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大纲中医诊断学(一)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3.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望诊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2.望神:得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3.望色:常色和病色的概念;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五色的主病;望色十法的内容。
4.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头面与发、目、鼻、耳、口与唇、齿龈及咽喉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躯体:颈项、胸胁、腹、背部、腰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痞、痈、疽、疔、疖等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1.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常见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12.望舌: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体(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危重舌象诊法。
(三)闻诊1.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肠鸣等声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问诊1.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问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2.问现在症状(1)问寒热:寒、热的基本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2)问汗表证辨汗:无汗与有汗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辨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表现及其临床(3)问疼痛问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走窜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 、重痛、痠痛、掣痛、空痛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大纲-中医诊断学3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1.课程性质、地位及任务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主要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判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本教材通过重点介绍四诊、辩证、辨病和病案书写四大内容,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诊断技能、辩证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大纲适用于中医学类专业大学专科层次使用,一句中医学专业为基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总的培养目标,本着立足专科、兼顾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特制订本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是通过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岗位必需的中医诊断学的基础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课堂内外对12项实习项目(含28个病案分析)内容的强化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诊疗技能、辩证的思维能力和技巧以及从四诊到辩证、辨病的综合运用能力。
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教学目标。
掌握四诊、辩证、辨病和病症书写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
重点掌握四诊和辩证的基本概念、方法、临床表现和意义,症后分析和辩证要点。
熟悉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病名诊断的方法和住院病历及体格检查的内容。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研究范围及相关现代研究。
具有熟练运用四诊知识和方法技术接诊患者的能力具备熟练综合处理病情资料的能力能熟练运动7种常用的辩证方法和技巧,进行辩证的能力,包括征候的分析并机归纳提出诊断依据与证明诊断的能力具有初步进行辨病和病案书写的能力.专业思想巩固,热爱并献身于中医事业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风尚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勤奋好学刻苦转研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七章气血津液辩证(8学时)【知识目标】1.掌握气血津液辩证的概念。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一、前言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医诊断方法和技巧,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从而合理进行治疗。
本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套系统而全面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和目标,以确保学生正确掌握和运用中医诊断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理论知识: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核心概念,包括望、闻、问、切、辨证、分析等内容。
2. 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在中医诊断技能上的实践能力,包括病史收集、观察诊断、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辨证等技能。
3. 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中医诊断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准确的疾病诊断,并能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教学内容1. 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1.1 中医病因学1.2 中医病机学1.3 中医病证学1.4 中医辩证学2. 望诊与触诊2.1 望诊方法及要点2.2 脉诊方法及要点2.3 舌诊方法及要点2.4 面部诊断方法及要点3. 闻诊与问诊3.1 闻诊方法及要点3.2 问诊方法及要点3.3 病史收集与分析4. 切诊与辨证4.1 切诊方法及要点4.2 辨证方法及要点4.3 辨证论治原则5. 中医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5.1 常见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5.2 常见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5.3 常见妇产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5.4 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四、教学方法与要求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教学、讲解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论。
