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基于中国先秦哲学和古希腊哲学

合集下载

先秦哲学与希腊哲学之异同

先秦哲学与希腊哲学之异同

浅析先秦哲学与希腊哲学之异同摘要:哲学比较研究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外哲学概莫能外。

通过中西哲学比较,寻找不同民族、国家的哲学汇合点,为哲学共同发展开辟道路。

关键词:中西哲学对比异同哲学这个名词,在中国出现得很晚,19世纪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借用古汉语把希腊文的“φιλοσοφο”(philosophia)译作“哲学”,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

以至于有些人认为中国古代是没有哲学的。

关于这一点,王国维有过精彩论述:王国维认为,是否具有形而上的精神追求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一个显著标志,正是这一追求使哲学的产生成为必然。

他说:“饮食男女,人与禽兽之求同,其所以异于禽兽者,则岂不以理性乎哉!宇宙之变化,人事之错综,日夜相迫于前,而要求吾人之解释,不得其解,则心不宁。

叔本华谓人为形而上学之动物,洵不诓也。

哲学对此要求而与吾人以解释。

”他由此论定,哲学为中国固有之学。

如此,中西哲学就有了比较的资格与必要。

由于所学有限,这里对中西早期哲学进行一些对比研究,即先秦哲学与希腊哲学的对比。

先秦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风貌。

这一风貌一旦形成便难于改变。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风貌形成之后,便成了二千多年中国哲学共同遵守的“范式”。

先秦哲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正如西方的整个哲学来自古希腊一样。

“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黑格尔)。

在我看来,先秦哲学与希腊哲学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最终目的的不同。

先秦哲学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人的生存问题;古希腊哲学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真理(爱智慧)。

从基本特征上说,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两大根本不同的文化系统。

先秦时代正处于人类社会由野蛮向文明状态的过渡过程中。

在这一过程中,生存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生存问题既有生产力水平落后及灾荒等自然原因造成的,但主要是春秋战国时代无休止的战乱等人为因素造成的,那个时代的中华民族生存环境极为恶劣,人民生活处于极度苦难之中。

中西方建筑哲学的差异及其表现

中西方建筑哲学的差异及其表现

中西方建筑哲学的差异及其表现作者:刘聪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1期摘要:在探寻新时期如何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许多人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剖析中西文化差异的渊源,有利于理解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进而帮助我们在研究如何延续传统建筑文脉,借鉴西方建筑精髓,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先秦;古希腊;建筑;哲学;差异;表现建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影响建筑产业和展的诸多因素中,哲学的力量是巨大的。

先秦时期的中国哲学和古希腊哲学,堪称是整个中西文明的摇篮,其思想和内容对中西方建筑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中国先秦哲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是具有典型东方特色的以农业为主的宗法奴隶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哲学的特色,致使先秦诸子把目光投向社会现实和历史而不是自然界,形成了学论争与政治生活密切联系的状况;古希腊哲学的土壤是城邦奴隶制,商业、航海和民主制对希腊哲人的理性思维亦有导向作用。

于是中西哲学就各特色的拉开了它的帷幕。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一)对待“人”的问题中国先秦哲学具有鲜明的人学特征,注重人际关系,追求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这种思想影响到建筑上,就是在总体布局上追求整体的统一性。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气势宏大的建筑还是小巧玲珑的四合院都表现整体的空间感。

西方建筑讲求独立的个性,坐落于郊野中的西方古代建筑,往往形成一种以自然为背景,孑然孤立的空间氛围,这与我国建筑的群里布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对待“自然”的态度中国儒家学说强调要“畏天命”,主张天人合一。

在这种思想中,人被认为成与自然没有质的差别,人对自然的态度只能是屈从认可与积极适应。

古希腊哲学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人对自然的态度,但是他们将人与自然明确的区分开来并加以研究。

在园林水景的设计中,西方喜欢喷水,及与水的自然流向的对抗,而中国人喜欢落水之美。

西方建筑具有巨大的体量与超然的尺度,古罗马斗兽场、神庙、浴场与宫殿以及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都具有超尺度的建筑体量和令人不可思议的巨大内部空间。

中西建筑文化比较

中西建筑文化比较

中西建筑文化比较建筑是一项复杂的艺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建筑风格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同时,建筑文化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和思想。

在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文化的各自特点和差异。

一、历史与文化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始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因此建筑中把园林景观、石雕、木雕、壁画等元素融入其中,最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建筑文化。

而西方建筑文化的发展,则始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其建筑风格受到希腊哲学的影响,注重逻辑、理性而忽视情感,因此西方建筑强调技术、简洁而精细的风格,建筑物大部分是实用的,几乎没有饰面的部分。

