定性——强权、霸权和侵略性 形象(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使人们对之又望而生畏)。 马克思主义源自于西方,是西方当代化工业文明旳思想产物,同步又揭发和 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旳矛盾、危机和罪恶。正适合了中国人既想学习西方文明, 又要预防西方资本主义产生旳种种罪恶旳矛盾心理。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教学目旳: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旳涵义、原因,了解马克思主义哲
学中国化旳历史进程,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旳经验教训。
要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经验教训; 难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旳涵义、原因。 教学纲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旳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旳原因;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旳过程;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旳经验教训。
有三个方面主要特点:
(1)进一步学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学习和利用毛泽东旳哲学思想。 (2)致力于利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利用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各项详细工作 (3)开展一系列学术性活动(建国后来旳三次哲学大论战)。
1953—1955:有关综合基础论还是单一基础论旳争论; 50年代末60年代初:有关思维和存在旳统一性旳讨论; 60年代中期:有关一分为二还是合二为一旳讨论。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旳当代性
二、怎样阐扬马克思主义哲学旳当代性? 1、文本解读法; 2、批判对话法; 3、现实问题法。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信仰,又作仰信。
信心瞻仰之意。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些变化对当代青少年的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代青年与以往的青年不同的是:以往青年的信仰往往是一元化的。
而当代青年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信仰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哲学的信仰,对法律的信仰等积极的信仰,还对金钱的信仰,权力的信仰等负面的信仰。
一个国家的未来是青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
如何树立、改正这些青年的信仰?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首要的任务。
一、造成青少年对于信仰缺失和错误的原因(一)当代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认识模糊,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不重视,对于哲学的概念的不了解。
哲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当代青年在复杂的社会中很容易遇到挫折,对于这些困难,往往采取的是一种消极的态度。
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一些观点对于当代青年摆脱这些思想的困惑,促进自身的发展有很好的作用。
可是当代青年不懂得怎么去运用。
比如:马克思哲学中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哲学中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等。
而往往去自我逃避和自我放逐,断章取义于一些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言论,对于这些言论的信奉,是因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不了解,不能结合中国古代思想家当时语境,只从中选取让自己心里受到安慰的语句,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
(三)是当代青年对于信仰的不坚定,当信仰和当前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利益。
信仰的作用日趋弱化,这种信仰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当代青年的发展,让当代青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扭曲。
当年青年由于自身的不成熟,又不能自己树立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对于社会上一些消极的信仰和价值体系选择了默认的接受,这样就造成了正确信仰作用力的弱化。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着许多高度的契合点。
中国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是不可不面对的一部分,中国哲学是理解中国人内在精神的一面镜子;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外来文化要植入中国,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即在本土文化中找到赖以生根的沃土,所以,二者的关系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标签: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一、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概况众所周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三种不同的哲学形态,根据其产生和存在的地域不同,可以分为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根据其学派的不同,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
这三种哲学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尤以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
与中国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外来的文化。
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长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二者有着多方面的高度契合。
因此,合理地阐释中国哲学及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是不可或缺的内在环节。
二、中国哲学的深刻性思想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给予了中国传统哲学深刻的改造,使得传统的文化因素、哲学因素都注入了充满活力的有机内容。
首先,在中国哲学中,我们所运用的确立本体观念的方法,对于解决“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何以是可能的”问题,提供了有益资源。
中国哲学在建立哲学本体论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是一个直觉与逻辑相统一、知识与境界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
掌握了其方法论原则可以适当地防止不可知论、相对主义等的发生。
因此,正确地认识确立本体观念的方法和掌握其相应的方法论原则是中国哲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其次,中国哲学中所阐述的人性论思想对当今我们正确认识与把握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指向意义。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东西方人,在对人性论思想上的理解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基于“人性论预设”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及其基本问题一、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依据哲学基本问题是哲学研究中的最高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指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第二方面是指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是否存在同一性的问题,即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三、哲学的主要派别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不同回答,哲学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哲学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3)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形态①唯物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共同特点是承认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
它在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形态。
第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第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第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②唯心主义哲学:唯心主义的共同特点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
在唯心主义内部又分为两大派别,或者说两种基本形式,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第一、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
