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合集下载

从古到今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从古到今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从古到今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逐渐从对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的无知到对其真实性的认识。

以下是关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主要里程碑。

古代文明的奠基者之一,古埃及人相信地球是一种扁平的形状,他们认为地球是由一块长方形的板块组成。

这种认识主要源自于他们对河流周围的几何形状和尤里斯河流的宽度变化的观察。

他们还认为地球是基于一个广阔的平地层而建造的。

古代巴比伦人和亚述人也有类似的观点,他们相信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圆盘浮在水上。

他们的宇宙概念基于这个观点,他们认为天空是一朵巨大的穹顶,上面布满了恒星和其他天体。

古希腊人是地球形状认识上的重要转折点。

公元前6世纪,一些哲学家开始质疑地球是扁平的观点,并提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理论。

但是,这些理论并没有立即被接受,并且很多人仍然坚信地球是平坦的。

直到公元前3世纪,亚里士多德给出了更多支持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

他提出了轮胎实验,通过观察船只离开海岸越远,其船帆下面可见的物体越低,他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

这个理论被后来的希腊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如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es)采纳,他使用了一个测量地球周围的方法来计算地球的球形。

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哥伦布的航海。

“哥伦布的航海”使地球形状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1492年,哥伦布试图通过西航到达印度,但最终却抵达了美洲大陆。

他的发现揭示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并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正确的。

在哥伦布之后的几个世纪里,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化。

通过航海时代以及探险家和科学家的努力,人类收集到了大量关于地球的证据。

其中包括地球的几何形状以及地球的尺寸和地球的各种属性。

到了20世纪,人类通过空间探索和卫星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地球被证明是一个略微扁平的椭球体,其形状由地球本身的旋转引起。

总的来说,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从扁平观念到球体观念的转变。

从古到今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从古到今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古代中国人‎提出,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这就是“天圆地方说‎”。

古印度人认‎为,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乌龟身‎上,乌龟蹲在蛇‎身上,太阳在上方‎旋转。

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提出了‎“浑天说”,他认为天体‎如同鸡蛋,地就像蛋中‎的蛋黄,天大地小,天里还有水‎,天包着地。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海边发‎现远处行驶‎来的帆船,总是先出现‎桅杆,再出现船身‎,所以他认为‎地球的表面‎是弧形的。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根据落在月‎球上的地球‎的影子推断‎地球是一个‎球体。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西航‎行,历经3年完‎成了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搭乘‎“东方一号”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这是人类第‎一次在遥远‎的太空观察‎地球。

2003年‎10月,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船登上太‎空,亲眼看到了‎地球的样子‎。

现在,人们已经测‎量出地球的‎半径约为6‎400千米‎。

认识地球的四个阶段

认识地球的四个阶段

认识地球的四个阶段
地球是地球系统中的第三颗行星,被认为是最大的行星。

尽管古
代中国科学家的观测,把它的形状确定为球体,但直到17世纪,人们
才真正意识到它的多样性和非凡性。

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地球经历了
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古时候,它6,000多年前被认为是一个平面存在。

古埃及人认为地球是由四大河流环绕着的,埃及文明的中心是地球的
中心。

另一方面,希腊人把地球看作是一个球体,相信它是以自转的
方式运转的。

第二个阶段是古罗马时期,这时受到了希腊人的影响,把地球看
作是一个球体,但它仍然被看作是无边无际的,相当于天空。

第三个阶段是中世纪,这时侯地球被看成是宇宙的中心,只有在
地球上才能发生重要的事情。

同时,中世纪也发展出了几种地图,用
于绘制地球上的许多地方。

最后一个阶段是17世纪,把认识地球放上一个全新的水平。

这时,哥白尼和伽利略的理论将地球的形状确定为球体,他们的实践也
启发了其他科学家们去探索地球。

因此,从古老的观念到科学的认知,认识地球的过程持续了许多年,其中的四个重要阶段是古时候、古罗马以及中世纪和17世纪。


个阶段都推动了人们对地球的理解,也开启了新的时期地球科学发展。

没有这些里程碑式的科技突破,人们就无法领会到地球上的多样性,
也不能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地球的许多有趣特性。

描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描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描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写出自己的感悟从古至今,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充满探索的历程。

在古代,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这是一种直观而原始的认知。

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与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地球并非平面,而是一个球体。

