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镇化水平和GDP情景下中国未来30年土地利用变化模拟_张克锋
基于Markov-PLUS模型的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情景模拟
[7-8]
。
目前,土地利用预测模型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侧重于量
化土地需求的数量模拟模型[ 如系统动力学( SD) 模型[8] 和
型的斑块级变化,并挖掘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理[17] 。 但该
模型运行未来土地利用空间模拟的前提是输入土地利用需
求,而 Markov 模型是预测未来土地利用数量的传统方法,具
nario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the area of forest land,grassland and watershed increases significantly,and the growth rate of construction land is
effectively controlled,which is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dual requirement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the study area.
U2 -U1
U1 T
×100%
(1)
式中:K 为研究时段内某一用地类型的动态度;U1 和 U2 分别
为这一 用 地 类 型 在 研 究 期 初 和 期 末 的 数 量; T 为 研 究 时
段长。
2.2 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 该模型反映土地利用的空间
变化趋势,其重心坐标计算方法如下:
This study can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the preparation of future land use planning and the prediction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scenarios in
改进的案例推理CA模型及土地覆盖变化模拟
Improved Case-Based Reasoning Based Cellular Automaton for Simulating Land Cover Change 作者: 张琴[1] 张友静[1,2] 张滔[3]
作者机构: [1]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2]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8 [3]上海数慧系统技术有限公司,上海
201210
出版物刊名: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页码: 59-6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案例推理 元胞自动机 土地覆盖变化模拟 黄河源区
摘要:对基于案例推理的元胞自动机模型(CBR-CA)进行改进,将各类别的宏观转移概率添加到目标函数中,体现各类别的转变特征,并增加时间权重来确定转移概率,实现时间尺度上的模拟;由于土地覆盖变化的多样性和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利用Monte Carlo(M-C)法确定土地覆盖的最终转换类别。
选择黄河源区为试验区,利用1977年、1985年土地覆盖数据建立原始案例库,模拟了该区域1995年、2000年和2006年的土地覆盖变化,模拟的各类别转换的数量精度与实际相吻合,各年份的总体误差分别为0.002%、0.012%和0.005%,空间位置精度总体在70%以上,并进行未来土地覆盖情景预测。
该模型可用于多类别、长时间序列区域土地覆盖变化的模拟与预测。
城区与街区尺度碳排放测算方法综述
2024年第1期(总第52卷㊀第395期)No.1in2024(TotalVol.52ꎬNo.395)建筑节能(中英文)JournalofBEEʏ建筑碳中和CarbonNeutralityinBuildings引用本文:周利杰ꎬ张悦.城区与街区尺度碳排放测算方法综述[J].建筑节能(中英文)ꎬ2024ꎬ52(1):18-22.doi:10.3969/j.issn.2096-9422.2024.01.003收稿日期:2023 ̄10 ̄05ꎻ㊀修回日期:2024 ̄01 ̄19城区与街区尺度碳排放测算方法综述周利杰1әꎬ㊀张㊀悦2(1.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ꎬ北京㊀100029ꎻ2.清华大学建筑学院ꎬ北京㊀100084)摘要:㊀随着中国2030年 碳达峰 和2060年 碳中和 远景目标的提出ꎬ碳排放研究将成为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课题ꎮ城市规划作为实现减排降碳的重点领域ꎬ受到社会与学界的广泛关注ꎮ为了给规划领域碳减排相关研究提供参考ꎬ介绍了国内外城区和街区尺度碳排放测算方法ꎬ包括基于活动的碳排放测算技术㊁基于监测的碳排放测算技术以及其他碳排放测算技术ꎬ分析各方法的优劣势㊁适用尺度与适用对象ꎬ并阐述了国内外城区建筑碳排放测算模型在工程中的应用ꎬ探讨了现有碳排放测算方法存在的不足ꎬ提出未来城区尺度碳排放测算的改进建议ꎬ旨在为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转型㊁实现 碳达峰 与 碳中和 目标提供支撑ꎮ关键词:㊀碳排放测算ꎻ㊀城区尺度ꎻ㊀街区尺度ꎻ㊀工程应用中图分类号:㊀TU98㊀㊀㊀文献标志码:㊀A㊀㊀㊀文章编号:㊀2096 ̄9422(2024)01 ̄0018 ̄05ReviewontheMeasurementMethodsofCarbonEmissiononUrbanandBlockScaleZHOULijie1әꎬZHANGYue2(1.ChinaStateConstructionCorporationLimitedꎬBeijing100029ꎬChinaꎻ2.SchoolofArchitectureꎬTsinghuaUniversityꎬBeijing100084ꎬChina)㊀㊀Abstract:With Dual ̄CarbonGoals (realizingcarbonpeakbefore2030andcarbonneutralitybefore2060)ꎬthestudyofcarbonemissionswillbecomeanimportanttopicinChinaforalongtimetocome.Asacrucialareaforreducingcarbonemissionsꎬurbanplanninghasreceivedconsiderableattentionfromsocietyandacademia.Thispaperaimstoprovideareferenceforcarbonemissionreductionresearchinthefieldofplanning.Itintroducesdifferentcarbonemissionmeasurementmethodsusedinurbanandblockscaleꎬincludingactivity ̄basedꎬmonitoring ̄basedꎬandothertechniques.Thepaperexamines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eachmethodꎬaswellastheirscaleofapplicationandtargetaudience.Itdescribestheuseofcarbonemissionmeasurementmodelsforbuildingsinurbanareasꎬbothdomesticallyandinternationallyꎬwithintheengineeringfield.Additionallyꎬitdiscussestheshortcomingsoftheexistingcarbonemissionmeasurementmethodsandsuggestsimprovementsthatcouldbemadeontheurbanscaleinthefuture.Theobjectiveofthispaperistoofferassistanceinadvancingthetransitionofurbanareastowardsenvironmentallyfriendlyandlow ̄emissiondevelopmentꎬwhilealsoattainingtargetspertainingtocarbonlimitationandcarbonneutrality.㊀㊀Keywords:carbonemissionmeasurementꎻurbanscaleꎻblockscaleꎻengineeringapplication0 引言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ꎬ碳排放研究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核心议题ꎮ为应对这一挑战ꎬ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ꎬ我国提出了重要的战略目标ꎬ即努力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峰值ꎬ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ꎮ这一新的减排目标将促使整个经济和社会系统进行深度调整ꎬ推动我国向低碳方向转型ꎮ作为人口密集㊁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核心区域ꎬ城区的准确碳排放测算和减排措施研究尤81周利杰ꎬ等:城区与街区尺度碳排放测算方法综述为重要ꎮ国务院于2021年发布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ꎬ为了响应该方案ꎬ需加速推动环境友好的城乡绿色低碳转型ꎬ并建立一套完善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ꎬ确保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发展思路得以贯彻落实ꎮ因此ꎬ发挥规划系统性减碳优势ꎬ研究规划减碳关键技术对于推动城市低碳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ꎮ但当前减碳技术主要集中在城市的能源和工业领域ꎬ规划领域仍然缺乏关键技术ꎮ1㊀国内外碳排放测算方法综述目前国内外碳排放数据量化方法主要有基于碳排放核算的方法㊁基于连续监测的方法ꎬ以及其他碳排放测算技术ꎮ1 1㊀基于活动的碳排放测算技术1 1 1㊀排放因子法排放因子法是最常用的碳排放测算方法ꎬ通过计算活动数据和相应的排放因子来量化温室气体排放:碳排放量=活动水平数据ˑ排放因子ˑGWPꎮ评估各种温室气体的潜在影响ꎬ需要使用一种指标 全球升温潜能值(GWP)ꎮ该指标的核心思想是对比各种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与等效的二氧化碳质量ꎬ通过比较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每种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ꎮ活动水平是指生产活动中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活动量表征(例如化石燃料消耗量㊁电力消耗量)ꎻ排放因子是一种用于量化单位生产或消费活动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系数ꎬ不同化石燃料的排放因子不同ꎬ不同区域电网电力排放因子不同ꎮ作为一种被广泛应用和认可的碳排放核算方法ꎬ排放因子法在估算整个城市或区域的碳排放量方面表现出色ꎮ它主要通过统计城市中的交通流量㊁工业生产量或能源消耗量ꎬ再结合特定的排放因子ꎬ从而估算出该城市的碳排放量ꎮ在实施过程中ꎬ关键在于收集活动水平数据和选择合适的排放因子ꎮ然而ꎬ值得注意的是ꎬ这种方法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使用的排放因子和活动数据的准确性ꎬ且无法完全考虑到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具体差异ꎮ因此ꎬ为了确保排放因子法的准确性ꎬ需要定期更新和验证排放因子ꎬ同时确保活动水平数据的精确度ꎮ在国外ꎬ排放因子法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碳排放测算ꎮ在我国ꎬ该方法的应用尚处在摸索阶段ꎬ在城区㊁发电㊁钢铁㊁水泥㊁煤炭开采㊁废弃物处理等层面开展试点示范ꎮ例如ꎬ陈赟等人在碳排放因子法的基础上ꎬ提出一种城市区域碳排放计算方法[1]ꎮ1 