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情简介

合集下载

[重点]四川省情简介

[重点]四川省情简介

四川省情简介四川气候一.全省气候特点四川省地处中纬度、亚热带地区,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地形区。

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面地形的综合影响,具有五大气候特点:1.气候类型多。

全省气候类型多达9类;分别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山地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高山永冻带。

2.山地气候垂直差异大。

在山地,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明显下降,依次出现从较暖到较冷的多种气候类型。

人们通常把这种气候现象称作“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3.季风气候明显。

冬季受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影响,盛行从偏北方向吹来的强劲干冷的冬季风,雨量少,气温低;夏季为太平洋高压和印度洋低压所控制,盛行从偏南方向吹来的暖湿的夏季风,雨量多,气温高。

4.季节气候区域特色鲜明。

四川盆地四季分明,川西南地区和川西高山高原区雨、旱季节差异明显。

5.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情较重。

全省范围内大面积发生的主要灾害是干旱,其中,夏旱出现的频率最高,伏旱造成的损失最大。

盆地区和川西南山地的旱情程度又普遍重于川西高山高原。

暴雨、洪涝和低温也是经常发生的气象灾害,低温雪灾常在川西高山高原地区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主要气象要素概况1.气温全省年平均气温—1.5~20.3℃,三大地形区中,盆地为14.1—18.2℃;川西南山地为10.1~20.3℃;川西高山高原为—1.5~15.4℃。

年平均气温,最高在攀枝花市,为20.3℃;最低在石渠,为—1.5℃。

极端最高气温在平昌,为41.9℃;极端最低气温出现于川西高山高原区的石渠,为—37.7℃。

季平均气温夏季最高,秋季次高;冬季最低,春季次低。

2.降水量全省年均降水总量315.7—1732.4mm,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盆地最多,为783.2~1130.9mm;川西高山高原最少,仅为315.7~906.0mm。

雅安是全省降水量最大的地区,素有“西蜀天漏”之说,年均降水量为1732.4mm;其中,1966年曾达2367.2mm,为全省极端最高值。

四川省人文地理概况

四川省人文地理概况

四川省人文地理概况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中国的一个省份,省会为成都市。

四川省是中国内陆地理位置最重要的省份之一,地处长江上游,东临重庆市,北接陕西省和甘肃省,西南濒临西藏自治区,西接云南省,南接贵州省。

四川省地形复杂多样,东部是亚高山丘陵地带,中部是川中盆地,西部是高山峡谷地带。

四川省的地势高低起伏,有很多山脉和高原。

其中著名的山峰有峨眉山、四姑娘山、稻城亚丁等。

四川省的最高峰为四姑娘山主峰,海拔6264米。

四川省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国最大的水利能源基地之一。

四川省拥有许多著名的河流,包括长江、嘉陵江、岷江等。

四川省还有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电站,以及一系列龙头水库,如石门水库和都江堰。

四川省是中国的农业大省,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

四川省还以养殖业和茶叶产业闻名,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

四川省还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工业以电力、石油化工、钢铁、冶金、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为主要支柱。

四川省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天然气、铁矿石等。

四川省的人文历史悠久,是中国四大文化发源地之一。

四川省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景点,包括乐山大佛、都江堰、峨眉山、青城山、武侯祠等。

四川省还有许多民族文化,包括川剧、
川菜、藏族文化等。

四川省是一个地理多样、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悠久的省份,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游客和研究者。

公共基础考试——四川省情

公共基础考试——四川省情

四川省情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处长江上游,介于东经92°21’~108°12’和北纬26°03’~34°19’之间,东西长1075余公里,南北宽900多公里。

东连重庆,南邻滇、黔,西接西藏,北界青、甘、陕三省。

面积48.5万平方公里,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和青海,居全国第五位。

全省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

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

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1000~3000米之间。

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部分。

东部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

盆地四周北部为秦岭,东部为米仓山、大巴山,南部为大娄山,西北部为龙门山、邛崃山等山地环绕。

该区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热,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农业利用方式为一年两熟制。

盆地西部为川西平原,土地肥沃,为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土地生产能力高;盆地中部为紫色丘陵区,海拔400米~800米,地势微向南倾斜,岷江、沱江、嘉陵江从北部山地向南流入长江;盆地东部为川东平行岭谷区,分别为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

西北部为川西北高原,属于青藏高原东南一隅,平均海拔3000~5000米,高寒气候,高山草甸植被。

西南部为横断山脉北段,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山河呈南北走向,自东向西依次为岷山、岷江、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砻江、沙鲁里山和金沙江。

气候植物呈垂直分布,以高山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为主。

四川省简称川或蜀。

在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两个国家:一个是在今川西地区,由古蜀族为中心建立的蜀国;另一个是在今川东地区(包括今重庆市),由古巴族为中心建立的巴国。

所以,四川地区古称“巴蜀”。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置巴蜀二郡,汉属益州,唐属剑南道及山南东、西等道,宋置川陕路,后分置益、梓、利、夔(kui)四路,总称四川路,至此始有四川之名(宋时)。

四川省情资料

四川省情资料

四川省情
一、地理概况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地跨东经97°21′52″~108°05′36″,北纬26°03′25″~34°19′09″之间。

四川省总面积约50.4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5.3%,是中国面积第五大的省份。

