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铁路隧道山体滑坡的治理
山体滑坡治理方案
山体滑坡治理方案背景山体滑坡是地质灾害中的一种,常常发生在陡峭山坡或悬崖陡面的地方,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土地开发、工程建设等活动日益增多,导致山体滑坡频繁发生。
因此,制定有效的山体滑坡治理方案显得尤为必要。
治理方案山体滑坡的治理方案可分为预防和治理两个部分。
预防预防山体滑坡的发生,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做好环境规划在规划新城市、新区、新村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质等因素,避免选址在山、沟、峡谷等容易滑坡的地方,同时也要避免在地层断层、岩溶地区进行工程建设。
2. 加强监测预警在容易滑坡的地区,要加强监测预警,发现滑坡预兆时及时采用措施,避免滑坡发生。
监测预警手段可以包括地形地貌测量、遥感监测、地下水位监测等技术手段。
3. 建立植被覆盖在容易滑坡的地区,可以采用植被覆盖的方式来预防滑坡的发生。
通过人工种树、栽草,增加地表的抗冲蚀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滑坡的目的。
植被覆盖还能改善环境,提高生态效益。
治理当山体滑坡已经发生时,治理方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1. 加固山坡基础山体滑坡的发生通常是由于山坡基础不牢固或者地下水位过高引起的,因此在治理过程中,需要加强山体基础的加固。
可以采用注浆、灌浆等方式进行,使山体达到稳定状态。
2. 排水降水位当山体滑坡的原因是因为地下水过高引起时,需要进行排水处理,将地下水位降低到安全区域,从而避免滑坡的发生。
排水方式可以采用抽水井、地下渠道等方式。
3. 加固护坡措施当山坡出现较大裂缝或者滑坡地段抬升时,需要进行护坡加固,使其达到稳定状态,避免再次滑坡。
护坡措施可以采用混凝土悬挂锚、加固钢筋等方法。
4. 拆迁处置在山体滑坡严重、难以治理的情况下,需要对滑坡区域进行拆迁处置,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结论山体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预防和治理山体滑坡显得尤为必要。
发现山体滑坡处置方案及措施
发现山体滑坡处置方案及措施背景山体滑坡是指在山地地形中,坡面发生重力坍塌等事件,引发土石快速流动,飞跃、摩擦、碰撞,滚落、倾泻、堆积,形成的一种地表现象。
山体滑坡往往会造成水库溃坝、房屋倒塌、道路中断、山洪泥石流等严重后果,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当今的社会中,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山体滑坡的发生形势愈加严峻。
对于有效处置山体滑坡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处置方案1.预防措施预防山体滑坡是最好的处置方案,减轻了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和生命财产的威胁。
具体的预防措施包括:•建设坚固的护坡;•钢筋混凝土浇筑公路和铁路;•种植坚强的植物,如竹子、杨树等;•建设排水系统,防止山洪泥石流形成。
2.加固措施当山体滑坡已经发生时,需要对问题进行加固处置。
加固措施可能包括:•在山体滑坡处堆放防护块,避免二次滑坡;•整个山体喷混凝土,增强整个山体的力量;•车辆、行人绕道而行,避免造成二次灾害;•把水流引到其他方向,缓解进一步滑坡的可能性。
处置措施当山体滑坡已经发生时,需要对现场进行快速处置。
具体措施包括:1.立即排查:当山体滑坡发生时,首先要立即进行地形检查,并且对所有的房屋、道路、人员进行精确定位。
该过程中需要掌握所有可能出现的灾情,想好防抗精确位置,以便下一步迅速处置。
2.紧急疏散:在通过快速排查确定了所有受灾者位置以后,紧急疏散他们。
此过程需要遵循紧急预警案例,基于疏散方案组织被困人员的紧急转移。
确保人员安全。
3.排清被压物:把山体滑坡所压到的建筑物、山坡上的物品清理出来,同时做好相应的记录。
如果需要进行加固措施,需要在清理之后,立即进行限制还原现场。
4.加固与处置:完成清理之后,依照上述加固措施进行处置,极大减少灾情造成的损失。
此外,组织专业人员对灾区进行全面彻查,避免二次滑坡的可能性。
总结山体滑坡是一种十分危险的自然灾害,制定针对性的预防与处置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要准确把握时机、牢固实施预防以及处置措施,在强化高风险地区的预防,减轻灾害损失方面充分体现出来。
隧道出口山体滑坡处治技术
隧道出口山体滑坡处治技术发布时间:2021-04-19T14:58:17.097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1月第2期作者:李琛[导读] 滑坡是一种在自然条件因为某种诱发因素造成边坡滑动的自然现象。
李琛空军勤务学院研究生大队研究生江苏徐州摘要:滑坡是一种在自然条件因为某种诱发因素造成边坡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主要发生在降雨多的季节,尤其是7月。
2010—2015年底全国发生的地质灾害分布进行统计、分析,滑坡灾害是主要的地质灾害。
滑坡是地质灾害中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最大的,降雨导致的滑坡多余其他因素导致的滑坡。
并且随着降雨的增多,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也随之增加。
基于此,对隧道出口山体滑坡处治技术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隧道出口;山体滑坡;处治技术引言随着我国基础设施行业的蓬勃发展,隧道施工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如⒆道开挖常常诱发仰坡及侧面边坡的滑坡破坏,严重影响隧道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
此外,在隧道施工中,解决洞口段的稳定性问题已成为隧道施工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大多数工程事故均出自隧道洞口段,且多数又因洞口段仰坡发生破坏而导致洞口段的整体失稳破坏。
1隧道出口的作用和意义纵观我国地形来看,平原地带并不多,所以在发展交通的过程中,不可只借助于道路施工,在采用隧道施工技术的同时,还需结合桥梁施工技术,基于此,有助于健全交通设施,促使国内交通设施更加便捷。
在城市交通的设施中,道路施工是较为常见的基础设施;在所有的建设施工技术中,桥梁技术占据重要的位置,有助于弥补交通发展存在的弊端;通过对隧道施工技术的利用,在促使交通运行效率得到提高的同时,也能确保交通质量。
所以,不断发展路桥梁技术,有助于我国交通更好的发展。
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比如隧道与公路建设,随之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变。
