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驰LFA427激光导热仪 原理与测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闪光导热仪LFA原理与测试

一、概述

材料的导热性能测试方法众多,大体可分为稳态法与瞬态法两大类。其中稳态法(包括热流法、保护热流法、热板法等)根据Fourier方程直接测量导热系数,但温度范围与导热系数范围较窄,主要适用于在中等温度下测量中低导热系数材料。瞬态法则应用范围较为宽广,尤其适合于高导热系数材料以及高温下的测试,其中发展最快、最具代表性、得到国际热物理学界普遍承认的方法是闪光法(Flash Method,有时也称为激光法,激光闪射法)。

闪光法所要求的样品尺寸较小,测量范围宽广,可测量除绝热材料以外的绝大部分材料,特别适合于中高导热系数材料的测量。除常规的固体片状材料测试外,通过使用合适的夹具或样品容器并选用合适的热学计算模型,还可测量诸如液体、粉末、纤维、薄膜、熔融金属、基体上的涂层、多层复合材料、各向异性材料等特殊样品的热传导性能。

闪光法相关测量标准:

ASTM E­1461: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Thermal Diffusivity of Solids by the Flash Method

DIN EN821

DIN30905

二、原理

闪光法直接测量的是材料的热扩散系数,其基本原理示意如下:

图中在一定的设定温度T(由炉体控制的恒温条件)下,由激光源或闪光氙灯在瞬间发射一束光脉冲,均匀照射在样品下表面,使其表层吸收光能后温度瞬时升高,并作为热端将能量以一维热传导方式向冷端(上表面)传播。使用红外检测器连续测量样品上表面中心部位的相应温升过程,得到类似于下图的温度(检测器信号)升高对时间的关系曲线:

在理想情况下,光脉冲宽度接近于无限小,热量在样品内部的传导过程为理想的由下表面至上表面的一维传热、不存在横向热流,外部测量环境则为理想的绝热条件、不存在热损耗(此时样品上表面温度升高至图中的顶点后将保持恒定的水平线),则通过计量图中所示的半升温时间t50(定义为在接受光脉冲照射后样品上表面温度(检测器信号)升高到最大值的一半所需的时间,或称t1/2),由下式:

α=0.1388*d2/t50(d:样品的厚度)

即可得到样品在温度T下的热扩散系数α。

对于实际测量过程中对理想条件的任何偏离(如边界热损耗、样品表面与径向的辐射散热、边界条件或非均匀照射导致的径向热流、样品透明/半透明而表面涂覆不够致密导致的部分光能量透射或深层吸收、t50很短导致光脉冲宽度不可忽略等),需使用适当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修正。

由于导热系数(热导率)与热扩散系数存在着如下的换算关系:

λ(T)=α(T)*Cp(T)*ρ(T)

在已知温度T下的热扩散系数α、比热Cp与密度ρ的情况下便可计算得到导热系数。其中密度一般在室温下测量,其随温度的变化可使用材料的线膨胀系数表进行修正(同时修正样品厚度随温度的变化),在测量温度不太高、样品尺寸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也可近似认为不变。比热可使用文献值、可使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其他方法测量,也可在闪光法仪器中使用比较法与热扩散系数同时测量得到。对于比较法的原理简述如下:

使用一个与样品面积(或至少由遮光片等控制的实际检测面积)相同、厚度(或至少上表面距检测器距离)相同、表面结构(光滑程度)相同、热物性相近且比热值已知的参比标样(以下简写为std),与待测样品(以下简写为sam)同时进行表面涂覆(确保与样品具有相同的光能吸收比与红外发射率),并依次进行测量,在理想的绝热条件下,得到如下的两条测试曲线:

此时根据比热定义:

Cp =Q /△T *m (Q :样品吸收的能量;△T :样品吸收能量后的温升;m :样品质量)则:

Cp sam /Cp std =(Q sam /△T sam *m sam )/(Q std /△T std *m std )

在样品与标样检测面积(对于LFA447取决于遮光片孔径)相同的前提下,若下表面受照光强度(取决于光源稳定性)均匀一致、吸收比(取决于有效表面积(光洁度)与颜色(可由涂覆控制))相同,则Q sam =Q std ;若上表面红外发射率(取决于环境温度稳定性、有效表面积(光洁度)与颜色(可由涂覆控制))及距检测器距离(通常取决于厚度)相同,则△T 与△U 的换算因子固定,可将上式中的△T 用检测器信号差值△U 代替,由此上式可转换为:

Cp sam /Cp std =(△U std *m std )/(△U sam *m sam )

