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文学类文本专题复习--史铁生作品精选精练
史铁生《墙下短记》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铁生《墙下短记》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六、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墙下短记史铁生一些当时看去不太要紧的事却能长久扎根在记忆里。
它们一向都在那儿安睡,偶尔醒一下,睁眼看看,见你忙着就又睡去,很多年里它们轻得仿佛不在。
千百次机缘错过,终于一天又看见它们,看见时光把很多所谓人生大事消磨殆尽,而它们坚定不移固守在那儿,沉沉地有了无比的重量。
近些年我常记起一道墙,碎砖头垒的,风可以吹落砖缝间的细土。
那墙很长,至少在一个少年看来是很长,很长之后拐了弯,拐进一条更窄的小巷里去。
小巷的拐角处有一盏街灯,紧挨着往前是一个院门,那里住过我少年时的一个同窗好友。
我们一度形影不离,我曾把一件珍爱的东西送给他。
是什么,已经记不清。
可是有一天我们打了架,为什么打架也记不清了,但丝毫不忘的是:打完架,我去找他要回了那件东西。
回家时,我贴近墙根走。
墙很长,很长而且荒凉。
晚风轻柔得让人无可抱怨,但魂魄仿佛被它吹离,吹离身体,飘起在黄昏中再消失进那道墙里去。
那很可能是我对于墙的第一种印象。
我摇着轮椅走街串巷,一面青灰色的墙叫我怦然心动,我知道,再往前去就是我的幼儿园了。
青灰色的墙很高,里面有更高的树。
树顶上曾有鸟窝,现在没了。
到幼儿园去必要经过这墙下。
一俟见了这面高墙,退步回家的希望即告断灭。
那青灰色几近一种严酷的信号,令童年分外恐怖。
这样的“条件反射”确立于一个盛夏的午后,所以记得清楚,是因为那时的蝉鸣最为浩大。
那个下午母亲要出差到很远的地方去。
我最记得母亲消失在那面青灰色高墙里的情景。
她当然是绕过那面墙走上了远途的,但在我的印象里,她是走进那面墙里去了。
没有门,但是母亲走过去了,在那里面,高高的树上蝉鸣浩大,高高的树下母亲的身影很小,在我的恐惧里那儿即是远方。
我现在有很多时间坐在窗前,看远近峭壁林立一般的高墙和矮墙。
有人的地方一定有墙。
我们都在墙里。
没有多少事可以放心到光天化日下去做。
规规整整的高楼叫人想起图书馆的目录柜,只有上帝可以去拉开每一个小抽屉,查阅亿万件心灵秘史,看见破墙而出的梦想都在墙的封护中徘徊。
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史铁生小说
小说专题训练----史铁生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命若琴弦史铁生“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
”“他弹断了多少根?”“他本来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
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
”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
他说最多十天就回来。
谁也没想到他竟去了那么久。
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
漫天大雪,灰暗的天空连接着白色的群山。
没有声息,处处也没有生气,空旷而沉寂。
所以老瞎子那顶发了黑的草帽就尤其攒动得显著。
他蹒蹒跚跚地爬上野羊岭。
庙院中衰草瑟瑟,蹿出一只狐狸,仓皇逃远。
村里人告诉他,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
“我告诉他等我回来。
不知道他干嘛就走了。
他没说去哪儿?留下什么话没?”“他说让您甭找他。
”“什么时候走的?”人们想了好久,都说是在兰秀儿(小痞子的心上人)嫁到山外去的那天。
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明白。
众人劝老瞎子留下来,这么冰天雪地的上哪几去?不如在野羊坳说一冬天书。
老瞎子指指他的琴,人们见琴柄上空荡荡已经没了琴弦。
老瞎子面容也憔悴,呼吸也孱弱,嗓音也沙哑了,完全变了个人。
他说得去找他的徒弟。
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
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他不信,请了多少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老瞎子在药铺前的台阶上坐了一会儿,他以为是一会儿,其实已经几天几夜,骨头一样的眼珠在询问苍天,脸色也变成骨头一样的苍白。
有人以为他是疯了,安慰他,劝他。
老瞎子苦笑:七十岁了再疯还有什么意思?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
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悦耳的曲子。
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准确地说,是有一端空无所系了。
老瞎子在一个小客店里住了很久觉得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
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一天天迅速地衰老。
直到忽然想起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茫茫雪野,皑皑群山,天地之间攒动着一个黑点。
走近时,老瞎子的身影弯得如一座桥。
浙江省高考语文必修二复习冲刺:史铁生《我与地坛》导学教案和知识重难点分析整理
我与地坛(教案)生存还是死亡,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解读《我与地坛》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身残志坚、勇敢抗争不公平命运的人很多。
(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罗斯福坐着轮椅完成了世界格局的逆转;布伦克特牵着导盲犬坐在了英国教育大臣的座位上;海伦·凯勒,虽然生活在黑暗而无声的世界中,但她用顽强的毅力演绎了《我生命的故事》;张海迪,坐着轮椅为他人减轻痛苦;王占君,坐着轮椅历经艰难,写出了十部长篇小说。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二、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的译本在国外出版。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了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解读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今天我们就需要这份沉重,所以希望大家上课时用心思考,用心感悟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生活和亲情的态度。
三、整体把握:《我与地坛》共一万三千多字,七个部分,教材只选取了前两个部分。
