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杨超老师《折线统计图》一课感言听课记录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折线统计图》教学实录与反思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折线统计图》教学实录与反思新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时,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对于统计,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
把目标定位在让学生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统计图并且会根据图分析,实际操作中背离了目标,把教学生画折线统计图作为了重难点。
现将我教学这一课时的课堂实录及反思呈现出来,欢迎同仁指导。
1 课堂教学实录师:你们喜欢参观科技展览吗?生:喜欢。
师:小朋友也和你们是一样的。
科技展的工作人员把1998 年至2003 年参观的情况制成了统计图。
【情境创设起不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作用,倒不如直接进入课题,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
如果要利用情境,至少要起到让学生感受统计图在生活中的作用。
】请大家来看:(出示条形统计图)师:大家看,这是什么统计图。
生:条形统计图。
师:大家之前学过吗?生:学过。
【这两句问话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是多余的;这样的问题提出是不必要的,课堂问题的提出理应在学生思考之后能做出会的难易程度为宜。
可以改为“请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既可以复习旧知,又能扩展学生的观察范围,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为下面教学活动的展开做好铺垫。
】师:从这个统计图上你知道了哪些知识?生:从1998 年到2003 年参观的人数越来越多。
生:1998 年的人最少,2003 年人数最多。
师:在条形统计图上,我们能看出什么?生:数量越来越多生:人数越来越多小结:在条形统计图上,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
(板书)师:大家仔细观察这个条形统计图,它有几部分组成。
同桌交流,集体交流。
师板书:横轴、纵轴、标题、单位师:制作一幅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应该包含几部分?生:4 部分。
折线统计图反思
《折线统计图》这节课的教学,我很好的抓住了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和个性特征来组织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收获。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1、运用学生“亲近”的教材,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课程功能的转变,即:由“控制”和“规范”功能转向为“教学服务”的功能。
这节课的教学我选择了“聪聪和明明两位同学的跳绳训练的成绩”和“我国历届奥运金牌奖数”这些学生经历的、感兴趣的实例作为教学的载体来展开教学活动。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的积极、主动,表现出了强烈求知欲望。
教材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工具,也不是教师唯一的教学工具,这是我从用教材中的材料教,到选择、设计合适的材料教的核心理念,是“用好教材,超越教材”的具体体现。
统计知识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理反映,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玩”为主轴,以“看”为主线,以“想”为核心,以“发展”为主旨的课堂教学思路,把折线统计图的知识特点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暴露得淋漓尽致。
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实践提供了宽松愉悦的活动情景。
2、课堂中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的发展。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课堂上我极力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在课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赞赏他们的点滴成功。
我在每个教学环节都给了学生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消除了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紧张、疲劳、厌倦的学习心理。
这为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搭就了一个自主发展的平台。
这节课,我认为学生都获得了或多或少的成功,他们学习折线统计图的信心十足,兴致很高。
特别是探索折线统计图的知识特点时,让他们充分运用“思维语言、动作语言”去发现,去猜测、去实践、去体验。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把折线统计图的“平、升、降”直观特点挖掘出来,并把折线统计图的“线”性特点中的“平缓、陡峭、下滑”的特征用“蜿蜒曲折、起伏不定、跌宕起伏、忽高忽低”描述出来,使隐藏在学生头脑中的潜力在这一活动中喷涌而出。
《折线统计图》听课体会
数学优质课听课心得高区大岚寺小学杨韫哲2015年5月6日,我校组织了一次网上观摩课活动。
刘龙生老师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数学课堂教学。
本次学习中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引发我对高效课堂的思考:在临沂一小刘龙生执教的《折线统计图》课堂学习中,他对教材的使用选择适合自己设计的内容,情境创设来自学生、教师身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这些都是与生活贴近的知识,学生听起来亲近,求知欲就强,要突破的愿望就强,做起题来积极性高,也体现出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而这些正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变得摸得着,看得见,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
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较高的培养,也实现了“生活经验数学化。
”本节课中刘老师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去验证问题。
教师在探究前,先让学生自己动脑想,然后再动手去做,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老师引导学生去突破问题,再去完善,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精彩的导课非常重要,刘老师精心设计了课堂导入,以蒙山旅游数据切入到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自己组织的教学活动中。
