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军晶《光曲》课堂实录
《月光曲》优质课课堂实录

《月光曲》优质课课堂实录《月光曲》优质课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感受《月光曲》优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2、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课文, 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3、拓展链接阅读,进一步感悟联想、想像的妙处,学习通过展开联想和想像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重点:1、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课文, 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2、拓展链接阅读,进一步感悟联想、想像的妙处,学习通过展开联想和想像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阅读同步阅读教材《贝多芬》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激情回顾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记住了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我们知道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我们知道了一首曲子的创作经过,这首曲子就是传世名曲《月光曲》。
板书课题:月光曲2、齐读课题。
二、重点品读,感受意境过渡:盲姑娘兄妹是《月光曲》最初的听众。
贝多芬的美妙的琴声将他们带到怎样的境界?文章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课件出示文段(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1、自读课文,用不同的线画出事物描写和联想描写。
(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写盲姑娘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用不同的线画出事物描写和联想描写。
)2、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皮鞋匠的联想描绘了哪几个画面?(课件出示三个画面)板书:月亮:升起升高照耀3、你来当一回作曲家,根据这三个画面,猜想一下,月光曲的旋律会是怎样变化的?(大屏幕出示可供参考的.词语:高昂激荡、轻柔舒缓、刚健明快、低沉忧伤)板书:乐曲:舒缓明快激昂4、月光曲的旋律是不是正如同学们所猜测的那样呢?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倾听这首优美的月光曲。
(课件播放《月光曲》,生欣赏)过渡: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一个美妙的境界里,他陶醉了,我们再回到文中看看皮鞋匠的妹妹,她更陶醉在这美妙的琴声中!5、指名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说说皮鞋匠为什么要这样想象。
6、同学们,带着你的理解和感受,一起来读一读第九自然段课文。
蒋军晶作文课堂实录

蒋军晶作文课堂实录蒋军晶作文课堂实录作文教学面临非常窘迫的现状,一是教师不知道如何去上作文课,二是学生提到作文难,作文整体质量差,精品少,分享了蒋军晶作文的课堂实录,欢迎大家参考!蒋:同学们,蒋老师自己班里有一个孩子也非常怕写作文。
而且他还有一个特点。
什么特点呢?我把它写在黑板上啊!他有时候爱耍小聪明。
(板书:耍小聪明)这是咱们班里的一个孩子。
我说他爱耍小聪明,你心里肯定有疑问了是吧?为什么说他爱耍小聪明呢?所以,蒋老师给你们说一个事。
说了这个事之后,你就应该明白了,知道他这个特点了。
(板书:“事”、“特点”)。
有一次,我布置了一个作文题,作文题是怎样的呢?大家可以看大屏幕。
(大屏幕出示)来,咱们一起读一遍。
【假设有一天回家途中,你遇到商店遭受抢劫,请你充分发挥想象,描述劫案的经过,不少于400字。
】蒋:结果这位同学五分钟之后就把作文交给我。
我大吃一惊,这怎么可能呢?5分钟怎么可能写一篇400多字的作文呢?你们也不相信吧?想不想看看他怎么写的。
(大屏幕出示,师读,学生大笑)【一天回家途中,我正在买东西的商店遭遇抢劫,我很害怕,于是晕倒,什么都不知道了……………………………………………………………………………………………………………………………………………………………………………………………………………………………………………………………………】蒋:我把省略号数完,刚刚好四百个字,这就是他的作文。
将心比心,如果你是他的老师,能同意他这么写吗?生:不同意。
蒋:你们跟我一样,是一个认真负责的老师。
(笑)所以,我想了一个办法,你们知道我想了一个什么办法让他重写吗?我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生5:标点符号不算。
蒋:你看,跟我一样聪明。
标点符号咱不算,不算字数。
让他重写。
结果,你猜怎么着,过五分钟之后,他又把作文交上来了。
而且,我一数,不算标点符号,又有四百字。
想不想知道他怎么写的?生:想(兴奋)。
蒋:好。
(大屏幕出示)【一天回家途中,遇到商店遭到抢劫。
蒋军晶《月光曲》有感:情感的盛宴

蒋军晶《月光曲》有感:情感的盛宴蒋老师执教的《月光曲》,以“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问题引领着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反复地走了好几次来回,走进去,走出来,读进去,想开来。
教学完全着眼于学生的学,指导细致缜密,因而学生学得扎扎实实。
听写词语老师不是简单地报一个词语,学生听写一个。
有的字笔顺不易掌握、容易写错,给予提示;“清幽”这个词语是难以理解且难用文字来解释的,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想象情景;“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个传说讲了一件什么事儿”,看似不经意的引导,却一举多得。
“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导入课文,围绕中心问题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体会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
如盲姑娘对音乐的追求与梦想,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曲子,家境贫寒买不起入场券,又不忍使哥哥为难,明明内心有强烈的愿望,却以“随便说说罢了”来掩饰(用“掩饰”来替换“压抑”,这就是语文味)。
教师的引导丝丝入扣。
二是选择了最能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重点段落反复朗读,以此来再现盲姑娘与哥哥对话的动人场面。
有朗读又有默读思考,情理交融,有“感”又有“悟”,感(读)得越透,学生悟得也就越深越多。
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围绕“知音”边读边思。
盲姑娘与贝多芬对话的“潜台词”很多,先让学生提问这一设计精妙。
盲姑娘从弹奏者“弹得多纯熟”“弹得感情多深”猜出了“您是贝多芬先生”,贝多芬也因此找到了知音,愿意为盲姑娘即兴再弹奏一曲。
教师较多着眼于课文内容,这样的内容在表达方法上,作者的用意能否引导思考呢?譬如当学生理解贝多芬为什么对盲姑娘的提问避而不答,主动说“为您再弹一首吧”,这样表达文字更简洁,且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语文课是教人智慧的,智慧蕴含在文字表达之中。
第二次写话,目的是再次引导学生走进贝多芬的心灵世界,通过想象体会一位伟大音乐家博大的情怀。
这也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直接动因。
教学设计是颇具匠心的。
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教师都有内容上的点评;学生交流较为充分,当肯定了一位学生的发言以后,一句“他心里还在想什么呢”,引导广开思路,使交流充盈而丰富。
蒋军晶笔尖流出的故事教学实录

