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大海》课件解析
合集下载
《致大海》PPT课件
![《致大海》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19bf7bdaf1ffc4fff47ac7f.png)
2021
4
作品朗诵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象是朋友的忧2郁021 的怨诉,
5
朗读全诗并思考:
1. 本诗是一首抒情诗,写作者来到大海边与 大海告别。请找出作者与大海告别的部分。
2. 点拨:1、2两节与最后两小节。这样,文 章 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2021
17
案〉制订者颂》,这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
篇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方式惨无人道的杰作。
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后在意大利参加烧
炭党的组织,反抗奥地利的统治。这一时
期创作长篇叙事诗《唐璜》(未完成)。
1823年烧炭党运动失败,他前去参加希腊
人民反抗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期间不
幸染病去世。其诗作以辛辣的社会讽刺、
批评和对自由、民主的讴歌,极大的鼓舞
2021
12
具体研习
问题1 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问题2 诗人由大海联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
和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结局增添了前 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2021
13
艺术鉴赏
1.诗人对大海的感情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怀念、礼赞。其实质是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了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在世界各国的革
命志士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但表现的个
人主义和悲观厌世的消极成分非常严重。
2021
11
显赫一时的拿破仑只能长眠在“一个
峭岩”,普希金最钦佩的英国大诗人
拜伦,虽然天才卓绝,但终为其祖国
《致大海》优秀课件
![《致大海》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d2e3fd4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78.png)
拜伦
1823年秋天,烧炭党运动失败,拜 伦曾率领自己召募的一支军队,乘自己 出资武装的一艘战舰,远征巴尔干,声 援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解放 斗争,并亲任远征军统帅。拜伦劳心竭 力,最后病死在战争前线的阵地上,鞠 躬尽瘁,为自由而献身。
研读文本
诗歌追怀了拿破仑、拜伦,作者用哪些语言描 写他们并透露了作者对他们怎祥的评价?
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 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 奠基人。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 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 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他对 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 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普希金的作品富有强烈的人民性, 因而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 他一生写共写抒情诗800多首,如著名 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 《致诗人》;叙事诗《茨冈》《青铜骑 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短篇 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和代表作长篇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情感。诗人把石岸想象成凝固的,已是诗人内化的 自然。接着,诗人由观海,到由海反观,最后与海同 一了。在这一瞬间,海是诗人思绪向远方的延伸,是 海向俄罗斯土地的延伸,这就是作者创作这首诗时 的思想活动。
课堂小结:
作品把自然景物拟人 化,以大海为自由的象 征,歌颂大自然自由奔 放的壮美和崇高,突出 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 鸣,寄托了诗人对自由、 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专 制统治的憎恶、反抗。
• 为支持纺织工人暴动,发表讽刺诗《〈制压破坏机器法 案〉制订者颂》,这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反映资本主 义剥削方式的杰作。
• 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后在意大利参加烧炭党的组织, 反抗奥地利的统治。这一时期创作长篇叙事诗《唐璜》。
• 其诗作以辛辣的社会讽刺、批评和对自由、民主的讴歌, 极大的鼓舞了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在世界各国的革命 志士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但表现的个人主义和悲观厌 世的消极成分比较严重。
《致大海》精品PPT教学课件
![《致大海》精品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96f8729551810a6f4248620.png)
2020/12/6
参考
8
(朗诵14、15诗节)思考:
7、“永不会忘记”、“长久地
倾
听”、“整个心灵充满
了你”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大海无比的敬 意,诗人将永远缅怀大海。
2020/12/6
9
诗歌整体鉴赏
诗的风格——
关键词:象征 直接倾诉 奔放壮美 深沉的苦闷 哀歌式的忧郁美
2020/12/6
2、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
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
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着临别时,她又向诗人
发出了“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
因而诗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
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
向往与追求。
2020/12/6
13
参考:
返回
Thank you for reading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皆为可修改式文档,下载后,可根据读者的需求 作修改、删除以及打印,感谢各位小主的阅览和下载
日期:
演讲者:蒝味的薇笑巨蟹
4、拿破仑追求自由,领导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
翻当时的封建统治,虽然仍为反动势力打败,放逐
于小岛上,但仍不能动摇他寻求自由的决心。拜伦
虽然一个是诗人,但他是一个永远追求自由的战士,
他以志愿军的身份参与希腊反封建革命,虽然不幸
牺牲,但他的精神永存。从这一点上说他们与大海
的自由奔放,冲破一切障碍的精神相似。普希金与
科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家庭。
他一生充满忧患。普希金一生
创作有1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
主要的是《高加索的俘虏》、
《青铜骑士》等。此外,他还
《致大海》PPT精品课件