这节课中,刘老师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
教学是一门艺术,备好课是搞好艺术的基本条件。
我们唯有把每一节课都备得匠心独运,才能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唯有把课堂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才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追求数学美。
听杨超老师《折线统计图》的收获
听杨超老师《折线统计图》的收获1.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比较,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
2.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信息和变化规律,能对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能初步进行判断和预测。
3.经历数据的分析与表示的过程,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在方格中有条理的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读懂折线统计图。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题导新提问1:由于中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与了这项赛事,展现自己的智慧。
大家想了解一下近几年的参赛情况吗?二、探究新知提问1:我们已经将这些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制成了统计表,还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种统计图来表示这些数据?提问2:谁能说说,通过这幅条形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提问3:仔细观察,从2006年到2012年参赛队伍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提问4:比画时,手指放在条柱的什么位置更恰当?为什么?提问5:想象一下,如果把这些点依次连接起来会是什么样子?提问6:看到这个研究内容,我想大家心里一定都有一个个小问号吧?关于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想问的?提问7:仔细观察两幅统计图,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不同的地方呢?提问8:这一段一段的线都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提问9:再看这两段线,它们上升的一样吗?上升的角度是谁决定的?提问10:这一段一段的线在向我们透露着什么信息?提问11:刚才同学们是一段一段的看,现在从整体上看,又有什么新发现?提问12:你能预测一下2013年的参赛数量吗?如果按照这幅统计图的趋势,哪种可能性更大一些?提问13:除了这个折线统计图,生活中哪里还有它的影子?提问14:这是一位病人的体温记录,如果你是医生的话,怎么分析病人的病情?提问15: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两种统计图,各有各的优势,那么,下面有两张统计表,选用哪种统计图刻画更合适呢?三、动手绘制,阅读思考提问1:在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时候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提问2: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四、拓展延伸,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小学教研《折线统计图》评课稿
小学教研《折线统计图》评课稿5月24日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聆听了李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一课,受益匪浅,在前面有关统计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多次从不同层面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对统计的过程和方法有了一定的经验。
所以本单元的教学应更侧重于读图分析,让数据说话,下面我就这节课,进行一个简单的评析,不到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一、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李老师以新冠疫情为背景,用学生生活中常测量的体温数据导入,在课堂开始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感受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注重新旧知识的对比。
从杂乱的体温数据到简洁明了的统计表,从已知的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通过几次对比,让学生感悟到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自的特点,深刻体会到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和总体的变化趋势。
再从体温数据到人数,从单一到组合,让学生经历从对比到归纳的过程,判断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呈现更合适,明晰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各自的优势和适用性,进一步感知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对“连续事物的变化情况用折线统计图”这一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注重数据意识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要将数据作为判断和预测的依据,形成数据意识和数据观念,让学生会用数据说话。
因此在教学中注重读图分析,李老师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借助数据分析原因,并进行合理推测,如“这个点有体温吗?”“接下来的体温会怎样变化?”像这样围绕“点的意义”和“线的变化”展开的思辨,有利于学生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观念。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是在描述事物增减变化的时候,没有给予学生一些数学语言的指导,导致学生表达不出来数据的增减变化和变化的趋势,二是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没有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缺少针对性,三是读图分析和画图用了过多时间,导致课堂时间不够,因此教学设计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折线统计图》听课心得
