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概论(4)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第八章 社会化媒体应用245881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PPT

第八章 社会化媒体应用245881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PPT

二、赢得认同,激活社交网络
社会化媒体中的传播,是“以人为媒”的传播,激活的用户节点越多,传播 的范围就越广。 用户自愿成为一个传播者,首先可能是出于“认同”。而认同又可以分为两 种—— 一种是价值认同,也就是对内容或产品本身的认可。 另一种是情感认同,主要表现为对内容的传播者或产品的生产者情感上的 认同。品牌认同就是一种情感上的认同。
社会化媒体改写传媒业市场:
社会化媒体成为信息消费入口 关系产品成为传媒市场的支柱产品
二、专业媒体应用社会化媒体的方式
业务的延伸: 利用社会化媒体发现新闻线索 利用社会化媒体核实新闻 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实时报道 利用社会化媒体拓展报道 利用社会化媒体扩大报道影响
二、专业媒体应用社会化媒体的方式
业务的融合: 多种媒体手段的融合 PGC内容与UGC内容的融合 台前内容与幕后内容的融合 社会化媒体与媒体网站的融合
三、政府机构应用社会化媒体的原则
主动说话,坦诚交流 姿态放低 语态亲民 注重关系营造 坚守职责,防止错位 保证信息质量 学会认错与道歉
5 企业的社会化媒体应用
一、社会化媒体时代的营销变革
从依靠媒体到依靠关系平台 从“隔空喊话”到“零距离对话” 从大众化广告到个性化营销 从促进消费到提升体验 从“二八定律”到“长尾营销” 从部门营销到全员营销 从明星代言到信任代理 从卖“我的产品”到创造“我们的文化”
研究者赵大伟将互联网思维总结为九个方面,即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 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 界思维。
一、洞悉人性,促进参与
对于社会化媒体中的传播,以及社会化媒体产品的开发、推广及运营来说 ,了解人性是一切的出发点,而满足人性需求则是其归宿。 微信平台推出的“抢红包”活动,正是这样一种思维的充分体现。

网络传播导论剖析PPT课件

网络传播导论剖析PPT课件

3.0 3.7
14.8
83.0
43.7 41.5
83.7 82.2 74.8 71.1 68.1 63.0 54.1 50.4 37.8 37.0 28.9 34.1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跨越数字鸿沟
企业:填平“数字鸿沟”的核心 教育:填平“数字鸿沟”的桥梁
(5)0级文献:原创作品,如手稿,信件等。
一级文献:正式出版作品。
二级文献:检索工具,目录,网站指南等。
三级文献:经n次加工后的智能型文献,如文摘。
概 述
数字媒体的研究现状 国外著作 国内高校机构研究项目
网络传播学研究方法
通用方法:观察法,实验研究法,社会调查 法,材料分析法
特殊方法:网络调查法
文化内容基础结构建设 :
整合各种文化资源拥有机构的资源,经过转换、整合和 上载后,作为最公平、最便利、最详尽、最全面和最权 威的教育资源,促进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学习。
跨越数字鸿沟
政府:填平“数字鸿沟”的龙头 企业:填平“数字鸿沟”的核心 教育:填平“数字鸿沟”的桥梁
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网站比例(%)
2.1 网络传播基础设施
2.1.1信息高速公路 2.1.2INTERNET的发展
INTERNET的精神 商业化趋势
信息高速公路
1993年,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国家信息 基础设施”,NII计划,又名信息高速公路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计划 建设一个高速多媒体网络系统,这个网络系 统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光纤网为主 干网,纵横美国国土,连接学校、研究机构、 图书馆、实验室、企业乃至每个家庭,使全 体公民共享信息资源。