从整体上看,一、二部分作者所写的对象和内容分别是什么,与我有何联系?四、具体研习第一部分,解读史铁生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史铁生对生死的感悟,是和一个特殊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这个特殊的环境就是得天独厚的地坛。
2020届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名家作品精练:史铁生专练
2020届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名家作品精练:史铁生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合欢树史铁生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
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
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
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
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
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
”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
“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
“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
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高三二轮专题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
于对市爱美阳光实验学校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二〕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消逝的钟声史铁生①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②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
我一直猜测那儿就是地的尽头,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象什么也没有。
⑸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的开端。
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
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
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
“什么呀,奶奶?〞“啊,骆驼。
〞“干吗呢,它们?〞“驮煤。
〞“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
〞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们让路。
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
〞“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
〞“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
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
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
“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③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凌乱,住户也渐渐稀少。
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
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
我止住哭声。
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④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
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
他们在唱歌。
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似也随之飞扬起来。
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精读精练--史铁生:《夏天的玫瑰》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精读精练--史铁生:《夏天的玫瑰》“活着还是死去”的问题曾经不断困扰史铁生先生,但他终于领悟到“死不过是一个辉煌的结束,同时是一个灿烂的开始。
”于是他“辉煌”地活了下去。
其实,残疾人只是众多生命状态的一种,谁都没有资格轻视这一生命群体,谁都没有权力让这些生命感觉自己是“社会的负担”!史铁生先生的小说《夏天的玫瑰》写一个靠卖小风车谋生的残疾老人,喜欢一只身上布满伤痕的铜牛,关注一个生下就可能残疾的孩子。
故事在反反复复的心理描写中迭次展开,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却如檐下的滴水,滴滴不断地凿击我们的灵魂。
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冰心关爱每一种状态的生命,让我们品读这篇小说。
文本研读(注:>>>处为文章精析)夏天的玫瑰作者:史铁生雨中的黄昏,很静。
郊外的土路又细又长。
>>>自然环境描写。
衬托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境,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远处的错落里,大喇叭唱着。
“夏天最后的一朵玫瑰,还在孤独地开放。
”这是一支洋歌。
>>>即便“孤独”,依然绽放。
寓意生命的顽强,是主人公生存状态和内心状态的形象写照。
老头儿在竹竿的顶端罩了一把雨伞。
每逢雨天他就这样。
那只纸叠的小风车儿在灰暗的雨伞下面默默地转着,就像那支歌。
>>>雨伞、小风车儿、那支歌。
一幅用笔清淡的素描,却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他抱着那只刚买来的铜牛,拄着一支木拐,慢慢地走着。
那铜牛不轻。
他不时停下脚步,用衣袖擦去溅在牛身上的雨点。
(动作细节。
“抱”“擦”,表现老人对铜牛的珍爱之情。
)他每天都要到城里去卖小风车儿,每天都这个时候回来。