《折线统计图》听课心得体会肖冬梅非常荣幸能参加于都县小学数学名师二团的数学教学展示活动。
5位老师的课,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来自于都实验附属小学刘才军老师执教的《折线统计图》。
刘老师开课大气,关注时事热点,选材贴近生活,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刘老师,利用如今最流行的机器人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和视频引入,让学生明白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工作,减少工人数量。
导出2013年至2018年近六年,工厂所需工人数量统计图。
刘老师设问有什么办法能更清楚的表示这些数据呢?很自然的过度到条形统计图。
他通过不断追问你能看出工人数量的变化情况吗?你能用尺子描一描数量变化情况吗?学生上台用尺子描数量变化情况,感知折线统计图,接着利用课件演示条形统计图,通过变形、简化得到折现统计图。
将统计的相关知识系统化,联系化。
而且在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去看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接着刘老师提问,你想了解折现统计图的哪些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对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学习,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画法,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刘老师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到了真正的变学为教.让学生不断的说自己的感受, 一步步的引导、补充,让学生的回答更全面、更贴近。
在刘老师的课堂中,我感受到了他对知识的挖掘,对于折线统计图的分析,点和线表示的含义、每段线段增长的快慢,预测接下来的数据。
怎样选取合适的统计图进行统计等等,让学生探究的相当透彻清晰。
随后,刘老师提问谁见过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通过学生的回答,他利用课件展示天气情况变化折线统计图,股票走势图,超市销售折线统计图。
他选取了贴近生活的习题,对折线统计图进行巩固。
如旅游中的数学,商场中的数学,股票中的数学。
他选择近几年五年级学生“五一”参加旅游人数统计图,向学生提问“五一"该不该去旅游等问题,让大家分析。
孩子们在具体情景中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和应用,同时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毛衣,衬衫销售数量的统计图让大家判断,猜测。
教研《折线统计图》听课评课稿(2020)
教研《折线统计图》听课评课稿(2020)今天有幸聆听了罗玉明老师的《折线统计图》,感受颇深,获益不少。
在她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下面还有我一点点浅薄的意见:在折线统计图的深入认识环节,教师先影藏长条,问没有长条能知道数据吗?接着隐藏数据,问没有数据还能知道吗?再这一递进中让学生自然地发现了点的存在意义,学生根据点所在的横纵轴读出数据,整个过程由学生自主发掘。
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点能告诉我们数据,那线呢?图呢?层次清晰明了,目的性强。
接下来应用环节也是精彩纷呈。
新知环节引导了学生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学生对两者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在巩固环节教师然后给出情境,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当学生选择用折线统计图之后,再让学生画,并总结画法,最后对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
从选择到绘制到分析,也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最后展示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加深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熟悉感,并出示两张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判断哪张是兔子的哪张是乌龟的,完成了知识的拓展。
出示了其他类型的统计图,鼓励学生课后拓展,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亮点:1.层次清晰明了,每个环节目的明确。
让学生分析从点、线、面上能知道什么,层层递进,形成了对折线统计图的完整认识。
重视学生的体验式学习。
用手指画出趋势就变成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直观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从而为后续探究折线统计图上的点、线、图打下基础。
2.重视对比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了几次对比,每一次都起到了突破难点的作用。
如隐藏长条、数据,对比感知,还有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深入发掘两者的特点。
建议:用希沃白板或者excle直接绘制生成统计图更直观明了。
以上都是我个人不成熟的一些看法,如有什么不到之处请大家指正。
2020年11月。
折线统计图 听课体会
学时的培训,第一次听特级教师叶柱老师的课,他上的是四年级《折线统计图》。
课并非如我原想的那样华丽,给我更多的感受是质朴,在引导学生猜测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科学态度,在猜测中回顾相应的统计图知识:纵轴、横轴、单位等。
在看似不经意的提问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既有严谨的思想争鸣,又有轻松的交流互动,更有自主的体验与感悟,展现的是一种“大气而细腻、开放而扎实”的课堂风格。
整节课紧紧围绕着“识图、制图、析图”的逻辑展开,以多次的猜测、想像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究与讨论,思路清晰,环节紧扣。
猜测一:出示缺少标题的身高条形统计图师:这可能是关于什么的统计图?为什么?生:身高统计图。
师:你的身高是多少?你认为这是谁的身高?生:(大多数学生激动地说)姚明。
师:(出示标题)完整读一读统计图我名称。
你还见过其他的统计图吗?生: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师:能比划一下吗?(生边说边比划)猜测二:出示三幅折线图师:姚明的身高如果画成折线统计图,你认为可能是哪一幅?生:(手势选择)第二幅师:能说说第一幅反映的是什么情况?第三幅呢?从哪里看出第二幅是正确的呢?生:线一直往上······师:除了看红说明是正确的,还有没有别的证据说明是正确的?······猜想三:出示第24届至30届奥运会中国金牌数条形统计图师:你能想像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样子吗?比划一下(生想像并比划)师:能画一画吗?(反馈时)师:怎么画的?做了哪两件事?(分析图)猜想四:分析折线统计图(丽丽跳绳前后心跳,教室内温度)整节课中,学生始终处于思维不断碰撞的情境中,刚解决了一个问题,又来了一个猜想。