《网络传播学》PPT课件

《网络传播学》PPT课件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 1500米” 1995年 ISP北京赢海威
一、网络传播概论基础部 分
1
h
符号(sign),是人类传播的要素、载送信息的代码。 符号是用于表达意义的记号,是能指意其它事物的东西。 一个符号,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组成。 能指:表达要素即文化的表现形态,是表达特定精神意义的物质形态,符号学称之为“能指”。 如一个民族的语言,服饰,品牌标志,国旗,音乐中的声音,绘画中的色彩和线条,影视中的镜
二:文化冲突日益加剧 (Culture hegemony)(信息交流的不平衡导致了一个文化冲突的加剧)
文化冲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文化的不同性质,而直接原因是经济、政治势力造成的文化实力的不 同,以及由此引起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压制和渗透。
三、国际政治斗争的武器 (the weapon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truggle)
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传播
8
h
二、网络广告部分
9
h
网络广告(web advertising)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 新兴的一种广告形式。
从广义上来讲:网络广告包括了企业在互联网上发布 的一切形式的信息,例如:公益性信息、企业的商品 信息以及企业自身的域名、网站、网页等。
从狭义上来讲:网络广告是利用国际互联网这种载体 发布的盈利性的商业广告。
头等。 所指:抽象复杂的内容是通过符号来表达的,符号学称为符号的“所指“如一个品牌的价值,动
漫人物的特征(樱木的红头,柯南的大眼镜) 一、视听符号:具有具体的视觉或听觉形象的符号。 有哪些? 具体到互联网产业中,视觉符号就是网络各种图片,视频,各种形象,各种文字,网络游戏中的
角色符号和环境等。 而对话、旁白、音乐、音响则属于听觉符号。

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
上网时问超出原来计划,不上网时手指会不停运动;对家人和朋友隐瞒自己是网虫
二、功能:交流沟通,宣泄心理,人格虚拟
1、传递信息信息流意见流
2、协调入际关系交流情感
3、调节情绪满足心理需求
第四节网络上的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一、网络群体传播
群体,广义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活动,并有着兆同
3、去中心和网络技术人员所特有的信息平等与共享的理想及其持续相应的努力有关例
如, 番茄花园 番茄花园版xp
(三)海量信息的兼容化、控制性、强时效性
l、传统媒介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工具,传统媒介控制者的地域性使传统媒介表现
出较强的地域性
2、网络是全球网民信息沟通的媒介平台,,个人、政府、财团无法控制媒介生态、传播图景、舆论态势
二、网络传播特性
(一)数字化、多媒体交互性、易检性
传统的大众传媒以点对面的单向性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
网络媒体再现以电脑为媒介,参与者双方创造和分享信息的动态过程和结构形态,异步性颠覆,互动传播模式
例如,早期,人际传播办式运用多,如E-mail QQ,随技术成熟,社会运用普及。90年代中期,传统媒体上网,将人际传播、大众传播融为一体。
二网络传播对传统大众传播理论的冲击
l、网络传播模式
2、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者
问题:什么样的传者成为权威的信息发布者?形象和品牌,传播手段和技巧
3、网络传播中的受众
4, 网络传播的效果
比如,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
三、功能
l、监视环境
广泛信息源,向社会成员提供社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重要事件最新变化
2.1990年,中国政府正式注册CN顶级域名,

