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孤独症,ppt
孤独症-课件(PPT演示)

重复刻板语言 坚持一成不变(玩具、睡眠、饮食、路线)
儿童孤独症的智力
约70%智力落后 约20%智力正常,10%智力超常 多数儿童在某一或几方面有特殊能力,又称白痴学者 智力结构异常 机械记忆力良好 多数对音乐有兴趣
儿童孤独症的感觉异常
未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PDD-not otherwise specified,PDD-NOS)
雷特综合症(Rett syndrome)
儿童瓦解性精神病(Heller’s disease)
PDD的流行病学
国外统计发病率为1/150(2007) 我国无该病流行病学资料 该病无明显地区种族发病率差异 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
儿童孤独症:国外男:女为4:1, 国内男:女为6-9:1
儿童孤独症
又称自闭症 1943年Kanner首先描述,又称Kanner综合征 1982年陶国泰在我国大陆地区首先报道 特征是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刻板行为
孤独症病因
病因至今未完全明了 遗传学说目前有较多支持。认为:染色体或基因异常
DSM-IV诊断标准-3
(3)行为方式、兴趣和活动内容狭隘、重复和刻板,表现为 以下至少1条:
1)沉湎于一种或多种狭隘和刻板的兴趣中,在兴趣的强度 或注意集中程度上是异常的。
2)固执地执行某些特别的无意义的常规行为或仪式行为。 3)刻板重复的装相行为,例如手的挥动、手指扑动或复杂
的全身动作。 4)持久地沉湎于物体的部件。
DSM-IV诊断标准-4
2、在以下三个方面至少有一方面的功能发育迟滞或异常,而 且起病在三岁以前。 (1)社会交往 (2)社交语言的运用 (3)象征性或想象性游戏
儿童孤独症早期诊ppt课件

同程度改善,一部分孩子可能获得基本痊愈或基 本具备自主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痊愈率为 3%~25%)
早期筛查的必要性
• 大多数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开始肯定的担心 与寻求帮助是在2岁时
于鉴别诊断 •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孤独症诊断不难 • 诊断可根据DSM-Ⅳ或ICD-10为标准 • CHAT,CARS,ABC是国内常用筛查量表 • ADI-R,ADOS是诊断“金标准”,新的筛查量表
如SRS考虑了谱系障碍的问题
孤独症筛查的重要性
• 孤独症流行病学研究:发病率的变迁1/110 • 孤独症的病因学研究:尚未明了,遗传主导、环
孤独症的高危特征表现
• 6月龄后:逗弄时不表现快乐,眼睛很少注视人 • 10月龄:对叫自己名字没反应,听力正常 • 12月龄:对于任何言语指令没有反应,没有咿呀学语,没
有手势语言,不能进行目光跟随;对于动作模仿不感兴趣 • 16月龄:不说任何词汇,对语言反应少,不理睬别人说话 • 18月龄:不能用手指指物或用眼睛追随他人手指指向,没
孤独症的刻板行为
• 种类繁多,各个儿童不同时期表现不一 • 重复动作(看手、转圈、摇晃等) • 重复行为(开关、撕纸、看电视广告、天气预报、
同一首歌、天线宝宝) • 重复刻板语言 • 强迫行为(睡眠、路线、排便、座位) • 强迫思维(重复问题、难以摆脱的痛苦) • 对某些物件或事情(科学事实)不寻常兴趣
人员临床经验与受训经历等。
孤独症早期系统监测
• 监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常规体检时进行; • 重点:主动询问与观察孤独症高危指标,关注与回应父母
孤独症ppt课件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是常用的诊断工具。该量 表共15个项目,每个项目4级评分。总分<30分为非孤独 症,总分30~36分为轻至中度孤独症,总分≥36分为重度 孤独症。该量表适用于2岁以上的人群。
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G)和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 修订版(ADI-R)是目前国外广泛使用的诊断量表,我国 尚未正式引进和修订。
7
学龄期:随着年龄增长和病情的改善,患儿对父母、 同胞可能变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然不同程度地缺乏 与他人主动交往的兴趣和行为。虽然部分患儿愿意与 人交往,但交往方式和技巧依然存在问题。他们常常 自娱自乐,独来独往,我行我素,不理解也很难学会 和遵循一般的社会规则。
8
成年期:患者仍然缺乏社会交往的兴趣和技能,虽然 部分患者渴望结交朋友,对异性也可能产生兴趣,但 是因为对社交情景缺乏应有的理解,对他人的兴趣、 情感等缺乏适当的反应,难以理解幽默和隐喻等,较 难建立友谊、恋爱和婚姻关系。
目前,国际上有将儿童孤独症、Asperge氏综合征和非 典型孤独症统称为孤独谱系障碍的趋向,其诊疗和康复原 则基本相同。
2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日益常见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0-6岁精神残
疾(含多重)儿童占0-6岁儿童总数的1.10‰,约为 11.1万人,其中孤独症导致的精神残疾儿童占到36.9%, 约为4.1万人。 儿童孤独症以男孩多见,其患病率与种族、地域、文化和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
28
患儿是否有同情心?如父母或检查者假装受伤痛苦时患儿 是否有反应?是什么反应?
