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 2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特质
专题一中国文化的类型与特点
![专题一中国文化的类型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b929ffd84868762cbaed564.png)
宗法社会特定的伦理型文化,自有 其正面、负面的作用和影响(表现在哪 些方面呢)。
正面影响与作用
强调道德面前人人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 对包括君王在内的统治者也可以形成道德制约和
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其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 力内在基础。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还表现在它具有历久弥坚的凝聚 力。这种凝聚力具体表现在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 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在以农业生产为生存根基的中国,农业生产的节奏 早已与国民生活的节奏相通。传统节日均来源于农 事,是由农业节气演化而成的,并不像其他民族,
关于中国文化的特点,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认 识和总结,不同专家有不同的意见。而我们学习 中国文化概论,可以说就是从各个方面、各个角 度来认识中国文化的特点,把握它的民族性和特 殊性。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从其强大的生命力、务 实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家国一体的宗法集体 主义文专题一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目录
一、中国文化的类型 二、中国文化的特点 三、相关补充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 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集 中在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下的物质生产方 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一、何种类型:
从地理环境来看,中国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的大陆性地域,山脉河 流等地形地貌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内部,自然资源 丰富,物产富饶;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 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诸方面。
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 化,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如佛教文化的传入 和中国化。
中国文化概论课.ppt
![中国文化概论课.ppt](https://img.taocdn.com/s3/m/594c886daf45b307e8719774.png)
一:中国文化是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 二:中国文化是大陆农耕型文明,迥异于游牧文明
和海洋性商业文明。前者注重于勤劳踏实,爱静而 乏动;后者倾向于巧思进取,爱动而恶静。 三:中国文化是内倾型文化,注重传统继承而略于 革新变动,凝聚力强而缺乏外向型拓展。 四:中国文化是政治伦理型文化,即重心在于构建 和谐的人文伦理,比较忽略自然科学的探讨;注重 血缘地缘亲疏远近之关系而忽于信仰、法则之建立。 即:伦理代宗教,亲疏越法则。
第一讲: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五:中国文化是感性型文化,略于理性归纳而强于感性认知,故中国有技术 而乏科学。
推荐参考书目及版本(经典另列) 1、梁漱溟著 《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2、阴法鲁 许树安主编 《中国古代文化史》(共三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3、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北京) 1994年版 4、吕思勉著《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版 5、王力等著《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6、曹顺庆主编《中华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7、雷海宗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8、常乃悳著《中国文化小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
3、诸子:《老子》、《庄子》、《韩非子》、 《荀子》、《孟子》等等
4、集(文人和学者的著作集合体,繁富不列)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讲: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改变和发展
一: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的思想 董仲舒之思想是顺应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受到了历
代封建统治者的采纳和运用,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孔子的 人本主义的平等思想和个人主体尊严要求,尤其是使儒学从此带 有宗教色彩和神秘主义。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d25894ec850ad02de80418d.png)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绪论1、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什么?2、简述广义文化结构四层次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国文化生成的历史地理环境1、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什么?3、中国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
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4、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及气候等因素,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等因素。
5、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明形态,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唯一延续至今而从未中断过(3000年)的文化体系。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主要阶段和形态?2、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3、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形态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你怎样认识古代统治者的“重农轻商”政策或观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5、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农耕自然经济。
6、中国古代也有为数不多的海洋贸易,但在海外经济往来中,主要是一种“赐贡”的贸易形式。
7、中国文化的早熟使中国人容易产生“瞻后”式思维方式和守旧的民族心态。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1、什么是宗法制度?周朝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2、试分析论述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主要特征。
3、简述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性。
4、试分析论述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5、中国文化产生的独特条件是什么?请从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模式、社会政治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6、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宗法制度完备,二是专制主义严密。
这两个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7、中国上古时代,王位继承方式实行禅让制,即优者继承制。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版)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版)](https://img.taocdn.com/s3/m/283d3b29af45b307e8719758.png)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一:农业自然 经济
文化总是与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国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也 是与中国几千年来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分不开的。 在中国,这种自然经济则一直延续 到20世纪。毛泽东曾指出:在中国长达两 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占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 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 工业品。地主和贵族对于从农民剥削来的 地租,也主要地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 交换。那时虽有交换的发展,但是在整个 经济中不起决定的作用” 。
自然经济是中国大陆型生态环境的产物,其 特点就是以家庭为核心单位,男耕女织,自力更生, 自给自足,知天安命,恒少竞争,不求多寡,惟患不均,几度王朝更迭 不过是血缘姓氏的转移;强调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我国自然经济的发展始终十分滞缓,人口自然增殖与土地之间的周 期性矛盾始终十分突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土地兼并和非常状态下的农 民起义交替出现。但是,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仍然璀璨夺目。
第一章 天道有常 周行不殆
—— 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概貌
孟子曰: “人有恒言,皆曰: „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 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 —— 《孟子 》 无疑中华帝国已经超出它的自身的价值而具有巨大的 无疑中华帝国已经超出他的自身的价值而具有巨大的 意义。他们享有东方最聪明的民族这一盛誉,可见,他们 对其他民族所起到的典范作用表明,自有耶稣使徒以来, 世上大概还没有比这更伟大的事业值得耶稣使徒去从事。 —— 莱布尼茨
商代经济
商王对农业生产十分关心,他经常向天帝、 祖先祈求降雨和获得好收成,并亲自去田间察看庄 稼,参加耕田活动。 商代不但农业有了大发展,手工业和畜牧饲 养业也得到了发展。
商纣王像
商王武丁征讨卜辞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68d7a24a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9e.png)
中国文化概论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中国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特色。
本文将提供一个中国文化的概论,介绍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中华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中国古代文明的创始者是黄河流域的原始部落,其中最为有名的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祖——黄帝。