二、建筑构造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中庸平衡的思想,所以构造和布局上往往采用对称的方式,以取得平衡和协调。

例如古代的宫殿和庙宇,比如紫禁城和故宫等建筑都采用这种构造方式。

而西方建筑则注重实用性,往往采用对称和不对称混合的方式,使建筑物更加美观精简。

三、艺术风格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是注重细节、富有情感和象征性,常常使用装饰性的石雕、木雕、壁画等元素来表达主题和意境。

古代的宫殿、园林、庙宇等建筑都有着特色性的装饰,如宫殿的金饰、壁画和雕刻等;园林的假山、池水和红墙等;庙宇的塔楼和动物雕塑等。

而西方建筑的艺术特点则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形式的简洁,建筑物通常采用不受束缚的形式,强调建筑的外在功能和内在结构。

作为现代建筑的代表人物,勃艮第风格建筑强调对称、均衡、富于构图美感,这是西方建筑的一大特色。

经过前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建筑文化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它们本身就有自己的特点和美学风格,是不可混合的。

尽管中西方建筑文化风格存在差异,但在当代建筑中,也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为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和艺术性的提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记录和见证者,作为凝固了的文化艺术品,从未间断过对人们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从文化特质、哲学体系、艺术风格、审美观念、建筑历史等方面来看,中西方建筑文化存在许多明显差异。

1.中国的宫室建筑带有权力中心思想的印记中国大型宫室建筑的特点是中轴对称,中轴线上的宫室巍峨宏伟,有多层级纵深,两旁有附属性建筑,左右对称。

这体现着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君臣秩序、尊卑长幼之节。

皇家建筑是帝国形态的象征。

普通人家建筑也严格地体现着封建家长的权威地位——家长住上房堂屋,子孙住厢房偏厦。

即使最偏远乡村中的房子也遵守着宫殿建筑中蕴含的等级体系与社会思想文化准则。

2.中国重视“内宇宙”修炼的思想在园林建筑中的痕迹园林建筑体现了中国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艺术情趣。

重视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之学,涵泳性情,默思玄览,修炼“内宇宙”,在笔墨纸砚则为书画,在草木土石则为园林。

他们将内心修养作为宇宙中最广大最重要的学问。

中国古代除了李白、徐霞客等寥寥数人,并无太多探险家,大约与士大夫重视“内宇宙”修炼而不重视对“外宇宙”的探索有关。

反映在建筑上就表现出内容和形式的华丽、精巧。

他们将“内宇宙”又投影在园林建筑上。

苏州园林玲珑精致,咫尺之间变幻多重景观,譬如狮子林中的假山曲径,极尽曲折回环之能事。

3.中国建筑的围墙文化中国建筑喜欢用一堵坚实的围墙把建筑封闭起来。

作为家天下的皇帝,更是给“国家”(以国为家)修了一座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围墙。

此处可隐约窥见中国内敛、保守的思想因子。

4。

中国建筑中的“天人合一”徽派建筑模山范水、师法自然,建筑和周围山川景物、地理形势融合无间,让水土成为建筑的有机部分,让建筑浑融而化入山川。

中国建筑讲究风水堪舆之学,大概与“天人合一”的思想问有某种内在的隐秘关联。

5.西方建筑文化发展与中国文化的迥异之处经历了风格迥异的不同历史时期,西方建筑在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都十分显著,而中国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变迁的痕迹则微乎其微,只有专业人士才能从斗拱的层数多寡等细微之处判断出一座中国古代建筑的年代。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及表现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及表现

中西方建筑哲学的差异及其表现近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中外建筑史》这门课,通过这门课使我了解到了中外建筑的样式风格,建筑的施工工艺,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建筑的审美需求。

让我开阔了视野,并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念,了解和吸收了许多知识。

我认为,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决定的,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有着不同的和谐之美,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中西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中西名族不同的价值观,在建筑上就体现出不同的建筑风格:中国的建筑文化重人,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中国文化重融合,同时,中国的名族风格是含蓄,和善,仁慈等多种人文风格;西方文化重物,较重视科学与宗教,重视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

中西方的建筑的差异主要有材料、结构、布局、观念等方面的不同:一、建筑材料上的差异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中西方的传统建筑材料一般就是三种:土、木、石。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石为主。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也使得中西方的传统建筑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表达着不同的思想和情感,也体现着不同的人文文化传统,不同的理念。

