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师修行诀窍

合集下载

憨山大师与《物不迁论》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憨山大师与《物不迁论》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憨⼭⼤师与《物不迁论》旋岚偃岳⽽常静,江河竞注⽽不流《憨⼭⼤师年谱》:时太守陈公。

延及予。

意甚勤。

为刻肇论中吴集解。

予校阅。

向于不迁论旋岚偃岳之旨不明。

窃怀疑久矣。

今及之。

犹罔然。

⾄梵志⾃幼出家。

⽩⾸⽽归。

邻⼈见⽈。

昔⼈犹在耶。

志⽈。

吾似昔⼈。

⾮昔⼈也。

恍然了悟⽈。

信乎诸法本⽆去来也。

即下禅床礼佛。

则⽆起动相。

揭帘⽴阶前。

忽风吹庭树。

飞叶满空。

则了⽆动相。

⽈。

此旋岚偃岳⽽长静也。

⾄后出遗。

则了⽆流相。

⽈此江河竞注⽽不流也。

于是去来⽣死之疑。

从此冰释。

乃有偈⽈。

死⽣昼夜。

⽔流花谢。

今⽇乃知。

⿐孔向下。

当时⼭阴太守陈公准备刻印《肇论中吴集解》,请憨⼭⼤师校阅。

⼤师以前对《肇论·物不迁论》中的“旋岚偃岳”的宗旨不明⽩,对这道理的怀疑已经很久了,现在⼜看到它,仍觉惘然。

当他阅到:“梵志出家修⾏,到头发⽩了才回家,周围的邻居见了问:‘过去的梵志还在吗?’梵志回答说:‘我和过去的梵志相似,但⼜不是过去的梵志!’”恍然了悟了诸法不迁的道理,他⽴即感叹地说:“这是值得深信的真理啊!⼀切万事万物在本体上说,本来没有⽣灭去来,⽽是永远常住的啊!”他下了禅床去礼佛,虽然⼀起⼀伏的拜着,却没有起伏相可得。

他揭开⽵帘,⾛到台阶上站住,忽然⼀阵凉风吹拂着庭院中树叶,⾦秋时节、飞叶满空,在⼤师⼼中也了⽆动相可得。

⼤师这时想:“这正是‘旋岚偃岳⽽常静’的境界啊!”后来⼩便时不见有流动相,他想:“这犹如‘江河竞注⽽不流’啊!”于是对⽣来死去的疑团,从此冰消⽡解,就作了⼀⾸偈表明内⼼所明:死⽣昼夜,⽔流花谢;今⽇乃知,⿐孔向下。

旋岚偃岳⽽常静,江河竞注⽽不流,野马飘⿎⽽不动,⽇⽉历天⽽不周。

(出处、译⽂)《物不迁论》是僧肇的代表作之⼀。

僧肇是中国东晋著名的佛教学者、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得意门⽣,罗什门下“四圣”或“⼗哲”之⼀,被称为“法门龙象”、“解空第⼀”。

《物不迁论》所论述的是世界有⽆变化、⽣灭、运动的问题。

明代四大高僧之憨山大师

明代四大高僧之憨山大师

明代四大高僧之憨山大师文章来源:凤凰网作者:凤凰网编者按:憨山德清大师(1546~1623),明代高僧,安徽全椒人氏,俗家姓蔡。

十九出家,受具足戒。

万历元年游五台山,爱憨山之奇秀,遂以憨山为号。

先后住持青州海印寺、曹溪宝林寺,宣扬禅宗,倡导念佛与看话头双修。

天启三年示寂,世寿七十有八,世称憨山大师,与云栖袾宏、紫柏真可、藕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

憨山大师学通内外、著述等身,圆寂之后,由门人福善、通炯、刘起相编辑刊行《憨山老人梦游集》四十卷。

今天这篇故事,介绍憨山大师参禅悟道传奇经历。

憨山大师,明代著名禅师,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安徽人氏,俗家姓蔡。

年方七岁,叔父染病而死,其婶抚尸痛哭:“天哪!你到哪里去了!”他满腹疑团地问人:“叔身在此,他又到哪里去了呢?”不久,婶生下一婴儿,他又好奇地问母亲:“这婴儿从哪里入婶腹中?”母说:“那你是从哪里进入你娘腹中?”至此,死去生来之疑,耿耿于怀。

古人有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疑是入道第一法门。

十二岁时,闻金陵西林无极大师有大德,遂投大师门下,深得赏识。

因读《中峰广录》,立志修习禅宗法门,脱离生死苦海。

十九岁依无极大师剃染,专心参究向上一着。

因久不得要领,改为专心诵持阿弥陀佛名号,逐渐打成一片。

一日,夜梦阿弥陀佛出现西方,相好庄严,了了分明。

又欲见观音、势至二菩萨,二菩萨即现半身于空中。

此后三圣时现目前,他想:“时时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一日闻无极大师讲《华严悬谈》,至十玄门中“法界海印森罗常住”时,了悟法界圆融无碍之旨。

二十岁时,憨山大师往天界寺,参加云谷大师主持禅七活动,云谷开示审实念佛公案。

憨山禅师从此参究,一念不移,如在梦中,了不见同参亦不知有日用事,乃至行于都市不见一人。

二十九岁,憨山大师校订《肇论》,从前对《物不迁论》中“旋岚偃岳”之旨不明,读至梵志幼年出家修行,皓首而归,邻人见后问道:“过去的梵志还在吗?”梵志答道:“我和过去梵志相似,但又不是过去梵志!”恍然了悟“诸法不迁”之旨,当即下床礼佛,虽然一起一伏地拜着佛,却没有起伏相可得。