共同特点就是世界都不能离开“我”的思想而存在第二、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辩证法;第二个历史形态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第三个历史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摘要:中国传统知行关系的最大特点就是认识的伦理化,两千多年争论不休的“知行之辩”虽然各家的观点都是莫衷一是,但却在一点上达成了共识,即不管是“知”还是“行”都是在道德范畴内进行探讨的,“知”是对伦理道德的认识,“行”是对伦理道德的实践。
因此,传统的道德观是一种在知行关系的探讨中不断提升的带有实践智慧的道德观。
中国哲学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它的存在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日常政治伦理生活紧密相关。
中国知行观非常强调“知”与“行”的不可分割,并特别突出的落到了“行”上。
而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
但是,中国传统知行关系所透露出的实践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是,却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了“实践”重要性,足以显示其智慧。
关键词:传统知行关系;实践观;实践;道德观中国传统知行观是一个争论了两千多年的认识论问题,在此期间形成了各种不同知行观,尽管各家在争辩中难以达成共识,但是在指向道德这个基点时却是不约而同的“不同而合”。
因此,传统知行观探讨下的知也好行也好都只是在伦理道德的范畴之内的。
因而,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多了一些在知与行的矛盾冲突下不断提升的实践智慧。
一、知行关系中的道德内涵纵观中国哲学发展史,从先秦到近代,几乎所有的中国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论说过知行关系的问题,无论是从知行的先后、轻重、难易,还是知行的合一或分离、知行的相资或相离。
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1、知先行后,如《国语·周语(上)》记载邵公见厉王时说:“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是持“知先行后”的观点。
后世程朱理学是这种观点的集大成者。
2、行先知后,孔子有“不知而作之者”是持行先知后的观点。
3、知易行难,如《左传·昭公十年》记载“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
”《尚书》:“非知之艰难,行之惟艰”是持知易行难的观点。
4、知难行易。
孙中山是持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
5、知行分离。
孙中山在进行革命屡次失败之后,得出了知难行易的观点,同时也将知与行割裂开来理解,把人类认识过程按“行先知后”划分为:“不知而行”,“行而后知”,“知而后更进于行”三个各自为政的分割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绪论
三、世界观与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哲学方法论与科学方法论。学
习哲学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哲学方法论与思维方式革。 哲学方法论的理论所体现的思维方式变革。哲学方法论与 理论创新。理论创新的实质、途径和方式。哲学方法论在 理论创新中的作用。解放思想的哲学与哲学的思想解放。
第二节 哲学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本问题和主要特性
绪 论
绪论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为全书讲述马克思主义
哲学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奠定基础。绪论的 逻辑是,由论述哲学的对象与功能,进展为论述哲学的基 本问题、基本派别和主要特性,并在概述哲学传统和中国 哲学的特色、气派和风格的基础上,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当代课题和当代使命,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 观和人生观。
第三节 哲学的历史演进与当代课题
一、哲学的历史演进 二、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 三、我们时代的哲学课题
一、哲学的历史演进
哲学与哲学史。哲学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
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恩格斯语)。哲学史是哲学思 想的演进、更新、变革的历史。史论结合是掌握哲学的重 要方式。哲学发展史中的三大传统。中国传统哲学,印度 传统哲学和西方传统哲学。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哲学基 本问题的深化与哲学理论的发展。人的存在方式的历史转 换与哲学基本形态的变革。现实问题向哲学问题铁转化和 华。哲学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二、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
中国哲学精神。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革故鼎新的发展观,
刚健有为的人生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观,社会和谐的理想 观。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气派和风格。中国哲学凝聚了 中华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认知和感受,积淀了中华民族的 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的中 国哲学的恢宏气派和独特内格。中国传统哲学具有范畴的 对应性与思想的辩证性:天人、阴阳、理气、体用、性情、 知行等。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贡献与局限。儒家学说。道 家学说。儒、释、道的关系。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贡献与 局限。儒家学说。道家学说。儒、释、道的关系。中国传 统哲学与中华文明。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 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传统相结合。体现中国特 色、气派和风格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关系探讨
等进行深入研究的科学,除此之外,马哲理论体系也是辩证
法、唯物论以及唯物论历史观的进一步统一。而中国传统哲 学思想则是指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的相互融合、统 一。由此可以看出,马哲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存在 一定的联系。 马哲理论体系中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所 以,唯物主义主张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物质在不同形态下 的一种表现,精神以及意识都是物质的一种产物,如果没有物 质,就不会产生精神,而没有精神,也不会有意识的存在,精神 与意识对物质存在强烈的依赖感.也就是有了物质,才有了精 神。物质主要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会依赖人的精神和意识, 时问、空间以及运动等都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不能被 创造,也同样不能被消灭。马哲理论体系将物质作为基础,因 为物质是马哲理论体系的基础,是物质进行体现的一种基本 反映.因此,要思考问题就需要以物质作为起点,根据它的发 展规律进行思考。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早期含有较强的唯物主义思想。老子 将“道比作为世界本原”,他认为道生一,一生二,周而复始之 后,世间万物得以生成,继而说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 生于‘无”’。苟子哲学思想则是对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 法的统一,并且在当时还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反对人 们将自然界发生的特殊现象比作为“天”的意识;而对历史经 验进行总结的韩非,则是朴素唯物主义者与辩证法的大思想 家,并在《解老》中指出:“道”是“万物之所然,万理之所稽”,也 就是指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表现在天道观方面;到了三国西晋 (下转第147页)
对州
承担“败诉”风险,这一点与检察机关刑事公诉相一致。但明 显差别是两种诉讼程序的理念不同,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可 以讯问当事人,而行政诉讼不存在讯问程序,行政诉讼中更多 地还是体现双方当事人的平等性。所以,行政诉讼会产生更 多“败诉”的可能性。此时,检察机关如何承受“败诉”风险,从 理论和实践理解“败诉”结果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检察 机关认为“败诉”不可饶恕,那就可能陷入上诉、撤诉(如果给 予检察机关撤诉权利)、不合理抗诉的泥潭。或关系探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比较与耦合分析
马克思主义09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比较与耦合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古典哲学是我国哲学领域的两大主流语言,两者之间虽然有着诸多的不同点,但将两者进行有效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理论成果,对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社会建设仍有着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相同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与中国古典哲学的方法论相契合。
我们先从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两个层面来比较,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所有的物质共同组合成了世界,阐述了物质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人的思想及认识;再来看我国古典哲学一直深受唯物主义传统思想的影响,特别是以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在其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时,都遵从实事求是的原则,这其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正好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观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变化观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在看待问题时坚持联系与发展的辩证观;中国古典哲学其实也蕴含着这种变化观,分析其本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谋而合。