蒋军晶笔尖流出的故事教学实录第一篇嗨,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蒋军晶老师那超级精彩的笔尖流出的故事教学实录。
蒋老师一进教室,那气场,就像个故事大王要开启神奇的冒险之旅。
他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开口就问:“孩子们,你们觉得故事的魅力在哪呀?”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能让人开心,有的说能学到道理。
蒋老师点点头,那眼神好像在说:“不错不错,接着来!”然后,蒋老师开始讲一个小故事,那声音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把我们都带进了故事里。
讲完了,他问:“这里面哪个情节最吸引你们?”大家纷纷举手,争着说自己的想法。
有个小伙伴写着写着卡住了,蒋老师轻轻走过去,弯下腰,小声地给他出主意,那模样可亲切啦!到了分享环节,大家一个接一个地读自己的故事,蒋老师认真地听着,还时不时地点评几句,“这个想法好新颖!”“这里要是再加点细节就更棒啦!”这堂课下来,我们都觉得自己变成了小作家,收获满满,对写故事充满了信心!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蒋老师的课超有趣?第二篇嘿,亲!今天来跟您唠唠蒋军晶老师的笔尖流出的故事教学实录。
一开始,蒋老师就像个魔法师,用几句话就把我们的注意力全吸引过去了。
他说:“故事的世界就像一个大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
”听得我们心里直痒痒,都迫不及待想开始探索。
蒋老师可会引导啦!他给我们展示了一些精彩的故事片段,然后问:“这里面的人物为啥让你印象深刻?”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
之后,蒋老师让我们分组编故事,那场面,热闹极了!每个小组都在激烈地讨论,有的小伙伴激动得手舞足蹈。
蒋老师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时不时停下来听听我们的想法,给我们点赞。
等到展示的时候,每个小组都派代表上台讲,那紧张又兴奋的心情,现在想起来还心跳加速呢!蒋老师不仅夸我们有创意,还指出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让我们明白了怎样才能把故事写得更精彩。
这堂课,就像一场奇妙的旅行,让我们在故事的世界里尽情畅游,真的太棒啦!您是不是也想感受一下这样的课堂?。
群文阅读:诗(蒋军晶)实录(根据图片整理)

群文阅读:
诗
蒋军晶1.出示:《南山大侠》文字
变身成诗歌形式出示:
2.出示《秋江的晚上》文字
变身成诗句形式出示:
提问:头白的芦苇,装成一瞬的红颜是什么意思?
3.出示:《秋》文字
提问:怎样变,才像诗?归纳出示:
请说出原因。
4.出示文字段落:
分行之前已经有诗的味道,请圈出词或画出句子,学生自由阅读、画圈。
5.学生上台写出自己的发现:特别的用词、弦外之音、夸张、
6.出示:把它改为六句,更有诗的味道
群文教学中,小朋友非常享受发现的过程,懵懂的模仿其实就是语感的体现。
学生的改写。
7.出示:你喜欢哪一句?哪个地方非常像诗?。
蒋军晶笔尖流出的故事教学实录

蒋军晶笔尖流出的故事教学实录标题:蒋军晶《笔尖流出的故事》教学实录解析文档内容:【课堂导入】在某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著名特级教师蒋军晶以“笔尖流出的故事”为主题,引领学生开启了一段生动而富有深度的语文学习之旅。
课程开始时,蒋老师首先以一段深情并茂的语言,讲述了一个由笔尖流淌出的小故事,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蒋军晶老师引导学生们阅读一篇精心挑选的短篇小说,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关注作者如何运用文字描绘情节、塑造人物,以及如何通过笔尖的力量传达情感与思想。
他强调:“每一个字词都是作者的心声,每一段描述都是故事的灵魂。
我们要学会从笔尖流露出的文字中读出故事背后的世界。
”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蒋老师鼓励学生亲自尝试创作,让他们用笔尖写出自己的小故事,体验文字的魅力和力量。
期间,他穿梭于学生之间,进行个别指导,对每个孩子的作品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积极的反馈。
【互动交流】在学生展示自我创作的小故事后,蒋军晶老师组织了一场深入的分享与交流活动。
他倡导学生们互相点评,挖掘各自作品中的亮点,并就如何改进提出建议。
这一过程中,蒋老师不仅注重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更着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批判性阅读和表达的能力。
【总结升华】最后,蒋军晶老师对整堂课进行了总结,强调“笔尖流出的故事”并非单纯的文字堆砌,而是蕴含了作者的情感、观察与思考。
他勉励学生们要用心去感知生活,用笔尖记录下每一次感动,让每一篇故事都能承载起丰富的内心世界。
此次蒋军晶老师的“笔尖流出的故事”教学实录,以其独特且高效的教育方式,展示了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与创新实践,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参考和启示。
课堂打磨蒋军晶小学语文典型课例

课堂打磨蒋军晶小学语文典型课例蒋军晶,一位出色的语文教师,在我们熟悉的小学语文课堂上以其特有的教学特色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他以其独特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纯粹的世界,让学生们将汉字从僵硬的学习变成更加健康自由的理解和创造。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蒋军晶老师的课堂来看看他的教学是怎样的吧。
在蒋军晶老师的每一堂课上,他开头总是以一句朗诵给学生们听,比如:“学语文,提早如此”,让学生们都乐于学习。
然后,他便会以“三步走方式”,将课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述,让学生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还能够增长知识,扩展见解,增强能力。
首先,他会在讲解课文和释义的时候,让学生用口头仿照讲出来,比较练习,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其次,老师会总结前面讲述过的知识点,重点放在固定搭配、及物动词、生僻字等,把重点内容突出,助学生深刻理解。
最后,老师会利用教学中的小游戏及活动,把课文和释义的内容变成学生们身边都能体会到的生动形象,并让学生们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这种形象,活跃课堂气氛。
蒋军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他总是带着温暖的微笑,热情的回应学生的提问,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更加舒畅的学习,他所创造的课堂被学生们称赞为“温馨的书房”。
而他教学中认真的态度,严谨的语言,流利的表达,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蒋老师的教学,让我们在知识的学习中也活跃起来,有趣的教学让我们有了更深的理解,好的教学也让我们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而他用自己出色的教学,与众不同的实践,也让小学语文课堂精彩纷呈,活跃而生动。
总之,蒋军晶老师所带来的教学带给了学生们一个学习语文新体验,他以独特的教学特点,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和能力,也让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广泛深入,也让普通的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激情,有价值。
以上,就是蒋军晶老师所带来的小学语文典型课例。
小学语文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不断的创新,立足本职,在语文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蒋军晶《光曲》课堂实录

