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行政改革与发展
中国政府改革与发展

思考
1、政府改革的程序及其关键环节
2、中国行政改革模式的特殊性
九、中国政府改革发展设计
1、设计的理论分析
2、设计过程,设计与抉择,—政策议程角度 3、设计方案 4、设计案例
1、设计的理论分析
设计的前提:
社会行动分人为努力建构与自然演化生长。 哈耶克;现代化先发多自然,后发多人为。 设计的理论规定: 含义,特点,要素
中国政府改革与发展
目录
一、引言:中国政府改革发展研究之研究 二、中国政府演变与行政传统 三、中国政府改革环境、条件 四、中国政府改革发展的一般规定 五、中国政府改革发展内容:职能转变为中心 六、中国政府体制机构(层级、部门)改革 七、中国政府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八、中国政府改革发展过程与程序 九、中国政府改革发展设计
思考
1 、怎样疏解改革与发展、政府发 展与行政发展的关系? 2 、如何评价目前中国政府改革发 展研究的研究水平
二、中国政府演变与行政传统
1、政府类与演变主线
1、政府类型
民国政府:建立,分期,环境条件,使
命,成败 根据地政府:主体,分期,功能,局限 建国初政府与计划体制政府:政权初建 过渡政府 改革期政府
制(往往与机制同义); 外内兼跨系统,国家体制,区划体制。
2、层级改革
地方改革,机构改革,不同层级改革之间的
关系。上下对应,上先改下后跟,大一统体 制的结果。 层级改革与区划调整 地方个案,探索经验失误。
2、层级改革
省管县主张;市管县体制的立与废;撤乡并镇现象,乡 政府的改革(--撤、并、派说),乡制; 县改市,县改区, -- 城市化的一种模式,县市区的独立 性与依附性;市管市问题,--法律无据,名称不顺; 市制、区制、街制、居制,街道办事处的撤并改问题; 以市为地方行政体制改革中心,乡 - 县 - 市 - 区 - 街,其必 然性合理性的解释。
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

第八章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第一节行政改革理论及其发展一、行政改革的内涵与本质行政改革是公共行政之主体——政府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公共行政生态环境的需要,而有意识地对公共行政从结构、功能、过程到制度、文化和行为方式诸方面进行变革的活动。
它在本质上是政府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过程。
行政改革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行政改革是一种主动的适应行为行政改革是一种系统的过程行政改革与行政变革行政变革也涉及行政系统的变化,不同的是,它既包括主动进行的有计划的变革,也包括行政系统的自然演变过程。
行政改革与机构改革机构改革指对包括行政机构在内的党政机构、部门、人员及其职责的改革活动,行政改革不仅包括机构改革,还包括行政技术、体制和文化的变革。
二、行政改革的动力和阻力(一)行政改革的外部动力行政改革的外部动力包括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社会、人口和文化等多种动力。
1.政治动力:政治变动对政府系统的影响最为直接(战争、国际危机、政体变更、政权交替等)。
2.经济动力: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政策的变化、经济贫困和萧条、财富分配格局的变化等3.意识形态动力:对领袖思想的不同态度、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再认识等。
4.社会动力:阶级、阶层关系的变化、社会的权力再分配、社会流动性、识字率的增长等。
5.人口动力:人口过多或过少都会对政府系统形成压力、城市化等。
6.文化动力:新观念和新意识的出现、新技术的采用、利益需求。
(二)行政改革的内部动力内部动因是行政系统内部所引起的改革动力,包括行政组织的演化、组织分工的细化、行政权力的异化、行政文化的僵化等。
行政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公共行政系统的内部。
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行政改革所涉及的行政系统内部组织和人员的利益受损,是行政改革遇到阻力的主要原因。
三、行政改革的策略从行政改革的方式上看,自上而下的、自下而上的和上下结合的改革策略。
就改革的步骤而言,行政改革有“投石问路”式、“一步到位”式、“分步实施”式的改革策略。
管理学论文 论我国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

