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分析与文学批评:戴维·洛奇的小说理论

合集下载

英国作家戴维·洛奇小说叙事模式与语言风格

英国作家戴维·洛奇小说叙事模式与语言风格

英国作家戴维·洛奇小说叙事模式与语言风格作者:闫海燕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5年第09期摘要:本文通过对戴维·洛奇的小说叙述,以他的“校园三部曲”——《换位》《小世界》《美好的工作》为例,分别从二元叙事风格(人物二元和时间二元)、多种叙事手法(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以及反讽幽默叙事手法三个方面来阐述戴维·洛奇小说的人物特点和语言风格。

正是因为戴维·洛奇对社会的清醒认识和对人性的深刻批判,才有了现在的文学地位。

关键词:戴维·洛奇校园三部曲人物语言风格引言戴维·洛奇是英国当代作家、大学教授,善于在小说中以学术圈里的内容为话题,他的“校园三部曲”利用反讽的手法表达了学术圈中的教授们光鲜外表之下的丑陋生活状态和丑陋人格,这三部曲分别是《换位》《小世界》和《美好的工作》,本文将以这三部曲为例,从戴维·洛奇的人物描写和叙事语言风格两个方面来阐述他的小说特点。

一、戴维·洛奇的创作轨迹戴维·洛奇是著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出生于英国伦敦,最初是大学教师,后来提前退休专门从事写作,一直担任英国皇家写作协会会员。

作品数量颇丰,不仅有长篇小说,还有很多批评著作,如《小说的语言》《现代批评理论》等,都在文学评论史上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

戴维·洛奇在小说的语言风格上具有后现代气质,但是他的小说多数还是以学术圈内的群像为描写对象的现实主义小说,所以他的文学理论、审美风格一直在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徘徊,在他的小说中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写作的重塑,是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充分结合,具有独特的风格。

《换位》《小世界》和《美好的工作》这三部作品被称为”校园三部曲”。

讲述了在神圣而庄严的学术权威界内,看似风度不凡、亮丽光鲜的主人公们其实并不是真正所表现的那样。

现实生活里,他们的生活状态是丑陋的,是令人咂舌的,他们的品格也并不是那么的高尚,反而是低劣的、不堪的。

通俗与高雅的碰撞——论《小世界》中的两种话语

通俗与高雅的碰撞——论《小世界》中的两种话语

通俗 与高雅 的碰撞
— —
论《 小世界》 中的两种话语
赵 琳 娅 ( 南财经
摘 要 : 国 "代 小说 家与 文 学评 论 家戴 维 ・ 奇 深 谙 各 种 创 作技 巧 。 然 而 , 英 - 3 洛 当这 些创 作 技 巧 与创 作 的 自然 需 求 发 生碰

通俗 文学 话语 与 高雅 文 学话 语 这 两套 不 同文
化 层 话 语 编 码 贯 穿 于 《 世 界 》 终 , 平 行 又 对 小 始 既 立, 是小 说最 显著 的特 征之 一 。两 种 文学话 语 的特

征、 品格 有别 , 使小 说达 到 了雅俗 共赏 的效 果 。 ( ) 小世 界 》 一 《 的通俗 文 学话 语 《 世界》 小 的通俗 文 学 话语 主要 体 现 在 四个 方 面 。首 先 , 如 小说 的小标 题 所示 ,小 世 界 》 对 正 《 是 中世纪 传 奇故 事 《 杯 传说 》 圣 的戏 仿 。一 群学 者 在 世 界各 地 飞来 飞 去 , 名逐 利 , 险猎 艳 。文 本 到 追 冒 处 都是 奇 妙 的巧 合 。 延 的悬 念 以 及迷 人 的 情 节 . 拖 通 篇弥 漫着传 奇 色彩 。事实 上 , 小说 中每个 人 物都 经 历 了 自己的传 奇故 事 。男 主人 公 柏 斯 追 寻安 吉 丽 卡 的脚 步从 一 个研 讨 会 到 另一 个 研 讨会 。 而安 吉 丽卡却 始终 若 即若 离 , 处挑 逗 。最终柏 斯 在发 处 现 自己追 到 的 只是安 吉丽 卡 的妓 女 妹 妹 后 ,又开 始 了新 的追 寻 。小说 的另 外 两位 主人 公史 沃娄 与 乔 伊 的一 夜 之欢 、扎 普 与 老情 人 希 拉 里 的厨 房 调 情 也是 充 满 了浪 漫 与 巧合 。而掌 握 着 联 合 国教 科 文 组织 文 评 委员 会 主席 职 位 人选 的文 学权 威 金 费 舍 却也 把 自己 的研究 生 变 成 了性 伙 伴 。这些 学 者 们 都有 着 受人 尊 敬 的 头衔 和 地位 ,他 们 都是 自己

语言学、文学、文艺学等相关专业荐读书目(硕博阶段之硕士篇)

语言学、文学、文艺学等相关专业荐读书目(硕博阶段之硕士篇)

语言学、文学、文艺学等相关专业荐读书目(硕博阶段之硕士篇)语言文学硕士等专业推荐阅读书目汇总文艺学1. 柏拉图:《文艺对话录》,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

2.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郝久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戴维·洛奇:《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

4.罗钢等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5.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6.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7.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8.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全系共读书)9.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0.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 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12.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13.莱辛:《拉奥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14.英伽登:《论文学作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15.刘勰著、周振甫注译:《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011年。

16.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

17.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18.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

19.瓦特:《小说的兴起》,三联书店,1992年。

20.韦尔施:《重构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一)语法学、语用学研究方向1.叶蜚声、徐通锵 2010 《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周荐 2016 《现代汉语词汇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戴维.洛奇小说创作艺术简析——以“学院三部曲”为例

戴维.洛奇小说创作艺术简析——以“学院三部曲”为例

戴维.洛奇小说创作艺术简析——以“学院三部曲”为例李晓轩戴维.洛奇(1935——)作为蜚声国际文坛的英国当代作家,其作品因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高超的艺术造诣为人称道。

作为一名自觉意识很强的作家,戴维.洛奇始终致力于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实践一以贯之的艺术理论,可谓躬身实践的学院派作家杰出代表。

本文以洛奇最负盛名的“学院三部曲”(《换位》、《小世界》和《好工作》)为例,列举一些最具代表性的文本范例,通过比照分析洛奇一贯强调的文学理论,来说明洛奇小说创作的艺术特征。

作为一名著作等身的大学教授,戴维.洛奇无疑是独特的,这不仅可以从他的作品多样性中可以看出,同时也可以从洛奇一连串的官方或非官方的头衔中能够管窥。

戴维.洛奇曾经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执教超过20年,后被评为该大学名誉教授。

1986年他又被评选为布克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后兼任皇家文学学会会员、伦敦大学学院名誉研究员。

从上述头衔可以看出,洛奇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而且是一位真正治学严谨的学者。

在洛奇超过半世纪的写作生涯中,他一共出版了15部小说、15部文学批评专著和编著、剧本以及短篇小说若干。

作为一名文学作家,戴维.洛奇的代表作无疑是于上世纪70至80年代写作的“学院三部曲”——即《换位》(1975)、《小世界》(1984)和《好工作》(1988)。

这三部小说本别写作于不同的时间段,从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洛奇的文学理论实践轨迹。

洛奇的“学院三部曲”毫无疑问是他本人作为文学评论家的最佳范本,按照洛奇本人的说法,他自己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要遵从自己批评他人作品时所坚持的标准和原则,同时也要坚定的实践他所推崇的文学理论。

毫不夸张的说,戴维.洛奇的这三部曲小说完全做到了他自己的承诺,甚至于某种程度上在作者无意识的情况下有所升华和拓展。

下面就以戴维.洛奇小说创作中的写作主题、叙事手法以及理论实践的一致性三个部分加以分析论证。

一、戴维.洛奇小说的创作主题通常情况下,一位多产且写作生涯漫长的作家在其创作生涯中,一定是尽可能多的去尝试多种主题的创作,但纵观中外文学史,不论是何种流派何种主义的作家,其创作主题必然有其最擅长的“主旋律”。