2. 技能训练组织学生参与临床实习和病例讨论,让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真实的临床诊断操练。
3. 诊断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真实病案的诊断实践,积累实际经验,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4. 教学评价采用考试、病案分析、临床操作评价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五、教材和参考资料1. 教材:《中医诊断学教程》《中医诊断学导论》2. 参考资料:《临床中医诊断技巧与操作》《中医诊断学案例精选》六、实施方案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学期内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形成闭环式的教学体系。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学(国家理科基地班)(七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五年制)、中医学(三年制)、中医学(针灸推拿七年制)、针灸推拿学(五年制)用)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英文名称: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类型:理论、实验课课程编码:020401 课程学分:4课程总学时:72 实验(实训)学时:5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院教研室:中医诊断学课程负责人:吴承玉一、一般情况《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历书写等内容。
诊法部分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辨证部分包括八纲辨证、病性辨证、病位辨证等。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的含义与内容,症、病、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问、望、闻、切四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八纲、病性、病位等辨证的基本方法和内容;熟悉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主症诊断思路、疾病诊断思路、辨证诊断思路,病历书写内容、格式和要求。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
课堂教学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准确性、实用性,突出重点,注意知识掌握的循序渐进,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要充分运用图表、标本、幻灯、录像、模型、诊断仪器、CAI课件、计算机软件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
临床见习要注意选好病例,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诊断思维、病案书写等内容的技能训练。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绪论【目的】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学的概貌。
【要求】1.熟悉诊、断、诊断、诊法、辨证的含义。
2.熟悉望、闻、问、切四诊各自所指的主要内容。
3.熟悉症状、体征的含义,“症”、病名的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的含义。
中医诊断学教案习题库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专业使用)云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教研室编写人员:郑进杨梅何丹胥筱云鲁法庭韩洪亮2005年5月12日前言《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科学。
它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课。
通过《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望、闻、问、切诸诊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方法;掌握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辨阴阳虚损证候、辨气血证候、辨津液证候)、脏腑辨证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了解病性辨证(辨六淫证候、辨情志证候)及其他辨证方法概要(六经辨证概要、卫气营血辨证概要、三焦辨证概要、经络辨证概要);了解诊断综合运用(诊断思路与方法、病历书写与要求)内容;初步训练诊法、辨证和病案书写的基本能力,从而为学习中药、方剂及中医临床各科奠定相关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课堂教学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选进性,突出重点。
要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幻灯片、声像片、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等各类教学手段和仪器设备,开展实践性教学,以提高和巩固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中,应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辨证思维、病案书写等内容的技能训练和诊法、辨证的综合运用。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3)中医诊断基本原则。
2.熟悉(1)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3.了解(1)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2)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动态。
(3)中医诊断学网络课程的学习方法。
(4)中医诊断学的重要专著。
【重点难点】重点:1.中医诊断学基本内容。
2.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与基本原则。
难点:1.症、证、病、辨证的含义。
2.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原理的理解。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doc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学时]:81/271.[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一门学科。
《屮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有绪论、四诊、辨证、综合运卅四个部分,主要内容为诊法与辨证。