论我国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内容摘要】公共行政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而行政的环境又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
实现已扩展能力和提高效率为取向的行政发展,其基本途径是行政改革。
行政改革是对公共行政从结构、功能、过程到制度、文化和行为方式诸方面进行变革,最终导致公共行政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化的过程。
作为行政发展手段的行政改革和作为行政改革目的的行政发展,都不是盲目的、想当然可以推进的,而是必须遵循其内在客观规律的。
自1978年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展开了全面的改革。
在24年的改革进程中,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的行政体制。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人体化三步走一、行政改革的内涵与本质(一)西方学者对行政改革含义的解释和分析关于行政改革的内涵,行政学家曾做过种种不同的解释。
美国学者蒙哥马利从强调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出发,认为行政改革是一个政治过程,是指调整行政机构与社会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或者行政机构内部关系,改革的目标也随政治情势的不同而不同。
1另一位美国学者赫伯特·考夫曼则指出:行政改革就是“大规模地创立新行政机构,将旧机构重新组合,废弃过时机构并将其职能分配给其他机构,对现存机构的自主程度加以改变,以及诸如此类的结构方面的改变”2。
1转引自任晓:《中国行政改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地15 页。
2[美]赫伯特·考夫曼:《对行政改组的一些看法》,载[美]R.J.斯蒂尔曼编著;《公共行政学》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3页。
弗雷德里克·C.莫舍认为,行政改革是使行政机构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一种努力,是克服机构过时的一种努力,以及使机构回到“正常平衡”的一种尝试,是每间隔一段时间就会重复发生的改组行为。
1而菲律宾学着则博采众家之说的基础上,对行政改革的概念作了概括,在他们看来,亚洲地区发展中国家行政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支持国家实现发展目标。
第十一章 行政改革与发展

广义:指国家行政机关适应内外环境
的变化,对行政管理的诸方面因素 进行的调整和变革。
行政管理体制的五点目标
权责一致
分工合理 决策科学 执行顺畅 监督有力
改革的基本类型 调适型:发达国家在原有政治、经济 框架范围内进行的适应性的改革; 转轨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向市 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进行的改革; 发展型: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改 革。
当代西方行政改革,指的是上世纪
70年代末由英美两国肇始、全世界 范围的、直到今天仍在进行中的这 场行政体制改革。其具体时间表是 1979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上台执 政和1982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他 们是这场改革最初的发起者和代表 人物。
中国的改革是在权力中心领导下有秩
序有步骤的推进,这种改革既不是对 原来体制的修补,也不是对社会主义 制度的否定,而是要改变束缚我国生 产力发展的传统体制,建立市场经济, 实现中国经济及社会的现代化和社会 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一种自上而 下的渐进式改革。
实行依法行政
推行政务公开 建立民主参与制度 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加强廉政建设
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选择:服务 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坚持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政 府只有有效地提供了公共服务才能获得自 身存在的合法性。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 要让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政府 本位、官本位体制转向社会本位、公民本 位。
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基本趋势
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主要特点
中国行政改革的历程和经验
我国行政改革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3.调整政府机构 大部制 4.公共服务市场化 5.下放权力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即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 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 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行政管理学教学大纲

《行政管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研究政府管理科学化、高校化的学科。
主要研究国家行政机关的职能、设置、运转规律及对国家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管理与改革。
它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重点随着行政管理实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完善。
它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基础,在公共管理系的教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教学的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行政管理学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娴熟掌握行政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将来从事专业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具备必要的操作技能。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导论教学要求:了解行政管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及我国行政管理学的历史与现状;基本掌握行政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重点掌握行政管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目的、方法与特点。
第一节行政管理学概述一、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二、行政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三、行政管理学的特点第二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一、我国行政管理学的意义二、我国行政管理学的现状三、中国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原则第二章西方行政管理学的演进教学要求:了解行政学做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与规律,以及学科的特点等,基本掌握西方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几个不同时期主要特点及各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
第一节形成时期的西方行政学一、西方行政学产生的原因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三、主要特点和简要评价第二节行为科学时期的西方行政学一、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二、主要特点和简要评价第三节多元发展时期的西方行政学一、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二、主要特点和简要评价第四节公共管理时期的西方行政学一、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二、主要特点和简要评价第三章行政体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行政体制的基本概念与类型;理解行政权责体系,组织结构体系;理解并掌握行政体制改革的作用和内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
第一节行政体制概述一、行政体制的含义二、行政体制的功能第二节行政体制的类型和模式一、行政体制的类型二、行政体制的模式第三节行政环境与行政体制一、行政环境述要二、行政环境与行政体制的互动第四节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沿革二、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原则三、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第四章行政职能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行政职能的基本概念,明确其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西方行政职能理论的演化;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行政职能的转变以及政府行为与角色的转换;了解政府实现其基本职能所采用的主要手段。
2020开放大学电大 公共行政学 第十一章 参考答案