析戴维·洛奇作品的通俗性——以《小世界》为例

析戴维·洛奇作品的通俗性——以《小世界》为例

续 写 两 个 教授 之 外 , 以年 轻 教 师珀 斯 和 安 吉 莉 卡 为主 角 , 述 当代 则 描 西 方 学 术 界 的种 种 景 象 , 学 术 会议 到 爱 情 追求 , 从 从追 名逐 利 到 寻欢 作 乐 , 理 论 阐 释 到道 德 观 念 的 冲 突 , 从 展现 了一 幅 生动 而 有 趣 的 社会 画面 。 《 工 作》 通 过 年 轻 女 教 师 罗 宾 小 姐 和 工 厂 厂 长 维 克 的关 而 好 则 系 , 学 校 生 活 辐 射 到 社 会 , 写 了大 学 与 工 业 社 会 、 从 描 女权 主 义与 大 男子 主 义 、 文 学 者 与 企 业 家 之 间 的 种 种 矛 盾 。 从 这三 部作 品 中我 人 们 可 以看 到洛 奇 之 所 以选 择 此 种 题 材 与其 教 授 的 身份 和 经 历 是有 关 的 。 《 世 界》 的西 方 学 术 界 看 似 庄 重 , 则 荒诞 。洛 奇在 所 谓 的 小 中 实 严 肃 中加 入 了通 俗 的成 分 , 使得 作 品取 得 了 反 讽 的效 果 。 ・ 实 际 上 , 们 从作 品 的 内容 与题 材 上 来 看 , 小世 界》 是 一部 不 我 《 都 失分量的严肃文学作品 。 而, 们进入到“ 然 我 小世 界 ” 去 , 会 发 现 中 就 在 这 个“ 界 ” 有 的 不仅 仅 是 庄 严 的学 术 殿 堂 、 议 , 多 的 是为 了 世 里 会 更 名利而进行的种种行为 , 与外 表 的 印象 完 全 不 符 , 就 构 成 了 矛盾 。 这 可 以说 , 它是 雅 俗 结合 而成 的作 品 。 《 世 界 》 为 洛 奇 的代 表 作 ,卢密 奇 学 院 三 部 曲” 一 , 文 学 小 作 “ 之 被 研 究 者 列 为 后 现 代 主 义 文 学 重 要 作 品 , 被 众 多学 者 赞 誉 为 西 方 的 更 《 围城 》 英 国 的 《 林 外 史》 是 当 今 学 者 的 “ 读 书 ” 在 《 、 儒 , 必 。 小世 界》 中 洛 奇 采 用 了类 似 “ 圣杯 传 奇 ” 结 构 , 他 笔 下 的众 多人 物 进 行 了漫 的 让

对“自我”—男性世界的否定——以女权主义解读戴维·洛奇的《换位》

对“自我”—男性世界的否定——以女权主义解读戴维·洛奇的《换位》

处 在六 七 十年 代 的英美 , 权依 然 占主要地 位 , 男 无论 在 政府 机构 , 学 校 园还 是 在其 他 领 域 男 人 依 大 然居 于 统治 地位 。 因此 , 时 的社 会 可 以说 是 由男 当
校方 的“ 慌 ” 警 察 的 弹 压 !鉴 此 , 地 的媒 体 愤 惊 和 当 怒 了 , 中的《 福 利 亚 时报 》 文 抨 击 道 :… …人 其 尤 载 “ 民知道 时谁 该对 约翰 ・ 罗伯 茨之 死 负责 ( 指无 辜被 杀 的学 生 之一 ) 。是校 长宾 德 , 为 了一块 土地 向人 民 他
的表 达—— “ 自我 ” teS l 和 “ 者 ” 由此 , 他 (h e ) 他 f 。 “
还是从 组织 发动 、 争 方 式 及 规模 上 都 有 了长 足 的 斗 发展 和实 质性 的 突破 。对美 国妇 女 政 治 、 济 地位 经
者 ” 尚未 理论 化 的 阶段 便 已开始 影 响人 类 的 思维 在 活动 , 当然 也影 响着 其 中的女性 主义 。波 伏娃 指 出 : “ 未有 群体将 其 自身设定 为 此者 , 从 而不 即刻设 定 与
尔的 《 神 现 象 学 》 二 元 论 认 为 , 体 (h u . 精 。 主 teS b jc) 于优势 地 位 , 客体 (h bet ̄ 处 于劣势 et居 而 teO j ) 1 c ] 地位 。许 多哲 学 家 对 女 性 的看 法 没 有 脱 离 这 一 观 点 。亚士 多德 曾说 :我们 应该将 女性 本质 看成 带有 “
者” 的地 位 , 身 即 已 否 定 女 性 的 平 等 主 体 地 位 。 本
生 因为受 不 到 良好 的 教 育 而 示 威 , 课 来 抗 议 。据 罢 有关 数据 , 七 十年 代 的英 美 学 术 界 尤 其 是 大 学 校 六 园 中 以男 性居 多 。史 沃 娄 、 登 只是 众 多 大 学 校 园 戈

论戴维·洛奇天主教小说中伦理亲情的救赎之路

论戴维·洛奇天主教小说中伦理亲情的救赎之路

论戴维·洛奇天主教小说中伦理亲情的救赎之路作者:李会芹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6年第2期李会芹(伊犁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新疆伊犁835000)摘要:本文主要以戴维·洛奇天主教小说为例,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戴维·洛奇天主教小说中忏悔意识的表现,对物质主义下人际关系异化的忏悔,对人性的剖析,对天主教教义的反思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深刻的忏悔意识进行研究。

关键词:戴维·洛奇;天主教小说;忏悔意识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2.038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2—0131—03收稿日期:2015—09—22作者简介:李会芹(1988—),女,河南安阳人,伊犁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学秘书,硕士。

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一、天主教家庭背景的影响戴维·洛奇(David Lodge),1935年1月28日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中下阶级的家庭,父亲曾是二战军队中的歌手,母亲因受家庭的深刻影响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二战期间母亲曾带着洛奇有过一段乡间避难的岁月。

战后洛奇幸运地成为免费接受中等教育的人,随后被一所国家赞助的天主教文法学院圣约翰学院录取,并在这所天主教学校里长大。

由于戴维·洛奇的天主教的中下阶级的家庭出身背景,年幼时深受天主教的影响,以及从小到大所受到的天主教教育的不断熏陶和渗透,这些因素都使得戴维·洛奇的成长时代对天主教教义产生了深刻的依赖心理,同时自己也在一面接受基督教的熏陶一面对其产生质疑的矛盾中长大成人。

作为天主教徒,从自己开始慢慢成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时,任何受过教育的天主教徒类知识分子貌似都与天主教教义签订了生死条约。

也正是因为这样,洛奇便开始承担了天主教徒的责任,开始接受教义中规定的相应的道德规范,纵然这些条约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与《一桶白葡萄酒》中的反讽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与《一桶白葡萄酒》中的反讽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与《一桶白葡萄酒》中的反讽论文摘要:以J.L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为依据,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剖析了美国着名作家EdgarAllanPoe的小说《一桶白葡萄酒》中反讽言语行为的类型,以深化我们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达到与作者的心灵交流。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一桶白葡萄酒》;反讽一、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J.LAustin(1962)在《论言有所为》中首次提出语言并不仅仅是用来“陈述”、“描写”或“说明”,而通常是用来实施某一言语行为的。

他将言语行为分为言内行为(1ocutionaryact)(一个有意义句子的产出)、言外行为(dleoutionaryact)(通过“说”本身来实施某种行为,完成某一意图或目的)和言后行为(pefloeutionaryact)(说话行为在听者身上所产生的效果)。

Austin认为,要成功地实旌某一言语行为必须满足三个条件:说话人必须是具备实施某一行为的条件的人;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不能反悔;说话人必须对自己说出的要去实施的行为抱有诚意。

后来,他的学生Searle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Searle(1969)明确提出了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是言语行为,而不是传统的语言学所认为的符号、词和句子。

他认为要成功地实施某一言语行为,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基本条件。

说话者打算通过说出一个语句,使他承担实施某一行为的义务。

(2)命题内容条件。

说话者在说出某一命题时表达了一个命题,同时断定了自己将来的行为。

(3)预备条件。

听话者愿意说话者实施某一行为,并且说话者相信他要实施的这一行为符合听话者的利益。

(4)真诚条件。

说话者打算从事某一行为。

Searle把言语行为重新分为五大类:阐述类(assertives)、指令类(di—rectives)、表达类(expressives)、宣告类(delcaratives)和承诺类(commissives)。

随着Searle对这一理论的发展,人们已经成功地将该理论应用于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学批评等领域的研究中,对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作品分析的可行性也作了深入的理论研究。