1 2㊀质量平衡法质量平衡法的基本原理:基于碳质量平衡方程ꎬ代入生产过程中的碳质量ꎬ从而实现对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ꎮ其中ꎬ输入碳含量与非二氧化碳的碳输出量数据是计算的关键ꎬ二氧化碳(CO2)排放的计算方式为原料投入含碳量减去产品产出含碳量与废弃物输出含碳量的差值ꎬ再乘以CO2与碳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比值44/12ꎮ工业生产过程中常用到质量平衡法进行碳排放量的计算ꎬ尤其在化工和冶炼行业中应用广泛ꎮ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它不仅可以反映出实际的碳排放量ꎬ还能够反映出不同排放源与各类设备之间的区别ꎬ但需要详细掌握各物质含碳量和输出量ꎬ并掌握工业生产工艺与生产过程数据ꎬ计算较为复杂ꎮ例如ꎬ郭恰等研究者运用质量平衡法ꎬ对污泥处理与处置过程中的碳源和碳汇进行了深入研究ꎬ并针对不同工艺的碳减排量进行了精确计算[2]ꎮ总体来说ꎬ质量平衡法在数据基础扎实的行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ꎮ1 2㊀基于监测的碳排放测算技术1 2 1㊀连续排放监测系统(CEMS)CEMS是一种实时监测设备ꎬ可直接测量烟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和流量ꎬ从而计算碳排放量ꎮCEMS是城市碳排放监测的重要工具之一ꎬ可用于实时监测和记录碳排放数据[3]ꎮ这些系统通常安装在工业设施㊁交通工具或建筑物上ꎬ可以连续监测CO2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ꎮ这种方法具备实时自动监测固定排放源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能力ꎬ为深入了解实时碳排放情况㊁评估减排措施的成效以及制定有效的减排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ꎮ其优点在于数据展示直观㊁操作简单ꎬ无需人工干预ꎬ提高了监测效率ꎬ且在准确性和实时性方面表现优异ꎮ然而ꎬ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挑战ꎬ如设备成本和维护成本相对较高ꎬ这可能对广泛应用造成一定的限制ꎮ总的来说ꎬ碳排放固定源实时监测方法的准确性和成本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来决定是否采用这种方法ꎬ以及如何优化其使用效果ꎮ1 2 2㊀基于能量的碳排放监测技术基于能量的碳排放监测技术通过监测燃烧设备所消耗的燃料量和燃烧效率ꎬ结合燃料中的碳含量计算碳排放量ꎬ可用于测量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ꎮ例如ꎬ通过测量建筑物或工业设施的能源消耗量ꎬ并使用适当的转换系数将其转换为碳排放量ꎮ基于能量的碳排放监测技术方法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ꎬ能够提供更为精确的碳排放数据ꎬ为评估能源效率和减排潜力提供有力支持ꎮ然而ꎬ该方法的精度受到燃料波动和设备效率的较大影响ꎬ这在一定情91ZHOULijieꎬetal.ReviewontheMeasurementMethodsofCarbonEmissiononUrbanandBlockScale况下可能限制其准确性的发挥ꎮ1 3㊀其他碳排放测算技术1 3 1㊀模型模拟法模型模拟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ꎬ综合考虑城市规划㊁交通出行㊁能源消耗等多个因素来模拟城区碳排放量ꎮ在城区尺度和街区尺度中ꎬ模型模拟法可用于预测未来的碳排放情况ꎮ这些模型可以基于历史数据㊁能源消耗模式和排放因子等因素进行构建ꎮ例如ꎬ通过模拟城市交通流量和能源消耗的变化趋势ꎬ可以预测未来城市的碳排放量ꎮ模型模拟法在碳排放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ꎬ它可以评估各种减排策略的效果ꎬ以及用于评估不同情景下的碳排放和碳预算ꎬ评估碳排放的趋势ꎬ该方法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综合性ꎬ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动态变化ꎬ为城市规划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ꎮ然而ꎬ模型模拟法在碳排放领域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ꎮ例如ꎬ这种方法需要大量数据支持和参数校准ꎬ以确保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ꎬ而且模型本身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ꎬ比如无法完全涵盖所有影响碳排放的因素ꎮ1 3 2㊀基于大数据的碳排放测算技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ꎬ基于大数据的碳排放测算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ꎮ在城区尺度和街区尺度中ꎬ基于大数据的碳排放测算技术利用大量的数据来估算碳排放ꎮ该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城市各个领域的能源消耗ꎬ例如城市交通流量㊁能源消耗和气象等数据ꎬ推算碳排放量ꎮ在国外ꎬ基于大数据的碳排放测算技术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ꎬ许多研究机构和企业在城市碳排放测算中也使用了基于大数据的技术[4]ꎮ该方法具有数据丰富㊁计算快捷等优点ꎬ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ꎬ可以为城市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持ꎬ但需要解决数据质量㊁隐私保护等问题[5]ꎮ以上6种碳排放数据量化方法的优势㊁不足㊁适用尺度和适用对象对比见表1ꎮ表1㊀国内外碳排放测算方法Table1Domesticandinternationalmethodsformeasuringcarbonemissions碳排放测算方法优势不足适用尺度适用对象排放因子法适用范围广ꎬ简单快捷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使用的排放因子和活动数据的准确性ꎬ且无法完全考虑到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具体差异城区尺度街区尺度建筑尺度可用于估算整个城市或区域的碳排放测算质量平衡法可反映实际排放量ꎬ能够区分各类设施设备和天然排放源之间的区别需掌握各物质含碳量和输出量的详细数据ꎬ计算复杂城区尺度街区尺度工业尺度适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测算连续排放监测系统数据显示直观㊁操作简便ꎬ准确性和实时性较好设备成本和维护成本较高工业尺度建筑尺度适用于工业设施㊁交通工具或建筑物上基于能量的碳排放监测技术操作简便ꎬ碳排放数据更精确ꎬ有助于评估能源效率和减排潜力精度受燃料波动和设备效率影响较大工业尺度建筑尺度可用于测量建筑物或工业设施的能源消耗量模型模拟法可评估不同情景下的碳排放ꎬ具有较高的综合性需要较丰富的数据支持和参数校准城区尺度街区尺度可用于城市规划㊁交通出行㊁能源消耗等多个因素来模拟城区碳排放量基于大数据的碳排放测算技术数据丰富㊁计算快捷ꎬ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数据难以获得ꎬ数据质量无法保证城区尺度企业尺度城市㊁企业碳排放测算2㊀城区建筑碳排放测算工程应用在工程应用方面ꎬ国外的研究起步早ꎬ应用更加广泛ꎮ近年来国内越发重视碳排放领域的研究ꎬ同时结合新兴的数字技术ꎬ城市城区建筑碳排放测算方法和模型都在快速发展中ꎮ2 1㊀国外的碳排放测算模型工程应用基于以上不同碳排放计算方法ꎬ国外学者开发的计算模型在方法㊁对象㊁范围上都不相同ꎬ模型要求的数据信息也在不同层面上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ꎮ目前ꎬ主要应用的模型和方法有LCA(LifeCycleAssess ̄ment)㊁IOA(Input-OutputAnalysis)㊁Invert/EE-Lab㊁ECCABSꎬRE-BUILDS㊁CoreBee㊁Scout㊁BLUES和ELENA等ꎬ见表2ꎮ2 2㊀国内的碳排放测算模型工程应用国内丁晓欣等人基于DPSIR和改进TOPSIS模型进行了装配式建筑的碳排放研究ꎬ构建了包括驱动力㊁压力与响应等因素的评价体系ꎬ并得出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压力[15]ꎮ陈定艺分别通过LMDI和STIRPAT两种模型计算了福建省省域建筑碳排放研究ꎬ其中LMDI方法基于统计年鉴的数据建立计算模02周利杰ꎬ等:城区与街区尺度碳排放测算方法综述型ꎬ得出碳排放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人均建筑面积ꎬ而后通过STIRPAT模型得出城镇化率㊁万元GDP能耗㊁人均GDP以及常住人口因素是福建省域碳排放量的主要驱动因素ꎬ这两种方法都是自上而下的经济学算法[16ꎬ17]ꎮ张为程运用LEAP研究吉林省民用建筑运营碳排放ꎬ在模拟情景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因素变化对建筑碳达峰的时间和量值影响[18]ꎮ表2㊀国外碳排放计算模型对比Table2Comparisonofforeigncarbonemissioncalculationmodels模型最早提出应用地区模型方法计算尺度模型描述文献LCA(是一种评价方法)全球多领域自下而上方法技术模型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计算主要对生命周期内与环境相关的物质㊁能量流进行分析评价ꎬ以时间为主要依据ꎬ分析周期内各要素与环境之间的消耗与排放ꎬ在清单分析时通常对总消耗和排放以及各项总消耗㊁各项总排放进行分析Schmidt[6]IOA(是一种评价方法)全球多领域自上而下方法技术模型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计算将生产部门或区域间的经济关系转换为温室气体排放的实物关系ꎻ通过分摊到各部门或区域中ꎬ明确直接和间接的碳排放关系Kranzl等人[7]Invert/EE ̄Lab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欧洲多国动态自下而上方法物理模型逐月能源需求ꎻ全国范围基于Logit回归的信息不完全决策ꎬ对建筑节能措施进行寻优Kranzl等人[8]ECCABSErika等人提出并率先应用于挪威欧洲多国自下而上方法物理模型逐时能源需求ꎻ年投资ꎻ按气候区基于逐时热平衡原理ꎬ通过典型建筑能耗计算区域能耗和碳排放Satori等人[9]RE ̄BUILDSSartori等人提出并用于挪威居住建筑欧洲多国混合模型:自下而上方法物理模型+自上而下方法逐年能源需求ꎻ全国范围基于动态物质流分析法ꎬ主要预测建筑存量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Holck等人[10]CoreBeeFilippidou等人基于成本效益分析原理建立德国㊁希腊自下而上方法物理模型逐年负荷㊁能耗ꎻ年投资ꎻ全国范围基于准稳态假设ꎬ计算建筑的供暖能耗和制冷能耗ꎬ确定节能减排措施Filippidou等人[11]Scout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美国混合模型:自下而上方法物理模型+自上而下方法经济模型逐年能源需求ꎻ按气候区通过EnergyPlus模拟典型建筑能耗ꎬ评估各类节能措施对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的影响Langevin等人[12]BLUES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信息平台巴西混合方法:自下而上方法+自上而下方法逐年能源需求ꎻ6个地区范围基于混合整数线性优化模型ꎬ计算建筑㊁农业㊁工业等多个部门与土地利用有关的温室气体排放Rochedou[13]ELENA基于BLUESꎬ由厄瓜多尔Villamar等人建立厄瓜多尔自上而下方法技术模型逐月选取典型日ꎬ每日划分5个时间段ꎻ5个地区范围基于BLUES框架ꎬ预测6个部门:交通㊁建筑㊁商业㊁工业㊁农业和其他未来的能源结构㊁土地利用变化及温室气体排放趋势Daniel等人[14]㊀㊀TOPSIS㊁DPSIR㊁LMDI和STIRPAT模型为碳排放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分析工具ꎬ通过经济学数据可以做碳排放的拟合和预测ꎬ然而对于小体量的建筑群或单体建筑而言则缺乏细节ꎬ无法评价具体政策对减碳的贡献ꎮLEAP模型具有操作灵活的优点ꎬ但是LEAP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ꎮ一是需要大量数据支撑ꎬ二是宏观层面要素和微观层面要素的信息反馈机制缺乏ꎬ导致无法反映要素的作用关系ꎮ模型的对比见表3ꎮ2 3㊀城区建筑碳排放测算方法小结目前ꎬ国内外对于碳排放的测算多采用核算方式和监测方式ꎬ其中核算方法中的排放因子法运用普遍ꎬ建筑行业也通常采用这种方法核算碳排放ꎬ为准确估算城区的碳排放量提供了有力支持ꎮ碳排放的核算需要确定核算的依据和边界ꎬ国际通用的核算依据都覆盖了7类温室气体ꎬ涵盖直接排放㊁间接排放和外部间接排放3个范围ꎮ国内针对建筑领域的核算对象主体分为适用企业法人边界的碳排放核算以及适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核算ꎮ建筑碳排放的数学模型主要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ꎮ自下而上的方法更侧重建筑的细节建模和实际能源数据ꎬ相较而言更广泛运用于`世界各地ꎬ更有利于评价各类措施对减碳目标的贡献ꎮ12ZHOULijieꎬetal.ReviewontheMeasurementMethodsofCarbonEmissiononUrbanandBlockScale表3㊀国内常用碳排放模型对比Table3ComparisonofcommonlyusedcarbonemissionmodelsinChina模型最早提出模型方法计算尺度模型描述文献DPSIR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提出的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的DSR(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综合衍生而来自上而下的经济模型单体建筑描述社会㊁经济㊁人类活动等因素与建筑碳排放之间关系的模型丁晓欣等人[15]LMDI/IDA指数分界分析法ꎬ20世纪80年代提出自上而下的经济模型区域建筑描述社会㊁经济㊁人类活动等因素与建筑碳排放之间关系的模型陈定艺[16]STIRPAT基于美国人口学家Ehrlich提出IPAT模型自上而下的经济模型区域规划人口㊁人均GDP㊁城镇化率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第三产业占比等5个因素陈定艺[17]LEAP瑞典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与美国波士顿大学共同开发自下而上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区域或单体情景分析法张为程[18]㊀㊀欧美国家的碳排放计算模型应用了多种算法ꎬ计算模型更新迭代比较快速ꎬ在针对建筑单体和城乡区域的碳排放模拟有不同的模型ꎬ对于热泵技术㊁节能措施㊁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率等方面都进行过实证模拟ꎮ3 现有碳排放测算方法的不足与展望综上所述ꎬ国内外现有的城区碳排放测算技术多种多样ꎬ涵盖了基于活动㊁监测和大数据等多个领域ꎬ但仍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探索ꎮ(1)基于活动的碳排放测算模型在城区尺度上应用较为广泛ꎬ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ꎬ但无法考虑到城区空间异质性和动态变化的影响ꎮ(2)基于监测的碳排放测算技术在城区尺度上开始得到应用ꎬ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时性ꎬ但设备成本和维护成本较高ꎬ且可能受到监测站点布设和数据质量等因素的影响ꎮ(3)基于模型的碳排放测算方法在城区尺度上研究较为深入ꎬ能够较好地反映城区的空间结构和动态变化ꎬ但需要较丰富的数据支持和参数校准ꎮ国外在寿命周期分析框架和方法体系方面已经取得较为成熟的进展ꎬ与国内相比ꎬ他们对各个阶段的碳排放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ꎮ我国现有的数据多为已经建成的建筑ꎬ对于全生命周期的建筑碳排放实证监测较少ꎮ(4)在城区碳排放测量中往往使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方法ꎬ这种方法时间跨度较大ꎬ难以对于建筑单体的细节进行把控ꎮ在建筑群的碳排放计算中ꎬ自下而上的方法难以结合各个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ꎮ在区域规划的碳减排政策制定ꎬ诸如光伏能源的铺设面积比例㊁优化墙体材料的使用面积比例等政策优化中ꎬ并没有合适的计算模型ꎮ(5)建筑领域核算边界的划定是评价过程中的重点ꎬ核算评价结果会受到边界划分的影响ꎮ然而ꎬ目前对核算边界的划定仍有分歧ꎬ导致核算结果各异ꎬ这也使得核算结果无法进行有效地比较与参照ꎮ例如ꎬ在计算城区尺度的碳排放时ꎬ由于涉及的建设范围较广ꎬ边界划定仍缺乏清晰的研究指导ꎬ边界范围的设定也较为模糊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明确ꎮ(6)目前可用的碳排放数据资源较为有限ꎬ且排放因子更新较慢ꎬ核算时难以获得全面而准确的数据ꎬ对于间接排放ꎬ如电力㊁热力㊁蒸汽和冷气等ꎬ这些间接排放源在碳排放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ꎬ但目前的研究仍不够深入ꎬ还需进一步展开研究ꎮ随着创新和技术进步ꎬ更多碳排放的测算方法和实践应用将相继涌现ꎬ未来ꎬ碳排放测算技术将朝着更加准确㊁实时㊁低成本的方向发展ꎮ同时ꎬ应加强数据质量和模型验证等方面的研究ꎬ推动碳排放测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持续发展ꎮ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ꎬ未来城区尺度碳排放测算方面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进一步研究:(1)深入研究城区空间结构和动态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ꎬ提高碳排放测算的精度ꎮ(2)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和监测站点布设优化ꎬ提高基于监测的碳排放测算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ꎮ(3)拓展多主体仿真模型㊁能源-经济-环境模型等的应用范围ꎬ完善基于模型的碳排放测算方法体系ꎮ参考文献:[1]陈赟ꎬ沈浩ꎬ王佳裕ꎬ等.基于 能源大脑 的城市区域碳排放实时计算方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ꎬ2022ꎬ56(9):1111-1117. [2]郭恰ꎬ马艳.基于质量平衡法的污泥处理处置工艺碳减排量核算分析[J].净水技术ꎬ2019ꎬ38(10):107-111.[3]李鹏ꎬ吴文昊ꎬ郭伟.连续监测方法在全国碳市场应用的挑战与对策[J].环境经济研究ꎬ2021ꎬ6(1):77-92.[4]GWangꎬQHanꎬBDVries.AGeographicCarbonEmissionEstimatingFrameworkontheCityScale[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ꎬ2020ꎬ244(2):118793.[5]HuangHuakunꎬDaiDingrongꎬGuoLongtaoꎬetal.AIandBigData ̄EmpoweredLow ̄CarbonBuildings:ChallengesandProspects[J].Sustainability2023ꎬ15(8):12332.(下转第77页)22熊勇ꎬ等:基于复合式热源的天棚辐射供暖系统在住宅中的应用生能源有着深远的意义[16]ꎮ希望暖通设计工作者一起凝心聚力ꎬ不断探索绿色低碳的供暖模式ꎮ参考文献:[1]董旭娟.夏热冬冷地区住宅供暖与节能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ꎬ2016.[2]朱汉宝ꎬ周亚素.地源热泵与风冷热泵的技术经济性能比较[J].可再生能源ꎬ2006ꎬ(5):86-89.[3]徐光.空调热源方案的选择与分析[J].暖通空调ꎬ2022ꎬ52(S1):89-91.[4]高喜玲ꎬ商利斌.苏北地区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案例分析[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ꎬ2017ꎬ36(1):49-51.[5]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50366 2009ꎬ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ꎬ2009.[6]宁柏松.辐射供冷系统换热性能及冷负荷计算方法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ꎬ2017.[7]张静.基于LCC评价方法的重庆地区某住宅小区供暖方案分析及优化[D].重庆:重庆大学ꎬ2015.[8]王飞ꎬ苏向辉.建筑围护结构保温层厚度的经济性优化[J].建筑节能ꎬ2008ꎬ(1):40-43.[9]张朝辉ꎬ李震ꎬ端木琳.区域供冷供热冷热源方案的寿命周期成本分析[J].建筑科学ꎬ2007ꎬ(4):74-77.[10]闫加贺ꎬ黄建恩ꎬ冯伟.全寿命周期费用法在冷热源方案优选中的应用[J].建筑节能ꎬ2011ꎬ39(2):22-25.[1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JGJ142 2012辐射供暖供冷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ꎬ2012.[12]衣健光.碳约束下空调冷热源系统选择思路与探讨[J].暖通空调ꎬ2022ꎬ52(4):1-5.[13]伍小亭.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思考[J].暖通空调ꎬ2012ꎬ42(7):1-11.[14]赵明桥ꎬ付峥嵘.夏热冬冷地区辐射空调系统小型化和防结露问题的探讨[J].制冷ꎬ2012ꎬ31(4):49-54.[15]刘光彩.夏热冬冷地区适宜的采暖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ꎬ2013.[16]李永ꎬ崔军艳ꎬ冯月霞.利用空气源热泵跨季节补热对单供暖地埋管地源热泵运行特性影响分析[J].制冷与空调ꎬ2021ꎬ21(10):87-90.ә作者简介(通讯作者):熊勇(1993)ꎬ男ꎬ湖南娄底人ꎬ毕业于重庆大学ꎬ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ꎬ工程师ꎬ研究方向为暖通空调(1051064883@qq.com)ꎮ(上接第22页)[6]SchmidtHJ.CarbonFootprintingꎬLabellingandLifeCycleAssess ̄ment[J].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LifeCycleAssessmentꎬ2009ꎬ14(1):6-9.[7]KranzlLꎬHummelMꎬMüllerAꎬetal.RenewableHeating:Perspec ̄tivesandtheImpactofPolicyInstruments[J].EnergyPolicyꎬ2013ꎬ59:44-58.[8]KranzlLꎬAichingerEꎬBücheleRꎬetal.AreScenariosofEnergyDemandintheBuildingStockinLinewithParisTargets?