2020公共行政学第十一章参考答案版权归国家开放大学所有第十一章行政监督1、简述行政监督主体构成。
答:(1)法定监督主体。
(2)法律、政策的授权的行政监督主体。
(3)委托监督主体。
2、简述行政监督的特点。
答:(1)监督主体的多样性;(2)监督对象的双重性;(3)行政监督内容的双向性;(4)行政监督主体的层次性;(5)法律地位的独立性。
3、行政监督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答:(1)监督主体依法行使监督权,不受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2)各监督主体实施监督活动所需的人员、经费、技术手段和信息等不受任何监督对象的制约和影响。
4、简述行政监督的原则。
答:(1)行政监督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他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的原则。
(2)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的原则。
(3)在适用法律和行政纪律上人人平等的原则。
(4)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5)监督检查与改进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6)监督工作依靠群众的原则。
5、简述“行政监督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他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原则”的基本含义。
答:(1)依法监督。
(2)自主行使监督权。
(3)监督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他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6、坚持和实行“在适用法律和行政纪律上人人平等的原则”,在行政监督工作中的要求是什么?答:(1)任何监督对象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法律保护;(2)任何监督对象都必须履行法定义务,遵守法律和行政纪律,不允许有超越法律和行政纪律的特权;(3)一切违反法律和行政纪律的行为都必须受到追究,任何监督对象都不能例外。
7、如何理解“监督工作依靠群众的原则”?答:监督工作依靠群众的原则,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和要求,是做好新时期行政监督工作的基本保证。
因为人民群众对监督对象遵纪执法和工作情况的好坏最为了解,因此,监督机关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听取人民群众对监督对象的反映和意见,认真受理其控告、检举,从而,把行政监督与人民群众的监督紧密结合起来。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第十一章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第一节建立学制1900 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次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从此完全屈服于帝国主义的淫威之下。
在这种形势下,清统治当局对外为了“结与国之欢心” ,对内为了缓解国人空前强烈的不满和愤怒,不得不赶忙于1901 年宣布恢复“新政”,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下诏变法,在斥责康有为等不是变法,而是乱法以后,指出“皇太后何尝不许更新,损益科条?朕何尝概行除旧,酌中以御?”要求臣下“各就现在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各举所知,各抒己见”。
教育领域实际上完全恢复了三年前被扼杀的“百日维新”的各项措施,如科举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将各地书院改为大、中、小学堂,兴办农、工、商实业学堂等。
同时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负责设计新教育体制构建方案。
壬寅——癸卯学制出台前至少有两部前奏曲:其一,1898 年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参酌本国情况,拟出《京师大学堂章程》,该章程得到光绪皇帝的批准。
《京师大学堂章程》共8 章54 节,有总纲、学生功课、学生入学、学成出身、聘用教习、设官、经费等项。
京师大学堂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这个章程为我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其二,1901年9 月14 日,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鼓励各地兴办学堂,“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于是,各类大中小学应运而生。
但是各学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学校性质、课程设置以及各级各类学堂之间的统属衔接关系均没有明确规定,这样势必需要一个学制系统给予规范。
此外,自19 世纪60 年代以来, 由中央兴办的以高等教育属性为主的一类学校如何向下延伸,由民间、地方兴办的以初、中等教育属性为主的一类学校如何向上衔接,散落各方、处于游离状态的各个教育实体如何系统化、整体化?至20世纪初,学制的建立已成大势所趋、呼之欲出。
概论第十一章课案精选课件PPT

和作用决定的,在任
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都不能动摇。”
2021/3/2
6
2、工人阶级队伍的新变化
一是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知识分子、公有制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技 术人员以及受聘于非公有制企业的经营管理 者和技术人员,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扩 大了工人阶级的队伍。
❖农民工的大量出现为工人阶级队伍补充了 大量新鲜血液。
2021/3/2
17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关
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
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不但是个重大的经济问
题,同时是个重大的政治
问题。”
2021/3/2
18
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 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经济发展遇到困 难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更加重视农业、农村、 农民工作,千方百计确保农业特别是粮食安全 不出问题。
农业人口 占全国人 口的80%
2021/3/2
15
1.“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农业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基础问题 ◆农村现代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关键问题 ◆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数 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2021/3/2
16
“ 农村不稳定,整个政 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 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 有摆脱贫困。”
2021/3/2
23
李大钊是中国颂扬俄国十
月革命的第一人。他在
1918年著文指出:十月革
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
革命”,是“世界人类全
体的新曙光”。他预
言:“试看将来的环球,
必是赤旗的世界!”
2021/3/2
24
《行政管理学》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一章行政和行政管理学一、单项选择题1、在中国,“行政”一词是最早见于( C )。
A、《论语》B、《韩非子》C、《史记》D、《资治通鉴》2、社会主义国家的行政机关是( B )。
A、与国家权力机关平行的机关B、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C、领导国家权力机关的机关D、与国家权力机关相互制约与平衡的机关3、“行政学”一词,最早是德国学者史坦因在1865年提出的,当时主要是指( A )。
A、行政法B、行政学C、管理学D、政治学4、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是( B )。
A、史坦因B、威尔逊C、古德诺D、泰罗二、多项选择题1、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管理( A B C )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A、国家事务B、社会公共事务C、机关内部事务D、企事业单位事务E、家庭事务2、20世纪初,对行政管理学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的学者主要有( A B C D E )。
A、古德诺B、怀特C、泰罗D、法约尔E、韦伯3、学习行政管理学有助于推动我国政府行政管理活动的( A B C D E )。
A、科学化B、法制化C、合理化D、高效化E、现代化4、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 A B C D E )。
A、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B、调查研究法C、案例分析法D、D、历史研究法E、比较研究法第二章行政环境一、单项选择题1、为了深入研究行政主体、行政行为与行政环境的相互关系,20世纪60年代,西方行政学界兴起了一门新学科──( C )。
A、行政管理学B、行为科学C、行政生态学D、人事管理学2、首先提出行政环境问题并予以研究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B )。
A、里格斯B、高斯C、西蒙D、林德布洛姆3、《公共行政生态学》创立了以生态学方法研究行政管理的新的行政理论体系,该书作者是( C )。
A、怀特B、法约尔C、里格斯D、德罗尔二、多项选择题1、从内容上分,行政环境可以划分为( A C )。
A、自然环境B、经济环境C、社会环境D、国际环境E、地方行政环境2、里格斯从哪些方面说明行政模式( A B C D E )。
行政管理学重点摘要