通过木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木知识,具备一定诊察病情、辨别病证及廿写病案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屮医各门临床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它是一门衔接屮医基础理论课程和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
2.[课程教学要求]《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吋数为108 (其中课堂讲授81学时,临床见习27学吋),教学中应注意理论教学和直观教学及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适当进行病例分析讨论,以加深学牛対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完成了课堂教学的二分之一的内容后,可适当安排临床示教与见习,以便及时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临床见习中要注意诊法、辨证与病案书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绪论一、掌握中医诊断学、诊法、症、证、病、辨证、辨病、病案等概念的含义。
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法则。
二、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
三、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概况。
四诊第一章望诊一、熟盘望诊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观察婆点、典型表现与临床意义;熟悉少神为神乱的常见表现及其病机。
三、掌握常色和病色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四、熟悉望形体、望姿态的基木内容。
五、熟悉望头面、颈、五官、九窍与皮肤的基本内容。
六、熟悉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方法及食指络脉的特征与主病。
七、熟悉望排泄物、分泌物的基本内容。
八、了解舌与脏腑的关系及舌诊原理;掌握正常舌象与异常舌象的识别及常见异常舌质与舌苔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第二章闻诊一、熟悉正常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的临床意义。
二、掌握各种病变声音的概念和临床意义.三、了解病体、排出物异常气味及病室气味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问诊一一、熟悉问诊之目的和意义:掌握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医诊断教学大纲

14 讲 1.掌握寸口脉诊的方法,正常脉
五 2.诊脉部位和方法:寸口诊法。
授 象的特征,常见脉象(浮、沉、迟、
章 诊脉的时间、体位、指法。
数、实、洪、细、弦、紧、滑、
3.正常脉象:胃、神、根的含
举 涩、濡、缓、弱、促、结、代)
义、特征和意义,正常脉象的
例 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相兼脉的结
切 特点,脉象的生理变异。
验 要求学生体会。
践 脉象特征并体会“胃”“神”“根”
课 2.结合实例说明异常脉象及临
的意义。
床意义。
实验二:使学生初步掌握常见脉
的脉象特征和疾病间的关系。
第 1.八纲辨证的概念与临床意 8
8 讲 1.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掌握八
六 义。
授 纲各纲证候的概念、一般证候的
章 2.八纲基本证候:表里辨证、
八 运用范围及意义。
机特点,掌握各脏腑常见证的概
章 2.心与小肠病的病变范围和病
念、证候表现和病机分析、辨证
机特点,常见证(心气虚证、心
要点。
阳虚证、心阳暴脱证、心血虚
2.熟悉脏腑辨证的概念,基本
脏 证、心阴虚证、心火亢盛证、
方法,意义及运用范围。
腑 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
3.了解脏腑之间的发病关系。
(2)问汗 内容包括有汗、无汗、出
汗时间、出汗部位、出汗多少 及兼症等。
表证辨汗:可了解外邪的 性质。无汗多因外感寒邪所致; 有汗多因外感风邪(太阳中风 证的感受风邪及温热病的感受 风热之邪)所致。
里证辨汗:应区别自汗、 盗汗、大汗的不同及其临床意 义。
局部辨汗:头汗、半身汗、 手足心汗的临床意义。
的含义。
步介绍症、病、证的概念。
中医诊断学 教学大纲

“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教材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学时:66学分:6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有绪论、四诊、辨证、综合运用四个部分,主要内容为四诊与辨证。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初步具备诊察病情、辨别病证及书写病案的能力,为今后学习中医各门临床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它是一门衔接基础理论和临床的桥梁课程。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时数为课堂讲授66学时,教学中应注意将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并进行病例分析讨论,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完成课堂教学的二分之一的内容后,安排临床示教与见习,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临床见习中要注意四诊、辨证与病案书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绪论(2学时)掌握中医诊断学、四诊、症、证、病、辨证、辨病、病案等概念;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法则;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概况。
四诊第一章望诊(13学时)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观察要点、典型表现与临床意义;熟悉少神与神乱的常见表现及病机;掌握常色和病色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掌握五色主病;了解望色十法的基本内容;熟悉望形体、望姿态的基本内容。
熟悉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皮肤的基本内容。
了解望二阴的基本内容。
熟悉望排出物的基本内容。
熟悉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方法及食指络脉的特征与主病。
熟悉舌与脏腑的关系及舌诊原理;掌握望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正常舌象的特征;掌握常见异常舌质与舌苔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第二章闻诊(2学时)熟悉正常声音的特点;掌握声音变化的一般规律;掌握各种病变声音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熟悉气味变化的一般规律;了解病体、排出物异常气味及病室气味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问诊(8学时)熟悉问诊之目的和意义;掌握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医诊断教学大纲——人卫版.doc

14
讲
授
图
表
举 例
实
验
课
1.结合图谱及实例观察舌质说 明其临床意义。
2.结合图谱及实例观察舌苔说 明其临床意义。
2
实
践
实验一:使学生初步掌握常见舌
质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实验二:使学生初步掌握常见舌 苔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第