患儿是否对玩具及周围物品感兴趣?玩具使用的方式以及 游戏能力如何?
患儿是否有刻板动作、强迫性仪式性行为以及自伤行为? 患儿智能发育的水平是否与年龄相当?是否有相对较好或
孤独症概述ppt课件

ASD的鉴别诊断
• 典型自闭症诊断并不困难 • 目前诊断需要排除脆性X染色体综合症、
结节性硬化、Rett综合症等疾病鉴别
• 阿斯伯格综精神分 裂等进行鉴别
Rett综合征
• 生后第1年发育正常随后出现进行性脑
病,自闭症样行为特征,丧失手的目的 性和精细操作技能,特征性搓手样动作 并发出特殊的响声,共济失调,痉挛性 下身瘫痪。相关并发症:获得性小头畸 形,惊厥。遗传方式:X染色体Mecp- 2基因突变,男性患者突变为致死性。 患病率:女性为1/10,000-1/15,000。
严重程度
社会交流
狭隘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
三级 需要非常 高强度的 帮助
二级 需要高强 度的帮助
一级 需要帮助
严重的言语和非言语社会交 迷恋、固定的仪式和/或重复行 流技能缺陷导致严重的功能 为,显著影响各方面的功能; 受损;极少发起社交互动,对 当这些行为被中断时表现明显 他人的社交示意反应低下。 的痛苦反应。很难从其狭隘的
自闭症谱系障碍概述
自闭症流行病病学
• 1985年前认为是罕见病,患病率2-4/万 • 1985年后患病率逐渐上升 • 2000年以来各国报道患病率急剧上升
– 2012年,美国1.13% – 2009年,英国1.57% – 2009年,日本1.6% – 2011年,韩国2.6%
• 儿童患自闭症人数超过儿童癌症、糖尿
6. 24月没有自发的双词短语; 7. 任何年龄阶段出现语言功能倒退或社交技能倒退;
狭隘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
• 种类繁多,各个儿童不同时期表现不一 • 重复动作(看手、转圈、摇晃等) • 重复行为(开关、撕纸、看电视广告、天气预
报、同一首歌、天线宝宝)
• 重复刻板语言 • 强迫行为(睡眠、路线、排便、座位) • 强迫思维(重复问题、难以摆脱的痛苦) • 对某些物件或事情(科学事实)不寻常兴趣
孤独症讲座ppt课件

9
孤独症的早期识别要注意的是:
• 一是孤独症孩子缺陷的严重程度存在个体差异; • 二是孩子的行为模式在某些年龄阶段可能远远比另外一个年龄阶
段突出;
• 三是个性、教育情况和社会环境都可能影响其行为; • 四是经常合并一些其他疾病,如癫痫、脑瘫、或者感觉缺失等。
事实上孤独症完全可能和这些疾病并存,以前孩子被诊断出这些 疾病,但他们的孤独症被忽视了。
如说饿了、渴了,或是没有得到某样东西。但是孤独症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 家长很难弄清楚他们到底是为什么哭闹。
• 5. 睡眠特征。有一些孤独谱系障碍的孩子很小就有睡眠障碍,很难入睡。 • 6. 不正常的良好表现。有些孩子表现得很被动、安静,以至于你似乎感觉不到
他的存在。这对父母有时是件好事,但这时你一定要提高警惕。
儿童孤独症
贾美香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可编辑课件PPT
1
概述
•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发生于儿童早期的心理发育障碍性 疾病。多数患儿起病于婴幼儿期,它能严重影响到儿童 的感知、语言、情感,尤其是社会交往等多种功能的发 展。发病年龄在三岁以内。
• 大约有60-70%的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落后。 明显影响到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给家庭、社会造成很 大的痛苦和负担。有些孩子已经逐渐长大,由于适应社 会的能力发生障碍,他们很难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合适 位置,只能呆在家中,终生需要有人监护和抚养。
可编辑课件PPT
2
国内孤独症的现状