牛身上布满了粗糙的气孔、绿锈和凹凸不平的铸痕,老头儿总觉得那是些伤疤。
他早就想买这只牛,牛的高高隆起的肩峰一直吸引着他。
高考文学类阅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高考文学类阅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阅读练习及答案对于高考生来说文学类阅读是语文考试中容易丢分的题型,想要提高答题水平必须多做阅读练习题,为此教育为大家带来高考文学类阅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高考生提高阅读题的解题水平。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
那儿只有黄土,不见平坦的塬地。
洪水年年吞噬,塬地总在塌方,顺着沟、渠、小河,流进了黄河。
从洛川再往北,全是一座座黄的山峁。
树很少,少到哪座山上有几棵什么树老乡们都清楚。
我常想,要是那一座座黄土山都是谷堆、麦垛就好喽。
破老汉总是笑笑说:那可就一股劲儿吃白馍馍了。
老汉姓白。
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
破老汉只带着七、八岁的留小儿过活。
破老汉爱唱,可嗓子像破锣。
大伙都说: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オ唱得好山歌。
赶着牛出村,破老汉憋细了嗓子唱《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到大门ロ赶着牛回村,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清明节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
陕北的清明前后爱刮风,天都是黄的,太阳白蒙蒙的,窑洞的窗纸被风沙打得唰啦啦响。
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
陕北的风俗,清明节家家都蒸白馍,再穷也要蒸几个。
白馍被染得红红绿绿的,老乡管那叫子推,是为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
他看着我吃,不言语。
临走时他说:唉!心儿家不容易,离家远。
心儿就是孩子的意思。
队里再开会时,队长提议让破老汉带着我喂牛。
社员们都赞成:年轻后生家,不敢让腰腿作下病,好好价把咱的牛喂上!在那个地方,唯一能够代替人力的牛简直是宝贝。
老乡让我喂牛,我心里很感动。
每天晚上,破老汉和我都要在饲养场上呆到十一二点,一遍遍给牛添草。
留小儿跟在破老汉身边,寸步不离。
她的小手绢里总包一把玉米粒,破老汉用牛吃剩下的草疙节打起一堆火,火光照亮了饲养场。
留小儿把玉米埋在烧尽的草灰里,用树枝拨来拨去,啪地一响,爆出了一个玉米花。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史铁生散文专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史铁生散文专练史铁生作品:《老家》《庙的回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墙下短记》《想念地坛》《老屋小记》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老家史铁生46岁的春天,我去亲眼证实了老家的存在。
我跟父亲、伯父和叔叔一起,坐了几小时车到了老家。
涿州——我有点儿不敢这样叫它。
涿州太具体,太实际,因而太陌生。
而老家在我的印象里一向虚虚幻幻,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一种声音,甚或一种光线、一种气息。
然而它果真是个实实在在的地方,有残断的城墙,有接近坍圮的古塔,市中心一堆蒿草丛生的黄土据说是当年钟鼓楼的遗址,当然也有崭新的商厦,满街的人群,满街的阳光、尘土和叫卖。
我们几乎走遍了城中所有的街巷。
父辈们一路指指点点:这家商号过去是什么样,那座宅院曾属于一户怎样的人家,某座寺庙当年如何香火旺盛,城北的大石桥,小时候他们天天从那桥上过,桥旁垂柳依依,桥下流水潺潺……我听见老家在慢慢扩展,向着尘封的记忆不断深入。
往日,像个昏睡的老人慢慢苏醒,唏嘘叹惋间渐渐生气勃勃起来。
汽车缓缓行驶,接近史家旧居时,父亲、伯父和叔叔一声不响,唯睁大眼睛望着窗外。
史家的旧宅错错落落地铺开一条街,但久失修整,残破不堪。
“这儿是六叔家。
”“这儿是二姑家。
”“这儿是七爷爷和七奶奶的家。
”“那边呢?”“噢,五舅曾在那儿住过。
”简短的低语,轻得像是怕惊动了什么。
汽车终于停下,停在了“我们家”的门口。
但他们只坐在车里看,看斑驳的院门,看门两边的石墩,看屋檐上摇动的枯草,看屋脊上露出的树梢。
伯父声明他不想进去,父亲附和:“看看就走吧。
”我说:“大老远来了,就为看看这房檐上的草吗?”叔叔推着我进了院门。
院子里没人,屋门也锁着,两棵枣树尚未发芽,疙疙瘩瘩的枝条与屋檐碰撞发出轻响。
叔叔指着两间耳房对我说:“你爸和你妈,当年就在这两间屋里结的婚。
”我仔细打量那两间老屋,心想,说不定,我就是从这儿进入人间的。
从那院里出来,见父亲和伯父在街上来来回回地走,向一个个院门里望,紧张,又似抱着期待。
高考作文素材-史铁生
史铁生人物简介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添县(今添州市)人,是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
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
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
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瘫痪而停薪留职,回家养病。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
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
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
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的特点,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另外,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一一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史铁生著有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
文学类文本史铁生《我与地坛》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而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