蒋军晶《光曲》课堂实录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月光曲》课堂实录随感:1、正如台湾教育家所说的:学生的起点已经是很高很高了。
不是普通的学生所能答的。
精彩来自学生。
比如想像内心的话,学生写得不是一般得好了。
2、让学生读句子,设疑,体现了一个学习过程。
3、整节课前部分比重很大,最精彩的联想段没有攻破。
课前准备:板书课题,打开课件:深蓝色的背景,月光下的大海,左中贝多芬头像照片,播放钢琴曲《致爱丽丝》,师生静静地欣赏。
(一)听曲谈话走向人物师:同学们,课前我们聊几句好吗刚才有一首优美的曲子,你们听到过吗生:听到过。
师:那这首曲子的曲名知道吗生:月光曲。
师:月光曲,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这首曲子不是月光曲,但是我觉得他很聪明啊,他是想当然的认为是月光曲,因为今天我们学的就是月光曲嘛。
有人知道吗生:献给爱丽斯。
师:对,我觉得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据我所知,是《致爱丽斯》,也就是献给爱丽斯的意思。
那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你们知道吗生:贝多芬。
师:想当然啊,因为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你们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讲一讲。
生:我知道贝多芬被称为乐圣。
师:因为贝多芬在音乐上有很大的成就,比方说我们古代有一位诗人,叫诗圣,是谁啊生:李白。
师:那叫诗仙,诗圣是——生:杜甫。
师:还有哪些了解生:就是贝多芬学音乐并不自愿学的,而是他父亲逼着他学的。
师:其实贝多芬从小本来就很喜欢音乐,只是他的父亲要求他学得太——生:刻苦。
师:太刻苦以至于有点残酷了。
生:我知道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其中有几首曲子流传至今,例如《命运》、《田园》等,经久不衰。
师:这位同学说话很严密,贝多芬是德国着名的音乐家之一,但是他用音乐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心啊!生:我知道他终年57岁,师:哦,你了解到这一点,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上网查的,和看书看的。
蒋军晶月光曲教学设计

蒋军晶月光曲教学设计蒋军晶月光曲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蒋军晶月光曲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正确规范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3、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4、学生能够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的人民音乐家。
二、教学用具:POWPOINT幻灯片、《月光曲》的音乐、课文中有关描写《月光曲》的画面(条件允许)三、教学过程:一、启动:谈话激趣1、同学们,也许你们听说过大音乐家贝多芬和他的《月光曲》吧!大家知道这首曲子是如何谱写成的吗?通过学习课文《月光曲》,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
2、板书课题:月光曲二、互动:(一)整体感知: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课文的生词相信大家都认识了。
检查字词。
莱茵河入场券蜡烛盲姑娘琴键恬静汹涌安详陶醉注意强调:“券”的读音恬静、安详、陶醉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什么?(二)细读感悟:1、谈话: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亲耳聆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美妙的音乐中.(播放《月光曲》的片段)能说说你的感受吗?(交流对学生的不同感受都给予肯定)2、选读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1)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弹奏乐曲,他们感受到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的?请学生仔细读9、10段,让学生体会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
学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
月光曲课堂实录(精选3篇)

月光曲课堂实录(精选3篇)月光曲篇1一、复习入课。
师:大家好!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我们知道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我们了解了一首曲子产生的经过,这首曲子就是传世名曲——《月光曲》。
(师板书课题)师:来读课题生:月—光—曲二、直入重点,感受《月光曲》。
师:盲姑娘兄妹是“月光曲”最初的听众,贝多芬的琴声将他们引到了怎样的意境里?文章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生思考)师:第几自然段?大声地告诉老师。
生:第九自然段。
师:请自由地读一读第九自然段课文。
想一想哪些是写兄妹俩听琴的事实,哪些是写兄妹俩因琴声展开的联想,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
自由读!(生自由读第九自然段)师:文章中哪些是事实描写?生:文章的事实描写有: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师:还有吗?你说。
生: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师:哪些是兄妹俩因听琴而产生的联想?生: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师:还有没有联想的内容?生: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读清楚。
刚才同学在读的时候“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的“似的”这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shì de”,我们同学们读得很准。
师:皮鞋匠听到了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想一想。
(生思考后回答)生: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师:皮鞋匠看到了大海,看到了月亮。
皮鞋匠的联想描绘了哪几个画面?生:描写了三个画面,一是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第二个是“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个是“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蒋军晶课堂实录