二、建筑结构上的差异中国传统的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以木构架为主的“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的结构方式,同时,注重独特的单体造型,讲究对称美,黄金分割美等艺术效果。

西方的传统建筑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显示宏伟壮观的景象。

从外表看,西方石构建筑的雕塑感尤为强烈。

建筑师们带着强烈的追崇雕塑美的创作冲动与情结,来处理建筑的结构问题,从而体现出建筑设计者的另一番风采。

三、建筑布局的差异中国古代建筑讲究的是对称的有对称和谐规律的走向,传统中国的四合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采用均衡对称方式的前提下,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中西方建筑哲学的差异及其表现

中西方建筑哲学的差异及其表现

中西方建筑哲学的差异及其表现建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影响建筑产业和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哲学的力量是巨大的。

先秦时期的中国哲学和古希腊哲学,堪称是整个中西文明的摇篮,其思想和内容对中西方建筑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中国先秦哲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是具有典型东方特色的以农业为主的宗法奴隶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哲学的特色,致使先秦诸子把目光投向社会现实和历史而不是自然界,形成了哲学论争与政治生活密切联系的状况;古希腊哲学的土壤是城邦奴隶制,商业、航海和民主制对希腊哲人的理性思维亦有导向作用。

于是中西哲学就各具特色的拉开了它的帷幕。

(一).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

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

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

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二).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

中西方建筑艺术文化差别-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论文

中西方建筑艺术文化差别-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论文

中西方建筑艺术文化差别-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中西方设计艺术文化特点及差异我国的传统崇尚一元论,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西方则是二元论,即主客分离。

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以儒道两家思想为基础,将整个世界乃至宇宙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讲究的是整体性、和谐性、关系性和实用性。

而主客分离则强调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突出个体差异,突出开放性。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注定会影响室内外空间的建筑布置。

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加上古时交通的不便,造成了中西建筑互不影响、相对、风格迥异。

中式建筑体现的是封建的儒道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特色,突出建筑形态的互补性和对立统一,表现的是封建社会特有的等级观念、从属观念和临时观念。

西式建筑则受宗教神权的影响,追求主客分离的特色,表现的是地位观念、归属观念和永久观念。

这种差异的实质是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和社会形态上的差异。

1.中国传统设计艺术文化特点中国传统设计源于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整体设计观。

中国传统的设计理念突出天地人三者的大和谐设计观。

物尽其才、人尽其力、天时地利。

在建筑中强调人、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

其二,散点透视设计观。

由于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写实主义的不同,采用散点透视原理,在绘画艺术中营造出无边无尽的超脱意境,让欣赏者仿佛身临其境,在精神需求上产生共鸣。

在建筑艺术的表达上则形神兼顾,其空间是多方的视点相结合的布局以达到诗情画意移步易景的境界。

其三,以形传神的设计观。

南齐谢赫提出追求“气韵生动”的最高境界,以神似替代形似,不是表面再现物体的外在形态与色彩,而是强调事物内在的生命韵律以及与环境人文的相辅相成。

2.西方艺术设计文化特点在西方设计艺术中,现实性和务实性是两个最突出的特色,用一切能够表现写实的手法对人和自然进行复制,突出人的价值取向,形成了这样几种设计思路。

首先,科技至上的设计观。

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差异

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差异

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在历史、风格、材料、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以下是对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之间差异的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中国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观念的影响下形成独特风格。

中国建筑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儒家文化注重礼仪和秩序,因此中国的建筑注重对称美、社会秩序、色彩的搭配,讲究本体和周边环境之间的协调。

中国古代建筑更多使用木材、瓦、砖和土等自然材料。

西方建筑比中国建筑要年轻,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影响了整个西方建筑的发展。

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注重平衡、对称、秩序和科学,这些特点也影响了继承它们的现代西方建筑。

西方建筑更多地使用石材、玻璃、钢铁和混凝土等人造材料。

二、建筑风格中国传统建筑追求的是自然和谐、质朴、以及色彩鲜艳,建筑造型大都严格遵从统一规范并讲究寓意和象征,如角楼、庙宇和宫殿等,在进行设计时会借助天地人三合、五行相生等哲学思想,呈现出朴实、富有艺术性和文化性的特点。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对称的布局和装饰常常用于表达美学价值和文化精神。

西方建筑强调的是实用性和功能性,主张“形式追随功能”,并注重表达现代主义的工业化、机械化思想。

现代西方建筑追求高质量的空间设计和功能性的组织结构,其装饰追求现代性、简洁、成熟、沉稳和富有节奏感,常常是从不同角度、尺度、比例与形式出发,经由逐步洗炼和意念深化,最终达到空间实用性、美感和艺术紧密融合的建筑风格。