(共15分)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①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占园,实际就是地坛。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因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②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几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一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表未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To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国就是为了等我。
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③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度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未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最落了玉翔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当,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魏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人,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④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⑤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
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国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 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巩固训练(15)
文学类文本阅读巩固训练(15)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去找史铁生陈村①我在新年的头上专程去了一次北京,为的是和史铁生做个访谈,用在《收获》的专栏上。
本来早该去了,因为年底忙乱,因为他和我的身体都要挑一个恰当的时候,还因为我说的等2001年再去,飞机栽下来也是21世纪的作家啦,反正我是去了,谈了,回来了。
②我和史铁生谈的话题是“生存还是不生存”,也就是“爱与死是永恒主题”中的那个“死”。
我相信我俩对死的心得要比别人多一些。
去的那天晚上我们去一个叫孔乙己的饭店吃饭。
在中国式的环境中,祝贺了一声他的50大寿后就开始吃了。
他那天抽烟,喝一点点酒,说一点点话。
他说一上午不敢动弹,把精力攒下来了。
他说要健康不说长寿了吧。
③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看望史铁生。
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
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
我来去匆匆,住下来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
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
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④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
谈得很快乐。
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
他是小说家,我喜欢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
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
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
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
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⑤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的诸多奥秘。
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
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里,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
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
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
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
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
文学类文本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节选)》阅读练习与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节选)史铁生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
我们那个地方虽然也还算是黄土高原,却只有黄土,见不到真正的平坦的塬地了。
由于洪水年年吞噬,塬地总在塌方,顺着沟、渠、小河,流进了黄河。
从洛川再往北,全是一座座黄的山峁或一道道黄的山梁,绵延不断。
树很少,少到哪座山上有几棵什么树,老乡们都记得清清楚楚;只有打新窖或是做棺木的时候,才放倒一、两棵。
碗口粗的柏树就稀罕得不得了。
要是谁能做上一口薄柏木板的棺材,大伙儿就都佩服,方圆几十里内都会传开。
在山上拦牛的时候,我常想,要是那一座座黄土山都是谷堆、麦垛,山坡上的胡蒿和沟壑里的狼牙刺都是柏树林,就好了。
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总是“唏溜唏溜”地抽着旱烟,笑笑说:“那可就一股劲儿吃白馍馍了。
老汉儿家、老婆儿家都睡一口好材。
”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姓白。
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
也许还因为他穷吧,英语中的“poor”就是“穷”的意思。
或者还因为别的:那几颗零零碎碎的牙,那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
尤其是他的嗓子——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