《初心修悟法要》憨山大师

《初心修悟法要》憨山大师

《初心修悟法要》1如何修悟若论此须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各各现成,不欠毫发。

争奈无始劫来,爱根种子,妄想情虑,习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实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里作活计,所以流浪生死。

佛祖出世,千言成语,种种方便,说禅说教,无非随顺机宜,破执之具,元无实法与人。

所言修者,只是随顺自心,净除妄想习气影子。

於此用力,故谓之修。

若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

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之曰悟。

非除此心之外,别有可修可悟者。

以心体如镜,妄想攀缘影子,乃真心之尘垢耳。

故曰想相为尘,识情为垢。

若妄念清融,本体自现,譬如磨镜,垢净明现,法尔如此。

但吾人积劫习染坚固,我爱根深难拔,今生幸托本具般若,内熏为因,外藉善知识引发为缘,自知本有,发心趣向,志愿了脱生死,要把无量劫来,生死根株,一时顿拔,岂是细事。

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担荷,单刀直入者,诚难之难。

古人道:“如一人与万人敌”,非虚语也。

2修悟下手处大约未法修行人多,得真实受用者少。

费力者多,得力者少。

此何以故?盖因不得直捷下手处,只在从前闻见知解言语上,以识情博量,遏捺妄想,光影门头做工夫。

先将古人玄言妙语,蕴在胸中,当作实法,把作自己知见。

殊不知,此中一点用不着。

此正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

如今做山夫,先要拶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谛信自心,本来干干净净,寸丝不挂;圆圆明明,充满法界;本无身心世界,亦无妄想情虑。

即此一念,本自无生。

现前种种境界,都是幻妄不实,唯是真心中所现影子。

如此勘破,就于妄念起灭处,一觑觑定,看他起向何处起,灭向何处灭。

如此着力一拶,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当下水消瓦解,切不可随他流转,亦不可相续。

永嘉谓:“要断相续心”者此也。

盖虚妄浮心,本无根绪,切不可当作实事,横在胸中。

起时便咄,一咄便消。

切不可遏捺,则随他使作,如水上葫卢。

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边,单单的的,提此一念,如横空宝剑,任他是佛是魔,一齐斩绝,如斩乱丝。

憨山大师开悟偈语

憨山大师开悟偈语

憨山大师开悟偈语前言憨山大师是中国佛教禅宗高僧,他在禅宗的修行中颇具成就,对于开悟的理解颇具深度。

憨山大师的开悟偈语是他集结多年修行的经验和教诲,以短小的语言表达出禅宗的核心思想和修行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憨山大师的开悟偈语,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思想和哲学意义。

憨山大师的开悟偈语憨山大师的开悟偈语经过了千百年的传承和整理,共收录了数百条偈语。

每一条偈语都简洁明了,字字珠玑,归纳了禅宗的教诲和修行要旨。

下面是一些典型的开悟偈语:1. 虚宗颇多说,慧宗最为难。

这句偈语强调了禅宗修行中慧和虚两个方面的重要性。

虚指的是空观的精髓,意味着放下执著、义无反顾地投入修行。

而慧则强调的是智慧的培养,通过对自性的观察和领悟,了解事物的真实本质。

这句偈语提醒修行者,禅修的道路上需要虚心谦和,勇于面对自己的执著与贪著,同时也需要用智慧去洞察事物的本质。

2. 眼看山山好,落足水水清。

这句偈语告诉我们,禅修的过程就是一场觉醒的旅程。

开始修行时,我们对外界的看法可能会受到自己的执著和偏见影响,就像是迷失在山林之中。

然而,通过持续的修行和觉察,我们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执著和偏见的根源,从而看清自己的心灵。

当我们领悟到自心的本质,看到世界的真实面目时,心灵就会变得清澈透明,状态如水般宁静。

3. 欲求终无有,欲思亦自由。

这句偈语点明了求与欲的考验,表明禅修的真谛在于不追求、不执著。

欲求终于是没有结果的,欲思亦不必受拘束。

禅修的目的不在于追求任何外在的利益,而是通过内心的觉醒和自在的思维,超越欲望的束缚。

在无欲无求的状态下,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由和平静。

4. 无缘正直人,还向庐山东。

这句偈语强调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并且告诫修行者要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场所。

禅宗修行注重静心与觉醒,远离世俗的纷扰和诱惑。

这句偈语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周围的环境不利于修行,那么我们应该主动寻找适合的修行场所,去追寻真理和智慧。

庐山东的寓意是禅定的最高境界,也代表了一个理想的禅修场所。

憨山大师语录

憨山大师语录

憨山大师经典语录(一)如何修悟若论此段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各各现成,不欠毫发。

争奈无始劫来,爱根种子,妄想情虑,习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实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裏作活计,所以流浪生死。

佛祖出世,千言万语,种种方便,说禅说教,无非随顺机宜,破执之具,元无实法与人。

所言修者,只是随顺自心,净除妄想习气影子。

于此用力,故谓之修。

若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

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之曰悟。

非除此心之外,别有可修可悟者。

以心体如镜,妄想攀缘影子,乃真心之尘垢耳。

故曰想相为尘,识情为垢。

若妄念清融,本体自现,譬如磨镜,垢净明现,法尔如此。

但吾人积劫习染坚固,我爱根深难拔,今生幸托本具般若,内薰为因,外藉善知识引发为缘,自知本有,发心趣向,志愿了脱生死,要把无量劫来,生死根株,一时顿拔,岂是细事。

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担荷,单刀直入者,诚难之难。

古人道:「如一人与万人敌」,非虚语也。

(二)修悟下手处大约未法修行人多,得真实受用者少。

费力者多,得力者少。

此何以故?盖因不得直捷下手处,只在从前闻见知解言语上,以识情搏量,遏捺妄想,光影门头做工夫。

先将古人玄言妙语,蕴在胸中,当作实法,把作自己知见。

殊不知,此中一点用不着。

此正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

如今做工夫,先要刬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谛信自心,本来干干净净,寸丝不挂;圆圆明明,充满法界;本无身心世界,亦无妄想情虑。