蒋军晶课堂实录《祖父的园子》师:请看我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板书:萧红)。
你们说这个人与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生:萧红是《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的作者。
师:你能不能换一种说法,但意思一样。
生:《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
师:老师有个习惯,当看到一篇好文章的时候,就会去注重这篇文章是谁写的。
《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名字。
师:请再看我写——(板书:《呼兰河传》),这是一本书,所以蒋老师加了书名号,这本书与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又有什么关系呢?生:《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是《呼兰河传》这本书里的一个片段。
生:《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这本书。
师:蒋老师要写的第三个词是--(板书:回忆)。
你们能说说“回忆”的意思吗?生:“回忆”就是一个人想起以前的事。
师:那么,你觉得这个词与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有什么关系呢?生:我觉得应该是萧红在《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里回忆自己以前的生活。
师:是啊,呼兰河,很好听的一个名字,那是东北的一个小县城,那是萧红长大的地方。
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了她小时候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
师:在《祖父的园子》这个“片段”里都回忆了什么呢?先读读这篇课文。
(生自由朗读)师:刚刚蒋老师和你们一起读这篇课文,我刚刚读完。
有的同学早就读完了,请举手示意一下(有七八个学生举手),蒋老师不是要表扬你们,而是想提醒你们,你们读得偏快了,这样快地读书,你没时间停下来想,停下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但是,也有的同学还有三段没读完呢。
有吗?(有五六个人举手)蒋老师要提醒你们,你们读得太慢了。
(众笑)你们以后啊,上课前应该把课文读读熟。
师:下面,没读完课文的继续把课文读完,已经读完的,自己再选择其中几段读一读。
(生读书)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萧红都想起了什么?生:她想起了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拔草。
(师生板书“拔草”)师:在园子里,“我”和祖父一起还做了哪些事?生:“我”和祖父在院子里栽花。
蒋军晶课堂实录《最后一句诗》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蒋军晶课堂实录《群诗阅读之最后一句诗》师:上课生:老师您好!师:同学们好,请坐师:这话筒声音有点怪怪的,大家坚持一下。
我给今天的课起了一个名称,我把它打在屏幕上,咱们一起读生:最后一句诗师:这样的题目你们都读的这么有感情呀,真厉害啊。
什么句子你们都能读好,这个题目中间有个间隔号,最后一句——诗,也就是说今天这堂课,我们要读诗。
要读好几首诗。
而且老师要你们关注诗的最后一句。
注意喽,今天我们要关注诗的最后一句。
我们先来读一首诗。
(老师播放PPT),这首诗,我非常喜欢。
它是台湾诗人林武宪写的,我到台湾的时候,专门去拜访过他,我先读给大家听阳光林武宪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跳着,阳光在溪上流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就这样读,很自然的读就可以了。
自己也读一遍,开始。
生:自由朗读师:真好听,感觉比我读的好听。
我要问一个很难的问题。
大家做好准备,非常难,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诗哪一句?师:大家是不是觉得我不够幽默,怎反应都没有。
其实是一个蛮简单的问题,对不对?最后一句诗哪一句?生: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师:同意吗?再确认一下,请一个同学来读生: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师:一起来读,预备读生齐读诗:大家都确认这一句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是吧,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这四句诗,都是差不多的,阳光在哪里,怎么样,同意吗?生:同意师:既然差不多的,老师把这一句诗换到另外地方,可不可以?比方说这样(出示PPT)我请各同学读一读生: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阳光在花上跳着,阳光在溪上流着,师:读的太好了,但是这样改一改可不可以,生:摇头师:很多人摇头了,第一反应是这样不可以,是吧。
我再换一换,把最后一句换到这里,(出示PPT)我再请一个同学读一读。
生: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跳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阳光在溪上流着,师:好,这样改可不可以?生:不可以师:大家直觉也不可以,也就是说,大家直觉还是这样好一点。
蒋军晶群文阅读《最后一句诗》教学实录

