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循环

合集下载

第三章 鱼类生理学血液gai

第三章 鱼类生理学血液gai

纤维蛋白原
分为三大步
第一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第二步: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
第三步: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内源性凝血途径
Blood Vessel Injury
K
外源性凝血途径
Tissue Injury
Tissue Factor
PK
XII XI
VIII PF3 Ca2+ V PF3 Ca2+
XIIa XIa IX

红细胞的膨胀与皱缩


(三)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浮在血 浆中,不容易下沉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悬浮 稳定性。其大小以血沉表示。

原因: 红细胞表面积/ 体积之比较大, 红
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力也大,下沉缓慢。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SR——
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 距离。
(三)、输血原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
二、动物的血型及其应用
(一)动物的血型
血型即根据红细胞上抗原差异对血液加以 分类的血细胞抗原型。
(二)家畜血型的应用

异性孪生不孕; 组织相容性; 新生仔畜溶血症。
第三章
血液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在心血管
系统中循环流动。

血液的基本功能:
运输功能
缓冲功能 吸收热量 生理性止血和防御功能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和血量
血液
血浆: 水、低分子物质、蛋白质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量:血浆和血细胞的总和。
成年畜禽的血量约为体重的5-9%。 人的血量占人体重7- 8%,体重为60kg,血 量约5L 。

2024版动物生理学血液循环课件

2024版动物生理学血液循环课件

输送富氧血液
动脉血管主要负责将富含氧和营养物 质的血液从心脏输送至全身各组织器 官。
血流速度快
由于动脉血管内血压较高,血流速度 较快,有利于将血液迅速输送至全身 各部位。
2024/1/29
13
静脉血管特点及作用
2024/1/29
管壁较薄,弹性较小
01
静脉血管管壁主要由单层扁平上皮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弹性
01
02
03
04
心脏内部被分隔为四个腔室, 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
房和右心室。
心房与心室之间通过房室口相 通,房室口附有房室瓣,可防
止血液倒流。
左心房接收来自肺静脉的氧合 血,左心室将氧合血泵入主动
脉,供应全身组织器官。
右心房接收来自上下腔静脉的 非氧合血,右心室将非氧合血 泵入肺动脉,进行气体交换。
03
04
黏附
血小板能黏附在受损血管壁上, 形成止血栓子。
聚集
激活的血小板通过释放化学物 质吸引更多血小板聚集在一起,
加强止血效果。
收缩
血小板内含有收缩蛋白,能使 血管收缩,减少出血量。
释放
血小板能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 质,如生长因子、凝血因子等,
促进血管修复和凝血过程。
2024/1/29
21
PART 05
28
鸟类和爬行动物类
2024/1/29
心脏结构
三腔心,包括两个心房和一个心室,部分分隔氧合血和未氧合血。
循环类型
不完全双循环,心脏输出的血液一部分经体循环,一部分经肺循 环,存在混合血现象。
血压调节
主要依赖神经调节,如压力感受性反射,体液调节机制相对简单。
29
两栖动物类

