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力 第二课时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新课标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导学案

人教版新课标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导学案

装订线装订线班级:姓名:组别: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课时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学习目标】学会物质的分类方法,掌握物质的分类标准。

【学习重点】掌握物质的分类标准。

【基础问题】1.对于自然界中的物质,从状态上可以分为,,三态。

例如:对于空气、水、硫酸、矿石、石油、煤炭,进行从状态分类,可以将归为一类。

将归为一类,将归为一类2.初中学习中将元素分为了元素和元素;其中Na、Mg 、Al 、Fe、Cu、Zn等属于元素,O、S、N、P、Cl等属于元素。

3.对于化合物,我们可以根据组成特点,把它们分为:、、、四大类,是否还可以对它们继续分类?试举一例。

4.对于化学反应,在初中我们把它们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别是、、、。

【探求新知】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把大量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进行分类,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一种工作方法。

数以千万计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的作用几乎是无可替代的。

人们可以分类进行学习,从而认识他们的性质。

同类事物可以使人的认识举一反三,不同类的事物可以使人的认识由此及彼。

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例: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①海水②蒸馏水③氨水④食盐水⑤汞⑥液溴⑦硝酸溶液⑧硝酸银⑨纯碱⑩烧碱⑾乙醇⑿生石灰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属于纯净物的是,属于单质的是,属于化合物的是,属于盐的是,属于氧化物的是,属于有机物的是。

1.交叉分类法定义:。

【基础练1】某些盐的交叉分类(将下列三种盐和对应的类别用短线连接)按阴离子分类按阳离子分类Na2CO3碳酸盐钠盐K2SO4硫酸盐Na2 SO4钾盐Na2CO3既是盐,又是盐;还属于盐。

Na2 SO4既是盐,又是盐;还属于盐。

K2SO4既是盐,又是盐;还属于盐。

K2CO3既是盐,又是盐;还属于盐。

【基础练2】(1) 对下列碱NaOH、KOH、M g(O H)2、B a(O H)2、进行交叉分类。

(填化学式)一元碱二元碱难溶性碱可溶性碱。

四年级上语文课导学案

四年级上语文课导学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一课时) 课题:13、白鹅班级姓名
预习案
课题: 13、白鹅班级姓名
探究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一课时) 课题: 13、白鹅班级姓名
达标检测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二课时) 课题: 13、白鹅班级姓名
探究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一课时) 课题:14、白公鹅班级姓名
预习案
课题: 13、白鹅班级姓名
达标检测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一课时) 课题:14、白公鹅班级姓名
探究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一课时) 课题: 14、白公鹅班级姓名
达标检测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一课时) 课题:16 母鸡班级姓名
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一课时)
课题:16 母鸡班级姓名
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一课时)
课题:班级姓名
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一课时)
课题:15、猫班级姓名
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一课时)
课题:15、猫班级姓名
探究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一课时)
课题:15、猫班级姓名
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二课时)
课题:15、猫(第二课时)达标检测案班级姓名
观察图片配一段旁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学会画力的示意图,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以及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2. 重点: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模型。

2. 学具:作业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单位(牛顿)。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伸、压缩;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加速、减速。

4. 演示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5. 学生动手练习:画出给定力的示意图,如拉力、压力等。

6. 讲解力的示意图的应用: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如物体在斜面上的受力分析。

7.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并解答。

8. 课堂小结: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七、作业设计(1)拉力:2N,向东(2)压力:5N,向下(3)摩擦力:3N,向北2. 答案:(1)箭头长度为2,箭头方向向东。

(2)箭头长度为5,箭头方向向下。

(3)箭头长度为3,箭头方向向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际问题的应用上还需要加强练习。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文档: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六章第一节,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按性质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按效果分为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钩码、滑轮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推车等,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表示方法(箭头表示法)、力的单位(牛顿)。