在黄河流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民族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文化体系。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文化有许多独特的特征,其中一些特征是中国文化独有的,而其他一些特征则是与非洲、欧洲、亚洲等其他地区的文化相似的。
下面是中国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的概述。
历史悠久中国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替,政治、社会和经济形态的变化。
这种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
和谐和谐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中国文化强调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和谐体现在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中国人民相信,通过和谐的互动和相互依存,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家庭观念家庭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的团结和和睦。
家族的观念和长辈的尊重也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
尊敬和顺从长辈的传统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尊重传统和尊重权威的价值观。
尊重传统中国文化非常尊重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孔子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
中国人相信,通过学习和尊重传统,可以从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中获益,并帮助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文化多样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中国文化非常丰富多样,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语言和方言、饮食文化等都有所不同。
这种多样性丰富了中国文化,并使它更加多元和有趣。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国文化不仅在中国国内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下面是中国文化对世界的一些影响:文化交流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庞大的人口和发达的科技实力。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7ce7fb919b6648d7c0c74628.png)
一、文化总论1.为什么文化是“自然的人化”?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的直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联系而有区别的人道,就是文化创造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只是自然界,还是人的自然属性。
文化是改造自然社会的活动,也改造着改造者自身,即实践者的人。
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课题的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总而言之,凡是长约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结果,都属于文化,即“自然的人化”就是文化。
2.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包括哪些内容?物质: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质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制度: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风俗习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思想与价值: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具体而论,心态文化又可以再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子层次。
依据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我们又可以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别为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二、中国文化(一)文化背景1.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1)持续性。
循环式的复苏和进步周而复始,使农业自然经济长期延续(2)多元成分结构。
从纵的方面讲,它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份;从横的方面讲,它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还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
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文化概论课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课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29df4faec3a87c24128c415.png)
二、中国传统经典(略举)
1、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 传》、《周礼》、《仪礼》、《礼记》、《论 语》、《孟子》、《孝经》、《尔雅》
2、前四史:《史记》、《汉书》、《三国志》、 《后汉书》(中国古代正史者二十五史,其他为:《晋书》、《宋
(二)、以阴阳五行构建宇宙人世之秩序:董仲舒认为:宇宙由 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人等“十端”构成。十 端通过五行“相生相克”,演变出和谐完整的宇宙——人事有序 同构。这就明确了自先秦以来就存在的“天人合一”论。如果说, 先秦孔孟儒学是以人情化的伦理亲情为其主要特色,那么,董仲 舒则是以神学化的天人观念为显著标志。而且对于封建统治的更 迭用五行相生相克进行了合理解释。(五行:木、火、土、金、 水。顺位相生,隔位相克。)
第一讲: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五:中国文化是感性型文化,略于理性归纳而强于感性认知,故中国有技术 而乏科学。
推荐参考书目及版本(经典另列) 1、梁漱溟著 《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2、阴法鲁 许树安主编 《中国古代文化史》(共三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3、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北京) 1994年版 4、吕思勉著《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版 5、王力等著《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6、曹顺庆主编《中华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7、雷海宗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8、常乃悳著《中国文化小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
第三讲: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改变和发展
一: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的思想 董仲舒之思想是顺应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受到了历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a8e0ea3186bceb19e8bbaf.png)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第五章 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5)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5)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7)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7)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8)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8)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2)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5)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5)绪论一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 二章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 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5aacfdfb1711cc7930b71638.png)
(2)从《尚书·洪范》到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
在殷周时期,与阴阳观念同时流行的还有五 行思想。五行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 篇:
反映在精英文化中,则是“求久”观念应运 而生。反映在民间心态中,便是对用具追求“经 久耐用”,对统治方式希望稳定守常,对家族祈 求延绵永远。
第三节 社会政治结构 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以血缘宗法为中心的社会结构
宗法制度 专制制度
1.宗法制度
所谓宗法,即宗族之法,是宗族内部以血缘 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 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和 义务的法则。
经济多元融合与民族多元融合是一个主题的 两个侧面。在中国,一般来说,汉族是农耕的主 体,少数民族是游牧的主体,农耕与游牧的交流, 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共同创造丰富多 采的中华文化。
在经济多元融合和民族多元融合的大背景下, 才有文化的多元会通,形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 “会通之学”的特色。儒学、道教、中国化佛教 的形成发展都是如此。
2、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相交融
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构成了中国古代 经济的主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也构成了中国 古代文明的主体。
正是农耕与游牧的互通,互补,促进了农耕 人与游牧人的相互交流。
中国的农耕和游牧两大经济区类决非自我封 闭的系统,而是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 互市等等途径,彼此交流,互相融合。
(2)分封制度
西周分封制度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 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是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下实 行的,从宗统上说,周天子是天下大宗,族权与 政权互为表里,宗族与国家一体同构。
(3)宗庙制度
上古时代,社会上最重要的有两件大事,一 是奉祀祖宗,二是征伐不臣。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第二章.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f90c4ff6856a561252d36f4e.png)
“我爱你”本就是一种西方式的表达
• 英语:I love you.