戴维·洛奇的融合思想在《小世界》中的体现

戴维·洛奇的融合思想在《小世界》中的体现
里 引 用 了 乔 叟 的长 诗 结 尾 的一 句 话 — — “ 小 小环 球 ,被 大 海 环 这 抱” 《 世界》 。小 中使 用 了 大量 的典 故 : 奇 利 用 了 圣杯 传 奇 作 为 小 洛 说 的一 条 线 索 ; 利 用 了骑 士对 圣杯 的追 寻作 为另 一 条 线 索 。 戏 又 仿 也 是 洛 奇 很 重 视 的写 作 手 法 :小 世 界 》 主 题 、 构 、 物 等 方 《 在 结 人
文学创作。
和 创 作 实践 , 合 了 高雅 文 化 与 通 俗 文 化 。使 《 世 界 》 为 一 融 小 成 部 雅 俗 共 赏 的 学 者 型 小说 。 关 键 词 : 维 ・ 奇 ; 小世 界 》 融 合 思 想 戴 洛 《 ; 中 图 分 类 号 :164 文 献 标 识 码 : 10 . A 文 章 编 号 :63 2 12 1 ) 4 0 8 ~ 2 17 ~ 1 (0 0 — 18 0 1 1 戴维 ・ 洛奇 有 着 多 重 的 身 份— — 文 学 家 , 说 家 , 学 批 评 小 文
用了引语 、 故 、 典 戏仿 的 写作 技 巧 。 引语 是 洛 奇 在 作 品 中 经 常 使 用
1融 合 了现 实 主义 、 现代 主 义 和后现 代 主义
《 世 界 》 有明 显 的现 实 主 义 、 代 主 义 和 后 现 代 主 义 的 小 带 现 特 色 , 一 融 合 思 想 是 《 世 界 》 显 著 的特 点 。 《 世 界 》 戴 这 小 最 小 是
2融合 了理 论 研究 和创 作 实践
在 英 国 文 学 史 上 ,戴 维 ・ 奇 是 为 数 不 多 的 著 名 的小 说 家 和 洛
批 评 家 集 于 一 身 的 作 家 。 洛 奇 在 文 学 创 作 的 过程 中 , 力 地 将 论 极 研究与创作实践结合起来。并且 , 小说的创作过程中 , 维 ・ 在 戴 洛 奇 可 以 将 自己 的 文 学 理 论 应 用 到小 说 创 作 的 实践 中去 。 同 时 , 洛 奇 也 从 小说 的 创 作 中 , 反思 并 总 结 自己 理 论 , 行 理 论 研 究 。 进

美国本土文学的代表_解读_最后的莫西干人_

美国本土文学的代表_解读_最后的莫西干人_
库柏在《最后的莫西干人》中塑造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 人物形象,尤其是西部英雄和高贵的印第安人。他们与作者 描绘的大自然景色融为一体,成为美国本土文学的代表和 象征。
在哈德逊河西岸,居住着一个只剩下三个人的印第安 部族—— —莫希干族,父亲钦加哥、儿子恩卡斯和钦加哥的白 人养子纳蒂·邦波过着传统、安宁的游猎生活,他们敬慕神 灵,只为生存而狩猎。
美国学者朗斯伯里认为,“皮袜子”是美国小说给世界 文学增添的具有独创性的少数人物之一,或许是唯一接触 的具有独创性的人物。《最后的莫西干人》描述着美国本土 的自然风情,讲述着本土的英雄本色,彰显着美国精神。库 柏边疆小说在美国的民族文学处于步履维艰当中体现出了 美利坚本土特色。 —— —— ———— —— —— —— — 【参 考 文 献】 [1(] 美).美国文学的周期[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2](美)库柏.最后的莫西干人 [M]. 宋兆 霖,译.上海译文 出 版 社 ,
美国的西进运动是一个长期和持续发展的过程。早在 美国独立之前,美利坚民族就开始向北美大陆西部扩张,但 是一直到美国独立之后,美国的西进运动才变得更加积极 和有计划,在人人都有机遇的前景的感召下,移民浪潮蜂拥 而至来到美国西部,他们是旧大陆的穷苦人,漂洋过海来到 美洲,移民们不仅仅为了满足对土地的要求,而且还要寻找 理想帝国。人们带着一种功利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动机,怀着 一种开拓进取的心态,贯穿西进运动的全过程。没有西进运 动,也就没有今天的美国。当然,文学是生活的反映,文学的 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文学的内容显示着社会的意 识形态。于是库柏的《皮袜子故事集》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部 《最后的莫西干人》让时间倒流,追溯到那个冗长而富于浪 漫色彩的边疆生活中去。
《最后的莫西干人》 中的自然景物不仅仅是欣赏的对 象,更多的是认知的对象。这样大篇幅的自然景物描写隐藏 着多层的意蕴,一方面是边疆大背景下的自然描写,另一方 面是一种文明的象征,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文学作品中的景 物描写是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的,是经过作家对自然的认 识和创造,反过来更深刻地认识人自身本质的无限性,是人 化的自然,是作者“灵魂”的写照。“库柏笔下的西部,不仅仅 是一个地理位置上的概念,更具有文化上的含义,它意味着 文明和野蛮的碰撞,法律和自然的冲突。西部即使原始蛮荒 之地,也是代表着纯真和自然的伊甸园,它赋予主人公独特 的秉性,并且影响着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3]

戴维·洛奇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叙事模式

戴维·洛奇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叙事模式

2 拼贴式 的叙 事策略。《 . 小世界》 充斥着 各种文 学理论 话语 , 如扎普主张结构 主义 , 梅顿主张泛性主义 , 加纳则信 莫
奉新 马克思 主义等等 。他 们 的见解 分散 在不 同的场合 所作 的演讲 中, 而各种 言论交织在一起 , 此偶 然的衔接或过 渡。 彼
拟的语 言来 批判 现实甚至揭穿人性 , 借此达到意想不到 的艺
术效果 。 戴维 ・ 洛奇这 位文 学批 评 家 , 有其 自身独特 的叙 事理 念 。洛 奇在 《 小世界》 的创作手记 中说 : 主要 问题 是找到某 “
的工作》 洛奇则迈 出了关键 而大胆 的一步 : 中, 他跨越 了学 术
洛奇的作 品 中有 一个 显 而 易见 的叙 事 特 点— —杂糅 。 各种各样艺术 呈现方式 在洛奇小说 中层 出不穷 。 1 隐喻式的叙 事策略 。隐 喻是现 代派文 学 和后 现 代文 . 学中常运用的手法 。隐喻是指将 某个符 号元 素 固有 的 意义 改为一种只有经过 思想 比较 后才相 适应 的意义 。在文学 作 品中也是如此 。这其实就相 当于语言学 上所 说 的 “ 指 ” 所 与 “ 能指” 的概念。“ 所指 ” 一般指作者创 作时 的指 向 , , 也就 是
起, 使他们在不同的地点 、 同的聚会 中彼此频频 相遇 , 不 发生
隐喻无处不在 。作家在叙述过程 中遇到 的事物 , 在作 家 认为可 以更深远地解 释这个 世界时 , 就使用 了“ 隐喻 ” 甚 至 ,
纠葛 , 并保持持续不断的叙述趣味。 ④ ” 洛奇 的创作无 论是在
主题思想 内核还 是叙述策 略上 , 均具有鲜明的后 现代主义倾
[ 关键词 ] 戴维 ・ 洛奇 ; 后现代主义 ; 叙事策略 ; 叙事语言 [ 中图分类号 ] 10 2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8 2 (0 0 0 0 5 0 8— 2 9 2 1 )2— 17—0 2 辙, 而这些特点又突 出地表现在洛奇小说 出神入化 的叙事技

戴维·洛奇小说喜剧性艺术特色论文

戴维·洛奇小说喜剧性艺术特色论文

浅谈戴维·洛奇小说的喜剧性艺术特色摘要:戴维·洛奇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小说家、文学批评家。

他所创作的小说最大特色是语言机智诙谐、构思趣味性强。

本文分析了洛奇小说的喜剧性风格、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特征,以及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欢的原因。

关键词:小说艺术特色趣味性语言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戴维·洛奇在英国文学史上身兼小说家与批评家于一身,他创作的小说曾几度获奖,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甚广。

他的小说大多是典型的后现代作品,具有传统的深厚积淀,其喜剧性讽刺温和而含蓄,并且小说语言机智诙谐、构思生动有趣。

他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巴赫金的相关文学理论,书写的小说具有非常鲜明的笑与狂欢的喜剧性,而他擅于运用各种小说的手法也为作品的喜剧性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一戴维·洛奇作品的喜剧性1 狂欢化的喜剧特征戴维·洛奇创作的小说具有喜剧性,他在从事文学研究的同时也进行文学创作,巴赫金的文学理论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狂欢”是一种与民间庆典活动交融的文化仪式,前苏联学者巴赫金认为狂欢节使人摆脱了一切等级关系,它蕴含了丰富的喜剧美学思想,他认为这可以使人享受到一种自由的感觉,即“狂欢化”是喜剧精神的本质。

通过研究巴赫金,戴维·洛奇不断的思考,通过对自己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书写出喜剧性表现,形成自己关于狂欢化的喜剧性创作意识。