引论(选择题理解范围)一、行政管理概述1、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行政管理的概念A 、与立法、司法相对应的“行政”三权分立,相互制约(西方)四权并存,一权居上(中国)B 、与政治相对应的“行政”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古德诺)C 、与管理相对应的“行政”广义行政(广义政府)/ 狭义行政(狭义政府)2、行政管理的含义: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组织自身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活动过程3、行政管理的内涵:主体(政府机关与公务员)客体(三大事务)原则(依法行政)目标(有效管理)二、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与社会性的统一2、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3、综合性与独立性的统一4、规范性与权变性的统一三、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轨迹1、创立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威尔逊古德诺怀特威罗毕2、科学管理时期(20世纪初至30年代)泰罗法约尔韦伯3、行为科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梅奥巴纳德西蒙4、现代化管理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新公共行政学派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成就1、学术组织急剧增加2、学科建制初具规模3、研究领域不断扩展4、联系实际比较紧密5、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五、新世纪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趋势1、行政体制改革研究日渐深化2、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日益凸现3、学科研究的多元化逐步发展4、学科研究的应用性不断增强5、学科研究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趋势愈加彰显第一章行政组织第一节行政组织概述一、行政组织的内涵静态结构动态行为生态环境心态意识二、行政组织的特点职能的广泛性职权的二重性结构的严密性体系的一元性机构的适应性建制的对应性三、行政组织的类型1、按管辖区域可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2、按工作性质可分为一般权限机关和专门权限机关3、按职能作用可分为决策、执行、监督、咨询和信息机关4、按时间长短可分为常设机关和临时机关四、行政组织的建构原则任务目标精干高效完整统一权责相称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决策、执行与监督相分离、依法设置第二节行政组织职能一、行政组织职能体系和特点特点:共同性差异性动态性基本职能: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职能运行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职能二、行政组织职能实现手段行政指令经济法律纪律思想政治工作三行政组织职能的转变职能转变的涵义:一是社会经济文化管理职能的转变,二是行政管理权限,三是行政的管理方式,即组织职能实现方式与途径的转变,四是行政能力的转化和提高转变的战略思路:充分考虑并正确处理行政组织与企业、与社会、计划与市场以及国有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等一系列重要关系1政企分开原则理顺行政组织与企业关系2依两权分离原则转变行政组织的所有者职能3计划和市场结合,构筑全新的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宏观调控体系4大力发展和完善市场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监督、服务、沟通、协调作用5用企业精神改造组织,实现行政组织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和企业化第三节行政组织结构1、层级化与分部化的关系2、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反比例关系)第四节行政组织体制一、行政组织体制的类型及各自优缺点1、首长制与委员会制(依据掌握最高决策权的人数)2、层级制与职能制(依据行政组织构成单位的单位和性质)3、完整制与分离制(根据行政组织各部门所受的指挥和控制)4、集权制与分权制(根据行政组织上下级权力的集中和分散)二、行政组织体制的创新1、行政组织体制是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交汇点首先,从行政组织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关系来看,行政组织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从行政组织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来看,行政组织体制通过经济管理体制与经济体制连为一体;再次,从行政组织体制与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关系来看,三者同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华工-行政组织学-随堂练习答案