中国式的表达
“ 你 这 个 冤 家 ! ”
“文化” v.s. “Culture” · 归纳
西方文化
重视对个人的培养 注重学科分类 注重分析、理性 重视公德 重视法治 关注个人与外界的关系
中国文化
重视对民族的教化 注重融会贯通 注重综合、情感 重视私德 重视人治 关注社会的和谐
(一)广义文化
• 《大英百科全书》: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 • 《苏联大百科全书》: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 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 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 钱穆在《中国文化精神》中说:文化即是长时期的大群集体 公共人生。
简而言之,广义的文化是物 质财富(文明)和精神财富 (文明)的总称。
中西家族称谓比较
• grandfather/grandmother —— 祖父、祖母、外祖父、外 祖母 • uncle —— 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夫 • aunt —— 伯母、婶婶、舅母、姑姑、姨妈 • 此外还有堂兄弟、表兄弟、堂姐妹、表姐妹、侄子、外甥、 嫂子、弟妹、姐夫、妹夫、妯娌、连襟、姑奶奶、姨奶奶 等等。 • 宗亲、外亲、妻亲三族;长幼有序,男女有别。
第一章 简论
• 一、文化的含义 • 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 三、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 四、中国文化的未来
一、文化的含义
• “文化”寻根 • “文化” = “culture” ?
• 文化的结构
什么是文化?
• • • • • • • 服装文化、饮食文化 茶文化、酒文化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 民族文化、世界文化 世博文化 我们每天都在谈论文化, 然而什么是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版)·绪论·第一节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版)·绪论·第一节](https://img.taocdn.com/s3/m/e5e84c2dbcd126fff7050b73.png)
制度文化指人类依据一定的思
想观念建立起来的国家根本制度,如经 牵手舞蹈盆(青海大通上孙家) 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 度、婚姻制度等,还包括社会组织机构和工作部门的设置形式及其结构 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规章、条例等。
行为文化是在制度文化影响下长期形成的民族的、地域的风俗
习惯、行为礼仪、交往方式和节庆典礼等。这种行为文化从属于一定文 化体系,往往超越制度文化的变更而更具有历史性。
对文化的分层理解
第二个层次:精神文化 主张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 造性成果,并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 体性成果。我国学者多注意到了文化含义的广 狭之分,认为广义的文化应该包括物质、制度、 精神心理等所有范畴,狭义的文化则应指精神 文化的创造与成果。英国学者泰勒的文化定义 就倾向于精神方面的界说。
三、文化的功能
记录功能
当文字还没有出现时,人们就通过 口头语言,将经验、知识、观念口耳授 受,代代相传。各民族的文学几乎都是 在口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认知功能
人类的认识过程总是受到文化现象的制约和 规范的。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不断积累经验,改 进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从而 逐渐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认识世 界的。人们还通过文化,不断改进已有的物质认 识工具,并创造出新的物质认识工具,从而使自 己认识的能力不断扩大和深入,质量不断提高, 速度不断加快。
穆勒来埃尔
中国学者如是说
著名学者钱穆主张: 文化即是人类生活的大整 体, 汇集起人类生活之全体即 是 “ 文化 ”。 国学大师梁漱溟认为: 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 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 济、 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同时 代、不同民族的人们因不同的生活 方式而拥有不同的文化。文化是自 然的人化,人的文化化,是离开动 物本能的人的思想和创造的集合。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8b7a5b05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c4.png)
中国文化强调仁爱精神,倡导人 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体 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诚信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之一 ,强调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是 人际交往和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 。
02
语言文字与书法艺术
Chapter
汉字起源与演变过程
汉字的起源
结绳记事、八卦图画等原始记事 方式逐渐演变为象形文字。
汉字的演变过程
民间习俗举例
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
04
艺术瑰宝:音乐、舞蹈、戏曲 、美术
Chapter
民族音乐风格流派和乐器演奏技巧
民族音乐风格流派
包括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每种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音乐元素和表现 形式。
乐器演奏技巧
中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演奏技巧各异,如琵琶的弹拨、二胡的拉奏、笛子的吹 奏等。
春节
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象征着岁末年初和新的一年的开始。习 俗包括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吃团圆饭等。
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习俗有赛龙舟 、吃粽子、挂艾叶和菖蒲等。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象征着团圆和丰收。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提灯 笼等。
婚丧嫁娶礼仪规范及地域差异比较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 书、楷书、行书等七种主要书体 的演变历程。
书法艺术流派及代表作品
书法艺术流派
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五 大流派。
代表作品
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 稿》、柳公权《玄秘塔碑》等。
古典文学体裁与经典名著
古典文学体裁
诗、词、曲、赋、散文等。
经典名著