四川省地形复杂,有川西高原、大巴山、大渡河、金沙江等地理地貌。

二、人文历史
四川省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在古代,四川曾是巴蜀文化和蜀
文化的中心,形成了独特的巴蜀文化。

在历史上,四川是“南成都”和“蜀都”的称呼,素有“天府之国”、“天府之乡”的美誉。

三、经济发展
四川省是中国西部大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四川省以农业、工业、能源、旅游等多元产业为主,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

其中,成都、重庆等城市是四川省的经济中心,也是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四、文化特色
四川省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还有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川剧、蜀绣、川菜等都
是四川省的代表性文化。

此外,四川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如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五、旅游资源
四川省是中国著名的旅游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蜀山之
王峨眉山、雅安市的亚丁、乌当区的龙泉古镇等都是四川省的旅游胜地。

四川的旅游业也蓬勃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览。

结语
四川省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风景优美的省份,不仅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也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传统。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前来四川省,领略这里的风土人情,感受四川的独特魅力。

四川简介资料

四川简介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川江号子:四川地区特有的民间歌谣
• 成都糖画:四川地区传统手工艺
• 四川竹编:四川地区传统手工艺
03
四川经济发展
四川经济发展概况
经济发展水平
• 四川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为全国经济大省
• 2019年,四川地区GDP达到万亿元
产业结构
• 以第三产业为主导
• 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为辅
经济发展特点
• 形成了以成都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格局
• 充分发挥西部大开发政策优势,大力发展经济
四川主要产业及特点
主要产业
产业特点
• 电子信息产业:如成都富士康等
• 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 汽车产业:如一汽-大众、长安汽车等
• 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 食品饮料产业:如五粮液、泸州老窖等
• 旅游业:四川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达
• 主要地貌类型包括丘陵、山地等
四川省气候条件及自然资源
气候条件
• 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
• 气温适中,四季分明
• 降水量丰富,水资源丰富
自然资源
• 矿产资源丰富,如铁、铜、铝等
• 水资源丰富,拥有长江、黄河等河流
• 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高
• 生物资源丰富,拥有多种珍稀动植物
02
四川历史文化
四川历史发展概述
远古时期
秦汉时期
明清时期
• 四川地区就有人类活动
• 秦朝统一六国后,四川地区纳入
• 四川地区经历多次战乱,经济有
• 青铜器时代,四川地区出现蜀文
中央政权管辖
所衰退

• 汉朝时期,四川地区经济发展,
• 清末,四川地区进行洋务运动,

四川省基本情况及经济发展情况

四川省基本情况及经济发展情况

四川省基本情况及经济发展情况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面积第五大的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本文将介绍四川省的基本情况以及其蓬勃发展的经济状况。

四川省人口众多,面积广阔。

截至2021年,该省人口约为8500万人。

其土地面积达到48.3万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德国的两倍。

四川省辖14个地级市,下辖173个县级行政区,包括资阳、南充、宜宾、雅安等。

四川省不仅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还拥有壮美的自然风景,如九寨沟、峨眉山、稻城亚丁等著名景点。

四川省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近年来,四川省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逐渐从传统的农业省份转变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制造业是四川省经济的重要支柱。

四川省在汽车、电子、航空航天、能源装备等领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重庆和成都两个地级市是中国中西部最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之一。

四川省还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领域,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的壮大。

服务业在四川省的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旅游业是四川省的一大亮点,该省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

四川的美食文化和民间艺术也吸引了国内外的顾客。

此外,金融、教育、医疗和文化创意等服务行业也在四川省经济中快速发展。

四川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和机场的建设都大大提升了四川省的交通运输能力。

近年来,成都天府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的建设使得四川省成为中国内陆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是四川省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该省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保护自然环境。

四川省还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努力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综上所述,四川省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核心省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四川省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并在基础设施、绿色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最全的四川省情省策

最全的四川省情省策

省情省策人文地理概况:简称“川”或“蜀”,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邻:东—;西—;南—、;北—、、辖区面积:万平方公里,全国第五大省行政区划:18个地级市,3个民族自治州,181个县(市、区,其中4 个自治县—木里藏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地形地貌:A多山与高原。

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巴山地、盆地。

B地貌类型齐全。

平原、丘陵、山地、高原齐具,总体为东部盆地和川西高原山地。

C浅丘和平原为主。

我国四大盆地之一。

D 西高东低地势。

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四周高中间低。

地理高低点:最高点—西部贡嘎山(横断山脉);最低点—南边长江之滨(市合江县)气候:亚热带围,温和湿润。

古人评:三国诸亮《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入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之最:二滩电站——中国20 世纪建成投产最大水电站,现亚洲最蜀郡郡学——在同一地址办学两千年不断,世界仅此一例彝族聚居区——全国最大全国文化遗产遗址——最多的省份之一天然气【尤其气田气】分布——最集中省份东部盆地——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全国唯一:羌族聚居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省份;世界第一:钒、钛全国第一:中国旅游历史文化名城(7 座)数量;松杉植物种类;钒、钛、锂、银、硫铁矿、天然气等11 种;省河流年径流量(3000 亿立方米);国拥有世界遗产最多(5 处);全省共有181 个县(市、区);生猪数量;2008 年猪肉产量,肉类总产量;林副产品油桐,生漆产量;西部第一:人口8127 万;两院院士57名;高等学校90余所;2008年GDP地方财政收入,主要经济指标;钢、水泥、平板玻璃、化肥、农药、丝、布原盐、白酒、纯碱等产品产量;2007 年粮食总产量,油料产量;2007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8 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007 年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