2滑坡成因分析滑坡区及后缘陡崖上方汇水面积大,滑坡区地表排水不畅。
滑体后部为陡崖崩坡积物,巨粒、粗粒含量多,物质松散,下部泥岩层阻止了雨水的继续下渗,导致地下水容易汇聚。
山体滑坡治理方案
山体滑坡治理方案背景在自然灾害中,山体滑坡是一种常见的灾害形式。
它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危害,还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
山体滑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地质构造因素、天气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
因此,为了减少山体滑坡对人类的伤害,制定一套有效的滑坡治理方案显得非常重要。
滑坡预防和治理预防1.对于新的城市建设工程,需要做好滑坡危险地质和水利地质勘测,并按照勘测结果选择合适的土地开发方案。
2.在建筑工程中,应当加强建筑地基的支撑和加固。
对于斜坡地区的房屋,应该采取留草覆土和人工护坡等措施。
3.在水文地质方面,要管好水源。
对于长期开放的井和水库,应定期检查,弥补漏洞,减少渗漏等。
治理1.对于已经发生的山体滑坡,首先需要暂时控制滑坡面上岩土体的滑动,防止其继续移动。
此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将钢筋网片等较厚实的材料垂直套在土质斜坡上,再用索子和锚具固定。
–采取深层锚杆和喷浆加固法。
将合适的锚杆垂直埋入土层,然后注入压力表喷泥浆,形成一个固定的墙体,避免坡体内土层的泥石流现象。
2.对于滑坡控制后,需要对滑坡区域进行复垦以及生态恢复。
恢复一定的植被和绿化,以减少水土流失和反复次数。
3.制定滑坡预警设备与措施。
滑坡预警是目前常用的滑坡控制措施之一,通过对滑坡地质进行结构分析,预测滑坡发生期的滑坡速度和方向,并采取适当的应急措施进行处置。
结语以上是治理山体滑坡方案的一些措施和方法,这些方法并不代表绝对科学,但它们可以对滑坡治理产生积极影响,减少山体滑坡对人们的伤害。
当然,要保持警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如果你的住房和环境面临滑坡风险,请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铁路旁山体滑坡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确保铁路运输安全,提高应对铁路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铁路运输安全规程》和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铁路线路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
三、组织体系1. 成立铁路旁山体滑坡应急处置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2. 指挥部下设以下工作组:(1)应急办公室:负责协调各部门工作,收集、汇总、上报信息。
(2)现场救援组:负责现场救援、人员疏散、伤员救治等工作。
(3)抢修组:负责铁路线路、设备的抢修工作。
(4)交通管制组:负责现场交通管制,确保救援车辆通行。
(5)宣传报道组:负责宣传报道应急处置工作,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四、应急响应1. 预警响应(1)当监测到山体滑坡预警信息时,指挥部应立即启动本预案,通知相关部门和单位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2)各工作组按照职责分工,迅速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2. 应急响应(1)现场救援组立即组织人员疏散,确保人员安全。
(2)抢修组迅速开展铁路线路、设备的抢修工作,确保尽快恢复正常运输。
(3)交通管制组对现场交通进行管制,确保救援车辆通行。
(4)宣传报道组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3. 恢复运输(1)当铁路线路、设备抢修完毕,经相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恢复正常运输。
(2)指挥部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执行本预案。
五、应急保障1. 人员保障:各部门、单位要确保应急处置人员充足,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物资保障:储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
3. 装备保障:配备先进的应急救援装备,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4. 财务保障:保障应急处置经费,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顺利进行。
六、预案管理1. 定期修订:根据实际情况,定期修订本预案,确保预案的实用性、有效性。
2. 宣传培训:加强对应急处置人员的宣传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 预案演练:定期组织开展预案演练,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山体滑坡治理方案
山体滑坡治理方案山体滑坡是指在山区地形较为陡峭且地层结构不稳定的地方,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原因导致的山体松动、坍塌,形成山体滑坡。
这种自然现象在我国山区较为常见,给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开展山体滑坡治理工作对于加强自然灾害防范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治理原则山体滑坡治理应把减轻灾害风险和增加生态效益作为目标,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山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宗旨。
治理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预防为主。
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预警、监测和预防,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防止山体滑坡发生。
2.综合治理。
采用多种手段,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解决治理难题,达到治理效果的最大化。
3.因地制宜。
根据区域特点、地质气候等因素,制订差异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治理措施,实现针对性治理。