在猜想中,学生自主积极的思维被激活,在叶老师平实的提问中步步深入地研究折线统计图中点、线的作用,体会折线图所具有的预测趋势的作用,在辨析中明白如何根据生活实际进行合理预测······大师就是大师!叶老师的课堂几乎没有过多的情景,追求更多的是简约的课堂。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5月2日做课《折线统计图》,此次做课,课前准备时本来就存在一定的问题,我还存在疑惑。
通过自己的感受和各位老师的评课我进行如下反思:
成功之处:教学环节的设计基本合理。
这节课的设计从导入到探究,以及相关练习的搜集,到最后全课总结及作业的布置,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在学校试讲时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
这是我最为高兴的,因为一份好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能够科学地把握教材,灵活合理地处理教材,能有这样的进步我很欣喜。
课件制作水平有了很大幅度提高。
这节课教学充分运用了多媒体,使各个环节环环相扣。
二、不足之处
1、前松后紧。
2、启发性语言运用不到位。
3、没有融入学生之中。
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自己在准备的过程中过多的精力用于制作课件,对教学环节不熟,加上陌生的学生,陌生的教室,造成自己本身就紧张了起来,成了为了讲课而“讲”,而不是为了学生的学而“讲”,和学生的脱离,造成了学生和知识的脱离,这样学生的学习变成了被动学习的过程,课堂气氛呆板,学生的思维也就变得局限了。
三、改进措施
1、导入简洁一些,突出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即可。
2、任务问题设计要合理或具体一些,谁和学生思考。
比如你觉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你能发现什么信息?
3、课堂评价语言要更加丰富,多鼓励学生。
听杨超老师折线统计图一课感言听课记录
听杨超老师《折线统计图》一课感言听课记录听杨超老师《折线统计图》一课感言听课记录《折线统计图》听课记录时间:XX年5月31日周二第4节授课教师:杨超授课班级:五(4)班教学目标:1.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比较,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
2.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信息和变化规律,能对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能初步进行判断和预测。
3.经历数据的分析与表示的过程,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在方格中有条理的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读懂折线统计图。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题导新提问1:由于中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与了这项赛事,展现自己的智慧。
大家想了解一下近几年的参赛情况吗?二、探究新知提问1:我们已经将这些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制成了统计表,还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种统计图来表示这些数据?提问2:谁能说说,通过这幅条形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提问3:仔细观察,从XX年到XX年参赛队伍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提问4:比画时,手指放在条柱的什么位置更恰当?为什么?提问5:想象一下,如果把这些点依次连接起来会是什么样子?提问6:看到这个研究内容,我想大家心里一定都有一个个小问号吧?关于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想问的?提问7:仔细观察两幅统计图,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不同的地方呢?提问8:这一段一段的线都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提问9:再看这两段线,它们上升的一样吗?上升的角度是谁决定的?提问10:这一段一段的线在向我们透露着什么信息?提问11:刚才同学们是一段一段的看,现在从整体上看,又有什么新发现?提问12:你能预测一下XX年的参赛数量吗?如果按照这幅统计图的趋势,哪种可能性更大一些?提问13:除了这个折线统计图,生活中哪里还有它的影子?提问14:这是一位病人的体温记录,如果你是医生的话,怎么分析病人的病情?提问15: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两种统计图,各有各的优势,那么,下面有两张统计表,选用哪种统计图刻画更合适呢?三、动手绘制,阅读思考提问1:在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时候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提问2: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四、拓展延伸,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荐《折线统计图》评课稿
荐《折线统计图》评课稿
今天,我们有幸听到了X老师的《折线统计图》一课,这是一节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数学课。
在这次教学中,X老师巧妙地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相关知识。
首先,X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自然地引入了折线统计图的概念。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新知的引入做了铺垫。
接着,X老师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折线统计图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这种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探索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这一环节,X老师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出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在练习环节,X老师设计了有层次、有梯度的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
同时,X老师还注重对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及时反馈和指导,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X老师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折线统计图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的来说,X老师的这节课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相关知识。