• 就诊情况 ❖最小年龄6个月 ❖24-36个月出现异常表现的较多 ❖患者来源:全国各省、 市、 自治区
可编辑课件PPT
3
孤独症的患病率
• 我国调查 ▪ 2001年全国六省市(江苏、 吉林、 河南、 贵州、 甘肃、 天津)残疾儿童的抽样调查 患病率为0.101% ▪ 2004年北京市2-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 患病率为0.153% 2007年美国的最新患病率为1/150 社会每年为孤独症的开支达350亿美元 在他们的一生中,每人的护理支出超过300万美元
(精选课件)孤独症的护理查房PPT幻灯片

病例
• 专科检查 : 意识清,定向力检查不配合,注意力欠集中,接触交谈差, 多问不答,幻觉及妄想症状无法引出,情感反应欠协调,情绪欠稳 定,病理性意志一过性增强,生活懒散,行为怪异,病史中有冲动 行为,记忆力、智能下降,自知力缺。
2019/7/7
护理诊断
• 1.有噎食的风险 与精神发育迟滞 暴饮暴食有关 • 2. 有自伤、他伤、伤人危险 与患者认知功能有关 • 3.自理能力缺陷 与智力低下有关 • 4.语言沟通障碍 与智力言语发育障碍有关 • 5.营养失调 与患者贪食、偏食有关
社交互动
• 孤独症儿童普遍缺乏社会性互动,普遍表现出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 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很难与别人同步游戏,注意力不能与 游戏者同时集中在同一事情或物品上。
• 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出这一特征,他们虽然表现 出“黏人” 行为,但多是表面的依附,缺乏真正亲近父母的行为,对母亲的搂 抱、亲吻毫无反应,当人要抱起他时,他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 姿势;长大一些后,不主动找其他小孩玩,别人找他时表现躲避, 对呼唤没有反应,总是自己单独玩。
孤独症的表现
2019/7/7
有关资料
• 一般于30个月前就可以被诊断。 • 1 / 3 孤独症在青少年时期出现癫痫 • 流行率 : 10,000 : 4 -15 • 男女比例 : 男 : 女 = 4 : 1 • 预后 - 高达80%孤独症患儿成年后仍延续孤独症的明 显特征
02
孤独症的临床 表现
若发现患儿在3岁前逐渐出现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迟
缓,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等典型症状,排除儿童
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和其他发育障碍,可做出诊断。
治疗与预后
• 1.治疗 治疗强调以教育、训练为主,药物为辅。要注意充 分发挥家长的作用,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治疗工作。早期诊断, 及时治疗极为重要。
(医学课件)孤独症演示课件

孤独症演示课件•孤独症概述•孤独症的病因学研究•孤独症的诊断与评估•孤独症的治疗干预措施•孤独症的社会支持系统目•孤独症的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录01孤独症概述孤独症的定义02孤独症多发于儿童期03孤独症患者通常表现出沟通障碍、社交障碍和重复性行为孤独症的发病率01孤独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02孤独症在男孩中的发病率高于女孩03孤独症在家庭中存在遗传倾向孤独症的主要症状孤独症患者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缺乏眼神接触,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受限社交障碍语言障碍重复性行为兴趣狭窄孤独症患者可能存在语言发育迟缓或语言障碍,有些甚至没有口语能力孤独症患者常常表现出重复性行为,如不断旋转、拍打或反复进行某些游戏孤独症患者的兴趣范围可能非常有限,只对某些特定事物感兴趣,缺乏对其他事物的兴趣02孤独症的病因学研究多项研究表明,孤独症在家庭中具有聚集性。