基于上述治理原则,山体滑坡治理方法种类繁多,应根据具体情况和治理要求予以选取,下面罗列几种常见的方法:坡面保护坡面保护是在山体滑坡的基础上,通过坡面覆盖、加固措施等方式,保护坡面不被侵蚀,降低坡面失稳的风险。
常见的坡面保护措施包括:加固预裂缝、替代桩和纤维加固等技术。
开挖治理开挖治理是通过在山体滑坡区域内开展钻孔、导洞等方式,降低局部地质应力,使其得到释放和调整,以达到控制和削减山体滑坡危险程度的目的。
常见的开挖治理技术包括:夯实加固、分层开挖、挖台治理等方式。
工程防护工程防护通过建设治理设施等方式,对山体滑坡危险区域进行有效的防御,并在必要时采用生物工程和土木工程合理地规范山体斜坡、河床及其附属地质体系,实现治理效果的最大化。
常见的工程防护措施包括:插爆降负荷、钢支撑降负荷、喷桩降负荷等技术。
通过种植合适的绿色植物,加强地表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从而增强山体滑坡防御能力。
常见的生物治理措施包括:增草护坡、景观植被、浸土植育等技术。
总结山体滑坡治理是我国山区发展和自然灾害防范的重要方面,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治理原则选择适宜的治理方法,彻底消除山体滑坡隐患,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促进山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铁路路基滑坡治理工程方案
铁路路基滑坡治理工程方案一、工程概况随着铁路交通的快速发展,铁路线路建设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工程项目。
然而,在铁路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经常受到地质灾害的影响,其中滑坡是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
滑坡不仅会影响铁路线路的正常运营,还可能对安全和稳定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对铁路路基滑坡进行治理工程是至关重要的。
本工程旨在分析铁路路基滑坡的形成原因和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案,以确保铁路线路的安全和稳定运营。
二、滑坡形成原因分析铁路路基滑坡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通常与地质条件、气候、水文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对滑坡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以便针对性的进行治理工程设计和施工。
1. 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和断裂带等因素对滑坡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例如,存在黏性土壤层和易发生滑动的岩层等都是滑坡形成的重要因素。
2. 斜坡坡度斜坡坡度是导致滑坡的主要因素之一,坡度过大会导致土壤松动,从而引起滑坡。
3. 气候和水文降雨的频繁和降雨量的大,会使得地表土壤变得饱和,从而增加滑坡的发生可能性。
4. 人为因素人为开采和挖掘等活动也会破坏地质结构,导致滑坡的发生。
根据以上原因分析,本工程将对不同的滑坡形成原因进行相应的治理措施,以实现对铁路路基滑坡的全面治理。
三、滑坡治理工程方案1. 地质勘察与分析首先需要对滑坡所在地段进行地质勘察和分析,以了解地质条件、地层结构、岩性、坡度和水文等情况,从而为后续治理工程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2. 监测与预警在治理工程施工前,需要对滑坡地段进行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滑坡动态,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3. 加固工程对于地质条件复杂、斜坡坡度陡峭的滑坡地段,需要进行土方加固和护坡工程,以增加滑坡地段的稳定性。
4. 排水工程在水文条件复杂的滑坡地段,需要进行排水工程,以减少土壤饱和度,减轻滑坡的发生可能性。
5. 植被恢复对于人为因素引发的滑坡地段,可以通过植被恢复工程,以增加滑坡地段的抗滑性。
铁路旁山体滑坡应急预案
铁路旁山体滑坡应急预案
一、预警机制
建立一个有效的预警系统是预防山体滑坡的关键。
通过地质监测设备和气象数据,实时监
控山体的稳定状况和降雨量,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启动预警机制。
二、应急响应
一旦接到预警,应迅速启动应急响应计划。
这包括立即通知所有相关人员,包括司机、车
站工作人员以及维修团队,并采取必要措施,如暂停列车运行,确保乘客和员工的安全。
三、疏散与救援
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疏散行动。
对于被困或受伤的人员,应迅速展开救援行动,并与当地医疗救援机构合作,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救治。
四、交通管制
发生山体滑坡时,相关路段必须进行交通管制,防止其他车辆进入危险区域。
同时,应及
时向公众发布信息,告知他们改变行程或选择其他路线。
五、抢修与恢复
待情况稳定后,组织专业团队对受损铁路进行抢修。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快恢复铁路
运输服务。
六、后续监测与评估
滑坡事件发生后,应对受影响区域进行长期监测,评估可能的二次滑坡风险,并根据此次
事件的经验教训,更新和完善应急预案。
七、公众沟通与教育
在整个应急过程中,与公众的沟通不可忽视。
通过媒体发布准确信息,避免恐慌,并对沿
线居民进行山体滑坡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八、总结与反馈
对整个应急过程进行总结,收集各方面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应急预案,提高未来应对类
似灾害的能力。
试论山区铁路路基边坡病害的成因及其整治措施
试论山区铁路路基边坡病害的成因及其整治措施山区铁路路基边坡病害是指在铁路路基边坡上发生的各种地质灾害,如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对铁路线路及列车运行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对山区铁路路基边坡病害的成因及其整治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山区铁路路基边坡病害的成因1. 地质条件山区地质环境复杂,地震、地貌、气候、岩土等因素影响着铁路路基边坡的稳定性。
地震和地壳运动会导致地层变形和岩石破裂,增加边坡滑坡、塌方的危险性。
山区地形复杂,地势陡峭,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岩体坡体滑移等地质灾害,对路基边坡稳定性造成威胁。