四川省概况简介两分钟

四川省概况简介两分钟

四川省概况简介两分钟
四川省地处中国西南腹地,面积498900平方公里,东临贵州省、重庆市,南接云南省,西接西藏自治区、甘肃省,北缘四川盆地。

四川省属高原山区,以大型山脉勒水线为界,西部为高原山地,东部为中低海拔山地及浅海湾环抱的丘陵、沼泽,地势起伏较大,
四面环山,气候分南北两大温带。

四川省国土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多样,众多的能源给该省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省已实现自然物质资源总储量的5万亿以上,其中能源资源储量排名全国第四位,贵州以
往的五粮液、醇香酒、佳华花果酒等多为省内产量所占全国比重较大,常绿乔木森林覆盖
率达35%,为该省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该省发展经济的重要基础。

四川省是中国布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四川省经济总
量已经连续多年处于全国第四位,且每年增长率逐年提升,经济结构优化程度明显改善,
现已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新型经济体系,多元的产业为省内经济发展把握多长期持续性动力。

四川省此外具有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分布于全省,汇集了藏传佛教
文化、儒家思想文化、草原文化、四川自身的特色文化,如芦笙舞、庙会、尊严酒、彩灯、花灯等,一俗、古老文化被当代文化所承载,使现代文化又注入美好的传承。

所以总结来说,四川省是大型山脉勒水线界、自然资源丰富的高原山区,具有独特的
多元文化,重要的经济全国第四,多种产业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新型经济体系,展示着四
川独具特色的新发展盛况。

对四川的地理介绍

对四川的地理介绍

对四川的地理介绍四川地理介绍四川,简称蜀,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之一。

四川地理位置优越,地形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特点。

本文将从地理概况、地貌特征、气候特点、水域资源、自然景观等方面对四川进行详细介绍。

一、地理概况四川省总面积约为48.8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4.9%。

四川位于中国西南腹地,东临重庆,西接西藏,南连云南和贵州,北靠甘肃、陕西,是连接西部内陆与中东部沿海的重要交通要道。

二、地貌特征四川地貌复杂多样,主要可分为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川西高原和岷山两大地形类型。

四川盆地是中国最大的盆地之一,地势平坦,丘陵起伏,是四川的核心区域。

青藏高原和川西高原地势较高,地形起伏较大,多为高山和高原地带。

岷山是中国主要的夷陵山脉之一,地势险峻,是旅游和户外探险的热门目的地。

三、气候特点四川气候类型多样,分布较为广泛。

主要有亚热带湿润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和中亚热带气候等。

四川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降水充沛,适合农业生产。

而川西高原气候干燥,气温较低,冬季寒冷,夏季凉爽。

青藏高原则以高寒气候为主,年平均气温较低。

四、水域资源四川拥有众多水系和湖泊,水域资源十分丰富。

四川的主要河流有长江、岷江、嘉陵江等。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在四川境内流经数百公里,为当地的交通和水利建设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四川还拥有众多湖泊,其中以青海湖、绵阳市》池等最为著名。

五、自然景观四川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

九寨沟、黄龙、峨眉山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

卧龙自然保护区是世界自然遗产,被誉为“大熊猫故乡”。

四川还有蜀南竹海、稻城亚丁、春熙路等旅游景点,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综上所述,四川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地貌特征多样,气候湿润,拥有丰富的水域资源和多样的自然景观。

四川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国内外游客热门目的地,也为当地的经济和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四川省省情

四川省省情

概况四川省简称川或蜀。

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

春秋战国时为蜀国地。

秦代置蜀郡。

汉属益州。

唐属合南道。

四川名字由来是由于四条大河:岷江嘉陵江`乌江和沱江。

宋置川陕四路。

元置四川行省。

明清起为四川省。

设重庆直辖市后截?005年底四川省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181个县(市、区)、4544个乡镇、239个街道办事处。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中,社区居民委员会4822个,村民委员会50182个。

其中居住着汉族、彝族、藏族、回族、羌族等民族。

省会成都。

四川属中国西南内陆,西有青藏高原相扼,东有三峡险峰重叠,北有巴山秦岭屏障,南有云贵高原拱卫,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四川盆地。

全省总面积是48.8万平方公里。

四川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历来有“天下山水在于蜀”之说,并有“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雄,剑门天下险,青城天下幽”之誉。

四川,古称巴蜀,是中国西南部的一个大省,截至2005年12月31日,面积48.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642万。

四川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川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经过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20多年的改革开放,四川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四川是全国的农产品供应大省,是国家最大的粮、油、猪生产基地之一。

经济作物油菜籽、甘蔗、茶叶、柑桔、蚕丝产量居全国前列;中药材驰名中外;银耳、生漆、毛竹等产品享誉全国。

四川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其中冶金、采矿、化工、机械、宇航、电子工业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攀枝花钢铁公司、成都飞机公司、长虹集团、希望集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闻名国内外。