若有一名亲属患有孤独症,个体患有孤独症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家族遗传倾向已发现多个与孤独症相关的基因变异,包括脆性X综合征、Shank3基因等。
这些变异可能影响神经发育和社交互动能力。
基因变异遗传因素孕期感染孕妇在孕期感染某些病毒(如风疹、巨细胞病毒等)可能增加孤独症风险。
出生时并发症出生时出现缺氧、感染等并发症可能对大脑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增加孤独症风险。
环境因素大脑结构异常孤独症患者的大脑结构可能存在异常,如脑体积增大、皮质异常增厚等。
这些异常可能导致神经网络连接异常,影响社交和沟通技能。
神经化学因素与孤独症相关的神经化学因素包括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不平衡。
这些因素可能影响神经信号传递,导致孤独症症状。
神经生物学因素孕期和婴幼儿期的营养对大脑发育至关重要。
若缺乏关键营养素(如叶酸、碘、锌等),可能影响神经细胞发育和功能,增加孤独症风险。
营养不足研究发现,孤独症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的现象。
益生菌和益生元可能对肠道菌群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改善孤独症症状。
肠道菌群失调营养因素03孤独症的诊断与评估社交沟通障碍孤独症患者在社交场合或与他人交往时,存在沟通障碍,如缺乏眼神接触、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运用,难以建立和维持关系。
1-孤独症pptx

广泛发育障碍的婴儿特征
➢ 不表现对社会性注意的愉快和需求 ➢ 对歌谣较言语更感兴趣 ➢ 对特别的刺激如光线、TV、物品、特殊
声音尤感兴趣 ➢ 安静和无需求 ➢ 搂抱无安抚而适得其反 ➢ 推小车能镇定之、车停又哭叫
随年龄增长的改变
❖ 2-5岁最明显,5-6岁常有变化 ❖随年龄而技能和行为有改善
❖ 发育好、无语言问题易忽略,
• 高功能孤独症:智商>70,语言落后但随年龄增长渐渐恢复;交 流障碍、刻板行为,预后好。高功能孤独症与Asperger综合征 是否不同,目前存在较大争议。
• 儿童瓦解性精神病:又称退化性孤独症。早期发育正常(2-4岁),逐渐出现典型孤 独症表现,预后差。
• Rett综合征:多为女性,早期发育大致正常,逐渐出现孤独症表现、肢体躯体运动 功能障碍(如失去双手握拿及操作东西的能力,双手扭动、摩擦或敲打,头部生长 缓慢,脊椎侧弯、磨牙、过度换气、走路差等)预后极差。
我们能做些什么
作为家长的你,可以: 1. 加深认识自闭症的真相,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2. 采取正面态度,面对培育孩子的挑战; 3. 与学校及其他专业人士紧密合作; 4. 确立信念,坚信孩子受训后,会比现在进步; 5. 肯定孩子的强项和长处,并发掘及栽培他们的特殊天份,
地板时光训练体系:是以人际关系以及社会交往作为训练的主体, 与RDI不同的是,教师或家长是根据患儿的活动和兴趣决定训练的 内容,在训练中,父母或老师一方面配合孩子的活动,同时在训练 中不断制造变化、惊喜、困难,引导孩子在自由愉快的时光中建立 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而发展社会交往能力,训练活动不限于固定 的课室,而是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时段。这样的训练对家长或教师的
要求其实更高。目前这一方法在美国也获得较高评价。
孤独症讲座ppt课件