[J].EnergyEfficiencyꎬ2019ꎬ12(1):225-243.[9]SartoriIꎬSandbergNHꎬBrattebØH.DynamicBuildingStockModel ̄ling:GeneralAlgorithmandExemplificationforNorway[J].EnergyandBuildingsꎬ2016ꎬ132(11):13-25.[10]SandbergNHꎬNssJSꎬBrattebHꎬetal.LargePotentialsforEnergySavingandGreenhouseGasEmissionReductionsfromLarge ̄scaleDeploymentofZeroEmissionBuildingTechnologiesinaNationalBuild ̄ingStock[J].EnergyPolicyꎬ2021ꎬ152:112114.[11]FilippidouFꎬNieboerNꎬVisscherH.EffectivenessofEnergyReno ̄vations:AReassessmentBasedonActualConsumptionSavings[J].EnergyEfficiencyꎬ2019ꎬ12(1):19-35.[12]LangevinJꎬHarrisCBꎬReynaJL.AssessingthePotentialtoReduceUSBuildingCO2Emissions80%by2050[J].Jouleꎬ2019ꎬ3(10):2403-2424.[13]RochedoPRRꎬSoares ̄FilhoBꎬSchaefferRꎬetal.TheThreatofPo ̄liticalBargainingtoClimateMitigationinBrazil[J].NatureClimateChangeꎬ2018ꎬ8(8):695-698.[14]VillamarDꎬSoriaRꎬRochedoPꎬetal.Long ̄termDeepDecarbonisa ̄tionPathwaysforEcuador:InsightsfromanIntegratedAssessmentModel[J].EnergyStrategyReviewsꎬ2021ꎬ35:100637.[15]丁晓欣ꎬ徐熙震ꎬ王群ꎬ等.基于DPSIR和改进TOPSIS模型的装配式建筑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ꎬ2022ꎬ36(3):47-51.[16]陈定艺.基于LMDI模型的福建省建筑领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福建建筑ꎬ2022ꎬ(6):145-148.[17]陈定艺.基于STIRPAT模型的福建省建筑领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能源与环境ꎬ2022ꎬ(5):55-57.[18]张为程.基于LEAP的吉林省民用建筑运营期碳排放模拟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ꎬ2017.ә作者简介(通讯作者):周利杰(1973)ꎬ男ꎬ内蒙古赤峰人ꎬ毕业于清华大学ꎬ土木水利专业ꎬ博士在读ꎬ研究方向为绿色建筑技术与低碳智慧城市规划(Chengjiaowang@163.com)ꎮcupantrequirementsformechanicalventilationinresidentialbuildingsꎬbyJessicaBerneiserꎬSvenAuerswaldꎬDianaMai ̄erꎬetalꎬArticle113702Abstract:TheprogressionofclimatechangeandtheresultingneedforimprovedenergyefficiencyꎬaswellastheimpactoftheCOVID ̄19pandemicꎬhavedrawnattentiontotheimportanceofunderstandingventilationpracticesandmechanicalventilationsystemsinresidentialbuildings.Thetechnicalrequirementsforventilationsystemstypicallyconsidertheenergyefficiencyofventilationsystemsasthemostimportantcriterion.Howeverꎬpreviousresearchhasindicatedadiscrepancybetweenthenecessaryventilationpracticestomaximizethetechnicalperformanceofmechanicalventilationsystemsandtheactualbehaviorofoccupants.Inthismixed ̄methodsstudyꎬindoorclimateneedsꎬnaturalventilationpracticesandoccupants requirementsformechanicalventilationwereexaminedusingqualitativeinterviewsandanonlinequestionnairesurveycarriedoutintheGermanpopulation(N=952).Threemainfindingswereidentified:Firstꎬourresultsimplythatventilationpracticesvaryamongoccupantsandareinfluencedbysituationalꎬhabitualꎬandgoal ̄directedfactors.Secondꎬwhileoursampledemonstratedarangeofperceptionsonoptimalindoorclimateandventilationpracticesꎬweidentifiedsomesharedpromptsandstrategiesacrossfourgroups.Thirdꎬoccupantshighlyvaluedquietmechanicalventilationdevicesthatprovidefreshairandfilterparticlesꎬwhilealsomaintainingcontroloverwindowopening.Theresultsforsystemrequirementspartiallydifferedaccordingtosocio ̄demographicvariablesꎬe.g.olderoccupantsvaluedcomprehensibleandintuitivedevicesmorethanyoungerrespondents.Wethereforeconcludethatitisessentialtoconsideroccupantneedsandpreferencesinthedesignandimplementationofmechanicalventilationsystemstooptimizetheiroperationforoptimalenergyefficiency.Keywords:IndoorclimateneedsꎻMechanicalventilationꎻVentilationpracticesꎻVentilationsystemrequirements(20240112«建筑节能(中英文)»编辑部侯恩哲摘录)77。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分析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分析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一直是环境学、地理学以及城市规划等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土地利用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而土地覆盖则是指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同类型陆地的状态。
这两者之间的时空变化相互作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分析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农田向城市扩展导致了农田面积的减少,这对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产生了负面影响。
同时,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蔓延也导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如湿地的消失和森林的砍伐,打破了生态平衡。
此外,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大量废水和工业污染物的排放,污染了土地和地下水,威胁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土地耕种会导致土壤的脱水和退化,从而影响降水模式和水循环系统。
此外,城市的热岛效应也是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结果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建筑物和道路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释放导致了城市气温的升高,进而影响到城市的气候和空气品质。
另一方面,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生态系统是维系地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而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会破坏和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湿地的消失会导致湿地植物和动物的灭绝,破坏了湿地的自净能力和水资源调节能力。
森林的破坏不仅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流失,还失去了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并减缓气候变化的功能。
因此,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最后,我们来讨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分析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通过对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分析农田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的关系,可以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同时,通过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和影响,可以制定合理的城市绿化规划和建设标准,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未来30年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趋势
未来30年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趋势第一篇:未来30年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趋势未来30年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趋势一.未来3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未来二十年是中国区域经济变化最剧烈的时期。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经济格局也将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
(一)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继续扩大,人均收入差距可望缩小随着进一步对外开放,沿海地带仍将是投资的热点地区。
