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巴菲特之道》有感
巴菲特之道第五章读后感
巴菲特之道第五章读后感读完了《巴菲特之道》的第五章心里头那叫一个舒坦,就像是冬日里晒着暖阳,喝着热腾腾的茶水,整个人都暖洋洋的。
这一章巴菲特老爷子讲的是“投资就是投人”,这话听着简单,但里头的门道可真不少。
老爷子说选公司就跟挑朋友一样,得看人品看能力,还得看是不是一门心思干正事。
这道理谁都懂,可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就像我们平时交朋友,有的人嘴上说得天花乱坠,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有的呢,话不多但靠谱,关键时刻能拉你一把。
公司也一样,领导层要是光会吹牛皮,那这公司多半靠不住;要是领导层脚踏实地,一心想着怎么把事情做好,这样的公司,才值得咱们把钱袋子掏出来。
巴菲特还提到了“护城河”这事儿不是真的有条河围着城堡,而是指公司的竞争优势。
这个优势得够深、够宽,才能让竞争对手望而却步。
就像是村里的老王家,他家种的苹果又大又甜,别人想学但土壤、技术啥的都不是一天两天能搞定的,这就是他的“护城河”。
读完这一章,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投资不光是看数字,还得看人看公司背后的故事。
就像咱们平时买东西,便宜的不一定好,贵的也不一定值,关键得看性价比,看它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其实挺贴近生活的,都是些大白话,但里头的道理,却让人回味无穷。
总之巴菲特老爷子的话,就像是长辈的教诲,听着简单但细细品味,总能发现新意。
这一章让我对投资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明白,不管是投资还是生活,找到对的人,选对的事才是最重要的。
巴菲特之道第五章读后感(1)读完《巴菲特之道》第五章心里头那叫一个舒坦,跟喝了一杯热腾腾的老姜茶似的,暖和提神。
这一章巴菲特老爷子讲的是他怎么挑公司,怎么看透那些数字背后的故事。
他不光看财报,更看重公司的生意模式,还有管理团队是不是靠谱。
巴菲特说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一部分,这话听着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
老爷子眼光独到,他说好公司就像是好马,跑得快还能持久。
他喜欢那种能自己印钞票的生意,现金流充沛,不需要太多再投资,这样的公司,就像是自家后院的金矿,越挖越有。
读巴菲特之道的观后感
读巴菲特之道的观后感你知道吗,以前我总觉得投资是那些西装革履、在高楼大厦里摆弄着复杂图表和数据的金融精英们干的事儿。
但是巴菲特就像是投资界的一股清流,他的投资理念简单得让人惊讶,却又深刻得如同大海。
书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巴菲特那“价值投资”的理念。
这就好比你去菜市场买菜,你肯定想找那些又新鲜又便宜的菜,巴菲特找股票也是这个理儿。
他不看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就一门心思地找那些被低估了价值的公司。
这就像在一堆被人遗忘的宝贝里淘宝,别人只看到表面的灰尘,他却能看到里面的金光闪闪。
而且啊,巴菲特还特别有耐心。
他不会今天买了股票,明天就盼着涨个天翻地覆。
他就像个老农民,把种子种下去,然后静静地等着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这一点对我来说可太有启发了。
我平时就是个急性子,干啥都想立马看到成果。
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在投资的世界里,耐心才是致胜的法宝。
巴菲特还特别看重公司的“护城河”。
这个“护城河”可不是真的河里的防御工事,而是指那些能让公司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优势。
比如说可口可乐的品牌,这就是个超级强大的“护城河”。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可口可乐,这牌子就值老多钱了。
就像在游戏里,有的公司有超级厉害的武器装备,别人想打败它可不容易。
不过呢,读这本书也不是说我读完就立马能成为投资大师了。
毕竟巴菲特那可是在投资的江湖里摸爬滚打了多少年才修炼成的大神。
但是它让我明白了投资并不是赌博,不是靠运气瞎蒙的事儿。
它是有规律可循、有理念可依的。
我感觉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投资界的武林秘籍,虽然我现在还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小虾米,但好歹有了努力的方向。
我现在看那些股票市场的涨跌,就不再是一头雾水,只知道跟着瞎紧张了。
而是会试着用巴菲特的眼光去看看,这里面到底有没有被低估的好机会。
《巴菲特之道 (原书第3版)》读后感
《巴菲特之道 (原书第3版)》读后感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投资智慧的启迪之旅。
作者罗伯特·哈格斯特朗以简洁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巴菲特的成长历程、投资理念和方法,让我对投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可以说是简单而又实用。
他强调对企业的深入分析,关注企业的内在价值,而不是被市场的短期波动所左右。
他主张购买那些被低估的优质企业股票,并长期持有,与企业共同成长。
这种投资策略看似简单,却需要投资者具备坚定的信念、耐心和长远的眼光。
在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巴菲特的恩师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他的“安全边际”原则为巴菲特的投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格雷厄姆认为,投资者应该寻找那些价格低于内在价值的股票,以确保本金的安全。
这种理念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非常有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逐渐变得复杂,“安全边际”也变得越来越难以确定。
然而,巴菲特并没有满足于格雷厄姆的投资方法,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将费雪的成长股投资理念融入其中。
费雪强调企业的成长性和竞争力,认为投资者应该选择那些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
巴菲特将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和费雪的成长股理念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投资风格。
巴菲特的成功并非偶然,他的投资策略建立在对企业的深入研究和对市场的深刻理解之上。
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阅读财务报表、研究行业动态,对企业的管理层和竞争优势进行评估。