3. 力的分类:根据性质和效果进行分类,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4. 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5. 二力平衡的条件:讲解平衡力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二力平衡的条件。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分类、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1. 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分类:按性质: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按效果:拉力、压力、支持力等3. 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1. 大小相等2. 方向相反3.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4.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

()重力和弹力是两种不同的力,它们的作用效果也不同。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力》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力的概念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力的分类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力的实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推门、拉抽屉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分类讲解:讲解力的分类,如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类型的力。

4. 作用效果讲解:讲解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力是如何作用在物体上的,并产生相应的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六、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力的概念。

2. 列举三种力的分类,并说明其特点。

3. 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了力的基本知识,但在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疑问。

课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深入了解力的实质,以及如何判断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力的实质。

通过随堂练习,提高了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反应积极。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全册 共79页 附答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全册 共79页 附答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全册共79页附答案)目录第一节力第二节弹力第三节重力复习与小结第八章力和运动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2节运动和力第3节摩擦力复习与小结第九章压强第1节压强第2节液体压强第3节大气压强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复习与小结第十章浮力第1节浮力第一节力教师寄语:愚人不能从智者哪里学到什么,而智者却能从愚人那里学到很多。

学习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3、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4、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5、在观察和体验过程中,培养科学态度。

中心任务:力的概念、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主学习根据要求,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先对下面问题独立探究,然后在组内交流,找出最佳解决方案。

任务一: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1、推土机推土,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______。

2、力是__________对_________的作用。

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______物体,一个是_________物体。

3、力的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____。

4、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__________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等等。

5、阅读课本,力作用的效果部分。

(1)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3)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认识力的三要素。

1、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________有关;与力的___________有关;与力的__________有关。

2、力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 第1节 力的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 第1节 力的教案

[引入新课] 我们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就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新课教学]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用F表示。

(拉、推、压、举……等作用)一个物体不会有力的作用,有力作用的两个物体可以是接触的,也可以是不接触的。

2、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要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力来说,施加这个力的物体是施力物体,受到这个力作用的物体是受力物体。

(学生能认识、能分辨就行)3、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或者说: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分别用力弯钢尺、压气球:(钢尺由直变弯了、气球被压扁,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或者说: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其中任意一个改变,运动状态即改变。

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从运动到静止,从快到慢,从慢到快,运动的快慢和方向发生了改变,我们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将小铁球放在桌子上,手拿着磁铁慢慢向小铁球靠近但不要接触,观察发生的现象:小铁球原来是静止的,当磁铁慢慢靠近时,到了一定距离,小铁球就会运动起来,向磁铁靠近;如果让磁铁慢慢离开小铁球,小铁球还会跟着磁铁跑;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时,小铁球做的是直线运动,如果在和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上磁铁,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就会向磁铁的方向弯曲。

北师大版 第一节 力1-2 导学案

北师大版 第一节  力1-2 导学案
小组评价老师评价备课人:高锋备课时间:
2、判断:
①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
②要产生力,两个物体必须接触();
③两个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力();
④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⑤如果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的力的大小是5N,那么乙物体对甲物体施加的力的大小也是5N()。
【作业反馈】
1、游泳时,用力向后划水,是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同时身体前进了,说明对也施加了力的作用,以上现象说明。
3、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是一种感觉,没有物体也可以产生;
B、只要有力存在,就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C、人踢足球时足Fra bibliotek对脚没有作用力;
D、我们打空拳时,只有施力物体而没有受力物体。
4、拿起一颗较小的鸡蛋需要施加()的力:
A、1N; B、2N; C、0.5N;D、5N
5、如下图示分别是A撑杆被运动员拉弯、B拦网改变排球运动方向、C踢出的足球能继续飞行、D登车在公路上疾驰。其中最明显反映出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是()
2、仔细观察右图情景中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其蕴含的主要物理规律,其中图A所示的足球运动情况可知,力具有使物体,的作用效果;图B中手捏充气球可知,力具有使物体的作用效果;由图C中大人关门、小孩开门,但门被小孩推开了可知,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还与力的有关;由图D中两个人相互推了一把但都向后运动的现象可知,力的作用是的。
6、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由,以及运动快慢和的改变,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7、力的、、、叫力的三要素。