在小说《大英博物馆在倒塌》中,戴维·洛奇就运用了喜剧化的手法嘲讽了罗马教廷代表的保守思想,而这嘲讽没有破坏性,只是以戏谑的态度显露了他对天主教变革的一个希望。

作者在《大英博物馆在倒塌》中详尽刻画了执着拥护教廷决议的天主教神甫却对甲壳虫乐队充满了几乎说不清的狂热喜爱。

作家在这部喜剧小说中的描写其实是更深刻地探究了对人类生存境遇的一种思考。

在《大英博物馆在倒塌》后记中,作家写到:“小说刻画了生活在‘安全避孕法’重压之下的已婚男女生活的荒诞性与反讽性”,其实是对学术界的荒谬可笑的一种说话,并成为他作品的另一条线索,旨在展开对当时学术界的喜剧性嘲讽。

庖丁解牛 学者狂欢——浅析戴维·洛奇《小世界》的语言特征与审美情趣

庖丁解牛  学者狂欢——浅析戴维·洛奇《小世界》的语言特征与审美情趣

映这点。比如通过罗宾・ 登普塞用计算机对小说家罗纳德・
弗洛比希尔的作品进行分析而找到后者、雨后滑溜的道路’‘ 、油光光的袖
[ 作者 简 介 ] 梅丽华(94 )女 , 18- , 浙江杭 州人, 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硕 士研 究生, 研究方向: 英美文学 .- a :adj@yho o c E m i hy ao.m. l l c n
戴维・ 洛奇一改整体统一为零碎拼凑 ,句子、段落 、 章
节. 同时用幽默和讽刺的笔触揭示了学者们的多元状态。 反
文论界的统治者亚瑟・ 金费舍尔,名字暗示着渔王的化身,
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 然而他确是个干瘪之人 . 既丧 失了生理上的性能力, 又丧失了学术上的创造力。 小说中现
映了以扎普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的追名逐利和柏斯的浪
或结构主义诗学?”W) [z 4' o
安吉丽卡这个名字来源于《 疯狂的奥兰多》意为被奥 , 兰多疯狂追逐的对象, 小世界》 作者不仅以奥兰多的 在《 中, 追逐来暗示柏斯的追逐 , 而且以《 疯狂的奥兰多》 的情节来 暗示安吉丽卡作弄柏斯和登普塞的细节。 “ 反讽” 在西方文艺理论界是一个陈旧而新鲜的话题。
而柏西瓦尔被 1 世纪法 国作 家特洛奇伊 fh sa e 2 C rtnd ii Toe 塑造为天真纯朴、 r s y) 能抵御诱惑的骑士。 他的姓“ 莫克
在词汇层面, 创作主体对词汇性质等的选择, 组合乃至 非常规的搭配.往往是为了营造文学文体的某种氛围或获
得某种特定的审美情趣。这些不仅反映了多元化的学者的
生活, 也同时反映了作者的语言观。 小说所描写的历次研讨
会的参与者都以喷气式飞机为交通工具。喷气引擎的声音
[ 稿 日期 ]00 0 — 8 收 21—90

戴维·洛奇的传记小说《作者,作者》与传记小说观

戴维·洛奇的传记小说《作者,作者》与传记小说观



引 论
才子3 ( 2 0 1 1 ) ② 。这两 部作 品无 论 是 风格 上 还 是 内 容上都 与他先 前 的作 品风 格迥 异 , 标 志着 洛奇 晚年 小说创作 的重 大转 型 , 体 现 了洛 奇对 小说形 式 和题 材创新 的思考 , 反 映 了他 的传记 小说 观 。洛奇 的传
Da v i d Lo d g e’ S Bi o g r a p hi c a l No v e l Au t h o r, Au t ho r a n d Hi s Co nc e pt s o f Bi o g r a p hi c a l Fi c t i o n
洛奇的传记小说观是其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也体现了洛奇对当下英美文学界传记小说流行现象的分析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他的传记小说观从一定收稿日期20130910作者简介蔡志全1979男河北唐山人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现当代小说研究
第 2 7卷 第 6期 2 0 1 3年 l社会 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S h i h e z i U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Vo I . 2 7 NO . 6
记小说 观是 其创作 经验 的总结 和升华 , 也体 现 了洛
近年 来 , 英 国作 家 戴 维 ・洛 奇 ( D a v i d L o d g e ,
1 9 3 5 一 ) 连续 创 作 了两 部传 记 小 说①, 分 别 是 以 亨
利 ・ 詹姆 斯 ( He n r y J a me s , 1 8 4 3 —1 9 1 6 ) 为“ 传主” 的《 作者 , 作者 》 ( 2 0 0 4 ) 和以 H ・ G・ 威尔斯( He r —

论戴维·洛奇的经典叙事学

论戴维·洛奇的经典叙事学

论戴维·洛奇的经典叙事学作者:齐立梅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2期摘要:戴维·洛奇作为享誉英国文坛的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以其丰富的作品以及具有特色的写作手法,开辟了文学史上新的里程碑。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研究戴维·洛奇在小说写的创作特点,发现他的写作主要是以叙事为基础,开辟了叙事学的先河。

他在创作形式上的创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英国当代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趋势,对戴维·洛奇经典叙事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战后英国小说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戴维·洛奇;经典叙事学;换位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138-02所有的小说都是通过叙述来创作的,可以说没有叙述就没有小说。

所以,一部小说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叙事是否成功。

戴维·洛奇作为一位优秀的作家,在这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本文旨在通过以他的作品《换位》为线索,从叙事视觉、声音、时间、结构上探讨它的小说叙事艺术,从而领悟戴维·洛奇小说的整体风格和深刻内涵。

一、独特的叙事视觉小说的叙事形式与诗歌、戏剧、舞蹈、电影的区别在于,小说在运用和转述叙事视觉上拥有相当大的自由和无限的可能性。

在19世纪末期,人们以人称来区分不同的叙事方式,直到福楼拜和詹姆斯将目光聚集在小说的写作的形式技巧,才走出了这个局限。

戴维·洛奇的作品在叙事视觉上打破了以往的常态,另辟蹊径,以叙述眼光和叙述声音为突破口,来展开写作的。

(一)巧妙选取叙述眼光文章是以谁的角度或者立场来看待事情发展就是叙述眼光的通俗理解,我们将这个分为非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个不同类型。

非聚焦作为常用的一种方式,它的特点是叙述者可以从任何角度来观察叙述的故事,剖析情节脉络,了解人物的生活,观察人物的内心活动,可以说是一个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逃过叙述者的眼睛。

戴维·洛奇的小说:雅俗共赏的成功范例

戴维·洛奇的小说:雅俗共赏的成功范例
《 齐齐 哈 尔 大学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科 学 版 ) (
J u a o ii r nvr t( h& S cS i o r l f qh i s y P i o c) n Q aU ei
21 0 0年 9月 S p e e 0 0 e tmb r 1 2
戴 维 ・ 寄 的小 说 : 俗 共 赏 的 成 功 范 例 洛 雅
的拖拉滞缓 , 小说 的情节扣人心弦 , 草蛇灰线 , 悬念迭 出。有 时候看似 山穷水尽 , 又峰回路转 , 暗花 明。情 节跌 宕起 却 柳 伏 , 读者欲罢 不 能 , 忍释 卷。《 约 时报 书评 》 令 不 纽 如此评 价 : 一部奇异 非凡 、 “ 妙趣横 生 的小说 ” 。情 节性、 戏剧性强
的文学 》 T eLt a r f x aso ) 产生 了广 泛影响 , ( h irt eo E h ut n , e u i 在
英国学界也展 开 了关于 “ 小说之死 ” 的激 烈讨论。关于 “ 文 学的枯竭 ” 小说 的死 亡” 和“ 的观点却不 绝如缕 。在此 背景 下, 英国当代小说家戴维 ・ 洛奇 ( ai og ,9 5 的创 D v L de l3 一) d
人熟谙的“ 圣杯传 奇” 的叙述模式 。用清 晰的叙事线索讲述 了英国学者柏斯追寻恋人安吉莉卡 , 一路参加各种学术研讨
会 的故 事 。避 免 了传 统 的 “ 奇 故事 ” R m ne 在 图跨越高级艺术 和商业形
式 之 间 的鸿 沟 , 出 一 条 雅 俗 共 赏 的 道 路 ” … 他 的作 品 先 走 。 后 斩 获 霍 桑登 奖 和 约 克郡 邮报 小 说 大 奖 , 曾 经获 得 英 国文 并
也 是 它 在 18 年 得 以被 改 编 为 电视 连 续 剧并 获得 较 高 收视 98