他善于发现那些被市场低估的优质企业,并坚定地持有它们,直到市场认识到它们的真正价值。
除了投资理念,巴菲特的生活哲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强调理性和冷静,避免被情绪左右。
他说:“在别人贪婪时要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要贪婪。
”这句话简单而深刻地揭示了投资的真谛。
他还强调了对自己能力圈的认识,只投资于自己熟悉的领域,不盲目跟风。
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投资的知识,更让我明白了投资的本质是对企业的价值评估和对未来的预测。
它教会我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被市场的波动所左右,要有耐心和长远的眼光。
《巴菲特之道 (原书第3版)》读后感
《巴菲特之道 (原书第3版)》读后感《<巴菲特之道>(原书第 3 版)》读后感在阅读完《巴菲特之道》后,我深受启发,感慨万千。
这本书不仅介绍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投资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我不得不承认,巴菲特的成功是难以复制的。
他出生的天时、作为企业主的身份、拥有用不完的子弹、远超常人的能力圈以及“活佛”般的影响力,都是我无法企及的。
然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我们不能完全模仿巴菲特的投资策略,而应该从中汲取适合自己的精华,形成自己的投资哲学。
巴菲特在投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行业和企业,而非宏观大事件。
他对美国市场的结构性潜力充满信心,从不做空,在大众痴迷于宏大叙事时,他能保持清醒,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冷静地分析市场。
这让我认识到,投资不仅仅是关注短期的市场波动,更要深入了解行业和企业的基本面。
我们应该关注长期的趋势,而不是被短期的噪音所干扰。
此外,书中提到的系统 2 思维方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系统 1 是快速和关联的认知,而系统 2 是慢速和规则支配的思维。
在投资决策中,我们往往依赖于系统 1,而忽略了系统 2 的重要性。
巴菲特通过深入研究公司的年报、竞争对手和管理层的长期资产配置策略,以及与相关人士进行沟通,来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这种系统 2 的思维方式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同时,高品质的思维也是巴菲特成功的关键之一。
他的思维方式严谨、逻辑清晰,注重证据和相关性。
这种思维品质不仅在投资中非常重要,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是如此。
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最后,我想引用“天南四句”来结束我的读后感:“学习可以学习的,努力可以努力的,帮助可以帮助的,得到可以得到的。
”这四句话反映了译者天南老师的高品质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也与大家共勉。
在投资和生活中,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进步,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帮助他人,同时也要学会接受现实,得到自己应得的回报。
《巴菲特之道 (原书第3版)》阅读感想
《巴菲特之道 (原书第3版)》阅读感想“你所不知道的不会令你陷入麻烦,令你陷入麻烦的一定是你知道的。
”——马克·吐温在阅读了《巴菲特之道(原书第 3 版)》后,我深受启发,对投资和财务管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介绍了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和方法,强调了企业的内在价值、管理层的品质、财务准则以及市场准则等重要因素。
企业准则是选择投资对象的基础。
巴菲特强调选择简单易懂、具有持续稳定经营历史和良好长期前景的企业。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关注那些能够长期稳定盈利的公司,而不是那些复杂或陷入麻烦的企业。
同时,我们还应该选择那些在自己能力圈范围内的企业进行投资,避免盲目跟风和过度冒险。
管理准则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理性、坦诚且能够对抗惯性驱使的管理层对于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
管理层应该具备优秀的资本配置能力,能够根据企业特点对资本进行高效配置。
同时,他们应该对股东开诚布公,避免误导和欺骗。
财务准则提供了评估企业财务表现的重要指标。
巴菲特重视净资产收益率,而不是每股盈利。
他强调计算真正的“股东盈余”,并寻找具有高利润率的企业。
此外,每一美元的留存利润应该至少创造一美元的市值,这也是评估企业盈利能力和价值的重要标准。
市场准则要求我们确定企业的市场价值是否合理。
我们应该以折扣价格买到优质企业,而不是盲目追求低价。
市场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来寻找被低估的企业,并耐心等待合适的时机买入。
在案例分析中,作者以华盛顿邮报为例,展示了如何运用这些准则进行投资。
通过计算股东盈余和贴现率,我们可以评估企业的内在价值,并与市场价格进行比较。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方法来判断投资的合理性和潜在回报。
投资数学部分介绍了凯利优化模型和集中投资的方法。
凯利优化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投资比例,实现最优的投资回报。
同时,集中投资的精华在于挑选几只长期能够产生超越平均水平回报的股票,并将资金大量投入其中。
然而,在使用凯利模型时需要谨慎,并且要做好长期投资的准备。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精选5篇)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精选5篇)巴菲特之道读后感(精选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巴菲特之道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1看完《巴菲特之道》,收获颇多,感觉其中很多道理、方法,不仅仅对股市投资,对工作事业和人生,一样很有价值,也许是因为对于沃伦。
巴菲特来说,股市投资就是他的事业和人生。
首先,对于股市投资,“股神”巴菲特虽然11岁开始投资第一只股票,但不建议年轻人做。
“在踏上社会在早期阶段,大多数人随着本职工作技能的提高,其收入多会超过投资收益。
那些曾经20岁、现在40岁的人们过去10年、20年的‘炒股’经历,最大的损失并非股票亏损,而是由此耗去的时间与精力本可以成就另一番事业。
