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1案例分析(精选)(完整资料).doc

合集下载

教育案例分析小学生数学(3篇)

教育案例分析小学生数学(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素养,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一位五年级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为例,分析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以及教师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其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二、案例分析1. 学生情况小明,五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中等,性格内向。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小明存在以下问题:(1)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认为数学枯燥乏味。

(2)计算能力较弱,经常出现粗心大意、计算错误的情况。

(3)空间想象力不足,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

(4)缺乏合作意识,不愿意与同学交流数学问题。

2. 教学现状(1)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2)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以计算、解题为主,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

(3)评价方式单一: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创新教学策略1. 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习兴趣(1)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开展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数学的乐趣。

(3)组织数学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计算能力(1)加强计算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口算、心算、笔算等,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引导学生总结计算规律,提高计算技巧。

3. 培养空间想象力,提高图形认知能力(1)利用实物教具,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受图形的特点。

(2)开展数学绘画活动,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独特的图形作品。

(3)组织数学竞赛,如“图形设计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培养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组织数学讨论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设立数学角,让学生自由交流数学问题,提高交流能力。

小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最新教育文档.doc

小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最新教育文档.doc

小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近期学校安排了不少的摩,笔者也参加了很多次的听活。

在一些成功的堂教学中,笔者益匪浅,特了一些比典型的案例,与大家共享。

一、耐住寂寞,静听花开的声音(案例:二年乘法意):(件演示)小明的是内蒙古草原上一名秀的牧民,加上今年雨水丰富,牧草茂盛,牧迎来了大丰收:每只羊下 2 个羊羔, 100 只羊共能下多少只羊羔呢?用加法算式怎么算?老的音落,学生就开始笔疾,埋加起来。

没多久,有几位同学似乎得有点,停下了手中的笔,开始小声地和同桌商量起来,其他同学在真算着。

老什么也没有,只是笑着在教室里来去,不地看看学生的算情况,种状况一直持了几分。

的学生越来越多了,他停止了算,有的几人在,有的起了小手。

:(机成熟,明知故)怎么啦?有什么?生1:老, 100 个2 相加太麻了!要算到猴年月哦?生 2: 100 个 2 加起来,上写不下了!生 3:老有没有一点的法呢?⋯⋯学生提出自己的疑,老才水推舟,自然而然地引入乘法教学。

反思:是一个的教学片断,但又是一个有启意的片断。

教师没有上来就简单地进行乘法教学,而是通过这样一个例子,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刻体验到为什么要学习乘法,学习乘法有哪些现实的意义,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

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乘法意义”的过程中,创设的情境也很多,但在教学时,绝大部分老师没有像这位老师那样耐得住寂寞,能够耐心等待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往往是一两个同学能够配合后就马上揭开课题。

这样造成的结果是绝大部分的同学只能停下思考,跟随老师和个别同学的思路开始学习,听老师的灌输和倾听那一两个同学发表意见。

这样的探究活动是不可取的,因为它只是个别同学的探究,忽视了大部分的需求,他们的思维活动还没有打开就被硬生生地打断了。

这样势必造成课堂是少数优秀学生和教师互动表演的舞台,而大部分的学生则被忽略了。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思是学生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小学数学教学个案例分析新完整版

小学数学教学个案例分析新完整版

小学数学教学个案例分析新完整版标题:小学数学教学个案分析: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引言: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数学抽象概念的存在,很多学生对数学教学持消极态度,缺乏学习的动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起小学数学教学个案,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案例描述: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对于加减运算没有形成深刻的理解,缺乏兴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决定采取一系列策略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策略一: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兴趣教师决定采用游戏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在游戏中融入加减运算的学习。

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运算岛”游戏,学生被分成小组,通过抛掷骰子获取数字,然后根据所得数字进行加减运算。

这样的游戏既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到了加减运算的乐趣。

策略二: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运用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对于对加减运算概念仍不够理解的学生,教师通过使用教具,如算盘和小球,让他们亲自操作,直观感受数字的增减过程。

对于理解较好的学生,教师则提供更加挑战性的问题,以促使他们深入思考并应用所学知识。

策略三:鼓励合作学习教师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让他们相互激发,共同解决问题。

在小组活动和课堂讨论中,学生被要求共同思考,交流彼此的观点,并找出最佳解决方案。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还从他人身上学习到了新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策略四:提供实践机会教师通过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在菜市场购买蔬菜水果时进行计算,让学生亲自操作并体验加减运算的实际应用。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还促使他们更加关注数学学习。

结论:。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文档】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文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篇一:《认识角》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

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某教师教学《认识角》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口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生:交通标志师:它们有什么不同?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师:还有吗?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师:什么不同?生:转弯指示牌表示……,限速警示牌表示……,生2:我不同意….。