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最后一缕阳光照在崖畔上,红的。
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声音拉得很长,虽不洪亮,但颤微微的,悠扬。
碰巧了,崖顶上探出两个小脑瓜,竖着耳朵听一阵,跑了:可能是狐狸,也可能是野羊。
不过,要想靠打猎为生可不行,野兽很少。
我们那地方突出的特点是穷,穷山穷水,“好光景”永远是“受苦人”的一种盼望。
天快黑的时候,进山寻野菜的孩子们也都回村了,大的拉着小的,小的扯着更小的,每人的臂弯里都着个小篮儿,装的苦菜、苋菜或者小蒜、蘑菇……孩子们跟在牛群后面,“叽叽嘎嘎”地吵,争抢着把牛粪撮回窑里去。
越是穷地方,农活也越重。
春天播种;夏天收麦;秋天玉米、高粱、谷子都熟了,更忙;冬天打坝、修梯田,总不得闲。
【高考第三轮复习】必修二素材
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史铁生《我与地坛》(1)写作素材:史铁生双腿瘫痪,身患重疾,在经历过苦闷与彷徨之后,他开始发奋创作,发表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等有重大影响的作品。
1985年以来,他开始思考人的命运,并认识到“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愿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
史铁生已经无法用双脚站立行走,但他的思想却“走”得很远。
角度点拨:①跨越困境是一辈子的事;②磨难可以摧残一个人的身体,但不能打垮他的意志;③命运从来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2)写作素材: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角度点拨: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规律,我们不必纠缠而自寻烦恼,安然立命是最好的生存方式(3)写作素材: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角度点拨:①母爱是深沉而无言的;②我们并不是荒漠之中的独行客;(4)写作素材: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她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角度点拨:物与人一样,尽管形体可以被外界侵蚀改变,但内在的精神和灵魂是不能轻易被改变的。
(5)写作素材: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园子荒芜但不衰败。
角度点拨:不管怎样纤细微弱的生命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和情趣,这是任何其它生命都无法替代的,作为一个人也应该珍视自己的喜怒哀乐,珍视自己的生命。
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1)写作素材:美国作家欧·亨利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染上肺炎,生命垂危,她固执地认为窗外凋零的藤叶就是她生命的昭示,当最后一片叶子凋落时,就是她生命终结的时刻。
老画家贝尔曼冒雨画出终生追求的杰作——最后一片叶子,唤起了琼珊对生命的渴望。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之以“史铁生”为材料的两道作文题解析及范文
有关“史铁生”的两道作文题其一2024届大湾区普通高中毕业年级联合模拟考试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一书中曾说:“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
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
......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
”这段话充满智慧,启迪人生。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史铁生话语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
其二咸阳市2024年高考模拟检测一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出了自己在双腿残疾之后的沮丧,失落,难过。
那时的他,看到的,想到的,思到的,都只有自己的苦。
在他母亲去世之后,他才明白母亲当时承受的苦要加倍于他,也只有在此时,他才看到了,想到了,思到了母亲的不易。
看自己时,他想到的是自己要不要活;看母亲时,他想到母亲的艰难,坚韧,明白要好好地活。
从“看自己”到“看母亲”产生的结果差别竟然如此之大。
结合材料的含意,请谈谈你对“看自己”“看他人”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届大湾区普通高中毕业年级联合模拟考试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一书中曾说:“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
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
......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
”这段话充满智慧,启迪人生。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史铁生话语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
下水文人间好时节安慧鞍山八中史铁生《病隙碎笔》写道:“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考阅读系列——史铁生作品(word版有答案)
2021年中考阅读系列19——史铁生作品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13分)海棠树里的张望史铁生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
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
小时侯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
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书包挂在房檐上。
“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
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
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