比如我国的先祖们一直在借助万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试图观察描述天地人之间的运作规律,这也证明了我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样,将世间万物当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
再比如五行相生相克印证了事物之间相互对立制约的辩证观[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知论与中国古典哲学的行知论相契合。
认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涵,行知论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主要内涵,仔细分析其实是相通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知论讲求从知识、理论、实践三者的相互联系,作为切入点开展探究;中国古典哲学的行知论主体正是“知行相须”,它揭示了我国先祖们早已认同了认知与实践的统一关系、比如荀子的《儒效》中写道“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是对中国古典哲学行知论的最好诠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异同点历史文化渊源的不同之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法国和德国古典哲学继承而来,它源自西方的海洋文明,有着明显的冒险精神和自由风气,这和它产自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于商品经济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关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关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时代推进而提出的重要理论成果。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解决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与拓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与拓展,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首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如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基本原理。
这些原理的继承和运用,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
其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和创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基于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理论成果,体现了对时代问题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思考和总结。
例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论断,明确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等重要理论观点。
这些观点的提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则相结合,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进步。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与支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对于其指导和支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教育哲学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教育哲学发展的影响【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教育哲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本文首先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哲学的意义,以及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背景。
接着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哲学的指导思想、方法论影响、实践指导、学科建构和理论创新。
结尾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哲学的深刻影响,以及在中国教育领域的现实意义。
同时展望了中国教育哲学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未来发展。
马克思主义通过其阶级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中国教育哲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促进了中国教育系统的发展和改革。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教育哲学、发展、影响、指导思想、方法论、实践指导、学科建构、理论创新、现实意义、未来发展。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哲学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激励了中国教育哲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启示了中国教育哲学研究者在分析教育现象和问题时应该注重历史发展和整体性思维,提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情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哲学的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
它不仅为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还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价值取向。
在当今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深入理解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哲学的意义,将有助于推动中国教育事业朝着更加科学、民主和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1.2 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背景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背景可以追溯至公元前77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当时创建了最早的教育学说,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教育哲学逐渐形成,并在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体系的影响下逐步完善。
在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和思想的交融后,中国的教育哲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哲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哲学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原则为指导,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内在规律、教育的社会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为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
第五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三、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这首先是由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 义哲学源于实践,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它的科学性和旺盛 的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与实际紧密结合。正是这一特性,决定了我们学 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必然是要将它的基本原理与实际结合起来,用 它指导我们去观察、研究和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
马克思是德国人,以他的名字命名 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德国,带有德 国的民族性。相对于中国和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外 来哲学。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一种世 界哲学,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的科学体系。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世界观是人类 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形成的对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 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和观点。这些看法和观点经过哲学家的加工和整理, 上升为系统理论,形成哲学学说。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分不开的。所谓方法 论,是指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对整个世界的总的 根本的看法是世界观,以这一总的根本的看法为指导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便是方法论。一切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它的诞生引起了哲学的革命变革。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然、社会、思维最一般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做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具体内容由以下阐述: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具有其独创性的丰富理论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