首先,从石油、铁矿、粮食、棉花等重要资源的供给来看,国内的储量不足;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大多是从资源开发起步的,而资源开发一般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投资回收慢等特点,勘察开发和生产的成本高。
海外进口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仍具有较大的竞争力,我国的产业结构将偏重于制造业而非采掘业,虽然东部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不断加快,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布局的重心仍在沿海。
其次,沿海地区的产业密集度高,企业之间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分工关系,以降低生产成本。
再次,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相对较低。
西部建设所需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往往高出沿海城市好几倍,这自然会影响到对西部投资的经济效果。
另外,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国土面积小,社会管理成本低。
西部地区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总水平明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管理水平低,管理成本高。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与东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有望缩小。
为了改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国家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财政转移支付和用于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的资金也会不断增加。
政府投资的倾斜有利于提高西部地区人民收入的提高。
东西合作的加强、城市规模的扩大、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企业活力的提高,不仅能够增加就业,而且能够提高工资水平。
随着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改善、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建立,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和人口将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向东部地区流动,西部地区的人口可能出现减少的趋势。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预测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预测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特定的目标和需求,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规划的过程,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预测是一项关键工作,它能够帮助规划者了解土地利用的现状和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一、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方法1.历史数据分析法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可以从分析历史数据开始。
该方法通过对过去若干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得出不同时间段内土地利用的特征和规律。
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统计模型、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2.空间模型与遥感技术空间模型和遥感技术结合使用,也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的一种常用方法。
空间模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与其影响因素相结合,建立空间分析模型,从而模拟土地利用的变化。
而遥感技术则通过对地球表面的遥感数据进行获取和分析,获取土地利用的信息,进而预测未来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
二、土地利用变化预测的意义1.科学决策依据土地利用变化预测能够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帮助其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通过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和规律,能够预测未来土地利用的发展方向,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的变化对生态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预测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可以帮助规划者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比如在城市化进程中,预测土地利用的变化可以帮助规划者选择合适的区域开发,避免破坏珍贵的生态资源。
三、土地利用变化预测的挑战1.数据获取和处理问题土地利用变化预测需要大量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相关的环境因素数据。
然而,数据获取和处理一直是一个难题。
不同地区的数据来源、数据格式存在差异,数据融合和统一处理的难度较大。
2.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土地利用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因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
因此,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和预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地理学中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地理学中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而深入的领域。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关注的是人类如何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介绍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的概念、方法以及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是一种通过模型和技术手段模拟和预测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
它借助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数学模型等工具,收集、分析和处理大量的地理数据,以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模拟土地利用变化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政府、规划部门和决策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推动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的方法主要包括定量模型和定性模型。
定量模型是基于统计学和数学建模的技术,通过建立数学方程和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环境影响因素和空间格局,并预测未来的土地利用情景。
常用的定量模型包括综合评价模型、多属性决策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等。
定性模型则通过描述和解释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和趋势,提供深入理解和分析的视角。
定性模型包括系统动力学模型、地理信息系统模型和规则推断模型等。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不仅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研究有重要意义,也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可以预测和评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土地资源管理和保护策略。
其次,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可以提供土地需求的信息,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另外,土地利用变化模拟还可以研究城市的扩张和农村的转型,为区域发展和社会经济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然而,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地理数据的获取和处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其次,模型的建立和参数选择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知识,对研究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
此外,土地利用变化的预测和模拟还受到政府政策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亟待提高。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在地理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规划控制研究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规划控制研究
戴晓伟;镇芳菲;郭凯峰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7(035)025
【摘要】在分析城市化与土地利用控制关系的基础上,指出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是政府对土地利用实施控制的最基本手段.从规划控制的实施情况来看,规划控制不断受到市场的挑战与冲击,规划控制的时效性与灵活性经常受到质疑并成为目前规划控制编制与操作中的一大难点,而规划控制在编制上和管理方面的不足也给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造成了麻烦.为了达到控制的目的,应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如加强公众参与监督、实现规划控制法制化来保证土地利用控制的顺利实行.