第五章第一节力 学案

第五章第一节力     学案

第五章第一节力学案学习目标1.能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并知道力的概念2.能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3.能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导学提纲问题讨论:(20分钟)一、力是什么请仔细观和分析图5——1所示的几幅表现力的图片,讨论下列问题(8分钟)1.力的现象中存在几个物体,它们分别叫做什么?请指出a—f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谁?2.它们之间发生了那些作用,请把这些字或词写出来。

3.你能概括出力概念吗?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来表示?请写出来。

4.不接触的物体间是否存在力呢?接触的物体间就一定存在力吗?请分别举例说明。

我们在判断物体间是否存在力时应该以什么为标准呢?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动手动脑学物理8分钟)请同学们用自己准备的器材探究力的作用特点你的做法是:你的感觉(或你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大量事实说明: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好时,乙物体也对甲物体,因此,力的作用是。

三、力的作用效果(4分钟)请结合你的实验和课本中的图5——1、5——3和5——4所表现的情景分析力可以产生哪些效果?思维检测:(12分钟)基础检测:1.马拉车时,马对车施加了力的作用,这个力的受力物体是,施力物体是。

2.力是___________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3.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__,这时运动员也感到头有些疼,这是因为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对_______________也有力的作用.4.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运动的改变或运动的改变或它们同时改变,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必须对物体。

5.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没有物体就没有力的作用B.单独一个物体不可能产生力的作用C.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那它也一定是受力物体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产生力的作用能力检测:6.下列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A.钟表里的指针匀速转动B.汽车急刹车从运动变为静止C.降落伞从空中匀速下落D.石块从空中下落得越来越快7.在下面的四个例子中, 能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A、用手提水桶, 桶受到重力和手的拉力作用;B、人游泳时, 人向后划水,水则向前推人;C、放在桌面上的书受到了桌面施加的向上的支持力和重力的作用;D、车在水平地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时, 受到拉力和摩擦力的作用8.人在静水中用浆划船,使船能前进的力是:()A、人对船的作用力;B、水直接对船的作用力;C、水直接对浆的作用力;D、以上的力都不是。

人教版8年级下册全册导学案(75页)

人教版8年级下册全册导学案(75页)

第七章第一节力主备教师使用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 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3. 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4. 会画出物体在某一方向受力的示意图学习重点:1.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 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学习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新知学习与探究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1)用图7.1-2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结束后,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3)学生看课文图7.1-1甲、乙,交流图中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五、。

六、。

(4)点拨: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

1、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6)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结论:。

力的单位: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体验1N的大小: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

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 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单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单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单元精品教学
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第1节《力》单元精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能够说出力的三要素
5、熟练画出力的示意图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
2、力的三要素
3、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教学难点: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
教学用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讲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

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
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

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

吸引、拉、举等等
1。

第六章第一节 力 导学案

第六章第一节  力 导学案

第六章、第一节力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从大量的有力作用的事实中体会什么是力?2、分清有力的作用时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二、知识点:1、能从实际的生产、生活中指出用力的现象。

常见力有推力、拉力、体力、压力、支持力、引力、斥力、(弹力),摩擦力、重力、等等2、能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用符号F表示3、有力作用时,施加这个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承受这个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4、自然界中,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加力。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又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F=F′5、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形变),也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学习引导:1、结合导学案预习课本初步了解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2、预习的过程中找出不懂的知识点,以便课堂上探讨、询问。

3、课堂上积极参与交流、讨论,遇到不懂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及时举手询问。

4、及时向老师反馈你的课堂学习效果。

四、巩固练习:1、从日常生活中举出二个有力作用的实例,并指出这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例:桌面上的书本对桌面有压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书本,受力物体是桌面<1>:<2>:2、游泳时人向后划水,人给水一个向后的力作用,同时水也给人一个向前的力作用。