![《致大海》PPT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1ccece0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8c.png)
答案:①必须先把这种成见抛开才行;②谁也不知道;③如果一首诗歌引不起共同 的情趣 解析:①本题所给文段谈的是如何理解原始诗歌,开头以较多的笔墨写了现代人对 诗歌的成见,然后说到理解原始诗歌的正确做法,故①处应填写一个承接上文的句 子,如“必须先把这种成见抛开才行”一类的句子。②上文先说“原始诗歌都不标 明作者的姓名”,然后举例子进行证明,横线处是对前面问句的回答,故应填写“ 谁也不知道”一类的内容。③上文说的是原始诗歌不属于个人,下文说“违背了共 同的信仰”会如何,显然这是一种假设的情况,故此处应填写“如果一首诗歌引不 起共同的情趣”之类的内容。
1. 下列各句中的分号和文段中“不屑一顾”之后的分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B.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爱国主义有四种特点:① 时 代 性;② 阶 级 性;③ 民 族 性;④ 包容性。 C. 不管一个人如何伟大,也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因此,个人的见解总难免带有某种 局限性。 D. 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鞋子。他接了一份订货后,要费 好长时间去做它。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把“方方面面的冷落和骂声”形象地比作“寒 冬的北风”,说明当时的人对惠特曼及其诗作不仅不认可,反而冷 嘲热讽;“顿时冻成了冰块”说明惠特曼的心情绝望至极。
3.如果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那一点微光给你温暖和慰藉,给 你信心和勇气”,和原句相比较哪个表达效果更好?试从句式的角度 加以分析。
“石岸”使诗人无法热烈地拥抱大海,整个人“被缚住”了。这些 “凝固的石岸”正是黑暗现实的象征,它是拘禁诗人的无边的囚牢, 它使诗人向往自由的夙愿无法实现。
4.第15节中的“你”指什么?如何理解最后一节在诗歌中的作用?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ppt课件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08f70f931b765ce0408141b.png)
2.思路: 道别 ──难舍,因共有自由奔放的精神而情感相联 挣脱束缚的愿望──愁苦,心愿难遂 联想 功业未竟的伟人──惋惜,壮志未酬;崇敬,精神伟大 道别 ──牢记,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 Nhomakorabea 艺术鉴赏
3.创作特色: ⑴以高度的的艺术概括力,反映时代精神。 诗人赋予大海自由的象征,表达了人民追求自由反抗 封建专制的愿望。 ⑵情与景高度统一,充满浪漫主义风格。 以情写海,移情于海,使海具有独立人格,使得内在 情感客观化,外在景物主观化。
赏析练习
1.“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 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 喧响。”
因赏析为:诗人大将海这要一被意再象次已流渗放透到诗另人一强个烈地的方主,观因情而感大海。
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
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
“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因而诗
写作背景
1824年夏,普希金流放南方 奥德萨期间,因的热爱自由,不 愿阿谀逢迎,与当地总督发生冲 突,被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 洛夫斯克村,幽禁此地达两年之 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 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 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 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 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 酝酿在胸,最终在米哈伊洛夫斯 克村完成了这一诗篇──《致大 海》。它是诗人在南俄时期写的 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作品朗诵
致 大 海
普 希 金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象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3.创作特色: ⑴以高度的的艺术概括力,反映时代精神。 诗人赋予大海自由的象征,表达了人民追求自由反抗 封建专制的愿望。 ⑵情与景高度统一,充满浪漫主义风格。 以情写海,移情于海,使海具有独立人格,使得内在 情感客观化,外在景物主观化。
赏析练习
1.“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 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 喧响。”
因赏析为:诗人大将海这要一被意再象次已流渗放透到诗另人一强个烈地的方主,观因情而感大海。
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
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
“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因而诗
写作背景
1824年夏,普希金流放南方 奥德萨期间,因的热爱自由,不 愿阿谀逢迎,与当地总督发生冲 突,被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 洛夫斯克村,幽禁此地达两年之 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 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 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 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 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 酝酿在胸,最终在米哈伊洛夫斯 克村完成了这一诗篇──《致大 海》。它是诗人在南俄时期写的 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作品朗诵
致 大 海
普 希 金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象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致大海》课件解析 共18页
![《致大海》课件解析 共18页](https://img.taocdn.com/s3/m/b41082510740be1e650e9a60.png)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的写法。 2、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 摩诗的意境。 3、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 积极奋进的精神。 4、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 公复杂的心绪。
作者简介
普希金,俄国诗人。19世纪俄罗斯 民族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批 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俄罗斯 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从小受文学熏 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 诗作。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
2.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是全诗抒情最集中、最 强烈的地方,都是向大海告别,那么诗人的感情 是否一样呢?