其中Cp std 、m std 、m sam 均为已知,△U (△T )在理想绝热条件下为不随时间而变的确定值,可由上图的曲线水平段直接读到。则:

Cp sam =Cp std *(△U std *m std )/(△U sam *m sam )

需要指出的是,一般实际的测试条件均偏离绝热条件,样品受照射后在升温过程中即同时伴随着热损耗,由此非但△T (△U )在达到最大值后不能保持水平稳定,即使是△T ~t 实测曲线上的最高点△T meas 亦与绝热条件下的△T adiabatic

有一定偏差。如下图所示:

因此在进行比热计算前,需对△T meas 进行热损耗修正,使用修正后的△T corr 进行比热计算。(该修正在Netzsch LFA Proteus 软件中已包含在热扩散系数计算步骤中)

另外,若对标样与样品测试所使用的光脉冲能量不同,需在上面的计算式的Q

一项中引入

标样曲线待测样品曲线

相应的比例系数;若信号放大倍数不同还须在△U一项中引入比例系数,此为具体技术枝节,相应换算由软件自动完成,此处不再赘述。

三、测试

尽管闪光导热仪LFA的热扩散系数与比热测试可在同一次测试中完成,但从技术层面我们不妨将其作为两种类型的测试分别加以研究。

热扩散系数测试要点(其中红色字体的为特别应该注意的地方):

1.样品须为端面平行而光滑的片状固体材料,内部材质均匀。

2.选择合适的样品形状与尺寸。

可选形状一般包括圆片与方片,相对而言圆形样品较为标准,水平各方向上边界条件一致,径向热流较均匀,较易修正。样品直径(边长)不宜太小,越小越偏离无限平面、一维传热的理想情况,边界条件的影响将增大。但尺寸选择同时也应考虑现有样品托盘尺寸、加工条件等其他因素。

3.根据不同的样品材料选择合适的样品厚度。一般的建议值如下:

高导热材料,热扩散系数>50mm2/s(如金属单质、石墨、部分高导热陶瓷等):建议厚度2~4mm。

中等导热材料,热扩散系数在1~50mm2/s之间(如大部分陶瓷、合金等):建议厚度1~2mm。

低导热系数,热扩散系数<1mm2/s(如塑料、橡胶、玻璃等):建议厚度0.1~1mm。

以上各范围只是个大致值,掌握其总体原则(高导热样品制的厚一些,低导热样品制得薄一些)即可,不必恪守其具体范围值。其原则为使光能的透过时间(或t50)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因透过时间太长(如低导热材料制样太厚),过程中热损耗严重,将影响实验精度;透过时间太短(如高导热材料制样太薄),表面石墨涂覆层的影响将增大,所测热扩散系数可能偏低,若t50小至接近于仪器的采样时钟频率的数量级,t50的数据精度将降低,进而将影响热扩散系数的测试精度。

另根据热扩散系数计算公式α=0.1388*d2/t50,厚度值准确与否对热扩散系数计算精度影响极大(平方级关系),因此样品端面必须平行(厚度均匀一致),且必须使用千分尺进行精确测量,保证厚度数据的可靠性。

4.表面涂覆

除了少数深色不透明、表面色泽均匀、反射率低的样品外,对于一般的样品均需进行表面涂覆,涂覆材料通常使用石墨,目的是增加样品表面对光能的吸收比与红外发射率,且对透明/半透明样品使光能仅在表层吸收并进行表层检测,避免透射/深层吸收/深层检测现象。石墨涂层的厚度应适度,既能保证材料表面的均匀有效遮覆,同时又不能太厚,否则最终样品将类似于石墨­样品­石墨的三层复合材料,尤其在样品本身较薄、热扩散系数又较高的情况下,石墨层与界面层的热阻不可忽略,将导致测得的热扩散系数偏低。

另对于高透明度的样品,若石墨涂层不足以有效阻挡光透射,可考虑将样品表面镀金。但镀金后的样品仍需喷涂石墨,以提高光能的吸收比与吸收均匀性。

5.遮光片

样品放入托盘后,上方需放置配套的遮光片,其孔径应比样品直径为小,以屏蔽样品边界(偏离理想一维传热)与托盘本身的传热信号,使检测器仅检测到样品中心区域(接近一维传热)的温升。

6.测试参数设定(LFA447)

对于LFA447,一次测试的总采样点数为2000点,其中baseline(基线)的采样点数建议设为300点,以使分析软件能够使用linear类型基线拟合出由于环境温度不够稳定造成的检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