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请你从实际生活中再举出一个实例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例:3、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例:坐在沙发上沙发被压出个凹坑说明压力使沙发发生形变请你从实际生活中再举一个实例说明力可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例:打乒乓球时球拍可将飞来的球子打回去,说明力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请你从实际生活中再举一个实例说明力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4、你来到学校拿起扫帚扫地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力的作用请写出4个,选出一个力写出它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指出哪两个力是相互作用力。

北师大版 第一节 力2-1 导学案

北师大版 第一节 力2-1 导学案
2、阅读剩余文本和图7-4,理解力的图示法和力的示意图的画图方法的异同。
【自主学习】
1、力的图示法就是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箭头方向表示
的方向;线段的长度表示的大小,也就是让力的大小和线段的长度成正比,为了做到这一点,常常要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个标度,然后在线段上画出刻度;让有向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这个方法就叫力的图示法,用力的图示法画出下列力:
1水平桌面上的木箱受到②用25N的力水平向右按图钉
竖直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10N的拉力
马营初中理化生欢迎点击,欢迎点评。
2011-2012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导学案编号使用时间班级小组姓名
课题:第七章运动和力第一节力(第二课时)
策略与反思
纠错与归纳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力的三要素;
2、熟练掌握力的图示,能快速画出力的图示;
3、熟练掌握力的示意图。
【重点难点】
1、力的图示法;2、力的示意图。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仔细观察图7-3并思考一个力的大小、作用点和方向对这个力的作用效果的重要性;

九年级物理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第2课时)导学案2(无答案)

九年级物理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第2课时)导学案2(无答案)
18.小明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按图测一枚纽扣的直径.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mm,纽扣的直径是cm。
19.12岁的李明一年内明显长高了,他增长的高度可能是( )
A.8 crn B.8 mm C.8 dm D.8µm






20.“条条大路通罗马”。图12—3—9是北京到重庆的交通简图。小明认真阅读和思考认为,从北京到重庆,并非只有一条 路和一种交通方式,为此,他提出了三种方案。
③从北京到重庆两地间的位置和方向的变化能否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
17.有一个T形工件.如图所示,根据你的观察,上面一横(ab)的长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 于”)下面的一竖(cd)的高度;你用什么来检验观察所得的结论是否正确?答:。
检验结果是:上面一横的长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面的一竖(cd)的高度;从以上的经历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
答:。
15.在特别潮湿的环境中。木尺会因为受潮而膨胀,使用受潮后的木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会怎样?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测量值比真实值大,这是一种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B.测量值比真实值小,这是一种误差,是不可避免 的
C.测量值将是错误的
D.以上答案均不正确
16.小明 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定一枚硬币的直径。由图可知,一枚硬币的直径为cm.
2.某同学记录测量结果时.忘记写单位,试判断下列哪个数据的单位是厘米( )
A.一支学 生铅笔的直径是7.1 B.茶杯的高度是11.2
C.物理书的长度是2.52 D.他自己的身高是16.75
3.下列测量中选择的测量工具较合适的是( )
A.测量窗户上玻璃的尺寸用分度值是1 cm的刻度尺
B.测量课本厚度用分度值是1 cm的刻度尺

八年级人教版物物理下册教案 第一节 力共(3)份

八年级人教版物物理下册教案 第一节 力共(3)份

八年级人教版物物理下册教案第一节力(1)份第1课时力及力的作用效果知识与技能1.认识生活中各种与力相关的现象。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感知力的大小。

3.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实验现象或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感受力的特点,从而认识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学现象,自己设计实验,掌握转换法(微小力使物体形变的放大方法)的应用,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情趣。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1.认识力的概念,分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对力产生的效果会进行判断。

教具准备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投影“神舟十一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遨游太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