《蝴蝶梦》文中悬念手法赏析

《蝴蝶梦》文中悬念手法赏析

【摘要】悬念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结构形式,其重要特征,用英国戏剧理论家威廉·阿契尔的话说,就是“预示出一种十分吸引人的事态,却不把它预叙出来.”对于悬念的形成,英国当代小说批评家戴维·洛奇曾作过精辟的概括,即“提出问题,延缓提供答案”.具体而言,就是突出不同寻常的情境并延缓批露底细,使其呈明显的悬而未决的状态.达夫妮·杜穆里埃在《蝴蝶梦》(原名《吕蓓卡》)中充分发挥悬念这一独特的文学结构形式的优势,设置了一系列悬念,这些悬念不仅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且极大地刺激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感觉.本文从结构上探讨作品别具匠心的悬念艺术,以助于更好的欣赏作品中的悬念。

此外,从创作手法的角度剖析了文中一系列悬念手法产生的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指出这种手法在全文篇章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吕蓓卡》;悬念;曼陀丽;暗示[Abstract] Suspense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writing. Its special feature, as the English dramatist, William Archill said, “to predict a very attractive state of affairs without telling it out.” On suspense‟s forming, the English critic, David Lodge has incisive recapitulation,” To set forth a question and postpo ne the answer.” To be exactly, that is, to stress a main, unusual situation. And there is enough time and space left for readers to imagine.Daphne du Maurier brings skill of suspense into full play in her most famous novel Rebecca .In it; she sets forth a series of suspense, including both full-text suspense and partial suspense. Moreover, smaller suspense have mutual relations in or among each level. This kind of arrangement not only because the motive force which helps the plots develop but also draw readers to read and guess what is in the next step.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special skill using a series of suspense in Rebecca and its artistic effects. And then,the novel’s design..[Key Words] Rebecca; suspense; Manderley; implications.1. IntroductionThe English female writer, Daphne du Marrie had been a member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 She had written 17 novels and tried more than 20 kinds of styles in literatures writing, Daphne lived in Cornwall, a country on the Atlantic coast, North England, for a long time. Most of her works set background in the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As a result, “Cornwall Novel” is given as a name for her works.Being deeply influenced by Gothic Novel, which is famous for its mystery, curiousness and terror, Daphne wrote her works with plots full of twists and turning.Any one who has read Rebecca, the most famous novel written by Daphne, will never forget those dismal and constrained scenes and horrible imaginations. However, the specific feature of this novel is its using lots of suspense carried through the whole story. This has made its plots intricate but well-knit and soul stirring.Add to this, Alfred Hitchcock filmed Rebecca in 20th century,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well-known suspense films.Suspense is an important skill of writing. It is also an singular design of literature writing. Its special feature, as the English dramatist, William Archill said,“ …to predict a very attractive state of affairs without telling it out.” [6]Usually, it sets forth a question and postpones the answer. To be more exactly, that is, to stress a main, unusual situation. And there is enough time and space left. The reason of causing thesituation doesn‟t appear at once.In this novel, Rebecca, there are 3 levels of suspense.In the opening sentences of the book, Manderley is noticed. The lines of describing the heroine‟s dream are full of misgivings and mystic.“As I stood there, hushed and still, I could swear that the house was not an empty shell but lived and breathed as it had lived before.”[4](P7)“A cloud, hitherto unseen, came upon the moon, and hovered an instant like a dark hand before a face.”[4](P7)“The house was a sepulcher, our fear and suffering lay buried in the ruins. There would be no resurrection. When I t hought of Manderley in my waking hours. I would not be bitter.”[4](P7) Then “I” come to the reality from dream. “I” am thinking about Manderley and all happened in it that cannot hurt. These words have put forward the first suspense, that is, what a story happened in such a ruined, barren garden? Who is “I”? It catches readers‟ eyes at once. Therefore, they are hastened to go further into the story, into the story about my life experience in Manderley.2.The first level of suspense: Rebecca is a good wife with brains, beauty, and breeding?!2.1PhoneyThis is the main suspense, which goes through the whole story. In the story, the heroine and readers are mentioned time to time that Rebecca is a good wife who is beloved by Maxim. “Mrs. V an Hopper said‟, He looks ill, doesn‟t he? They say he can‟t get over his wife‟s death…”[4](P15)“…The Manderley parties were famous when she was alive, …”[2](P64)“The bishop‟s wife said,……(Rebecca)she was a very lovely creature, so full of life. ‟‘She was certainly very gifted. I can see her now, standing at the foot of the stairs on the night of the ball, shaking hands with every-body, that cloud of dark hair against the very white skin, and her costume suited her too, Yes, she was very beautiful.”[4](P131)And in Mrs. D anvers eyes, Maxim could not live without Rebecca. After her death, he can‟t go to sleep; he moves away from the bedroom and travels out for a long time in order to get over it. Even for Maxim‟s grandmother, Rebecca has made a great fuss of her. The old l ady has never forgotten her and asks for Rebecca all the time.All these seems that Rebecca is a kind, generous, elegant woman, a perfect wife. People around the town know her well and all praise her even when she is dead. Rebecca has a gift of smartness; she masters her power, finances and resources to run Manderley into the most famous show place in all the country. “ She is damnably clever. No one would guess meeting her that she was not the kindest; most generous, most generous, most gifted person in the world. She knew exactly what to say to different people, how to match her mood to theirs. Had she met you, she would have walked off into the garden with you, arm in arm, calling to Jasper, chatting about flowers, music, painting, whatever she knew to be your particular hobby. And you would have been taken in, like the rest. You would have sat at her feet and worshipped her.” [4](P283-P284) This is Maxim‟s description of his wife, Rebecca.2.2TruthAnd Rebecca does succeed, or we would rather say, Daphne does succeed. Daphne used people‟s actions and words to set up suspense .In fact, Rebecca is just completely opposed the impression being felt. Things are that Rebecca is a debauchee. “She was vicious, damnable, rotten throughand through.”[4](P283) She knows Maxim‟s disadvantage and has made good use of it. She knows that Maxim will never stand in a divorce court and give her away, have fingers pointing at, mug flung…Rebecca would curse people, using every filthy word in her particular vocabulary. Rebecca does what she likes, she lives, as she likes. She sticks a big brute of horse, slashing at him, drawing blood, and digging the spurs into the horse. She sits on the hills above Monte Carlo, laughing, and tear flowers into fragments. She is like the devil. She seduces all kinds of man, even his husband‟s brother in-law. Even when she has got a cancer, she inveigles her husband into a murderer!2.3HintsThough we haven‟t known the truth till Chapter21, the writer has set hints. When we finish reading we will become aware of it and look back the whole story.2.3.1Maxim’s attitudeYes, firstly, we find that Maxim doesn‟t welcome topics either about Manderley or his dead wife when he first appears in Monte Carlo. When Mrs. Van Hopper praises Manderley as a fairyland, “…(Maxim) he went on smoking his cigarette, and I noticed faint as gossamer, the line between his brows. [4](P19) …His silence now was painful. His own words must have jolted a memory for his face clouded again and he frowned very slightly.” [4](P20)All this indicates that he has something unhappy happened in his home, Manderley, there must be some bitter memory.On his wife, Rebecca, Maxim says as below: “All memories are bitter, and I prefer to ignore them. Something happened a year ago that altered my whole life, and I want to forget every phase in my existence up that time. Those days are finished. They are blotted out. I must begin living all over again.”[4](P43)“I was there some years ago, with my wife. You asked me if it was still the same, if it had changed at all. It was just the same, but I was thankful to realize oddly impersonal. There was no question of the other time. She and I had left no record.” [4](P43)Such sentences show Maxim‟s unhappy life with his first wife—Rebecca.2.3.2 O thers’ odd mannerSecondly, Frank‟s odd manner when “I” talk about Rebecca; and Beatrice‟s rather different negative attitude. The silence is a silence born of shame and embarrassment. Frank says, “…We none of us want to bring back the past. Maxim least of all. And it‟s up to you, you know, to lead us away from it. Not to take us back again.” [4](P141)Readers may a little hesitate when they came to this. Why does Frank say so? Well, isn‟t the past good enough for them? After all, their hostess is almost perfect. Therefore, the curiosity drives us go on reading. There seems a mist. We have an egger to look through it to the core. That is what suspense skill used perfectly by Daphne. She gives us a dream, and all of us get drown in it. The great writer handles our inquisitiveness skillfully.2.3.3 Rebecca’s handwritingRebecca‟s handwriting has given us a lot of implications. It gives us an inkling that what a person Rebecca is. She is strong, proud, independent, debauched, like a demon.“‘Maxim from Rebecca 17may,‟ written in a curious slanting hand. A little blob of ink marred the white page opposite, as though the writer, in impatience, had shaken her pen to make the ink flow freely. And then as it bubbled through the nib, it came a little thick, so that the name Rebecca stood out black and strong, the tall and sloping R dwarfing the other letters.”[4](P37)“They slept in peace, the grass blew over their graves. How alive was her writing though, howfull of force. Those curious, sloping letters. The blob of ink.”[4](P62.)2.3.4The unusual rhododendronThe rhododendron, which Daphne describes in this novel, is not just a kind of flower. In some sense, it is the character of Rebecca, bloody, cruel. It has created an atmosphere of constrained and terror that sh ades Maxim‟s second marriage.