鱼类循环系统介绍

鱼类循环系统介绍

血清:将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元除去所残留的液体。
5
红血球:多数鱼类呈扁圆形。一般具细胞核,含血红 蛋白,所以血液均为鲜红色。 白血球:分为粒细胞和无粒细胞两类。粒细胞分为: 嗜中性白血球、嗜酸性白血球及嗜碱性白血球;无粒细胞: 淋巴球和单核白血球。 血栓细胞:无色,小 于红血球。血栓细胞与血 液的凝固作用有关。鱼类 的血栓细胞与哺乳类的血 小板的不同点是它是一个 真细胞,有核和细胞质。
鱼类循环系统介绍
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血 液 心 脏 动脉和静脉 淋巴和淋巴管 造血器官
2
功能:将氧气、营养物质以及激素运送到体 内各器官和组织内,并把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组成:由液体和管道两部分组成。液体分为 血液和淋巴两种;管道分为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两种;血管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鱼类的淋巴 系统不发达。 特点:封闭型,单循环,心脏一心房一心室。
19
1.眼静脉 2.喷水孔 3.舌弓静脉 4.鳃静脉 5.前主静脉 6.锁骨下静 脉 7.后主静脉 8.侧皮静脉 9.前颜面静 脉 10.颈静脉 11.心脏 12.肝静脉 13.腹侧静脉 14.眼后静脉 15.骼静脉
髓质组织分布于鱼体不同部位:消化管粘膜下层、肝脏、生
殖腺及中肾等。
17
赖迪氏器官(Leydig’s organ)
软骨鱼类食道粘膜层下方的扁平的器官,能生成白血球,当
脾脏移去后,它也能产生红血球。
18
头肾
一些硬骨鱼类的肾脏前部有前肾的残余组织,称为 头肾,它已不起排泄作用,变成一种淋巴髓质组织, 具有制造白血球、血栓细胞与毁灭陈旧红血球的功 能。
10



大多数静脉都和动脉平行分布。 头部:前主静脉及颈下静脉等→古维尔氏管或静脉窦。 尾部和躯干部: 真骨鱼类:尾静脉→分成左右两支进入肾脏:左侧一支称 肾门静脉,它在肾脏后部拆散成毛细血管,然后又汇集到 左后主静脉;右侧的一支不形成肾门静脉,直接连到右后 主静脉,这支静脉一般较粗大。 板鳃类:尾静脉进入左右肾脏都形成肾门静脉。 消化器官→肝门静脉→ 毛细血管网→ 肝静脉→古维尔氏管。

鱼的血液循环是怎样的?

鱼的血液循环是怎样的?
鱼的血液循环是封闭的,其心脏比较简单,位于鳃附近,由一个心房和一个 心室组成。鱼的鳃由许多有许多毛细血管的小叶。通过它巨大的面积它将水 中溶解的氧吸收到血液中。鱼鳃的功率非常高(有些鱼可以利用70%的水溶 解的氧),这可能说明鱼的红血球的功率很高。
• 硬骨鱼的鳃外有一块角质的盖,鱼在呼吸时同时张嘴和将鳃盖打开,这样将 水吸入口中,鳃盖上的膜防止水从这个方向流入。合嘴时可以通过嘴前部的 一个机构将水从鳃缝中挤出去。软骨鱼没有鳃盖,它们必须不停地张着嘴游 动,来让水通过它们的鳃流过。
• 一些硬骨鱼(比如鳗鱼)的鳃缝非常小,它们的鳃在陆地上也可以保持一段 时间潮湿,这样它们可以在陆地上呼吸一段时间。一些其它多多少少可以两 栖的鱼还有其它的呼吸器官:有些鱼可以通过皮肤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有 些鱼可以将空气吸入肠内,其流畅良好的肠壁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氧。有些鱼 身上有突出器官可以作为呼吸器官使用,一些鱼的鱼鳔与它们的肠相连,它 们的鱼泡也可以用来辅助呼吸空气中的氧。肺鱼的肠的突出物已经演化为肺 了。