”其实,年轻人开始也没有多少本金,如果10万以下,很多年不可能维持生活。
所以,最好还是在取得自己第一桶金的时候,如果还有兴趣,再开始学习、逐步进入。
要理性和耐心,这是基于个人的能力。
“理性的基石就是回望过去、总结现在,分析若干可能情况,最终做出抉择的能力。
”“你自己花在调查研究上的时间越多,对于股评家的依赖就越少,从而减少不理性的行为。
”如果没有能力做出判断,怎么可能理性,怎么可能有定力,怎么可能在别人疯狂的时候全身而退,在别人极度悲观的时候大胆进入?“近来是否有愚蠢的家伙给我提供了低价买入好公司的机会?”“你必须懂得别人在做什么,懂得他们为何不对,懂得应该做什么,还必须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反其道而行,以及能够坚持备受煎熬的状态直到最后的胜利来临。
”要对自己能力有客观的评价,“清楚自己到底能吃几碗干饭”,买股票只买自己非常了解的。
“沃伦知其所不知,坚守自己的能力圈,放弃其他。
”要专注,“没有人会擅长每一件事,不断更新和学习新事物是很难的。
”但现在,好像专家越来越少,什么都懂的“大家”越来越多,这不符合常理。
《巴菲特之道 (原书第3版)》阅读感想
《巴菲特之道 (原书第3版)》阅读感想《巴菲特之道》(原书第 3 版)由罗伯特·哈格斯特朗所著,是一本介绍沃伦·巴菲特投资哲学和策略的经典之作。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956 年,巴菲特创立了合伙企业。
在起步阶段,他面临着有限合伙人的投资和自己作为一般合伙人的出资。
尽管投资回报率的目标是非承诺的,但他对投资的逻辑和方法有着清晰的认识。
这让我明白,成功的投资需要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
1969 年,巴菲特决定解散合伙投资企业,因为他发现市场已经过度投机,投资机会稀缺。
他在信中坦诚自己已经不适应当前的股市环境,但他强调不会抛弃自己明白其逻辑的投资方法,因为使用不理解的方法可能导致本金的永久性损失。
这让我认识到,在投资中,要保持独立思考和冷静判断,不被市场的短期波动所左右。
伯克希尔公司的发展历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公司在合并棉花制造厂后面临困境,但巴菲特和主管纺织业务的肯·查斯努力扭转局面,然而结果并不理想。
最终,巴菲特关闭了纺织厂,结束了这项具有百年历史的业务。
这一经历为他了解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让我明白,有时候及时止损和转型是必要的。
1967 年,伯克希尔公司出资收购保险公司,开启了保险浮存金的投资生涯。
这一决策显示了巴菲特对保险业务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他购买的不仅仅是两家健康的公司,更是管理投资的工具。
通过投资证券,他获得了比纺织部门更高的回报,这让我认识到,多元化投资和对市场的深入研究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1991 年,巴菲特买入盖可保险 50%股份,1996 年全资持有该公司。
1998 年,他以 160 亿美元收购通用再保险公司。
这些收购行动展示了巴菲特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再保险业务的独特见解。
他请阿吉特管理伯克希尔的再保险集团,建立了庞大的浮存金。
这让我明白,优秀的人才和团队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同时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市场的机会。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巴菲特之道读后感(一)。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在考CFA二级,那是一个关于金融分析师的考试,考的基本内容是现代金融常用的财务理论和分析技巧,共分三级,考到第二级的时候所有现代的理论和技巧基本也就包括了。
虽然由于工作原因,我准备时间不足,与通过二级失之交臂,但自己也是对现代投资理论系统地学习了一遍,加上刚读完MBA没多久,所以觉得自己一下子可以去做投资了,信心满满。
于是从薪水里挤出一小笔,打开选股软件,准备按照考试当中所学到理论去做一个漂亮的投资组合,可是没过多久我就泄气了,因为看着这一排排的股票名字和代码,我脑子里不断地闪现各种名词和数学公式,可就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法让我去做选择。
之后没过多久,我就接触到了关于巴菲特的这本书。
市面上研究巴菲特的书不说上百种,也至少有几十种,在投资领域巴菲特是被当做神一样的存在,所以对于选择哪本书来了解巴菲特,我犹豫再三,通过书评、网评等等看了又看,才最终选择了这一本,因为如果选的书不好,不仅浪费了买书的钱,最重要的是浪费了读书的时间。
全书正文267页,对于研究巴菲特来说显得薄了点,但毕竟不同于自传,没有那么多或杜撰或回忆的细节,而是从采访者的角度来客观解读巴菲特和他的投资哲学。
作为初步了解而言,这本书算是精品了,这一点从开篇的九篇推荐序也能看出来(我还是头一次看到一本书有这么多推荐序的)。
按照书中所叙,巴菲特本人倒是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是从小就比较聪明,喜欢和数字打交道,有做生意的头脑,童年经历了美国经济大萧条的磨难,使他产生了要赚很多钱的想法,成年后受教于本杰明.格雷厄姆、菲利普.费雪以及查理.芒格这些金融分析和投资的开山鼻祖式的人物,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投资理念,而后创办自己的投资公司,运用与现代投资理论格格不入的投资理念将区区几千美金的资本金在25年的时光里增长到了250亿美金,而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每股股价是249,660美金,市值4,130亿美金。
《巴菲特之道 (原书第3版)》读后感
《巴菲特之道 (原书第3版)》读后感最近在读一本书,名为《巴菲特之道》,作者是罗伯特·哈格斯特朗。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书中分析了许多巴菲特投资的优秀公司,而这些公司背后的管理层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大力削减不必要的开支。
这让我不禁思考,这些管理层和巴菲特是否属于同一类人呢?让我们先来看看盖可保险公司。
1976 年,约翰·J·伯恩接任盖可总裁,成功地将公司从危机中解救出来。
他上任后的第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大刀阔斧地削减成本费用“关闭了100 个办公室,将员工人数从7000 人减少到 4000 人……”这一举措无疑对公司的持续利润率上升起到了关键作用。
再看大都会/ABC 公司,巴菲特投资这家公司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欣赏其管理层汤姆·墨菲。
墨菲以削减成本、提高现金流而闻名。
他在合并 ABC 公司时关闭了供公司高层使用的餐厅和专用电梯,首次访问公司时乘坐的豪华轿车也被处理,之后改乘出租车。
可口可乐公司也不例外,罗伯托·戈伊苏埃塔上任后,通过要求可口可乐拥有的任何生意都必须优化资产回报等措施,迅速提升了利润率。