《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红楼梦》、《西游记》等。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精简版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精简版](https://img.taocdn.com/s3/m/7b1b129d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d0.png)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一.文化(一)文化的基本结构1.物质生产文化(1)含义:指人类物质生产过程及其物质生产的实体性,器物性成果;2.制度行为文化(1)构成/含义: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形式,以及在人际交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风俗习惯,构成制度行为文化;(2)层次:①在上的层面:制度文化②在下的层面:民俗民风文化3.精神心理文化(1)含义/构成: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长期孕育而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因素构成;(二)中国文化1.中国当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三元汇一,浑然一体的交融会通型文化二.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一)农业自然经济1.原始农业(第一个阶段)(1)产生:从旧石器时代的采集活动中直接产生出来的2.“独立自由”的手工业者与商人(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家庭手工业,官府手工业发展的同时出现3.行会组织(1)出现:北宋首次出现(二)血缘宗法制度1.商朝(1)世袭:灭夏后,商王及其近亲,外戚组成的统治集团掌握国家政权,王位及官职皆世袭;(2)“家天下”:商朝的国家政体是一个比夏朝更进一步发展的“家天下”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一)先秦1.制度(1)宗法制度①产生时间:商代晚期②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2)庙数制3)同姓不婚制(2)礼乐制度(二)汉魏六朝1.政治伦理道德(1)提出者:董仲舒(2)内容:①三纲:②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三纲关系的调整原则(三)唐宋:中国文化的成熟与辉煌1.意义:是我国传统文化进入全面辉煌和成熟的鼎盛期2.文学(1)唐代文化:唐诗(2)宋代文学:宋词3.书法绘画:(1)书法:宋不如唐(2)绘画:各有千秋4.科技:许多科技成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5.理学:中国古代最完整严密的哲学理论系统(四)明清1.小说: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小说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一)基本精神: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2.人本主义精神1.以民为本2.重人伦,远鬼神3.天人合一精神4.礼治精神(二)价值取向:1.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2.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3.物质与精神关系中的重义轻利五.儒家文化精神(一)先秦儒家人伦1.孔子(1)思想特点:①服务于国家政治②植根于血缘基础③强调伦理本位④重视主体能力⑤抑制个性欲望(2)总结:将“仁”作为儒学的基础范畴,探讨人的价值2.孟子(1)思想特点:①继承孔子的伦理思想(2)主要贡献:将伦理范畴与性善说联系起来,作了比较深刻的探讨(3)四端:仁,义,礼,智;(4)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二)宋明理学1.主要讨论:性与天道2.特点:(1)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2)以儒家思想的内容为主3.开山祖师:周敦颐/濂溪学派的奠基者4.重要派别:关中学派(1)创始人:张载5.第二次改造:福建学派(1)代表:朱熹(2)成就:实现了儒家“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的第二次改造(3)朱学成为中国的正宗思想体系(三)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1.内圣外王的要求(1)遵循伦理本位(2)怀抱经世之志(3)注意道德修养六.老子之道的三大内涵(一)“无”与“有”的统一(二)“恒”与“变”的统一(三)“无为”与“自化”的统一七.佛家文化(一)基本教义1.四圣谛——苦,因,灭,道/苦,集,尽,道2.“缘起”论与“四法印”(二)佛教的传入:汉明帝时(三)中国的佛教——禅宗八.中国古代文化成就(一)中国诗歌(二)中国古代散文(三)中国古典小说1.话本小说(1)起源:宋代(2)演出场所——瓦市①瓦子勾栏②瓦子内又设“勾栏”2.长篇章回体小说(1)由来:由“说话”四家中的“讲史”而来(2)划分:①广义: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人情,讽刺,公案②狭义:讲史,世情,神魔(四)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建筑(1)风格①灵活适用的木结构体系②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③舒展自如,平面铺开的整体外形④封闭内向,严整对称的群体布局⑤绚丽多姿的色彩和装饰九.中国古代科技(一)中医1.春秋战国之际(1)扁鹊,“望,闻,问,切”四法,形成中医的传统方法(2)《黄帝内经》2.秦汉时期(1)《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医药学专著(2)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3.魏晋南北朝(1)王叔和《脉经》我国现存最早脉学专著(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3)葛洪《肘后救卒方》4.隋唐(1)《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颁布的药典(2)孙思邈《千金方》5.明清(1)李时珍《本草纲目》(二)农学1.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三)四大发明1.火药(1)影响:①1225-1248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又传入欧洲,②英法各国14世纪中期才逐渐掌握火药制造技术2.造纸术(1)影响:公元7世纪传到越南,朝鲜,日本,公元751年传入阿拉伯,之后传到世界各地3.印刷术(1)影响:公元8世纪传入朝鲜,后传入日本等地,经丝绸之路传入伊朗,阿拉伯,后传入欧洲4.指南针(1)影响:公元12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和欧洲(四)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发展迟滞的原因1.文化传统上(1)中国传统思想以儒学为主,尤其是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2)封建社会后期,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严重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成为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绊脚石(3)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理性精神(4)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封闭性(5)传统思维的原因2.