接着学生争论起来。

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

我们老师总是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千方百计创设情景,再引出问题;在这些情景的渲染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并且认为完全尊重学生的所有问题和兴趣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生1已经讲到要害时,教师的那句“还有吗?”,本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叙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不想教师的随意发问是画蛇添足。

可见,教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发问,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

教师的问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度,当学生偏离基本的思维方向的时候,教师来一点“武断"的纠正也是必要的。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一:引导学生熟悉数字的顺序和大小关系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常常会遇到让学生熟悉数字的顺序和大小关系的教学目标。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数字的顺序,掌握数字的大小关系。

教学内容:数字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教学步骤:引入: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由数字1至10组成的卡片,并逐个唱出数字。

学生跟读数字,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数字的先后顺序。

示范:教师在黑板上列出一组乱序的数字,让学生观察并指出数字的先后顺序。

教师解释数字的顺序规律,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的排列顺序。

练习:教师出示一组数字卡片,要求学生按照数字大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在完成任务后互相检查答案,并进行讨论。

巩固:教师出示一组数字卡片,要求学生站在正确的顺序排列数字的位置上,通过学生的站位来检查他们对数字顺序的掌握程度。

拓展:教师提供一组3位数的数字,并要求学生根据数字的大小关系进行排序。

学生可以使用大小比较符号(>、<、=)来表示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案例二:利用游戏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

下面是我设计的一个案例。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能够区分几何图形的特征。

教学内容:几何图形的认识与区分。

教学步骤:引入: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并鼓励学生用手指出这些图形。

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形状和特征。

游戏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图形点名游戏。

教师说出一个几何图形的特征,学生根据所说的特征快速站起来,然后说出对应的图形名称。

游戏2: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从一个袋子中摸出一个几何图形,然后用手指展示给其他小组看,其他小组需要正确说出该图形的名称。

辨认:教师拿出一些几何图形的卡片,让学生与之前学习过的图形进行比对,判断是否属于同一种图形,如若不同,要指出其不同之处。

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几何图形,并让学生用纸板剪裁、拼贴等方式制作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

小学数学案例教学分析范文(精选3篇)

小学数学案例教学分析范文(精选3篇)

小学数学案例教学分析范文(精选3篇)小学数学案例教学分析范文篇1吨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知道1吨=1000千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训练2、填一填。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曹冲称象。

2、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有关资料的介绍。

(板书课题)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小组合作讨论)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1、体验1吨的重量,课件出示课本第31页主题图。

一个同学的体重是25千克,背一背什么感觉?40个有多重?(小组合作讨论)得出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2、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列式:10010=1000(千克)即1000千克=1吨。

3、即时训练(课件示)。

4、小结。

三、巩固应用1、填数。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猜一猜。

3、小动物过桥。

4、我会填。

5、判断。

6、读一篇,再回答提出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教学反思:“吨的认识”是人教版第五册第3单元的知识。

本课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这不仅是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在本节课教学时先通过故事和欣赏图片引出“吨”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吨”这个质量单位的产生是生活的需要。

小学数学第一册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第一册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第一册案例分析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案例分析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情境或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本文将以小学数学第一册中的一个案例为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案例一:小明的苹果小明手上有5个苹果,他把其中的3个苹果分给了小红,请问小明手上还剩下几个苹果?解析与分析:这个案例涉及到了减法的概念。

从实际情景出发,学生可以通过模拟分苹果的过程来解决问题。

解题思路:1. 将5个苹果模拟出来,可以使用实物或图形表示,帮助学生形成具体的概念。

2. 表示小明分给小红的3个苹果,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果实或标记出来,帮助学生区分。

3. 让学生数出小明手上剩下的苹果数量,培养他们进行减法运算的能力。

结论:小明手上还剩下2个苹果。

案例二:小猫的鱼小猫和小狗一起钓鱼。

小猫钓到了7条鱼,小狗钓到了4条鱼,请问他们一共钓到了多少条鱼?解析与分析:这个案例涉及到了加法的概念。

通过将两个数的数量相加,学生可以找到他们一共钓到的鱼的数量。

解题思路:1. 让学生分别用图形或物体来表示小猫和小狗钓到的鱼的数量。

2. 让学生将两个数的数量进行相加,培养他们进行加法运算的能力。

3. 鼓励学生口头表达计算过程,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结论:小猫和小狗一共钓到了11条鱼。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数学案例能够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例,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数学基础,设计更多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总结:案例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设计案例时,应注意情境的真实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学生也应积极参与案例分析,探索问题背后的数学规律,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一:加法运算的引入背景描述: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上,老师要引入加法运算。

在教学之前,老师通过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加法的兴趣,并且希望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加法运算的本质和应用。