“The nameless shrubs had disappeared, and neither side of us was a wall of color, blood-red, reaching far above our heads. We were amongst the rhododendrons. There was something bewildering, even shocking, about the suddenness of their discovery. The words had not prepared me for them. They startled me with their crimson faces, massed one upon the other in incredible profusion, showing no leaf, no turning, nothing but the slaughterhouse red, luscious and fantastic, unlike any rhododendron plant I had seen before. [4](P70)Rebecca considers rhododendron as her favor. Bloody-red flowers are like something flowing in Rebecca‟s bone. She is dying for wiping out something, especially man. She wants to conquer everything. It seems that she gets a lot of pleasure from dallying with all kinds of man; no matter he is in the upper class or a gardener! She tries all her best to satisfy her lust for sexual. But she laughs at everybody and fears nothing.“…For to me, a rhododendron was a homely, domestic thing, strictly conventional, mauve or pink in color, standing one beside the other in a neat round bed. And these were monsters, rearing to the sky massed like a battalion, too beautiful I thought, too powerful; they were not plants at all.”[4](P70)Yes, those rhododendrons in Manderley are not plants at all, as Rebecca seems to be no human at all. Just as Maxim describes, she is not even normal. And Mrs. Danvers said, “she were born into the world to take what she could out of it. Rebecca had all the courage and spirit of a boy. She ought to have been a boy instead of a girl. She did what she liked; she lived as she liked. She had the strength of a little lion too. I remember her at sixteen getting up on one of her father‟s horses, a big brute of an animal too, that the groom said it was too hot for her to ride. She stuck to him, all right. I can see her now, with her hair flying out behind her, slashing at him, drawing blood, digging the spurs into his side, and when she got off his back, he was trembling all over, full of froth and blood.” [4](P254)This description suggests Rebecca well: wanton; cruel and sly.2.3.5 Ben’s wordsBesides, the idiot Ben‟s action also shows Rebecca‟s hoof. Ben has been frightened badly by Rebecca just because he sees her wanton in the cottage.“(Ben) He held the fishing cline clutched to his heart like a treasure. …You (“I”) won‟t put me to the asylum, will you?‟ he said.‘You are not like the other one,‟ he said.‘What do you mean? ‟I said,…what other one?‟He shook his head. His eyes were sly again. He laid his finger against his nose. …Tall and dark she was,‟ he said, …she gave you the feeling of a snake. I had seen her here with my own eyes. Be night she‟d come. I seen her.‟ He paused, watching me intently. I didn‟t say anything.‟ I looked in on her once.‟ He said, …and she turn on me, she did. …You don‟t know me, do you?‟ she said. …You have never seen me here, and you won‟t again. If I catch you looking at me through the windows here, I‟ll have you put to the asylum.‟ She said. …You wouldn‟t like that, would you? They are cruel to people in the asylum.‟ She said….” [4](P263)3.The second level of suspense: Rebecca’s death-- accident? Suicide? Or murder?In the front of the novel, we get message from Mrs. Van Hopper‟s mouth that Rebecca is drowned nearby the bay of Manderley. So, it is an accident? Maybe not. If only she and Maxim were an affectionate couple. And as we have analyzed the first level of suspense, the truth of Rebecca‟s death is the second level. According to the position of the suspense in the whole writing, suspense can be classified to partial suspense and full-text suspense.As in the first level of suspense, Rebecca and Maxim's relation doesn't expose unless Chapter 19. It‟s a full-text suspense. Now, a second level of suspense forms. Readers may guess and look back again. We all wonder if there is something that shows. Yes, when Maxim tells "I" that he shoots Rebecca, readers may stop again to think over.The poem appears in the front of the novel is a significant indication."The volume was well worn, well thumbed, falling open automatically at what must be a much-frequented page." [4](P36) Why does Maxim always read this page of the poetry? What is its importance? Daphne is a careful and smart designer. She wouldn't write words wastefully. Every word leads to suspense."I fled Him, down the nights and down the days;I fled Him, down the arches of the years;I fled Him, down the labyrinthine waysof my own mind; and in the midst of tearsI hid from Him; and under running laughter.Up vistaed slopes I spedAnd shot, precipitedAdown Titanic glooms of chasmed fears,From those strong feet that followed, followed after." [4](P36)Maxim takes along this poetry and reads this page time to time. Is he fleeing something? What is he hiding from on earth? In the latter chapters, Mrs. Danvers mentions about Rebecca's laughs. Say, when Rebecca fights with her cousin and wins. She cracks her whip over his head and down he comes, head-over heels, cursing and laughing."So was everybody who knew her. She didn't care. She only laughed. I shall live as I please, Danny" [4](P256)Rebecca makes men love her but she just laughs and doesn't care them at all. She won't love anything, except herself.Rebecca's laughs shade Maxim always, they are curse to Maxim. After shooting Rebecca, he is living with fear to be found out.Rebecca sits on the hills above Monte Carlo, laughing, tearing a flower to bits in her hands, after a bargain with her husband. She laughs at her husband's care about his Manderley. She laughs at his sacrifice on pride, honor, personal feelings, every quality about fame. After her bargain with Maxim, she laughs like the devil."She threw back her head and laughed."[4](P291) Because she knows that Maxim can‟t prove anything against her, she has got a big triumph."She waited a minute, rocking on her heels, and then she lit a cigarette and went and stood by the window. She began to laugh. She went on laughing, I thought she would never stop." [4](P292) Even when she is shot by Maxim, she is still smiling. "I fired at her heart. The bullet passed right through. She did not fall at once. She stood there, looking at me, that slow smile on her face, hereyes wide open..." Maxim hasn't realized this meaning of the smile until (in the end of the novel) they get files from the doctor that Rebecca has got a cancer before she dies. She foresees the whole thing. So she lies to Maxim on purpose. It is the last supreme bluff. She wants to be killed by Maxim that means to destroy him, also. That is why she laughs. That is why she stands there laughing when she dies. What a wicked and cunning laugh it is!As in the poem, Maxim lives under Rebecca's damn laughs. All this strained shapes answers the second suspense: Maxim can‟t bear any longer and kills Rebecca. It is neither an accident nor a suicide."...And in the daytime, Frith would hear him (Maxim) in the library pacing up and down. Up and down, up and down."[4](P180) In addition, Maxim doesn't want to go to the beach where the white cottage stands. He says impatiently," I never go near the bloody place, or that Goddamned cottage. And if you had my memories you would not want to go there either, or talk about it, or even think about it." [4](P122) Maxim kills Rebecca in that cottage one night. It is no wonder that he says such words in chapter 19. Another clue for the second level of suspense.4. The third level of suspense: whether Maxim can escape from Rebecca's conspiracy?The first two levels of suspense have given readers large space to image. We rely on our experiences and imagination to what is happening. The art of the suspense lies in this. People like unexpected answers and intricate plots. Daphne attracts not only reader's attention but also their abilities to investigate. There are two possibilities: Maxim will be sentenced because of murder if it is Rebecca who wins the game. Will she? Or can Maxim escape? At this point, suspense pushes the story to a new high tide.4.1The first turningBecause a ship strands near the bay of Manderley, Rebecca's little boat is discovered, so is her dead body. Maxim told "me" everything about his murder of Rebecca. But to our surprise, they are lucky enough. Because the magistrate judges Rebecca is trapped there, in the cabin. The jury will believe. Every one is relaxed to read this phrase. Though in the inquest, holes made by Maxim are referred, the jury considers it as a suicide, without sufficient evidence to show the state of mind of the decease. Anyhow, Maxim and "I" are away from danger, no matter the judgement is an accident or a suicide.4.2 The second turningHowever, Favell appears with a note in Manderley. With this note which Rebecca writes to Favell, Favell can overturn the jury's judgement, Maxim will be sentenced. This time, can Maxim be lucky enough? There is suspense again.Daphne emphasizes that tension step by step."There was no sound but the steady falling rain. It fell without a break, steady, straight, and monotonous."[4](P343) This is the situation while they are waiting for Colonel Julyan, the magistrate of Kerrith, to investigate. Then Ben is brought as a witness. But Favell fails. Being frightened by Rebecca, Ben insists on seeing nothing.4.3The third turningAnd all of them have to go to London to search for a doctor who Rebecca has met the day she dies. They drive to London to the doctor's. "I" am upset. "We did not know what we should find at the end of our journey. The future was unknown."[4](P373)To everyone's surprise, the doctor's files show that Rebecca gets a cancer! So it's naturally to accept her death as a suicide. Favell can't frighten Maxim any more. How unexpected the result is!5. ConclusionIn this novel, suspense skill has been used in a specific way and arranged well. Moreover, smaller suspense has mutual relations in or among each level. This kind of arrangement not only becomes the motive force which helps the plots develop but also draws readers to read and guess what is in the next step.In conclusion, skill of suspense is used as an art in Rebecca, which makes it to be one of most famous suspense novels in the 20th Century.References[ 1](英)D.杜穆里埃原著;林记明,郝杰译.《蝴蝶梦》.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1 [M] [2](英)达夫妮·杜穆里埃(Daphne du Maurier)著;林智玲,程德译. 《蝴蝶梦》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M][3](英)Daphne du Maurier原著;莫里哀著; 毁君懿译.《蝴蝶梦》.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12 [M][4] Daphne du Maurier 原著;王家湘评注.《蝴蝶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8 [M][5]达夫妮·杜穆里埃著周亮编译(中英对照)《蝴蝶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年01月第1版[M][6]黄晓红.《远大前程》的悬念艺术.湖南: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J][7]王蓓. 《″隐身见形″:一种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世界名著〈吕蓓卡〉创作艺术浅析》.河南: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1.12 [J][ 8]许绮. 《试析〈蝴蝶梦〉中石南花的意象》.广东:韶关学院学报.2004.11[J][ 9] CD光盘厦门音像出版社[制作] .《蝴蝶梦》厦门:厦门音像出版社,1997[10] /rwdlzz/ytx/2005/2005-04/2005-04-13/1113356088_5/[11] /html/renwu/wtstar/2005-10/27/19928.html[12] /bbsjh/18833/3/6210.html。