三、结构体系中国传统建筑特点是采用木构造和斗拱结构体系,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柔性、平衡与适应性。

斗拱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基于自然力学优化过的结构应答形态,能充分利用弯曲强度,在节能和保温等方面表现出色。

而木构造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结构形式,形成来自中国自然环境中最丰富、最多样的建筑样式。

相反,西方在古典时期大量使用的石材、玻璃等材料强化了它的结构稳定性和坚韧性。

因此,作为现代大多数建筑的混凝土和钢结构体系,被广泛地应用于西方建筑中,为建筑带来了坚固、耐磨和宽敞的空间。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中西方建筑文化是各自民族、地域和历史背景所孕育出的独特文化成果,展现了人类智慧和审美情趣的不同侧面。

中国古代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秉承着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和哲学思想,而西方建筑则在古代罗马和希腊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设计理念和材料选择三个方面探讨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

一、建筑风格中西方建筑风格是两种文化的风格差异的体现,它们分别反映不同民族的建筑传统和审美观念。

中国古代建筑讲究的是“藏、拟、隐、真”和谐统一的理念。

如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常采用弧形造型,带有一定的曲线美,其庄重、典雅、尊贵的气质让人感到庄重而又不失华丽。

而西方建筑风格则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反映了西方人个性化的思维方式。

例如,欧洲的哥特式建筑以其高大、宏伟、精细雕刻的特点而闻名,体现了西方人对宗教信仰的虔诚与敬畏。

二、设计理念中西方建筑文化在设计理念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天人合象”的思想,力求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与此不同,西方建筑设计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建筑房屋通常会在周围营造一个独立的空间,与自然形成一定的区隔。

西方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追求对称、平衡、对齐和创新,倡导体现个体意识和核心价值观。

三、材料选择中西方建筑文化在材料选择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使用木材、砖瓦、石材等天然材料,注重利用自然材料与环境相融合,形成独特的建筑风貌。

而西方建筑则更多地采用钢铁、混凝土等工业化材料,这些材料在工程上更为耐久和稳定,方便建筑师实现更大胆的设计理念。

另外,中西方建筑文化在色彩运用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色彩的含义和象征,喜用红、绿、黄等暖色调,代表着繁荣、希望和喜庆。

而西方建筑则更注重色彩的实用性和装饰效果,喜用白色、灰色等中性色调,给人一种简洁、明亮的感觉。

总结起来,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体现在建筑风格、设计理念和材料选择上。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建筑承载不同的文化。

有在许多方面和较为明显的施工审美差异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差异。

西方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帝的。

中国建筑,无论多么高大雄伟,却很少给人以“高”的感觉,只给出了一个广义的,因为建筑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开店的表面。

不同的文化,宗教,不同的,不同的建筑风格,不同的建筑发展,社会形态和所带来的审美差异建材文化氛围的不同想法。

一、不同的建筑美学风格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使古建筑在西方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力。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来制造不同的建筑物,展现不同的信仰。

西方的石头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建得又高又大。

同时巧妙的建筑屋顶是西方古典建筑的一大亮点。

但是,如何将高密度石拱顶引擎,如仓库架构是它的位置,所以是一个直线上升的支柱,如较早出现的塔斯曼干栏,也可以说是西方建筑地基基础支柱。

发展支柱,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建筑屋顶,如果西方建筑的支柱是“基本词汇”,那么建筑物的屋顶是西方“基本句型。

”不同的屋顶,导致在输入自己的风格差异,如希腊,罗马,拜占庭,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头建筑,在括号中的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风格。

所谓的支架,是托起重叠曲木屋顶,也可以是垂直于横向扩张势力,构建各种飞檐。

像建筑与西方的屋顶上,作为中国古代建筑,飞檐的主旋律,也有很多种类,或下降,或直,或上挑。

其不同的形式来创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空灵,或简单,或尊严。

不仅亭,台,楼,阁,应使用飞檐,以表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檐口的高度,长度往往是困难的和建筑的设计元素。

其中一个所谓的长的正增长,减短,飞檐设计得恰到好处,以显得空灵而不是轻浮,简单,不是机械的,端庄而不呆板之一。

中国建筑深浸中国艺术风格的味道,这是特别明显的后花园。

苏州园林的玲珑精致,在靠近多处景观的变化,如假山迷宫中的狮子,追求轰动效应极其曲折回环。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性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性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性一、概述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反映着各个文化的特点和精神内涵。