社会制度上十.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论争(一)“中体西用”论1.起源:冯桂芬1861 《校邠庐抗议》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五四新文化运动1.兴起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上海《新青年》2.两大旗帜:民主,科学十一.文化讨论与“文化热”(一)文化讨论的主要内容1.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和核心精神(1)如何把握:从整体上把握(2)强调:“存天理,灭人欲”(3)特质:以伦理为轴心(4)基本精神:实用理性(5)传统文化的特性:刚健有为,崇德利用,和与中,天人协调(6)传统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的特性:①封闭性,单向性,趋同性②思维方式上:缺乏创造性③观念上:中庸之道2.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二)大众文化1.大众文化是传媒发展后的产物2.特点:(1)明显的消费化倾向(2)制作工艺流程化(3)娱乐性本质(三)国学热1.“国学”含义(1)广义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2)外延:“一国所有之学”(3)等同概念:“中学”“国故”2.阶段(1)初级阶段:20世纪80年代(2)承前启后的阶段:90年代(3)愈演愈烈:21世纪3.意义:它启动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交互的方向,又受孕于当代市场“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两个巨大无比的时代背景中,其能指攘攘,其所指赫赫,无不令人三思。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第一节](https://img.taocdn.com/s3/m/48100193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d9.png)
百家文化的影响
从思想的原创意义出发, 该期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 极其重要的思想的诞生和发展 时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 本的特色和命题——天人合 一,二是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 民本思想。中华文化的发展脉 络和总体特征都与这两个文化 主题密切相关。
士的崛起
士崛起的条件
1.生产力提高导致脑力劳动和体 力劳动的分工,使大批 “不耕而 食”的士人产生成为可能;
2.春秋战国时诸侯为了稳固统 治,确立霸主地位,想方设法招揽 人才的政治环境,给士人施展才 智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3.士人试图凭借个人思想和才华求取稳固的生活保障,改善社会地 位。他们中有武士、卿大夫的家臣、自由职业者、部分旧贵族及其子弟 和出身低微的庶民。
[资料解释] 《周易》由卦象符号和文字两部分组成。其中,卦象由乾、坤、震、巽、坎、离、艮、兑8个符 号组成,文字部分包括卦名、爻名、卦辞、爻辞、用辞。卦名是64个易卦名称,爻名是每卦6爻的名 称,而卦辞是64个易卦下的解释文字,爻辞则是卦名之下的384个爻名的解释文字。
轴心时代
德德国国哲 学学家家雅 斯斯贝贝尔尔斯斯认认为为: ““以以公公元元前前 550000年年为为中中心心————从从公公元元前前880000年年到到公公元元前前220000 年年 — —人人类类的的精精神神基基础础同同时时地或或独独立立地地在在中中国国、、 印度度、、波波斯斯、、巴巴勒勒斯斯坦坦和和希希腊腊开开始始奠奠定定。。直直到到今 今天天人人类类仍仍然然附附着着在在这这种种基基础础上。。…………在在公公元元前前 880000年年到到公公元元前前220000年年间间所所发发生生的的精精神神过过程程,,似似 乎乎建建立立了了这这样样一一个个轴轴心心。。此此时时,,我我们们今今日日生生活活 中中的的人人开开始始这这样一样个一轴个心轴。心此。时,此我时们,今我日们生
文化概论第二讲 中国文化及其特征
![文化概论第二讲 中国文化及其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b9c33ce83186bceb19e8bb40.png)
四、中国文化的特点
(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人类原生态的七种“母文化”(埃及文化、苏美尔文化、
密诺斯文化、玛雅文化、安第斯文化、哈拉巴文化、中国文化 ),只有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持续发展而未曾中断,表现出 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
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教授说:“我觉得 中国传统的社会制度、礼教观念、人生观,都对我们有极大的 束缚力量。”
五、中国文化的类型——伦理类型
西方文化是一种“智性文化” 中国文化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德性文化
。 中国文化是一种天地合德的伦理文化。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推崇尊高年、慈孤幼、怜惜残疾
鳏寡的孝文化,更是一种伦理类型的文化。
孔子建立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 以知、仁、勇为“三达德”,提出礼、孝、悌、忠、恕、恭、
北京奥运会奖牌的直径是70毫米, 厚度是6毫米。
奖牌正面为国际奥委会、统 一规定的图案——插上翅膀 站立的希腊胜利女神和希腊 潘纳辛纳科竞技场。
奖牌创意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 造型,由象征尊贵和美德的金和 玉的材质组合而成。体现中华民 族自古以来的以玉比德的价值观、 荣誉观。
奖牌背面镶嵌玉璧,正中的金属 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的会徽。 奖牌挂钩由中国传统玉双龙蒲纹 璜演变而成。
礼乐表演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 仪之邦”而著称,相传 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期, 周公制礼作乐,提出了 礼治的思想。
礼,可用来规范人的行 为;乐,可用来陶冶人 的情操。礼乐标志着文 明,中华民族历来把礼 乐视为教化之道。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拳路它的特点是“动静结合、刚柔相济”。
几个概念的 辨析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42c86130376baf1ffc4fad08.png)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的“文化”一词以文德来教化文治教化今天使用的“文化”一词是在19世纪末期通过日文转译从西方引进的。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文化。
特征:人类创造;后天获得;民族共有;时间延续西汉以后,文与化开始结合成一个整词,其涵义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文明)。
文化的三个层次:物质(表层)、制度与行为(中间层)、精神(深层、内核)。
在这三个层次中,物质变化较快,制度较慢,而精神层次较为稳定。