这一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人类思维方式和观念的一次革新。

一、从古代到中世纪:平面观念的形成和限制在古代文明中,人们观察周围世界的方式是极其直观的,他们经常感受到地面的平坦,所以他们并不怀疑地球是否是一块巨大的平面。

这种平面观念的形成和限制了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知。

然而,随着探索和交流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无法仅仅用平面观念来解释。

当船只追随地平线航行时,它们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之下。

这一现象表明地球并非平坦,而是呈现出一定的弯曲。

二、地中海文明与近代探索:球体观念的诞生地中海地区的古代文明是地球形状认知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在这个地区,人们开始使用天文观测仪器,例如纬度仪和六分仪,来测量星体的位置。

通过这些仪器的使用,人们发现星体的高度会随着观测者的位置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这一现象表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而不是平面。

在中世纪,随着欧洲的探险家们勇敢地踏上了远航,他们的观察和实践进一步推动了对地球形状的认知。

哥伦布的航海便是一次对平面观念的颠覆。

当他第一次抵达新大陆时,他意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并且大大超出了古代人们设想的界限。

这一发现不仅扩大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还为未来的探索和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探索与科学发展:加深认识和个人感悟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地理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观测和证据,从而加深了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个人而言,在整个人类对地球认知的历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人类的智慧与勇气。

通过探险与实践,人类在摸索中不断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并努力解决问题,完成认知的升级。

这种持续探索的精神为人类带来了无尽的可能性和希望。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
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演变历程反映了哲学中的“观念与现实相互依存”的思想。

众所周知,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非常有限,认为地球是一个平面或者在宇宙中是一个封闭的球体。

到了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阿尼玛格多提出了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观点,这个观点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被逐渐的接受,并形成了类似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概念。

在地理学界,人们通过对地球高度、自转率和引力的测量,逐渐理解了地球的真实形状。

这种认知过程中体现了哲学中的观念和现实相互关联的思想。

人类的认知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不断实验和经验得出的。

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是不断更新和完善的。

在此过程中,不断与实际现实相对比,形成新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认知的提高促使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也反映了哲学中的观察和认识相互作用的思想。

通过高度、自转率和引力的测量等观察方法,人们才能够了解和认识到地球的真实形态和结构。

同时,人类不断深入研究地球的形态、物理和化学等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全面的理解。

这种观察和认识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类认知不断前行的的重要要素。

这些哲学思想还可以启示我们,人类在探究和认识自然规律时,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和探索。

应该用一定的方法去验证,从而形成全面和科学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去指导和改善人类的社会和人类自身。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创建了 一种全球构造理论——“板快构造学说”。
复习要点梳理5
地球上的陆地表面是由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等 共同构成。
地形类型
海拔高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较高(500m以上)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平原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平坦广阔
丘陵
较低(500m以下)
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才第一次对大地是球形作出了论证。他观察 天象,从月食时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等现象 中,推断大地的形状为球形。当时,一些持 反对意见的人便提出:如果大地真是圆球状 的,为什么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没有掉向 下面的空中呢?那时候,由于人们还不懂得 有地心引力,要回答这个问题是很难的。
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如同竹筷般地发生断裂或错 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结构


震中距
地震的预防
震源
发生地震时,要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或 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和桌子底下。
世界上地震主要分布区
环太平洋地区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地区
复习要点梳理4
1915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创立了“大陆漂移说”。
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特别 是1519-1521年,麦哲伦率领的一支 船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成功,这为 大地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明朝 末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 来到我国,介绍了天文、地理、数学 等科学知识,我国才出现“地球”这 个译名
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特 别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利用,现在测 得的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 半径为6356千米,两者相差为21千 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比较不同纬线的长度和不同经线的长度,你发现 了什么不?同纬线,若纬度不同,其长度也不同,以赤道最大,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 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2)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地球卫星照片确证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除此之外,月食、海边看行船和“站的看,看得远”都可以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但是最准确也是最科学的是地球卫星照片。

(3)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km (地心到北极的距离(极半径)为6357km ,赤道半径为6378km ),亿km 2。

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 地球仪上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是没有的。