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其基础性部分。
所谓基础性,就是说这一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创造性的独特贡献,搭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根本性、奠基性的作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部分。
所谓开创性,就是说这一重要思想面向新世纪,着眼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体现的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体现的哲学思想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蕴含着马克思哲学的中国化。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有哲学系想的的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实践为认识的基础,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用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等哲学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第一次发展时体现的哲学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成果包括:第一,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创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第二,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
党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政策,提供了中国土地革命理论的基本模式。
第三,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理论和红军作战原则的提出。
第四,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初步确立。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路线和独立自主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革命实践中的典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路线,也就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不仅不断总结革命经验,而且还重视从哲学角度思考和看问题。
在毛泽东写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中体现按照辩证法办事的原则,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道路也发挥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实践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本质,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中提出“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与主观和客观相分离的认识”。
①《矛盾论》首次提出矛盾的普遍性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的科学思想。
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科学运用推动者毛泽东思想的不断理论化和科学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发展时体现的的哲学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关系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一方面体现为辩证法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体现为其关于理想的终极目标。
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并结合中国现实进行新的认识和整合,是非常重要的。
马克思主义具有辩证的哲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极端重要的理论地位,主要是由于马克思将19世纪资本主义的矛盾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出来,并对实践有着十分突出的指导意义,使社会主义制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许多国家成为现实。
20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财富的进一步集聚,后工业时代出现,资本主义意识到了其自身的严重缺陷,并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这些并不能说明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过时,而是在灵活的整合当中具有了更为强大的活力。
其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建立在现实的辩证法基础之上,具有辩证的哲学内涵。
可以说,资本主义的改革,正是从马克思的思想和哲学精神中得到的启发。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长久的关键在于,他发现了,资本主义最终无法使普遍的人即劳动者自身得到真正的自由,劳动者实际上已经异化为商品而失去了自身的精神追求。
如何才能解决这一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决的矛盾呢?“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彻底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富成果的。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
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
它是历史之迷的解答,而且它知道它就是这种解答。
”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原因与现实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它必然会经历很多曲折和矛盾,问题是如何面对现实的问题进行化解。
马克思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
中国哲学概论的论文(2篇)
中国哲学概论的论文11 中国哲学资源在《原理》教学中运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把中国哲学资源运用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是可能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教学学术性和教学实效性的基本要求。
同时,对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承担传播中国哲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1.1可能性: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长期以来,关于《原理》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或中国哲学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学术界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当代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以指导当代的革命实践活动也是《原理》教学当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回顾近年来关于中国哲学资源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的运用,大体有三个角度:(1)类比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契合之处,主要围绕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方面,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掌握和领会;(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对中国哲学资源的吸收,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3)中国哲学现代化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借鉴、融合,应当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现代化中汲取的经验和教训,引导学生自觉地承担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
既有的研究为《原理》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也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运用中国哲学资源进行良好的教学引导,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因此,把中国哲学资源运用到《原理》教学中,是可能的。
1.2.必要性:现实的意识形态教育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从西方引进而成为我们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了应对中国社会所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形势,必须认真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