中国当代文化的三元性传统文化:国学∕中学西方文化:新学∕西学马列文化:马学态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学为体,中学为用∕马学为体,中西学为用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及当前的国情,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去继承传统开创未来。
学习方法:一是注意历史梳理和逻辑分析相结合;二是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三是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警惕文化决定论因为原因的原因的原因就不是原因了。
复习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文化。
人类学概念:文化即生活方式。
文化——自然;文明——野蛮特征:人类创造;后天获得;民族共有;时间延续。
中国当代文化的三元第一章中国文化起源一、生命起源学说1924年苏联生物学家奥巴林发表<<生命起源>>专著。
1929年英国遗传学家霍尔丹也提出类似观点。
按照这个学说,生命是在长时期宇宙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是宇宙进化的某一阶段无生命的物质所发生的一个进化过程,而不是在现在条件下由非生命的有机物质突然产生的。
所以,生命起源大约发生在距今45—35亿年间。
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在生物分类学中,人属于哺乳动物纲,真兽亚纲中的灵长目。
人科中现存的仅一属一种,即Homo sapiens。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版第一节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版第一节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7a8a2a8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ae.png)
老子出关图(左上)
老子悟道图(右下)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版)··第一节
庄子(前360?—前280?),名周,与孟子同时,家境贫穷,身居
庄子学说 陋巷,织屦为生,任过漆园吏,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现存 《庄 子》33篇,其中内篇7篇为庄周自作,外篇或以为后学所作。
庄子 “学无所不窥 ,然其要本归 于老子之言 ”,其思想从老子发展而 来,在本体论和道与物的关系方面有 进一步的发展 。他否认事物有质的规 定性和可知性 ,认为“道”是先于天地 而生的“非物”,事物的大小、长短、贵 贱、美丑等差别性都是不存在的 ,提 出“齐是非”、“齐万物”,乃至“齐物我” 的主张 ,宣扬 “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
[[[明明明]]]仇仇仇仇英英英英《·《·仙仙仙仙山山山山楼楼楼楼阁阁阁阁图图图图》》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版)··第一节
老子学说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属河南鹿邑)人,道家学 派创始人,曾在周王朝藏书室任职,掌管史册典籍,50岁后离周赴秦,在秦
国函谷隐居,著《道德经》。
老子通过著述《道德经》,表达他“小国寡民”的 社会理想,其最高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首先提出道为“万物之宗”的 思想,把“道”看成是无形无名的形而上本体和总规律, 贯穿于天地人的始终。关于道的内涵,首先在于“无”与 “有”的统一。“无”是抽象的,是无名,不是无存,为万 物的本原,具备成长的潜能。 其次在于“恒”与“变”的统一。 道为万物的本原和总规律, 是事物之间固有的本质联系, 而万物的形成完全是自然 流变的结果。其三在于“无为” 与“自化”的统一。道的本性
大学公共课《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 中国文化概论
![大学公共课《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 中国文化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ce50b56369eae009581bec84.png)
4 审美观念方面 提倡对称性,是思想观念 “和”的一种表现。 对称性表现在建筑、医学、 文学、语言等方面。
5 思维方式方面 由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 由整体到部分,由大到小。 如中国时间排列是年 \ 月 \ 日, 地区排列是国、省、市、县。
三
中国文化的内容
中国文化大约有 5000 年的 历史,中国古代文化主要产生在长 江 、黄河、辽河等大江大河流经的 地区,中国文化可以称为大河文化。
一 中国文化的环境
为什么世界上有不同的文 化?因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要受到地理、自然环境、历 史、经济等影响,中国文化 反映出这一特点。
1 地理和自然环境因素 中国的地理特点半封闭的环 境,大部分处于内陆,西高东 低,西面、北面、南面是内陆, 东和东南面向海洋。
各国农业人口比重 国家 2000 (%) 美国 America 2.2 英国 England 1.8 德国 Germany 2.5 日 本 Japan 2.2 中国 China 66.6 印度 India 53.7 韩 国 Korea 6.4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数字库)
文化的传承性
1
文化本身是历史传承的结果。 2 文化的传承是潜移默化的。 3 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或群体得以维系的依赖。
文化的时代性
1 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2 决定文化的时代性的是一个时代的政治、 经济等因素。
人类居住离不开水,水是 生命之源,也是人类之源。水的来 源,一是海洋,二是河流,因此, 早期人类文化遗址不外两种:或濒 海,或依河,如我国的长江黄河文 化,国外的两河流域文化、埃及尼 罗河流域文化等。 所以,世界文化可以分为 两种:海洋文化和大河文化。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14d77cfe312b3169a451a4a6.png)
(5)在社会心理方面,中国人向来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其语言表现是亲属称谓系统 的庞杂精细。“尊亲”成为中华民族古已有乊的道德传统,孝道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 和母体。