(4)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

(3)、(4)也是地球与地球仪的区别。

(5)认识地球仪上的一些点和线,由地轴→北极、南极→赤道→纬线、经线 三、 纬线、纬度a 、赤道、纬线的定义;赤道与纬线的关系。

b 、纬线的特点:形状:圆圈;指示方向:东西方向;长度变化:纬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在南、北两极分别缩短成点;纬线条数:无数条。

c 、纬度:①纬度的划分:赤道的纬度定义为0°,作为纬度的起始线。

从赤道向北和向南,各分90°,称为北纬和南纬,分别用“N ”和“S ”表示。

那么,北极为90°N (读法:北纬90°);南极为90°S (读法:南纬90°)。

②纬度变化规律:纬度由赤道分别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

北纬纬度由赤道向北逐渐增大,到北极增大到90°N 。

南纬纬度由赤道向北逐渐增大,到南极增大到90°S 。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一、人们对地球形状的错误认识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普遍存在一些错误观念。

例如,有人认为地球是平的,因为他们只能看到水平的地平线,而没有意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

还有人认为地球是一个圆盘,或者是一个长方形。

这些错误观念主要是基于人们有限的观察和经验,缺乏科学的证据和研究。

二、地理探索与地球形状的认识随着地理探索的深入,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逐渐得到提升。

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观点,并给出了一些证据,如船远离海岸时,首先看不到海岸线,然后船的桅杆也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上。

这些观察结果表明地球不可能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曲面,进一步支持了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观点。

三、地理测量与地球形状的进一步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能够使用更精确的测量方法来研究地球的形状。

17世纪的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通过对地球的测量和计算,提出了地球是一个略扁球体的观点。

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地球的赤道半径要略大于极半径,即地球的形状更接近于一个扁球体。

四、现代科学与地球形状的确证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进一步确证和完善。

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引力测量的进展,使得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更加精确。

通过使用卫星技术和重力测量等现代科学手段,科学家们能够精确测量地球的形状和尺寸。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地球是一个椭球体,即赤道半径稍大于极半径,但与拉普拉斯的略扁球体观点相比,差别非常微小。

五、对地球形状认识的意义正确认识地球形状对人类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地球的形状决定了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和气候分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其次,地球的形状对于航海、导航和航空等活动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些活动需要准确测量地球的形状和尺寸。

此外,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对于地球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

六、总结从古代的错误观念到现代科学的确证,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持续不断的过程。

[终稿]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终稿]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终稿]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古时候的人,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只看到自己生活地区的一小块地方,因此单凭直觉,就产生了种种有关"天圆地方"的说法.例如,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棋盘)"的盖天说.古代埃及人认识,天像一块穹窿形的天花板,地像一个方盒.俄罗斯人则认为,大地像一块盾牌,由三条巨鲸用背驮着,漂游在茫茫的海洋里.印度人也有类似的传说,不过他们认为驮着这块大地的,不是巨鲸,而是站在海龟背上的三头大象.大象动一动,便引起地震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各种知识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地在大范围内不可能是平坦的,而应该是弯曲呈弧形的.因为在海边看离岸的船,先是船身隐没,然后才是桅帆.在陆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会在南方的地平线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却在北方的地平线上出现.如果向南走去,情况就相反.这些现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释. 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才第一次对大地是球形作出了论证.他观察天象,从月食时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等现象中,推断大地的形状为球形.当时,一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便提出:如果大地真是圆球状的,为什么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没有掉向下面的空中呢那时候,由于人们还不懂得有地心引力,要回答这个问题是很难的.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特别是1519-1521年,麦哲伦率领的一支船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成功,这为大地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来到我国,介绍了天文,地理,数学等科学知识,我国才出现"地球"这个译名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利用,现在测得的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6千米,两者相差为2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如果我们把这个庞大的地球,缩小制成一个直径1米的地球仪,赤道半径只比极半径长1毫米多,这点微小差别,在地球仪上是表示不出来的,所以我们使用的地球仪都还是正圆形的.简单说: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大地不是平的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是圆的人造地球卫星照片,地球是球体古时候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后来人们又认为大地弯曲呈弧形公元前500年前后毕达哥拉斯设想大地是球形约100年后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断大地是球形我国东汉年间张衡提出“地如鸡中黄”15—16世纪麦哲伦通过环球航行证实大地是球形17世纪牛顿推断地球为扁球体卡西尼认为地球是个长球体18世纪法国科学家测量出地球为扁球体现在赤道半径为6378140米,极半径6356755米,扁率为1/298.2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反复曲折的过程。

2022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同步培优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022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同步培优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1)认识过程:天圆地方→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定义: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成的地球模型。

【填图绘图】·在图中描出一条经线和一条纬线。

·在图中方框内的横线上填出地球仪各部分的名称。

2.作用: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由于地球是球体,所以要想看得更远,就得站得更高。

