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S ichuan Buil ding Sc i ence 第36卷 第6期

2010年12月

收稿日期:2009 08 10

作者简介:方 舟(1985-),男,四川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设计及其理论。E -ma i:l 80815045@qq .co m

对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考

方 舟,周 波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

摘 要:通过对当前一些历史建筑再利用实例的分析,结合笔者自己的设计实践,对保护城市历史和建筑适应性再利用提出一些看法和思考。

关键词: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城市文脉与记忆;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TU 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933(2010)06-216-05

So m e idels about architectural adaptive reuse

F AN

G Zhou ,Z HOU Bo

(A rchitecture and Env iron m ent Co llege ,S i chuan U niversit y,Chengdu 610065,Chi na)

Ab stract :T his a rti c l e ,co m bi ned w it h t he w riter s desi gn practices ,represents an analysis on so m e current practices regard i ng the reuse of h i stor i ca l arch itect ure ,and fi na lly renders a ser i es o f propositi ons and t houghts on t he protection of c ity s h istory and t he adapti ve reuse o f arch itecture .K ey w ords :h isto rical bu il d i ng;adapti v e reuse ;context and m e m ory ;parti c i pate i n

0 引言

本文所讨论的历史建筑不是指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的古迹,而是泛指所有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的具有能代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某一特定建筑风格,某一特定建造背景的能反映城市发展史,能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建筑或建筑群。如果某些建筑的存在能够唤起我们对城市过去的记忆,那么它们就值得保护下来,作为城市发展史中的坐标点,标注着我们的城市是怎样从过去一路走来的。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关于过去和成长的记忆,城市也一样,也有从出生、童年、青年到成熟的完整的生命历程。城市对于我们,不仅是可供居住和使用的场所,而且是有个性价值与文化意义的。城市的物质遗产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城市最大的物质遗产便是一座座建筑,包括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字号、名人故居等。它们追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承,展示着城市宽广深厚的阅历,并展现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

1 建筑的 适应性再利用 概念

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Architectura l Adapti v e Reuse)这一概念早在1937年就出现在美国的 住宅

与花园 期刊上发表的一篇将华盛顿的马厩改建成一批公寓住宅楼项目的文章中。但它真正被广泛关注始于过去的30年,在我国则要更晚。其含义是指 转化和改造旧的建筑以适合新的使用方式和内

容,而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保留其历史特色 [2]

。其中, 适应性 并非是指建筑自身的适应力,而是指通过人为的介入改建,使旧建筑 适应 某一新的用途,同时又保留其过去的一些风貌和性格。而 再利用 主要是指旧建筑本身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建造意义,面临废弃或拆除的命运。但因为看重其在某些方面的价值,使得人们乐于用新技术、新材料对建筑进行改建,让旧建筑适应新的功能需要。这些价值是多方面的,包含有直接的经济价值和间接的社会历史、文化、心理方面的价值。其中,经济价值是直观的,但并非是促使人们进行改建的最重要目的,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改建的费用甚至超过了新建一座建筑的费用。旧建筑背后蕴藏的作为历史遗产的价值,才是真正被人们所看重的。故无论改建后的建筑使用功能是否发生了变化,体现这些价值的要素:建筑历史风貌、岁月特征在适应性再利用的过程中是必须被保留的。

从适应性再利用的含义中可以看出,虽然这是一种保护历史建筑的方式,但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文物古迹似的 以保为主 ,而是一种动态的保护过程。在注重历史建筑的遗产价值的同时,合理地开发历史建筑的潜力,让历史建筑适应城市的发展,并可以创造社会价值,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如果都像保护古迹一样的保护历史建筑,仅仅

216

开发其观光旅游价值,是被动和不长远的。如近期在上海召开的 全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现场会 上特别提到的天津大沽船坞的例子。建于1880年的天津大沽船坞,曾经为中国海军的造舰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其拥有者天津造船厂意识到了大沽船坞背后巨大的遗产价值,将其建设成为大沽船坞遗址博物馆,向游客开放。但与会者提到,大沽船坞目前没有明确的保护管理主体和形成良好的管理运营机制,保护经费主要依靠天津船厂 以生产养遗产 。当地曾对其进行工业旅游的尝试,但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面对目前天津塘沽区大规模拆迁、建设的严峻局面,大沽船坞 文物式 的保护显得不合时宜。的确,在旅游资源极大丰富的今天,主题为近代历史建筑的遗址博物馆确实很难生存。毕竟在国立大型博物馆都有免费向市民开放的趋势下,试图通过参观门票收益来 养活 历史遗产,其难度可想而知,而靠所属企业来长期维持更是不现实的。其最终结果,依然是历史建筑无可避免地消失在城市发展的洪流中。