同
时,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实践,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这节课无疑是一节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好课。
听折线统计图有感
听《折线统计图》有感本周二我有幸听了张老师上的《折线统计图》,获益匪浅。
整节课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教师对教材的钻研,教案的编写以及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体现。
下面谈谈我的感受:一、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统计教学被《课程标准》列入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因为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工作密切相关,我们要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更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价值。
首先,折线统计图从学生参观科技展览这个生活情境中来,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理解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
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与生活”的课标理念。
其次,联系生活话折线,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张老师让学生感知了折线统计图后说说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当学生的视野受到局限时,教师适时引导、提醒:股市上、心电图……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
最后的练习题也与生活紧密联系二、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和对比知识的迁移也叫学习的迁移,心理学上把已获得的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或者后续学习活动对先前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
张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自然地吸取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知道了各部分的名称,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在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把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在观察、比较中,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增减变化的幅度和趋势情况,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三、设计问题,自主学习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张老师的课中总能很好的提问,用问题串联整个课堂,用问题引领学生思维。
如,出示情境图后问:是什么统计图?为什么叫条形统计图?两种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不局限学生的思维,学生顿时畅所欲言;再如:教学过程中,张老师用“怎样用点表示?”,“点表示什么?”,“看到线知道什么?”,“线表示什么变化?”等一系列问题,首先让学生在统计图上指点找数据,学习描点方法,并让学生体会折线统计图用点表示数量多少,而后让学生交流,说自己的发现,再出示三个问题,给学生明确思维的导向,教师再适度引导,让学生抓住折线统计图点、线的特点发现规律: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出数量多少,还能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和幅度趋势,明白折线统计图表示信息更丰富,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折线统计图》教学实录与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实录与反思一、引言折线统计图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可视化工具,能够直观地展示数据的趋势和变化规律。
在教学中,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和解读方法。
本文将记录一次折线统计图教学的实录,并对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行反思和总结。
二、教学准备在教学前,我准备了以下教学资源:1.PowerPoint幻灯片:介绍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概念和使用场景;2.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的详细讲解文档;3.数据集:包含多个时间点的数据,用于实际操作;4.案例分析:提供真实的数据场景,帮助学生练习折线统计图的解读;5.课堂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掌握。
三、教学内容1. 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概念在第一部分,我通过使用PowerPoint幻灯片,向学生介绍了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概念。
我解释了折线统计图的定义、用途和特点,并对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进行了示例说明。
通过这一部分的讲解,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实际操作做好了铺垫。
2. 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在第二部分,我详细讲解了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
我通过文字说明和示例演示,向学生展示了如何将原始数据转化为适合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数据格式,以及如何确定横轴和纵轴的刻度范围。
同时,我还介绍了如何选择合适的线条颜色和标记样式,以及如何添加图例和数据标签。
通过这一部分的讲解,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流程有了清晰的认识。
3. 案例分析:折线统计图的解读在第三部分,我选取了一个真实的数据案例,与学生一起进行折线统计图的解读分析。