鱼类学循环系统

鱼类学循环系统

鱼类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和形态 因种类而异,有些鱼类具有特殊 的红细胞变形能力,以适应不同
的氧气运输需求。
鱼类淋巴系统
1
鱼类淋巴系统由淋巴管、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构 成,主要功能是运输淋巴液,参与免疫反应。
2
淋巴管负责收集组织间隙中的淋巴液,并将其输 送到淋巴器官或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
3
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等,能够过滤和清除 血液中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维持鱼体的免疫 平衡。
研究鱼类循环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相互关系 和调控机制,探讨循环系统对激素分泌和代 谢的调节作用。
循环系统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研究鱼类循环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和调控机 制,探讨循环系统对免疫应答和抗感染的调节作用 。
循环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关 系
研究鱼类循环系统与神经系统的相互关系和 调控机制,探讨循环系统对行为和生理功能 的调节作用。
循环系统在鱼类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物质运输
循环系统在鱼类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物质运输作用,能 够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部分,同时将代谢废 物排出体外。
维持内环境稳定
循环系统通过调节血液中的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 浓度,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保证鱼类正常生理功能的 发挥。
能量传递
循环系统在能量传递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能够将氧气和营 养物质中的能量传递给身体组织,支持鱼类的生长和活动。
组织学研究
通过显微镜观察鱼类循环系统各个器官的组织结 构,了解其细胞组成和排列特点。
比较解剖学研究
通过比较不同种类的鱼类循环系统,找出共性和 差异,有助于理解鱼类进化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生理学研究
生理功能研究
01
通过实验手段研究鱼类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如血压、血流量、

循环系统图

循环系统图

文昌鱼血液循环系统图
文昌鱼血液循环:闭管式,无心脏,腹大动脉能搏动
圆口纲血液循环系统与文昌鱼类似,但出现心脏,位于围心腔。

硬骨鱼类血液循环系统图
鱼类血液循环为单循环,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方式与圆口纲基本相同。

软骨鱼类心脏由静脉窦、1心房、1心室、动脉圆锥(心室向前的延伸)构成。

硬骨鱼类心脏由静脉窦、1心房、1心室、动脉球(不是心室向前的延伸而是腹大动脉基部的延伸)构成。

静脉窦与心房间具窦房瓣,心房与心室间有房室瓣,动脉圆锥内(心室与动脉球)具半月瓣,动脉球基部没有瓣膜。

《鱼类的循环系统》课件

《鱼类的循环系统》课件

白细胞
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等,参与 免疫反应。
鱼类血液的循环路径
心脏
推动血液流动,将血液泵入鳃和 身体其他部位。

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气并释放 二氧化碳。
身体组织
血液通过细小的血管供应氧气和 营养物质,并带走废物。
鱼类血液的功能
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
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能够与氧 气结合,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
《鱼类的循环系统》ppt课件
• 引言 • 鱼类的循环系统概述 • 鱼类的心脏 • 鱼类的血液 • 鱼类的鳃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主题介绍
01
02
03
鱼类循环系统概述
介绍鱼类的循环系统,包 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等组 成部分。
循环系统的功能
阐述鱼类循环系统的主要 功能,如输送氧气和营养 物质、回收废物等。
部位。
运输废物和二氧化碳
血液将身体产生的废物和二氧 化碳带回心脏,再通过鳃排出 体外。
维持内环境稳定
血浆中的无机盐、葡萄糖、氨 基酸、蛋白质等成分维持内环 境的渗透压、酸碱平衡和正常 生理功能。
免疫功能
白细胞能够识别和清除入侵的 病原体,维护身体健康。
05
鱼类的鳃
鱼类鳃的位置
鱼类鳃位于其头部两侧,通常被透明 的鳃盖覆盖。
鱼类循环系统的核心知识点
重点解析
本章总结
01
鱼类循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交 互作用
02
难点解析
03
04
鱼类循环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 性
鱼类循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相 互影响
下一步工作
研究展望 深入探讨鱼类循环系统的演化历程 探索鱼类循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协同进化机制