最后一句诗之马矢奏春创作——“儿童诗”群文阅读蒋军晶【文章】1. 《阳光》[台湾]林武宪2. 《花一把》[台湾]七星潭3. 《我是一枝黑色的笔》蒋军晶【课例呈现】诗的最后一句老是很特别阳光林武宪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笑着阳光在溪上流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师:先来读一首诗,热热身.这首诗最后一句是哪一句?(生笑)是不是以为问题有些简单,那你说.生:最后一句诗是“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师一再确定)师:这最后一句诗必定要放在最后吗?我把最后一句诗放在第二句行不成?生:不成.(纷纷喊)师:为什么?情由说来听听.生:我以为前三句都有合营点,前三句都讲阳光在哪里干什么,最后一句暗示妈妈的眼里是一派慈祥,把妈妈眼里的慈祥比方成阳光.师:我明白了,她的意思是前面三句和最后一句似乎一样又似乎有点不一样.我想就教大家:最后一句与前面几句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生抢着举手)举手太快,我建议再想想.(生思虑)生:前三句讲的是我们的眼睛都能看到的,最后一句讲的是妈妈的爱里有阳光,阳光同时也是妈妈的爱,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假如把它换到前面的话,全体次序就乱了.(师生鼓掌)师:你讲得太深刻,太了不起了!她都讲成这样了,还有人举手吗?(生举手,全场笑声一片)生:窗上、花上、溪上都是其实的事物,但妈妈的眼里是不一样的.师:她说到这点,你也强调这点.可见,这点已经到大家心里去了.生:前面三个阳光是眼睛所能看到的,后面的阳光里你要用心才干体会得到.(全场鼓掌)师:这只是个热身,我们中断读下一首诗.我们在“猜测”中感应传染最后一句的特别花一把七星潭花一朵好看.花一山好看.花一盆还好.花一把就笨了!除非你拿它去送人.师:我不会把一首诗一会儿全体给你们看,我要一句一句地出示,这首诗标题是《花一把》.(出示第一句诗)你看第一句:花一朵好看.跟我一路读.(生读)好看欠好看?(生答好看)你看到啦?(生笑)我们再读一遍.(生齐读)好看欠好看?生:好看.师:这不是塑料花,这不是我们摘下来的花,这朵花是你在路边、山上、公园里看到的一朵花.可惜蒋师长教师对花没有研究,很多花的名字都叫不出来,你叫的出来吗?你爱好哪莳花?说出名字来.生:百合花.师:百合花什么样子,你知道吗?生:白色的,花瓣像月亮的外形.师:我爱好你这句“花瓣像月亮的外形”.生:我爱好梅花.师:你知道梅花的样子吗?(生迟疑,边上的同学说知道知道,众笑)生:梅花开在冬天,我们这边很少见到,但是我们可以在书上见到.师:你说了半天还没有说到梅花的样子.(众笑)生:粉红色的,一朵一朵.师:看到样子了!你真正去看的话,你会看到山上、路边一朵一朵很美的花,但是我们写成诗的时刻不需要加很多的形容词,就那么简单一句话——花一朵,好看.好看吧?生:好看.(笑)师:你以为这句诗是不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生摇头)为什么?生:标题是《花一把》,可是这里只写到了花一朵,我想诗人应该还要接下去写.师:有道理吧?(生赞同)她按照标题来推想,花一把还没消掉呢,我们接着往下看.(出示第二句)生(读):花一山好看.师:没看到过这样气候的举手.(少数学生举手)你看到过满山的什么花?生:满山的野花.(众笑)生:满山的野花星星点点,就像夜空里的小老婆星.生:我看到过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在鹤顶山上.师:(出示图片)你看这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你看这油菜花多得把山都染黄了,你再看这满山一树一树的樱花.花一山好看吗?生:好看.(生再读前两句,出示第三句)生(读):花一盆还好.师:你创造有不合的地方了吗?生:前面是“好看”,这句是“还好”.师:你从“还好”感应出什么?生:比花一山、花一朵要差一点.师:我以为花一盆也挺好的,为什么你们以为会差那么一点点呢?生:因为花一朵、花一山都是在大自然中长大,有大自然的芳喷鼻香,汲取了大自然的雨露,而花一盆是栽种的.它们成长的地方不合,所以没有花一朵、花一山好看.生:当然花一朵、花一山、花一盆都是有生命的,但是花一朵、花一山是在很广阔的地盘成长的,它有足够的空间,而花一盆是在有限的空间里成长.师:你看作者想表达你的意思,也想表达她的意思,但是他不说那么多话,他就是这样简单地写——花一盆还好.这是最后一句吗?(生摇头,出示第四句)生(读):花一把就笨了!(众笑)师:你怎么体会的?生:花摘下来一把,就感应没有生命了.生:花一朵、花一山是最好的,他们不但有本身生计的空间,本身吸收大自然的精华,感应他们是自由的.花一盆被人类所喂养,但是它们仍有生命.而花一把只能保持几天的美丽,过后就没有生命了,花一把仅仅是不雅赏现在的美丽,而没有推敲到后面,所以就笨了!(掌声热烈)师:你以为这是最后一句吗?(生迟疑)生:我以为是最后一句了,因为它从有生命有自由到有生命没自由,最后到没生命没自由.师:以为写完的请举手?(少数学生举手)其实真的没写完——花一把七星潭花一朵好看.花一山好看.花一盆还好.花一把就笨了!除非师:除非什么呢?(生伎痒)从速把本子拿出来,写下最后一句诗.(生书写)师:全体起立!(生起立)尽管你们只写了一句诗,但是很重要.我把话筒递到一位同学面前念这句诗,其他人要判断,假如你以为本身比他写得好,你就中断站着;假如你以为他比你写得好,你就坐下.但是,蒋师长教师很怕很怕,一位同学读完,全体同学都坐下了,我会很难堪很难堪.(众笑)生:除非——赠人,手有余喷鼻香.生:除非——它能无私地奉献出本身的喷鼻香气,让一个病重的人露出微笑.师:你们想的标的目标是一样的,一个引用了成语,一个写得更具体点.生:除非——让它归到大自然的怀抱.师:标的目标不一样了.生:除非——花一把是奉献.师:我的理解才能有限,是不是送人呀?生:不是.有可能是把花奉献给春天,让春天有了美丽;又或者把花送给亲友,让亲友感应温暖.师:有那么多的设法主张,所以用“奉献”一词来表达.生:除非——再扎一把花.(生笑)师:这位同学走幽默路线.(笑声不断)师:有送人的,有回到大自然的,还有从新再扎一把花的,还有——生:除非——这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美丽的一把假花.(全场爆笑)生:除非——送给妈妈.师:短却有味道,来点掌声.(生鼓掌)生:除非——你可以赋予它美丽的含义.师:想不想看诗人怎么写的?生:想.师:除非——你拿它去送人.(笑)师:因为你等待了半天,所以你笑了.假如你整首诗读完,你不会笑的,不信赖我读给大家听.(师读诗)有味道吗?(生自由读)我们模仿着写出最后一句的特别师:刚才我们感应传染的都是诗人写的,你们总以为诗人写得比我们好,蒋师长教师也豁出去了,写了一辅弼似于把最后一句写得很有创意的诗,但是我不会给你看,我们一路来写一写好不好?【出示课件】:颜色()好看.()好看.()还好.()就()了!除非().(生写诗)生:红色好看.黄色好看.蓝色还好.白色就差了!除非,它代表纯洁与高雅,不暗示有人去天堂.(众笑,掌声不竭)生:红色好看.绿色好看.灰色还好.黑色就差了!除非,在静谧的夜晚.(全场鼓掌)生:黑色好看.白色好看.灰色还好.红色就假了!除非,它是妈妈给你的温暖.(掌声热烈)四、我们来创作“最后一句诗”师:时间关系,我要出示我写的那首诗了.这是你们真正的创作,因为前面的三首诗都是名家作品,最后一句已经很经典了,很难超出.但这首诗是师长教师写的,也没颁发过.只要你写得确实有诗的味道,你的“最后一句”就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出示课件】:我是一枝黑色的笔我是一枝黑色的笔.我要把小妹妹的牙齿涂黑,让她变成笑掉落牙的老奶奶;我要把红玫瑰涂成黑色,让它以为本身中了剧毒;我要把白日鹅的羽毛涂黑,让它以为醒来变成了乌鸦.但是但是,这些都算不了什么.我最伟大的精品,是.师:我最伟大的精品,是——?是——?(声音拖长,生按耐不住)生:是——把雪花涂成黑色,让人以为它生病了.生:是——把雨水涂成黑色,让人类意识到本身的错误.(掌声)生:是——把青蛙的皮肤涂黑,让小蝌蚪能尽快找到妈妈.(掌声)师:这就是真正的诗啊!生:是——在夜晚给星星供应一个闪耀的舞台.师:太棒了!这么好的创意我一会儿没反应过来.生:是——把办公室电脑涂成黑色,让人以为这电脑坏了,黑屏了.(生笑)师:很有现代感的一首诗.生:是——把夏日的太阳涂成黑色,让大家以为凉爽来了.师:这是说出了我的心声.师长教师怎么写的呢?师:是——把天空涂成黑色,让爸爸妈妈师长教师们以为天还没亮,还可以中断安睡.(众笑)生:好欲望这样哦!(笑)师:下课!(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
蒋军晶老师的课堂实录