A. B. C.A. B. C.A. B. C.A. B. D.A. B. C. D.A. B. D.美国联邦行政机关中最重要的行政机关是(A. B. C. D.A. B. C. D.中书省逐渐成为最高权力机关的朝代是(A. B. C. D.A. B. D.A. B. C. D.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A. B. D.霍桑试验的开始时间是( CA. B. C. D.A. B. D.下面不属于雷格斯行政组织模式的是(A. B. C. D.A. B. C.A. B. C.A. B. C.A. B. C.A. B. D.1954年宪法规定,我国实行的行政组织体制是(A. B. C. D.实行首长制的典型国家是( DA. B. D.下列不属于集权制的优点的是(A. B. C. D.A. B. D.A. B. C. DA. B. D.下列属于综合性管理机关的是(A. B. C. D.国务院是(A )A. B. D.咨询机关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行政组织结构模式是(A. B. C. D.A. B. C. D.A. B. C. D.行政文化隶属于( BA. B. C. D.法治论的行政文化认为,行政首脑的行政权力来自于(A. B. D.推行了土司制度的时期是( DA. B. C. D.属于国际社会环境的是( A)A. B. D.A. B. D.A. B. C. D.属于行为科学时期的行政组织建立原则的是(A. B. D.A. B. C. D.目标管理的提出者是( C )A. B. C. D.A. B. C. D.A. B. C. D.行政组织编制管理工作规范化不包括(A. B. D.A. B. D.美国行政学者雷格斯在《行政生态学》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 推行市场化行政改革最早的国家是A. B. D.A. B. C. D.。
第11章 清末法律制度的变化

政体:二元君主体制
《钦定宪法大纲》中关于臣民权利义务的部分, 主要是规定人民有当兵、纳税和服从清政府法律 的义务,虽虚伪地规定了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 结社和人身等自由权利,但又规定必要时皇帝 “得以用令限制臣民之自由”。
《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宪法 字样的宪法性文件。 《钦定宪法大纲》赤裸裸地表明清政府以仿行 西方君主立宪制,维护君主专制集权。
2.《大清新刑律》 《大清新刑律》是清政府于1911年1月25 公布的一部专门刑法典,也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 1)《大清新刑律》抛弃了以往旧律“诸法合 体”的编纂形式,以罪名和刑罚等专属刑法 范畴的条文作为法典的惟一内容,成为一部 纯粹的专门刑法典。 2)《大清新刑律》在体例上抛弃了以往旧律 的结构形式,采用近代西方刑法典体例,将 整部法典分为总则和分则两部分。
(四)司法体制变革
1.司法机关的变化 改刑部为法部,专掌全国司法行政事务,不再承 担任何审判职能,以示将行政与司法分立。同时 改按察使司为提法使司,负责地方司法行政工作 及地方司法监督。 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 “专掌审判”。同时,在地方分别设立高等审判 厅、地方审判厅、初级审判厅等审判机构。 在各级审判厅内设臵相应的检察厅,实行审检合 署制度。检察厅负责对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提起 公诉、实行审判监督,同时还可以参与民事案件 的审理,充当诉讼当事人或公益代表人。
宪法与宪法性性文件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国体 政体形式(国家机构)、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的领土与疆域 国旗、国徽、国歌、首都
政体形式
君主制 专制君主制 有限君主制
二元君主制 君主立宪制
共和制
议会共和制
行政管理学-第十一章

(五)绩效评估的民主和教育作用
通过把政府各部门、各个公共服务机构在
各方面的表现情况作出全面的、科学的描述并
公之于众,无疑有助于广大群众了解、监督、
参与政府的工作。同时,评估过程也是一个教 育过程。
(六)绩效评估在吸引政治资源方面的作用 绩效评估把政府的开支用途、运转情况、 为提高绩效所作的努力与结果、面临的困难等
4.多角度性
政府部门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具有多样性和
层次性,同时也富有弹性。目标的多样性表现
为,政府的某项公共政策也大都是各种目标的
集合体,包含各种社会价值。目标的层次性表 现为,在具体的政策和政府行为中,政府追求 的众多目标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感和主次性。
5.公正性 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以公共利益为价
1.系统性
行政绩效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仅
仅是评估的结果。行政绩效评估虽然在政府活 动之后才能最终形成,但是它的过程蕴涵在行 政组织活动的全过程之中。 2.层次性 行政机关是一个层级组织,从不同的层级 和部门来看,都有自己的工作绩效,因此,整
个行政机关的绩效评估也呈现出层次性。
3.注重定量性
,受到世界各国管理实践者的认同。
1.经济评估指标 2.效率评估指标 3.效益评估指标
4.公平评估指标
1.经济评估指标 (1)经济评估指标的定义
经济评估指标即成本评估指标,一般指组
织投入到管理项目中的资源水准。成本指标关
心的是“投入”的项目,以及如何使投入的项目
获得最经济的利用。
(2)经济评估指标的含义 一个行政组织从事管理活动时实际投入的 并不是金钱,而是由金钱转化而来的人力、物
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