六三七一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

最大周长令人惊,坐地日行八万里。

(1)地球的半径是6 371千米。

( ×)(2)因为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仪也是不规则的球体。

( ×)主题认识地球的形状把篮球和木板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两名同学面对面站立,距离2米左右。

如图所示:问题1.甲不动,眼睛保持与木板等高,乙将竖直铅笔由D向C缓慢移动,甲观察到:随着铅笔位置的变化,其长度不变(改变/不变)。

问题2.用篮球代替木板,当竖直的铅笔由A向B缓慢滑动时,会发现铅笔的长度将会逐渐变短(长/短),直至铅笔上(上/下)端消失;当竖直的铅笔由B向A缓慢滑动时,铅笔长度发生的变化是逐渐变长(长/短);随着位置的移动先出现铅笔的上(上/下)端,后出现铅笔的下(上/下)端。

1.下列能正确反映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是(B)A.①③②④B.①②④③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解析】本题考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在古代,人类凭直觉得出“天圆地方”的结论;后来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第一次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人类拍摄的地球卫星照片能够直观地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7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总结

7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总结

七上科学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总结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地球的形状(1)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①古代中国人:a.盖天说: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和“天如斗笠,地似覆盘”);b.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②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首先提出大地是球形的设想;③观察月食: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这是对地球认识的第一次飞跃;④1519年至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初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⑤现在,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证明地球是椭球体,蓝色是,白色是。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①远去的帆船总是先消失,后消失;②驶来的帆船总是先出现,后出现;③ (填“走得到”或“走不到”)到天涯海角;④站的高,看的远-----古诗有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⑤月食时被蚀部分总是成;⑥;(最早证明地球是球形的)⑦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注意:太阳东升西落(填“能”或“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只能说明地球绕太阳自转。

(3)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方法------探索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对比实验结论:①铅笔在木板上由近及远移动,看到的铅笔长度(有或没有)变化。

②铅笔在篮球表面从最高点由近及远移动,看到的铅笔(填“笔尖”或“笔尾”)先消失,这与海岸上远去的帆船(填“桅杆”或“船身”)先消失的情况相似,这说明地球的形状是的。

2.地球的大小(1)地球的真实形状:地球是一个 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①地球半径:赤道半径 km ,两极半径 km ,仅差 %②地球赤道周长: 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③地球表面积: 平方千米3.地球内部的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2)从外到内(地表到地心)把地球分为 (蛋壳)、 (蛋白)和 (蛋黄)三个圈层。

①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

海拔越高,地壳越 ;海拔越低,地壳越 。

②地幔:在地壳以下到2900千米深处,分为 和 。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故事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故事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故事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的形状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探索的对象之一。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本文将带您回顾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故事。

古代的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相当有限,他们认为地球是平坦的,宛如一片大地或者一块巨大的盘子。

这样的认识主要是因为人们的视野受限,无法观察到地球的整体形状。

古代航海家们的勇敢探险逐渐打破了这种观念。

伴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始意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

这种认识首先源自于航海过程中的观察和实践。

海上航行中,航海者们发现远处船只的出现和消失遵循一定的规律,这提示着人们地球的曲线特性。

同时,航海者们还发现,当船只沿着直线航行时,船头在海平面的脚下不断下降,这进一步证实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然而,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知并没有就此停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通过更精确、科学的测量方法来揭示地球的真实形状。

18世纪时,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通过对地球的测量和计算,提出了地球是一个类似于菱形的扁球体。

而19世纪的测量技术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确认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

如今,借助卫星技术和先进的测量仪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知更加准确和精细。

现代科学已证实,地球是一个略带扁平的椭球体,其形状更接近于一个类似于草图中所绘制的椭球。

这样的认识不仅在航海、天文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也为地理学、地球科学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总结而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故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从最初认为地球是平坦的,到通过航海发现地球的球体特性,再到现代科学测量确认地球是一个略带扁平的椭球体,每一次的认识都是人类智慧不断发展的结果。