蒋军晶老师的课堂实录(09年4月份)(转自木易陶然的微博)蒋:实话实说好不好?怕写作文的请举手。
蒋:老师采访一下,你怕写作文的原因是什么。
生:想不出来写什么。
蒋:有时候没东西可写是吧,我们班的孩子都说蒋老师是这样的。
最怕没东西可写,还有其他的原因吗生:写一篇作文要花很长时间蒋:你大概写作文要花多长时间?生:二三十分钟蒋:二三十分钟是很快的,你很厉害,还有怕写作文的其他原因,那我们今天就要问问啊,喜欢写作文的请举手,请起立,我相信下面的老师也想听听看大部分学生怕写作文,但是他们例外,他们喜欢,为什么?生:因为我觉得写作文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情感想法表达出来,比方说看到一件让你气愤的事情,你就可以在作文中表达出来,其实,我觉得写作文是一件享受的事情,作文写好了,改一遍或者是读一遍,你就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蒋:你看,她从写作文当中体会到了成就感,写作文写自己想写的事,想说的话,那也是很享受的对吧。
请坐,你呢?生:我觉得写作文有种发泄的感觉,比方说你有愉快的事,你就可以把高兴的心情写出来,如果你有伤心的事,你就可以把伤心的心情写出来。
蒋:听你说话,我就知道你是个会写作文的孩子,为什么?她说,我觉得写作文有种发泄的感觉,这个话大家听不大明白对吧,于是下面就开始解释,我为什么有这种感觉,这种感觉是怎样的,你看,她一说话就觉得有条理,会写作文,啊,很很,咱们开始上课好不好?我问这个问题的意思是什么呢?怎咱们班里有个孩子也非常怕写作文,而且他还有个特点,什么特点呢,我把他写在黑板上啊,(爱耍小聪明)他有时候爱耍小聪明,这是咱们班上的孩子,我说他爱耍小聪明,你们肯定有疑问了,对不对啊?为什么说他爱耍小聪明呢?所以蒋老师给你们说个事,说这个事时候,我想你应该明白知道他这个特点了,有一次,我布置个作文题,这个作文题怎样的呢?大家看大屏幕,来,咱们一起读一遍,预备读。
生读蒋:请你充分发挥想象,描述劫案的经过不少于400字,你们的语文老师有没有这样的要求啊?哎呀,对的。
小学语文交流课《月光曲》听课感受体会笔记评课记录

小学语文交流课《月光曲》听课感受体会笔记评课记录听课反思今天十分荣幸,听了蒋军晶老师上这堂课,感觉自己不是在听语文课,而是在享受由蒋军晶老师带给我们的语文魅力。
的语文魅力。
课前蒋老师在与学生轻松的谈话中,使学生对——贝多芬,这名德国著名的音乐家有了初步地了解,为下面进一不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新课导入中,蒋老师采用的是“听写词语”的方法,并且采用新课标提出的“字不离词”,把生字放到词语中让学生听写。
听写也不是一个表面上的形式,的确起到了这个环节的作用。
教师把学生最容易错的地方提出来分析如‘蜡’,让学生通过自己动笔及时发现错误,起到了很好的巩固效果。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要求看上去简单,但学生实践起来却并不那么轻松,学生往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蒋老师让学生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或者两个词语来说一说这个美好的传说,就是在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经蒋老师这么一提点,学生都说得相当好,从这细小的地方就可以看出教师的‘导’是多么的重要。
要。
这篇课文的3、9两个自然段是重点段,蒋老师在分析课文时,只提出了一个贯穿全文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了传世名作《月光曲》?”他又把这个大问题分成两个小问题来问‘哪一段话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还有哪些情景句子的描述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蒋老师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正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当学生找到第3自然段,读出了盲姑娘与哥哥对话的那一自然段后,蒋老师顺势引导,从段到抓住这一段中哪几个句子。
如“在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觉得哪一句子贝多芬听了之后,能打动他的内心?请你们再仔细地读一读。
”这次读较上次有进了一曾,是让学生品读重点句子理解课文。
很多学生通过朗读,从中读懂了盲姑娘心里的那种渴望,贝多芬在听到盲姑娘说自己名字后的那种激动的心情。
以及听出了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贝多芬很愿意再为知音弹奏一曲。
《月光曲》课堂实录与赏析

《月光曲》课堂实录与赏析说到“对话”,一些教师更多地只想到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口头语言交往,这个理解不能说不对,但不够全面。
新课程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因此,作为体现交往哲学理念的“对话”,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走进心灵的教育境界;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更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
这种“对话”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的心灵,这种“对话”需要教师的价值引导,这种“对话”更是一种价值引导下的生成。
现以《月光曲》教学为例,来铨释这种价值引导下的生成。
【眷注期待:对话在期待中酝酿】师:同学们,《月光曲》这篇课文你读了几遍?想知道老师读了几遍吗?我反反复复地读、如痴如醉地读,读了整整20遍。
读着读着,心中涌动着别样的情绪,像潮水般喷薄而出。
我写下了一首诗,想听吗?师:(配画诗文《月光中的女孩》,背景音乐《月光曲》)好,“大诗人”朗诵给你们听(深情地)。
月光中的女孩,你是月亮女神遗失在人间的孩子。
遍地的荆棘划破了你的双脚,重重的迷雾遮盖了你的双眼,只有音乐淌入了你的心河。
贝多芬是接你回去的天使,指间流淌的音乐化作月光下圣洁的云彩。
托着你薄薄的身躯慢慢飘升,你洁白的羽翼轻轻扇动,回到了温暖花开的天堂……师:听着,想着……或许你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说、想诉,但难以用言语表达。
我知道美丽需要等待,期待你精彩的言说。
生:这诗描绘的图画很美,真的好像在天堂一样。
生:图画里,月光中的女孩在音乐里翩翩起舞,显得楚楚动人。
师:说得也很美。
同学们,你们会写诗吗?生:(摇头)不会。
师:写诗并不难,老师写这首诗,灵感来自于课文,激情也来自于课文。
大家多读课文,也能写诗,而且写起来会比我更精彩。
因为,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
今天,咱们一群“小诗人”,再加上我这个“大诗人”(我不谦虚了),定能营造一个诗意流淌的课堂。
牧场之国蒋军晶教学实录