四川的交通通讯发展迅猛。

水陆空交通日趋完善发达,微波、光纤、卫星、程控电话、无线寻呼、图文传真、INI联网等现代通信遍布全省各市、地、州、县及部分乡村,初步形成了现代交通、通信网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种基础设施的完善,人们观念的转变,信息市场、科技市场、人才和劳务市场、资金和金融市场以及各种物资市场、服务市场、旅游休闲娱乐市场也相应建立。

四川省情(官方资料)

四川省情(官方资料)

四川省情四川地处中国西部,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

幅员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居中国第5位(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四川),辖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其中43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120个县、4个自治县(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是我们国家的资源大省、人口大省、经济大省。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一)地形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

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1000~3000米之间。

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部分。

四川地貌复杂,以多山和高原为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7.1%、12.9%、5.3%、4.7%。

土壤类型丰富,共有25个土类、66个亚类、137个土属、380个土种,土类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48%和32.60%。

(二)气候(“蜀犬吠日”的典故就是说四川日照少的天气情况)四川地处我国青藏高原向东部平原过渡地带,气候复杂,地带性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东西部差异很大,总分三大气候区: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区。

四川气候总的特点是:季风气候明显,雨热同季;区域间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且范围大,主要有干旱,其次是暴雨、洪涝和低温等。

(三)土地全省土地资源分为8个一级利用类型,45个二级利用类型和62个三级利用类型。

除橡胶园以外,其他省的一、二级土地利用类型四川都有,在全国极富代表性。

关于四川的介绍

关于四川的介绍

关于四川的介绍四川,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面积第五大的省份,也是中国人口第四大的省份,其省会是成都市。

四川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而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和旅游胜地,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省份之一。

地理位置四川位于中国西南地区,东临重庆市,南接贵州省、云南省,西南与西藏自治区相连,北邻陕西省、甘肃省。

四川的地形地貌十分复杂,以盆地为主,是中国最大的盆地省份之一,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四大盆地的省份,分别是成都平原、巴中盆地、广元盆地和南充盆地。

除了盆地外,四川还有很多山脉,如大雪山、岷山、峨眉山等,其中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气候条件四川的气候条件也是十分独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温适宜。

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四川的气候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西部地区气候寒冷,东部地区气候温暖,南部地区气候湿润。

四川的气候条件为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文化特色四川是中国历史文化名省之一,其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如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武侯祠等。

四川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川剧、蜀绣、川菜等都是四川的传统文化代表。

川剧是中国四大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音乐、唱腔和表演形式,被誉为“中国戏曲之魂”;蜀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以其色彩绚丽、线条流畅而闻名于世;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麻、辣、鲜、香、烫的特点而受到广泛的认可。

旅游资源四川的旅游资源丰富,被誉为“天府之国”、“自然大观园”。

四川的旅游景点主要包括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两大类。

自然风光包括九寨沟、黄龙、峨眉山、四姑娘山等,这些景点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吸引着众多游客;人文景观包括武侯祠、杜甫草堂、锦里古街等,这些景点代表了四川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吸引着众多文化爱好者前来游览。

经济发展四川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省份之一,其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前十。

四川的经济发展主要依托于其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

四川省情

四川省情

四川省省情
四川被誉为天府之国。

一、行政区域划分:18个地级市(成都、绵阳、德阳、广元、广安、巴中、达州、内江、资阳、眉山、乐山、宜宾、自贡、攀枝花、泸州、遂宁、雅安、南充)、3个民族自治州(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181个县(市、区),数量为全国首位,43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120个县、4个自治县(木里藏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

二、民族大省:有55个少数民族,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藏族居民仅次于西藏。

民族自治区土地面积
3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62.7%。

三、历史悠久:四川是四条路:益州路、枳州路、利州路、夔州路。

四、古蜀文明。

1、公元前227-公元前237钱,李冰父子治水。

羊子山、三星堆、金沙遗址、都江堰都驰名中外。

五、近代几件重大历史:保路运动、川陕革
命根据地、长征经过四川、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六、文化。

名人:郭沫若、王光祈、李一氓、李劼人、蒙文通、魏时珍、朱德(仪陇人)、陈毅(乐至人)、罗瑞卿(南充人)、张爱萍、陈伯钧(达县人)、戊戌变法六君子中的刘光第(富顺人)、杨锐(绵竹人)、喻培伦(内江人)、赵一曼(宜宾人)、张思德(仪陇人)、丁佑君(乐山人)、黄继光(中江人)、赖宁(石棉人)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泸州市、自贡市、宜宾市、乐山市、都江堰市、阆中市。

金沙出土的“太阳神鸟”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七、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科技城(西部硅谷)。

四川省情

四川省情

四川省情省策一、自然地理。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处长江上游,介于东经92°21′~108°12′和北纬26°03′~34°19′之间,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900多公里。

东连重庆,南邻滇、黔,西接西藏,北界青、甘、陕三省。

面积48.5万平方公里,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和青海,居全国第五位。

全省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

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差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

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1000~3000米之间。

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部分。

东部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

盆地四周北部为秦岭,东部为米仓山、大巴山,南部为大娄山,西北部为龙门山、邛崃山等山地环绕。

该区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热,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农业利用方式为一年两熟制。