不仅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也需要与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当代文化相结合。
这种结合并不是用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具体革命实践做注解,也不是把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当代文化当脚注,而是有机地、合乎历史和逻辑地解释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浅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权威资料]
浅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D22 A 1673-0992(2011)01-0131-01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在内容与终极目的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两者在某些方面可以相互印证,互相诠释,可以凭借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更好的理解无产阶级这个概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无;整体性逻辑与历史是统一的,完备的哲学体系的展开往往本身就是一部简化了的历史,生命力较强的哲学可以展开为不同的历史文化,与真实的历史相印证。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一部自然的进化史、精神的进化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也可看成是一部经济史、十九世纪的社会发展史。
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的论证既是哲学也是资本主义发展史。
与其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物质统一论不如说是商品统一论。
实践、活动、劳动异化也在体系的后期为生产活动、经济矛盾所取代。
哲学思想不同于科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同哲学体系的创新更多的表现为具体历史哲学的创新,新的历史现象、语汇为马克思展开他的哲学创立了条件,在剥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外壳之后所得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的统一并不足以否定马克思新学说的创新性。
如果不是一个完全的非理性主义者就会认同哲学性加上时代性就具备了科学性。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也附证哲学具有历史现实性,传统哲学的科学性也因此勿庸质疑。
哲学的特点使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东西方前后、相互传承,可以说能够传世的哲学思想必然大同小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形成过程中曾间接和直接地吸收了中国的哲学思想。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驱西方哲学中,特别是18世纪法国哲学和19世纪德国哲学都受到过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例如:伏尔泰、:莱布尼茨、黑格尔等,黑格尔在其哲学体系中,既充分吸收了古代西方哲学思想,亦明显受到中国古代道家“形上学”思想的影响。
他读过《易经》和《老子》这两本中国古代辩证法著作。
黑格尔的“合理内核”辩证法思想中的“正反合”受到了中国“阴阳合”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实际上他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最深刻的科学精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一、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概况
众所周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三种不同的哲学形态,根据其产生和存在的地域不同,可以分为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根据其学派的不同,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
这三种哲学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尤以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
与中国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外来的文化。
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长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二者有着多方面的高度契合。
因此,合理地阐释中国哲学及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是不可或缺的内在环节。
二、中国哲学的深刻性思想
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给予了中国传统哲学深刻的改造,使得传统的文化因素、哲学因素都注入了充满活力的有机内容。
首先,在中国哲学中,我们所运用的确立本体观念的方法,对于解决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何以是可能的问题,提供了有益资源。
中国哲学在建立哲学本体论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是一个直觉与逻辑相统一、知识与境界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
掌握了其方法论原则可以适当地防止不可知论、相对主义等的发生。
因此,正确地认识确立本体观念的方法和掌握其相应的方法论原则是中国哲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其次,中国哲学中所阐述的人性论思想对当今我们正确认识与把握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指向意义。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东西方人,在对人性论思想上的理解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基于人性论预设的差异。
最后,表现为中国哲学对本体论观念的理解,对了解古代的本体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众所周知,中国哲学传统中的本体论思想大致有三大传统占主流地位,分别为:理本论,以理作为本体;气本论,以气作为本体;心本论,
以心作为本体。
由此可见,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气三位一体的哲学思想。
它突显出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观念的整体化和系统化的这一特征。
这一特质在中国哲学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中国哲学中常常把本体概念视为虚位概念;二是将本体理解为是相互包含、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的不同方面的整体实在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通之处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是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循序渐进地融入中国哲学的体系中,成为了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武器,拥有了能够指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真理。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有着相互整合的整合点,有着相融和相通之处。
具体表现为:
首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中国传统朴素唯物论有相通之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线,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一元论指出,气是物质世界的本源,是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进一步表明物质的多样性,当然气一元论并不完善,但也为朴素唯物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契合之处。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是如何产生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方法论等的认识。
在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也同样不间断地传递着以行验知,以行证知的理论传统。
可见,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再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传统朴素辩证法的相融之处。
辩证法的思想具有整体性、普遍性、客观性,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一直延续至今为我们所用。
中国古代
传统文化的思想中,同样也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表现在描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事物的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矛盾规律的总结、质量互变规律的反映,等等,这些辩证法思想都充分展现中国哲学在古代中所呈现的优秀资源。
基于对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经验总结,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过程,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以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积极吸收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资源,以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从而有效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