牧场之国蒋军晶教学实录教学计划1. 教学目标通过牧场之国蒋军晶教学实录,学生将能够: - 了解牧场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掌握蒋军晶在牧场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 学会运用蒋军晶的管理方法和策略,提高自己的牧场管理实践能力; -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习材料的阅读,介绍牧场之国蒋军晶教学实录的相关内容。
•案例分析:利用蒋军晶在牧场管理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并跟蒋军晶进行互动交流。
•实践操作:安排实地考察或模拟操作,让学生直接参与牧场管理的实践。
3. 教学内容1.蒋军晶及牧场之国–介绍蒋军晶的背景、经历和在牧场管理领域的贡献;–介绍牧场之国的概念和特点。
2.牧场管理基本概念和原则–解释牧场管理的基本概念,如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等;–介绍牧场管理的原则,如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等。
3.蒋军晶的管理方法和策略–介绍蒋军晶在牧场管理中运用的管理方法和策略,如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管理等;–分析这些方法和策略的优势和适用场景。
4.案例分析–选择蒋军晶在牧场管理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蒋军晶的管理方法和策略,分析案例中的管理决策是否符合原则和目标。
5.实践操作–安排实地考察或模拟操作,让学生亲身参与牧场管理的实践;–设计实践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蒋军晶的管理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4. 教学评价•作业评价:要求学生提交对蒋军晶教学实录的阅读笔记或观后感,评价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课堂表现评价:以课堂讨论和互动为基础,评价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程设计评价:分析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课程设计的有效性和实际应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光曲》课堂实录随感:1、正如台湾教育家所说的:学生的起点已经是很高很高了。
不是普通的学生所能答的。
精彩来自学生。
比如想像内心的话,学生写得不是一般得好了。
2、让学生读句子,设疑,体现了一个学习过程。
3、整节课前部分比重很大,最精彩的联想段没有攻破。
课前准备:板书课题,打开课件:深蓝色的背景,月光下的大海,左中贝多芬头像照片,播放钢琴曲《致爱丽丝》,师生静静地欣赏。
(一)听曲谈话走向人物师:同学们,课前我们聊几句好吗?刚才有一首优美的曲子,你们听到过吗?生:听到过。
师:那这首曲子的曲名知道吗?生:月光曲。
师:月光曲,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这首曲子不是月光曲,但是我觉得他很聪明啊,他是想当然的认为是月光曲,因为今天我们学的就是月光曲嘛。
有人知道吗?生:献给爱丽斯。
师:对,我觉得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据我所知,是《致爱丽斯》,也就是献给爱丽斯的意思。
那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你们知道吗?生:贝多芬。
师:想当然啊,因为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你们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讲一讲。
生:我知道贝多芬被称为乐圣。
师:因为贝多芬在音乐上有很大的成就,比方说我们古代有一位诗人,叫诗圣,是谁啊?生:李白。
师:那叫诗仙,诗圣是——生:杜甫。
师:还有哪些了解?生:就是贝多芬学音乐并不自愿学的,而是他父亲逼着他学的。
师:其实贝多芬从小本来就很喜欢音乐,只是他的父亲要求他学得太——生:刻苦。
师:太刻苦以至于有点残酷了。
生:我知道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其中有几首曲子流传至今,例如《命运》、《田园》等,经久不衰。
师:这位同学说话很严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但是他用音乐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心啊!生:我知道他终年57岁,师:哦,你了解到这一点,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上网查的,和看书看的。
师:两条途径。
利用上网查资料,挺便捷的。
生:我还知道贝多芬8岁登台演出。
师:说明他很有音乐天赋,8岁呀,不简单。
生:我还知道贝多芬到了晚年失聪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上网查的。
师:嗯,其实课后资料袋也写着呢,说明他生活坎坷。
同学们,对于一个音乐艺术家来说,失去了听力几乎等于失去了一切,但是,有同学知道我想说什么吗?但是——生:但是贝多芬用他自己顽强的毅力,不断的努力,赢得了更多的观众,逾越自己音乐上的最高峰。
师:说得多好啊,贝多芬之所以能成为音乐家不仅仅因为他有天赋,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他意志十分的坚强。
我们初步了解了贝多芬,我们开始上课好吗?生:好。
(二)以词串文,轻叩心扉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请坐。
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月曲,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
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大家已经预习了,对吧。
生:对。
师: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请大家准备好。
(生准备)师: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听写,有吗?好,那位女同学,在黑板上写字可以稍微把字写大一点。
(一位女生到黑板前,其余学生写在本子上)师: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
师:这个传说啊,讲的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
(师对着那位女生说:一笔一画工整有力。
)师:下面听写一组词语,注意几个词语的笔画,先听后写,“盲姑娘、蜡烛、琴键。
”这组词语里面,盲,蜡,键,都是生字。
师:行,同学们抬起头来,和这位同学一起看,写得对吗?生:对。
师:写的时候注意这个“蜡”字,很多同学误认为它跟“烛”一样是火字旁,其实是虫字旁,最初的意思是动植物的油。
这个“键”她写对了,但我观察了一下,笔顺不是很正确,左中右结构。
最后写“建之底”,明白吗?生:明白。
师:最后一个词“清幽”。
(学生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月光?生1:就像轻纱铺在地上一样,非常渺茫的那种感觉。
师非常善于联想。
生2:我认为清幽的月光是皎洁的月光,是宁静的,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师:给人感觉到是皎洁的月光。
生3:我觉得是特别轻柔,特别柔和,让人觉得舒服。
师:嗯,蒋老师课前还特地查了一下字典,发现这个“幽”字有3种解释,(出示解释)你们觉得“清幽”的“幽”应该取哪一种解释呢?生:第2种。
师:第2种,清幽的月光让人感觉是沉静的安闲的。
同学们,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一说,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说一说。
(生小声试说)师;没事儿,放出声音也没关系。