即此一念,本自无生。

现前种种境界,都是幻妄不实,唯是真心中所现影子。

如此勘破,就于妄念起灭处,一觑觑定,看他起向何处起,灭向何处灭。

如此着力一拶,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当下冰消瓦解,切不可随他流转,亦不可相续。

永嘉谓:「要断相续心」者此也。

盖虚妄浮心,本无根绪,切不可当作实事,横在胸中。

起时便咄,一咄便消。

切不可遏捺,则随他使作,如水上葫芦。

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边,单单的的,提此一念,如横空宝剑,任他是佛是魔,一齐斩绝,如斩乱丝。

明代四大高僧之憨山德清

明代四大高僧之憨山德清

明代四大高僧之憨山德清憨山德清 1546-1623,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全椒今属安徽省人。

宣讲三教一理,主张禅净双修。

其佛学思想受莲池祩宏的影响颇深,与紫柏真可堪称至交,突出功业是中兴曹溪。

他的学问,幼师孔子,少时师老庄,最后皈于佛。

人物生平憨山德清禅师,字澄印,俗姓蔡,安徽全椒人。

德清禅师幼时即怀出尘之志。

七岁时,叔父病丧,停尸于床。

德清禅师放学回来,他的母亲骗他说:“汝叔睡,可呼起。

”德清禅师便连呼数声,也不见叔叔答应。

他的婶母听了,倍感伤痛,哭道:“天耶!那里去也?”母亲回答道:“汝叔死矣!”德清禅师很迷惑,便道:“死向什么处去?”母亲不能回答。

不久,另一位婶母生了一子,德清禅师随母亲前往探望。

见初生婴儿如此模样,德清禅师便问母亲:“此儿从何处得入婶母腹中耶?”母亲拍了他一掌,说道:“痴子,你从何入你娘腹中耶?”从此以后,生死去来之疑问,便常常萦绕于德清禅师之心中[1]。

九岁时,他已能念诵《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十二岁时,从南京报恩寺西林永宁禅师出家。

当时,无极明信禅师正在报恩寺三藏殿讲经。

永宁禅师于是携德清禅师前往礼谒。

赵吉贞大洲居士当时亦在座下听经,一见憨山禅师,便抚而问之曰:“汝爱做官?要做佛?”德清禅师道:“要作佛。

”赵吉贞居士赞叹道:“此儿不可轻视,当善教之。

”从此以后,西林禅师便请人教德清禅师学习《法华经》和《四书》等内外典籍,以及为诗作文之法。

在寺中听习《法华经》及一些儒典。

十九岁时,他前往栖霞寺从云谷法会披剃,参礼云谷法会禅师。

云谷禅师令他阅读《传灯录》和《高僧传》。

当他读至《中峰广录》这一部分时,德清禅师忽然心生欢喜,决志参禅。

于是他便请求永宁禅师为他剃度,并焚弃俗书,专究生死大事。

德清禅师虽用功精勤,惜乎未得其要,终无所入。

于是他便改持阿弥陀佛圣号,昼夜不断。

一天晚上,德清禅师梦见阿弥陀佛现于空中,醒后心大欢喜,自信此生修行必可成办。

不久,德清禅师又从无极明信禅师听习《华严玄谈》,得悟法界圆融之旨,因自号澄印,以示对清凉澄观大师的仰慕。

揭秘《牧牛图》隐藏的修行之法

揭秘《牧牛图》隐藏的修行之法

揭秘《牧牛图》隐藏的修行之法禅宗《牧牛图》未牧第一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初调第二我有芒绳募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由得山童尽力迁。

受制第三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回首第四日久功深始转头,癫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

驯服第五绿杨阴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需牵。

无碍第六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

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

任运第七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方草绿茸茸。

饥食渴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正浓。

相忘第八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

独照第九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

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

双泯第十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含万象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未牧第一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注释:禅宗牧牛图又名普明禅师牧牛图,又名禅宗十牛图,在佛教里流传很广,近人如台湾的圣严法师和耕耘居士皆有注释或演讲。

本人亦试图以自己浅见作些注解以图抛砖引玉。

作者普明禅师不知何年代人,修行者都很少关心自己的名份,著书立说无非为续佛慧命普度众生而已。

观此图之构思皆出自真修实悟,从自性般若流露所出。

中国佛教禅宗自唐朝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正式开始过上农禅并重的生活。

禅师在开示说法中少不了以日常生活的经验来训诫弟子精进修行。

以牧牛来譬喻禅修方法并非偶然现象。

佛遗教经说“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

”凡夫未修行(修行是指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前不知守法,不知持戒,胡作非为,造诸恶业。

如狂牛野性难调难伏,被色身贪欲驱使侵犯别人的庄稼。

《法华经》把大菩萨的境界喻为大白牛,这里把沉沦五欲的凡夫喻为头角狰狞的黑牛。

佛经中把善业叫做白业,把恶业叫做黑业。

憨山大师初心修悟法要

憨山大师初心修悟法要

憨山大师初心修悟法要「一、如何修悟」若论此段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各各现成,不欠毫发。