中西建筑文化是世界上两种不同体系的建筑文化,其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性。

本文将就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性进行深入探讨。

二、历史渊源1. 中西建筑文化的起源中西建筑文化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追求线条简洁、气势宏伟;而西方古代建筑则以石材、大理石为主,追求比例和对称。

这种区别的形成源于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

2. 中西建筑文化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西建筑文化都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

从古代到现代,中西建筑文化在技术、风格、功能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性。

三、建筑风格1. 中西建筑风格的比较中西建筑的风格差异主要体现在建筑形式、装饰、材料等方面。

比如,中国建筑注重“意境”,追求“隐逸”、“含蓄”;而西方建筑则讲究“明了”、“直接”,追求“对称”、“均衡”。

2. 中西建筑风格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中西建筑的风格也在不断演变。

每个时代都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点。

四、建筑功能1. 中西建筑功能的差异在建筑功能方面,中西建筑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尊卑有序”,布局合理;西方建筑注重“个人独立”,追求功能性和实用性。

2. 中西建筑功能的转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建筑的功能也在不断转变。

中国和西方在建筑用途上有着不同的需求和取向,这也导致了建筑功能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五、文化内涵1. 中西建筑文化的内涵中西建筑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建筑意义、符号、象征等方面。

中国建筑注重“气”、“韵”,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西方建筑则注重“理性”、“功能”,体现着现代文明的特点。

2. 中西建筑文化的传承中西建筑文化在传承方面也有着各自的方式。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师承和传统技艺的传承;西方建筑更注重创新和科技的应用。

六、结论综上所述,中西建筑文化在风格、功能、内涵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

【专业文档】中西建筑文化差异.doc

【专业文档】中西建筑文化差异.doc

中西建筑历史文化的差异作者信息:姓名:xxx班级:xxx学号:xxx摘要:建筑是人类文明的沉淀,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方式向人们倾述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思想观念、宗教情感、审美情趣等等。

所以地域和历史文化截然不同的中西方也有着不同的建筑理念。

同时中西方的人审美观念、性格气质也有着相当的差异,这些都在无形地影响着当地的建筑设计艺术。

第一个差异,希腊的建筑是感性的,对造型艺术和形式美有着极致的追求。

而中国的建筑被伦理思想影响得很深。

中国古代的建筑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强调建筑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作用。

中西方建筑历史文化的第二个差异是西方的民主精神和和中国的专制等级思想。

第三个差异是西方建筑神秘的宗教色彩和中国调和的现实主义。

西方人相信神灵,对宗教有一种极度的虔诚。

而中国人相信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安分守己就会平安,犯错就会受惩罚。

中国人都很现实,不会过分信仰神灵,而是安安稳稳过日子,与现实相协调。

就算是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也有着相当强烈的世俗色彩。

关键词:中西建筑文化差异起源古希腊建筑中国建筑正文:建筑是人类文明的沉淀,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方式向人们倾述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思想观念、宗教情感、审美情趣等等。

所以地域和历史文化截然不同的中西方也有着不同的建筑理念。

同时中西方的人审美观念、性格气质也有着相当的差异,这些都在无形地影响着当地的建筑设计艺术。

因此,特地在此探讨一下东西方的建筑根源上的一些差异。

在这里,以希腊为西方的代表。

第一个差异,希腊的建筑是感性的,对造型艺术和形式美有着极致的追求。

而中国的建筑被伦理思想影响得很深。

中国古代的建筑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强调建筑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希腊建筑的感性化。

古希腊建筑追求造型艺术,每个建筑就如一个雕塑品。

他们追求和谐,并认为人体是世界上最和谐最美的形体。

人体美在他们的建筑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代表男体的多立克柱式刚毅雄伟,代表女体的爱奥尼柱式柔和端丽。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特征及差异分析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特征及差异分析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特征及差异分析摘要:文章在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分析中西方建筑文化特征及要素,进行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辨析自身的优劣。

只有把中西建筑文化有机结合,并不断创新,才能促进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混沌思维;建筑文化特征Abstract: the article based on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and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rchitectur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factors, on western architectural culture comparison, differentiates itself of the pros and cons. Only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architectural culture organic synthesis, and constant innovation,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chitectural culture.Key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difference; Chaos thinking; Architectur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思维的混沌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

混沌式的思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维,它不仅关注人的理性要求,而且重视人情感的寄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混沌有三个基本属性:整体性、本原性、模糊性。

①整体性:强调混沌的整体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这一中国哲学认为混沌是非线性的立体态,所以注重自然事物的整体性,在具体处事原则上, 表现重“合”轻“分”;重“和”轻“争”,追求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强调“天人合一”,建筑空间强调“虚实相生”。