行政管理学概论张国庆教案目录第一章绪论一、行政管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学科目的二、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范畴、研究方法三、行政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四、现代行政现象与现代行政精神五、行政管理学的演进六、我国行政管理学的历史与现状七、国家行政管理的基础第二章行政职能一、现代政府行政职能问题的由来与发展二、政府职能的涵义三、政府职能的构成第三章行政权力一、行政权力的概念二、行政权力的分配三、行政授权四、行政权力行使五、行政权力的发展和演变第四章行政组织一、行政组织概述二、组织目标三、组织结构四、组织原则五、组织环境六、组织变革第五章人事行政一、人事行政概述二、现代人事行政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三、我国公务员制度四、现代人事行政中的职位分类五、现代人事行政的更新机制六、现代人事行政的激励—保健机制七、现代人事行政的行为调控机制第六章行政领导一、行政领导概述二、行政领导的方式和类型三、行政领导者四、行政领导艺术五、行政领导的群体结构第七章行政决策一、行政决策概述二、行政决策体制三、行政决策过程四、行政决策的原则和方法(增补) 第八章行政实施一、行政实施概述二、行政指挥三、行政沟通四、行政控制五、行政协调第九章行政方法一、行政程序二、行政计划三、行政基本方法四、行政技术第十章行政效率一、行政效率概述二、行政效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三、绩效评估的作用和意义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实践五、行政效率测定的方法与技术六、如何提高行政效率(增补)第十一章机关管理一、机关管理概述二、机关环境管理三、机关物材管理四、机关文书管理五、机关档案管理六、机关日常工作制度和后勤管理第十二章公共财政一、公共财政的职能与国家预算二、公共财政支出三、公共财政收入四、公共财政政策第十三章行政行为一、行政行为概述二、行政行为的基本方式三、行政行为的功能第十四章法制行政一、法制行政概述二、行政监督三、法制监督四、社会监督第十五章行政责任一、行政责任概述二、行政责任的基本范畴三、行政责任的确定第十六章行政伦理一、行政伦理概述二、行政伦理的结构与功能三、行政伦理制度化第十七章行政改革(增补)一、行政改革概述二、当代国外政府行政改革概况及发展趋势三、中国行政改革的回顾与反思参考书目行政管理学概论(教案纲要)本教案以张国庆主编的《行政管理学概论》(2000年8月第二版)为基本参照教材,但在结构上作了稍许调整,主要是合并和增补了个别章节和问题;也适当参考了其他教材。
行政学原理教学大纲

《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基本理论,掌握行政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适应与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及政治学、行政学科研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学习力图使学生系统、完整、准确地掌握行政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理解政府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中外行政改革的动态和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以全新的视角和开放的视野,将中国传统的行政管理思想、国外前沿的行政管理理论与中国行政管理实践紧密结合,提升关注现实、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当代中国政府管理、公共政策和公共经济学等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有利于学生树立依法行政、民主行政、责任行政的意识,提高行政管理技能。
(五号宋体)课程目标1:掌握行政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课程目标2:掌握行政管理的基本技能课程目标3:能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1.教学目标:理解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必要性,了解中西行政学的发展历程。
2.教学重难点:中西行政学的发展历程。
3.教学内容:行政学的相关概念;中西行政学发展史;国家行政管理的基础4.教学方法:讲授第二章行政环境1.教学目标:了解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掌握创建良好行政外部环境的关键点。
2.教学重难点:创建良好行政外部环境的关键点。
3.教学内容: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分析;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创建良好行政外部环境的关键点4.教学方法:讲授第三章行政职能1.教学目标:掌握行政职能的涵义、体系和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及基本内容。
2.教学重难点: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及基本内容。
2020行政管理学》考试必考重点

第二章行政环境⑴组织文化的概念和内容;4.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公共组织成员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并支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组织文化包括(组织观念,法律意识,价值观,道德感情)。
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韦伯。
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泰勒。
被称为“行政管理之父”的是法约尔。
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欧文。
公共行政环境的(张金鉴)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高斯)最先提出对公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研究。
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1961年发表,该书作者是(里格斯)第三章政府职能简述政府职能的特点?答:1,政府职能普遍性的特点;2,政府职能的强制性特点;3,政府职能的系统性特点;4政府职能的不可替代性的特点;5政府职能的服务性特点。
市场失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外部性问题;2市场垄断和专制价格;3公共物品的提供;4无知和非理性;5不平等问题。
⑶政府的经济职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执行国际经济…通过宏观…提高经济…改善收入…)政府职能: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
换句话说,就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行使权力的范围、程度和方式。
第四章行政体制按社会制度划分,行政体制可分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社会主义…)。
以行政权力的划分作为标准来进行分类,可以把行政体制分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行政区划)行政区划体制: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⑷行政区划体制遵循的原则;行政区划体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答:1政治原则;2尊重历史传统的原则;3有利于发展的原则;4有效管理的原则;5民族自治原则以行政权力的划分作为标准来进行分类,可以把行政体制分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行政区划)。
古利克的一体化行政管理思想