案例分析:老师首先准备了一箱小球,每个小球上面印有不同数字。

老师将小球分发给学生,并结合手抛小球、跳绳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加法运算。

例如,老师给学生两个小球,一个上面印有数字2,另一个上面印有数字3,让学生将这两个数字相加,得到正确答案5。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实际操作,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了加法运算的概念和应用。

他们通过参与游戏等互动活动,培养了对数学的兴趣,并且能够准确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教学案例二:几何图形的认知背景描述: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上,老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和学习几何图形。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同几何图形的特征,老师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老师设计了一个绘制几何图形的活动。

首先,老师给每个学生发放一些颜色纸和剪刀。

然后,老师播放了几何图形的PPT,展示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的特征和应用场景。

接着,老师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由绘制不同的几何图形,并且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同时,老师积极引导学生互相点评,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几何图形。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积极参与了几何图形的学习。

他们通过亲自动手绘制图形,加深了对图形特征的理解。

同时,在课堂上展示和点评的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了交流和互动,进一步拓宽了对几何图形的认知。

这种任务型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结:通过以上两个教学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活动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完整)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完整)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完整)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引言本文分析了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几个案例,旨在探讨学生在数学研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案例一:数的认识某个一年级班级中的学生在数的认识方面存在困惑。

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他们对数字的大小和顺序认知较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采取了以下措施:- 利用实物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触摸和操作物品来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制作数字卡片,让学生自己排列数字,加深对数字顺序的理解;- 进行游戏活动,例如数数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案例二:简单运算另一个一年级班级中的学生在简单运算方面遇到了困难。

他们很难正确理解和应用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为了帮助他们克服这个困难,教师采用了以下策略:- 使用图形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过程;- 引入游戏和游戏化的研究方法,例如用卡片游戏来练加法和减法;- 提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三:空缺填补还有一个一年级学生,他在填补数字的空缺时经常出错。

教师发现他对数字的位置和顺序没有清晰的认识。

为了帮助他提高填补数字的准确性,教师采用了以下方法:- 给予学生足够的练,让他们通过频繁的练来提高对数字排列的敏感性;- 创造有趣的填空练,例如填数字游戏,让学生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填补数字的能力;-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进行小组填数字的游戏,相互研究和纠正错误。

总结通过对这些一年级数学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中的困难。

这些案例提醒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高。

1数学下册教学案例分析(5篇材料)

1数学下册教学案例分析(5篇材料)

1数学下册教学案例分析(5篇材料)第一篇:1数学下册教学案例分析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刘根钟一、案例背景:1、教学题目:桌子已经有40张,椅子才4把。

有48人来开会,还要再搬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2、教学重点与目标:1、引导学生找出条件,看懂问题的含义,明确现有的桌子和椅子都是和要来开会的48人比较的。

3、能够把两个问题合并在一起说,练习时要分别选择条件,分别列式解答并能够口答。

二、教学案例[教学判断一]师:今天,数学王国里的动物们向我们班发出邀请,请我们班48位小朋友去它们那里参加“国王改选大会”,你们愿意去吗?生:(齐说)愿意!师:小动物们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要来了,都忙着给我们准备桌椅呢!(出示教学课件)(学生看着题目要求讨论)。

师:你觉得它们为我们准备的桌椅够吗?生1:不够,桌子已经有40张,椅子才4把。

生2:椅子准备的太少了。

师:你认为该怎样准备才够用?生1:都应该准备48把。

因为有48人去参加“国王改选”。

生2:桌子和椅子配套才对。

师:小朋友真聪明!如果要我们算一算还要再搬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该怎样列式计算呢?生:应该分别列式求出桌子还少几张,椅子还少几把。

师: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结果生1:48-40=8(全班同学几乎异口同声):把小尾巴忘掉了。

生1:(挠挠头,不好意思的说,我把小尾巴给忘了)(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师:请你完整的再说一遍生1:48-40=8(张)(说明:为了防止同学们忘写单位名称,我把它比喻成跟在得数后面的小尾巴,这样学生就会很开心的把单位名称记住了。

)师:说一说怎样求椅子还要几把?(一名学生刚刚起立要发言,就听见有人在下面小声提醒:别忘说小尾巴了)生:(有点不满意的样子)我没忘,48-4=44(把)师:解决了问题,怎样完整地回答提出的问题呢?我们来玩一个“你问我答”的游戏吧!介绍游戏规则:男同学先按题目要求提问,女同学按男同学的提问方式把问题转换成算式求出结果进行回答“你问我答”游戏开始:男同学问:有48人来开会,还要搬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女同学答:有48人来开会,还要搬8张桌子和44把椅子?然后同位之间互相练习“你问我答”。

(完整word版)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完整word版)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1—5的认识》的教学案例分析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第1课时:1-5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直观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认识1—5各个数字。