从中西建筑差异透视其文化差异论文

从中西建筑差异透视其文化差异论文

从中西建筑差异透视其文化差异论文摘要:语言交际作为人类交际的一种重要方式,总是伴随着各种非语言的交际方式,两者相互结合,综合运用,以取得交际的最佳效果。

而建筑作为非语言交际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着不同的信仰。

本文主要对中西方的建筑特点做了比较,进而对造成这些建筑差异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建筑;比较;文化差异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方式和交际工具多种多样,大概可以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简单的来说语言交际就是运用语言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这种方式是最直接也是最受关注的,曾经被看作是交际最重要的方式。

而非语言交际,也就是作为不用语言的交际方式则往往被大家忽视,但研究表明,在实际人与人的交际过程中,非语言交际的运用高达65%以上,这充分说明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

目前随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接触越来越频繁,由其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误会和冲突也越来越多,因此人们开始慢慢的关注这些差异,并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冲突。

而建筑作为非语言交际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中也体现出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着他们不同的信念。

1. 建筑材料的不同。

中西方在选择建筑材料上表现出了他们在物质文化以及在哲学信仰上的差异。

西方人选择石头作为他们传统建筑的主要的材料,而中国人却选择木头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这除了中西方不同的自然因素之外,大概还是由于彼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理念所导致的结果,同时也是他们不同的心理在建筑上的体现。

以狩猎为原始经济中心的西方人非常看重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石头不仅坚硬,而且简单有力。

从他们选择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这点上,可以看出西方人追求真理的理性的精神。

而中国的原始经济以农业为主,并且中国人推崇的是天人合一的这些思想,他们相信人和自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中国人选择有生命的木头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表明了他们对生命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了他们是如何看待人同自然之间的关系的。

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特点论文

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特点论文

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特点论文摘要:世界的融合不仅是经济的融合,更有文化、习俗的融合。

在21世纪这样一个经济全球一体化为背景的时代,文化的融合也必将是可能的,只是过程中会伴有一定的冲突与隔阂。

人类正在进行着漫长的文明冲突和信仰战争,包容与理解能否代替强权下的狂热与偏执仍是值得我们警醒与反思的问题。

“地球村”的趋势,使得世界各种文化与传统的交流与日俱增,在交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明冲突显而易见,在解决这种冲突时,我们需要深刻地去反思,认识到在冲突带来的种族之间、区域之间的矛盾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一个能够更好地认识理解各自文化特点与源流的契机。

在冲突中发现不同,在矛盾中发现特点,这本就是我们人类关注自身历史发展的一种普遍且必要的方法。

在文明融合与冲突的这一浪潮中,作为最系统的两种哲学传统,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必然扮演者主角,像唱双簧戏一样在冲突与疏导中牵引着当今这个时代文明的向前推进,而两种哲学传统之所以既能在冲突中分疏又能在交流中融合,作为两种哲学初段的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中我们既可以初见端倪又可以以此深刻认识两种哲学以后的历史传承。

所以分析中国先秦哲学与西方古希腊哲学的不同特点及其成因对于我们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借鉴西方传统文化的优点有着无以替代的帮助和启示。

就总体而言,中国哲学是一种“天人合一”、“性行相一”的道德伦理哲学,而西方哲学是一种“天人之别”、“主客二分”的自然科学哲学。

两者在人生的自我追求和外在世界追问中表现出来的差异与特点既让我们惊叹文明的丰富又让我们无奈地屈服于文明的轨迹。

上到哲学中的世界观、认识论,下到个人的信念与安生立命,中西方哲学的种种差异因两种哲学传统的源头的不同而不同。

车头的方向就是车辆行驶的方向,历史的车头造就了两种不同文明不同的历史趋向。

中国的先秦哲学牵引中国的整个哲学向着个人内在追求与外在行为相统一的“内圣外王”的方向发展,而西方的古希腊哲学带动西方的整个哲学向着追求知识、探求自然的方向发展。

从思想意识形态看中西建筑文化差异

从思想意识形态看中西建筑文化差异

从思想意识形态看中西建筑文化差异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曾经这样说过:“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性(也有译为理念)——从中产生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东方艺术。

”这句话从思想意识形态角度高度地概括了中西建筑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

中西文化在形成渊源、发展逻辑、构建理念、追求目标等各方面的差异,必然会融入体现在建筑文化及建筑风格上。

源自爱琴海边的古希腊文明可以说是现代西方文明的基石,除了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它特有的酒神文化也同时给西方文明中注入了享乐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精神;继它之后的古罗马人又进一步发展了法制精神;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社会的基督教为其注入了宗教品格,宗教所带来的罪感文化和契约文化对酒神文化的张扬肆意又起到了一定的约束和纠正。