明确:不一样:第一部分 忧郁、悲哀、恋恋不舍 第三部分 执着、坚定、顽强不屈
3、从文中找出作者直接描写大海的词语,并思考:诗人眼 中的大海有哪些特点?
明确:时而“寂静”“温顺”“娇美” 时而“阴沉”“任性”“反复无常”“无法控制”
相关资料
乔 治 戈 登 拜 伦
··
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为支持纺织工 人暴动,发表讽刺诗《〈制压破坏机器法 案〉制订者颂》,这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 篇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方式惨无人道的杰作。 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后在意大利参加烧 炭党的组织,反抗奥地利的统治。这一时 期创作长篇叙事诗《唐璜》(未完成)。 1823年烧炭党运动失败,他前去参加希腊 人民反抗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期间不 幸染病去世。其诗作以辛辣的社会讽刺、 批评和对自由、民主的讴歌,极大的鼓舞 了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在世界各国的革 命志士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但表现的个 人主义和悲观厌世的消极成分非常严重。
作品朗诵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象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
朗读全诗并思考: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的写法。 2、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 摩诗的意境。 3、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 积极奋进的精神。 4、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 公复杂的心绪。
作者简介
普希金,俄国诗人。19世纪俄罗斯 民族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批 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俄罗斯 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从小受文学熏 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 诗作。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
2.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是全诗抒情最集中、最 强烈的地方,都是向大海告别,那么诗人的感情 是否一样呢?
明确:不一样:第一部分 忧郁、悲哀、恋恋不舍 第三部分 执着、坚定、顽强不屈
3、从文中找出作者直接描写大海的词语,并思考:诗人眼 中的大海有哪些特点?
明确:时而“寂静”“温顺”“娇美” 时而“阴沉”“任性”“反复无常”“无法控制”
相关资料
乔 治 戈 登 拜 伦
··
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为支持纺织工 人暴动,发表讽刺诗《〈制压破坏机器法 案〉制订者颂》,这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 篇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方式惨无人道的杰作。 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后在意大利参加烧 炭党的组织,反抗奥地利的统治。这一时 期创作长篇叙事诗《唐璜》(未完成)。 1823年烧炭党运动失败,他前去参加希腊 人民反抗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期间不 幸染病去世。其诗作以辛辣的社会讽刺、 批评和对自由、民主的讴歌,极大的鼓舞 了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在世界各国的革 命志士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但表现的个 人主义和悲观厌世的消极成分非常严重。
作品朗诵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象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
朗读全诗并思考:
《致大海》超级精品ppt课件
![《致大海》超级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cb8eff7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f9.png)
理清课文结构
主题
《致大海》通过讴歌大海,抒写了诗人对自 由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表现了诗 人在沙皇专制的残酷统治下,不屈不挠,追求理 想的执著精神。全诗感情奔放自由、意境开阔, 诗人对大海称“你”,向大海倾吐他的苦闷之情, 是一曲悲壮而凄美的自由颂歌。
1. 请找出1~7节中描写大海的诗句,思考:大海有什么 象征意义?诗人为什么礼赞大海?
写作背景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年仅21岁的普希金被沙 皇放逐到俄国南部。被流放对于普通人而言,或许更多的是肉 体上的折磨,但对于这些善于捕捉生活瞬间的诗人们而言,放 逐又是一次精神砥砺的机会,无数的作家由此而跃上了文坛的 顶峰。普希金也不例外,现在我们来看看关于他流放的一些情 况。普希金21岁时即1820年因创作了大量歌颂自由、抨击农奴 制、揭露沙皇暴政的抒情诗而被放逐到南方的南高加索。25岁 即1824年又从南高加索流放到普斯科夫省的米海洛夫村。他在 离开南高加索的前夕,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 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 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描写大海的诗句:如“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你的 骄傲的美闪烁壮观”“渔人的渺小的帆凭着/你的喜怒无常 的保护”“但你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 等。
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揭示其象征意义— —自由精神。诗人礼赞大海,就是因为大海是自由的象征。此 外,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这些都是诗人称赞大海 的原因。实际上,诗人对大海的礼赞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 与追求。
学习提示
《致大海》写于1824年。当时,普希金透遇放逐, 从黑海之滨的教德萨来到依国外省一个偏伴的村庄,但 沙皇的严厉惩罚并未动摇诗人心中对自由和正义的渴望。 诗中辽阔而又自由、深况而又有力、骄傲而又低强的大 海,正是诗人反抗意志的象征。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这 首诗歌内在情绪的起伏跌宕,理解其中对现实和自我的 思考,感受诗人在重重束缚下进发出的斗争激情。
《致大海》PPT教学课件
![《致大海》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c5b68a2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9c.png)
他们都有大海般召唤自由的品质,诗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这 里,诗人、大海和逝去的英雄三者融为一体。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拜 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 的结局和自己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深入探究
相关链接
拜伦
拜伦是英国历史上的浪漫主义诗人,《再别康桥》中涉及到的康河其
(二)文学成就
知人论世
普希金的作品富有强烈的人民性,因而被称 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他一生共写抒情 诗歌800多首,如
抒情诗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 叙事诗:《茨冈》《青铜骑士》 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 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三)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年仅21岁的普希金因创作了大 量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民主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 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 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 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 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展开分析
初读课文
大海
自由展示自己的性格
“自由”“骄傲”“忧郁”“沉郁” “幽静” “阴沉”“任性”“反复无常”“无法控 制”“深沉”“阴郁”
自由 精神
作者对大海强烈的依恋、热爱、赞美和向往就是诗人追求自由 精神的强烈愿望。
叁
深入探究
1. 诗歌第1、2节和14、15节都是写诗人和大海的告别,其内容与感情有何区别?