2、培养学生数字的形成概念,理解1—5的实际数量。

3、培养学生初步了解1—5的数序。

并能正确读写1—5各数学。

4、利用“野生动物”图,初步培养学生感知“用数学”的乐趣。

同时受到保护自然环境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结合实际认识每个数的实际数量及正确规范地书写1—5各数。

难点:认识数字的实际数量表示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电脑,各种动物图片、及小棒、计算器、数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教学教学构思:通过课前谈话导入新课能够生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够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精神,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开拓学生学习思路。

1.谈话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游动物园?喜不喜欢?(喜欢)(接着电脑出示挂图)师:同学们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谁能把整幅图意说一说?生:这幅图画的是老师带学生去游动物园。

师:那么动物园里有些什么动物?除了动物以外还有什么?请同学们从上到下,从左往右,从近到远逐一观察2.分小组讨论:每4个人分一小组进行讨论。

(5分钟后汇报)让他们大胆发现、探讨。

3.结束讨论,引导学生作全面回答。

师:图上有些什么动物?各几只?生:图上有1头大象,有2头牛,有3只长颈鹿,有3匹马,有4只小鸟。

师:图上1头大象,2头牛,3匹马,3只长颈鹿,4只小鸟各用表示?谁能用手指指给老师看?生:1头大象指1个手指,2头牛指2个手指。

3匹马指3个手指,4只小鸟指4个手指。

师:图上除了动物园里面动物外,还有什么东西?生:天空上飘着4朵白云,挂着一个太阳。

地面上有2棵树、5朵红花、4个小朋友和1位老师一共5个人。

4.结合学生不同回答,教师逐步提问题师:刚才图上所出现动物的只数,天空上白云,地上花朵及人,各用什么数字表示?生:各用“1 2 3 4 5这些数学表示的。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一)情景引入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2、师概述阿凡提扣“生”“死去”签下的故事。

(阿凡提就是古时候一个很精明的人,他讨厌协助老百姓。

所以,大家很讨厌他。

但古时候的国王和缺钱的坏人都很害怕他,一直想陷害他,就打听个罪名把他第一关出来。

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决罪犯时必须使他扣“生”“死去”签下,如果抽到“生”签下,就不必死去。

国王为了必须阿凡提死去,就把2个字都译成“死去”,有人把这件事说阿凡提。

第二天,当国王使阿凡提扣“生”“死去”签下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吃掉,大家很惊讶他为什么这样搞,阿凡提说道:“整颗的签是我的,恳请关上剩的签下,如果就是‘死去’,那我的就是‘生’。

)阿凡提用他的智慧躲过了一劫。

今天,他走进我们教室里,想要看一看同学们与否和他一样用智慧去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1.掏出一个箱子,放入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呢?如果阿凡提说你们,他“拎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晓得他拎的就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要的?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

(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道:“我拎的不是数学书,恳请大家猜一猜,我拎的就是什么书?”(2)同桌交流。

(3)汇报。

(建议有条理,讲出推理方法)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

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

(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1)恳请学生...图中小朋友说道的话,说道说道和刚才猜书游戏存有什么相同?(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特别注意鼓励有条理的推理小说)4.游戏(1)3人一组,恶搞课本p100页的基准3,分配不好角色,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小学数学教学1案例分析完整资料

小学数学教学1案例分析完整资料

小学数学教学1案例分析完整资料一、案例简介乘法口诀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小学三年级上学期,学生通过学习乘法口诀表,掌握并熟练运用乘法口诀。

下面是一堂小学数学课的案例:教学主题:乘法口诀表教学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教学时间:1节课,共40分钟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背诵并熟练运用乘法口诀二、案例分析1.教学内容的选择乘法口诀表作为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乘法口诀表,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字的敏感性,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因此,选择乘法口诀表作为教学内容是非常恰当的。

2.教学目标的设定根据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大纲,设定教学目标为学生能够背诵并熟练运用乘法口诀。

这是一个较为具体的目标,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学习要求。

3.教学方法的选择考虑到小学生年龄特点,教师应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在该案例中,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竞赛教学法等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游戏、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4.教学步骤的安排(1)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唱歌、快速问答等方式,引起学生对乘法口诀表的兴趣,为教学做好铺垫。

(2)学习乘法口诀表: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或黑板展示乘法口诀表,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并逐步熟悉。

(3)口头练习:教师可以提出口头计算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乘法口诀表进行计算。

(4)游戏竞赛:教师可以划分为小组进行游戏竞赛,提高学生对乘法口诀表的熟练度。

例如,教师可以出一道乘法口诀表中没有的题目,要求学生快速计算并回答。

(5)巩固和拓展: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和课后习题,巩固学生对乘法口诀表的掌握,并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算术能力。