早
闻 诊
1.听声音
发声、语言、呼吸、咳嗽、 呕吐、呃逆、暧气、太息等声 音变化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并应注意相似症状的区别,如 发声异常有音哑、失音的不同; 语言错乱有檐语、郑声、独语、 错语、夺气的不同;呼吸困难 有喘、哮、少气等的不同。
2.熟悉脏腑辨证的概念,基本 方法,意义及运用范围。
3.了解脏腑之间的发病关系。
4.初步学会运用脏腑辨证的知 识对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辨证。
床表现和辩证要点。
7.脏腑兼证的普遍性和一般规 律,常见兼证(心肾不交证、心 脾两虚证、肝郁脾虚证、肝火 犯肺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辩 证要点。
2.熟悉失音与失语的区别;熟 悉呻吟、惊呼的含义和临床意 义;熟悉呃逆、暧气的含义。
3.了解口气、汗、痰、二便等 异常气味及病室气味的临床意 义。
第 四
早
问 诊
1.问诊的价值及问诊方法。
2.问诊的一般内容有问一般情 况、问生活史、问家族史、问 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其中,问现在症状是问诊的主 要内容,是辨证的重要依据。
胁部:胁部疾病多属肝胆及 其经脉的病变,也可见于悬饮 及瘀血阻滞病证。
胃胱部:胃肮部的症状,主 要反映胃府疾病的寒热虚实,
有外感寒邪、火盛、气滞、血Fra bibliotek瘀、食滞、阳虚、阴虚等不同。
中医诊断学 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前言《中医诊断学》就是根据中医学得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得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得一门学科。
它就是中医学各专业得基础课,就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得桥梁,就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得主干课程。
本课程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与病历书写等内容。
诊法部分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辨证部分包括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脏辨证等。
本课程得教学目得就是: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得含义与内容,症、病、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中医诊断得原理与原则;掌握问、望、闻、切四诊得基本技能与知识,八纲、病性、脏腑等辨证得基本内容及辨证统一体系;熟悉病情资料得综合处理,主症诊断得思路、疾病诊断得思路、辨证诊断得思路,病历书写得内容、格式与要求。
中医诊断学得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得方针。
课堂教学要注意理论知识得完整性、准确性、实用性,突出重点,注意知识掌握得循序渐进,避免不必要得重复。
要充分运用图表、标本、幻灯、录像、模型、诊断仪器、CAI课件、计算机软件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
临床见习要注意选好病例,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诊断思维、病历书写等内容得技能训练。
绪论[教学内容]1.“诊断”得含义。
2、中医诊断学得发展简史。
3、中医诊断学得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历,症、病、证得概念。
4、中医诊断得基本原理就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
5、中医诊断得基本原则就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
6、中医诊断学得学习方法。
[教学要求]1、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与《温病条件》等对中医诊断得贡献;《诊藉》、《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著作得作者及主要内容。
2、熟悉诊、断、诊断、诊法得含义。
3、熟悉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得主要内容。
4、熟悉症状、体征得含义,“症”、病名得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得含义。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一、前言二、大纲内容绪论第一章问诊第二章望诊第三章舌诊第四章闻诊第五章脉诊第六章按诊第七章八纲辨证第八章病性辨证第九章脏腑辨证第十章其他辨证方法概要第十一章诊断思路与方法第十二章病历书写与要求三、教学时数四、使用说明五、主要参考书目录一、前言《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历书写等内容。
诊法部分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辨证部分包括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脏辨证等。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的含义与内容,症、病、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问、望、闻、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八纲、病性、脏腑等辨证的基本内容及辨证统一体系;熟悉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主症诊断的思路、疾病诊断的思路、辨证诊断的思路,病历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
课堂教学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准确性、实用性,突出重点,注意知识掌握的循序渐进,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要充分运用图表、标本、幻灯、录像、模型、诊断仪器、CAI课件、计算机软件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
临床见习要注意选好病例,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诊断思维、病历书写等内容的技能训练。
二、大纲内容绪论第一章问诊第二章望诊第三章舌诊第四章闻诊第五章脉诊第六章按诊第七章八纲辨证第八章病性辨证第九章脏腑辨证第十章其他辨证方法概要第十一章诊断思路与方法第十二章病历书写与要求绪论【教学目的】熟悉诊断、诊法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1.“诊断”的含义。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历,症、病、证的概念。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中医诊断学》(双语)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国交等专业使用)随着国际间经济、文化、科技活动交流日益频繁,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学,以其在医疗卫生保健方面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并正得到迅速传播。
切合教育部教学要求,为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在中医国际交流专业开展中医基础课的双语教学显得尤有意义。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主干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