我们期待未来科学技术的进一步进步,为我们揭示更多有关地球形状的奥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下列诗句中能够反映地球形状的是( B )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限时:10分钟
自主预习
基础巩固
能能力力提提升升
-11-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解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的是站得越高,看得 越远,能够证明地球是个球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 气候有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与地形有关,“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与地形有关。
自主预习
基础巩固
能能力力提提升升
-17-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图中③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是 极 半径,④所代表的地 理事物名称是 赤道 半径。实际上③的长度 小于 (大 于/小于)④的长度,因为地球是一个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的 不规则球体。 (3)⑤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是 赤道 ,长约 4万 千米。
4.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下列关于地球仪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A.地球仪是地球的真实写照 B.地球仪不能反映地球的大概形状 C.地球仪便于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 D.转动地球仪,它绕一根轴在转动,证明地球里有一根旋转轴
自主预习
基础巩固
能能力力提提升升
-15-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知识点2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4.地球仪的概念: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
缩小 ,制作的地球的模型就是地球仪。 5.地球仪的作用。 (1)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 符号 和文字来表示陆 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 位置 、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4个过程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4个过程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4个过程
1、地球被认为是平的:古代人们认为地球是一个平面,没有任何凹凸不平,甚至连海洋和大陆都没有区分。

2、地球形状为半球:从古希腊时期开始,人们就开始怀疑地球不再是平的,而是一个半球状的物体,而“半球”的概念也在数学上得到了证实。

3、地球形状为球:科学家丹尼尔·伯恩斯坦在1687年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他认为地球是一个完整的球体,因此被称为“伯恩斯坦球”。

4、地球形状为椭圆:19世纪80年代,著名的德国天文学家威廉·法拉第发现,地球的形状其实是一个椭圆,而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这个椭圆的形状也成为“法拉第椭圆”。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古时候的人,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只看到自己生活地区的一小块地方,因此单凭直觉,就产生了种种有关"天圆地方"的说法.例如,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棋盘)"的盖天说.古代埃及人认识,天像一块穹窿形的天花板,地像一个方盒.俄罗斯人则认为,大地像一块盾牌,由三条巨鲸用背驮着,漂游在茫茫的海洋里.印度人也有类似的传说,不过他们认为驮着这块大地的,不是巨鲸,而是站在海龟背上的三头大象.大象动一动,便引起地震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各种知识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地在大范围内不可能是平坦的,而应该是弯曲呈弧形的.因为在海边看离岸的船,先是船身隐没,然后才是桅帆.在陆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会在南方的地平线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却在北方的地平线上出现.如果向南走去,情况就相反.这些现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释. 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才第一次对大地是球形作出了论证.他观察天象,从月食时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等现象中,推断大地的形状为球形.当时,一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便提出:如果大地真是圆球状的,为什么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没有掉向下面的空中呢那时候,由于人们还不懂得有地心引力,要回答这个问题是很难的.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特别是1519-1521年,麦哲伦率领的一支船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成功,这为大地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来到我国,介绍了天文,地理,数学等科学知识,我国才出现"地球"这个译名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利用,现在测得的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6千米,两者相差为2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如果我们把这个庞大的地球,缩小制成一个直径1米的地球仪,赤道半径只比极半径长1毫米多,这点微小差别,在地球仪上是表示不出来的,所以我们使用的地球仪都还是正圆形的.简单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大地不是平的,地球是圆的照片,地球是球体古时候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后来人们又认为大地弯曲呈弧形公元前500年前后毕达哥拉斯设想大地是球形约100年后亚里士多德通过推断大地是球形我国东汉年间提出“地如鸡中黄”15—16世纪麦哲伦通过环球航行证实大地是球形17世纪牛顿推断地球为扁球体卡西尼认为地球是个长球体18世纪法国科学家测量出地球为扁球体现在赤道半径为6378140米,极半径6356755米,扁率为1/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反复曲折的过程。

人类认识的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请你查阅资料了解一

人类认识的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请你查阅资料了解一

人类认识的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如图所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是()
A. ①→③→②
B. ③→②→①
C. ③→①→②
D. ②→③→①
2.下列事例不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是()
A. 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B. 16世纪初,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
C. 成熟的苹果从树上落下
D. 远方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1. C
2. C
【解析】
1.分析可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是③天圆地方→①圆球体→②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故选:C。

2.远方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麦哲伦环球航行、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等,都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而成熟的苹果从树上落下,是地球引力的作用,不能证明地球形状。