盆地西部为川西平原,土地肥沃,为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土地生产能力高;盆地中部为紫色丘陵区,海拔400~800米,地势微向南倾斜,岷江、沱江、嘉陵江从北部山地向南流入长江;盆地东部为川东平行岭谷区,分别为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

西北部为川西北高原,属于青藏高原东南一隅,平均海拔3000~5000米,高寒气候,高山草甸植被。

西南部为横断山脉北段,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山河呈南北走向,自东向西依次为岷山、岷江、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砻江、沙鲁里山和金沙江。

气候植物呈垂直分布,以高山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为主。

二、城市地理。

城市化进程进展加快,但低于全国水平。

四川的城市化到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至2005年底,四川共有32个城市,其中地级市18个、县级市14个,全省城市化率33%,比2004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与199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提高了11.8个百分点;与200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提高了6.3个百分点。

四川简介概况

四川简介概况

四川简介概况四川,简称“川”或“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大陆中部偏西,东经97°21′至108°12′,北纬26°03′至34°19′之间。

四川东临重庆,南接贵州和云南,西连西藏,北靠陕西,东北与甘肃相连。

四川是中国内陆省份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省份,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文化、交通、科技、教育中心。

四川的地理环境十分优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境内有四川盆地、大巴山地区、青藏高原等地形,地势由东南至西北逐渐升高,形成了复杂的地貌。

四川地处亚热带和温带过渡地带,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在15-20℃之间。

四川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有长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等重要河流贯穿全境,湖泊众多如成都平原的成华湖、眉山市的洪雅湖等。

四川的自然景观著名,有九寨沟、黄龙、峨眉山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四川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四川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四川是著名的“天府之国”,是中国古代文化名城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四川的文化特色丰富多样,有川剧、川绣、川菜等独具特色的艺术和美食。

四川还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众多的道观和寺庙,如青城山、峨眉山等。

四川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大省之一。

四川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盐等。

四川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主要农产品有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茶叶等。

四川的工业也发展迅速,有钢铁、化工、电力、机械制造等行业。

四川还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有丰富的水电和火电资源。

四川的交通十分便利,有成都、重庆两个国际机场,还有成渝高速铁路、成渝铁路等重要交通线路。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汉族、藏族、羌族、彝族、苗族等多个民族。

四川的民族文化十分丰富多元,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四川的民俗风情独特,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和民间艺术表演。

中国地理四川省

中国地理四川省

四川省基本情况一、总体概况四川介于东经97°21’—108°31’和北纬26°03’—34°19’之间,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921公里。

与7个省(区、市)接壤,北连青海、甘肃、陕西,东邻重庆,南接云南、贵州,西衔西藏,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地势总体上呈西高东低走势,地貌类型以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为主,中部为四川盆地,盆周为丘陵、山地,西部是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川西高原(盆地四周北部为秦岭,东部为米仓山、大巴山,南部为大娄山,西北部为龙门山、邛崃山等山地环绕。

)。

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差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

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1000~3000米之间。

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部分。

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4℃—19℃之间,年平均降水量900-120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约为1000小时—1600小时。

四川幅员辽阔,全省面积48.5万平方公里,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和青海,居全国第五位,是中国第5大省。

全省总人口8800多万,列全国第4位,占西部总人口的22.3%,列西部第1位。

该区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热,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农业利用方式为一年两熟制。

盆地西部为川西平原,土地肥沃,为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土地生产能力高;盆地中部为紫色丘陵区,海拔400~800米,地势微向南倾斜,岷江、沱江、嘉陵江从北部山地向南流入长江;盆地东部为川东平行岭谷区,分别为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

西北部为川西北高原,属于青藏高原东南一隅,平均海拔3000~5000米,高寒气候,高山草甸植被。

西南部为横断山脉北段,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山河呈南北走向,自东向西依次为岷山、岷江、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砻江、沙鲁里山和金沙江。

四川省情

四川省情

四川省情一、总体概况四川介于东经97°21’—108°31’和北纬26°03’—34°19’之间,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921公里。

与7个省(区、市)接壤,北连青海、甘肃、陕西,东邻重庆,南接云南、贵州,西衔西藏,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地势总体上呈西高东低走势,地貌类型以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为主,中部为四川盆地,盆周为丘陵、山地,西部是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川西高原。

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4℃—19℃之间,年平均降水量900-120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约为1000小时—1600小时。

四川幅员辽阔,全省面积48.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5大省。

现辖18个地级市、3个民族自治州;全省共有181个县(市、区),列全国首位,其中有43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120个县、4个自治县。

全省总人口8800多万,列全国第4位,占西部总人口的 22.3%,列西部第1位。

四川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除汉族外,有彝、藏、羌、土家、苗、回、满、傣、傈僳、蒙古、壮、白、纳西、布依、侗、哈尼族等55个民族,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惟一的羌族聚居区,藏族聚居人口仅次于西藏。

民族自治地区土地面积3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7%。

二、历史沿革四川是古代中国蜀人和巴人的发祥地,孕育了悠久的历史。

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发掘,将巴蜀历史推至距今4000多年前,使四川成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物雕像、金杖和枝叶茂盛的青铜神树、头像、面具等大批珍贵文物,展示出公元前2000多年古蜀文化的历史面貌,及其在绘画、雕塑、冶炼、浇铸、打磨等方面的精湛技艺。