其核心内容是诊法与辨证,当中涉及的各种语汇既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术语,同时又贯穿出现于中医临床内、外、妇、儿等各科。
该门双语课程,对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及提高专业英语水平,甚至以后其他双语专业课的学习,具有奠基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程通过双语授课的方式,在学生已学习了中医诊断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中医诊断学四诊、辨证及病案等内容及相关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方式和翻译技巧。
共设置92学时。
本课程的教学,将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
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突出重点。
充分运用图片、模型、PPT幻灯片、Flash动画、多媒体课件(影音资料)等教具和仪器设备,开展实践性教学,以提高和巩固教学效果。
绪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的表达。
2.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的表达。
3.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概况中几种着作名称的翻译。
二、教学内容1.明确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内容、方法。
2.诊断的英语翻译。
3.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及症、病、证几个概念的翻译要点。
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着、以常达变的表达。
教学大纲-中医诊断学1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1.课程性质、地位及任务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主要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判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本教材通过重点介绍四诊、辩证、辨病和病案书写四大内容,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诊断技能、辩证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大纲适用于中医学类专业大学专科层次使用,一句中医学专业为基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总的培养目标,本着立足专科、兼顾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特制订本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是通过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岗位必需的中医诊断学的基础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课堂内外对12项实习项目(含28个病案分析)内容的强化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诊疗技能、辩证的思维能力和技巧以及从四诊到辩证、辨病的综合运用能力。
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教学目标。
掌握四诊、辩证、辨病和病症书写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
重点掌握四诊和辩证的基本概念、方法、临床表现和意义,症后分析和辩证要点。
熟悉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病名诊断的方法和住院病历及体格检查的内容。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研究范围及相关现代研究。
具有熟练运用四诊知识和方法技术接诊患者的能力具备熟练综合处理病情资料的能力能熟练运动7种常用的辩证方法和技巧,进行辩证的能力,包括征候的分析并机归纳提出诊断依据与证明诊断的能力具有初步进行辨病和病案书写的能力.专业思想巩固,热爱并献身于中医事业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风尚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勤奋好学刻苦转研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2学时)【知识目标】1.掌握中医“诊断”、“诊法”、“辩证”、“辨病”、“病”、“证”、“症”、“病案”等概念的含义, 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免费下载】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3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1.课程性质、地位及任务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主要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判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本教材通过重点介绍四诊、辩证、辨病和病案书写四大内容,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诊断技能、辩证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大纲适用于中医学类专业大学专科层次使用,一句中医学专业为基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总的培养目标,本着立足专科、兼顾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特制订本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是通过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岗位必需的中医诊断学的基础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课堂内外对12项实习项目(含28个病案分析)内容的强化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诊疗技能、辩证的思维能力和技巧以及从四诊到辩证、辨病的综合运用能力。
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教学目标。
掌握四诊、辩证、辨病和病症书写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
重点掌握四诊和辩证的基本概念、方法、临床表现和意义,症后分析和辩证要点。
熟悉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病名诊断的方法和住院病历及体格检查的内容。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研究范围及相关现代研究。
具有熟练运用四诊知识和方法技术接诊患者的能力具备熟练综合处理病情资料的能力能熟练运动7种常用的辩证方法和技巧,进行辩证的能力,包括征候的分析并机归纳提出诊断依据与证明诊断的能力具有初步进行辨病和病案书写的能力.专业思想巩固,热爱并献身于中医事业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风尚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勤奋好学刻苦转研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七章气血津液辩证(8学时)【知识目标】1.掌握气血津液辩证的概念。