巴菲特投资富国银行的决策也与控制成本有关。
他熟悉银行业务,深知谨慎放贷和控制成本对于银行的重要性。
此外,被巴菲特称为业内最好的经理人之一的卡尔·赖卡特,也以在控制成本方面的能力超群而著称。
他总是不断寻找改善利润的方法,一旦成本得到控制,就会尽力保持下去。
我们来看看亨利食品公司。
3G 资本收购汉堡王后,采取了一系列削减成本的措施,包括解雇迈阿密总部的一半雇员、卖掉公司行政专用飞机,并规定今后员工需要得到许可才能进行彩色打印。
这些举措为汉堡王 2012 年利润翻番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这些优秀公司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削减成本是这些管理层的共同特点。
他们都深谙控制成本的重要性,并通过各种方式来降低成本,提高公司的利润率。
这也让我联想到了巴菲特的投资准则之一寻找具有高利润率的企业。
《巴菲特之道 (原书第3版)》阅读感想
《巴菲特之道 (原书第3版)》阅读感想《巴菲特之道》是一本介绍巴菲特投资哲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是罗伯特·哈格斯特朗。
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阐述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和方法,对我的投资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费雪的长期潜力、芒格的智慧结合,铸就了巴菲特的成功之道。
12 条投资准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企业准则关注企业的基本面,管理准则考察管理层的品质,财务准则则注重盈利能力和留存利润的创造,市场准则帮助我们确定合理的价格。
这些准则不仅适用于股票投资,也适用于其他领域的决策。
在案例分析中,喜诗糖、华盛顿邮报公司、盖可保险公司等优质企业的成功投资,展示了巴菲特对企业的深入研究和洞察力。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优质的企业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能够在长期内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投资策略方面,巴菲特强调以合理的价格购买优质的企业,而不是追求短期的股价波动。
他主张长期持有,通过企业的持续成长实现财富的增值。
这一策略需要我们具备耐心和长远的眼光,同时要对所投资的企业有深入的了解。
此外,指数投资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对于那些不能承受高风险或对市场了解较少的投资者来说,指数型投资可以提供较好的回报。
关于投资心理,书中提到了过分自信、损失厌恶、短视损失厌恶等心理现象。
这些心理因素常常影响我们的投资决策,导致错误的判断和行为。
了解这些心理陷阱,有助于我们保持冷静和理性,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长期持有和低换手率的策略在巴菲特的投资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通过长期持有优质企业,我们可以分享企业的成长和价值增长,避免频繁交易带来的成本和风险。
同时,低换手率也有助于降低市场噪音和情绪的影响,让我们更加专注于企业的基本面。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格雷厄姆的观点,即短期股市是投票机,而长期股市是称重机。
这意味着市场的短期波动并不能反映企业的真正价值,我们应该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内在价值。
这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耐心和冷静,不要被市场的短期波动所左右。
读巴菲特之道的观后感
读巴菲特之道的观后感首先呢,巴菲特这人可真不简单。
他就像一个超级精明的购物达人,但他买的不是普通商品,而是一家家公司。
他挑选公司的时候,那眼光就跟带了X光似的,能透过表面看到公司的本质。
他不看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就关注几个关键的点。
比如说,公司得有个好的商业模式,就像一辆车得有个好发动机一样,这商业模式要是能一直赚钱,那就是个宝贝。
我就想啊,这跟我们平常挑东西一样,得找那些耐用、实在的,那些光有外表好看但不实用的东西,肯定是不行的。
巴菲特还特别强调公司的管理层。
这就好比一家公司是一艘船,管理层就是船长。
要是船长不靠谱,那这船指不定开到哪儿去呢。
他找的那些公司的管理层,都是像老黄牛一样踏实、能干的人。
他们知道怎么合理地运用公司的钱,不会乱挥霍,而且还想着法子让公司发展得越来越好。
这让我想到自己以前参加的一些小组活动,要是小组的组长不给力,那整个小组就乱套了。
书里提到巴菲特对价值的判断,这可有点像在菜市场买菜讨价还价,但又高级得多。
他会计算一个公司真正的价值,要是这个公司的股票价格比它实际的价值低很多,那就像看到了一个被标错价的好东西,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出手。
我平常买东西的时候,要是看到打折打得特别狠的好东西,也会忍不住想买。
不过我买的是小物件,他买的可是价值连城的公司啊!这就需要非常深厚的功力了,得会看财务报表,还得对市场有深刻的了解。
我感觉我要是想在投资这事儿上沾点边,还得好好学学怎么看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呢。
另外,巴菲特的投资理念还有个很厉害的地方,就是他特别有耐心。
他就像一个老猎人,在森林里等着最好的猎物出现,有时候一等就是好几年。
他不会因为一时的市场波动就乱了阵脚。
这和我平时做事可太不一样了,我有时候就特别心急,总想着马上看到成果。
看了他的做法,我就想,要是做什么事都能这么沉得住气,那可能很多事情都会变得不一样呢。
「经典再现」《巴菲特之道》读后感
「经典再现」《巴菲特之道》读后感《巴菲特之道》读后感(⼀):盲⼈摸象总有收获书中第⼀章⼩篇幅介绍了巴菲特的成就和⽣平,第⼆章详述了他的三位精神导师,依次是本杰明·格雷厄姆、菲利普·费雪和查理·芒格。
格雷厄姆教给巴菲特如何评估企业价值,以购买企业的⼼态购买股票,教会他如何正确看待价格波动,如何使⽤安全边际以低于价值的价格购⼊股票;费雪则教会他投资世界⾥除了投资烟蒂股(价格低于价值),价值成长股也是值得投资的优秀对象,并且采取集中投资的策略;⽽芒格帮助巴菲特认识到购买并持有好企业带来的汇报。
因此,巴菲特的投资思想是这三⼈的集⼤成者。
巴菲特从没有亲笔写过⼀本关于⾃⼰投资体系的书,因此巴菲特的投资技巧只能靠年报、⾔论等来“盲⼈摸象”。
《巴菲特之道》回顾了巴菲特的所有投资,寻找其共同点,将其投资准则分为3个企业准则、3个管理准则、4个财务准则和2个市场准则:3个企业准则分别是:①简单易懂;②持续稳定的经营历史;③良好的长期前景。
3个管理层准则是:①理性,②坦诚,③独⽴思考(不受惯性趋势、⼈云亦云)。
综合⽽⾔,就是德才兼备的管理层。
4个财务准则:①重视净资产收益率,②良好的股东盈余,③良好的利润率(个⼈以为应该是优于⾏业平均⽔平⽑利率的龙头企业最好),④⼀美元投⼊产⽣⼀美元价值。
2个市场准则:①必须确定企业的市场价值,②以低于价值的折扣价格买到。