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

老师提问:“力”这个字大家太熟悉了,同学们知道有关“力”字的词语有哪些呢?学生回答:力量、力气、能力、理解力、战斗力、“给力”、力不从心、力所能及、身体力行、身强力壮、力争上游、四肢无力……在同学们说出的这么多的“力”中,力的含义各不相同。

在物理学中,“力”又是什么呢?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与生活中所说的很多“力”有很大的区别。

那么,在物理学中,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力是什么1.展示并罗列现象。

用多媒体课件上的图片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

学生思考问题: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几个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物体间是否必须相互接触?(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人推车……(学生举例)小结:在这些力现象中,都涉及两个物体。

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第一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第一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show/fFa33EA21tXhyNFRpF-Tdw...html
对于物体不接触能否产生力,通过出示图片、视频,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力包括接触力与非接触力。
对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小孩穿旱冰鞋推墙的事例认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并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实例进一步举例分析。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省学校:潍坊市滨海区渤海实验学校姓名:葛孚明
职称:中学二级
个人介绍: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物理教师,自1999年参加工作以来,为了胜任本职工作,坚持边教边学,注重教学反思,潜心探讨教法,撰写的多篇教学论文在报纸杂志上获奖、发表。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深知教育的艰辛,教改的迫切,自己要不断地“充电”,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武装头脑,努力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3、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人推车时,人也受到车给人的推力
B 两个物体只要相互接触,就一定发生力的作用。
C 用手捏一个易拉罐,就一定发生了力。
D 排球运动员扣球使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 表明力可以改 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甲乙两队正在进行拔河比赛,这时绳子的中心慢慢向乙队一侧移动,则乙队队员的手受到的力是( )
同学们对力了解有哪些呢?
二、进入新课
第一个环节:出示学习目标:
/view/76e512fdf705cc1755270933.html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会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4、知道力的作用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i?ct=50331=%E5%8E%8B%E8%B7%AF%E6%9C%BA&ie=utf-8&in=12534&cl=2&lm=-1&st=&pn=7&rn=1&di=202268641400&ln=1995&fr=&fm=&fmq=1363527534053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7&-1&di202268641400&objURLhttp%3A%2F%%2F1114%2F0808%2F1310630894vje9o.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3txtj_z%26e3Bc8vi7st_z%26e3Bv54AzdH3Fyws73tAzdH3Fnvjd1mr8rjuep9blt_z%26e3Bip4s&W600&H450&T7016&S34&TPjpg

九年级物理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第2课时)导学案1(无答案)

九年级物理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第2课时)导学案1(无答案)
C.a车可能运动,b车向右运动
D.a车 可能静止.b车向左运动
15.春节过后,小明的爸爸要到上海去工作,小明和妈妈一起到车站去送爸爸。她们站在站台上,看到一辆开往杭州的火车停在站台上,爸爸乘坐的火进 站了,缓缓地从东驶来。小明说:“爸爸,火车来了。”这时小明以参照物。火车停下来,爸爸上了火车,小明看见那辆开往杭州的火车惊叫:妈妈,爸爸坐的火车在向后退!”话刚说完,小明发现 那辆开往杭州的火车已经不见了,而爸爸乘坐的火车还在原地。这时小明以为参照物。火车开走了,爸爸的身影渐渐远去,这时小明以为参 照物。
知识链接




复习
1.什么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
2.怎样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1.下列几种运动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A.科学家研究发现.中日两国陆地距离平 均每年靠近2.9 cm
B.月球围绕地球转动
C.菊花幼苗两个月长高了15 cm
D.成熟的苹果从树上落到地面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D.驾驶战斗机的飞行员有时看到远处的地平线发生了倾斜,这是由于飞行员以他自己为参照物的




14.公路边有一农舍,它的烟囱正冒着烟,插有旗帜的a、b两车在农舍旁的公路上。观察图中旗与烟的情况。判断以下关于a、b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b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a、b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18.妈妈用电动自行车送小明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明“坐好,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 )
A.电动自行车上的座位B.路旁的树木
C.迎面走来的行人D.从旁边超越的汽车
19.我们都知道“刻舟求剑”的故事。当船不划动后从记号处下水不能找到剑,这是因为剑主选错了参照物,要确定落水之剑的位置.应选择的参照物是( )