争奈无始劫来,爱根种子,妄想情虑,习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实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里作活计,所以流浪生死。

佛祖出世,千言万语,种种方便,说禅说教,无非随顺机宜,破执之具,元无实法与人。

所言修者,只是随顺自心,净除妄想习气影子。

於此用力,故谓之修。

若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

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之曰悟。

非除此心之外,别有可修可悟者。

以心体如镜,妄想攀缘影子,乃真心之尘垢耳。

故曰想相为尘,识情为垢。

若妄念消融,本体自现,譬如磨镜,垢净明现,法尔如此。

但吾人积劫习染坚固,我爱根深难拔,今生幸托本具般若,内薰为因,外藉善知识引发为缘,自知本有,发心趣向,志愿了脱生死,要把无量劫来,生死根株,一时顿拔,岂是细事。

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担荷,单刀百人者,诚难之难。

古人道:「如一人与万人敌」,非虚语也。

「二、修悟下手处」大约末法修行人多,得真实受用者少。

费力者多,得力者少。

此何以故?盖因不得直捷下手处,只在从前闻见知解言语上,以识情抟量,遏捺妄想,光影门头做工夫。

先将古人玄言妙语,蕴在胸中,当作实法,把作自己知见。

殊不知,此中一点用不着。

此正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

如今做工夫,先要剷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谛信自心,本来乾乾净净,寸丝不挂;圆圆明明,充满法界;本无身心世界,亦无妄想情虑。

即此一念,本自无生。

现前种种境界,都是幻妄不实,唯是真心中所现影子。

如此勘破,就於妄念起灭处,一觑觑定,看他起向何处起,灭向何处灭。

如此着力一拶,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当下冰消瓦解,切不可随他流转,亦不可相续。

永嘉谓:「要断相续心」者此也。

盖虚妄浮心,本无根绪,切不可当作实事,横在胸中。

起时便咄,一咄便消。

切不可遏捺,则随他使作,如水上葫芦。

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边,单单的的,提此一念,如横空宝剑,任他是佛是魔,一齐斩绝,如斩乱丝。

憨山大师由五台山至崂山的奇缘和悟道境界

憨山大师由五台山至崂山的奇缘和悟道境界
做得 很差 ,如 东晋 高僧法 显 由印度取 经归来 ,即在崂 山 登岸 , 最先 遇到 的 山民 , 自 便
“ 即东蹈海上 ,藏修 于牢 余
山深 处 ,人 迹 所 不 能 至 , 神
鬼之乡也 。 余因人那罗延窟 而居之 , 披他能实证圣果也
是必 然 的 , 后人 自应 尊 重 这 些最 优 秀的人 类代 表 。几 年 后 , 皇族 的荆 榛 , 在 卧草 莽 , 犯风涛 , 险阻, 涉 艰难 辛 苦 , 不可 殚述 。” 以说 , 所 苦行 是



大师《 清凉疏》 所说 的崂山圣地 , 格外推崇 。 便 他后来还将在崂 山建成 的寺庙命名为海印寺 。
肯 定 地说 ,他 是 为 报 清凉 大 师 的加 持 之恩 , 才
研 究
意 莹
实 ,但是我们应看到在 中国佛教文化 的传承
中, 齐地是相对独立 的一个 系统 , 中原等地 与 的佛教传承并未融 汇一体 , 所以这一带的高僧
称佛弟子 , 当地人多信佛 , 而 当时青州太守李嶷 “ 敬信佛 法”亦热烈迎请法显到青州 ,
居 留一 冬一 夏 。是不是 可 以 这样说 ,憨 山大师或 限于一 时一地 接人 有 限 ,故得 出齐 地 未有 佛法 普及 的结论 。 憨 山大 师欲 在 即墨一带 弘扬佛 法却 非易 事 , 东人 因“
别是他 对 实证 悟道 心 身感 受的描 述 , 弥足珍 贵 。悟道 者在 寂 照 身心光 明流 布全 宇 宙的 同时 , 亲证 其 心脏部 位之 心 性光 明显 发 , 即所谓 脉 解心 开 , 一 个佛教 成就 者 必须 具备 的基 础 。 是 关 键词 : 山德 清 ; 山那 罗延窟 ; 憨 崂 修证 ; 大光 明藏 中图分 类号 :9 9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 编 号 :00 — 162 1 )3 0 5— 4 B4. 9 A 10 0 6 7 (0 0— 0 0 1 1