古利克的一体化行政管理思想古利克对政府和行政问题的探讨的基本内容。
古利克对政府和行政问题的探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当私人行为证明不符合公共利益时政府应通过行动在社会中扮演一种积极角色。
应尽可能建立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因为计划是所有公共事业的一个基本要素。
(2)各级政府的行政部门都应提出政策建议和执行政策,与此同时,立法部门那么只应承担批准行政建议或否决行政建议的职责。
(3)在行政部门内,行政首长应通过更为有力的层级控制、改进参谋机构的支持、合并行政科室以及减少州级政府和地方政府民选官员的人数来其增强实力。
(4)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应就其各自所应承担的职责建立和发展合作关系。
尤其是,联邦政府应承认州和地方的问题具有全国性,因此联邦政府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应扮演一种领导角色。
(5)行政官员必然要涉及到政治和政策问题,而且行政理论应重新加以阐述以便在各项行政职能中充分利用职业专长。
(6)应运用科学方法来发现能够用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效益的一般性行政原那么。
(7)组织的最高领导人应在组织内部通过权威机构和建立与发展统一目标来对其行政分支组织进行内部整合。
总之,古利克的行政改革方法意味着政府要承担新的职能,所承担的工作要更有效率,在行政机构内部以及对于作为一个整体的行政分支机构而言要集中,而且专家的管理要接受民选行政首长的直接控制,要服从立法机关的否决权并且要接受公众监督。
要求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八章厄威克的系统化行政管理原那么厄威克在行政学上的主要贡献。
厄威克在行政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一套系统化的行政管理原那么。
其主要内容:(1)对前人管理理论的归纳和总结.厄威克选择了诸如法约尔、泰勒、福莱特、穆尼这些著名管理学家的著作进行研究。
对这些管理学家的思想进行了系统阐释,指出了它们的类似之处并且使他们处于正确的相互联系之中,便于读者理解,与此同时,他也加进了自己的观点。
第十一章 公共治理