随后在书中第四章,作者给出了巴菲特9个投资案例,并⽤上述12个准则⼀⼀加以剖析,尽可能的还原当时的企业境况、⾏业趋势和市场动态,以及巴菲特当时的投资思考。
第五章重点阐述的是投资组合管理。
第六章投资⼼理学,给出了⾦融市场上导致⼈们常犯错误的⼏个⼼理诱因:过分⾃信、过度反应偏差、损失厌恶、⼼理账户、短视损失厌恶、旅⿏效应等。
总体⽽⾔,《巴菲特之道》尽可能从巴菲特投资案例和历史推导出其开展投资的核⼼逻辑,并试图体系化、教材化,使普罗⼤众也能学习巴菲特的投资精髓并⽤于个⼈投资财富的增值。
《巴菲特之道 (原书第3版)》阅读感想
《巴菲特之道 (原书第3版)》阅读感想在阅读了《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 版)》后,我深受启发,对投资和企业管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由罗伯特·哈格斯特朗撰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沃伦·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和方法。
书中关于投资策略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巴菲特的投资策略基于寻找具有长期竞争力、优秀管理层和合理价格的企业。
他强调了对企业基本面的深入分析,以及对经济商誉和通货膨胀的理解。
这让我认识到,投资不仅仅是关于选择股票,更是关于选择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
此外,巴菲特的集中投资策略也让我思考到投资组合的多元化与集中化之间的平衡。
他的方法提醒我,在选择投资标的时要保持专注和耐心,而不是过于分散风险。
关于企业管理的章节也让我对企业的运营有了新的认识。
巴菲特注重企业的管理层,他认为优秀的管理层能够创造价值并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
这让我意识到,投资者不仅仅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估,还需要关注管理层的能力和品德。
同时,书中对于市场波动的看法也让我受益匪浅。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应该关注企业的长期价值,而不是被市场的短期波动所左右。
他强调了控制情绪和避免盲目跟风的重要性。
这让我认识到,在投资过程中保持冷静和理性是至关重要的,不能被市场的恐慌和贪婪所左右。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巴菲特的投资案例,如可口可乐和华盛顿邮报等,这些案例生动地展示了他的投资哲学和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这些案例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巴菲特的投资决策过程,并认识到成功的投资需要对企业和行业有深刻的理解。
《巴菲特之道(原书第 3 版)》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投资指南。
它不仅介绍了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和方法,还提供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投资的知识,还对企业管理和市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我相信,这些收获将对我未来的投资决策和个人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投资是一项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没有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情况。
巴菲特之道第五章读后感
巴菲特之道第五章读后感这章给我的感觉啊,就像是打开了一个装满投资智慧锦囊的宝盒。
巴菲特在这章里强调的那些东西,真的是超级实用,又带着点那种看透本质的酷劲儿。
先说这个价值投资的理念在这章里被剖析得特别透彻。
就好像巴菲特拿着个放大镜,把那些藏在企业价值背后的小秘密都给咱指出来了。
他看待企业价值的时候,可不是只看那些表面的数字或者短期的涨跌。
而是深入到企业的骨子里,去看这个企业到底有没有那个“金刚钻”,能在市场这个大舞台上长久地揽“瓷器活”。
就好比我们看人一样,不能只看他今天穿了啥漂亮衣服,而是得看这个人的内在品质、能力啥的。
巴菲特看企业价值就这么个理儿。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平时投资要是只跟着市场的情绪跑,看着哪个股票涨得欢就往哪儿扑,那可就像没头的苍蝇,早晚得撞南墙。
然后呢,他讲到的关于如何评估企业的未来现金流,这就像是一场对企业未来的“算命”,这可是有根有据的“算命”。
不是那种瞎蒙的。
这得把企业的业务模式、行业趋势啥的都研究个透。
这让我想起我之前乱投资的时候,根本就没想过企业未来能赚多少钱,就感觉大家都买这个,那我也买。
现在想想,可真是傻得冒泡。
这章还让我觉得,巴菲特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船长,他在投资这片大海里航行的时候,稳稳地把着舵,不被那些风浪(短期市场波动)给带偏。
他告诉我们得盯着企业的内在价值,只要这个价值在不断增长,就像船的龙骨结实又牢固,那偶尔有点小波浪(股价短期下跌)算个啥呢?总的来说,这章读完就像是给我脑袋里的投资思路来了一次大扫除,把那些乱七八糟的投机想法都给扫出去了,然后重新建立起了一套像巴菲特那样稳稳当当的价值投资逻辑。
虽然知道要完全像巴菲特那样投资可不容易,但是起码现在我知道了正确的方向,就像在黑暗里看到了一盏明亮的指路灯,感觉投资这件事突然变得有章可循了呢。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巴菲特之道读后感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巴菲特之道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1刚刚读罢《巴菲特之道》,作者罗伯特·哈格斯特朗。
接触这本书起源于杨天南读者见面会,当时杨老师有推荐过,这是他翻译的第三版,后来在天南读友会中,亦有其他读者朋友提及,当天当当网搜索到后,连同其他一些投资类书籍共同购买,书到之后,开篇读序,评价甚高,很是期待。
阅读过程中,多次感慨,感慨相见恨晚。
一般来说,我看到喜欢的书,总是一口气读完,享受读罢的酣畅淋漓。
而这本书不同,我读的小心翼翼,轻轻咀嚼每一个字,同时怕读完,用儿子的话说:“舍不得”。
真的舍不得,投资这么多年,我却一直徘徊在投资的边缘,阅读的越多,越发现自身能力圈的局限性,我和老婆说:“我现在最多只是找到了投资的门口,却还是没有进入”。
有人说:《巴菲特之道》是射进自身生命中的一道光,我愿说该书叩开了我投资之路的大门,这正是我需要的,而苦苦寻觅的。
学习,一定就要向行业中顶尖人学习,以免走弯路,巴菲特堪称最伟大的投资家,我为现在才找到正路而感到惋惜,感到庆幸,惋惜的是耽搁的时间太久,时间成本浪费太多,庆幸的是我还是找到了……巴菲特是伟大的,写巴菲特的书也很多,但能把巴菲特的伟大写的如此清晰,如此贴近普通读者的能力圈,着实不易。