(约2分钟后)师:同学们,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1: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被人们说成是一个传说,因为他谱写月光曲时,借着清幽的月光,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的感染,没有蜡烛的时候,月光是清幽的,这也是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所以他按动了琴键,让思绪跟着月光飞扬,所以创下了这首不朽的月曲——月光曲。
师:说得真不错。
他说的时候强调了月光曲形成的原因和当时创作的情境,谁愿意再说说,把这个故事简单地讲一讲。
生2:当贝多芬在莱茵河散步时,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情感感动了,受到了感染,于是按动了琴键,创作了这首月光曲。
师:我们再来一起回顾故事内容。
有一天傍晚,贝多芬走进了一间茅屋,贝多芬弹了一曲又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师生:月光曲。
(三)一番“对话”聆听心声师: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
(生默读,师巡视)师:嗯,有的同学很自然地拿起了笔,把一些句子划了下来,我相信他有理由,他或许觉得这些句子所描写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
师:同学们,咱们现在交流。
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请你先读一读,谁先来读,好,请你读吧。
生:读“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师:这个同学读得这段话就是兄妹俩的对话,被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
咱们再往具体想,你认为贝多芬是听到了兄妹俩的哪句话时就开始心动了呢,先不要说,再读读。
(生自由读对话)生:我认为应该是这句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啊……那有多好啊。
”师:同学们,请你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要能打动贝多芬的心啊,读一读,来,读出声音来。
(生读盲姑娘的话)师:嗯。
谁再来读一读?来打动贝多芬的心。
生1:朗读“贝多芬走进茅屋……那该有多好啊。
”师:好的,他强调了“那该多好啊”,读出了盲姑娘内心的向往,我相信贝多芬听了心里会微微一动,谁再来读?生2:(读)师:同学们,他又强调了“贝多芬”,贝多芬从姑娘的口中听到了自己名字能不激动吗?我们一字一句要读到贝多芬的心里。
来,我们一起来读。
一个姑娘说,读——(学生齐读)师: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句话里听出了什么?生1:贝多芬从这句话听出了这个盲姑娘很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曲子。
师:是,贝多芬听出了他内心满心的渴望。
他还听出了什么?生2:他还听出了这位小姑娘她很喜欢音乐。
师:很喜欢音乐你听出来了!生:贝多芬从这句话里感受到姑娘对音乐的追求。
师:追求,而不仅仅是喜欢,你从哪里感受到的?生:我是从“要是能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该有多好啊,……”感受到的。
师:我也感受到了,这是她内心梦寐以求的愿望。
生3:我是从“那该多好啊”这五个字当中感受到的,这表现出她内心的渴望,这是她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梦想。
我还从课外知道贝多芬立志为穷苦人造福,贝多芬想到我能为贫穷的兄妹俩弹钢琴,也是幸福的。
这一点就可以打动贝多芬,从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和渴望贝多芬为他们弹奏曲子。
师:我感觉到了,你真正是以贝多芬的身份,音乐家的身份来体会,富有同情心的贝多芬从这句话中还听出了什么呢?生4:从这句话他还听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
师:用另外一个词形容,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
生5:从这句话里还体会到盲姑娘之所以不能听贝多芬亲自弹的音乐是有苦衷的,她在特别压抑自己的情感。
师:她的苦衷是什么?生:她的苦衷是家境贫寒,所以她没有能力亲自听贝多芬弹。
师:她用了一个词,什么词?生:贫寒。
师:贫寒哪,你从哪些细节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寒?生1:我从他们点的是微弱的烛光,烛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而且钢琴是一架旧钢琴,说明他们的家境非常贫穷。
师:种种细节让你感觉到了!生2:我体会到的是一个男的说“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两个“太”字让我感到了他家境贫穷。
师:两个“太”字让你感受到他家境的贫寒,生活的艰辛。
生3:还有我还从男的正在做皮鞋看到他家境贫寒。
师:是的,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着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我们一起带着这份理解,再读一读盲姑娘的这段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啊”起——(学生读)师: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继续读妹妹的话——(学生接着读妹妹的话:哥哥,你别难过……)师:听到这里,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呢?生1:我感觉贝多芬又听出了姑娘的善解人意,因为他想听贝多芬弹钢琴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但她后来又说随便说说,说明他想安慰哥哥,她不想让哥哥为她听不到贝多芬弹的钢琴而难过。
师:你也是善解人意的姑娘,明明是非常想听却说是随便说说,贝多芬听出了什么呢?生2:贝多芬实际上听出了盲姑娘十分热爱音乐,盲姑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内心,真希望能听到贝多芬弹,但却说只是随便说说。
随便说说并不是指真的是随便说说,盲姑娘一直在压抑她内心的情感。
师:你用“压抑”这个词,倒还不至于,但我跟你有同样的感觉是盲姑娘在努力掩饰自己的愿望,明明是梦寐以求的愿望,却说成随便说说。
贝多芬听出了什么呢?生3: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的难以割舍的一种情感,一方面是手足情深的哥哥,另一方面是自己热爱的音乐,但是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还是选择了哥哥,因为他们家境贫寒,不想再给她哥哥加重负担。
师:体会得真好。
我们来读读这段话。
我们来分角色读,体会一下他们的情感好不好。
你们读妹妹的话,我读哥哥的话,不读提示语。
(师生分角色读)师:同学们,贝多芬就是从这里听出了,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
还有哪些句子所描述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呢?生:我觉得贝多芬自己也说过他是为穷人服务的。
而盲姑娘家非常贫穷,没办法听贝多芬的音乐,书上也说了“他们……”这说明他们家非常穷,而贝多芬却没办法实践他自己的话,也就是他的音乐是为穷苦人服务的,我觉得他在这里不光感动于姑娘热爱音乐,而且也很痛心,他想满足他们的愿望。
师:你在用心体会一个音乐家的心情,去揣摩他的创作的心理。
还有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呢?生:是这段话“他多纯熟啊,……”师:听了盲姑娘的这句话,贝多芬是怎么反应的,我们一起来读后面的这句话,读——(学生读“贝多芬没有回答……)(四)两番“对话”心灵互通师:这是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吗?生1:我想问为什么再弹一曲呢?师:哦,我想贝多芬是被感动了,所以再来一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