网络传播学概论(第四版)课件第二三章

网络传播学概论(第四版)课件第二三章
六、网瘾症分析
七、数字鸿沟的加剧 第三节 正确看待网络传播的双刃性
一、互联网对社会进步的推动是主流
二、不能简单地把网络问题的出现归咎于互联网的发展
第三章Web1.0时代网络传播的类型
第一节 网络人际传播 一、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具有速度快、操作方便、成本低廉、信息多样化、一信多发、比较 安全等优点。 二、网上聊天
网聊的特点包括:1.网上聊天的网民以青少年为主 2.匿名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节 网络群体传播与网络组织传播 一、BBS BBS的特征: 1.BBS中的人际传播缺乏语境支持 2.BBS中的人际传播具有公开信 3.BBS中的人际传播是ID与ID的传播。 二、基于移动即时通信软件的群体传播 微信&易信
三、正式组织中的网络传播 正式组织传播主要包括组织内网络传播和组织外网络传播。
第二章 网络传播的特点
第一节 网络传播的优势 一、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二、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三、零成本全球传播 四、检索便捷 五、多媒体 六、超文本 七、互动性
第二节 网络传播的不足 一、信息安全形势严峻 二、“棱镜门”事件带来的启示 三、侵犯知识产权 四、信息泛滥
五、网络犯罪
1.网络色情犯罪 2.网络诈骗、敲诈与非法贩卖 3.网络恐怖主义 4.警惕网络暴力
第三节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中国网路传播发展阶段可以分为: 1.酝酿发展阶段(1995年10月—1997年5月) 2.加速发展阶段(1997年5月—2000) 3.大浪淘沙阶段(2001年—2004年) 4.用户创造内容阶段(2005年—2012年6月)

网络传播学概论(第四版)课件第九章新媒体谣言研究

网络传播学概论(第四版)课件第九章新媒体谣言研究

二、网络谣言传播、扩散及消解模型
(1)“网络谣言传播、扩散及消解模型”说明了网络谣言的生成条件和 传播、扩散路径。
(2)该模型提出
(3)该模型依托网络、以传播学中对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研究为根本, 构建网络谣言的传播、扩散和消解模型。
三、基于“网络谣言传播、扩散及消解模型”的网络谣言消解对策 1.政府机构应增强公信力,实事求是地公开信息,奠定消解谣言的基础 2.注意“塔西佗陷阱”带来的影响 3.新媒体是成功消解谣言的重要平台 4.公众对真心的不懈追求决定了公众是成功消解谣言的最终推动者
第九章 新媒体谣言研究
第一节 谣言的演变
一、谣言的概念研究 1.从史学角度 2.从社会心理学角度 3.从社会舆论的角度
二、谣言传播形式流变 1.传统谣言与网络谣言的关系 2.微博谣言与网络谣言的异同 3.手机微博谣言与网络微博谣言
第二节 新媒体条件下谣言的传播与消解模型
一、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模型

《网络传播学概论》PPT课件

《网络传播学概论》PPT课件

(一)域名(Domain Name)
[提供服务类型.] 组织名称.组织性质域名 [.地理域名]
(二)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统一资源
定位器) 用来识别互联网资源的位置
(三)HTML(Hyper Text Mark Language——超文本
标记语言) WWW专用的操作语言
活动的制约。
(二)网络传播中社会控制的弱化
网络传播中,新闻媒介发布新闻的的垄断地位不 会丧失,但大众传媒作为新闻信息唯一发布者的地位 将会逐步减弱,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选择权和主动权:
1、可自由选取信息,还可在网上发布信息;
2、信息的重要与否不再完全由传播者决定,而是由受众 自己决定。
精选PPT
16
六、传统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 中的界线变得模糊
新闻学
心理学
精选PPT
10
第二节 网络传播理论的宏观影响
网络传播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传播理论面临挑战 网络传播与“把关人”理论 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理论 社会控制在网络传播中的弱化 传统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的界线变模糊 网络传播对新闻价值的影响
精选PPT
11
一、网络传播模式的转变
网络传播——融合了 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 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 特征,形成一种散布型网 状传播结构。 人际传播 大众传播 网络传播
3、电视:与广播情况类似;
4、网络:一个汉字两比特,一个G的硬盘可存储5亿汉字。
(二)网络传播的海量性优势主要体现在
1、对信息本身的传播数量十分巨大;
2、对信息的相关资料保存容量巨大;
3、涉及的信息种类范围十分广泛;
4、对信息的历史资料保存相当完整。