故选: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古时候的人,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只看到自己生活地区的一小块地方,因此单凭直觉,就产生了种种有关"天圆地方"的说法.例如,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棋盘)"的盖天说.古代埃及人认识,天像一块穹窿形的天花板,地像一个方盒.俄罗斯人则认为,大地像一块盾牌,由三条巨鲸用背驮着,漂游在茫茫的海洋里.印度人也有类似的传说,不过他们认为驮着这块大地的,不是巨鲸,而是站在海龟背上的三头大象.大象动一动,便引起地震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各种知识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地在大范围内不可能是平坦的,而应该是弯曲呈弧形的.因为在海边看离岸的船,先是船身隐没,然后才是桅帆.在陆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会在南方的地平线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却在北方的地平线上出现.如果向南走去,情况就相反.这些现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释. 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才第一次对大地是球形作出了论证.他观察天象,从月食时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等现象中,推断大地的形状为球形.当时,一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便提出:如果大地真是圆球状的,为什么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没有掉向下面的空中呢那时候,由于人们还不懂得有地心引力,要回答这个问题是很难的.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特别是1519-1521年,麦哲伦率领的一支船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成功,这为大地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来到我国,介绍了天文,地理,数学等科学知识,我国才出现"地球"这个译名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利用,现在测得的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6千米,两者相差为2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如果我们把这个庞大的地球,缩小制成一个直径1米的地球仪,赤道半径只比极半径长1毫米多,这点微小差别,在地球仪上是表示不出来的,所以我们使用的地球仪都还是正圆形的.简单说: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大地不是平的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是圆的人造地球卫星照片,地球是球体古时候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后来人们又认为大地弯曲呈弧形公元前500年前后毕达哥拉斯设想大地是球形约100年后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断大地是球形我国东汉年间张衡提出“地如鸡中黄”15—16世纪麦哲伦通过环球航行证实大地是球形17世纪牛顿推断地球为扁球体卡西尼认为地球是个长球体18世纪法国科学家测量出地球为扁球体现在赤道半径为6378140米,极半径6356755米,扁率为1/298.2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反复曲折的过程。

当初人们确认地球的形状为圆球形,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进步,有人比喻为第一级近似。

到18 世纪末,人们普遍认识到地球为极轴方向扁缩的椭球,这是第二级近似。

为了数学上计算方便,来代表地球的形状。

所谓旋转椭球体是将一个椭圆以它的短轴为轴旋转而成的球体。

地球因自转而变扁,这符合逻辑和事实,但地球不是流体,所以旋转椭球体的光滑表面并不完全和地球真实形状一致。

地球表面有大陆和海洋,地势有高有低,其形状是非常不规则的。

后来通过重力测量采用“大地水准体”(Geoid)这个概念来代表地球的形状,这是第三级近似。

大地水准体是指由平均海面所封闭的球体形状。

海面上的重力位各处都是相等的,即海面在重力作用下是一个等位面,把这个等位面延伸通过大陆,就形成一个封闭曲面,这个曲面叫大地水准面。

由于地球表面有71%为海洋所占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大地水准面代表了地球的形状,而且这个面是一个实际存在的面。

但它仍然是介于旋转椭球体和地球真实形状之间的一个中间形态。

近年来,由于人造卫星等空间技术的发展,大大地推动了关于地球形状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数据。

概括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1)大地水准面不是一个稳定的旋转椭球面,而是有地方隆起,有地方凹陷,相差可达100m以上;(2)地球赤道横截面不是正圆形,而是近似椭圆形,长轴指向西经20°和东经160°方向,长短轴之差为430m;(3)赤道面不是地球的对称面,从包含南北极的垂直于赤道平面的纵剖面来看,其形状与标准椭球体相比较,位于南极的南极大陆比基准面凹进24m;而位于北极的没有大陆的北冰洋却高出基准面14m。

同时,从赤道到南纬60°之间高出基准面,而从赤道到北纬45°之间低于基准面。

用夸大了的比例尺来看,这一形状是一个近似“梨”的形状。

这一认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地球认识的一个新阶段。

这种认识说明地球的形状及反映这种形状的内部物质状态还未达到稳定平衡状态。

当然,今后卫星测量还必须结合大地测量、重力测量和天文测量等综合手段,才能获得进一步精确的数据。

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趣谈山东郓城第一中学地理组刘海荣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但得到这一正确认识却经过了相当漫长的过程。

在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着一种“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各种知识的积累,人们终于发现,有一些客观现象是无法用早期的那种直观而质朴的观念来解释的。