古代蜀人的文化、宗教和地域特征在此形成。

千百年来,四川人一直繁衍在巴蜀大地上,生生不息。

距今2200多年前,秦太守李冰率众兴建的都江堰,是中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

它变水害为水利,浇灌沃野千里,造福于民,被誉为世界科学史上的奇迹。

省情概况

省情概况

省情概况:四川素称“天府之国”,地处长江上游,位于西南腹地,与西部7省市区接壤。

全省幅员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5位。

总人口8750万,居全国第3位,辖21个市(州)、180个县(市、区),是全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

四川是西部经济大省,生产总值、粮食总产量、工业总产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约占西部12省市区的1/4。

电子、机械、医药、化工、军工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四川是西部最大的物资集散地,省会成都是西南地区商贸、金融、科技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

自然资源:四川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1亿千瓦,居全国第一,是中国西部水电开发和“西电东送”基地之一。

已知矿产资源130种,天然气远景储量7.2万亿立方米,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

生物资源种类多样,仅天然中药材就达4500余种,是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

森林面积192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9%,是我国三大林区、五大牧区之一和长江上游最大的水源涵养区。

境内野生大熊猫占全国的近80%。

国民经济综合指标:四川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GDP)8637.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607.1亿元,增长26.6%;粮食总产量预计3247.7万吨。

实现旅游总收入979.6亿元,比上年增长35.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24.5亿元,比上年增长30.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13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1.6亿元,年增长14.8%。

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10.2亿美元。

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90家,同比增长16.7%,外商投资实际到位额12.58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来川落户125家。

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7.36亿美元,同比增长22.5%。

基础设施:四川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基本形成了公路、铁路、民航、内河航运相结合的立体交通网络。

四川省情

四川省情

四川地处中国西部,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

面积48.6万平方公里,居中国第5位,辖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是我们国家的资源大省、人口大省、经济大省。

【自然地理特点】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处长江上游,介于东经92°21′~108°12′和北纬26°03′~34°19′之间,东西长1075余公里,南北宽900余公里。

东连渝,南邻滇、黔,西接西藏,北界青、甘、陕三省。

面积48.6万平方公里,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和青海,居全国第五位。

全省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

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差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明显。

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1000~3000米之间。

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部分。

东部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

盆地四周北部为秦岭,东部为米仓山、大巴山,南部为大娄山,西北部为龙门山、邛崃山等山地环绕。

该区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热,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农业利用方式为一年两熟制。

盆地西部为川西平原,土地肥沃,为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土地生产能力高;盆地中部为紫色丘陵区,海拔400~800米,地势微向南倾斜,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从北部山地向南流入长江;盆地东部为川东平行岭谷区,分别为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

西北部为川西北高原,属于青藏高原东南一隅,平均海拔3000~5000米,高寒气候,高山草甸植被。

西南部为横断山脉北段,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山河呈南北走向,自东向西依次为岷山、岷江、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砻江、沙鲁里山和金沙江。

四川省情简介

四川省情简介

四川历史悠久、资源富集、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家乡,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全省幅员面积48.5万平方公里,人口8700万,辖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

省会成都是我国西部的商贸、科技、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是极具吸引力的开发投资区和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

四川是资源大省。

水能资源富甲天下,技术可开发量1.1亿千瓦,居全国第一,是中国西部水电开发和“西电东送”基地之一;矿产资源丰富,钒、钛和天然气等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之冠;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境内野生大熊猫占全国的80%以上,是国家重要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和大熊猫的故乡。

森林面积1920万公顷,是我国三大林区、五大牧区之一和长江上游最大的水源涵养区。

四川是西部经济大省。

国内生产总值、粮食总产量、工业总产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占我国西部12个省(区、市)的四分之一,居西部首位。

电子信息、水电、机械冶金、医药化工、饮料食品等产业基础较好。

核工业技术、航天航空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农业科技、口腔医学等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攀西钒钛稀土基地、德阳装备制造基地、乐山半导体元器件基地、宜宾酒都、泸州化工城等拥有集群优势,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的特色产业正在形成。

四川商贸发达,市场广阔,是西部最大的物资集散地。

四川是文化大省。

巴山蜀水孕育了司马相如、李白、苏轼、郭沫若、巴金等一大批流传千古、驰名中外的文坛巨匠。

科教实力雄厚,有中科院成都分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院、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等中央在川科研机构157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55名;普通高等院校72所,名列全国前茅。

组建了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四川广播电视集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出版集团、四川党建期刊集团等文化产业集团,全省文化产业总资产居西部第一位。

四川是旅游大省。

四川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最多的省份,居全国第二,有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寺,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等享誉中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情简介四川气候一.全省气候特点四川省地处中纬度、亚热带地区,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地形区。

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面地形的综合影响,具有五大气候特点: 1.气候类型多。

全省气候类型多达9类;分别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山地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高山永冻带。

2.山地气候垂直差异大。

在山地,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明显下降,依次出现从较暖到较冷的多种气候类型。

人们通常把这种气候现象称作“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3.季风气候明显。

冬季受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影响,盛行从偏北方向吹来的强劲干冷的冬季风,雨量少,气温低;夏季为太平洋高压和印度洋低压所控制,盛行从偏南方向吹来的暖湿的夏季风,雨量多,气温高。