和西方相对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成为了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人治社会的政治理想也第一次因为有了一套完备的仕进制度而得以确立。

这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形成一种牢固安定的势力,最终成为整个宗法制国家的基础。

儒教也因此自汉后成为思想意识形态的一极,独霸中国二千余年,至今仍然在现实社会中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并及于法律等各个层面。

儒教文化是建立在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以等级为基础的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

主张“礼治”和“德治”,也就是“人治”。

它强调:圣贤决定礼法;身正则令行;法先王,顺人情。

在礼与法的关系上强调礼治,在德与法的关系中强调德治,在人与法的关系中强调人治。

从中国历史上可以看到,人治和专制是一脉相承的。

专制“大一统”的思想固然能够增强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但同时却也将专制集权推向了登峰造极之地步;大家族的生活方式虽然的确成为超稳定的社会基石,但同时也使得人治政治成为两千年不变之定式。

没有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教文化尽管通过讲究温良恭俭让强调自我约束炼就了中国人韧的精神和忍的传统,但其与皇权专制统治的紧密联系所造就的法律思想的人治化,也影响和制约了社会的创新和拓展。

中国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的不同特点及其起因初探

中国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的不同特点及其起因初探

ON THE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RE-QIN PHILOSOPH Y AND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
作者: 任中平
作者机构: 四川师范学院政法系,四川南充637002
出版物刊名: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34-37页
主题词: 先秦哲学;古希腊哲学;社会历史条件;中国;成因;思想政治文化;经济地理环境;哲学特点
摘要:中国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分别是整个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发端.虽然两者都产生于奴隶制时代,但各自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又有着很大不同,从而导致了两种哲学在致思趋向、思维模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上的明显不同,可谓各具特色,相映成趣.通过这种比较分析,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整个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表明不同国家、不同传统的文化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基于中国先秦哲学和古希腊哲学
关键词:哲学数的统一空间感适形而上兼容并蓄
摘要:在探寻新时期如何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许多人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剖析中西文化差异的渊源,有利于理解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进而帮助我们在研究如何延续传统建筑文脉,借鉴西方建筑精髓,具有深远的意义。

建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影响建筑产业和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哲学的力量是巨大的。

先秦时期的中国哲学和古希腊哲学,堪称是整个中西文明的摇篮,其思想和内容对中西方建筑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中国先秦哲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是具有典型东方特色的以农业为主的宗法奴隶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哲学的特色,致使先秦诸子把目光投向社会现实和历史而不是自然界,形成了哲学论争与政治生活密切联系的状况;古希腊哲学的土壤是城邦奴隶制,商业、航海和民主制对希腊哲人的理性思维亦有导向作用。

于是中西哲学就各具特色的拉开了它的帷幕。

一、在对待“人”的问题上中国先秦哲学具有鲜明的人学特征,注重人际关系,追求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这种思想影响到建筑上,就是在总体布局上追求整体的统一性。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气势宏大的建筑还是小巧玲珑的四和院都表现出整体的空间感。

例如,在北京故宫中所表现出来的并不是某一个单纯独立的个体,而是一种群体的组合美。

又比如,在我国传统的村落中,一方面由于每户所处的地形和家庭组成的不同,使得各家的房屋不可能完全相同,另一方面,自家在建构过程中又要同邻里之间保持协调统一,于是就形成了我国传统村落既变化丰富又整体统一的格局。

古希腊哲学在对待“人”的问题上,则偏重于研究人体的“数的和谐”。

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为万物的本质,一般说来,宇宙的组织在其规定中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的体系”。

尽管毕达哥拉斯将这种数的和谐归之于神的创造,但是他却将这种“数”定义给了人。

他认为:人体的美是由和谐的数的原则统辖着,当客体的和谐同人体的和谐相契合时,人就会觉得这客体是美的。

到后来,当希腊美学思想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时候,这种“人”和“数”的关系更为密切,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种美学观点深深地影响着古希腊柱式的发展。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记载一则希腊故事说:多立克柱式是仿男体的,爱奥尼柱式是仿女体的。

的确,在古希腊建筑的柱式中,多立克柱式和爱奥尼柱式的比例关系分别体现着男子的刚毅雄伟和女子的柔丽端庄。

西方建筑讲求独立的个性,座落于郊野中的西方古代建筑,往往形成一种以自然为背景,孑然孤立的空间氛围,这与我国建筑的群体布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中国儒家学说强调要“畏天命”,主张天人和一。