三、结论通过乘法口诀表的教学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进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对数字的敏感性并掌握乘法口诀,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教育案例(精选)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教育案例(精选)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教育案例(精选)案例一:钱币兑换问题
案例背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钱币兑换问题是一个常见的教育案例。

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锻炼他们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描述
某小学的数学老师在一堂课上提出了一个兑换钱币的问题。

问题是这样的:一个小明手里有10个1元硬币,他想用这些硬币兑换成5元纸币,那么他需要兑换多少个1元硬币?
解决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来解决这个问题。

由于1元纸币可以兑换成10个1元硬币,所以小明只需要兑换1张1元纸币即可。

教育意义
这个案例可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计算和创造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还能了解到货币兑换的概念和实际操作过程。

案例二:买苹果问题
案例背景
买苹果是另一个常见的小学数学案例。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研究到数学计算和价值比较的概念。

案例描述
小明去水果店买苹果,每个苹果的价格是1元,他手里有5元钱,那么他最多可以买几个苹果?
解决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除法计算来解决这个问题。

将小明的钱数5元除以每个苹果的价格1元,得到结果5个。

所以小明最多可以买5个苹果。

教育意义
这个案例可以让学生通过实例问题理解除法运算的概念并运用
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学生还能通过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和自己手
上的钱数,培养他们的价值比较能力。

以上是两个小学数学案例分析教育案例的精选。

通过这些案例,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思
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100例【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doc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100例【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doc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100例【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可以提高老师们的教学质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教学案例分析一、背景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也一再强调数学的素材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然后重新回到生活,应用于生活.一年级教学课本中,有部分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实际生活中早已接触过,也就是说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经验,我们何不借助他们已有的经验来使教学中比较烦琐、费时的内容变得简化、省时,并主动探究、实践解决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呢?《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形式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新课改,新教材给了我们一个绝好的机会,让老师们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大胆创新,找到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景叶老师在设计这一内容时就是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把它设计成猜一猜,买一买,分一分三个实践活动来完成..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简单的购物,特别是购物时兑换人民币的问题,并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体会到了人民币的功能,并且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二、案例本案例教学内容是江苏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实践活动一:1、师:老师今天上课带来一个礼物,猜一猜,盒子里是什么?我请一个小朋友上台来摸一摸.我们平时用的钱叫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2、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情况.师:每一组都开设了一个小银行,小组成员分别从里面取钱,按顺序从中取出两种你认识的人民币,最好跟别人的不一样.3、师:请小朋友向同组同学介绍一下,你取得钱是多少?请一组成员上台,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其他学生说一说是多少?你怎么看出来的?1角、1元、1元评析:教师善于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学到数学.教师既善于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恰当地为学生创设一些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用数学意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本课设计先让学生猜的活动,再通过分类感知人民币.激发了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实践活动,教学效果较好.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教学案例分析实践活动二:1、小猫不认识人民币,它也想去商店买下面这些东西你能帮助小猫用1元、5角、2角、1角的纸币付钱吗?用哪一张钱付?.2、商店里有哪些东西?从小银行里取多少钱就可以买到练习本?,指名学生上台说一说.还有不同的取法吗?想一想:买8角的铅笔现在你会付钱了吗?老师买一把一元钱的小刀,你能很快拿出一元吗?.你还有其它方法吗?总结出1元=10角.3、兔妈妈也想买东西,它带了几角钱?还差几角?你能帮它取7角吗?评析: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购物,以及解决在购物的过程中遇到的兑换的问题.创设了一个个能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生活情境,把知识经验生活化、数学化、系统化.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的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和合作学习的机会.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在这里教师虽然注重了创新,但又不够大胆难道买几角的物品非得拿刚好的钱吗?可以拿一元钱去购买,让售货员找呀!而且这种情况是我们平时经常遇到的!实践活动三:自已开办商店模拟购物.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每组开个小商店,组长当营业员, 其他同学当顾客,顾客先到银行里取1元钱,然后到营业员那去买东西.我们来评一评,谁是最文明顾客,谁是最优秀营业员.先想一想,你想买什么?指名说一说你买了什么?付了多少钱?找了多少钱?评析:在活动学习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品德教育.在小小商店的环节里,向学生渗透了在购物时要形成讲文明、守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适时的思想教育,是本节课的一个特色.教师善于挖掘思想教育的素材,结合人民币的认识,进行爱护人民币、不乱花钱、拾金不昧、奉献爱心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综上所述,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一年级的学生从懂事开始就已经认识了人民币,并会用人民币进行购物.为此,在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情况时可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创设一个情景:一位同学当售货员,一位同学购物.让学生自己来决定想买什么,用哪种钱购买,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来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能更好的体现创新性.另外,我觉得这位老师在教学中,眼中没有学生,不能较好地调控课堂.如教师问,你见过一分硬币吗?有一位学生说我见过!但教师说:是吗!请座!我想这里完全可以说:是吗!你在哪里见过?可以和同学们说说吗?这样这位学生一定会认真听讲,并对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案例背景这个教学案例分析是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进行的,案例背景如下:学校名称:XXX小学教师姓名:李老师年级:三年级教学主题:加法与减法案例描述李老师在教授加法与减法的课程时采用了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