网络传播学概论(第四版)课件第一章网络传播学的发展

网络传播学概论(第四版)课件第一章网络传播学的发展

新媒体:并不严谨的概念
• 网络媒体是新媒体的重要成员。 关于“新媒体”(New Media) 的确切定义,业界和学界目前尚 未达成共识。
• 目前绝对多数对新媒体的定义都 是列举式的,不严谨不准确的。
“新媒体”从3个角度去理解: • ①“新媒体”是一个通俗的说法,
严谨的表述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 体”。从技术上看,“新媒体”是 数字化的;从传播特征看,“新媒 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数字 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 特征。
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网络媒体的不仅指互 联网,还包括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多种 形态。
四、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的严谨表述是“数字化互动式
新媒体”,而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楼宇电视,数字电视等
媒体形态不算做新媒体。 新媒体外延
综上所诉,我们可以将新媒体定义为: 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 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
四、传播效果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五、传统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中的界限变得模糊 1.新闻传播的区域界线 2.发布信息的时间界限 3.各类媒体信息传播方式界限 4.新闻工作技能与计算机网络技能的界限。
六、网络传播对新闻价值及其击
一、改变现有传播格局
新的传播格局体现在:
• ②“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但不等同于 在时间上新出现的媒体;其内涵会随着传 媒技术的进步而有所发展,但从人类传播 史的角度而言应是一个时代范畴,特指 “今日之新”而非“昨日之新”或“明日 之新”。
③新媒体以国际标准为依据。
新媒体: 借助计算机传播信息的载体。
新媒体的使用终端必须是电脑
• 电脑的形态 • PC • 手机 • Apple TV • ……
五、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为人类的传播活动

网络传播概论 第四版彭兰

网络传播概论 第四版彭兰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引言网络传播是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数字技术来传达信息、传播观点、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介绍《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一书,该书是网络传播领域的经典教材之一,涵盖了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

内容概述《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一书从理论到实践全面覆盖了网络传播的各个方面。

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涵盖了不同的主题。

第一部分: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网络传播的起源、定义、特点以及与传统媒体的比较。

通过对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的解释,读者可以对网络传播的本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这一部分介绍了网络传播的理论基础,包括信息传播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传播媒介理论等。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网络传播的规律和特点。

第三部分:网络传播的技术与工具这一部分介绍了网络传播中常用的技术和工具,包括社交媒体、博客、微信公众号等。

通过学习这些技术和工具,读者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网络传播,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第四部分:网络传播的案例分析这一部分通过对实际的网络传播案例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网络传播的实践方面。

针对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作者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五部分:网络传播的管理与战略这一部分介绍了网络传播的管理和战略问题,包括网络品牌建设、危机公关、网络口碑管理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更好地制定网络传播的战略和管理网络传播的过程。

这一部分探讨了网络传播的未来趋势,包括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

通过对未来趋势的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未来网络传播的方向和发展。

结论《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一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网络传播的理论和实践,对于网络传播领域的学生、从业者以及对网络传播感兴趣的人士都是一本必备的教材。

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网络传播的各个方面,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网络传播工作中。

《网络传播学概论》课件

《网络传播学概论》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
《网络传播学概论》课件
这是一份关于《网络传播学概论》的课件。通过本课件,我们将探讨网络传 播学的发展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第一章:引言
1
背景与发展
了解网络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认
定义与研究内容
2
识网络传播学的重要性。
探讨网络传播学的定义以及研究领域的
范围和主要内容。
3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第四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变革
1
网络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分析网络传播对社会结构、文化变革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影响与作用。
2
网络传播对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研究网络传播对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等方面的影响与挑战。
3
网络传播对国家与全球化的挑战
探索网络传播对国家主权、国际关系和全球化进程等方面的挑战。
第五章:网络传播的实践与战略
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内容与形式
网络传播的形式与特点
探讨网络传播的特点,包括 即时性、互动性和多媒体性 等方面的特征。
网络传播内容的类型与 特点
介绍网络传播中的不同内容 类型,如文字、图片、音频 和视频等,并分析其特点。
媒介效应在网络传播中 的表现
研究网络传播对用户态度、 行为和社会观念的影响,探 索媒介效应在网络传播中的 作用。
网络传播的实践应用与案 例分析
介绍网络传播在商业、媒体和政 府等领域的实践应用,并分析成 功案例。
网络传播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网络传播的趋势与未来展望
讨论制定和执行网络传播策略的 重要性,以及策略制定的关键因 素。
展望网络传播的发展趋势,探讨 未来网络传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 机遇。
结束语
总结网络传播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展望网络传播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前景。