【总页数】2页(P7893-7894)
【作者】戴晓伟;镇芳菲;郭凯峰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123;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江苏省苏州博雅达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江苏苏州,215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1.2
【相关文献】
1.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睿智之音——访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研究员谭纵波教授 [J], 籍永辉
2.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旧城改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J], 石宇
3.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在控制城市扩张过程中的适应性效率分析 [J], 曾文清;张斌
4.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经济问题研究 [J],
5.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语言研究的三大取向 [J], 沈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30年武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近30年武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方应波;张中旺;熊宏涛【摘要】Combined with the integrated technology of RS/GIS technology and landscape ecological method, based on the Landsat TM image of 1980s, 1990s, 2005 and ESA’ Globcover data of 2010,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nges of land use/cover and landscape pattern of Wu’han City form 1980s to 2010. The results show that agricultural land, which is continuous, is the main land use type. Forestland and grassland, which were partly restored in 2010, were damaged seriously in1990s. The proportion of waters decreased continuously from 1980s to 2010. With the promotion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ed most rapidly from1990s to 2010. Unutilized land, which increased gradually large-scalely and continuously in 2010, developed greatly from 1980s to 1990s.%基于1980s、1990s、2005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和2010年欧空局(ESA)Globcover分类数据,运用RS和GIS技术及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了1980s—2010年武汉市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
土地用途转换效应评价模型与方法探讨
计划 ( IGBP)的实施及计算机、遥感技术的应用 ,围绕农业生
产力的模型研究工作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 。目前关于估算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模型大致可归纳为统计模型 、参数模
型和过程模型 3类 [7] 。
1. 1. 1 统计模型。主要包括 M iam i模型和 Montreal模型。
以下以 Montreal模型为例进行介绍。Montreal模型公式为 :
遥感反演模型应用广泛 ,其中尤其以植被净第一性生产 力遥感反演模型应用较为广泛 [6] 。从反演模型与机理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70873118、40801231 ) ; 中国科学院知识 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 KZCX22YW 230522、KSCX22YW 2N 2 039、KZCX22YW 232621)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 ( 2006BAC08B02 3、2006BAC08B06、2008BAK50B06) 。
国内高崇升等利用海伦市西郊中科院农业生态实验站的长期定位实验数据选用绝对平均误差和直线回归方程的斜率评价了century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的一4结论与讨论植被第一生产力模型能够在较大尺度上探测生态环境的变化但是其反演土地用途转换的效果受到空间分辨率的影响适用于大尺度宏观水平的探测与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10, 38 ( 5) : 2473 - 2475, 2490
效应提供了决策参考依据 。
2. 1 原理与方法 ESAP主要考虑土壤、地形、气候及作物 一致性等特征 ,在农业生态分区上叠加土地权属、土地利用 情况、土地适宜性、承载人口与牲畜的营养学特征 ,以及地上 生产设施、作物的成本、价格等信息 ,构建一个完备的数据 库 ,估算每个 1 km ×1 km栅格上的农业生产力。 ESAP的核 心模块包括土地资源存量估算 、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地利用强
中国陆地区土地利用覆被时空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0引言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始终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研究框架是在1990年由美国全球变化委员会首次提出的,并第一次对该类研究给予研究名称、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BJ2016001);邯郸学院校级重点项目(16103)。
第一作者简介:胡悦琴,女,1996年出生,河北保定人,本科,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环境。
通信地址:056000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学院北路530号河北省邯郸市邯郸学院,E-mail :1804983723@ 。
通讯作者:马燕飞,男,1983年出生,河北石家庄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地理信息技术与环境遥感。
通信地址:056000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学院北路530号河北省邯郸市邯郸学院,E-mail :mayf@ 。
收稿日期:2019-06-19,修回日期:2019-07-24。
中国陆地区土地利用/覆被时空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胡悦琴,马燕飞,张伟科(邯郸学院地理系,河北邯郸056005)摘要:为了揭示21世纪初的10年,中国陆地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基于全球30m 地表覆盖遥感数据产品(GlobeLand30),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中国陆地区域和流域尺度上,对10年间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与土地利用动态度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草地、森林和耕地为主,其中草地、耕地和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分别减少了140413、20480、692km 2,裸地和人造地表的面积增长的比较明显,增长了99645、26302km 2;草地—裸地、草地—森林之间的转化较为剧烈,灌木地和人造地表的变化速率最大,达1.80%。
各子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时空格局变化不同,大部分流域以草地、耕地和森林为主。
区域内草地、裸地和人造地表类型的变化明显,人为因素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较大且活跃,自然因素的影响较为持久和稳定。
关键词: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时空变化;流域尺度;驱动因素中图分类号:K909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jas20190600085Land Use/Cover in China ’s Land Areas:Spatio-temporal Pattern Change andDriving Forces AnalysisHu Yueqin,Ma Yanfei,Zhang Weike(Department of Geography,Handan University ,Handan 056005,Hebei,China)Abstract:To reveal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land use pattern in China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based on the global 30m land cover remote sensing data product (GlobeLand30),using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s,we analyzed the land use transfer matrix and land use dynamics in the 10years.The results showed that:grassland,forest and cultivated land were the main land use types in the study area,and the areas of grassland,cultivated land and wetland decreased continuously by 140413,20480and 692km 2,respectively;the areas of bare land and artificial land increased obviously by 99645and 26302km 2;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grassland and bare land,grassland and forest was more intense;shrub land and artificial land surface had the largest change rate,reaching 1.80%;the patterns of land use types in each sub-basin were different,and grassland,cultivated land and forest were the main types in most basins.The types of grassland,bare land and artificial land surface change obviously in the region,the influence of human factors on land use pattern is great and active,and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factors is lasting and stable.Keywords:Land Use;Spatial Pattern;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Basin Scale;Driving Factors农学学报2020,10(4):26-35Journal of Agriculture提出研究方向,IGBP(全球地圈与生物圈计划组织)和IHDP(全球变化中的人文领域计划)组织于1995年共同对LUCC(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制定核心项目计划,将LUCC研究列入核心计划[1]。
地理学中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模拟与预测
地理学中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模拟与预测随着全球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空间模拟与预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模拟与预测是研究城市土地利用演变过程、规律和影响因素的一项核心内容。
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与预测,可以帮助城市规划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模拟与预测首先需要建立合理的模型和方法。
常用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型包括:CA模型(细胞自动机模型)、GIS模型(地理信息系统模型)、SPATEM模型(时空过程模型)等。
这些模型能够基于历史数据和预测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提供模拟与预测的依据。
在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模拟与预测还需要进行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
数据的获取方式有多种途径,包括遥感技术、地理调查、统计年鉴等。
这些数据可以提供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和属性信息,为模型的建立和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在模型和数据的支撑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模拟与预测可以进行。
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和模拟,可以揭示城市土地利用的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
基于历史数据的分析结果,可以预测未来城市土地利用的演变方向和程度。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模拟与预测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研究,更是一个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决策价值。