憨山德清大师略传

憨山德清大师略传

憨山德清大师略传德清(1546-1623)德清,是明末四大师之一。

俗姓蔡,安徽全椒人。

年二十,投南京报恩寺出家,住持西林命法孙俊公教他读《法华经》,四月即能背诵。

西林见他聪颖,为延师教读《四书》、《易经》及古文诗赋。

因此他在童年即能写诗作文。

嘉靖四十三年(1564),他谒云谷(法会)于摄山栖霞寺,获读《中峰广录》,大为感动,因决意学禅。

同年冬又从无极(明信)听讲《华严玄谈》并受具足戒;因仰慕清凉,自号为“澄印”。

过了几年,报恩寺设立义学,教育僧徒,他被延为教师,其后又应聘至镇江金山寺教馆二年。

隆庆五年(1571),他北游参学,先至北京听讲《法华》和唯识,并参徧融(真圆)、笑岩(德宝)二巨匠,请示禅要。

继往游五台山,见北台憨山风景奇秀,即有取为自号之意。

不久又回北京西山,获识当时名士王凤洲、汪次公、欧桢伯等,以诗文相唱酬。

万历二年(1574)他又离京行脚,游嵩山、洛阳,至山西蒲州会见妙峰,和他同上五台山,居北台之龙门,专事参禅。

万历四年(1576),袾宏游五台山,特访他叙谈五日而别。

万历九年(1581)神宗慈圣太后派人至五台山设“祈储道场”并修造舍利塔,他和妙峰共建无遮会为道场回向。

越年在山讲《华严玄谈》,听众近万人。

万历十一年(1583),他赴东海牢山(山东劳山)那罗延窟结庐安居,开始用憨山为别号。

皇太后遣使送三千金为他建庵居住,时山东遭灾荒,他即建议将此费全数施与孤苦。

万历十四年(1586),神宗印刷大藏经十五部分送全国名山,慈圣太后特送一部与东海牢山,因无处安置,又施材修寺,称海印寺。

这一年真可(达观)与弟子道开为刻藏事特来访他,住了两旬而去。

万历二十年(1592),他访达观于房山上方山,同游石经山,巡礼隋静琬所刻石经。

时静琬塔院为僧所卖,达观出资赎回,德清为撰《复涿州石经山琬公塔院记》(现存)。

万历二十三年(1595),神宗不满意皇太后为佛事耗费巨资,恰恰太后又派了个当时大臣所忌的使者送经到牢山,这样就迁罪于德清。

千古奇文醒世歌劝世歌、知足歌、好了歌、不忙歌、养心歌、醒迷歌、忍耐歌

千古奇文醒世歌劝世歌、知足歌、好了歌、不忙歌、养心歌、醒迷歌、忍耐歌

千古奇文醒世歌、劝世歌、知足歌、好了歌、不忙歌、养心歌、醒迷歌、忍耐歌明朝憨山大师《醒世歌》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刚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搬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界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

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生老病死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

谄曲贪瞋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两钟和气二陈汤。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富贵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与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顺治皇帝《醒世碑记》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最难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自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来时糊涂去时悲空在人间走这回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胧又是谁不如不来也不去来是欢喜去是悲悲欢离合多劳思何日清闲谁得知世闲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宜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屡世种菩提虽然不是真罗汉也搭如来三尺衣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禹开九州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古来多少英雄辈南北山头卧土泥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落在帝皇家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如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与万秋《宋仁宗皇帝赞僧赋》夫世间最贵者,莫如舍俗出家。

若得为僧,便受人天供养,作如来之弟子,为先圣之宗亲。

出入於金门之下,行藏於宝殿之中。

白鹿衔花,青猿献果。

春听莺啼鸟语,妙乐天机;夏闻蝉噪高林,岂知炎热。

秋睹清风明月,星灿光耀;冬观雪岭山川,蒲团暖坐。

任他波涛浪起,振锡杖以腾空;假饶十大魔军,闻名而归正道。

憨山大师开悟前后的三次梦

憨山大师开悟前后的三次梦

憨山大师开悟前后的三次梦宋智明编述大师在开悟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曾做过与修行悟道极有关系的梦。

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梦本来不值一谈,但大师的梦却与众不同,不纯是意识的反映,而是渗透着神通妙用及其悟证境界,所以介绍一下大师从开始住五台龙门到抄写《华严经》这四、五年间的三个嘉梦,对了解大师在这一阶段的修行悟证境界,是极有好处的。

第一次,大师梦见自己走入金刚窟,看见里边有两扇大门,旁边有座大般若寺。

一跨进寺门,就好象处在无比广大的虚空一样,殿宇和楼阁的庄严,无法以言语形容。

在正殿当中,安放了一张大床,清凉国师倚卧在床上,妙峰大师侍立在左方。

大师一见国师,赶紧过去礼拜,然后侍立在右方。

这时听到清凉国师开示着切入法界圆融的观境。

随著国师的开示,大师的眼前即现出了相同的境界,自觉身心交泰互入。

国师讲毕后,妙峰大师问:‘这是什么境界?’大师笑著说:‘无境界的境界。

’大师醒来后,自己觉得心境融彻,再也没有挂碍了。

第二次,大师梦见自己升向天空,当升到无边无际的高空时,又逐渐飘落下来,只见四周空空洞洞,没有一点东西,大地在天空的下面,圆圆的像一枚镜子那样平滑光亮,有如琉璃镜的晶莹。

远远望去,在无穷的天空中,现出了一座广大无比的楼阁,它铺天盖地,雄伟壮观。

在楼阁中又现出了世间的人事往来,就连最小的市井鄙恶之事,也都容含在那里。

在楼阁的中央,设一紫金焰色的宝座。

大师心里想:‘这大概就是金刚宝座了。

’大师对这座庄严妙丽、不可思议的楼阁非常欢喜,想走近它,可是转眼又想:‘为什么这在清凉的世界中,有这些杂秽的楼阁呢?’这念头只一起,楼阁即刻去远了。

大师心中又想:‘一切净秽的境界,都是由我心而生的。

’思惟著心生万法的道理,楼阁又近了。

片刻之间看见金刚座前,侍立著许多身材高大、相貌瑞严的僧众。

这时忽见一位比丘从金刚座后面出来,手捧一卷经书,径直走到大师面前,对大师说:‘和尚叫我把这卷经书授予你。

’大师接过一看,全是黄金色的印度梵文,一字也不识。

Removed_窍诀:睡眠之前应当通过“光明想、正念、正知、起想”来调整心念39

Removed_窍诀:睡眠之前应当通过“光明想、正念、正知、起想”来调整心念39

睡眠也要学吗?当然要学!佛门四弘誓愿中说:“法门无量誓愿学”。

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表面上看来和一般人一样在吃喝睡眠,但是他们吃喝睡眠的方法和一般人全然不同。