论戴维·洛奇《小世界》叙事视点的空间艺术

论戴维·洛奇《小世界》叙事视点的空间艺术

论戴维·洛奇《小世界》叙事视点的空间艺术[摘要]《小世界》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的戴维·洛奇的代表作。

本文运用空间叙事理论分析论述洛奇运用娴熟的叙事视点手法所创造出的空间艺术效果。

[关键词]戴维·洛奇;《小世界》;叙事视点;空间艺术一、空间叙事理论和叙事视点约瑟夫·弗兰克在《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一文里,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小说中空间叙事理论,为空间叙事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他把空间形式定义为“与造型艺术所出现的发展相对空间叙事理论是伴随着西方现代主义以来的文学创作实践活动而产生、发展、形成的新的文学批评、评价体系。

与传统文学理论相比,其不同就是:认为文学作品运用一定的手段能形成‘空间形式’”。

为了理解空间形式作品,读者必须把一部空间形式作品当做一个整体来接受和认知。

这种小说是由许多分散的而又互相关联的象征、意象、暗号和参照等意义单位所构成的一个艺术整体。

每个意义单位不仅仅在于自身的意义,更重要的在于与其它意义单位的互相参照中所显示出来的意义。

所以,读者必须看完小说后,把各种暗示和参照在空间里连接起来,去理解小说的意义和每个人物的意义。

阅读空间形式作品,正像弗兰克说的那样:“乔伊斯是不能被读的——他只能被重读。

”按照弗兰克的论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学中的空间形式不同于现实中我们所理解的物理空间,也不同于传统小说中的场景描写,而是一种需要作者和读者共同构筑的抽象的空间;作为作者需要把几件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并置起来,读者在阅读时,不是从每个事件中,去理解意义,而是要在几件事件的互相参照中,去理解意义,一般来说参照后理解的意义跟每个事件所表达的意义不同,构成讽刺或者反讽。

从中可以看出,在文学中的空间形式中,并置和参照是必不可少的决定因素。

能够实现这种并置,从而达到空间形式的手段有很多,叙事视点就是其中的一个。

叙事视点说白了就是小说中的故事讲述人。

戴维洛奇在《小说中的艺术》里说:“确定从何种视点叙述故事是小说家创作中最重要的抉择了。

戴维·洛奇及其《小世界》在中国的接受

戴维·洛奇及其《小世界》在中国的接受

约 翰 ・ 尔 斯 认 为 : 一个 人 不 可 能 既 是 一 位 福 “
小说 家 同 时 又 是 一 位 文 学 批 评 家 ”( n g ,9 9 O ea 1 8 : 5 ) 但是 他却 承 认 在 当今 的英 国文坛 有 两 个 例 外 , 9 ,

评” 和张 艳蕊 (09 的 “ 十年 来 我 国戴 维 ・ 奇 20 ) 二 洛
关键 词 : 小世界 》 研 究现 状 ; 限性 ; 受 《 ; 局 接 中 图分类 号 : 1 6 4 10 . 文献 标 识码 : 文章编 号 : 0 22 4 (0 2 0 -0 3 6 A 1 0 —6 3 2 1 ) 30 9 - 0
10引言 .
状 , 欧 荣 ( u 2 0 ) “ 维 ・洛 奇 国 内 研究 述 如 O ,07 的 戴
奇 “ 密奇 校 园三部 曲” 行 分析 。从 追 寻 母题 、 卢 进 空 间性 和互 文性 方 面探 讨 《 世 界 》、换 位 》 好 工 小 《 和《
对 其 文学 批评 作 品《 现代 派 、 现 代 派 和后 现 代 派 》 反 的译 作 。其后 在 18 97年 , 海 译文 出版 社 出版 了戴 上 维 ・ 洛奇编著的《 二十世纪文学批评》 上册 ) ( 的译 本 , 册 于 19 下 9 3年 5月 出版 。戴 维 ・ 洛奇 作 为小 说 家 , 作 品被 国人 熟知 得益 于 19 罗 贻荣 翻译 的 其 92年 《 世 界》 出版 。而 19 小 的 9 8年 由作 家 出 版社 推 出的 六 卷本 戴维 ・ 洛奇 文集 为 国 内戴 维 ・ 奇研究 提 供 洛 了丰厚 的基 础 。其 后对 洛奇 小 说创作 和 文学 批评 理 论 的译 介 和研究 就 一直 没有 停止 。 20《 . 小世 界》 与戴 维 ・ 洛奇 在 中 国的整 体研 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分析与文学批评——戴维·洛奇的小说理论英国文学评论家伯纳德·伯冈兹在谈戴维·洛奇的独特性时这样说道:在英国文学史上,诗人和批评家兼于一身者很多,而小说家与批评家二者兼于一身者却寥寥无几,除了亨利·詹姆斯、弗吉尼亚·伍尔夫、福斯特之外,就是洛奇了。

①总的来看,戴维·洛奇的文论带有大学教授的特色。

自1960年至1987年,他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任教二十七年之久。

主要开设的课程,按他自己的话是“形式与小说”,②他的文学批评论著也大多写于他执教期间。

他的文论既有学术性,又颇有授业解惑之感。

如讲解当代文论中的流派、术语,系统地分析评论英国现当代文学史和西方文学理论。

具体地说,人们比较熟悉的一个观点是他提出的“钟摆状说”,即近百年来英国文学主流的走向是在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两极间不同程度的来回摆动。

③但作为一个小说家,他的文论还表现出他对小说理论的偏爱,对现实主义小说美学分析的探求。

一、小说也是语言艺术——细节、意象及重复在写于1966年的《小说的语言》中,戴维·洛奇开宗明义表明了他的写作宗旨:“小说家使用的媒体是语言,不论他写什么,就他而言,他用语言并通过语言来写作。

”④这一观点他在其后的著作中反复声明,并强调“所有有关小说批评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语言问题。

”⑤洛奇的这个观点是针对当时小说批评方面的状况而言。

当时英美新批评理论在诗歌分析方面生气勃勃,而小说批评则显得苍白薄弱。

他认为,这种状况最终根源于长期以来人们的偏见。

自从浪漫主义以来,就有一种重诗歌轻小说的倾向。

如雪莱曾经说过,诗歌表达的是“永恒的真理,”而小说则是把松散的事实连在一起,除了说明时间地点、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因果关系之外别无意义。

⑥另外,人们认为语言有文学与非文学之分。

如IA瑞查兹说:“一句话可以用作参考,从中得出是真或假,这是语言科学的用法。

但这句话也可以显示结果,即这句话的意思对情感和态度所起的作用。

这是语言情感的用法。

”⑦瑞查兹的话可以理解为语言可以用于不同的目的,但也含有语言两分法的意思。

按照瑞查兹的分类,“情感语言的最高形式是诗歌,”而介绍性语言的典型代表是科学论文。

⑧另外如艾默森的“歧义”说,布莱克默的“姿态”说,兰瑟姆的文本说,都是针对文学作品语言的独特性而言。

虽然这些人都没有否认小说的文学性,但是在他们强调语言的艺术特性时,就多少显出一定的片面性。

似乎小说的语言,特别是现实主义小说的语言太贴近生活,不象抒情诗歌的语言讲究句子的长短、节奏和韵律,要求高度精炼,集中表现情感的力度——或似是而非、或含糊暧昧、或反讽、幽默、或比喻、象征等意义。