通过模拟与预测,可以为城市规划、土地管理、生态保护等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例如,在城市规划方面,可以根据模拟与预测结果,合理布局城市不同功能区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土地管理方面,可以基于模拟与预测结果,制定土地开发利用政策,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在生态保护方面,可以通过模拟与预测结果,划定生态保护区域,实现生态环境的友好发展。
基于PLUS模型的长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多情景预测
基于PLUS模型的长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多情景预测一、概述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利用变化已成为影响区域乃至全球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水系和农业经济区,其土地利用变化尤为引人关注。
为了科学合理地调控土地利用变化,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本研究基于PLUS模型(Patchbased Land Use Simulation,基于斑块的土地利用模拟模型)对长江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深入模拟与多情景预测。
PLUS模型作为一种新兴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工具,能够综合考虑自然和人为因素,通过空间显式的方式模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
本研究利用PLUS模型,对长江流域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基于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方法,选取了一系列驱动因子,深入剖析了1985年至2020年间长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及其驱动力。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设定了多种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包括惯性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优先等,以满足流域不同发展目标导向下的国土空间优化配置需求。
通过PLUS模型对这些情景进行模拟分析,本研究不仅预测了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和特征,还深入探讨了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本研究结果将为长江流域的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本研究的方法和结果也将为其他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和预测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长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深入研究和多情景预测,我们有望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1. 长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背景与意义作为中国最大的水系和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其土地利用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长江流域的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准确模拟和预测长江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对于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城市化加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预测
城市化加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预测作者:吕晓艳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0年第16期摘要:研究城市化加速发展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并模拟预测,便于掌握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及发展规律,使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与配置更合理。
文章以芜湖市鸠江区为例,引入CA-Markov模型,模拟预测此地区2000~2026年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进行。
结论认为,CA-Markov模型模拟准确度高,适用于模拟分析多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演化,可为区域土地与城市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城市化加速地区;CA-Markov模型;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鸠江区土地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会受到它利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进而影响区域或全球的环境变化。
因而,研究土地的利用变化,非常重要。
当前,学者们研发出众多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和模拟的模型,当中,CA-Markov模型以突出的優势脱颖而出。
两者相结合,使得Markov模型空间预测上劣势得到补偿,又可发挥元胞自动机模拟繁杂空间系统时空动态演变的优势。
CA-Markov模型拥有在复杂空间系统变化中,进行模拟及长时间预测的能力,能合理模拟与预测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
当前,国内外有关学者在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与模拟研究中,引入CA-Markov 模型。
在国外,Darrel Jenerette利用 CA-Markov模型分析模拟了亚历桑那州菲尼克斯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扩张和人口增长有关;Andersson利用CA-Markov模型模拟了城市聚落的演变发展。
在国内,何丹等以滇池流域为研究对象,研究点明了滇池流域水质退化与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密不可分,而未来该流域的水环境和水生态压力会随着土地不合理利用的扩大而增加;周浩等用此模型模拟研究挠力河流域土地利用的变化,研究表明未来该地区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扩大,人类活动对该流域的影响程度不断加强;由此可见,在现有研究的土地利用变化中,学者们江河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逐年增多,但关于城市化加速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较为少见。
预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模型
预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模型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式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何在城市土地的规划与管理中预测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和模式,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几种预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模型,希望能够为城市土地的规划与管理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二、基于马尔科夫链的模型马尔科夫链是一种统计模型,它可以用来描述在一组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
在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中,马尔科夫链模型可以将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看作是一系列的状态转移,从而预测不同时间点的城市土地利用状态。
例如,在一个城市中,有一块农业用地希望转变为城市用地。
马尔科夫链模型可以通过分析历史数据,计算出该农业土地在未来几年内成为城市用地的概率,从而为城市的土地规划提供参考。
三、基于细胞自动机的模型细胞自动机是一种用来模拟复杂系统的计算方法,它将空间划分为一系列的小格子,并通过规则来模拟小格子之间的交互。
在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中,细胞自动机模型可以划分城市区域成为多个小区,并模拟这些小区内土地利用的变化。
例如,在一个城市中,有一块老旧工业用地希望转变为住宅用地。
细胞自动机模型可以通过模拟不同时间点内人口数量和就业结构的变化,预测这块工业用地在未来几年内转变为住宅用地的可能性。
四、基于遗传算法的模型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生物进化过程的计算方法,可以在多个解中搜索最优解。
在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中,遗传算法可以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的布局,从而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
例如,在一个城市中,有一块商业用地希望转变为住宅用地。
遗传算法模型可以通过优化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的布局,实现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
五、基于神经网络的模型神经网络是一种通过模拟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传递信息的计算方法,可以用于模拟非线性系统的行为。
在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中,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将多个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因素综合起来,预测未来城市土地利用的趋势和模式。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模拟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模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对城市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空间模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介绍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模拟方法及其意义。
一、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土地利用不断发生变化。
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快速拓展、建设用地扩大以及土地功能转换等现象,对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可为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模拟方法1. 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通过建立数据模型和空间分析模型,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
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和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并进行趋势预测和模拟分析。
2. 细胞自动机(CA)模型细胞自动机模型是一种基于空间自组织和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将土地用途分为不同的类别,并根据各类别的规则进行模拟。
通过模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可以模拟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
3. 系统动力学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可模拟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过程和相互关系。
通过建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系统结构和动力学方程,模拟不同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和相互作用,预测土地利用的未来发展。
三、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模拟的意义1. 提供决策支持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模拟结果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支持。
可以通过模拟不同发展策略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评估城市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2. 预测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模拟,可以预测未来城市土地利用的发展趋势。
这对于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制定长远发展计划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3. 分析土地利用效益通过空间模拟可以评估土地利用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
土地整治对平原区及丘陵区田块利用的影响_张正峰
从表 1 可知,经过土地整治,无论是平原区项 目还是丘陵区项目,其平均田块规模都呈现扩大趋 势,平原区项目的平均田块规模由整治前的 5.82 hm2 扩大到整治后的 7.28 hm2,丘陵区项目的 平均田块规模由整治前的 2.75 hm2 扩大到整治后的 5.13 hm2,这表明土地整治扩大了田块的规模,使 田块更适宜进行机械化的耕作。但是,二者整治前 后平均田块规模的大小存在较大差异,整治前、后 平原区项目的平均田块规模均远远大于丘陵区项 目的平均田块规模,同时,整治后丘陵区田块规模 扩大的幅度要大于平原区田块规模扩大的幅度,这 主要是因为地貌类型的不同,其所适宜的田块规模 也存在差异造成的。由于田块的规模直接影响到田 间道路和农田水利工程的布局,土地整治中标准田 块的规模是主要是根据地貌类型,并结合当地的耕