对,我想说:罗伯特?哈格斯特朗亦是伟大的`,这本书每十年一版,这已经是第三个十年,出的第三版,作者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总结的清晰到位,对普通读者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同时作者能够历数多位各领域大家,以理论及实践数据支撑自身的观点。
作者笔下的巴菲特不是带着光环,让读者以瞻仰的,而是让读者看不到距离,觉得巴菲特就在身边,我正是需要这本书,我感谢杨天南老师,感谢巴菲特先生,我更要感谢哈格斯特朗。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2本书讲述着巴菲特个人经历,他11岁就开始了投资之路。
读巴菲特之道的观后感
读巴菲特之道的观后感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巴菲特那套独特的投资哲学,感觉就像是武林秘籍一样。
他说要找那些有“护城河”的企业,这可太有意思了。
我就想象着那些好的企业周围都有一圈又宽又深的大河,河里还有鳄鱼啥的,别的竞争对手想进来可难了。
就像可口可乐,全世界都知道这玩意儿,品牌就是它最大的护城河,别人想弄个新饮料来取代它,那可不容易,得先过了消费者心里那道坎儿。
巴菲特买股票可不是像我以前以为的那样,看着哪个股票涨得快就赶紧去追。
他是把自己当成企业的老板去看待股票的。
这就好比你要是开个小饭馆,你肯定不会今天看旁边水果店生意好就把饭馆改成水果店,明天看理发店赚钱又改成理发店。
你得用心经营自己的饭馆,让它越来越有特色,越来越赚钱。
他选企业就选那些有好的管理团队、有稳定盈利模式的,就像找合伙人一样谨慎。
而且他还特别有耐心,这一点我是真的很佩服。
他就像个老猎人,在丛林里一蹲就是好久,就等着那个最合适的猎物出现。
一旦发现了好的投资机会,他就紧紧抓住不放手。
不像我,股票拿个几天没涨就心急火燎的,感觉自己像是在热锅上的蚂蚁。
他能把钱投到一个企业里,然后等上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就这么看着企业慢慢发展壮大,他的钱也跟着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
在书里我还看到他对于风险的把控也是很有一套的。
他不会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也不会搞得篮子太多,每个篮子里就一两个鸡蛋,那样管理起来也麻烦。
他是精心挑选几个靠谱的篮子,把鸡蛋稳稳地放进去。
这样即使有一个篮子出了点小问题,其他篮子里的鸡蛋还能保证他的财富不会一下子化为泡影。
不过话说回来,我读完这本书也知道自己可没办法完全复制巴菲特的成功。
毕竟人家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还有他独特的眼光和对商业的深刻理解。
但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明灯,给我这个在投资海洋里瞎扑腾的小虾米指了个方向。
让我知道原来投资不是靠运气,不是靠整天盯着大盘看那些红红绿绿的数字就可以的,而是要深入研究企业的本质,要有长远的眼光,还要有像乌龟一样的耐心。
《巴菲特之道 (原书第3版)》阅读感想
《巴菲特之道 (原书第3版)》阅读感想让我们来谈谈巴菲特是谁。
他是一位伟大的投资家和企业家,拥有辉煌的投资业绩和惊人的财富。
他继承并发扬了价值投资理念,通过深入研究企业的基本面,选择具有竞争优势和良好管理的公司进行投资,长期持有,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然而,“股神”这一头衔或许是对他最大的误解。
虽然巴菲特在股票投资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他的投资策略和方法并非只适用于股票市场。
实际上,他的投资哲学可以应用于各种投资领域,包括房地产、债券、衍生品等。
那么,为什么巴菲特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作者在书中大致讲述了巴菲特的家庭背景和经历过的教育,这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他出生于一个中产以上的家庭,父亲曾任银行职员,大萧条失业后开办了自己的证券经济公司,后来参政并当选国会议员。
巴菲特从小便耳濡目染了大量证券投资的信息,并且阅读了其父亲书房关于投资的所有书籍,还在其父亲的带领下拜访了高盛的合伙人。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超群的智力为巴菲特奠定了成功投资的物质基础。
然而,仅仅依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智力是不足以解释巴菲特的成功的。
正如作者所强调的,巴菲特对投资的热爱和专注是他成功的关键因素。
他从小便想尽一切办法赚钱,送报纸是他最爱的工作,因为可以像个老板一样规划自己的路线。
这种对赚钱的极度渴望让他竭尽全力奋斗终生,而他又都认为赚钱的过程也应该合法合规。
他对投资的热爱和专注不仅体现在他的工作中,还体现在他的生活中。
他至今仍居住在奥马哈一所普通的住宅里,生活简朴,对子女严格的同时却将大部分的资产捐赠给社会。
他说他每天都是“跳着踢踏舞去上班”,这种对投资的热爱和专注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除了对投资的热爱和专注,巴菲特的道德和品质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和品质原则,不做任何违法违规的事情。
他认为,投资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创造价值和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的这种道德和品质原则不仅赢得了投资者的信任和尊重,也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社会地位。
《巴菲特之道 (原书第3版)》阅读感想
《巴菲特之道 (原书第3版)》阅读感想“新能车一哥”比亚迪的股价屡创新高,让手持其股票的人羡煞不已。
而作为比亚迪第四大股东的巴菲特,更是因其在 2008 年以 8 港元的价格买入并持有至今,每股单价超过 170 港元,综合投资收益率超过 2000%的惊人表现,再次成为投资界的焦点。
年初,伯克希尔遭遇投资折戟,巴菲特也因此饱受诟病。
然而,仅仅半年时间,他就用如此惊人的投资回报率强势上演了王者归来,再次验证了价值投资的正确性。
一、强大的著书阵容本书作者罗伯特·哈格斯特朗是美国以撰写“巴菲特及查理芒格投资理念”而著称的作家。
作为知名投资顾问的他,长期研究巴菲特的投资动向,被誉为“最懂巴菲特的人”。
译者杨天南先生同样履历优秀,他是第一个亲赴奥马哈与巴菲特握手的中国人,是价值投资的忠实拥趸,迄今投资收益超过 1000 倍。
本书 2013 年再版发行时获得了中外知名投资人的九篇推荐序,其中包括投行大亨霍华德·马克斯、传奇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奇等。
他们无一例外地表达了对巴菲特的景仰之情和对其坚持价值投资理念的肯定。
二、秉持价值投资,巴菲特身价超 900 亿美元价值投资成就了巴菲特,而巴菲特也成为了价值投资的代言人。
他的高明之处在于融合他人的智慧,凝聚提炼成自己的方法。
1. 遵循安全边际,保证本金安全巴菲特师承本杰明·格雷厄姆,深受其“安全边际”理论的影响。