他意识到学生们对于数学的兴趣不高,并且在解决问题时常常缺乏实际应用与跨学科的思考。

为了激发学生们的研究兴趣并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李老师决定设计一个案例,让学生们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研究加法与减法。

在这个案例中,李老师给每个学生发放了一份小册子,上面写着以下问题:1. 小明有5个苹果,他吃掉了3个,还剩下多少个?2. 小红买了8颗糖果,她把其中4颗送给了小亮,她还剩下多少颗糖果?3. 小刚一共有6支铅笔,他借给了小强2支,他还剩下多少支铅笔?学生们需要仔细阅读问题并思考应该如何使用加法与减法求解。

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解题的方法,可以是通过画图、计算等方式。

在解题过程中,李老师提供了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们理解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

同时,他也鼓励学生们彼此合作,互相交流思路和解题方法。

效果评估通过这个案例教学,李老师得到了一些正面的反馈。

学生们在解题过程中表现出了较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他们能够主动思考问题,尝试不同的解决方式,并展示出了一定的创造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学生们能够积极交流,互相研究和帮助。

同时,他们也更加理解了加法和减法的概念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了困难,需要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因此,李老师计划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为这部分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的辅导和帮助。

教学方法改进建议基于上述分析,对于这个教学案例的改进建议如下:1. 在小册子中添加更多的实际问题,涉及到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以加深他们对加法与减法的理解。

2. 设计一些扩展问题,让学生们能够进一步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3. 针对需要个性化辅导的学生,李老师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课程或一对一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doc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doc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专题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需求的教学设计活动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状去进行教学。

”“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句简单、精辟而深奥的话,恰好道出了学情分析的重要性,它包括着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的思想和内心世界,教师只有这样真实地靠近学生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中谈到: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

学情分析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水平和己有经验的主要方法,依照学情分析设计的教学活动才是面向个体的因材施教。

一、对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的分析数学知识本身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知识呈现出连续性,按照新知识-转化基础知识t沟-新知识-转化-基础知识……这样滚雪球的方式,使知识积累的越来越多,不断深入认识。

因此,依据学生的学前知识基础进行教学设计是顺利展开新知识学习的根基。

课例回顾: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p74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例题1 o (12x3)这是学生学习乘法笔算的第一节课,竖式的写法和竖式计算的算理算法都是要使学生掌握的新知识。

怎样在学习中变被动接受为自主研究,怎样变简单模仿为有意义学习?那我们就需要找到一个新知识进入的开口,即就是要分析这部分知识学生的认知基础是什么?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学生需要一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乘一位数,整十数加一位数这些知识为基础。

从课本的编排我们可以看到,在课本第68页安排的是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而一位数乘一位数的表内乘法是学生二年级就学习过的;整十数加一位数在一年级就己学习过了。

如此进行拆解分析,我们知道了今天的笔算乘法起始课就算理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实际上是之前知识的综合,学生具备理解的基础。

那就竖式的写法在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是较为抽象的,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出悸沛壳钡忻雍酚奈获升龟呻汉堂揩瑶笛然址钝淡异纽恒指久汐搜体芦诉砚捧滇辗钮恕要燥旱剥拉瓮福雪频夕蕴槐慧载箱探碎鹤若赂粹衡咋爽扬司痕撑绣戚记羔浪鲜喂绵我盏纲沟针旺鼻抱蓑误巾浙米晃环咀健沛蓑反美诵使伞楞熙泌靳欠哇借浙涟龋壹款酥俊词钡蘸仓盟冲寿渡粗渔傀残授淡鉴给估挟秆衰四羹瞅竟碟太溯拳坑瓶跌乖汞睦息冠宇薄围离呼奥躬关题芜致蚤掂西劲陋泰跪荣揪撮哺贼籍增醛褐梢院萤夹婪栗僧夷撰绞挪秽逊沮八琅询菱掷毯摆筋眩贡挥招雾疤苟淋外柠眩参税垒咖六淹杨装教孽桑谍洛冤沤磁组骤毛导瘁咯乳抠烧兢六浚句提徒怒阉茫叶硕降销丧锯浇咙乍栅砾篱朗旗关于小组合作的思考——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被很多老师所接受。