有机化学基础导学案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有机化学基础导学案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第一节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根据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特点,认识消去反应。

2、能从加(去)氧,去(加)氢的角度来认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3、初步建立起根据有机化合物结构预测其能发生的有机反应类型的一般思路。

【重点、难点】1、能够判断给定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类型2、能书写给定反应物和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复习回顾】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的类型。

1、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2、乙醛与氢氰酸的反应3、用CH2=CHCl制聚氯乙烯4、CH3CH2—Br与NaOH水溶液5、乙醇与浓的氢溴酸反应6、丙烯与氯气反应(加热)7、CH3CH2Cl+NH38、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9、乙醛氧化生成乙酸10、实验室制备乙酸乙酯【新课预习】1、消去反应(1)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工业上,生产乙烯的主要方法是。

(2)在实验室中制取乙烯是将和的混合物迅速加热到左右而制的。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定义:在一定条件下,有机化合物脱去(如、等)生成分子中有的化合物。

(4)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②2—氯丙烷与NaOH的乙醇溶液共热;③2,3—二溴丁烷在锌粉的作用下反应 ;(4)在发生消去反应时,反应的产物与试剂的类型紧密相关。

例如,欲由醇脱水制取烯烃时常选用 等脱水剂;欲由卤代烷脱去氢卤酸时常选用 等试剂;欲由邻二卤代烷脱去卤素单质时常选用 等试剂。

2、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1)氧化反应:有机物分子加入 或减去 。

如:乙醛催化氧化的方程式为 ;乙醇的催化氧化的方程式为 ;(2)还原反应:有机物分子加入 或减去 。

如:乙醛与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练习】1.下列各组物质间的反应与反应类型不相符的是:A 、乙烯与溴水(加成反应)B 、甲苯与浓硝酸(取代反应)C 、氯乙烷与氢氧化钠醇溶液并加热 (取代反应)D 、乙烯与高锰酸钾(氧化反应)2、“绿色化学”对化学反应提出了“原子经济性”(原子节约)的新概念及要求,理想原子经济性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全部转化成所需要的产物,不产生副产物,实现零排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逸夫初级中学“三导三学五环节”导学案
年级:八年级科目:物理
课题
第一节力第二课时
主备人
王金芳
审核人
弓粉霞
授课人
编号
08
授课
时间
班级
姓名
学习
目标
1、知道力的三要素。2、会做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重点
难点
会做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学案
导案
导学预习
阅读“力的三要素”,完成下列各题。
1、力用字母表示,力的单位是,用符号表示。
2.一个重300N的木箱放在水平桌面上,画出桌面所受压力的示意图。
教学反思
①明确研究对象、②根据力的大小选定合适的标度;③以力的作用点为起点,按一定比例画一线段,用线段长短表示力的大小;④在线段末端画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⑤在箭头旁边标出这个力的符号和大小。
课堂检测
1、.如图所示,悬挂在绳上的小球受到的拉力是3N,画出小球所受拉力的图示.

梳理拓展
1、一个重5N小球漂浮在水面上,画出小球所受重力的图示。
2、力的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
3、叫力的图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力的示意图
预习展示
4.电线吊着电灯悬挂在天花板上,天花板对()施加了向上的拉力,电灯对()施加了向下的拉力.
A.电灯B.电线C.天花板D.地球
5.用50N水平向右的力拉静止水平桌面上,画出木箱所受重力的图示。
7.一个重30N的木块静止在斜面上,画出木箱所受重力的图示。





引领探究
一、什么是力的三要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的三要素共同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二、力的图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力的图示。
线段的长短表示_____________;箭头表示________;线段的起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出来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
注意:力的图示表示的是力的三个要素;而力的示意图示意的是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四、力的图示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