戴维·洛奇认为,把语言分成文学与非文学的观点容易引人误入歧途。

在他看来,语言的文学与非文学之分,“不在于语言的作用,而在于作用的目的。

”⑨不同的目的决定不同的写作技巧。

这并不是说,哲学家、历史学家不能使用表现情感的语言,更不是说看上去陈述性的文学作品的语言没有文学性。

小说、诗歌的语言之所以与科学论著不同,是因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虚构。

这也就是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

但是由于人们把艺术模仿的方式与目的相混淆,导致了语言有文学与非文学之分的偏见,从而忽略了小说,特别是现实主义小说语言的特点,即它和诗歌一样“也是语言艺术。

”10另外,50年代语言学和文体学运用于小说批评,虽然取得一些成就,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如法国文体学家斯皮策,他的理论注意分析小说中违反常规的语言现象,从语言的变革来看历史的变化。

洛奇认为,对于多数未经过语言学专门训练的人,他们看小说往往不是从语言是否符合常规的角度来阅读。

而且“最普通、最正常的语言因素常常是文学结构的要素。

”11因而,这种偏向语言学和社会历史学的方法显得学院气过浓而缺少了文学欣赏的味道。

当时还有另一种文体学理论,主张研究作者遣词造句的有效性和恰当性。

这种方法引起的问题是,批评家应尽量站在作家的位置来理解文字的意义。

况且,这种方法难以对整部文学作品进行语言上的分析,因而难以作出超越文本的批评。

一句话,文学批评需要谈价值判断的实现,而这是当时的语言学和文体学批评所无法达到的。

谈到作品的“价值判断的实现”,洛奇也表明了他与利维斯的不同:利维斯主张从欣赏小说的道德完善来研究作品的形式美,而他则倡导从欣赏小说的形式美来分析作品的道德完善。

他说,在小说批评中否认道德价值判断是荒唐的,但是不能把“强烈的道德感”和“紧密地反映生活”作为小说批评的中心。

他认为利维斯在《伟大的传统》(1948)中按照这两个标准把英国小说家分成伟大和一般两类,说明长期以来英国小说批评偏重道德判断、甚至有以道德判断代替文学批评的倾向。

针对这个问题,他提出了以语言作为小说批评之基础的观点。

戴维·洛奇还强调了他的观点与“情节说”的不同。

当时,芝加哥学派的克雷恩(Crane)根据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重要观点(“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性格则占第二位,”12)按照作家组织情节的方式把小说分为三类:行动的情节、人物的情节和思想的情节。

如《卡拉马佐夫兄弟》属于行动情节小说,亨利·詹姆斯的《一幅女人的画像》属于以人物为主而组织情节的小说,而佩特(Pater)的《亨乐主义者马留斯》则属于通过表现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变化而组织情节的小说。

13洛奇指出,虽然克雷恩在他的文章中提到语言对情节的作用,但是实际上他把情节置于语言因素之上,或者二者相互割裂。

而洛奇的观点与“情节说”(也是他与亚氏理论的)不同之处是,他坚持语言是小说的根本。

小说中的结构情节归根结底是“词句的组合”,“所有的情节都是语言的情节。

”14那么如何从语言着手进行小说阅读和批评呢?戴维·洛奇用看织机织布这个比喻加以说明。

在刚开始的时候,很难一下子看清布上的图案,而且图案越是复杂,要看出图形就越难,用的时间就越长。

但是,根据线的颜色搭配和纹理交织方式的反复出现,就能够逐渐辨认出编织的规律,看出织布上的图案。

这就是说,在开始阅读时,我们抱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在阅读中根据文字排列的顺序、句法结构的特点来分析文字意义之间的关系和语言的风格,根据已有的文学体验来感受并寻找小说中反复出现的细节或意象,并根据所感受到的意象,从上下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来预测小说的意义,然后再重新对那些细节、意象给以印证和解释。

可以说,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从寻找语言模式到观照小说的整体意义,又从对小说意义的整体观照回到对语言模式的阐释的过程。

而在这一过程中对重复的语言细节和意象的发现是读懂作品的关键。

捕捉小说中反复出现的语言模式,洛奇认为应注意以下四个误区:首先,不能凭假想或根据作家的所谓创作意图来解释反复出现的语言模式,因为这容易陷入“意图谬误”的困境,取代对作品本身的分析。

其次,也不能先入为主,或让多数人有意或无意作出的批评来驾驭我们对作品语言的感受。

再者,不能以对词语的统计概率来判断反复的语言模式,出现频率多的词语不一定最有意义。

对反复的语言模式的判断主要依赖于批评的眼光和对文学的感悟,看语言模式与整个作品的关系及其意义。

最后,对语言模式的解释不能生搬硬套,也就是说,在某个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语言模式的意义并不等于它在其他文本中也有相同的意义。

对语言模式意义的分析应根据作品的上下文来阐释。

戴维·洛奇看到,运用语言分析去把握作品意义的方法在实践中并非易事。

当着重分析小说的语言模式时,批评会显得琐碎枯燥,而谈到语言模式与其意义的关系时,会显出这一理论的自相矛盾之处。

当他接触了法国的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后,他感到犹如发现了新大陆,《现代写作方式》(1977)和《运用结构主义》(1981)就是他的收获。

二、小说的语言模式——隐喻和转喻法国结构主义“把文学看成一个系统”,把一部作品看成是“对文学系统的一部分的体现。

”15在文学研究方面注重寻找小说形式的规律,注重发现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挖掘文字符号的多重意义。

罗兰·巴尔特在《写作的零度》(1953)中分析了法国1848年革命失败的影响,指出资产阶级革命失败的标志是人们“对自由幻想的破灭”。

在文学上突出表现为作家对文学反映生活真实的怀疑。

他们认识到文学只是表现符号意义的相互联系,而无法表现作家所要表现的现实世界。

因而,巴尔特认为,从那时候起,文学要么追求语言形式方面的实验,如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要么试图达到一种自然明晰的风格。

如福楼拜、左拉、莫伯桑的作品,他们在小说中试图“掩饰人为创作的痕迹”。

然而实际上,他们的创作仍然不过是形式追求的一种,他们“最终成为自己创作神话的奴隶。

”16戴维·洛奇认为,巴尔特论著的意义在于,他分析了人们对语言的两种不同认识,从而深刻地分析了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的本质区别。

过去人们以为能指与所指相互对应,因而相信文学能够表现生活的真实,甚至认为文学能够改变生活,或者起码也可以帮助人们承受生活的痛苦。

而现代主义者们看到了符号意义的复杂性,于是打破了文学表现生活真实的幻想。

但他们把文学看成是一个系统,看到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的确深刻而有意义。

洛奇指出,正是因为人们对语言和文学的两种看法各有道理,而且人们又往往是在不同的时期相信不同的观点并难以接受明显对立的观点,于是近百年来文学史上才出现了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相互交替登场的现象。

洛奇认为,虽然现实主义的理论看起来粗浅,但其创作比其理论要有趣得多。

而巴尔特的理论虽然深刻,但他在理论上却明显地赞扬现代主义贬低现实主义。

特别是他认为现实主义小说在19世纪中期后就被人们摒弃了,的确是失之客观和公允。

作为一个批评家,洛奇认为,面对多种多样的文学样式,“应该寻找一种描绘现代文学史的方法,把各种各样的写作方式放在一个理论框架中进行分析,而不带有任何偏见。

”17而且作为一个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小说家,他也希望能够从美学的角度来解释现实主义小说有别于戏剧和诗歌的艺术独特性。

18他认为可以堪当此任的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特别是罗曼·雅克布逊关于隐喻和转喻的理论。

雅各布逊认为,说话的过程包括“选择”与“组合”两个层次。

当人们表达一个意思时,首先需要选择一些词语,然后按照某种语法规则“组21合成更高一级的复杂的语言统一体。

”他后来提出隐喻和转喻是两种基本的语言表现形式,而且“可能是两种诗的形式规则,”19引起了文学界的重视。

一般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两种相似的修辞方法。

隐喻指的是根据两个词语的相似性进行选择替换,而转喻是根据一事物的部分特征、原因、或结果指代另一事物。

戴维·洛奇在《现代写作方式》中用“轮船横渡大海”为例,说明:用引喻的方法,此句就变成“轮船犁过大海”,而用转喻方法,又可以说成“龙骨横渡海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