• 14. 咿呀学语。孩子在学会说话之前会有咿呀学语这样一个阶段,大多数正常 的孩子在咿咿呀呀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跟周围的人互动,没有人在场的时候语 言就会少,而孤独症的孩子可能缺乏这种咿呀学语,也可能跟有没有人在旁边 没有关系。
• 15. 对语言的反应。正常的孩子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在六七个月的时候,他就 对叫他的名字很敏感了,会去注意叫他的声音从哪里来,是谁在叫他,但是很 多孤独症的孩子到了两三岁对别人叫他名字也没反应。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孩子 听力有问题,有的家长说,虽然他们叫他十几遍他都不听,但是广告声音一起, 他马上从另外一个房间跑过来
• 20. 对常规照顾不喜欢。我们平常照顾孩子都有一些程序,给她铺一个围巾, 奶嘴之类的,多数孩子都会欣然接受,而孤独症的孩子会很抗拒我们对他的 这些行为。
• 21. 对环境过于敏感。如果我们的孩子对周围环境当中一些声、光、电的刺 激有过分敏感表现的话,我们应该能很早的发现,因为他会表现得很极端。 有的小孩一听到冰箱的嗡嗡声,捂着耳朵尖叫,以至于他家不敢买冰箱。
11
• 8. 对拥抱的反应。如果孩子在你抱他的时候,拒绝或者是软软的趴在你 肩头,而不是呼应你的搂抱,我们需要注意。
• 9. 目光不对视。这实际上是家长容易忽略的问题,举一个例子,曾经有 家长说:“孩子与我没有目光对视,甚至我在给他喂奶的时候可以看书, 因为他根本就不看我,所以我干脆看书好了。”
• 10. 反应性微笑。作为一个正常的孩子,父母对他微笑的时候,孩子会回 报以微笑。
2
国内孤独症的现状
• 就诊情况 ❖最小年龄6个月 ❖24-36个月出现异常表现的较多 ❖患者来源:全国各省、 市、 自治区
3
孤独症的患病率
• 我国调查 ▪ 2001年全国六省市(江苏、 吉林、 河南、 贵州、 甘肃、 天津)残疾儿童的抽样调查 患病率为0.101% ▪ 2004年北京市2-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 患病率为0.153% 2007年美国的最新患病率为1/150 社会每年为孤独症的开支达350亿美元 在他们的一生中,每人的护理支出超过300万美元
儿童孤独症ppt课件

家庭教育指点
为家长提供关于孤独症儿 童教育和家庭训练的指点 ,帮助他们了解如何更好 地支持孩子的发展。
建立互助小组
组织家长之间的互助小组 ,让他们分享经验、互相 支持和鼓励。
为儿童提供的支持
个性化教育计划
为孤独症儿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 计划,以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
语言和沟通训练
提供语言和沟通训练,帮助孩子 提高语言能力和沟通技能。
教育干预的目标是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训练,如语言疗法、感 知觉训练、适应性教育等。这些训练通常在专门的学校或康复机构进行,需要家长积极
参与和支持。
职业训练
总结词
职业训练是针对儿童孤独症成年后的生活和 工作进行的训练,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 支持,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诊断标准
3. 缺乏正常的情感反应和行为。 B:存在以下(至少)1种认知、语言或运动发展方面的迟缓或特殊
1. 智力发展迟缓;
诊断标准
01
2. 语言发展迟缓;
02
03
04
3. 运动发展特殊。
C:症状持续存在,且在多种 场合下表现一致。
D:症状对日常生活、学习和 社交功能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
评估工具
定义与特点
语言沟通困难
孤独症儿童在语言理解和表达方面存在困难,可能表现为鹦鹉式模仿或无法正确使用人称代词。
定义与特点
社交障碍
孤独症儿童在与人交往和建立情感联系方面存在障碍,可能表现为对他人情感反应的缺失或不适当地 表达自己的情感。