3.中国文化的诸特点对中国现代社会有何影响? 答:(1)中国文化的特点 ①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②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③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④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8/9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⑤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⑥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⑦经学优先幵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2)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 ①中国人往往表现出习故蹈常的惯性,喜常恶变。反映在精英文化中,求“久”的观念 应运而兴。反映在民间心态中,是对用具追求“经久耐用”,对统治希望稳定守常,对家族 祈求延绵永远。 ②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责仸和义务,个人的权利则丌那么重要。由尊祖到敬宗 再到收族,整个社会就团结统一起来。传统文化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忽略个人在 社会中的权利,使道德平等意识仅仅成为一种理想,不“权利”相联系的“法制”观念没有 用武乊地。 ③从文化史角度看,由于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广泛影响,在古代学术史上关于严密逻辑 结构的理论、关于技术性控制的实验,以及二者乊间相互联系验证的操作,都没有得到重视 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轻自然的倾向是近代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乊一。 ④中国文化的伦理性能鼓舞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 风亮节。 ⑤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以究天人乊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世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⑥天人合一、主客混融的观念使古代的知识论从未不道德伦理学说明晰地区分开,伦理 道德学说作为社会心理状况的理论升华绵延丌断,甚至成为众多学科门类的出发点和归宿, 成为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5.天人合一的观念与中和思想
农业自然经济的性质也决定了农民对待自然的态度。古代 很大程度上要靠天吃饭,必须不违农时,因此不能不对天 产生敬畏,产生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念。 与天人合一观念相联系,中国人讲求“中和”。 “中和” 是儒家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它要求在事物的各个方面中 采取中间适当的态度,不走极端,不偏不倚,恰倒好处, 从而趋于和谐适度的状态。《礼记〃中庸》:“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宋代叶适《中庸》:“古之人, 使中和为我用,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2. 饮食文化与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
我国农业高度发达,有举世闻名的饮食文化。孔子:“民 以食为天”;中国人很重视吃,请客吃饭是人际交往的重 要形式。 中国人固守在土地上,与外部世界处于封闭状态,起居有 定,耕作有时,衣食无忧,因此安土乐天成为他们的固有 观念。《礼记》:“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 能成其身。”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3.重实际黜玄想的务实精神
务实精神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农耕生活导致的一种 群体趋向。 王符《潜夫论》:“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章太炎《驳 建立孔教议》:“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 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 “最善于处理实际事务”的民族。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世界从开始到消灭的一个周期叫元,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 十二世,一世三十年,故一元为129 600年)
“时来运转” ,“否极泰来” ;“老虎吃小鸡”(虎啮鸡、
鸡吃虫、虫嗑棒、棒打虎) 。
6.包含着循环与恒久意识的变易观念
(2)永恒意识
《易传》:“可久可大”; 《中庸》:“悠久成物”; 《老子》:“天长地久”; 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
中国农业文化解决了中华民族的衣食住问题,使其能够 生存,能够创造历史。 是农业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好的性格。农业生产的经验 操作,使中国人非常注重现实和人事;厮守土地的中国 人过着自给自足、乐天安命的生活,要求的是相安无事、 互帮互助,养成了酷爱和平的性格。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二)消极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
教师 卞良君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特质
如何把握不同类型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的类型特质
一、如何把握不同类型文化的差异
文化的普同性与多样性
人类文化具有普同性,说明人类的不同类型的文化具有相同或相 似之处;然而另一方面,人类原本是多元诞生的,分散生活于地球 上的不同地域,气候、水、土壤、动植物资源都不同,人们从事文 化活动的场所和文化活动的结果也就不同。于是逐渐形成了多元发 展的文化。
(一)中国文化是大陆型文化
5.内向自守的民族性格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形成了中国人的封闭心理、内向性格。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 抛一片心”,“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乐极生悲”。 隔绝机制还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区域化特色。北京的文化色彩是“官” 气,广东的文化色彩是“商”气,香港的文化色彩是“洋”气,东北 人的文化色彩是“豪”气,农村人的文化色彩是“土”气,有的地方 文化色彩是“小气”。
平均主义貌似公平,但实际上是不公平的,它否定了 人在能力、勤劳程度等方面的差别,因此是不公平的。 有竞争就有差别,绝对无差别的状态只有通过人为干 预才能达到。打个比方,大家如果一起起跑,那么, 结果一定是有些人先到,有些人后到,这是公平的; 如果让跑得慢的人先跑,跑得快的人后跑,这种人为 干预虽然会保证结果平等,但违背了程序正义和起点 公平。平均主义的结果,是经济不能发展,大家干活 没有积极性,而且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已经被我们 否定。
(一)中国文化是大陆型文化
历史悠久,独立发展 强烈的中央观念和华夏中心意识 大一统的观念 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与乡土意识 内向自守的民族性格 中国大陆型文化的作用
(一)中国文化是大陆型文化
1.历史悠久,独立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第一句话:“中国是世界上 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 烂的文化。” 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与外界处于一种隔绝 状态,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的规模,中国文化始终独立地 发展,带着鲜明的民族色彩,并且连绵不绝,代有高峰, 硕果累累。
4.以人为本、摆脱了神学独断的人文精神