我通过对数据的趋势、波动和关联关系进行解释,引导学生思考数据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折线统计图作为一种数据可视化工具的价值和应用。
4. 课堂练习在最后一部分,我设计了一些与折线统计图相关的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的掌握程度。
我设置了不同难度的题目,从基本的绘制图形到更复杂的数据分析,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折线统计图》评课稿(精选8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评课稿,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
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折线统计图》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1我听了徐老师执教的研究课《复式统计表》,听后受益匪浅。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统计表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复式统计表。
让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在整个教学中,徐老师紧扣统计教学的本质进行教学,总结起来有以下三大亮点:一、站在统计的大背景下进行复式统计表的教学,重视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复式统计表的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简单的统计和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展开的。
但是我们的教学不能因为学生多次经历统计的过程而忽视统计现实性和科学性的本质。
在本节课中,徐老师将教学置身于统计的大背景下,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自己经历统计数量的过程,这有得于学生对统计本质的理解。
姚老师考虑到复式统计表的结构、表内数据的填写和分析,都要比单式统计表复杂,没有直接给学生提供了结构完整的复式统计表,而是结合学生的要求把四张单式统计表合成一张统计表、使学生认识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关系,了解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二、让学生探索和经历将四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试统计表的'过程,在动态中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复式统计表与简单的统计表相比较,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表头。
如果简单的一味的依靠教师讲解,五年级的孩子也是无法真正理解的。
徐老师充分关注到了这一点,有意让学生将几个数据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到从四张单式统计表里无法比较数据,巧妙的引出了复式统计表,再加上课件的动态演示和“观察表格,你觉得需要改进的吗?”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让学生在经历和探索复式统计的产生过程中体会复式统计的价值。
评《折线统计图》一课
评《折线统计图》一课
评《折线统计图》一课评《折线统计图》一课
最近观看了李静老师的《折线统计图》一课.有几点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一下.
整节课看下来,觉得李老师的过程明确,教态从容不迫,很亲切自然,让孩子能够很顺利的融入到良好的课堂的学习气氛之中.在引入阶段时引用了学生熟悉的条形统计图,接着再引出本课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过渡的很自然,有层次.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学生能够比较清楚的阐述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说出点表示数量,点和点的连线表示数量的变化等知识点.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表达出统计图上数量的变化趋势.
现在我们的数学已经越来越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本节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李老师把生活中的数学有效地引入教学设计中.在课上列举的数张折线统计图都是
1。
折线统计图上课反思
青年教师课堂风采展示活动心得丁春桃青年教师课堂风采展示活动终于结束了,我在松了一口气之余,感慨颇多:上课很容易,上好课很难。
活动之前,我认真研读了《折线统计图》这一内容的课程目标,从预案的设计、课件的制作、课堂的材料等方面围绕重难点做了许多准备工作,不仅仅在纸上备课,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和思想上备课。
但是,由于缺乏学习和经验,在实际教学中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真心觉得上好课太不容易。
教研员闵时荣老师在评课中从专业的角度给予了我们青年教师中肯的建议,反思自己的教学,思路豁然开朗。
(以《折线统计图为例》)首先,抓核心教学目标,弄清课本的意图,突出重点。
我们可以以学生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能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于反思的素材。
比如选择折线统计图反映小名的体温变化情况时,我们可以大胆提问:你希望线的走势是怎样的?如果波动比较大说明了什么?这种做法使得学生对教学重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第二,关注学生知识基础,找准起点,教师只通过有价值的追问引导学生学会有困难的,不要怕学生走弯路,走错路。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实则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在学生提出猜测六年级近视人数时,学生的回答多样化,我们可以多花点时间,让小组之间互相质疑,擦出智慧的火花。
最后,优化教育生态,渗透德育理念,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
要想学生40分钟都专心听课那是不可能的,抑扬顿挫的语调,灵活的提问贯穿课堂始终,学生才会紧绷思维的弦,主动获取知识。
在《折线统计图》这堂课中就犯了语调平缓的错误,而且没有好好利用身边的资源,比如语调的高低制成折线统计图,而且说到近视可以提问:预防近视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小组交流时,鼓励学生“目中无人”,让学生敢问敢说敢演,自然而然课堂就很放松。
《折线统计图》观课报告
《折线统计图》观课报告《折线统计图》一课,谷老师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环节完整,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练习设计有梯度,体现了谷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这是一节自主、愉悦、高效的课,为我们示范了课堂中如何体现数学核心素养,具体表现在:一、生本愉悦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很难调动起学主学习的积极性。