肆
拓展延伸
拓展一:达情知意
好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放声诵读。今天,我们所 学这首诗歌里面便蕴藏着作者最充沛的情感。那你能够用最 合适的方式将这首诗歌诵读出来吗?
深入探究
相关链接
拜伦
拜伦是英国历史上的浪漫主义诗人,《再别康桥》中涉及到的康河其
(二)文学成就
知人论世
普希金的作品富有强烈的人民性,因而被称 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他一生共写抒情 诗歌800多首,如
抒情诗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 叙事诗:《茨冈》《青铜骑士》 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 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三)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年仅21岁的普希金因创作了大 量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民主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 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 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 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 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展开分析
初读课文
大海
自由展示自己的性格
“自由”“骄傲”“忧郁”“沉郁” “幽静” “阴沉”“任性”“反复无常”“无法控 制”“深沉”“阴郁”
自由 精神
作者对大海强烈的依恋、热爱、赞美和向往就是诗人追求自由 精神的强烈愿望。
叁
深入探究
1. 诗歌第1、2节和14、15节都是写诗人和大海的告别,其内容与感情有何区别?
肆
拓展延伸
拓展一:达情知意
好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放声诵读。今天,我们所 学这首诗歌里面便蕴藏着作者最充沛的情感。那你能够用最 合适的方式将这首诗歌诵读出来吗?
《致大海》ppt课件
![《致大海》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60ec784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2a.png)
明确:《致大海》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对大海的礼赞,有对历史人 物的联想,也有个人对海的深沉倾诉,还有告别大海时的惆怅和心 灵的震颤,它是一曲大海的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咏叹,是对 自由的热情礼赞。
习题讲解
2.结合诗人生平遭际,说一说诗人为什么称大海为“自由的 元素”?
明确:诗歌的首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一语道出大海的实质, 大海成为人类自由精神的象征。因为诗人生活在一个沙皇专制统治的 国度,因为自己的流放命运和备受压抑的人生处境,诗人迫切渴望自 由,而大海的辽阔、奔放和桀骜不驯就成为对他的自由精神和意志的 召唤,因此诗人会把大海作为“自由的元素”来表现。
1.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 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因而诗 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充分表现了诗人对 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
你在期待,呼唤……我却被缚住, 去自由的苦恼心伤,诗人为未能
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
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任务三
诗人面对大海,除了想到自己的不自由外,还想到 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与大海有什么关系呢?
“他是由你的精气塑成的 海啊,他是你的形象的反映; 他像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 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
必备知识 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4.抓意象 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
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
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时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 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 的作用。
习题讲解
2.结合诗人生平遭际,说一说诗人为什么称大海为“自由的 元素”?
明确:诗歌的首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一语道出大海的实质, 大海成为人类自由精神的象征。因为诗人生活在一个沙皇专制统治的 国度,因为自己的流放命运和备受压抑的人生处境,诗人迫切渴望自 由,而大海的辽阔、奔放和桀骜不驯就成为对他的自由精神和意志的 召唤,因此诗人会把大海作为“自由的元素”来表现。
1.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 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因而诗 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充分表现了诗人对 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
你在期待,呼唤……我却被缚住, 去自由的苦恼心伤,诗人为未能
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
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任务三
诗人面对大海,除了想到自己的不自由外,还想到 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与大海有什么关系呢?