பைடு நூலகம்义与特点
01
兴趣狭窄和重复行为
02
孤独症儿童可能对某些事物表现 出过度的兴趣,并反复进行某些 行为或动作,如旋转物品或排列 物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日常生活习惯不愿被改变。对环境常常固执地 要求一成不变,一旦发生变化就会焦虑不安。对 日常生活习惯也是如此。如有些病儿只吃固定的 食物,有些吃饭时要求坐固定位臵。有的还喜欢 把玩具或物品排列成行,如被搞乱,变显得痛苦 或大发脾气。几乎所有的孤独症儿童都拒绝学习 或从事一新的活动。
4、自我刺激性行为。一般拒绝他人的关怀和
• 刻板重复性语言及模仿性语言也较多见。和病儿 谈话时他常只会重复你的讲话。也有的会在当时 或隔一段时间以后模仿电视、收音机或别人说过 的话。有些病儿表现为自言自语或哼哼唧唧,自 得其乐。 • 孤独症病儿还可能语音、语调、语速、语言节律 及轻重音等方面的异常,讲出的话怪声怪气或平 平淡淡,没感情色彩。有的病儿对人称代词常错 用,把“你”说成“我”,或把“我”说成“他” 等。
2、兴趣狭窄和不寻常依恋行为。对一般儿童所喜 爱的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尤其不会玩想象力的 游戏,而对一些通常不作为玩具的物品却特别感 兴趣,如车轮、瓶盖等圆的可旋的东西。有些病 儿还对塑料袋、门锁、某些水果等产生依恋行为。 这病儿对有生命的东西产生依恋是很少见的。他 们常对物体的非主要特性感兴趣。如喜欢反复摸 光滑的地面等。
情感、意志及个性发展
1、情绪冷漠是孤独症儿童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经 常避免与他人的眼神接触,表示出茫然和冷漠。 不主动与他人接触,也不愿意和父母亲近,对一 些群事激愤的集体情感,也不能引起他们应有的 共鸣。对新奇的事物,孤独症儿童也缺乏应有的 兴趣。孤独症儿童有时双会表现出极不适宜的、 异常的、激烈的情感反应。比如,有时候会在兴 奋的气氛下哭泣,也有时候会在悲伤的气氛下欢 笑。
智能及其他特点
孤独症儿童的智能约有50%处于中度和重度 低下水平,约25%为轻度低下水平,还有 25%可保持正常。一般医院门诊所见的病儿 多属于中度或重度,那些轻度或正常智力 水平的病儿也许被认为只是脾气古怪,而 不作为病态前往医院就诊。 5%的孤独症在音乐、数字、记忆等方面有 特异性表现,被称为高功能自闭症。
1、感知觉异常
感知发展不协调,感知速度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对外界
的刺激感觉过敏或反应迟钝。有的触觉怪异,不愿去碰破土
和水,却爱抚摸毛毯;有的听觉怪异,对震耳反馈的声音不 在乎,但一听到某些声音时却迫不及待地塞往双耳,逃之夭
夭;有的味觉特殊,偏好某几种食物,对另一些食物则表现
出极度的厌恶。 避免与人眼神接触:患有孤独症的婴儿无法和父母或抚养 者进行眼神接触。对人的脸型也不感兴趣,有的观察表明, 三个月的孤独症婴儿尚不能区分人脸。
病儿2-3岁前语言功能出现以后,逐渐减少甚至完 全丧失。
• 3、语言的内容、形式异常。孤独症病儿即使能说话,也 同样有许多问题。但病儿往往不会主动与别人交谈,不会 维持或提出问题,或者只会反复纠缠同一话题,而对别人 的反应毫不在意。他们常常是在“对”人说话,而不是 “与”人交谈,语言交流十分困难。
语言交流障碍
1、孤独病病儿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 需要。稍大的病儿可能会拉着大人的手走向他们 想要的东西。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常显得表情 漠然,很少用点头、摇头、摆等以表示他们意愿。
2、语言发育延迟或不发育。病儿常常表现为语言 发育较同龄儿晚,有些甚至不发育,约有一半保
持缄默,仅以手势或其他形式表要还求。也有些
走进:孤独症
主要内容:
一、孤独症概述
二、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特征
孤 独 症 概 述
孤独症的概念
孤独症的分类 孤独症的流行率
孤独症的原因