实践迫使人们不得不修改原来的错误观念,于是便有人提出了拱形大地的设想。

这就产生了“浑天说”。

著名的汉朝科学家张衡在所作的《浑天仪注》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

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公元前3世纪,球形大地的观念就已经产生,但这毕竟没有直接的证据,所以人们对此并没形成共识。

直到1519年~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完成环球航行,进一步证实地球确实是个球体。

从此,人们才一把我们居住的“大地”称为“地球”。

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实现,是人类最终证实地球是个大圆球的里程碑。

当时西班牙国王送给航海家们一个最好的礼物,就是一个人类共同拥有,然而又不被人们真正认识的彩色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上面刻着一行寓意深刻的题字──“你首先拥抱了我”。

大地是圆球形状,到了16世纪,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争论的了。

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并没有终止。

地球是个怎样的球体呢,是浑圆体还是椭圆体,是扁球体还是长球体,是规则的还是不规则的?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于17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他从这个理论出发,提出地球由于绕轴自转,因而就不可能是正球体,而只能是一个两极压缩,赤道隆起,像桔子一样的扁球体。

也就是说地球的半径随纬度的增加而变短,赤道的半径最长,极半径最短。

法国天文学家里希尔在南美洲进行天文观测时发现,摆钟是受地面重力作用才摆动的,在法国巴黎和在南美洲摆动的周期不同。

他认为这是因地面上重力不同引起的,并进而说明地面重力变化的情况。

他的推测与牛顿的理论完全吻合,里希尔便正式提出了自己的结论。

可是当时的巴黎科学院的权威接受不了地面重力会有变化的客观事实。

在地球形状上,反对牛顿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当时巴黎科学院所属的巴黎天文台第一任台长卡西尼父子。

他们曾对从巴黎到其以北的城市敦刻尔刻之间的子午线进行过很不精确的弧度测量。

他们的测量结果与里希尔的结论完全相反。

因而伏尔泰在文章里说:“关于地球的形状,在伦敦认为是个桔子,而在巴黎却把它想象成一个西瓜。

”到了18世纪30年代,关于地扁和地长的争论更加激化。

法国巴黎科学院分为两派,拥护牛顿在理论上确定的扁球学说的人,在科学院内形成了强大的力量。

为了解决这个争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出两个远征队,再一次去实测子午线的弧度。

一个队到北纬66度的拉普兰地区,另一队远涉重洋到南美洲的秘鲁地区(南纬2度)。

这是18世纪科学史上一大壮举。

南美远征队经过10年工作,才回到巴黎。

这次精密的子午线测量结果一公布,便轰动了巴黎科学院,也轰动了整个科学界,因为他们用事实证明了牛顿的扁球说理论是完全正确的。

为此伏尔泰风趣地写道:两个远征队用最雄辩的事实,“终于把两极和卡西尼都一起压下去了”。

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应该说是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

他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亚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算出地球的周长约为25万希腊里(39600千米),与实际长度只差340千米,这在2000多年前实在是了不起的。

20世纪50年代后,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为大地测量开辟了多种途径,高精度的微波测距,激光测距,特别是人造卫星上天,再加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国际间的合作,使人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了。

通过实测和分析,终于得到确切的数据: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738.14千米,极半径为6356.76千米,赤道周长和子午线方向的周长分别为40075千米和39941千米。

测量还发现,北极地区约高出18.9米,南极地区则低下24~30米。

看起来,地球形状像一只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极有点放尖,像个“梨蒂”;南极有点凹进去,像个“梨脐”,整个地球像个梨形的旋转体,因此人们称它为“梨形地球”。

确切地说,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

《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本课是学生学习地球概貌等知识后,虽然对地球有很多感性认识,但是对于地球的直观感受和间接资料实际上是通过不同认识方法和认识手段获得的。

因此,本课的教学以人类认识地球的历程为主线索展开,经历“平面→凸面→球体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认识,体验认识过程,发展认识事物的能力;教学中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书本和笔作为模拟实验的材料,大大简化了实验要求,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每一次活动中来。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a)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b)知道不同时期人们对地球有不同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由直观感觉到理性模拟实证,逐渐认识地球的形状。

学习认识事物的两种视角。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的假设与实证。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体会出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人类对地球认识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1、2)与资料板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谈话:人类最古老、最年轻的科学,大概莫过于天文学和宇宙学了。

很难想象当我们的祖先刚刚直立起来的时候,面对如此浩瀚而辽阔、深邃而宏大的天空,该会发出怎样的惊叹和疑问,激起怎样的遐思和浮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