湿润的气候条件会加速岩体风化和侵蚀,增加边坡病害的发生概率。
2. 人为活动山区铁路线路穿越人迹罕至、植被覆盖较密的地域,同时又需要进行大量的土方工程和爆破作业,这些人为活动会破坏原有的地质结构,加剧边坡病害的发生。
铁路线路周边的开发和建设也会增加边坡病害的风险,如乱堆乱放、违法采矿、违法建房等行为。
3. 水文因素山区气候湿润,多雨季节降水量大,水文过程活跃,巨大的水力作用也是造成边坡病害的重要因素。
雨水渗入地层,增加了边坡的稳定性风险。
山区的河流、溪流水势汹涌,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路基边坡构成直接威胁。
二、山区铁路路基边坡病害的整治措施1. 加强科学勘察铁路路基边坡的病害整治首先需要对铁路线路周边的地质环境进行详细的勘察和分析,了解地质构造、地层情况、地下水位、斜坡稳定性等相关信息,严防盲目施工和不完善的方案设计。
2. 提高设计标准针对山区铁路路基边坡病害频发的特点,应加大路基边坡的设计标准,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
采取适当的边坡倾斜度和过渡坡高,合理设置排水措施以及使用合适的边坡支护工程。
3. 加强监测预警针对山区铁路路基边坡病害,应加强现场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实施实时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警,采取措施加以维修和加固,确保路基边坡的稳定性。
4. 生态修复对山区铁路线路周边的植被进行生态修复,适当的植被覆盖可以降低边坡的裸露程度,减少坡面的侵蚀和降水的冲蚀作用,提高路基侧坡的稳定性。
某隧道进口山体滑坡治理措施分析
某隧道进口山体滑坡治理措施分析介绍了某隧道进口浅埋偏压段山体滑坡情况及治理措施,着重阐述了锚索桩施工工艺,可供类似隧道施工借鉴。
标签:隧道;浅埋偏压;滑坡治理;锚索桩施工1 病害原因分析由于洞内严重变形,地表山体变形严重,山体有产生大面积滑坡的可能性,根据勘察地表、地表监控量测及洞内围岩量测成果,在开挖的过程当中其主要的病害就是在于区段内为中浅层堆积滑坡体,机械的震动等因素容易扰动围岩,如果过程中作业面为右侧偏压,卸荷松动区域又得不到有效的控制,风化较强或完全风化的层面很容易出现塌滑,这就使得隧道开挖初期使用的支护极易发生变形。
2 整治措施2.1 洞内支护加强为有效的缓解测压所带来的对初期支护所造成的损害,我们可采用在受测压线路旁的拱腰至边墙区域加设10米长直径为32毫米的中空注浆锚杆。
对于初期支护地段,应拆除支护,保证预留变形量大于或等于30厘米。
系统锚杆应采用长度3.5米直径25的注浆锚杆,杆间间距保持在3米,厚度应为20厘米。
2.2 锚固桩对应左侧面应采用锚固桩加固的方式,设桩时应注意桩与桩之间的间距要保持在5米一根桩,状体的截面大小应为2米×2.25米,长度为22米,桩身的主体采用C20钢筋混凝土,护壁厚0.25m。
3 锚索桩施工工艺3.1 锚索桩桩身施工工艺(1)施工准备:测定桩位,平整场地,安装井架,铺设出碴道路,准备后续所需的相关器材以及在井下使用的排水照明等设施,另应工作前设置相关的变形、位移标志。
(2)桩孔开挖;桩身开挖;桩孔开挖时,必须跳桩(2根以上)开挖,井口挖至2m深时,即可立模灌筑第一节钢筋混凝土护壁,并略高出原地面。
石质风化破碎或有地下水出露地段,每节开挖1m左右灌注一节钢筋混凝土护壁,以风镐开挖为主,局部可配合风枪。
应注意开挖的顺序,由中间向井壁方向作业。
(3)出碴:井内采用人工装碴,使用卷扬机做提升设备出碴;护壁支撑:为保证维护施工全过程的安全并保证护壁的施工质量,桩身在施工过程中应坚持边挖边护的方式。
山区铁路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
底部又未设封闭层 , 地下水长期积 蓄浸泡基底 页岩 , 成新 滑面 , 形
以致该工程 17 9 0年 5月竣 工 , 17 于 9 4年 9月 再度 下滑 , 成事 造 故, 中断行 车。再次 整治所 用支挡 圬工 , 原设计 挡墙 之工 程量 较
反 增 大 60 0m 。 0
在设计桩的理论和计算方法上 , 也有一些新 认识 。同时还进
行 了一些抗滑桩 的测试 、 分析工作 , 初步 已有较系统 的设计方 法。 由于新 的线路 、 地区 , 总有新 的滑坡 问题 , 需要 摸索 探讨 , 以免错 误重犯 。必须注意路基少挖少填 , 避免深路堑产生滑坡 。
暴露 , 有的老滑 坡复活 或在老 滑坡体 上又产 生 了新 的滑 坡 , 的 有 滑坡范 围扩大 , 某些 整治工程 失效 , 严重影响 了行车。 目前正抓 紧
高边坡普遍 , 临空面大 , 以设 置有 效的坡脚支 挡 , 车站地段 既难 在
更难用明洞遮拦 、 支挡 。 3 滑坡受外 部条件 变化 的影响 , 以预见。河流 冲刷 坡脚 , ) 难
步加 强 , 以致未能得到彻底整治 。
2 0世纪 6 o年代 后期 , 接受 了先期修建铁路经验教 训 , 在选线 中, 尽量绕避 了大 量严 重 滑坡 区群 , 意 了综合 考 虑工 程 方案 。 注 但 一些 复杂滑坡整治 工程仍 多 出现在车站 挖方 、 口, 洞 同时又 陆
拟定有效措施 , 以致在线路运营后陆续 出现滑坡 病害。
有根治。对已发现 滑坡有 的做 了第一 期工程 , 留待观测后 效再补 强 , 的滑坡高 出路 面 以上 , 以判 定其 对线 路 的危 害 , 有整 有 难 没 治。滑坡滑动往往具有蠕动 、 挤压 、 动阶段 , 发展速度 随外 界 滑 其 影响而变 , 有的时间甚长 , 短期 内不容 易觉察 , 下决心采 取重大 难 工程 措施 。因此 , 对滑坡 稳定 演变 预见分析 , 仍需 狠下工夫 , 提高
山区铁路隧道山体滑坡的治理
山区铁路隧道山体滑坡的治理摘要:针对隧道滑坡区的地质概况及地形地貌和围岩结构面特征,通过施工观测,分析并确定了滑动面,制定了洞外、洞内两套治理方案,并对主方案抗滑桩的安排及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到达了综合整治滑坡的目的。
关键词:滑坡成因,稳定性评价,整治,抗滑桩1. 工程概况1.1 滑坡区地质概况XX隧道为南北向,长约。
其北洞口位于地域性北北东向回山-河姆渡断裂带南段,任胡岭北坡。
地表断续出露,局部操作了第三纪玄武岩的喷发。
此断裂带在垂直方向上断距在数百米以上。
1.2 滑坡区地形、地貌隧道北洞口处于一个北东东向小山梁上,小山梁是两条北北东向小溪的分水岭。
山梁搞高程在367.3~,洞口底板高程约为293m,相对高差70m。
滑坡段地形等高线明显凸出于两侧较平直的等高线,显示出滑坡体与两侧稳定山体间有不同的地质特征。
相对而言,此处山梁高度也低于两侧,是岩石易于风化的原因。
1.3 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隧道围岩依据任胡岭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汇报资料,右线洞口〔K85+220〕至K85+332间为Ⅱ类围岩,是BF1、BF2断裂破碎带通过地段。
岩石呈角砾、碎石状松散结构,节理〔裂隙〕很发育。
RQD=0~10%。
因此,围岩完整性、稳定性差。
开挖易发生大有坍塌、掉块。
左线自洞口〔K85+200〕至K85+296间为Ⅱ类围岩,是BF1通过地段。
呈角砾、碎石状松散结构,节理裂隙很发育,RQD=0~10%。
围岩完整性、稳定性差,易产生坍塌、掉块。
而且隧道施工中出现了冒顶、地表陷落,山体开裂、滑坡。
断层破碎带的规模比估量的大。