第三章 鱼类生理学血液循环

第三章 鱼类生理学血液循环

圆锥(bulbus conus)。
图4-2 鳟鱼和鲨鱼的心脏 构造
• 静脉窦为一肌肉层很薄的囊,收集所有回流心脏静脉血。静脉窦虽是 心脏的一部分,但它与各大静脉同源。
• 心房壁较静脉窦稍厚。可分为内膜层、心肌层和外膜三层。 • 心室的体积一般小于心房,心室壁坚厚,是循环原动力所在部位,收
缩时将血液压送出心脏。心室壁的结构与心房大致相似,但心肌较心 房稠密得多。 • 动脉球只为硬骨鱼类所特有。它不属于心脏本部,是腹大动脉血管基 部扩大而成。动脉球本身不具有收缩性,构成动脉球的肌肉为平滑肌 而非心肌。 • 动脉圆锥为软骨鱼类所特有,能随心室的节律而自动收缩,属于心脏 的组成部分。硬骨鱼类的动脉圆锥退化。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前负荷静脉回流量后负荷大动脉血压神经因素体液因素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小动脉管径血液粘滞度红细胞数目血浆成分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贮器的作用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二动脉脉搏pulse一微循环的组成二微循环的通路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五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直捷通路thoroughfarechannel2
外周阻力
小动脉管径 血液粘滞度
红细胞数目 血浆成分
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贮器的作用
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二)动脉脉搏(pulse)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五、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一)微循环的组成 (二)微循环的通路
1. 直捷通路 (thoroughfare channel) 2.营养通路 (nutrition channel) 3.动-静脉短路 (arteriovenous shunt)
心动周期中压力 、容积等变化
1=主A内压 2=左心室内压 3=左心房内压 4=心音 5=心室容积 ⑦=心房收缩期 ①=等容收缩期 ②=快速射血期 ③=缓慢射血期 ④=等容舒张期 ⑤=快速充盈期 ⑥=减慢充盈期

《鱼的循环系统》课件

《鱼的循环系统》课件
血浆中的物质
血浆中含有葡萄糖、氨基酸、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这些物质为鱼提供必要的能量和 营养。
红细胞的作用
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能够与氧气结合,将氧气从鳃运输到鱼的各个组织,保证其正常生理 功能的发挥。
鱼的血液流动方向
心脏推动
循环路径
鱼的心脏是一个四腔心,通过强有力 的收缩,将血液推入鳃进行氧合,然 后输送到全身各组织。

课程目标
掌握鱼循环系统的基 本结构和功能。
探究鱼类循环系统在 渔业养殖和生态保护 中的应用。
了解鱼类循环系统与 环境适应的关系。
02
鱼的循环系统概述
循环系统的定义
循环系统
指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流动过 程,包括血液、淋巴液等液体的流动 以及心脏、血管等器官的功能。
鱼的循环系统
鱼类通过循环系统将氧气和营养物质 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同时将废物和 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维持生命活动。
01
深入研究鱼类循环系统的生理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鱼类循环系统的生
理机制,探索其独特的运行方式和特点。
02
鱼类循环系统与环境适应的关系
未来可以研究鱼类循环系统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以及环境变化对
鱼类循环系统的影响。
03
鱼类循环系统在渔业养殖中的应用
鱼类养殖业是水产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可以探索如何通过改善循
鳃裂是鳃与外界进行气 体交换的通道,通常有5 对鳃裂。
鳃盖是覆盖在鳃裂外面 的骨骼结构,具有保护 作用。
鳃腔是容纳鳃裂和鳃丝 的空腔,内部充满血液 。
鱼鳃的功能
鱼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即 从水中吸收氧气并排放二氧化碳。
鱼鳃还具有过滤、清洁和调节水流的 作用,有助于维持鱼体内外环境的平 衡。

鱼类学循环系统

鱼类学循环系统
2.鳃区动脉
腹侧主动脉 → 入鳃动脉 → 入鳃丝动脉 → 入鳃小片动脉→ 毛细 血管 → 出鳃小片动脉 →出鳃丝动脉 →出鳃动脉 → 鳃上动脉→ 背主动脉 → 尾动脉。
鳃区动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乏氧血
入鳃小片动脉
入鳃丝动脉
左鳃区
入鳃动脉
腹主动脉
富氧血
微血管网 出鳃小片动脉
出鳃丝动脉 总出鳃动脉
气体交换
背主动脉
收集:流经肾脏 的回心血
前主静脉
会合处近围心 腹隔膜
1对,脊柱下方、 背主动脉两侧
后主静脉
锁骨下静脉
尾动脉下方,与 之紧靠、平行且 血流方向相反
肾脏
尾静脉
总主静脉(古维尔导管)
体节静脉
收集:尾部 回心血
静脉窦
皮肤、肌肉、奇鳍、硬骨 鱼类的腹鳍等处回心血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