《网络传播学概论》课件

《网络传播学概论》课件

视频、直播等形式。
实时互动
3 网络社交媒体传播具有实
时互动的特点,用户可以 即时评论、转发和分享。
网络视频传播
直观生动
网络视频传播以视频形 式呈现,能够直观生动
地传递信息。
内容丰富
网络视频传播涵盖了电 影、电视剧、综艺节目 、短视频等多种类型。
跨时空传播
网络视频传播不受时空 限制,用户可以在任何 时间、任何地点观看视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的应用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将为 网络信息传播带来新的形式和 体验,提供沉浸式的传播体验 。
社交与信息传播的深度融 合
未来社交媒体将更加融入网络 信息传播体系,成为人们获取 和分享信息的重要渠道。
跨文化交流与全球传播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 化交流和全球传播将成为未来 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趋势。
互动性强
网络广告传播可以与受众进行实 时互动,提高广告的互动性和参 与度。
网络社交媒体传播
社交属性
网络社交媒体传播基于社 1
交关系,通过用户之间的 互动实现信息的传播。
分众化传播
4
网络社交媒体传播可以根 据不同用户群体的兴趣和 需求,实现分众化的信息 传播。
内容多样性
2
网络社交媒体传播的内容
多样,包括文字、图片、
《网络传播学概论》 课件
• 网络传播学概述 • 网络传播的原理与技术 • 网络信息传播的形式与特点 • 网络信息传播的策略与技巧 • 网络信息传播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目录
Part
01
网络传播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网络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网络传播现象、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它以互联网为研究载体,探 讨信息传播的新模式、新机制和新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2/10
8
(三)网络群体传播的特点 成员身份公开性与匿名性并存 重新赋权 群体压力程度与成员对群体的认同度有关
2020/12/10
9
第三节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 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 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 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020/12/10
17
第四节 网络受众的心理
一、匿名心理 二、自我角色认定心理 三、受众的选择性心理 四、不同信息符号的接收心理 五、网络中的社会心理
2020/12/10
18
第五节 受众参与网络传播
一、“草根媒体”正在迅速崛起 1.博客与BBS的区别 2.博客与个人主页的区别 二、草根媒体的形成 1、个人传播工具的普及以及网络免费软件的
2
一、网络中进行人际传播的主要 方式:
• E-mail • 网上聊天 (00402n071) • 即时通讯 (如QQ等)
2020/12/10
3
二、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一)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以文字交 流为主的传播
(二)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
(三)网络人际传播常常具有偶然性
(四) 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匿名性
唾手可得 2、受众渴望“分享经历”、“揭示真相”
2020/12/10
19
• 3、传统媒体扩大信息源的需要 • 三、“草根媒体”与主流媒体的关系 • 1、竞争 • 2.“草根媒体”是对传统新闻的补充 • 四、维客:在理想和尴尬之间传播
• 一、维客的传播理想
2020/12/10
20
•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 2、人人是作者,人人当编辑 • 3、倾听民间声音,尽享天下知识 • 二、维客的传播尴尬 • 尴尬之一:永远无法完成的“草稿” • 尴尬之二:“我”究竟在哪里? • 尴尬之三:维客是“公共厕所”?
一.(04网1络6n受07众1)的大众化(“平民”化)趋 势
1.网络受众数量呈指数增长
2、手机正在成为媒体工具,促使网民数 量的飞速增长
3.网络受众的年龄分布趋于平衡
2020/12/10
14
4.网络受众的婚姻状况——未婚者 与已婚者的比例趋于平衡