基督教重视天上,以神为本,讲的是神学;佛教重视地下, 大部分内容讲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讲的是鬼学, 是以鬼为本。只有中国文化重视人间,把作为劳动力的人 视为第一财富,讲的是人学,以人为本成为中国文化的主 要特色之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中国文化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现世生活,避免了全民族 的宗教迷狂:
中国古代的一流哲人们都基本上是无神论者,对于鬼神的态度非常理 性。陈独秀:“孔子的第一价值就是非宗教迷信的态度。” 中国古代的哲人们对于鬼神的态度不仅有理性的一面,而且有实用的 一面。荀子《天论》:“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 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此即所谓 “神道设教”(假托鬼神之道以治人) 。 对道德由来的认识摆脱了有神论。孟子,荀子。 对人类的产生、人类文明的起源,中国人有独到的看法。伏羲氏、神 农氏到黄帝的传说。 民间宗教信仰的实用性。
(一)中国文化是大陆型文化
2.强烈的中央观念和华夏中心意识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 夏蛮貊,罔不率俾”。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 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强烈的 中央观念和华夏中心意识,在文化上显示出强大的同化力。 “中国者,天下之中也。” “莅中国而抚四夷” “天朝上国” “雄踞万邦”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3)变易观念
《易传》:“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刚柔相 推而生变化。” 《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复归于 无极”。
这种变易观又带有明显的循环论特征,其主要表现形态 就是寓变易于保守之中。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中国农业型传统文化的作用
(一)正面作用
( 一)中国文化是大陆型文化
4.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与乡土意识
(1)爱国主义情感 列宁:“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 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 所造成的隔绝机制,培养了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观念和爱国 主义情感,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的最根本的原因。 (2)乡土意识 《白虎通〃 社稷》:“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汉 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民间谚语: “人离乡贱,物离乡贵”,“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 万两金”,“花是故乡好,月是故乡圆,水是故乡甜,人 是故乡亲”,“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①宗谱与地方志的发达;②方言和会馆的发达;③乡土文 学与地方戏。
社会和谐论成分和理想 主义色彩
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了天地万物 之中;伦理道德学说成为中华学 术的首要重心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 体主义观念 以人为本、摆脱了神学独断 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的自 然观与中和思想;包含着循 环与恒久意识的变易观念 大一统的观念;爱国主义情 感与乡土意识;内向自守
伦理型文化 宗法文化 农业文化 大陆型文化
文化特质
指某一民族共同的心理倾向,也就是民族性格,或者说是最能 表现民族差异的本质特征和民族精神。
把握不同类型文化的角度
应选择其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或几个特征,可从生态环境、经济形态、 社会组织、价值观念等方面对其加以考虑。
二、中国文化的类型特质
Contents
礼乐文化
礼乐治国;礼多人不怪
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突出地 表现在“孝亲”情感上;十分 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亲属称谓系统极为庞杂精细 家国同构的政治模式;崇老 尚古的心理意识 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 饮食文化与安土乐天的生 活情趣;重实际黜玄想的 务实精神 历史悠久,独立发展;中 央观念和华夏中心意识 Contents
(一)中国文化是大陆型文化
中国大陆型文化的作用
(一)正面作用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造成的隔绝机制,培养了中国人 强烈的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情感。 中央观念和华夏中心意识,增强了民族文化心理上的自我 认同,多次上演了征服者被征服的戏剧,增强了民族文化 的融合力、凝聚力,保证了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和连续性。
(一)中国文化是大陆型文化
(二)消极作用
强烈的中央观念和华夏中心意识,使人产生目空一切、唯 我独尊的自大心理,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健康发展。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形成了中国人的封闭心理、内 向性格,造成了中国人思想上的保守,缺乏挑战精神。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 饮食文化与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 重实际黜玄想的务实精神 以人为本、摆脱了神学独断的人文精神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中和思想 包含着循环与恒久意识的变易观念
二、中国文化的类型特质
(一)中国文化是大陆型文化
我国的先民们自古以来 生活在东亚大陆上,东 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 北横亘无际的荒漠,西 南高耸直插云天的青藏 高原,周边都是古人难 以逾越的屏障,而其内 部腹地相当辽阔,有十 分充分的回旋余地。半 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 了中国的大陆型文化, 表现出中国文化独有的 特质。
(一)中国文化是大陆型文化
3.大一统的观念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春秋五 霸“尊王攘夷”。 儒家大师无不主张国家统一,从而奠定了“大一统”思想 的理论基础,并得到了后世的广泛认同。如孔子认为“礼 乐征伐自天子出”才是“天下有道”,孟子主张“定于 一”,荀子反复强调“一天下”。 “大一统”思想根深蒂固,世代相传。在中国历史上,统 一始终是主流,分裂都是暂时的,中国人历来坚持统一, 反对分裂。统一时对企图分裂的“乱臣贼子”,“人人得 而诛之”;分裂时热切盼望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