格雷厄姆经历了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萧条,见证过股价跌去 99%的惨状,因此提出了这一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是以低于股票实际价值的价格买入。
1987 年,美股经历了大崩盘,可口可乐的股价下跌了 25%。
当时,可口可乐的平均估值为 151 亿美元,而过去 5 年的股价增长率保持在 18%以上。
巴菲特给出的估值从 207 亿(5%的增长率)到 381 亿(12%的增长率)到 483 亿美元(15%的增长率)不等。
即便按照最保守的 5%的增长率计算,可口可乐在当时也处于严重低估状态。
《巴菲特之道 (原书第3版)》读后感
《巴菲特之道 (原书第3版)》读后感价值投资的四个方法:第一个,不看大盘、不相信技术分析、不做预测。
第二个,好股好价,长期持有,适当分散。
第三个,先行业,后个股。
(买个股就是要买这个行业的龙头)第四个,极其苛刻的选股条件。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价值投资的四条经验:第一条,投资要大气:思想上不要计较小的利益,操作中不要讲究小的技巧,心态要稳,眼界要高。
第二条,选股要严格:具有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
第三条,买股要随时:针对大多数有稳定收入的工薪阶层,主张随时买。
第四条,持股要耐心:做好股收藏家。
价值投资是一项五环相扣的系统工程:第一环,好行业:自己能理解,产业吸引力高、稳定性强。
第二环,好企业: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
第三环,好价格:别人贪婪时恐惧,别人恐惧时贪婪。
第四环,长期持有: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是劣质企业的敌人。
第五环,适当分散:适当分散和适当集中是一个意思。
巴菲特完美价值投资理论的三个方法:第一个,严格选股+低位买进+长期持有。
第二个,利用市场的愚蠢把握牛熊交替的大市机会。
第三个,顺向投资(低买高卖)周期性行业和周期性公司。
真正伟大企业的三大标准:大利世界:极大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人民的生活。
大利股东:丰厚的回报。
开拓创新:创造力和革命精神。
三位一体的选股标准:高成长:优秀公司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
护城河: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
低股价:好股票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从行业角度严格选股:最好的投资是“五消”型投资。
避免三高行业:高投入、高负债、高能耗。
避免注定有天花板的行业:售价、市场容量、产量、需求、成长。
选择成长性行业:第一,行业的产品和服务有稳定、广大和逐渐增加的需求。
第二,产品和服务本身简单而稳定。
第三,产品结构和业务分布多元而稳定。
第四,产业链完整的稳定。
第五,行业内部排位稳定。
第六,由于上述五条带来的财务指标和股价稳定(主营收入、净利润、净资产、售价、股价)。
企业八种竞争优势:第一种,垄断优势:独家生意。
《巴菲特之道 (原书第3版)》阅读感想
《巴菲特之道 (原书第3版)》阅读感想《巴菲特之道》是一本介绍沃伦·巴菲特投资哲学的经典之作。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首先介绍了巴菲特的投资公司的背景和目标,以及他在投资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原则。
他的投资哲学强调了对企业基本面的深入分析,以及对管理层和企业文化的重视。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良好的管理团队和合理的财务状况。
这些原则为他的成功投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书中,作者还详细介绍了巴菲特的两种投资策略:一种是寻找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并长期持有;另一种是购买被低估的股票。
他强调了对企业内在价值的评估,以及对市场波动的冷静应对。
他的投资策略并非追求短期的高额回报,而是注重长期的稳定增长。
这种投资哲学需要投资者具备耐心和长远的眼光,这也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所深刻体会到的。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分散投资的重要性。
巴菲特并不主张过度集中投资于某一只股票,而是建议通过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
他认为,投资者应该选择一些具有不同特点和优势的企业,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投资组合。
这一观点也让我认识到,投资应该是一种理性的决策,而不是盲目跟风或冒险赌博。
除了投资理念,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人生和商业的智慧。
例如,巴菲特强调了专注和坚持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并坚持不懈地追求卓越,才能取得成功。
他还强调了对知识的追求和不断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应对投资和生活中的挑战。
《巴菲特之道》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投资书籍,它不仅介绍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和方法,还提供了一些关于人生和商业的智慧。
阅读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相信它将对我的投资决策和人生规划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投资需要耐心和长远的眼光。
正如巴菲特所说,“不要担心短期的市场波动,要关注长期的企业价值。
”在投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面临各种诱惑和干扰,但是只有保持冷静和耐心,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巴菲特之道》有感
读《巴菲特之道》有感
在进入正文之前,我想首先要真心地感谢这本书籍的无偿提供者——田仲金老师。
正是田老师无私捐出多年藏书免费供大家借阅,我才有此机缘遇到这本书,一本为我答疑解惑的经典之作——《巴菲特之道》。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而巴菲特就是在投资界里的“状元”,他是最伟大的投资家,没有之一。
但任何人的成功都是有迹可循,而这本书正是解读巴菲特成功之路的经典著作。
在这本书的开篇有橡树资本主席霍华德•马克斯、美盛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投资官比尔•米勒、上证巴菲特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剑等诸多能人为此书作序,风格迥异但用词精辟,后续的内容共有八章作者从各个方面对巴菲特进行全面且深刻地剖析。