高血压
血压经常超过18.7/12kPa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
收缩压(kPa) 舒张压(kPa)
理 想 血 压 <16
和 <10.7
正 常 血 压 <17.3 和 <11.3
正常高限血压 17.3~18.5 和/或 11.3~11.9
1级高血压(轻度) 18.7~21.2 和/或 12~13.2
什么是血液循环呢? 它的动力是什么?
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目的: 说出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器材:活的小鱼(尾鳍颜色浅),显微镜,培养皿,纱布等。 指导:1.用湿纱布包裹小鱼,只露出尾部,不要伤害小鱼。
2.把小鱼放在培养皿里,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底部。
3.将培养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使
通光孔正对尾鳍,用低倍镜观察尾鳍 内的血管及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情况。 观察后,将小鱼放回鱼缸或小鱼原先生活的环境。
小明的父亲血压值为21.3/13.3kpa(千帕) 。 这些数值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说明了什么?
他父亲是高血压患者吗?为什么?
收缩压指心室收缩时,血压上升到的最高值. 舒张压指心室舒张时,血压下降到的最低值.
收缩压正常值为12~18.7kPa. 舒张压正常值为8~12kPa.
1kPa≈7.5mmHg
缚—放—充—放—听
蓝两色笔分别标出动脉血和静脉血.
人体的血液循环路线
肺静脉
上、下腔静脉

循 肺部毛
物 质
环 细血管
交 换
右心房 左心房 右心室 左心室

循物 质
全身毛
环交 体循环是“左出右回”,肺循环是“右出左回” 2.血液流动方向是“室—动—毛—静—房” 。

鱼类神经和血液循环

鱼类神经和血液循环

有机体的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兴奋性,是细胞所共有的,以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兴奋性最高。

在各种动物组织中,一般是神经、肌肉或某些腺体表现出较高的兴奋性,故习惯上将这些细胞称为可兴奋细胞,由它们构成的组织称可兴奋组织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膜离子理论)Hodgkin和Huxley膜离子理论有三个要点:1、各种电位变化都是发生在细胞膜的两侧。

2、各种带电离子的浓度在细胞内液和外液中显著不同(膜内有较多的K+和带负电的大分子有机物,膜外有较多的Na+和Cl—)。

3、细胞膜在不同情况下,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有明显改变(细胞膜分子结构液体镶嵌模型认为:镶嵌于脂质双分子层中的各种蛋白质通道,分别对某种离子有选择性通透,而且这种通透能力在各种生理条件下是可变的)。

细胞生物电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静息电位、动作电位、损伤电位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1一定的强度. 2一定的持续时间3一定的时间-强度变率(缺一不可)强度-时间曲线:以刚能引起肌肉收缩的刺激作为兴奋的指标进行测试,找出能引起兴奋的最短的持续时间,故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个阈刺激,它包含着密切相关的强度和时间两方面的特征,缩短刺激时间则必须增加刺激强度,降低刺激强度则必须延长刺激时间。

因此,强度-时间曲线实际上就是阈值曲线阈强度:要想引起组织兴奋,必须使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并维持一定的时间,刚好能引起组织兴奋的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常用的兴奋性指标有两种:阈强度和时值。

)基强度:要使组织发生兴奋,刺激强度有一个最低限制,刺激强度低于这一强度,无论刺激时程延长多久都不能使组织兴奋。

时值:当刺激强度为基强度的2倍时,刚能引起反应所需的最短刺激持续时间就是时值。

阈刺激:达到这一临界强度的刺激才是有效刺激动作电位实际上是膜受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