“他是由你的精气塑成的 海啊,他是你的形象的反映; 他像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 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
必备知识 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4.抓意象 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
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
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时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 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 的作用。
《致大海》精品课件
![《致大海》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8a5718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da.png)
这是怎样的诗行啊!一方面是古代的雕塑的严格的单纯,另一方面 是浪漫诗歌的音韵的美妙的错综,这两者在他的诗韵中融合起来了。 它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俄国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别 林斯基
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学常识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 要代表,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 “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反对专制农奴制度,追 求自由,发表了不少诗作抨击农奴制度,因此遭到沙 皇政府的迫害。他一生创作颇丰,代表作有诗歌《自 由颂》《致恰达耶夫》《茨冈》等,中篇小说《上尉 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光dié 碟
蝴dié 蝶 diédié喋 喋
不休
3.词义辨析 徘徊·彷徨 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豫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 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相同点:两者都有“犹豫”的意思。 不同点:徘徊,本义只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并不涉及是否想到某 个地方去),所指的心情不一定不好,用于本义居多,用于比喻义则 少见。彷徨,本义不只是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还兼指想到某一个 地方去而不明去向,心情多是不好的,它的比喻义也强调心神不定这 一层意思,用比喻义居多。
《致大海》
普希金的艺术成就对俄罗斯文学和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被 誉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他的 名字在俄罗斯文化史上、在俄罗斯解放运动史上永垂不朽。诗人38年 的短暂一生却给俄国文学,也给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丰厚的、无可替 代的遗产。他死后,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 沉落了”,因为,普希金素有“诗歌的太阳”的美名。
整散句的变换是高考句式变换的考查方式之一。 整句和散句互换的思考点主要是重复性地使用词语或者结构。有两 个环节要注意:调整和改换句子结构;更换、增减部分词语,适当调 整个别语序。
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学常识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 要代表,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 “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反对专制农奴制度,追 求自由,发表了不少诗作抨击农奴制度,因此遭到沙 皇政府的迫害。他一生创作颇丰,代表作有诗歌《自 由颂》《致恰达耶夫》《茨冈》等,中篇小说《上尉 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光dié 碟
蝴dié 蝶 diédié喋 喋
不休
3.词义辨析 徘徊·彷徨 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豫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 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相同点:两者都有“犹豫”的意思。 不同点:徘徊,本义只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并不涉及是否想到某 个地方去),所指的心情不一定不好,用于本义居多,用于比喻义则 少见。彷徨,本义不只是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还兼指想到某一个 地方去而不明去向,心情多是不好的,它的比喻义也强调心神不定这 一层意思,用比喻义居多。
《致大海》
普希金的艺术成就对俄罗斯文学和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被 誉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他的 名字在俄罗斯文化史上、在俄罗斯解放运动史上永垂不朽。诗人38年 的短暂一生却给俄国文学,也给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丰厚的、无可替 代的遗产。他死后,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 沉落了”,因为,普希金素有“诗歌的太阳”的美名。
整散句的变换是高考句式变换的考查方式之一。 整句和散句互换的思考点主要是重复性地使用词语或者结构。有两 个环节要注意:调整和改换句子结构;更换、增减部分词语,适当调 整个别语序。
《致大海》精品教学课件
![《致大海》精品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a4ff053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13.png)
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诗的开头两段,诗人在向大海告别。首句中,诗人称呼大 海为“自由的元素”,“自由”二字奠定了“大海”象征意蕴 的基础,也成为大海与诗人之间亲密情感关联的源头所在。
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接着,诗人运用了第二人称来称呼大海,可以看出,这是 诗人与大海的对话。他两次运用“最后一次了”,第一次是从 视觉的角度:“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第二次是从听 觉角度:“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反复的吟咏慨叹, 表达对大海的依恋不舍之情。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再见吧,大海!你壮观的美色 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 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着 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 你的山岩,你的海湾, 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 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把握一首诗的情感基调,可以首先从直抒胸臆的词句入 手。通过诵读,我们可以筛选出很多直接表现心绪的词句, 比如:“忧郁的絮语”“迷惘地徘徊”“令我厌烦的”“我 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而今哪里能使我奔上坦荡的途径? ”“强烈的感情把我迷住”“使自由在悲泣中”等等。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 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 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 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我全心渴望的国度啊,大海! 多么常常地,在你的岸上 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 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啊,我多么爱听你的回声, 那喑哑的声音,那深渊之歌, 我爱听你黄昏时分的幽静, 和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