• 三、多中心治理 • 1、多中心治理是美国政治学家埃莉诺· 奥斯特罗 姆(1933-,女,2009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出。 • 其理论观点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的治理思潮 提供了重要思想渊源——“政府不是国家唯一的权 力中心,各种机构(社会的、私人的)只要得到 公众认可,都可能成为不同层面的社会权力的中 心;公私机构的界限和责任模糊,国家职能的专 属性和排他性日趋淡化;管理对象的参与非常重 要等。
• 3、公共治理 • 公共治理是在治理概念上进一步具体化和 突出治理不同于以前的统治型和管理型社 会治理模式的核心要素——“公共”。 • 公共治理中的“公共”包含了公共性、多 元性、互动性和公共关联四个要素。
• 三、公共治理的原则 • 1、公共治理是一种新型的政治行动和社会发展模 式,西方政治学希望用它代替过去对抗式、封闭 式、狭隘式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公民在 治理过程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传统的国家与社 会的界限逐渐打破。 • 2、美国政治学家罗西瑙提出“没有政府的治理” →可能导向无政府主义,客观上有利于强国和跨 国公司干涉别国内政、推行霸权政策提供理论依 据。
• ⑵全球治理委员会总结的治理的四个特征: • 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 而是一个过程; • 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 • 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 • 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 动。
• ⑶治理与管理的关系: • 相同:需要权威和权力;最终目的——维护正常 的社会秩序。 • 不同:治理(权威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主体是 公共机构、私人机构、公私机构的合作;权力运 行的方向是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合作、协商与 伙伴关系。) • 管理(权威是政府;主体是社会公共机构;权力 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政府利用政治权威,发号 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插班生招生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插班生招生《行政管理学》考试大纲I.考试的性质我校本科插班生考试(以下简称“插班生考试”)《行政管理学》科目的考试,是普通高等学校(含高职班和各类成人高校从普通高考招生的普通班)应届和往届专科毕业生,以及通过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等国民教育系列获得大专毕业证书的人员,升入我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就读的必考科目。
II.考试内容及要求一、考试基本要求考试大纲的编写着重于考生对专业课程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考查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本大纲的考核要求分为“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具体含义是:识记:能解释有关的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达。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第一章行政管理学概说一、考核知识点1、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历史2、政治与行政二分3、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4、行政与管理5、行政管理的研究方法二、考核要求1、识记(1)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历史及流派2、领会(1)政治与行政二分(2)行政与管理3、应用(1)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行政管理的制度环境一、考核知识点1.制度环境的概念及其行政环境的关系2.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内涵及其关联3.正式制度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制约作用4.非正式制度环境对行政管理的重要影响二、考核要求1、识记(1)制度环境的概念(2)制度环境的构成要素(3)政治制度环境的基本要素(4)经济制度环境的主要因素2、领会(1)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内涵及其关联(2)正式制度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制约作用(3)非正式制度环境对行政管理的重要影响(4)行政法治化的基本要求3、应用(1)非正式制度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影响(2)当代中国的经济制度环境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第三章行政职能一、考核知识点1.行政职能及其构成2.行政职能的实现方式3.西方国家行政职能的演变与发展4.中国行政职能的转变二、考核要求1、识记(1)行政职能的含义、特点(2)行政职能的构成(3)行政职能的实现形式2、领会(1)西方国家行政职能的演变过程及其模式分类(2)当代西方国家行政职能转变的趋势3、应用(1)中国行政职能的转变与完善第四章行政组织一、考核知识点1.行政组织概述2.行政组织体制的类型3.行政组织的的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4.区域公共管理组织及其现实形态5.编制与编制管理二、考核要求1、识记(1)行政组织的概念、基本要素(2)行政组织体制的类型(3)行政组织的纵向和横向结构(4)区域公共管理组织的现实形态2、领会(1)区域公共管理的含义(2)区域公共管理及其发展趋势(3)行政编制管理的主要内容3、应用(1)如何坚持行政编制管理的基本原则?第五章类行政组织一、考核知识点1.类行政组织的概念及特征2.类行政组织与行政组织、民间组织、NGO/NPO的比较3.类行政组织的主要功能4.类行政组织的类型5.类行政组织的改革与发展问题二、考核要求1、识记(1)类行政组织的特征(2)类行政组织的分类2、领会(1)类行政组织的概念(2)类行政组织的主要功能(3)行业协会的功能(4)行政性公司与行政类事业单位3、应用结合我国的社会建设,谈谈如何推进我国类行政组织的改革与发展?第六章行政管理者一、考核知识点1.行政领导的类型与权力来源2.行政责任与行政问责3.中层官员的角色、职责与基本素质4.街头官僚及其自由裁量权二、考核要求1、识记(1)领导类型(2)领导的权力来源(3)领导的技能构成(4)影响行政领导力的主要因素2、领会(1)行政问责(2)街头官僚(3)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3、应用(1)我国行政问责制如何完善;(2)处长治国与科长现象及其矫治;(3)街头官僚的自由裁量权及其责任控制第七章人力资源管理一、考核知识点1.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2.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式变迁3.公务员制度4.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分类管理5.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及发展趋势二、考核要求1、识记(1)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2)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3)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征2、领会(1)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式变迁(2)品位分类与职位分类比较(3)中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4)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与发展趋势3、应用第八章财务资源管理一、考核知识点1.政府财务资源管理的重要性2.政府财务资源管理的内容和特点3.公共预算的重要性与原则4.公共预算的基本模式和形式5.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6.政府审计的作用、内容和原则二、考核要求1、识记(1)政府财务资源管理的特点与内容(2)预算编制的形式(3)公共预算的基本模式和形式2、领会(1)政府财务资源管理的重要性(2)公共预算、绩效预算、零基预算、功能预算、部门预算、预算民主的概念(3)理解公共预算的本质、功能、原则(4)政府审计的作用、功能与原则3、应用(1)如何理解预算民主?第八章信息资源管理一、考核知识点1.政府信息资源的概念、内容和特点2.政府信息公开的概念、原则、方式与范围3.电子政务二、考核要求1、识记(1)政府信息资源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3)政府信息资源生命周期的管理(4)政府信息公开的概念(5)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2、领会(1)政府信息公开的意义、原则(2)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3、应用(1)联系实际,谈谈信息技术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

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第十一讲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第一节行政改革概述一、行政改革的基本含义行政改革的含义有狭义、广义之分。
狭义的行政改革仅指政府机构改革;广义的行政改革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对行政管理的诸方面因素进行的调整和变革。
本章从广义行政改革的角度进行研究。
行政改革是行政主体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迁而进行的自我调整、变革的过程。
就改革的基本类型来看,行政改革有“调适型”改革、“转轨型”改革和“发展型”改革三种类型。
二、行政改革的必然性(一)行政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二)行政改革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三)行政改革是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需要第二节当代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一、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基本趋势(一)缩小行政管理范围,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功能为减轻政府负担,缩小政府行政管理范围,当代西方各国行政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就是分散、转移政府的专业管理职能,普遍采取如下改革措施:1、国有企业私营化,将部分国有企业或资产卖给私人经营。
2、公共事务管理民营化,将公共服务事务或部分政府职能委托给民间团体或私人管理。
3、政府业务合同化,把政府主管的部分业务工作推向市场,由政府与企业签订合同,以保证其业务目标的实现。
西方各国政府在缩小其管理范围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功能。
各国政府普遍重视计划手段与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一方面通过制定指导性的经济计划,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前景作出预测,对经济的长处和短处作出分析,向经济和社会组织提供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市场发展前景的综合信息,制定保持市场正常运行的规则。
另一方面,通过预算调控、货币金融调控、物价调控等经济手段以及法律手段对市场进行调控,以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和竞争的公正性与合法性。
此外,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部门,建立和完善综合协调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