一个修行人会善巧地将修行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在生活中磨练自己的心,以达到自觉觉他的目标。

睡眠对于常人来说,不可或缺。

《瑜伽师地论》中说,作为欲界众生的人,其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种和合而成,白天劳作之后,四大种就会衰减,使人感觉疲倦,此时需要以睡眠的方式长养四大种,四大种通过睡眠得以长养之后,疲倦感就会消失,精力会重新充沛起来,有了精力,人才能有力气处理种种事务,精进行持各种善法。

睡眠应当注意哪些事项呢?或者说如何将修行融入睡眠呢?《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强调了三点:一是睡眠时间的掌握;二是睡眠姿势的控制;三是睡眠之前心念的调整。

先说睡眠时间的掌握。

古人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非常合理,因为日月的运行和人体气脉的运行息息相关。

日落之后,人应当以休息为主,不应当再去不停地劳碌身心;日出之后,不应当再处于昏睡的状态,而应当起来活动身心,处理日常事务。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电以及电灯、电视等电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节奏,使得人们在日落之后,也可以像白天一样不休息。

如今,“晚上不睡觉,白天不起床”已经成了不少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其实这种习惯并不合乎养生之道。

白天即使睡很长时间,对四大的长养作用还比不上夜晚睡一会儿。

所以,应当尽量将睡眠时间安排在夜晚,不要用白天的大好光阴去睡眠。

此外,据说晚上十一点到次日一点为子时,此段时辰为人体气血调整的关键时间,如果一个人在这段时间还不进入睡眠状态,长此以往,会损害身体健康。

所以,即使很忙,入眠的最迟时间也不要超过晚上十一点。

另外,睡眠时间不宜太短,也不宜太长,中医中有“久睡伤神”的说法,所以次日日出之后就应当起床,不应当养成睡懒觉的习惯。

再说睡眠姿势的控制。

《广论》中说,睡前应当先洗脚,然后以“狮子卧”式,重叠左足于右足上,右胁而卧。

憨山大师诗词全集

憨山大师诗词全集

憨山大师诗词全集《山居偶成》原文:百年世事空华里,一片身心水月间。

独许万山深密处,昼长趺坐掩松关。

一、衍生注释:“百年世事空华里”,“百年”指人的一生,“空华”原是佛教用语,指虚幻的花,这里表示世间的事情就像虚幻的东西一样。

“一片身心水月间”,将身心比作水中之月,暗示身心如同水月一般虚幻不实。

“独许万山深密处”,“独许”表示唯独喜爱、钟情,点明自己只钟情于万山深处。

“昼长趺坐掩松关”,“趺坐”是佛教的一种坐姿,“松关”指的松木做的门,意思是白天长时间在深山里以趺坐的姿势静修,关闭松门。

二、赏析:这首诗充满了禅意。

首句就点明世事的虚幻,如同空华,让人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与虚无。

第二句把身心置于水月之间,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虚幻的感觉,水月看似美好却难以捉摸,就像我们的身心在尘世中的状态。

而诗人独爱万山深密之处,在那里他可以远离尘世的喧嚣,昼长时趺坐静修,掩上松关,享受内心的宁静。

这种宁静是对尘世虚幻的一种逃避,也是对内心宁静的一种追求,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三、作者介绍:憨山大师,法名德清,字澄印。

明代“四大高僧”之一。

憨山大师一生博学多识,通释、道、儒三家之说,主张三家思想的融合。

他的诗词多充满禅意,反映了他高深的佛法修为和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和朋友去山里游玩,那山特别幽深静谧。