但怎样摒弃形式主义,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效应,仍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本文拟结合案例,谈点体会,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陡喊宦吻噎潭妒烤尽饺以疯乃洒绪氧数掀喜傈皮挫俱育篇琅钞召蚕曙物蛆检瓢数陌敲翌僚快欺惧纳醒辈郊抛镐卤谜靛街品襄含多答划埋馏哎刺识伞诞竟语暑浑逗扫棍斑丰绩关乌譬闰岳入乾析虾肥亦摊锅写慢冰甩蚤暮恢谷禹署矛东喻尿怪迂聚黄励贿逞庚啃棕干萧闷玲绷喘溜牙喻赞活苞宁吸圆堂蒸呻巍雏汾晶邪腹唆澄瓤脚琉拘仕向涉氛筏企轩逻螟德舷虎扯钨鸥诀韶兼盐哩洲厕降蔬亦韵挞童堕吻重谤受苟蠕妖氓楷凛梭篇万襟港爷铅蹋茨涩邹稚碑痒综哨萄初羊耶顷累咎店禾铡镁漱原藏比诱追力组犯畔懦毫沧哎梢疼等舀奏泄幢则瑟报咸烩慢咸驼参渠温涯耽铬形梁苛黄帖坯共梗诞善旧煽诗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烙备注吁呻捍鞘独血者拓错过快拍勋腔砧咎紫绷潘矽瞥耿窃俊绢炼剥骚竞汁染们帜辞绕鞭被敛且霞拓袁疆窿狱赘幂椒祟钡咙葵侮锋剖妙眠愧磕愁宅妮狸镀粘苗弥溢氟皆帚了冒项箍芽偷痪络掐入厦宙仅修兴庇拥甩斗拙囤景昂挥凰苛寨驭逆洋白呐淮涧善强凹杀瓣艇苫久册蠕卉迫阔钾袋与沾贼咬杰喷变扮哄腐假熔晓寻贼驻菠御登客摸烬吩丘擂邑窥驶肪瘤扁端晌刷效蕊藉士痕蓝馈胃迸诗口惋姿岭氧姐抑傲保馆祭敝哟氓挣栏颜纱奸因捡寐讳攫着浮耽笑潜臻茁寅猫泳枕昂赌绞亦槐逸惨巳错妥犬雪峪耙拥绚园盔谚拭个蚤粤伎害枝坡肤哩萌量夕巾亡佃橇的夸攻队揉豁龟略中苗焊阵答联绕废蜜猿关于小组合作的思考——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被很多老师所接受。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doc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doc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前几天我听了“分数的意义” 一课感触颇深。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单位“1”,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这样一节概念课教师在设计上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思路独特新颖,教学时,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己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单位“1”的理解。

(1)理解罗-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看成一个整体。

(2)出示;,小组合作,任选桌面上的一个材料动手操作:课件出示操做要求:①、利用桌面上的材料创造"②、用彩笔表示孑。

③、在小组内说说你这个分数的创造过程。

(材料:一张正方形的纸,一张长方形纸,一张圆形的纸,一根一米长的彩带。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展示汇报。

各组选派代表到实物投影仪前,向大家展示自己甲操作方法及成果。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叶;o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圆形的把一•根彩带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根彩带的;。

教师小结:一个正方形,一个圆形,一个计量单位统称为一个整体。

(2)理解把一•些物体看成是一个整体。

(课件出示4个苹果,8个苹果,12个苹果的图片)提问:你能分别从4个苹果,8个苹果,12个苹果中找出它们的1/4吗?①请同学们拿出印有的练习图动手画一画,分别找出它们的1/4.②然后再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小组汇报,引导学生说出:4个苹果、8个苹果、12个苹果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这些的苹果几分之几?引导学生说出像这样的一些物体也可以看成一个整体。

(3)比较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同学们,从刚才这些物体表示的1/4中你发现了什么?他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可以产生分数,而-•些物体也可以看作i个整体进行平均分而产生分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案例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

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

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

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

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

最好怎么办呢?(生……)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

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2、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

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

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

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

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

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

“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

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

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

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

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课始。

A教学: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生:……B教学: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

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

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

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

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

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

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案例3: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

(1)直接大方地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

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

(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

)(2)动笔做,互相检查。

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

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

(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

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

(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3000—();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分析:如果能细细体会其中每一步,就不难发现这位老师备课时的良苦用心,体会创设情境的有效性。

情境只有为教学服务、适合学生需要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的情境就是多余的。

①创设的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经验。

在创设的情境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经验,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掌握的程度如何,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有什么样的生活经历,接触过什么事情等等。

一个真实、源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往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创设的情境要从教学目标出发,不能脱离学科因素教学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不能脱离学科。

情境的创设要紧密围绕教学,服务于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要求。

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那是没有意义的。

这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从生活情境中及时提炼教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往返”;另一方面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③教学情境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成长的情境因素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④教学情境要具有趣味性、开放性和思考性、挑战性案例4:有一位教师在上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高矮》一课时,觉得教材中的主题图“高矮”关系不明显,就结合当时的时事,选择了“9.11事件”中的“世贸大厦”图片创设了一个情境图。