产生原理:膜受刺激后,细胞膜Na+通道打开,Na内流,从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开始去极化。

鱼类生理学名词解释

鱼类生理学名词解释

鱼类生理学基本概念绪论1.鱼类生理学:研究鱼类的各种机能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急性实验法:又称分析法。

它着重进行有机体的部分结构的实验观察,研究它在脱离整体情况下的机能活动。

分析法中,常常使用的是离体器官实验法和活体解剖法。

这两种实验方法的进行过程都不能持久,实验后动物不能生存,故也常被称为急性实验法。

3.慢性实验法:又称综合法。

它是以健康完整的有机体为观察对象,是在同外界环境保持比较比较自然的关系的情况下进行实验,以观察和分析体内某一完整系统生理机能。

由于可以使用这样的动物长期进行实验,所以这种方法又被称为慢性实验法。

4.新陈代谢:有机体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在体内不断进行各种物质转变的过程以及物质与能量不断转化的过程就称为新陈代谢。

5.刺激和兴奋性:当机体的周围环境或组织器官的内环境发生变化时,常引起机体内部代谢过程的改变和外表活动的变化,这表明,机体或组织器官对于环境的变化能够感受并发生反应。

这种能被机体感受而引起机体发生一定反应的环境变化,叫做刺激。

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也称为兴奋性。

6.适应性:机体或其部分组织对内、外环境的变化能够发生机能和结构上相应的变化,以调节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即谓之适应性。

7.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神经调节的信号靠神经冲动传播,调节迅速而精确。

8.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9.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产生的特殊的化学物质借助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各处,从而引起某些特定器官发生效应。

体液调节的信号靠递质传递,速度缓慢,受影响的部位比较广泛;另外作用时间也较长。

10.自动调节:是指机体的生理过程自动进行自我调整,这是保证调节过程的精确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鱼循环系统学习.pptx

鱼循环系统学习.pptx
• 脾是循环系统的重要器官,是造血,过滤血液 和破坏衰老红细胞的中心场所。
第12页/共15页
坑爹的提问环节
• 1.鱼类的循环系统为( )循环。
• 2.软骨鱼类的心脏由( ),( ),( ),( )组成。
• 3.鱼类心脏中的血为( )
• 4.鱼类出鳃的血是( )

A 缺氧血 B 含氧血 C 混和血
第13页/共15页• 动脉圆与动脉球的功能在于使血液均匀地 流入腹大动脉,它们能够减轻由于心室的强 烈博动而对鳃血管所产生的压力。
• 瓣膜:具有提高血压和防止血液逆流的功能。 第3页/共15页
动脉圆锥
窦耳瓣 耳室瓣 动脉球
软骨鱼心脏图解
第4页/共15页
硬骨鱼心脏图解
血液循环
• 单循环的循环方式:
循环方式只有一条,
即鱼的血液由心脏--鳃--体各部位--心脏,这与鱼
类的心脏身结构简单及用腮呼吸密切相关。
第5页/共15页
• 所有引导血液离开心脏的血管为动脉,鱼心脏中 的血都为缺氧血。
第6页/共15页
动脉循环
• 鱼的血液被心脏压出后,首先注入腹大动脉, 再向前向两侧的鱼鳃发出4~5对入鳃动脉。入鳃 动脉形成微血管网,交换气体就在鳃小片的微血 管网进行。
心脏(Heart)
• 一、功能:血液循环的中枢。 • 二、位置:围心腔中。 • 三、结构:有围心膜包在外面,典型的心脏由三部分组成:静脉窦、心房、
心室。
第2页/共15页
• 动脉圆锥:位于软骨鱼类及低等硬骨鱼类心 室前方,能自主搏动,为心脏的一部分。
• 动脉球:真骨鱼类动脉圆锥退化,腹主动脉 基部扩大成动脉球,不属于心脏。
第10页/共15页
静脉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体循环:又称大循环,指从左心室驱出的血液,经动脉流 向全身器官组织中的毛细血管,然后再经静脉流回右心房。
3、动脉(arteria):将血液由心引出,流向机体各部器官的血 管,动脉逐渐分支,愈分愈细,最后终止于毛细血管。
4、静脉(vena):将机体各部器官的血液运回心脏的血管,起 源于毛细血管网,陆续汇集,最后终止于心。
缩血管中枢(-)交感神经(-) 血管舒张
血 压
心迷走神经(-)
血压
压 力
窦神经(-)
第三鳃A