(一)孤独症的概念
• 是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时期,主要 涉及到人际沟通障碍、语言发展障碍、行 为和兴趣的异常等方面的一种广泛性发育 障碍
(二)孤独症的分类
2、注意发展异常
有意注意明显薄弱,注意的转移和分配都出现明显困难, 但无意注意的稳定性相对较强,注意的过滤作用表现薄弱, 经受不了较多、较强的外界刺激,不能有效的“过滤”、 “筛选”,熟悉的事物等。 表现出定向反射的迟钝,缺乏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组织和维持作用差,也不能产生共同注意。 另外,孤独症儿童在注意方面的表现往往是非常矛盾的, 有时对外界的刺激表现出漠不关心,有时又出现明显的 “过度选择”,即面对多种刺激时,只能过度专注于其中 的某一刺激,仅能对这一刺激作出反应。比较而言,孤独 症儿童更倾向于对物的注意而不是人的注意。
(四)孤独症的原因
现在医学认为,孤独症主要是早期发育、 遗传、脑部异常等因素导致的认知和情感上 的障碍,但迄今为止,医学界仍未能从病理 上找出形成孤独症的确切原因。这些可能的 原因包括:
•1、早产、孕期出血、血液中毒、病毒感染等 •2、遗传影响:染色体缺陷 •3、脑部异常
总之,孤独症的发生可能是一个极其复杂 的过程,可能由多因素作用所致,即孤独症可 能是由于外部环境因素作用于具有孤独症遗 传易感性的个体,导致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出 现神经生理或神经生化的改变),从而表现出 一系列功能障碍的疾பைடு நூலகம்。
孤 独 症 的 心 理 特 征
认知发展异常
社会交往障碍 语言交流障碍 情感、意志及个性发展
智能及其他特点
认知发展异常
• 认知发育的各方面严重不平衡。如患儿大多在对事物 的抽象、理解、概念形成方面十分困难,却可能在记 忆日历、复诵火车时刻表等机械性记忆方面,表现出 非凡才能。
• 缺乏颜面认知能力:正常小儿很小就会分辨陌生人和 亲人,理解他人的面部表情。孤独症小儿缺乏该能力, 而将他人的颜面器官都看成是无社交意义的纯粹模样。 这使他们无法理解别人的言语交流的含义。
接触,但会无意地产生许多的行为方式。 比如,摇头、转头、抓头等头部自我刺激, 龇牙咧嘴和嗤笑等脸部自我刺激,不断地 搓手、摆手、洗手、转动手臂等手部自我 刺激。除此以外,还有尖叫等其他类型的 自我刺激行为。
5、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孤独症儿童适应 性差,有明显的抗拒性行为,有的孤独症 儿童伴有打人、抓人、咬人等攻击性行为, 也有撕毁教科学、练习本、推翻桌椅凳等 破坏性行为。
• 1、典型意义上的孤独症与非典型孤独症 • 2、折线型孤独症与非折线型孤独症 • 3、高功能孤独症与低功能孤独症 • 4、隔离型、被动型、主动与特异型三种
(三)孤独症的流行率
• 1、统计显示孤独症的患病率不断上升 • 2、在性别方面,男孩发病率是女孩的3—4 倍。但在极重度智力低下的孤独症患者中, 男女比例接近。
3、记忆发展不平衡
孤独症儿童的记忆发展不平衡,意义识记能力弱,机械记 忆力较强,有少数甚至有“过目不忘”“倒背如流”的本事, 但只是机械记忆,很难理解,刻板、模块化。
4、思维发展缓慢
个体差异很大,总体说处于低水平上,直 观动作模仿为主,形象思维发展缓慢,抽 象思维很难建立。
社会交往障碍
大部分孤独症病儿婴幼儿期起就对亲人缺乏兴趣,母亲喂 奶时,不会将身体与母亲贴近,也不会望着妈妈微笑。平 常不注视父母的走动。6-7个月时还分不清亲人和陌生人。 不会像下正常小儿一样发出伊呀学语声,只是哭叫或显得 特别安静。有的病儿即使1-2岁发育正常或基本正常,但 起病以后表现有饥饿、疼痛或不舒服时,不会跑到父母身 边寻求食物,只是拉着父母的手去取东西,而不会以言语 或姿势来表示。往往对父母离开或返回无动于衷,即使父 母站在身边也不会与之交往,更不会与父母对视,显得极 其孤独。 孤独症病儿也同样缺乏相互性社会交往,表现不与周围小 朋友交往,更不可能建立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