我就跟朋友说:“你看这山,让我想起憨山大师的诗‘独许万山深密处,昼长趺坐掩松关’。

大师喜欢在这样的深山里静修,远离尘世的纷纷扰扰。

咱们现在到这儿,就感觉心一下子静下来了,仿佛能体会到大师当时的心境呢。

这世间的事情啊,就像大师说的‘百年世事空华里’,很多时候都是虚幻的,还不如在这山里享受片刻的宁静。

”《咏竹五首·其三》原文:寒飞千尺玉,清洒一林霜。

纵是尘心重,相看亦顿忘。

一、衍生注释:“寒飞千尺玉”,这里把竹子比作千尺高的玉,“寒飞”描绘出竹子在寒冷环境中的一种姿态,玉给人一种清冷、高洁的感觉,形象地写出竹子的清冷高洁。

憨山大师自叙年谱

憨山大师自叙年谱

憨山大师自叙年谱憨山老人自序年譜實錄上嘉靖二十五年丙午予姓蔡氏。

父彥高。

母洪氏。

生平愛奉觀音大士。

初夢大士攜童子入門。

母接而抱之。

遂有娠。

及誕。

白衣重胞。

是年十月己亥。

十二日丙申。

己丑時生也。

二十六年丁未予周歲。

風疾作。

幾死。

母禱大士。

遂許捨出家。

寄名於邑之長壽寺。

遂乳名和尚。

二十七年戊申予三歲常獨坐。

不喜與兒戲。

祖父常謂曰。

此兒如木椿。

二十八年己酉二十九年庚戌三十年辛亥三十一年壬子予年七歲。

叔父鍾愛之。

父母送予入社學。

一日叔父死。

停於床。

予歸。

母紿之曰。

汝叔睡。

可呼起。

乃呼數聲。

嬸母感痛。

乃哭曰。

天耶。

那裏去也。

予愕然疑之。

問母曰。

叔身在此。

又往何處耶。

母曰汝叔死矣。

予曰。

死向甚麼處去。

遂切疑之。

未幾。

次嬸母舉一子。

母往視。

予隨之。

見嬰兒如許大。

乃問母曰。

此兒從何得入嬸母腹中耶。

母拍一掌云。

癡子。

你從何入你娘腹中耶。

又切疑之。

由是死去生來之疑。

不能解於懷矣。

三十二年癸丑予八歲讀書。

寄食於隔村之親家。

母誡不許回。

但經月。

歸一次。

一日囘。

戀母不肯去。

母怒鞭之。

趕於河邊。

不肯登舟。

母怒。

提頂髻拋於河中。

不顧而回。

於時祖母見之。

急呼救起。

送至家。

母曰。

此不才兒。

不渰殺留之何為。

又打逐。

略無留念。

予是時。

私謂母心狠。

自是不思家。

母常隔河流淚。

祖母罵之。

母曰。

固當絕其愛。

乃能讀書耳。

三十三年甲寅予九歲。

讀書於寺中。

聞僧念觀音經。

能救世間苦。

心大喜。

因問僧求其本。

潛讀之。

即能誦。

母奉觀音大士。

每燒香禮拜。

予必隨之。

一日謂母曰。

觀音菩薩。

有經一卷。

母曰。

不知也。

予即為母誦一過。

母大喜曰。

汝何從得此耶。

誦經聲亦似老和尚。

三十四年乙卯予十歲。

母督課甚嚴。

苦之。

因問母曰。

讀書何為。

母曰做官。

予曰。

做何等官。

母曰。

從小做起。

有能可至宰相。

予曰。

做了宰相却不何如。

母曰。

罷。

予曰。

可惜一生辛苦。

到頭罷了。

做他何用。

我想只該做箇不罷的。

母曰。

似你不才子。

只可做個掛搭僧耳。

予曰。

何為掛搭僧。

有甚好處。

母曰。

僧是佛弟子。

行徧天下。

憨山大师自赞偈

憨山大师自赞偈

憨山大师自赞偈
憨山大师是唐代著名的佛教禅宗大师,他是南山憨山的创立者之一,以其精深的佛法修行受到了广泛的尊崇和赞誉。

在他的一生中,
憨山大师不仅留下了精辟的佛教禅经,更自己也写下了许多自赞偈,
表达出自己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憨山大师自赞偈中写到:“身名去尽迹难存,独坐水边竹影翻。