2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实例分析

当前中国,历史建筑改造再利用早已不是新话题,在很多城市都已大量付诸实施,并已经有了很多以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进行改建的再利用模式。2.1 LOFT 旧厂房改建创意产业园模式

近两年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中出现的旧工业(产业)建筑改造,即称之为 LOFT 的一些旧厂房改造项目,应该说在一定意义上为城市旧建筑改造性利用提供了较为成功的范本,如上海苏州河LOFT 社区、杭州的杭印路49号LOFT 社区、昆明 上河创库 LOFT 社区、北京的798艺术区(图1)

等。

图1 北京798艺术区F ig .1 798A rt zon e B eijing

LOFT 模式的理念主要来自于对西方发达国家旧工业建筑改造成艺术家工作室模式的效仿和学习。LOFT,字面意义是仓库、阁楼。在这里主要是

指在大跨度的空间(主要是废弃的厂房)内根据实际功能需要和使用者审美情趣用现代的建筑材料划分、构建出适于工作和生活的小空间,并最大程度保留原有大跨度空间的结构原貌。在改造过程中工业建筑本身的结构特征得以保留并被充分地裸露、展示。旧建筑本身是粗糙的、充满岁月痕迹的;而新加建的部分多采用玻璃和钢构,显得轻盈、年轻、现代。旧建筑与新加建部分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视觉反差,而对改建的最初发起者 前卫艺术家来说,这种视觉上的矛盾造成的寂寞、颓废的心理感觉非常有利于他们进行艺术思考与创作,也恰当地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和追求。但当这个词在20世纪后期逐渐时髦而且演化成为一种时尚的居住与生活方式时,其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词汇的最初涵义。在旧建筑改造中探索出来的改造模式,甚至影响到了新建筑的设计建造,当前很多房地产商开发面对青年客户群开发楼盘时,会以 LOFT 户型 为噱头,在户型设计中特意营造这种大空间嵌套小空间,或是设置业主D .I .Y 大空间的所谓 LOFT 概念 ,来迎合年轻人对这种居住模式的推崇。

国内LOFT 改建,基础条件不同,发展的途径不同,境遇也不尽相同。但均为旧厂区演化为艺术家的创意产业园区。其中,发展早期更多地是艺术家们的自发行为,园区内的个体室内空间精彩纷呈,而外部空间、园区环境及道路等要素由于缺少建设主体的统一规划加上租期的制约,基本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得不到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实质性支持,最终被商业性的开发所吞噬;而后期,出现了著名的 798 、 上河创库 ,它们融入了较为成熟的商业开发理念,在较长租约的保证下,由一个开发商按统一的理念进行规划和建设,在留存历史记忆的同时,使一片面临死亡的地域重获生机。

LOFT 模式主要针对近代旧工业(产业)建筑遗产,在实现商业利益和建筑遗产保护两方面不失为一种较为成功的、值得推广的模式。但是,不能简单地把LOFT 的兴起和表面的繁荣认同为找到了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理想模式。尽管LOFT 使历史建筑重新焕发了生机,但由于多被冠以艺术创意产业区的名义,似乎LOFT 更容易被狭义地理解成是前卫艺术推广和精英思想、小资思想自我陶醉的商业化标签,而非更具普遍意义的旧建筑的 再生 。改建建筑的理念更多地来自于艺术家们的个人审美情趣,对旧建筑本身的历史并无过多的尊重与留恋。有的方案更是将旧建筑内外完全翻新,仅保留承重骨架,反映出业主只是看重旧厂房建筑大跨度空间对艺术品展览和作为工作室的使用价值。改建后的艺术产业园也只是服务于艺术家的个人工作室而非对大众开放的场所,即便允许公众进入参观,也仅仅

217 2010N o 6方 舟,等:对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