2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年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 本研究选择湖北省监利县毛市镇联盟土地整 治项目作为平原区土地整治项目的典型代表,选择 湖北省老河口市洪山咀办事处兰家岗村低丘岗地土 地整治项目作为丘陵区土地整治项目的典型代表。 湖北省监利县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南端,位 于湖北省中南部。 南依长江, 北枕汉水支流东荆河, 东滨洪湖,西挽荆州。监利县具有典型的江汉平原 地貌特征,一马平川,地势平坦,素以盛产粮、棉、 油、麻、猪、鱼、禽和芦苇而闻名于世,是典型的 “ 鱼米之乡” ,也是全国商品粮、商品鱼、良种猪、 麻类和优质棉生产基地。监利县毛市镇联盟土地整 治 项 目 位 于 112° 52′ 10″ — 112° 54′ 13″E 之 间 , 29° 50′ 43″—29° 56′ 56″N 之间,项目涉及 17 个行政 村,主要地貌类型为平原湖区,主要地形特征为蜂 窝状盆碟式的微地貌特征。 湖北省老河口市地处鄂西北,座落于汉水中游 东岸,东南、南分别与襄阳区、樊城区毗邻,西以 汉水为界与谷城县隔江相望,西北与丹江口相连, 北和东与河南省淅川县、邓州市相接。老河口市地 形北高南低,西北部为低丘,东部、中部为岗地, 南 部为 平原, 其中 丘陵区 占老 河口市 总面 积的 52%,是湖北省低丘岗地的典型区域。老河口市洪 山咀办事处兰家岗村低丘岗地土地整治项目区位 于 位 于 111° 37′ 41″ — 111° 40′ 33″E , 32° 29′ 30″ — 32° 31′ 52″N,共涉及兰家岗村、池岗村、红树木沟 村和牛王庙村共 4 个村。项目区属于低丘地形,坡 度均在 25° 以下,但项目区地形较复杂,最高海拔 195.59 m,最低海拔 127.68 m。 1.2 方法 在土地整治过程中,由于进行了土地的平整, 修复或者重修了农田灌溉排水设施和田间道路,重 划了地块,这些工程措施会对整治区域中田块的利 用、土壤质量、水资源的利用等产生影响。本研究 中将土地整治对田块的影响界定为对田块利用的 影响,并将其影响归纳为以下 4 个方面:1)田块 规模;2)田块形状;3)田块空间特征;4)田块 耕作效率。研究中土地整治前、后的数据分别源自 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和项目规划设计图。 1)田块规模。土地整治中细碎地块的合并、 田块的重划等措施会对田块规模产生影响。研究中 用整治前后平均田块规模、不同规模的田块比例、 田块规模变异系数的变化来代表土地整治对田块 规模产生的影响。 平均田块规模(M)[28]的计算公式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张振国
【期刊名称】《经济视野》
【年(卷),期】2014(000)017
【摘要】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土地利用即处于发展期又处于优化调整期。
城镇居民住宅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园林绿化用地等面积的进一步扩张,其土地需求率比城市化率增长要快。
土地资源的缺乏和不合理利用,严重制约城市未来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进程,需要从区域规模、结构比例等方面进行综合优化调整,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稳定利用发展。
【总页数】2页(P1-1,3)
【作者】张振国
【作者单位】青岛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黄岛分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基于遥感监测的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以浙江省龙泉市为例 [J], 卢建;蒋敏;钟张胜;赖超;周昌和;毛冬梅
2.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近郊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以长春市奋进乡为例 [J], 闫宝华;刘惠清;郑长宇;郭家胜
3.盐城市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J], 唐繁;代剑磊;成喜玲
4.淮北市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J], 许璐璐;刘友兆;荀文会
5.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土地利用及区位变化分析——以北京近、远郊为例 [J], 段瑞娟;郝晋珉;李伟;徐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 W1i, t 和内部变量作用函数 W2i, t 两部分组成。Wi, t 的计算公式如下:
Wi, t = W1i, t - W2i, t
% & " & Kp
Ke
W1i, t = Cp
pt + 1 pt
+
’1 -
Cp
(et + 1 et
W2i, t
=
1 1
+ +
∑ ∑
= Vi Vi
+ ∑ "Cij, t + ∑ "Cij, t
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 # yi, t+1 = bi - △i qi
bi - yi, t
△t
si wi, t dt
n
$yi, t+1 = A
i=1
( 式 1)
式中: n 为土地类型的数目; yi, t 为第 i 种土地类型在时间 t 时的面积, i = 1, 2, 3…n; Δi = bi- ai, ai 为第 i种土地
张 克 锋 等 : 基于城镇化水平和 GDP 情景下中国未来 30 年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59
中国人多地少, 土地资源相对紧缺, 人地矛盾十分尖锐, 粮食问题实质上就是土地问题 [1], 土地问题已成为困
扰中国农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限制因素。未来 30 年, 中国人口将达到历史最高峰, 同时也是中国全
基于 GKSIM 模型基本原理, 使用 delphi 语言构建并编译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模型。该模型包括 5 个参数 文 件 : China.txt ( 原 始 土 地 参 数 文 件) 、China_r.txt ( 土 地 相 关 性 文 件) 、China_rng.txt ( 土 地 类 型 边 际 值 参 数) 、 china_Kx.tx(t 土地类型与驱动力的相关性及作用强度参数文件) 、china_x.tx(t 驱动力参数文件) 。
Planning Institute, Beijing 100035, China; 3.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94, China; 4.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第 21 卷 第 2 期 2007 年 4 月
中国土地科学 China Land Science
Vol.21 No.2 Apr.,2007
基于城镇化水平和 GDP 情景下中国未来 30 年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张克锋 1, 3, 彭晋福 2, 张定祥 2, 李宪文 2, 宇振荣 3, 韦玉春 4 ( 1.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信息中心, 北京 100013 ; 2.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北京 100035;
3. 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 北京 100094 ; 4.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97)
摘要: 研究目的: 预测中国未来 30 年( 2010 年、2020 年和 2030 年) 土地利用变化 趋 势 , 为 土 地 利 用 总 体 规 划 和 土 地 政 策
制定提供参考。研究方法: 借助于 GKSIM 模型, 通过定量化总人口、城镇化率和 GDP 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作用, 预测
+ Cij, t & - Cij, t &
( 式 2)
60
中 国 土 地 科 学 2007 年 4 月 第 2 期
式 2 中: Cp 是指驱动力因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如果无法确定, 取 0.5; Kp 系数, 反映驱动力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 系, 其中, 显著性正相关, Kp=1, 显著性负相关, Kp = - 1, 否则, Kp = 0; 方程中, Pt 为人口, Kp 反映了人口对用地的影 响; Ke 类似于 Kp, 反应经济因素与各个用地之间的关系; e 为驱动因素; Vi> 0, 一般情况等于 1, Cij, t 为在时间 t 时 各地类之间的相互关系。
ZHANG Ke- feng1,3, PENG Jin- fu2, ZHANG Ding- xiang2, LI Xian- wen2, YU Zhen- rong3, WEI Yu- chun4 ( 1. Information Centre of Beijing Bureau of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013, China; 2. China Land Surveying and
是, 1985 — 1995 年的全国土地数据仍没有一个修正或统一的准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据。为此, 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 主要参考了
原国家土地管理局 1985 — 1994 年期间公布的全国土地统计资料、中国自然资源丛书、中国国土资源数据集等
历史资料以及 FAO 公布数据, 对全国 1985 — 1995 年土地数据进行了重建。由于这些资料的本底数据各异, 无
( 2) 城镇化率及预测。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中国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1985 年, 中国 城镇化率仅为 23.71% , 到 2003 年已经达到 40.53% , 城镇化水平提高了 16.82% 。据多方面研究预测表明, 2030 年中国城镇化率( 城镇化率是指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 将达到 60% 以上。考虑到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 转移数量会有所减少, 城镇化水平增长也将放慢速度。依据有关预测, 中国未来城镇人口增长率, 2004 — 2010 年约为 3.3% , 2011 — 2020 年约为 2.4% , 2021- 2030 年约为 1.6% [9]。
1 数据与方法
1.1 1985 — 1995 年土地利用数据重建
过去, 中国土地数据的准确性曾一度遭到质疑 [5], 尤其缺乏长时间、完整的数据, 给中国土地利用科学研究带
来了很多困难。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 国土资源部通过一系列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得到了时间序列土地数
据, 为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6]。1995 年底完成全国土地数据统一汇总, 此后每年年末汇总一次。但
法统一, 笔者主要是参考上述文献中有关地类的增减情况, 利用全国 1995 年汇总数据进行反推。
1.2 GKS IM 模型的基本原理
20 世纪 90 年代, 日本 LU/GEC 项目基于数量模型和经济学原理, 构建土地利用变化和驱动力因子之间的函
数关系, 即 GKSIM 模型( Generalized Kane's Simulation Model) , 以此预测模拟区域未来土地利用动态变化。GKSIM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8158( 2007) 02 - 0058 - 07
Simulation of Land Use Change Based on Ur banization Rate and GDP of China in Next 30 Year s
2 模型参数的准备和检验
2.1 驱动力参数 大量 LUCC 驱动机制研究表明, 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演变的直接表现, 在一段时期内,
人文经济驱动因子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驱动力。在国家尺度上, 总人口、城镇化率和 GDP 将是中国未来一 段时期内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驱动力因子 [7]。在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预测中, 驱动力因子本身的预测也是很重要的 。为此, 笔者参考权威专家或有关组织的已有研究成果, 通过综合、比较分析, 确定了驱动力因子未来情景参数。
收稿日期: 2005- 12- 09 修稿日期: 2006- 07- 27 基金项目: 国土资源部重点科技项目( 2001010102) 。 第一作者: 张克锋( 1975- ) , 男, 山东枣庄人, 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 / 覆被变化、GIS 技术应用。E- mail: zkffl@163.com
类型的最小面积, bi 为第 i 种土地类型的最大面积; qi, Si 为统计参数; A 为常数, 区域土地总面积; d t> 0用来保
证方程( 式 1) 成立的调整系数; Wi, t> 0 是不同土地类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外部驱动力对 yi, t 的综合影响。
在 GKSIM 模型中, yi, t+1 的增加或减少, 取决于函数 Wi, t 的值是大于或小于 1。而 Wi, t 又是由外部变量作用函
Abstr 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imulate the temporal change of certain land use types in the next 30 years (2010, 2020 and 2030), which may provide reference for land use planning and policy making. Method of modeling was employed. GKSIM model was applied to predict future land use change by quantifying such driving forces as total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rate and GDP. The simulation result shows areas of cultivated land, grassland, water surface may continually decrease in the future while areas of the following land may increase: orchard land, forest land, land for settlements, land for industries and mining, land for traffic and unused land. In conclusion,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save and intensive use of land resources, which is crucial to food safety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China. Key wor ds: land use ; GKSIM model; total population ; GDP ; rate of urba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