但正如所言尽信书不如无书,在正式写这篇读后感之前我先是浏览后又精读,有在思考之下详细地做了笔记,将本书完完整整地阅读了三遍,最后总结出自己对这本书的思维导图,但因个人能力有限,本文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从巴菲特的儿时经历以及贯穿至今的投资历程来看,我认为他能有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最主要的就是以下两点:一是能力;二是心性。
接下来我将就这两方面逐个具体分析。
第一方面就是能力,也可以称之为硬实力。
其中我想阐述最主要的五点。
分别是分析能力、学习能力、精神能力、社交能力、管理能力。
首先是分析能力,这也是巴菲特最为迷人突出的特质。
霍华德•马克斯曾这样评价道:“他具有剖析核心、直达结论、拨乱反正的能力。
简而言之,他具有令人震撼的分析能力。
而且,他快得不可思议,他不必花数周或数月去得出结论,也不需要分析师队伍帮他计算。
”从他颇为经典的普通股投资9个案例中你会发现,无论是哪一次的睿智投资之下都蕴含着富有逻辑的推理分析过程,而正是在这些缜密的思考与分析之上,巴菲特才有底气自信进行逆向思维,做到特立独行。
接着是学习能力,这可谓是巴菲特长久成功的重要的源泉。
这里我所说的学习并非是指上学期间接受的十几年教育,而是持续一生的长期学习。
芒格说的好:“如果你不学习,这个世界将从你身边呼啸而去!”而巴菲特的强大学习能力不仅处处体现在其个人生活等方方面面,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企业文化。
在伯克希尔(巴菲特创建的公司)公司的年报中,巴菲特常常引用《圣经》,或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梅•韦斯特等人的著作或名言,凡是阅读的人都会倍感亲切,被深深打动。
每份年报都信息量极大,长达60至70页,没有照片,没有彩图,没有表格。
从年报的第一页开始,就充
满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它们将金融触觉、平易近人的幽默、以及诚实综合为一体。
巴菲特主导的公司综合体现了他的个性、企业哲学及其独一无二的风格,这与他长期学习不断进化自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然后便是精神能力,这一点可能貌似与我所说的心性有些重叠,其实不然。
在此处我想着重强调的是巴菲特的自律与专注。
而这两点是使得巴菲特数十年如一日地工作的重要支撑。
自律可以让人保持理性思维敏捷,专注可以让人提高工作效率抢占先机,这二者相辅相成,一次又一次地帮助巴菲特运用自己强大的分析能力,寻得商机,创下收益。
接着便是社交能力。
我认为这一点是巴菲特成功的助推器和催化剂。
从菲利普•费雪那里,巴菲特学到了沟通的价值。
菲利普•费雪认为,为了做出正确的决策,投资者应该得到有关企业的充分信息,也就是调查企业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看财务数字,还要看企业本身、企业的类型、重大的影响因素、管理层的特性,因为管理层素质将影响企业的价值。
同样,还需要了解企业所处的整个行业情况,以及竞争对手的情况。
每一个信息来源都值得深深挖掘。
经过多年的努力,巴菲特发展出广泛的人脉网络,而这非常有助于评估不同类型的企业。
实际上社交能力这一点对于当今世界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是在投资界里更是尤为突出。
最后便是管理能力。
我个人觉得这一点与上一条所说的社交能力有一丝重叠,之所以单独列为一点是因为角度截然不同。
社交能力主要是针对自身及企业之外的环境,而管理能力更侧重于企业内部管理。
在巴菲特身上,管理能力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善于知人,知人善用。
谈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个人,这个人可以称得上是巴菲特的左膀右臂——阿吉特。
阿吉特出生于1951年,毕业于久负盛名的印度技术学院,取得工程师学位。
他在IBM工作了三年之后,前往哈佛获得了商业学位。
尽管阿吉特没有保险行业的背景,但巴菲特很快发现了他惊人的才干。
自1985年起,阿吉特用20年时间建立的再保险集团的浮存金达到340亿美元.按照巴菲特的说法,阿吉特“对于风险的掌控无人能及,他的运作综合了能力、速度和决断,但重要的是,他在保险方面的独一无二的头脑。
”他们每一天都在相互交流。
阿吉特到底有多重要呢?给你提供一个线索,巴菲特在2009年伯克希尔的年报中写道:“如果芒格、我和阿吉特同在一条沉船上,你只能救一个人,请游向阿吉特。
”巴菲特固然自身能力超强,但他的成功也依旧需要企业整体齐心协力共同合作,而这与他智慧的管理能力密不可分。
第二方面便是心性。
也可称之为软实力。
其中我想阐述最主要的两点,分别是耐心与理性。
一是耐心。
列夫•托尔斯泰在其史诗般的巨著《战争与
和平》中,做出了如此深刻的观察:“天下勇士中,最为强大者莫过于两个——时间和耐心。
”当然他是从军事角度说的这句话,但这个描述放在投资方面同样熠熠生辉。
所有的市场行为都与时间的连续性有关,在时间的坐标上,从左到右,我们观察到发生在微秒、分、小时、天、星期、月份、年度、十年的那些交易决策,尽管没有明确的划分,但基本上人们都会同意,越是在时间坐标线上靠左,越是投机;越是靠右,越被认为是投资。
毋庸置疑,巴菲特悠闲安静地坐在这个时间坐标的右侧,保持着长期的耐心。
长期投资是巴菲特成功道路的核心,而耐心正是其长期投资的核心!
二是理性。
根据《牛津美国词典》的定义,理性是一种信念,是人们的意见或行为应该基于理由、知识,而不是情绪反应,一个理性人应该思维清晰、理智、富有逻辑。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有些熟悉,没错,在这里你会发现巴菲特的个人能力(硬实力)中渗透着点点滴滴的软实力。
理性不等同于智力,聪明人也可能干傻事。
人类的认知过程被分为两个思维模式:直觉和理智。
传统上,直觉产生“快速和关联”认识;理智被描述为“慢速和规则支配”。
今天人们通常称为系统1和系统2。
而沃伦(沃伦•巴菲特)似乎对于情绪感染力具有绝对的免疫力,当事情变好时,他不会喜形于色,当事情变糟时,他也不会叹气沮丧。
他根本不在乎别人是否认为他成功,或别人认为他的投资决策是否正确(在2000年年初科技股鼎沸之时,他被人嘲笑“巅峰已过”,但他依旧坚持
自我)。
他用自己的方法衡量成功与否,而不是大众媒体的标准,具有自己一套完整的理念体系。
他,灵活变通,却又稳如磐石。
一句话,巴菲特是理性的,非情绪化的。
巴菲特曾这样说道:“我所做的没有超越任何人的能力范围;我所做投资于做管理没什么两样;没有必要去做非同寻常的是以追求非同寻常的结果。
”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我认为其真正本质上拉开差距的是他高超的眼界与宽广的格局,一个伟大的投资者最大的敌人不是股市,而是自己。
伟大的投资者会谋定而后动,一言以蔽之;他们敢于伟大!
后记:此次是我有史以来第一次用了两个小时一气呵成完成的一篇稿子,这期间陪伴着我的除了一张自己总结的思维导图,其余的便是对这本书发自内心的热爱。
通过反复翻阅这本书,我真切地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再次感谢田老师这一造福学生壮举!
《读《巴菲特之道》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