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拿破仑是法国极富传奇色彩的军事家、政治家。他曾率军打 破英、普、奥、俄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打赢五十余场大型战役 ,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创造了一系列军政奇迹与 短暂的辉煌成就。拿破仑曾在兵败后被流放,又逃出流放地重整 旗鼓重建王朝,政治生涯大起大落。最终,他还是于1821年死于 流放的岛上。
《致大海》课件(精)
![《致大海》课件(精)](https://img.taocdn.com/s3/m/0987c379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8e.png)
问题探究
【思考1】分析意象,理解内容 2.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 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 景色。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 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 象征意义。
问题探究
【思考1】分析意象,理解内容 3.诗歌是如何体现对自由的讴歌的?试分析。 明确 ①开篇以“自由的元素”称呼大海,将其与 自由联系在起,意在借对大海的讴歌来表达自己对 自由的讴歌。 ②第三节“我全心渴望的国度啊,大海”直抒胸臆, 表达自己的热爱、向往与矢志追求。“迷惘地徘徊” 写追求中经历的艰难与迷惘;“珍爱”表现诗人对 自由的珍重与热爱。
问题探究
【思考1】分析意象,理解内容 3.诗歌是如何体现对自由的讴歌的?试分析。 明确 ③写大海有雄浑浪涛的回声,也有低沉、喑哑的 发自深渊的声音;有黄昏时的幽静,也有“任性的脾气 的发作”; 海的“喜怒无常”,正是它自由属性的体现。 大海的自由和多样的美,引发诗人对自由和解放的向往。 ④“被缚住”“想要挣脱开”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和理 想而不得的痛苦,“在岸边留下来”也表达了诗人追求 理想的坚定。
问题探究
【思考1】分析意象,理解内容 4.写作此诗时的诗人有没有得到自由? 明确 没有。①大海是自由的象征,诗人开篇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透露 出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忧郁”“沉郁”的。 ②第3节,诗人写自己“全心渴望”自由,且“静静地,迷惘地徘徊,苦思着我那 珍爱的愿望”,表明诗人还在苦苦追求自由。 ③第6节,“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海!”表明诗人尚未“拥抱”自由。 ④第8节的疑问,第9--12节对拿破仑、拜伦追求自由的悲剧结局的感慨、第13节 的“世界空虚了”等,反映了诗人追求自由而不得,深感前途渺茫、壮志难酬, 哀叹了人们的不幸命运。
《致大海(第二课时)》课件
![《致大海(第二课时)》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ca08c0c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4b.png)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四、拓展阅读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 你的山岩,你的海湾, 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 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诗人已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 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 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 原先的“忧郁”和“迷惘地徘 徊”,并坚定了争取自由的崇 高理想。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 得到彻底的净化,情感得以升 华。
二、精读诗歌,深入探究
5. 诗人由大海而想起拿破仑和拜伦,这反映了诗人哪几方面的思想 感情呢?
明确:诗人在拿破仑和拜伦身上看到了自己 的影子,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他们,一方面表 明他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反 映了诗人对他们的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 志难酬的悲哀。
二、精读诗歌,深入探究
再见吧,大海!你壮观的美色 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 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着 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朽之光却在闪烁。”
二、精读诗歌,深入探究
资
诗中提到的“另一个天才”,指的是英国诗人拜伦。
料
1824年,普希金把《致大海》寄给一位朋友时曾说:“奉
卡 上悼念上帝的奴仆拜伦的短诗一首。”由此可见,诗中所推崇
片 的“另一个天才”正是拜伦,普希金创作这首诗也有悼念拜伦
之意。
二、精读诗歌,深入探究
资 料 卡
三、艺术手法与特色
总体上,普希金的这首政治抒情诗,运用了“ 哀歌”的创作体裁。
“哀歌”是源自于古希腊的一种古老的诗歌体 裁 。 内容上为“哀伤之歌”,聚焦于诗人的内心, 抒发伤感之情;结构上讲究格式和韵律;技巧上则 多用譬喻,将诗人内心的情感具象化。 著 名 作品包 括托马斯·格雷的《墓畔哀歌》、里尔克的《杜伊 诺哀歌》等。
最新致大海(PPT-)PPT课件
![最新致大海(PPT-)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a72a21fad51f01dc281f1de.png)
学习方法:
课堂学习+考试验收
第一节:实验室资质认定相关概念
1、实验室:
从广义上讲,实验室是指从事科学实验、检验检测和 校准活动的技术机构;我们今天涉及到的实验室,是指向 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数据的检测和校准的实验室。
2 、资质: 是指向社会出具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实验室和检查机
构应当具有的基本条件和能力。
显赫一时的拿破仑只能长眠在“一个 峭岩”,普希金最钦佩的英国大诗人
拜伦,虽然天才卓绝,但终为其祖国
所不容,客死于希腊。普希金有抱负
不得施展,拿破仑和拜伦的结局自然
增添了他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自身坎坷的经历。人们到处忍受" 都是一样"的命运,葬身于大海的英 雄……怀古伤今,思绪起伏,这正是 诗人把人海说成是"悲哀的喧响""召 唤的喧响"的原因。
拜伦(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出生在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家庭,1809 年剑桥大学毕业后,在贵族院获取了世袭议员的席 位,但却受到歧视。带着一种愤懑的心情离开了祖 国,先后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等地。当时这些国 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正在发展,这大大开拓了诗人的 社会政治视野。1811年回英国,为被迫害的工人辩 护,严厉斥责政府的暴行。1816年离开英国参加意 大利有名的烧炭党的秘密组织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 去,这一时期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唐璜》。 1823意大利烧炭党运动遭到了失败,他离开意大利 前往希腊参加希腊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1824年4 月9日在暴风雨中骑马外出巡视,感染风寒,4月19 不幸与世长辞。