中医诊断学全套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专业使用)云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教研室前言《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科学。
它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课。
通过《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望、闻、问、切诸诊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方法;掌握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辨阴阳虚损证候、辨气血证候、辨津液证候)、脏腑辨证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了解病性辨证(辨六淫证候、辨情志证候)及其他辨证方法概要(六经辨证概要、卫气营血辨证概要、三焦辨证概要、经络辨证概要);了解诊断综合运用(诊断思路与方法、病历书写与要求)内容;初步训练诊法、辨证和病案书写的基本能力,从而为学习中药、方剂及中医临床各科奠定相关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课堂教学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选进性,突出重点。
要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幻灯片、声像片、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等各类教学手段和仪器设备,开展实践性教学,以提高和巩固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中,应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辨证思维、病案书写等内容的技能训练和诊法、辨证的综合运用。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3)中医诊断基本原则。
2.熟悉(1)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3.了解(1)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2)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动态。
(3)中医诊断学网络课程的学习方法。
(4)中医诊断学的重要专著。
【重点难点】重点:1.中医诊断学基本内容。
2.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与基本原则。
难点:1.症、证、病、辨证的含义。
2.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原理的理解。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原则的区别。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21世纪课程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21世纪课程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供本科五年制中医各专业及中西医结合、骨伤、针推专业七年制使用)前言《中医诊断学》是按照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定病种、辨不证候的基础理论、差不多知识和差不多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通向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有绪论、四诊、辨证、综合运用四个部分,要紧内容为诊法与辨证。
通过《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使学生把握望、闻、咨询、切四诊的差不多理论、差不多知识及方法;把握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差不多理论与知识;了解六经辨证、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经络辨证和疾病的诊断、命名与分类的差不多知识;初步训练四诊、辨证和病案书写的差不多能力,从而为学习中药、方剂及中医临床各科打下有关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课堂教学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有用性,又必须突出重点,做到精讲、略讲、自学相结合。
要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录象、诊断仪器、CAI课件、运算机软件等多种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适当进行病例分析讨论,以提升和巩固教学成效。
临床示教与见习要注意选好病例,注意诊法、辨证与病案书写等差不多技能的训练。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一、把握“中医诊断学”、“四诊”、“辨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差不多概念。
把握中医诊断的差不多法则。
二、熟悉中医诊断的差不多原理、要紧内容。
三、了解中医诊断学的进展概况。
【教学内容】一、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学科性质和地位。
二、中医诊断学的要紧内容:四诊、辨病、辨证和病案。
三、中医认识疾病的差不多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和以常达变。
四、中医诊断疾病的差不多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证求本和辨病与辨证结合。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山东中医药大学

成人教育中医学专业《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专科山东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前言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辨识病证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为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因此学好《中医诊断学》对于进一步学习临床各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望、闻、问、切诸诊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如识及方法;掌握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了解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疾病诊断及病案的基本知识;初步训练诊法、辨证和病历书写的基本能力,为学习中药、方剂及中医临床各科打下基础。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中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原则,理论教学的面授课时与自学课时按1:2比例分配。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突出重点,要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幻灯、录相、多媒体等教具和仪器设备,开展实践性教学,提高和巩固教学效果。
同时要开展临床教学,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辨证思维、病案读写的技能及诊法、技能的综合运用训练。