4.季节气候区域特色鲜明。

四川盆地四季分明,川西南地区和川西高山高原区雨、旱季节差异明显。

5.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情较重。

全省范围内大面积发生的主要灾害是干旱,其中,夏旱出现的频率最高,伏旱造成的损失最大。

盆地区和川西南山地的旱情程度又普遍重于川西高山高原。

暴雨、洪涝和低温也是经常发生的气象灾害,低温雪灾常在川西高山高原地区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主要气象要素概况1.气温全省年平均气温—1.5~20.3℃,三大地形区中,盆地为14.1—18.2℃;川西南山地为10.1~20.3℃;川西高山高原为—1.5~15.4℃。

年平均气温,最高在攀枝花市,为20.3℃;最低在石渠,为—1.5℃。

极端最高气温在平昌,为41.9℃;极端最低气温出现于川西高山高原区的石渠,为—37.7℃。

季平均气温夏季最高,秋季次高;冬季最低,春季次低。

2.降水量全省年均降水总量315.7—1732.4mm,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盆地最多,为783.2~1130.9mm;川西高山高原最少,仅为315.7~906.0mm。

雅安是全省降水量最大的地区,素有“西蜀天漏”之说,年均降水量为1732.4mm;其中,1966年曾达2367.2mm,为全省极端最高值。

得荣最少,仅有315.7mm。

3.日照全省年总日照时数为782—2692小时,以四川盆地、川西南山地、川西高山高原的顺序递增。

盆地内又呈自西南向东北增加的趋势。

川西高山高原1171—2692小时;川西南山地1204~2645小时;四川盆地782~1575小时。

全省以理塘最多,达2692小时;宝兴最少,仅为782小时。

三.气象灾害全省主要气象灾害可分为8类、101种,分别是:干旱(春旱、夏旱、伏旱)、暴雨、洪涝、秋绵雨、低温(春季低温、夏季低温)、大风、冰雹、雪灾。

危害最大的是干旱,其中尤以全国农业主产区的四川盆地受影响最大,有时伏旱和秋旱相连,形成伏秋连旱,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洪涝可发生于省内各地,其中又以凉山州南部和盆地西部、北部受影响较大。

川西高山高原为全省降雹最多的地区。

大风造成的灾害以盆地内和凉山州南部较为严重。

甘孜、阿坝两州虽大风日较多,但地广人稀,损失一般不大。

四.各区气候概况1.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全年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

受盆地地形影响,多云雾,少日照,年平均阴天日数为181~282天,盆地西南部为237~282天,是国内阴天最多的地区之一,古人曾以“蜀犬吠日”来形容其阴云连绵的特征。

盆地区年均降水量充沛,多数地区为900—1200mm,约50%以上集中于夏季,冬季雨量不足全年的5%;受地形的影响,又多夜雨。

2.川西南山地川西南山地气候的垂直分带性极为显著,南部的金沙江河谷一月均温在12℃以上,以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5天的平均气温<lO℃为冬;10—22℃为春、秋;>22℃为夏)),全年无冬,不见霜雪。

而海拔2100—2400米的昭觉、布拖等地则冬长夏短,3500米以上的高山区全年无夏。

有雨、旱两季之别,5~10月为雨季,集中了全年雨量的90%以上;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雨量不足全年的10%,旱、雨季节以南部和西部最为显著。

3.川西高山高原区受青藏高原特殊地形和冬夏季风影响,川西高山高原全年日照充足,气温较低,雨、旱季区别明显。

夏季常形成近地热低压,并在地形影响下造成局部强烈对流,多雷雨冰雹。

人秋受高空西风影响,气候干燥凉爽。

冬季主要受冷高压控制,晴朗干燥。

雨、旱两季划分与川西南山地大致相同。

四川省自然灾害四川省幅员辽阔,气象条件和地质条件复杂多样,是一个自然灾害较多的省份。

干旱、洪涝、地震、滑坡及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亟需得到有效的治理。

一.干旱盆地区为四川主要的农业区,由于东亚季风和复杂地形的影响,干旱现象频繁出现,在各种灾害性天气中,旱灾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由于四川盆地冬、春两季比起同纬度的长江流域其他地区气温高,蒸发量大,降水量小,冬干春旱现象突出。

其中,春旱一般发生于3月~4月上旬,持续30~45天,主要影响区域为盆地内的成都、自贡、绵阳、内江、宜宾、乐山等地,常会影响早稻栽插,造成小麦结实率下降。

初夏和盛夏由于雨期偏晚,雨量不均,又易发生夏旱和伏旱。

其中,夏旱常发生于5~6月,通常持续30~40天,主要影响区为绵阳、简阳、威远、内江、乐山、南充等广大地区,常导致早稻抽穗困难,中稻缺水干死和玉米不易授粉。

伏旱多发生于7月中旬~8月下旬,持续时间一般为20~40天,主要影响宜宾、南充等地,对中、晚稻生产影响较大。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春、夏、伏旱往往并非单独出现,而经常以春夏连旱、夏伏连旱,甚至春夏伏三季连旱的形式出现,其中,将近一半的年份都有夏伏连旱的情况发生。