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才能使学乞的研究潜力发挥出来。
本节课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谷老师教态自然亲切,始终面带微笑,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对于学生精彩的发言,总是及时给予赞扬,并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同时,对于回答不完整或者错误的学生,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给子学主改正错误的机会。
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这种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没有心理压力,充满自信和阳光,领袖学生群体一定会逐步壮大。
这充分体现出数学知识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在学生一步步的操作、交流、感受、感悟中生成的,从而达到有效的数学学习的目的。
二、合作探索教师大胆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让学生在自主探索选择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再交流中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灵活化,合理化。
在这节课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是,谷老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时能细致观察,耐心倾听,洞察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点拨,帮助学生讲清算理,也让其他学生听的明白。
本节课通过放手,让学生经历了学习的过程,体验了学习的快乐,也互相学习了各自的思维方法。
开放性的练习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方法提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杨超老师《折线统计图》一课感言听课记
录
听杨超老师《折线统计图》一课感言听课记录
《折线统计图》听课记录
时间:2016年5月31日; 周二第4节
授课教师:杨超
授课班级:五(4)班
教学目标:
1.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比较,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
2.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信息和变化规律,能对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
分析,能初步进行判断和预测。
3.经历数据的分析与表示的过程,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在方格中有条理的绘制单式
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读懂折线统计图。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新
提问1:由于中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与了这项赛事,展现自
己的智慧。
大家想了解一下近几年的参赛情况吗?
二、探究新知
提问1:我们已经将这些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制成了统计表,还可以用我们学过的
哪种统计图来表示这些数据?
提问2:谁能说说,通过这幅条形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提问3:仔细观察,从2006年到2012年参赛队伍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
提问4:比画时,手指放在条柱的什么位置更恰当?为什么?
提问5:想象一下,如果把这些点依次连接起来会是什么样子?
提问6:看到这个研究内容,我想大家心里一定都有一个个小问号吧?关于折线统计
图,你有什么想问的?
提问7:仔细观察两幅统计图,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不同的地方呢?
提问8:这一段一段的线都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提问9:再看这两段线,它们上升的一样吗?上升的角度是谁决定的?
提问10:这一段一段的线在向我们透露着什么信息?
提问11:刚才同学们是一段一段的看,现在从整体上看,又有什么新发现?
提问12:你能预测一下2013年的参赛数量吗?如果按照这幅统计图的趋势,哪种可
能性更大一些?
提问13:除了这个折线统计图,生活中哪里还有它的影子?
提问14:这是一位病人的体温记录,如果你是医生的话,怎么分析病人的病情?
提问15: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两种统计图,各有各的优势,那么,下面有
两张统计表,选用哪种统计图刻画更合适呢?
三、动手绘制,阅读思考
提问1:在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时候先干什么,再干什么?
提问2: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四、拓展延伸,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出示2005年某商场凉鞋销量统计图。
五、课堂总结,回顾反思
提问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听课有感:
1、杨老师整节课是用一个问题串贯穿整堂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的去说,去感受。
2、注重在对比中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
让学生把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个初的对比,仔细观察说出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异同。
在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时,联系实际,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出判断,并在这样的对比中,更深刻地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3、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单式折线统计图,说一说在生活中见过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
4、注重使用生活实例巩固知识。
分析“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学生充分感受到折线统计图为医生做病理分析与诊断带来的方便,加深了学生对所学折线统计图价值的认识。
进一步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