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目的要求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熟悉: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和主要内容。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
课程内容【自学内容】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二、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面授内容】一、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三、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配套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为主,配合多媒体或电视教学。
第一篇诊法第一章问诊目的要求掌握:问诊的方法,问主诉及现在症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
熟悉:问诊的基本内容和注意事项。
了解:问诊的含义和意义。
课程内容【自学内容】一、问诊概述:问诊的含义;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问诊的内容: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
【面授内容】一、问诊的内容:主诉、现病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的性质:中医诊断学是讲授中医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是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开设的,是《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石,是中医基础理论课与临床课的桥梁, 是临床各科的基础,是中医学的主干课程,是中西医结合、中医骨伤、中药等专业的必修课。
高等职业教育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医骨伤学、中药学专业的毕业生对应的岗位工作群主要是服务基层社区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者及县(市)、乡(镇)级医院的临床执业助理医师。
临床医师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诊断与治疗疾病,诊断是基本功,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基础,所以本课程对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医骨伤学、中药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着重要支撑作用,在中医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为实现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的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支持。
通过学习和训练,学生能够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熟练掌握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和八纲、气血、脏腑辨证的基本原理,熟悉证侯辨证的基本思路,能够书写完整的中医病案,为以后从事中医诊疗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的任务:通过《中医诊断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收集患者症状、体征和病史等资料,形成完整准确的证名,判断病种,并将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情演变,诊断治疗,防护调摄等情况写成病案。
前导课程:《中医基础理论》后续课程:《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等。
二、课程培养目标知识要求:掌握中医四诊的概念、方法和不同症状、体征代表的临床涵义;掌握中医辨证、辨病的原理、内容和临床意义;掌握中医病案的书写内容和方法。
能力要求:熟练掌握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具备中医临床辨证、辨病诊断思维能力;熟练掌握书写病案的能力。
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发展,终生学习的观念和能力。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医德医风、对患儿同情、尊重与关爱。
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团队协作能力和计划组织协调能力。
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本课程共设计了5个知识模块,13个项目,41个学习情境,共63学时。
具体安排如下:包括一个子项目,1个学习情境,2学时。
包括四个子项目,17个学习情境,33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发现和认识各种症状、体征的特点,准确、全面的收集病情资料。
项目一、望诊(7个学习情境,13学时)项目二、闻诊(1个学习情境,2学时)项目三、问诊(4个学习情境,8学时)项目四、切诊(5个学习情境,10学时)包括四个子项目,18个学习情境,25学时。
目的要求: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项目一、病性辨证(5个学习情境,4学时)项目二、八纲辨证(4个学习情境,6学时)项目三、脏腑辨证(8个学习情境,13学时)项目四、其他辨证方法(1个学习情境,2学时)模块四、辨病(2个学习情境,2学时) 目的要求:综合运用四诊(望闻问切)的方法,收集临床资料,辨别证候,诊断疾病,确立病名。
模块五、病案(2个学习情境,1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中医病案书写的内容和格式,记载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情演变,诊断治疗,防护调摄等情况。
四、教学基本要求《中医诊断学》课程以实际工作任务——症状或体征为载体,以中医诊病的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采用真实的病历资料,指导学生完成从收集患者症状、体征和病史等资料,形成完整准确的证名,判断病种,并将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情演变,诊断治疗,防护调摄等情况写成病案等一个完整的中医医师实际工作任务,并根据工作过程产生的知识需求引入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教学做相结合,有效解决传统医学教育理论教学的抽象、枯燥,将临床诊断工作和学习融为一体。
五、教学条件1.各种病例资料、图片、视频资料。
2.多媒体教室、一体化教室。
3.中医诊断实验室、实训室及校内模拟病房;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含附属医院、教学医院)。
六、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层次选择适当的教学法:组合式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项目教学法、临床技能模拟训练法、角色扮演法、案例(病案)教学法、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法、实际工作环境(医院现场)教学法。
七、教师能力要求1.具有系统理论知识,有教师资格证。
2.有中医临床诊疗经验。
3.具有将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转化为课堂教学的能力。