心抑制中枢(-) 心加速中枢(+)心交感神经(+)
心跳 加快 加强
血 压
受 器
主动脉弓 主动脉神经(-) 髓
缩血管中枢(+) 小动脉血管收缩
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多
二、体液调节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图) (二)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 (三)血管升压素(vasopressin)
血管紧张素I(十肽) Angiotensin I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肺血管)
血管紧张素II(八肽) Angiotensin II
血管紧张素III(七肽) Angiotensin III
血管紧张素酶A Angiotensinzyme A
返回
返回
返回
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二)普通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1.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2.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图)
A.去极过程 B.复极过程
a.1期复极(快速复极初期) b.2期复极(缓慢复极) c.3期复极(快速复极末期) d.4期复极(静息期)
四、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
心输出量
搏出量 心率
前负荷(静脉回流量) 后负荷(主动脉压)
心缩力
交感神经兴奋 神经因素 体液因素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
五、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
(一)导联
1.标准导联 2.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3.单极胸导联 4.鞍形导联(大家畜)
(二)心电图的波 形及意义
二、体液调节
(四)血管活性物质
1.舒血管物质
内皮舒张因子(EDRF) 一氧化氮(NO)等
2.缩血管物质
内皮缩血管因子(EDCF) 内皮素(endothelins)等
(五)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六)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放映结束
不完全双循环
爬行动物(龟鳖、蜥蜴):左右心房分开,接受血液不同, 心室只有一个,但心室有隔,能将氧合血与非氧血较好分 开。
第三章 血液循环
目的要求:掌握心动周期,心输出量的调节及影
响因素;心肌的生理特性及影响因素;各类血管 的机能特征;组织液生成的机制;心血管活动机 能的调节;微循环的组成。
第一节、概述
一、血液循环 (一)概念
1、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指血液在全身心血管系 统内周而复始地循环流动。
中枢
缩血管区 舒血管区
部位
延脑头端腹外侧部 延脑尾端腹外侧部
效应
心率加快、血管 收缩、血压上升
抑制交感神 经中枢的活动
(三)心血管反射
1.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图)
心迷走神经(+)
血压
压 力
第三鳃A
窦神经(+)