内容安排: 1、实验室资质认定内部审核相关概念 2、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的发展 3、实验室资质认定相关法律法规介绍 4、《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介绍 5、《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介绍 6、实验室资质认定与实验室认可的关系
课堂学习+考试验收
第一节:实验室资质认定相关概念
1、实验室:
从广义上讲,实验室是指从事科学实验、检验检测和 校准活动的技术机构;我们今天涉及到的实验室,是指向 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数据的检测和校准的实验室。
2 、资质: 是指向社会出具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实验室和检查机
构应当具有的基本条件和能力。
显赫一时的拿破仑只能长眠在“一个 峭岩”,普希金最钦佩的英国大诗人
拜伦,虽然天才卓绝,但终为其祖国
所不容,客死于希腊。普希金有抱负
不得施展,拿破仑和拜伦的结局自然
增添了他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自身坎坷的经历。人们到处忍受" 都是一样"的命运,葬身于大海的英 雄……怀古伤今,思绪起伏,这正是 诗人把人海说成是"悲哀的喧响""召 唤的喧响"的原因。
拜伦(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出生在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家庭,1809 年剑桥大学毕业后,在贵族院获取了世袭议员的席 位,但却受到歧视。带着一种愤懑的心情离开了祖 国,先后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等地。当时这些国 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正在发展,这大大开拓了诗人的 社会政治视野。1811年回英国,为被迫害的工人辩 护,严厉斥责政府的暴行。1816年离开英国参加意 大利有名的烧炭党的秘密组织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 去,这一时期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唐璜》。 1823意大利烧炭党运动遭到了失败,他离开意大利 前往希腊参加希腊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1824年4 月9日在暴风雨中骑马外出巡视,感染风寒,4月19 不幸与世长辞。
内容安排: 1、实验室资质认定内部审核相关概念 2、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的发展 3、实验室资质认定相关法律法规介绍 4、《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介绍 5、《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介绍 6、实验室资质认定与实验室认可的关系
13.2《致大海》优秀获奖课件
![13.2《致大海》优秀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fe7b954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4a.png)
拓展延伸
象征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方法, 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 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 ,以表现某种 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
下一节语文课我们将举行” 普希金 诗歌朗诵会”,请同学们课下广泛阅读 普希金的文学作品,并做好分享感受。
主旨归纳
诗人将大海视为自由精神的象征,通过描述 与大海的特殊友谊,赞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表 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抒发了诗人对 自由的渴望和梦想破灭的痛苦,以及为自由而斗 争的决心。
下列各项中的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A.惠特曼生于美国南方的一个奴隶主家庭,是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创造了 诗歌的自由体,其代表作品是诗集《草叶集》。 B.《草叶集》得名于集中一句诗:“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它开创 了美国民族诗歌的新时代。 C.惠特曼创造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格律,以断句作为韵律 的基础,节奏自由奔放,汪洋恣肆,舒卷自如。 D.《自己之歌》表面上好似在凸显自己,实则是表现一个大“我”,即美国广大的 劳动群众,歌颂的是19世纪美国的民主代表,张扬的是自由、开放的个性。
这首诗将大海人格化,请同学们以小组为 单位在诗中标画出这些动人的句子并讨论这样 写好在哪里?
这首诗歌有 什么艺术特色?
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把大海拟人化,采用“呼告”修辞手法,直接同大海对 话,诗中蕴涵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由大海联想到举世震惊的英雄,拿破仑和拜伦的不幸结 局增添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哀。
预习作业
请同学们通过网络、工具书等相关 工具搜集下列资料,课上,我们通 过分享的形式共享预习成果
《致大海》课件解析 共18页20页PPT
![《致大海》课件解析 共18页20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75fa8de8aaea998fcc220ef5.png)
《致大海》课件解析 共18页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பைடு நூலகம்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பைடு நூலகம்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显赫一时的拿破仑只能长眠在“一个 峭岩”,普希金最钦佩的英国大诗人 拜伦,虽然天才卓绝,但终为其祖国 所不容,客死于希腊。普希金有抱负 不得施展,拿破仑和拜伦的结局自然 增添了他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自身坎坷的经历。人们到处忍受"都 是一样"的命运,葬身于大海的英 雄……怀古伤今,思绪起伏,这正是 诗人把人海说成是"悲哀的喧响""召 唤的喧响"的原因。
·
相关资料
乔 治 戈 登 拜 伦
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为支持纺织工 人暴动,发表讽刺诗《〈制压破坏机器法 案〉制订者颂》,这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 篇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方式惨无人道的杰作。 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后在意大利参加烧 炭党的组织,反抗奥地利的统治。这一时 期创作长篇叙事诗《唐璜》(未完成)。 1823年烧炭党运动失败,他前去参加希腊 人民反抗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期间不 并染病去世。其诗作以辛辣的社会讽刺、 批评和对自由、民主的讴歌,极大的鼓舞 了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在世界各国的革 命志士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但表现的个 人主义和悲观厌世的消极成分非常严重。
2.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是全诗抒情最集中、最 强烈的地方,都是向大海告别,那么诗人的感情 是否一样呢?