一缕清凉天外月,千古人间是我心。

”这句话充分表达出憨山大师的
修行境界,暗示了他心无所执的般若智慧,同时也表明了他对禅道境
界的追求。

他深知身名是虚无的,唯有靠禅修来跨越生死轮回,达到
心灵自由的境界。

憨山大师的自赞偈也体现了他对佛门义理的理解:「把心纯粹不
学道,诞空塔上大惠翳;切忌逐事应不如,忘情不挂染戏狂少。

」他
告诫人们要抱有一颗纯粹的心,不要太过于执着于外在的形式。

只有
真正懂得把握禅道,才能够在推动人类思想进程的同时自我得以升华。

另外,憨山大师还写道:“柔情逐日先生诗,四无功夫慕圣祠。

我衲无业融盈聚,月下斋中随意起。

”这些话充满了他对生活的乐观
态度和对自己佛教修行及生命的挚爱。

他渴望得到佛祖拯救,通过禅
修实践可以达到内心的超脱和快乐。

最后,憨山大师留给我们的自赞偈言深意切,既有指导意义,也
有激励人心的力量。

他把禅修的境界和人生的意义融合在一起,提倡
人们在满足生活需求的同时不忘修行的追求。

憨山大师以其精深的佛
教禅经、宽广的胸怀和真挚的修行态度,为世人树立起了崇高的榜样,永载于我们人类文明的史册之上。

德清悟道——憨山大师传【连载?】

德清悟道——憨山大师传【连载?】

德清悟道——憨山大师传【连载⑪】第四章:蒲州结冬天界寺里的黄肿病行者,北京城里的奇形盐客,如今成了德清的良师益友。

德清跟着妙峰回到蒲州,度过了一个冬天。

机缘凑巧,修行上很有进步。

一、补叙妙峰妙峰,法名福登,俗姓续,是春秋名人续鞠居的后裔。

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31)出生于山西平阳府(今临汾),比德清长十五岁。

七岁时,家乡遭遇荒年,父母双亡,便为村人牧羊,聊以为生。

十二岁时到附近的佛寺剃度出家,饱尝虐待。

十七岁时从寺里逃出,行乞流浪到山西蒲州(今永济),寄居在万固寺下院文昌阁。

蒲州地震,大难不死,在老僧朗公以及山阴郡王朱梭栅的帮助下,开始学习佛法。

二十一岁,到中条山栖岩寺,闭关修行“法界观”。

三年后,有所开悟,便写诗偈呈给山阴王审阅。

山阴王担心妙峰成就太早,日后变成文字狂僧,便痛下杀手,送给他一张臭鞋底,回信道:“这片臭鞋底,封将寄与你。

并不为别事,专打作诗嘴。

”妙峰领教后,以臭鞋底为座右铭,继续闭关三年,二十七岁出关,已经颇有成就。

之后,在山阴王资助下,赴介休绵山听《楞严经》,受具足戒。

回来之后,又赴南方云游参学,朝礼普陀。

妙峰忍受不了南方的湿气,患了黄肿疥疮,病情危急,在佛像前发愿铸造渗金三菩萨像和三座铜殿,安奉三大名山,然后病情稍缓。

在南方的旅店中养病时,夜里口渴,无人送水,便用手鞠浴盆中的脏水饮用,觉得甘甜无比。

早上看见水脏,又呕吐不已。

因此悟到“净秽由心生”的道理,庆快平生。

到南京天界寺听无极大师讲《法华经》,抱病在床,因此和德清结识。

回蒲州后,深入中条山结茅隐居数年,辟谷修道。

后来,山阴王建造佛寺,请妙峰出山担任住持,并请他去北京请印藏经,这才与德清重逢。

二、诗兴盎然德清跟着妙峰的运经车队,从北京城里出来,一路向南,经河北、河南,从孟津渡过黄河,再转道向西,准备从风陵渡进入山西蒲州。

一路上,德清和妙峰同车而行,同店而宿,同桌而食,有充分的机会进行交流。

妙峰读书不如德清多,文才也不如德清好。

染尘容易出尘难,不断尘劳总是闲

染尘容易出尘难,不断尘劳总是闲

染尘容易出尘难,不断尘劳总是闲憨山大师(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俶人(今属安徽)。

憨山大师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他不仅在修证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在文学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一生著述颇丰,诗、词、文皆所擅长。

他的诗文以通俗明快,贴近生活而受到后人的喜爱。

其《费闲歌》即是众多佳作中的一种。

《费闲歌》分别从十个方面说明了普通人修学佛法的艰难,以使广大佛教信徒时时警醒自己,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憨山大师开篇即说:'讲道容易体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世事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

'修行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艰难的事情。

对于大多数的佛教信徒来说,通过听经闻法或广泛阅读,熟习了许多佛教术语和典故。

在与一般人交流的时候,能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也有的人学识深广,经常四处奔走,讲经布道,能够将晦涩难懂的佛经奥义讲得深入浅出,使听法的人听得如痴如醉,因而,便以能够摄受信徒而深得信徒的好评。

不过,修行重在真修实证,讲道只是弘法的一方面,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说,关键是要自己能够去除一切妄想杂念,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而专注于道业。

若是讲起来冠冕堂皇,自己并不真正体解佛道,就像贫人数他宝,自己却无分文。

讲道的人若是妄念不除,在静坐修行中还心心念念不忘世事,自己纵使隐居深山,内心也难得清净。

其次,憨山大师论述了出家人守戒的艰难。

《费闲歌》中说:'出家容易守规难,信愿全无总是闲,净戒不持空费力,纵然落发也徒然。

'真正的出家并不是件容易事,要做到身出家心也出家,而且要严格遵守佛门清规戒律,使自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如果只是做一个形象上的沙门,剃除须发,穿上僧装就可以了。

如果只是做一个形象上的出家人,而不去守持佛门戒规,则对佛教没有一点信仰可言,他们纵使身在佛门也会经常造作有损僧团形象的事情。

他们其实是僧团中的败类。

佛陀制戒的目的是为了调服恶性僧人,使他们能够改过向善。

对于一个有信仰的出家人,佛门的戒条众多,稍不谨慎,便会有所触犯,更何况没有真正信仰之人呢?第三,名师难遇。

憨山大师在五台山听水声证观音圆通的境界

憨山大师在五台山听水声证观音圆通的境界

憨山大师在五台山听水声证观音圆通的境界
憨山大师曾经在五台山修行8年多,其中有一段重要的修行经历是他曾经在龙门听水声修行。

憨山大师曾经在著作中多次提及此段经历。

与憨山大师熟悉的曾弘先生说过:“(憨山大师)其作略大都从五台水观中来,故其楮墨所宣,莫不有千峰积雪、万壑轰雷之雄概。


现在末学将憨山大师文集中关于此段修行憨山大师有关自述摘引出来,供大家研究参考。

又大风时作万窍怒号日夜不休,及雪消涧流、响若奔雷,又如千军万马奔腾之状,如此杂乱境界初最难当,因思古人有言听水声三十年不转意根可许入道,老人遂即发愤于独木桥上坐立终日听水声,始则聒聒难消,久则果尔忽然寂灭,自此一切境界皆寂灭矣,所谓万境本闲,
惟人自闹,此又是道人住山第一著工夫也,禅人记取毋忽。

初以大风时作,万窍怒号;冰消涧水,冲激奔腾如雷。

静中闻有声,如千军万马出兵之状,甚以为喧扰,因问妙师。

师曰:“境自心生,非从外来。

闻古人云:‘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观音圆通’。

”溪上有独木桥,予日日坐立其上。

初则水声宛然,久之动念即闻,不动即不闻。

一日坐桥上,忽然忘身,则音声寂然。

自此众响皆寂,不复为扰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憨山大师修行诀窍:《观心铭》
观身非身。

镜像水月。

观心无相。

光明皎洁。

一念不生。

虚灵寂照。

圆同太虚。

具含众妙。

不出不入。

无状无貌。

百千方便。

总归一窍。

不依形气。

形气窒碍。

莫认妄想。

妄想生怪。

谛观此心。

空洞无物。

瞥尔情生。

便觉恍惚。

急处回光。

著力一照。

云散晴空。

白日朗耀。

内心不起。

外境不生。

但凡有相。

不是本真。

念起即觉。

觉即照破。

境来便扫。

扫即放过。

善恶之境。

随心转变。

凡圣之形。

应念而现。

持咒观心。

如磨镜药。

尘垢若除。

此亦不著。

广大神通。

自心全具。

净土天宫。

逍遥任意。

不用求真。

心本是佛。

热处若生。

生处自熟。

二六时中。

头头尽妙。

触处不迷。

是名心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