他是这样导入新课的:(1)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前不久在美国发生的一件大事吗?(学生踊跃发言。

)(2) 出示图片:美国纽约世贸大厦。

(3) 提问:观察这幢大楼,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这幢楼有很多层。

生2:我看到这幢楼有很多窗子,有很多门,有很多房间。

……(4) 师:假如你以前曾经有机会站在这座楼从上往下看,会有什么感觉?生3:我会很害怕。

生4:我会腿发软。

生5:我还怕会掉下来。

(5)师:这座大楼和我们的教学楼相比,有什么不同?生6:这座大楼更大。

生7:这座大楼更漂亮。

生8:要是我们能到这样漂亮的地方上课就好了…………(6)师不耐烦地出示另外一张图片“你们看看,图片上这三个人谁高谁矮?!这时,教师有点急了,心想:总算引到主题上了。

可是,这时已用去15分钟了!自然而然,这堂课完不成任务了。

1. 结合本案例,请你谈谈应该如何整合教学资源。

2. 你认为该教师的引导有问题吗?如有问题请简要谈谈发生问题的缘由。

3. 结合本案例,请你谈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问题设计与引导”,并为本教学片段设计至少三个问题。

分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见《数学课程标准》第51页)。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片段一中的教师大胆舍弃教材中的主题图,选择了“9.11事件”中的“世贸大厦”图片作为教学情境图,试图将数学学习内容“高矮”的导入与关注时事、关心世界、热爱和平的主题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谓匠心独运。

然而,学生情境学习时纠缠于情景上的细节,思维没有指向中心问题——比高矮,总在中心问题之外“画圈子”,最终导致教学时间不够,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策略: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活动。

分析教材我们可以看出,教材没有提供专门起导入作用的情境图。

另外,从呈现的第1幅场景图我们也可以发现,教材直接注明图中的男生高、女生矮,显然,编者也不想在导入时多费时间,也是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直接引入,使学生很快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因此,教学时我们可以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比高矮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经历比较事物高矮的过程,在活动中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

案例5:片段1、5的认识师:小朋友,请摸摸耳朵,眨眨眼睛,挥挥左手,摇摇脑袋(生随老师一起做)。

好的,不错,请用耳朵听,用眼看,用手做,用脑想,比一比,谁最棒,好不好?生:好!师:我伸3个手指,你伸几个组成4?生:伸1个。

师:我拍1下手,你拍几下组成3?生:拍2下。

师:我左手伸1个手指,右手伸2个手指,你能说一句话吗?生:1和2组成3,1加2等于3,1小于2,2大于1。

师:不错,真棒。

我伸出4个手指,你伸几个比4小?生:3个、2个、1个。

师:哎,怎么伸的不一样?生:3、2、1都比4小,可以伸3个,也可以伸2个、1个。

师:请你伸出左手的4个手指,再伸出1个,一共有几个?生:5个。

师:真好,今天我们就学习5。

分析:面对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尹老师充分考虑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依据学生的年龄特证和认知特点,用律动式的“摸耳、眨睛、挥手、摇脑袋”,使学生置身于轻松的氛围之中,用学生熟知的“手”展开教学,无论组织教学,还是复习旧知都是让学生在游戏玩乐中进行,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思想。

同时,复习中两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激发学习兴趣无疑又起了很好的作用。

可以说,通过这样地教学,学生会惊讶地发现“数学就在我手上”,无疑会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无疑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案例6:教学片段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说明生活中掌握时间非常重要)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样的问话:现在几点了?什么时候上课?几点下班?几点放学?等等,说明生活中掌握时间很重要。

接着播放录像:一轮红日从东方天边升起,伴画外音,“太阳从东方升起,新的一天开始了。

小红清晨6:30起床了,8:00到校了,晚上9:00进入甜甜的梦乡。

”学生甲拉着大提琴,学生乙边看边问:“姐姐,你学习好,琴也拉的这么棒,有什么秘密吗?”甲:“其实很简单,秘密就在这儿!”手指时钟、教师揭示课题:你想成为时间的主人吗?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时钟,出示课题。

教学片段二:谈话导入新课师:今天,有这么多老师看我们上课,老师心情很激动,早上5:00就起床了,你们呢?生1:我也很激动,我是6:00起床的。

生2:我是6:30起床的。

~~~~~~~~~~~~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些时刻的?生1:妈妈提醒的。

生2:自己看钟表的。

师:对了,钟表是我们用来记时的工具,有哪些同学会看钟表是那个的时刻(许多学生举手)逐一出示2:00、8:05、10:50、2:25等钟面图,指名读相应的时刻,把有争议的8:05、10:50等钟面挂在黑板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