5.网络受众文化程度分布的变化 6.网络受众的经济收入分布 7.网络受众的地域分布趋向平衡 8.网络受众的行业分布趋向平衡
一、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网络的特点 (一)信息发布的低“门槛”
2020/12/10
10
(二)资源的无限性 (三)传播的跨国界 (四)传播的灵活性
表现为方式灵活,时间灵活。 (五)传播的互动性 (六)传播的多媒体化 (七)信息呈现方式的非线性
2020/12/10
11
二、网络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
(一)网络大众传播中的"传者"和" 受者"
传播的媒介中,“传者”和“受者” 的界线比较明确。而网络传播则界 限模糊。
(二)网络职业传播者的构成
2020/12/10
12
(三)网络中专业新闻传播机构的 角色
• 信息的提供者 • 信息指路人 • 公众论坛的组织者 • 规范的倡导者和监督者
2020/12/10
13
第五章 网络传播中的受众
第一节 网络受众的整体特点
(五)个体在网络人际传播中具有多
重性 2020/12/10
4
三、网络人际传播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一) 对现实世界人际交流质量的影响 (二) 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影响
四、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一)个体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二)新闻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与新闻传播
2020/12/10
5
第二节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及群体传播
2020/12/10
15
第二节 网络受众的时代特征 (0409n071 )
年轻人成为当前网民的中坚力量, 这些年轻网民大致可划分为三代人:
一、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 二、70年代出生的人 三、80后
2020/12/10
16
第三节 网络受众的类型
默默无闻型 创业成名型 求知务实型 不可救药型 消遣娱乐型 招摇撞骗型 网络作家型
•第三层面是对于传统媒体的影 响力。
2020/12/10
25
二、网络传播对传播理论的冲击
2003年是中国网络媒体的盛宴时代,网 络媒体的影响力第一次极为显明的突显 出来。这种影响力表现在三个层面。
3、在传统组织传播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 ,可以利用论坛弥补不足,加大公民参政议 政的力度,推动民主化进程
4.组织可以以匿名方式设置议题、控制信
息2,020/达12/1到0 宣传组织思想的目的
7
六以网络来交往 • 通过网络形成的群体 (二)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与承诺 • 情感取向 • 工具取向 • 规范取向
一、组织 二、组织传播功能 三、组织传播媒介 四、组织传播过程
组织内传播
组织外传播
正式传播
非正式传播
信息输入
信息输出
垂直 水平 传2播020/12传/1播0
对角 传播
正式输入 非正式输入 正式输出 非正式输出6
五、网络组织传播中匿名传播的兴盛
1、大众传媒不能表达的内容,可以利用网 络论坛表达
2、现实生活中不满又不好在现实中与人沟 通的事情,可以利用论坛达到自己的目的
2020/12/10
21
• 尴尬之四:午餐从哪里来? • 尴尬之五:到底需要几部百科全书

2020/12/10
22
三、网络作品的类型
1、思辨型 如《闲话水浒》 2、大话型 3、戏说型《雷锋叔叔开“黑车”》 4、网络文学型 如《明朝的那些事
儿》 《鬼吹灯》
2020/12/10
23
第六章 网络传播的宏观影响
第四章 网络中的传播
第一节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人们寻求人际传播的动机可以表现 为四个方面: 1.获得与生产、生活有关的信息 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
2020/12/10
1
2.建立社会协作关系。通过了解他 人,和让他人了解自己,来达到协 作目的。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2020/12/10
一、网络媒体:影响力时代的来临
•第一层面是对于政府、政策的影响, 例如非典、孙志刚事件、周久耕事件 。
平面媒体的采访与报道――网络媒体转载――网
友留言――形成民意体验――网络媒体与平面媒
体交叉作用――提升观点化的民意――影响政府
决策
2020/12/10
24
•第二层面是对于普通公民的影 响力。黄静案、宝马汽车撞人 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