明确:不一样:第一部分 忧郁、悲哀、恋恋不舍 第三部分 执着、坚定、顽强不屈
3、从文中找出作者直接描写大海的词语,并思考:诗人眼 中的大海有哪些特点?
明确:时而“寂静”“温顺”“娇美” 时而“阴沉”“任性”“反复无常”“无法控制” 4.大海的“寂静”“温顺”“娇美” “阴沉”“任 性”“反复无常”“无法控制”是令人赞赏的,“阴 沉”“任性”“反复无常”“无法控制”等词却诗贬义的, 作者为什么对大海的这些特点大加赞赏呢? 明确:“寂静”“温顺”“娇美”是大海性格中的一面, “阴沉”“任性”“反复无常”“无法控制”是大海性格 中的另一面,大海可以自由的展示自己性格中的任何一面, 由此可见,作者赞赏的是大海的自由精神。大海在这里成 了自由的象征。赞美大海,也就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的愿 望。
作品朗诵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象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
朗读全诗并思考:
1. 本诗是一首抒情诗,写作者来到大海边与 大海告别。请找出作者与大海告别的部分。 点拨:1、2两节与最后两小节。这样,文章 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1-2 诗人与大海告别 3-13 诗人面对大海产生联想 14-15 诗人再次与大海告别
具体研习
问题1
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问题2 诗人由大海联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
仑和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 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结局增添了前 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艺术鉴赏
1.诗人对大海的感情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怀念、礼赞。其实质是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2.思路: 道别 ──难舍,因共有自由奔放的精神而情感相联 联想 挣脱束缚的愿望 ──愁苦,心愿难遂 功业未竟的伟人 ──惋惜,壮志未酬;崇敬,精神伟大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的写法。 2、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 摩诗的意境。 3、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 积极奋进的精神。 4、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 公复杂的心绪。
作者简介
普希金,俄国诗人。19世纪俄罗斯 民族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批 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俄罗斯 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从小受文学熏 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 诗作。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 普希金的作品富有强烈的人民 性,因而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百科 全书”。他一生写共写抒情800多 首,如著名的《致恰达耶夫》《致 大海》;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写作背景
1824年夏天,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 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 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 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 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 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 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 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 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篇 诗作——《致大海》。
道别 ──牢记,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
写作特色: 1、借大海的形象表达自由的精神 这首诗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 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 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2、强烈浓厚的抒情气氛 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是诗人对大海的倾诉,诗人 在诗中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出现,直接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激 情,并蕴含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3、人与自然相逢、同一,并重构世界的瞬间 诗人与大海相遇,他胸中涌动着海一样的澎湃。诗人把 岛、岩石想象成凝固的浪峰,已是诗人改变的自然,接着, 诗人由观照海,到由海反观,最后与海同一了。这一瞬间, 海是诗人向远方的延伸,是海向俄罗斯土地的延伸,这就是 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思维流程。
5.作者为什么会想起拿破仑和拜伦呢? 他们和大海又有什么关系呢? 明确:拿破仑是个“用剑开辟自由的 英雄”,拜伦更是“位自由之神所悲泣 的歌者”,他们和大海一样,个问题。
相关资料
拿 破 仑 波 拿 巴
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 家、军事家。 1795 年 10 月 5 日临危受命,平 定了王党分子的叚乱。后远征意大利,打败 奥地利幵侵入埃及。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 就任第一执政。1804年建立法兰西帝国,自 任皇帝,实行资本主义改革,制定《拿破仑 法典》。对外扩张多次打败欧洲反法联军, 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其战争破坏和动摇了 欧洲封建专制制度,同时也具有掠夺他国的 侵略性质。1814年反法同盟军队攻陷巴黎, 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 1815 年 3月出逃, 在法国人民和军队的拥戴下重夺政权。6 月, 在滑铁卢战役被反法同盟打败,再次退位, 流放到太平洋的圣赫勒拿岛,后病死于该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