滑坡区围岩结构面特征在滑坡区的自然露头和人工露头上测量了节理发育情况和节理产状。
露头区节理发育,每平方米在12条以上。
节理产状倾向北西为主,与地形坡向相一致,倾角30°~60°,接近或略大于地形坡度;其次为倾向南南西,倾角10°~25°或40°~70°。
山体滑坡情况汇报治理措施
山体滑坡情况汇报治理措施近年来,我国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其中山体滑坡成为了一大隐患。
山体滑坡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也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因此,及时了解山体滑坡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至关重要。
一、山体滑坡情况汇报。
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山区地质灾害中,山体滑坡占比较大,尤其是在雨季和地震后容易发生。
山体滑坡不仅造成了土地的沉降和破坏,还会导致山体崩塌,危及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过去的几年中,各地山体滑坡频发,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二、治理措施。
1. 加强监测预警,针对山体滑坡的发生,我们需要加强对山体的监测预警工作。
利用现代化的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对潜在滑坡点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启动预警机制,通知周边居民进行疏散避险。
2. 加强土地整治,对于已经发生滑坡的地区,需要进行土地整治工作。
通过植被的植被恢复和地质修复,加固滑坡地带的土地,减少土壤的流失和沉降,从根本上减少山体滑坡的发生。
3. 完善应急预案,针对山体滑坡,我们需要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
一旦发生山体滑坡,需要有清晰的处置流程和应急救援方案,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救援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 加强宣传教育,山体滑坡是一种自然灾害,但也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山体滑坡的危害和预防知识。
通过举办讲座、宣传海报等形式,提高居民的自我防范意识,减少山体滑坡带来的伤害。
5. 加强政府管理,政府需要加强对山区地质灾害的管理和监督,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山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同时,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山区地质灾害的应对能力。
三、结语。
山体滑坡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
只有通过加强监测预警、加强土地整治、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宣传教育和加强政府管理等多种措施的综合施策,才能有效地减少山体滑坡带来的危害,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公路山体滑坡解决方案
公路山体滑坡解决方案
公路山体滑坡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会给公路交通和周边居民带来严重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一些解决措施:
1. 加固山体:对于容易发生滑坡的山体进行加固处理,可以采用植物防护、护坡工程等方式来增加山体的稳定性。
2. 设立警示系统:在公路附近安装滑坡预警系统,能够及时获取山体滑坡的信息,为公路交通提供预警和保护。
3. 应急方案:制定山体滑坡应急预案,包括疏散路线、人员转移和物资储备等,以便在发生滑坡时能够快速采取行动。
4. 加强监测:定期对山体进行监测,包括地质、地下水位和地表变形等指标的测定,能够提前发现山体滑坡的迹象,采取相应的措施。
5. 减轻车辆压力:减少在山区公路上的车辆数量和车辆负载,避免车辆超载和长时间停留在山体滑坡风险区域。
6. 勤于清理:定期对公路上的杂物和泥石进行清理,保持公路的畅通,减少因杂物和泥石堵塞而引发的山体滑坡风险。
7. 拓宽公路:对于比较险急的路段,可以考虑拓宽公路,增加交通流量,减少单点异质压力。
8. 建立绿化带:在山坡上种植适应性强的植物,形成绿化带,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地表覆盖层,提高山体的稳定性。
9. 强化管理:加强对公路附近矿山、建筑工地等活动的监管,避免因人类活动引发山体滑坡。
10. 加强科研与教育:加强对山体滑坡的科研研究,提高公众对山体滑坡的了解和防范意识。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公路山体滑坡解决方案,通过综合运用这些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减少山体滑坡对公路和周边社区的影响,确保公路安全畅通。
山体滑坡治理方案
山体滑坡治理方案什么是山体滑坡?山体滑坡指的是岩石、土壤或岩层沿坡面滑动或从原位移动,并变成固态通体流动的现象。
它是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地形、结构或工程上的稳定性破坏所引起的。
山体滑坡的原因很多,比如:自然因素、人为活动等。
在山区,山体滑坡非常常见,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治理方案治理山体滑坡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疏浚排水、加固支护、减轻荷载、切断水源、加固地基、改善土质、修建防护工程等。
疏浚排水山体滑坡大多与水有关,所以疏浚排水是关键环节之一。
从水源入手,对水源进行科学治理,尽量减少水流对山体的侵蚀,防止滑坡的发生。
此外,还需对山体内部进行排水处理,降低土壤含水量,增加土体稳定性。
加固支护是治理山体滑坡不可少的措施之一。
加固支护可以采用拦石墙、钢丝网、格栅支撑、灌浆加固等方法,以加强山体土体的连续性和抗剪性,使山体滑坡得到有效治理。
减轻荷载长期以来,人们在山区建房、种地、运输等活动时,都要在山体上进行大量土方工程。
这些土方工程常常是诱发山体滑坡的重要因素。
我们可以通过减少土方作业量、勘探和利用矿物资源、减少运输车辆数量等方式来减轻荷载。
切断水源大量的水流会对山体造成破坏,所以切断水源也是治理山体滑坡的重要方法之一。
可通过在山体上设置板障、压实石坎、封堵裂隙等,以隔离水流,从而有效避免水流对山体的破坏。
加固地基改善山体土壤的工程措施是治理山体滑坡的重要内容之一。
加固地基可以采用土层循环加固、地基灌浆、地锚加固等技术手段,使土壤的抗剪强度增强,从而大大提高山体的稳定性。