心抑制中枢(+) 心加速中枢(-)心交感神经(-)
心跳 减慢
受 器
主动脉弓 主动脉神经(-) 髓
①交感舒血管神经 ②副交感舒血管神经
(二)心血管中枢(cardiovascular center)
1.调节心脏活动的中枢
中枢
部位
心迷走中枢
延脑网状结构
(心抑制中枢)
腹内侧
心交感中枢 延脑网状结构
(心加速中枢)
背外侧
传出神经
效应
心迷走神经 心脏活动减升
(二)心血管中枢(cardiovascular center) 2.调节血管活动的中枢
2.心脏起搏点(pace maker)
(二)心肌的自动节律性(autorhythmicity)
2、心脏的起搏点
• A、人和哺乳类:窦房结。 • B、蛙:静脉窦,每次心脏收缩从此开始→心房收缩 心
室收缩。 • C 鱼类:自动中枢。
3.潜在起搏点 异位节律
三、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三)传导性
1.兴奋的传导速度 2.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
2.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二)淋巴液
1.淋巴液的生成 2.淋巴液的回流
第五节、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 1、支配心脏的神经
(1)心交感神经的作用 (2)心迷走神经的作用
2.支配血管的神经
(1)缩血管神经(vasoconstrictor nerve) (2)舒血管神经(vasodilator nerve)
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四、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
(一)搏出量的调节
➢ 静脉回心血量
心肌异长自身调节(前负荷)
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 变化
➢ 心肌等长自身调节(心肌收缩力)
通过影响心肌收缩能力来调节搏出量(提高射血分数) ➢ 外周阻力(后负荷) (二)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3.心室舒张期(图)
➢ 等容舒张期(period of isovolumic relaxation)
➢ 快速充盈期(period of rapid filling) ➢ 减慢充盈期(period of reduced filling)
三、心脏射血功能的评价
(一) 每博输出量和射血分数
➢每博输出量(stroke volume):心脏每博动一次 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1、普通心肌细胞(working cardiac cell)包括心房肌细胞和 心室肌细胞,具有接受外来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能 力,但不能自动地产生兴奋,因此属于非自律细胞。
2、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主要是P细胞和浦肯野细胞,能自 动地、节律性地产生兴奋,故属于自律细胞(rhythmic cell)。
➢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每博输出量占心 舒期的容积百分比。
(二)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每分钟由一侧心 室输出的血量。即每分输出量
➢心指数(cardiac index):空腹和安静状态下,每
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三)心力储备(cardiac reserve)
心房 心室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1.心房收缩期 2.心室收缩期(图)
➢ 等容收缩期(period of isovolumic contraction) ➢ 快速射血期(period of rapid ejection) ➢ 减慢射血期(period of slow ejection)
二、心脏的射血过程
(1)血液充盈血管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 (2)心室射血量是产生动脉血压的动力 (3)外周阻力是构成动脉血压的必要条件
二、血压
(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每搏输出量
影 心输出量
心率


脉 血 外周阻力
小动脉管径 红细胞数目

血液粘滞度

血浆成分
因 素
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贮器的作用
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鱼类循环特点:心脏只有一个心房和一个心室,气 体交换部位为鳃,
每个循环经过心脏一次为单循环。包括:
返回
右心房 右心室

脑 头颈 上肢
肺 躯干 皮肤
胃肠 脾
肾脏
下肢
左心房 左心室
返回
返回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
返回
下一页
返回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肾素(renin) 酶、肾旁球细胞分泌
血管紧张素原 肝脏合成、肾素底物
腔之间有结缔组织的横隔,彼此不通。 2、结构鱼类的心脏大体包括静脉窦、一个心房、一个心室、
动脉圆锥。 3、心脏壁的组织结构可以分成心内膜、心外膜、心肌层三
层,其中以心肌层最厚,有强大的收缩功能。心肌由两种 不同的细胞组成:
➢ 普通心肌细胞 ➢ 特殊分化心肌细胞
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心肌细胞的类型及特征
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三)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1、浦肯野细胞(快反应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 特征 浦肯野细胞4期复极时的膜电位并不稳定于 静息电位水平,而是出现缓慢的自动除极现象, 此时电位称为舒张期最大电位,当膜电位达到阈 电位(-70mV),可触发动作电位(快钠通道)。
2、窦房结P细胞(慢反应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 特征P细胞的动作电位由0、3和4期组成,无1、2 期。P细胞可以在4期自动除极引发动作电位。
二、血压
(一)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
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 脉压(pulse pressure) 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舒张压+
1/3脉压)
(二)动脉血压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概述
二、循环类型
(一)机体内无独立的循环系统,细胞直接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单细胞原生动物,如变形虫、草履虫 2、海绵动物:具有水管系统(行使运输和消化作用) 3、腔肠动物:有胃水管系统(行消化和运输机能)
(二)第二种类型:开放式循环(开管循环)
绝大多数节肢动物,一部分软体动物和海鞘类。
第四节、血管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