大力兴修水利工程,扩大人工灌溉系统,对四川农业的发展极为重要。

二.洪涝四川盆地内的区域性洪涝灾害一般出现于5~9月的主要江河汛期和降雨集中时段。

受地形影响,北川、安县、绵竹、广元、江油、都江堰、峨眉山等地受灾较多,其中,川北秦岭南麓的江油、广元一带所受影响最大。

从总体上看,四川省的洪涝灾害有东部盆地多,西部高原少;山地河谷区多,高原平坝少;迎风坡多,背风坡少的特点。

全省的洪涝灾害多发区与全省的暴雨分布区基本一致。

三.地震四川位于中国南北地震带中段,是地震较多的省份之一,其地震活动具有地域广、强度大、频度高的特点。

本省的主要地震区位于东经105°以西,其分界线大致与青藏高原东部边界相一致,地震活动区域约38万平方千米。

据统计,从公元前26年到1999年9月,全省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9次,6.0~6.9级地震49次,5.0~5.9级地震160次。

其中,建国以来全省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4次,6.0~6.9级地震19次,5.0~5.9级地震86次,受灾面积约3.7万平方千米,伤亡人数达3000余人。

由于四川地震多为浅源性,对地表破坏很大。

全省地震活动区域可划分为5个地震带和3个地震区,即:1.鲜水河地震带。

北西起于石渠邓柯,南达石棉田湾,长约530千米。

属全新世强烈活动断裂带,其活动频率之高、强度之大,均为全川之首。

2.安宁河一则木河地震带。

北起石棉,南达云南巧家,全长约300千米。

3.松潘地震带。

北起甘肃武都西南,南至四川茂县以北。

4.龙门山地震带。

北东起自青川,经茂县、都江堰,南达小金,长约400千米。

5.马边地震带。

北起峨眉,南达云南永善,长约150千米。

此外,还有:①巴塘地震区;②.理塘地震区;③盐源地震区。

四.滑坡、泥石流及其他滑坡是四川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在长江上游地区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对铁路、公路、航道和城镇造成严重威胁。

全省的滑坡危险区主要分布于龙门山褶皱带、康滇南北向构造带、金沙江河谷、大巴山区和龙泉山脉等地,地貌特征以深切陡峻的峡谷和坡地为主。

四川泥石流沟的总数逾3000条,主要分布于川西山区。

全省泥石流发生类型有激发、触发和诱发三大类,其中以雨水(特别是夏季暴雨)激发的泥石流数量最多。

由于泥石流灾害具有在特定地区、特定气象条件下重复发生的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护和治理,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四川省森林资源四川省森林植物种类繁多,全省有树木种类3000多种,其中乔木1000多种,约占全国总种数的一半,归510余属,118科。

全省林地面积2323.16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8.02%,人均0.28公顷。

有林地面积1172.35万公顷,灌木林地面积748.42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46539.83万立方米,人均17.54立方米。

人均森林资源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木材产量约占全国的8%,是全国主要的商材基地之一。

在全省林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1172.35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0.46%;疏林地面积94.46万公顷,占4.07%;灌木林地748.42万公顷,占32.22%;未成林造林地4.99万公顷,占0.21%;苗圃地0.5万公顷,占0.02%;采伐迹地15.49万公顷占0.67%;火烧迹地0.69万公顷,占0.03%。

全省活立木总蓄积146539.83万立方米。

其中:林分蓄积量138610.14万立方米,占总蓄积的94.59%;疏林蓄积量2433.26万立方米,占1.66%;散生木蓄积量2040.98万立方米,占1.39%;四旁树蓄积量3455.45万立方米,占2.36%。

活立木总蓄积为146539.83万立方米,平均每年增加1226.68万立方米,年递增率为0.85%。

郁闭度在0.2以上的林分面积1063.37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90.70%;全省林分蓄积量为138610.14万立方米,平均每年增加1130.18万立方米,年递增率0.83%。

全省人工林分面积194.03万公顷,占全省林分面积的18.25%;人工林蓄积量6041.14万立方米,占全省林分蓄积量的4.36%。

四川是我国竹林资源分布比较集中的省区之一,竹类植物较为丰富,约有617种(变种)、11属。

大径竹以楠竹和斑竹为主。

小径竹种类较多,全省竹林面积28.25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2.41%。

全省主要经济林有:木本粮油林油桐、油茶、板栗、核桃、油橄榄、乌桕等;木本果树林柑桔、苹果、梨、桃、李、杏、枇杷、石榴、龙眼、荔枝等;特种经济林漆树、白蜡、杜仲、黄柏、厚朴、紫胶寄主树等;其他经济林有茶、桑、棕榈、耳棒等。

全省有成片经济林面积80.73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6.89%,上述经济林产品在全国占有突出的地拉。

四川省土地利用四川省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土地利用类型丰富多彩,拥有全国所有的8个大类、46个二级类,其种类之多居全国之首。

全省共有耕地9886.16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13.48%),园地885.34万亩(占1.20%),林地27873.69万亩(占38.00%),牧草地22851.95万亩(占31.16%),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862.58万亩(占2.53%),交通用地411.04万亩(占0,56%),水域1678.97万亩(占2.28%),未利用土地7879.85万亩(占10.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