卫星遥感和地面勘探是发现山体滑坡的重要工具。
在确定治理方案之前,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山体土壤的特点和组成,为选择合适的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修建防护工程防护工程是治理山体滑坡的关键措施之一。
如自然防护林、种植草皮、修建排水沟、建设石墙等。
防护工程的总体设计要充分考虑建筑、水文、土质等因素,以确保防护效果。
结论山体滑坡治理是一个综合性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措施来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试论山区铁路路基边坡病害的成因及其整治措施
试论山区铁路路基边坡病害的成因及其整治措施山区铁路路基边坡病害指的是山区铁路路基边坡出现的各种损坏和破坏现象,主要包括滑坡、塌方、崩塌、泥石流等。
这些病害给铁路运输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整治措施。
本文就山区铁路路基边坡病害的成因及其整治措施进行探讨。
山区铁路路基边坡病害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条件:山区地质多变,存在着不稳定的地质构造和松散的地层,容易导致边坡松动、沉降和溶蚀,加剧了边坡病害的发生。
2. 水文条件:山区雨量大,地下水含量高,降雨集中时容易形成地下水渗流和流动,增加了边坡失稳的风险。
3. 地震活动:山区地区地震活动频繁,地震震源的液化作用可能导致边坡发生滑坡、塌方等病害。
4. 人为活动:山区人口密集,人类的开发活动如挖掘、爆破、滥伐等都会影响边坡的稳定性,引发边坡病害。
1. 强化边坡支护:采用加固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筋喷射等来增加边坡的抗滑和抗压能力,确保边坡的稳定性。
2. 加强排水措施:采取排水沟、截水沟等措施,及时排除边坡内的地下水和雨水,降低地下水位,减少边坡滑动的可能性。
3. 提高监测水平:增设边坡位移监测仪器,及时监测边坡的位移变化,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能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止边坡病害的扩大。
4. 综合防治:从地质环境、水文环境等多方面考虑,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理,如合理布置排水系统、避免破坏山体生态,提高边坡的整体稳定性。
5. 增强风险意识:加强边坡病害防治的宣传教育,引导居民和相关从业人员增强自我防范意识,避免在潜在边坡病害区域从事危险活动。
山区铁路路基边坡病害的成因和整治措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水文、人为等多种因素,通过强化支护、加强排水、提高监测、综合防治等手段来保证山区铁路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试论山区铁路路基边坡病害的成因及其整治措施
试论山区铁路路基边坡病害的成因及其整治措施山区铁路是连接山区与外界的重要交通运输工程,其建设和运营受到了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路基边坡病害方面,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从山区铁路路基边坡病害的成因及其整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山区铁路路基边坡病害的成因1. 地形因素:山区地形地势陡峭、地形复杂,易发生地滑、滑坡等自然灾害,导致边坡病害的频发。
2. 气候因素:山区气候多变,降雨量大,易发生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引发边坡松动甚至崩塌。
3. 地质因素: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岩层松散、断裂、岩溶等地质问题常导致边坡失稳。
4. 人为因素:山区铁路周边的大规模开发和建设活动,如采矿、采石、道路建设等均会对边坡稳定性造成破坏。
山区铁路路基边坡病害的成因不仅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还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整治措施来保障铁路的安全运行。
1. 加强勘测和监测:在山区铁路建设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测和边坡稳定性评估,对潜在的边坡病害进行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防范风险。
2. 强化加固措施:对存在边坡病害的路段,采取加固措施,如植被覆盖、边坡加固、防护构筑物建设等,增强边坡的稳定性。
3. 采用合理排水设计:在山区铁路路基边坡设计中,应合理设置排水系统,及时排除雨水和地下水对边坡的侵蚀,减少因水土流失引发的边坡病害。
4. 定期维护和保养:山区铁路路基边坡病害整治后,需进行定期的巡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路基边坡病害的隐患,保障铁路的安全运行。
5. 建立科学管理制度:对山区铁路路基边坡病害的整治工作,应建立健全的管理与监督体系,加强对铁路运营单位和施工单位的监管,确保整治措施的落实和效果。
山区铁路路基边坡病害的成因复杂,整治措施需多方面综合考虑,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来保障铁路运营的安全稳定。
也需要加强对山区铁路路基边坡病害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提高铁路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以适应山区铁路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公路山体滑坡整治方案
公路山体滑坡整治方案随着城市化发展的加速,公路建设已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交通工具得以快速运输,全面提升了城市交通运输质量和效率。
但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山体滑坡往往会成为公路建设的一大阻力,给行车安全带来潜在危险,因此,对于公路山体滑坡的整治方案变得至关重要。
整治方式为了拟定出可行的公路山体滑坡整治方案,需要对于山体滑坡的发生原因和特征进行细致的分析,以确定合理的治理方式。
一般情况下,山体滑坡的治理可分为几个步骤:1. 采取有效措施在山体滑坡的治理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措施来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常用的措施包括:•采取浅层抽水排泄措施•采取深部注浆加固等地下水治理措施•导体网加固地表,振捣预压,提高地基强度•安装底部防护网、遮盖等山体防治措施•加固山体并对其进行加护2. 增强技术治理应该通过增强技术治理方案,达到快速、经济和高效的效果。