在这种思想中,人被认为成与自然没有质的差别,人对自然的态度只能是屈从认可与积极适应。

古希腊哲学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人对自然的态度,但是他们将人与自然明确的区分开来并加以研究。

只有这种区分,才能使人们用一种比较自由客观的态度来对待自然和他们自身,于是在西方人的观念中,人必须抑制自然,依靠努力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善,放纵自然必然会给人类带来恶果。

基于这样两种对待自然的不同
态度,造成了中西方建筑在手法、造型、体量、结构形式与空间创造方面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特征。

在园林水景的设计中,西方喜欢喷水,即与水的自然流向的对抗,而中国人喜欢落水之美,这正是东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念的体现。

西方建筑具有巨大的体量与超然的尺度,古罗马斗兽场、神庙、浴场与宫殿以及中世纪的哥特教堂都具有超尺度的建筑体量和令人不可思议的巨大内部空间。

中国古代建筑就个体而言很少或几乎没有出现过超尺度的建筑物,最高等级的建筑,如明清故宫太和殿,体量也远不及古罗马的万神庙,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缺乏建造大体量大尺度建筑的技术能力,而是因为在中国人看来,过分高大的建筑物“远天地之和也,故人弗为,适中而已矣”。

(《春秋繁露》卷十六)在竖直方向上,西方建筑追求向上腾飞之势。

中世纪哥特式教堂将这种向上飞升的趋势表现的淋漓尽致,如同西方的古典舞蹈芭蕾,演员极力向上腾跃,同哥特建筑一样,多表征出人类试图挣脱地心的自然引力而向上腾飞的意愿。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高层的古塔,但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建筑是着意于向平面方向发展的。

西方建筑讲求实体量,在体块的份量上表现出对自然的抗衡,而中国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不强调建筑个体的体量感,而是追求建筑的“适形而止”。

三、在思维方式和思维取向上从思维方式上说,中国哲学表现出重直觉领域,轻逻辑论证的倾向。

古希腊哲学则重理性、重逻辑思维。

中国先秦哲学在思想取向上内向重于外向,古希腊哲学则表现出外向型、开放式的思维特征。

西方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形园林就是建立在欧洲美学思想“唯理”的基础之上的。

而中国古典园林则是最求随意性,“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便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独具特色。

中国建筑一向是以取得和自然的协调一致而著称的,可是这种哲学是一种入画的和谐,即是一种建筑外观形体融入自然的和谐,而建筑自身的空间形态则是一个封闭的体系。

无论是民居,还是皇家宫殿乃至藏于深山中的寺观,都是以内向的四合院作为基本的空间建构单元,而这种四合院的中心却是房屋围合而成的庭院。

西方建筑的中心是由建筑本身,庭院包围建筑,而建筑本身处于开放的环境之中。

实体的希腊建筑与自然的接触是一圈作为中性空间的柱廊,实体通过这个中性空间向自然开放。

中国建筑的围合是内向性的,中性柱廊空间往往介于实体和内院之间,而在这内院之中,又有树木、山石、水池的人造自然。

置于自然之中却排斥自然与外,而造自然与内,这种奇异的构思确是与中国先秦哲学的思维取向密切联系的,一方面消极的对待外在的自然,另一方面又要生造一个人造自然以取得心理上的平衡。

这种消极、中庸、内锁的环境心态显然不像西方人那么率直和坦诚,敢于勇敢地直接面对外在的自然。

中西方建筑文化有种种不同,中国建筑强调合,西方建筑强调分;中国建筑强调整体统一,西方建筑重视个体独立;中国建筑强调直觉领悟,西方建筑重视理性逻辑等等。

另外中国先秦哲人所表现出来的轻自然科学,排斥工艺技术的倾向,无疑是造成中国古典建筑几千年型制单一化的根本原因。

而古希腊哲人则对自然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便是西方建筑无论建造技术还是内容形式都具有较高水准的原因。

以上我所论及的两种哲学对于中西方建筑的影响,只是想探讨一下两种建筑文化异同的根源,并不论及孰高孰低,因为这只当说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罢了,各具特色,自成体系。

如果整个人类文化都是一脉相承,没有差别的话,何以体现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规律。

因此,我们在承认两种建筑文化不同并且探寻到这种差别的根源时,广泛吸收,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发展求新,只有
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繁荣建筑创作,持续造福全人类。

参考文献: [1]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2]邓炎.建筑论艺术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