八、考核方法考核方式:笔试加技能考核考核比例及要求:(1)采取多种评价办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不仅进行知识评价还进行能力评价,不仅进行期末终结性评价还进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
(2)能力评价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每个评价项目均为一个完整的诊断过程,由老师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在完成项目中的具体表现给出相应的评价结果。
(3)形成性评价是学生的平时作业、综合作业、课堂考核、实践活动、小组学习技能考核等方面的成绩与终结性评价成绩按照比例纳入课程评价总成绩。
九、教材与参考书1.教材:教材选用高职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系列教材《中医诊断学》,该教材是我院为适应高职教育中“理论知识够用、技能过硬”的教育原则,组织相关专家根据多年乡医培训反馈回的信息,结合山东省基层医院及农村医疗工作的需要编写而成。
2.参考书:1.季绍良成肇智,《中医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王忆勤,《中医诊断学》,科学出版社,2007.1《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适用对象]中医学、中医学(骨伤)、针灸推拿学专业[实验学时]4学时一、实验教学任务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医诊断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了解获得中医诊断学知识的科学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在实验(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周密严谨的研究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通过实验逐步培养学生对事物进行客观地观察、分析、综合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实验教学,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加深对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舌诊与脉诊特征与临床意义的理解,将语言文字表达的基础理论,转化为可操作与应用的实际技能。
三、先修课程学生在本实验开课前应当已经学习完中医基础理论,并圆满完成中医基础理论各项实验任务。
四、实验项目与学时分配五、实验教学内容实验一脉搏记录与脉图判读实验【实验目的】“心主血脉”,在心与宗气的作用下,气血经脉的运行产生脉搏。
这种脉搏变化用压力换能的方法记录下来,称作脉搏图。
脉搏图可作为脉象识别的客观指标。
【实验物品】四导脉象心电仪、监视示波器、换能器。
【实验方法】1.接通型四导脉象心电仪和监视示波器的电源,接好地线;2.并将脉象心电仪的输出导线接至示波器的输入插孔;3.受试者坐立,手腕翻向上与心脏同一水平,连接导线;4.将换能器定置于受试者的寸口;5.接通记录仪及示波器的电源开关,适当调节示波器辉度,扫描速度及记录仪的描笔位置,调节核准信号使定标为10mm/5g。
【结果分析】根据脉搏图特征,判断属脉象。
【实验注意事项】受试者手臂应固定,测试期间不能抖动。
【实验学时】2学时。
六、实验环境以上实验要求计算机、ZYD—002 MM-3脉象模型、ZM-IIIc 智能型中医脉象仪,同时要求附属医院内科寻找典型且愿意合作的病人,联系落实带教医师。
实验二舌诊方法训练及各种病理舌象模型辨认【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医患互诊舌象,训练舌诊方法与技能诊察正常(生理变异)与病理舌象。
辨认各种病理舌象模型。
【实验内容】1.介绍舌诊的医患姿势与方法。
2.相互模拟医患舌诊。
3.病理舌象模型辨认。
【实验仪器】活体与模型。
【实验学时】2学时。
实习大纲(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一、实习目的1.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增强爱护病伤患者的观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思想。
2.巩固已学习知识,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综合分析和临床应用能力。
3.初步掌握实习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4.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及内、外、妇、儿等专科诊疗技术。
5.掌握各科工作特点,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为病人进行整体治疗。
完成临床实习后,初步具备第一次任职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今后从事医疗工作奠定基础。
三、实习要求1.实习生在实习期间,既是学生又是准医生。
作为学生,必须服从上级医生和医护人员的指导、管理,虚心学习,谨防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作为准医生,对患者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关心病人的疾苦,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工作态度和作风上要给病人以良好的印象。
2.理论联系实际,既要主动学习,勇于实践,又要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3.自觉参加实习医院和科室的各项工作,保持衣帽整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自觉遵守实习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更不得擅离职守不迟到早退。
5.爱护公物,注意节约。
如损坏器材,按实习医院制度,由损坏者本人负责赔偿,情节严重者给予相应的处分。
6.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
7.在各病房实习期间,要根据具体情况,管理若干张病床,在住院医师带领下协助完成医疗任务。
结合医疗工作复习、巩固、提高基础理论、临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操作。
8.必须对自己管理的病人书写完整、系统、合乎要求的病历。
病历的书写要做到内容完整、准确、重点深入、条理分明、文字通顺、格式标准。
也要学习写“交、接班小结”、“转科小结”、“出院小结”、“死亡小结”等临床记录。
必须严肃对待一切临床记录,使之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字迹必须工整,不得有错别字,不得随意涂改,每页修改超过两处时必须重书写。
9.实习生在病房上级医师和护士长的指导下,负责管理一定数量患者的医疗及思想工作。
对患者必须亲切、热情,经常了解患者病情变化、饮食和思想状况,以及护理工作的执行情况。
10.实习生接到新病人入院通知后,及时检查患者病情,按时写好完整病历,危重患者病情应随时记录。
在接到急诊患者入院通知后,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认真检查,及时处理。
11.实习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填写化验单、各种特殊检查通知单及一般医嘱处方等,并保持病史资料的清晰完整。
各种检查报告,要按要求整齐及时贴在病历上。
12.每日早晨按时进入病房,对患者进行巡视检查,并参加病房医护交接班。
主任和主治医师查房时,实习生应报告患者病史、检查结果,并提出诊断及处理意见。
查房后应及时记录上级医师查房的意见。
13.为患者安置胃管、导尿、洗胃等操作,应由经管的实习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及时完成。
胸腔穿刺以及一些特殊的检查、换药、静脉切开等操作,应在上级医师陪同下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