在技术方面,需要对土与石的物理机理、力学特征和工程框架进行充分的研究,选择最优的技术方案,以达到科学、合理和可靠的目的。
3. 结合实际情况整治方案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
公路山体滑坡的复杂性以及城市化的不断扩大,需要针对不同地质特征、地球物理条件、工作效率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依据实际情况修订和完善整治方案。
整治方案在制定公路山体滑坡整治方案时,需要根据采取的措施、技术和实际情况,采用符合实际情况的整治方案。
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1. 响应式措施响应式措施是指当山体滑坡危险已经显露出来,并且已经造成了交通或者其他方面的影响的情况下,就需要采取一些临时的应急措施。
在响应式措施中,应尽量采用简单、快捷、经济的手段,例如临时隔离,路面抢修等,以缓解交通安全压力。
2. 处理式措施处理式措施是指针对山体滑坡,采取一些手段进行治理,以达到消除山体威胁,保证公路通行安全的目的。
常用的整治方案包括加固、固结、排土、掘槽等。
3. 预防式措施预防式措施是对山体滑坡的潜在危险进行治理。
山体滑坡冲毁隧道工程方案
山体滑坡冲毁隧道工程方案一、山体滑坡冲毁隧道的预防和监测1.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包括地质监测设备、卫星遥感技术、数字地图等,提高对山体滑坡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特别是对于易发生滑坡的区域,需要加强监测频率,及时发现潜在的滑坡风险。
2. 加强隧道设计与施工在隧道设计和施工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地质灾害的可能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设置梁柱支撑、挤压杆、引导壁等结构。
同时,对地下水、地下裂隙等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和评估,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3. 定期检测和维护对已经存在的隧道工程,需要定期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结构安全检测,及时发现隧道结构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维护措施,确保隧道的安全性。
二、山体滑坡冲毁隧道的紧急处置1. 人身安全和紧急撤离在山体滑坡发生后,第一时间需要做好人员的撤离工作,确保所有在隧道内的人员能够尽快、安全地离开事发现场。
同时,派遣专业的救援队伍到达现场,对伤者进行救治和紧急救援。
2. 清理滑坡堆积物随着山体滑坡的发生,会有大量的岩石、泥土等滑坡堆积物堵塞隧道口,这会给紧急处置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此,需要迅速组织清理工作,采取自上而下、有序清理的方式,确保隧道能够及时通行。
3. 检测隧道结构安全在清理过程中,需要对隧道结构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测,确保隧道内部结构安全性。
需要注意存在可能的裂缝、坍塌等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紧急修复,以防止二次灾害的发生。
4. 应急通行方案在隧道被山体滑坡冲毁后,需要尽快制定临时通行方案,确保周边交通能够正常进行。
可以采取绕行道路、建设临时桥梁等方式,满足基本的通行需求。
三、山体滑坡冲毁隧道的修复工程1. 地质勘查与评估在山体滑坡冲毁隧道进行修复工程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地质勘察与评估工作,评估滑坡原因、滑坡规模、滑坡影响范围等情况,为后续的施工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2. 隧道结构修复依据地质勘察与评估结果,对隧道结构进行全面修复,包括清理滑坡堆积物、修复损坏的隧道壁、顶板等,确保隧道的安全通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区铁路隧道山体滑坡的治理摘要:针对隧道滑坡区的地质概况及地形地貌和围岩结构面特征,通过施工观测,分析并确定了滑动面,制定了洞外、洞内两套治理方案,并对主方案抗滑桩的布置及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达到了综合整治滑坡的目的。
关键词:滑坡成因,稳定性评价,整治,抗滑桩1. 工程概况1.1 滑坡区地质概况**隧道为南北向,长约1.9km。
其北洞口位于区域性北北东向回山-河姆渡断裂带南段,任胡岭北坡。
地表断续出露,局部控制了第三纪玄武岩的喷发。
此断裂带在垂直方向上断距在数百米以上。
1.2 滑坡区地形、地貌隧道北洞口处于一个北东东向小山梁上,小山梁是两条北北东向小溪的分水岭。
山梁搞高程在367.3~373.4m,洞口底板高程约为293m,相对高差70m。
滑坡段地形等高线明显凸出于两侧较平直的等高线,显示出滑坡体与两侧稳定山体间有不同的地质特征。
相对而言,此处山梁高度也低于两侧,是岩石易于风化的缘故。
1.3 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1.3.1 隧道围岩根据任胡岭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资料,右线洞口(K85+220)至K85+332间为Ⅱ类围岩,是BF1、BF2断裂破碎带通过地段。
岩石呈角砾、碎石状松散结构,节理(裂隙)很发育。
RQD=0~10%。
因此,围岩完整性、稳定性差。
开挖易发生大有坍塌、掉块。
左线自洞口(K85+200)至K85+296间为Ⅱ类围岩,是BF1通过地段。
呈角砾、碎石状松散结构,节理裂隙很发育,RQD=0~10%。
围岩完整性、稳定性差,易产生坍塌、掉块。
而且隧道施工中出现了冒顶、地表陷落,山体开裂、滑坡。
断层破碎带的规模比预计的大。
1.3.2 滑坡区围岩结构面特征在滑坡区的自然露头和人工露头上测量了节理发育情况和节理产状。
露头区节理发育,每平方米在12条以上。
节理产状倾向北西为主,与地形坡向相一致,倾角30°~60°,接近或略大于地形坡度;其次为倾向南南西,倾角10°~25°或40°~70°。
1.3.3 地下水从区域水文资料及勘察资料看,滑坡区地下水主要为基岩破碎带网状裂隙水,第四系坡残积土层较薄,且孔隙潜水随季节变化大。
总体水量较少。
在右洞施工中K85+295处从拱部左侧突发涌水,水柱直径达30cm,统计涌水量达10000多立方米。
2. 滑坡特征2.1 滑坡过程据隧道施工单位考察的资料, 12月7日晨,隧道上方小山梁地表发现开裂、下沉。
开裂裂隙宽5~10cm,下沉20cm左右。
滑坡周界在平面上呈肾形,但西侧和下部(洞口上方)未出现。
有滑坡发生前26天,右洞上导开挖掘进至K85+295时,从拱部左侧突发涌水。
水柱直径达30cm。
约10多小时,统计涌水量约10000多立方米。
11月25日量测发现K85+288.5~K85+294.5段边墙支护变形突然加大,变形量达25cm。
12月24日14时21分,隧道左线FK85+270~295段发生坍塌。
时隔4小时后,右线K85+270~280段二衬拱顶开裂,砼剥落并有变形下沉。
此前,在7月,右洞在施工作业中出现冒顶并产生地表陷落漏斗。
漏斗口直径约20cm 左右。
自滑坡发生后,施工单位在地表设点,每天定时进行滑移变形观测。
同时,对洞内进行拱顶下沉及净空收敛量测。
2.2 滑坡特征滑坡位于北北东向区域性压扭性断层破碎带及其伴生的南北向张性断裂带交会处,北北东向断层带倾向南东东,倾角80°~90°。
南北向断裂带近直立,略向西倾。
滑坡体在地表所见的上部滑床倾向与断裂带倾向相反,即倾向北西,倾角80°~90°。
滑坡周界在平面上呈肾状,中部略有收缩。
南北向,与隧道方向基本一致。
其宽度范围包容了双隧道,并各向隧道轴线外扩8~15m。
两侧以小沟为边界。
滑坡上部边界自山梁脊部开裂,直立或陡立。
有2条,间距最大处约7.5m,内侧一条向东、西两侧逐渐与外缘裂口相交合并。
东侧边界较连续,西侧不连续;下部边界不明显,总体收敛于隧道洞口上方右洞仰坡坡面,高程大于隧道底板。
在滑坡体的下部,右洞轴线K85+270左侧, 7月形成了一个平面直径约20m的陷落漏斗。
漏斗壁出露的岩石成松散碎块状。
块径一般在数厘米至二、三十厘米,大于五、六十厘米者则很少。
地质勘察表明,滑坡体表层粘土混碎石或碎石混粘土,厚仅0.4~4.5m,下部为坚硬的碎裂状火山岩。
岩性有火喷出的酸性熔结凝灰岩,侵入的脉状霏细斑岩、英安玢岩。
钻探取芯度较高段岩芯长度也较短,多为数厘米至十余厘米,RQD值很小。
除ZKD-1、D-4孔下部岩芯比较完整。
岩芯上节理发育,一般在3组以上。
部分节理有石英或方解石细脉胶结,部分为闭合状或开启状,节理面常见黄褐色氧化带,宽数毫米至1厘米,是地下水长期浸泡、氧化的结果。
在隧道左洞FK85+242和FK85+251两处隧道工程收敛量测记录中可以看到,自12月22日至翌年1月1日的20天时间中,前者总收敛量为35.1mm,后者为41.3mm。
说明山体内部应力较外部为大。
因此,从斜坡发生过程和破坏形式看,可视为因下伏岩层压缩(掘空),斜坡沿破碎岩体内较陡的结构面发生整体下坐(错)位移,属于坐(错)落。
2.3 滑动面的确定根据野外地面地质调查,钻孔编录资料,隧道二衬支护后洞顶、洞壁破损位移资料综合确定。
滑坡上部(后缘滑坡壁)地表边界清楚,明显开裂和滑移沉降;滑坡东侧边界土层中裂隙发育,截水沟有规律性的开裂。
由于隧道随掘进二衬支护,高强度钢筋混凝土支撑后未产生明显滑坡舌,即未发现滑坡前缘边界,但在洞壁上可以看到总体倾向北、雁形斜列的张裂隙,这就是潜在的滑移面。
3. 滑坡原因及其稳定性评价3.1 滑坡原因根据钻探勘察资料和地表地质调查,造成山体滑坡的原因如下:(1) 滑坡山体由区域性断层破碎带及其伴生的次级张性破碎带内的充水、松散岩石(断层角砾、断层泥)组成,表层坡残积土层较薄。
滑坡没有发生在坡残积土层内或其与破碎带基岩间。
(2) 隧道内大量涌水使断层破碎带的稳定失去平衡,空间受到压缩,是造成山体坐(错)落、滑坡的直接原因,是塌方、冒顶的继续。
但是,即使没有大量涌水,隧道开掘后,破碎带内的力平衡遭到了破坏,在今后的水文条件变化和使用过程中的振动等原因,也会造成隧道上方山体坐(错)落和滑坡,对隧道造成损坏或破坏。
(3) 隧道洞口坡前及上方仰坡的开挖,造成山坡上部有了临空面,使原山坡的平衡遭到破坏,这是肾形滑坡下半部产生诱导滑动的原因。
3.2滑坡稳定性评价根据滑坡区露头节理测量统计,节理倾向与坡向基本一致,倾角接近或略大于坡角,也与滑坡主滑线方向一致;滑床走向也与BF1断裂走向一致。
因此,滑坡从宏观上看,处于不稳定状态。
隧道穿越的任胡岭山体,北坡下部为压扭性断层带,倾向南东东。
带内为糜棱岩火山岩、断层泥,是很好的隔挡水岩土层;上部为角砾、碎石状松散结构的断层角砾岩和节理发育区,是极好的赋水带。
当大量地下水流失后,山体将有一个平衡,压缩过程。
因此,在今后水文条件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滑坡及隧道的损坏将会有所发展。
由于斜坡的复杂性,准确的灾害评价取决于是否能正确认别诱导斜坡不稳定的因素。
根据勘察成果及滑坡发生、发展和形态特征,按滑坡的分类,任胡岭滑坡应属于工程滑坡,是斜坡沿破碎岩体较陡的结构面发生整体下坐(错)位移。
因此,从隧道穿越的任胡岭岩体现状看,继续掘进,处置不当势必引起滑坡的发展,导致严重破坏。
4. 滑坡治理在彻底根治山体滑动、保证隧道安全的指导思想下,按照先洞外,后洞内,边施工,一次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对滑坡进行整治。
具体处理步骤和治理方案如下:4.1 洞外治理方案(1)为准确及时地掌握滑坡发展动态,坚持每天定时对观测桩进行量测。
(2)用粘土填塞裂隙。
对地表裂缝,用粘土填塞并整平夯实(已做好),以防止地表水继续通过裂缝直接渗入滑坡体而进一步弱化岩层面。
(3)在地表开裂范围外5m修建截水沟,阻止左洞右侧山坡地表水进入滑坡体;(4)将左右洞明洞接长,两洞之间设重力式挡墙将两洞门连接成一体,明洞顶回填,层层夯实,对滑坡体起到反压作用,并对仰坡进行护砌;(5)设置抗滑桩;(6)将滑坡体内的两处塌陷夯实填平,防止地表水下渗。
4.2洞内的整治与加固由于受滑坡体的挤压,隧道左、右洞的二衬不同程度地被破坏,建议对损坏的二次衬砌进行补强加固。
(1)洞内二衬设置测点(拱顶下沉和拱脚水平收敛),坚持定时量测,以确定二衬变形的稳定性。
(2)塌方体超前注浆以形成6m厚的承载拱,使应力合理分布;(3)施做超前大管棚,并在管棚内注砂浆,其目的是为后续施工创造安全条件,同时,也改善围岩的应力分布;(4)施做初期支护,初期支护中设计有20b工字钢支撑;(5)FK85+200~+230 和K85+220~+260洞底注浆,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和抗滑能力;(6)对左洞内塌体的处理,先将掌子面封闭,然后采用大管棚注浆,固结坍体,结合超前小管棚支护,短台阶开挖,强支护,紧衬砌方案进行处理。
初期支护参数如下:钢拱架间距0.5m;网喷砼按Ⅱ加进行,超前小管棚直径为42cm,环向间距40cm,长3.5m外插角70—100。
(7)对二衬已开裂、掉块的地段,采用钢轨进行临时加固;同时对衬砌后背进行注浆,有效地填充衬砌裂缝和衬砌与围岩间的空隙。
注浆由外向里,从边墙到拱顶自下而下进行。
注浆完成后,对裂缝进行嵌补。
4.3 抗滑桩的布置及其稳定性分析(1) 抗滑桩的布置在洞内、洞外进行治理的同时,在隧道进口布置抗滑桩。
(2) 下滑力的计算下滑力计算根据国际《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当滑动面为折线时,下滑力计算为:(x-1)式中,取 =0.4; =0; =24kN/m3;计算得支挡处(左洞FK85+196,右洞K85+212)剩余下滑力为1400kN/m~2700 kN/m,滑坡宽度为100m,总的下滑力为205000kN,平均作用在每根桩上下滑力为12813kN。
桩体为长方形,并利用以下矩形截面的斜截面承载力公式进行抗剪强度计算:(x-2)式中:混凝土抗压强度 =12.5Mpa ;箍筋抗压强度 =210 Mpa;箍筋的截=1469.52mm2;桩体截面积 12m2;箍筋间距 0.375m。
由式(x-1)得:单桩最大抗剪力 =15439.0kN。
=15439.0kN > 12813kN,满足强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