奶奶常独自呆愣,目光渐渐迷茫,渐渐空荒,透过老海棠树浓密的枝叶,不知所望。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着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
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
奶奶又说:“这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又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
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胡乱一洗了事。
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奶奶洗好菜,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
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拉——刷拉”,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
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
从陕北回来看她。
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
“刷拉刷拉”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
2020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 含答案
二轮复习专题测试题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生命就像一缸米郭文斌(1)越来越深切地感到时间是物质的,具体的,就像手上的粉笔,只要你写,它就会短下去;又像阳光下的雪,即使你不动它,它也会薄下去。
总之,现在在我心里的时间它是量化的。
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它有一个总量。
就像一缸米,只要你用,它总会完。
(2)那么拿这有限的时间来做什么,就成了关键。
假如今天我盯了一天股市能够赚十万元,自己是赚了还是赔了?通常看来,肯定是赚了。
但在我看来,肯定是赔了,因为你时间之缸内的一碗米没了。
也许有人说,那你不去股市,这一碗米也没了啊。
对,但对还有更高超越性追求的人,他就会把这一碗米用在终极目标上,哪怕进项不多。
(3)因此看来,目标成为关键中的关键。
精神富翁也许不反对财富,但财富应该是朝着精神高地行走时产生的副产品,比如你讲完一堂课,临行对方给你一个红包,那就是你精神劳动的副产品,它也许没有你守在股市上挣得多,但它的价值非常大,因为你点亮的是无数心灯。
(4)同样,文字是能够看得见的时间。
比如现在,我在电脑上写下一行字,看上去是写下一行字,其实是写下一行时间。
再打个比方,比如今天你写了一万字,为一个你并不看重的征文,你可以挣十万元奖金;对于真正懂得财富的人来说,他也不会为那十万元去写那一万字,他宁可拿用来挣这十万的时间写一千跟终极目标有关的文字,这虽是一千字,虽然可能只挣一百元,但它是朝着目标前进的,是正值;而那十万元奖金则是负值,因为你向终极相反的方面消耗了时间,你退步了。
(5)时间从嘴巴里也溜走了不少,一句话就是一粒米,两句话就是两粒米,有谁算过,或者有谁留心过,每天从我们嘴巴里溜走了多少米?大半碗吧?那么,我们时间之缸内的米就少了大半碗。
如果我们把时间看成是缸里的米,把每天从我们嘴里说出去的话看成是缸里的米,我们就会被吓一跳。
(6)人们之所以挥霍时间,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时间之于生命,是一个量,是一个限量。
(7)时间从我们眼睛里溜走得更多。
文学类文本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7—9 题。
(15 分)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①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②设若有一位园神,他一定注意到了,这么多年我在这园里坐着,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栖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
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
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嘛要写作?现在让我看看,它们迄今都是怎样编织在一起的吧。
③你说,你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便决定活下去试试?是的,至少这是很关键的因素。
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
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是不是?这一来我轻松多了,自由多了。
为什么要写作呢?作家是两个被人看重的字,这谁都知道。
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开始的时候就是这样想的,这不需要保密。
④我带着本子和笔,到园中找一个最不为人打扰的角落,偷偷地写。
那个爱唱歌的小伙子在不远的地方一直唱。
要是有人走过来,我就把本子合上把笔叼在嘴里。
我怕写不成反落得尴尬。
我很要面子。
可是你写成了,而且发表了。
人家说我写的还不坏,他们甚至说:真没想到你写得这么好。
我确实有整整一宿高兴得没合眼。
我很想让那个唱歌的小伙子知道,因为他的歌也毕竟是唱得不错。
我告诉我的长跑家朋友的时候,长跑家很激动,他说好吧,我玩命跑,你玩命写。
⑤这一来你中了魔了,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写,哪一个人可以让你写成小说。
是中了魔了,我走到哪儿想到哪儿,在人山人海里只寻找小说,要是有一种小说试剂就好了,见人就滴两滴看他是不是一篇小说;要是有一种小说显影液就好了,把它泼满全世界看看哪儿有小说。
2022年老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群文通练 高频主题7 怀人思远
高频主题7:怀人思远一、(2021·江西南昌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文教员金克木[注]我上小学时白话文刚代替文言文,国语教科书很浅,没有什么难懂的。
五六年级的教师每星期另发油印的课文,实际上代替了教科书。
他的教法很简单,不逐字逐句讲解,认为学生能自己懂的都不讲,只提问,试试懂不懂。
先听学生朗读课文,他纠正或提问。
轮流读,他插在中间讲解难点。
课文读完了,第二天就要背诵。
一个个站起来背,他站在旁边听。
背不下去就站着,另一人从头再背。
教科书可以不背,油印课文非背不可。
文长,还没轮流完就下课了。
文短,背得好,背完了,一堂课还有时间,他就发挥几句,或短或长,仿佛随意谈话。
一听摇铃,不论讲完话没有,立即下课。
他选的文章极其杂乱,古今文白全有,有些过了六十多年我还记得。
不是自夸记忆力好,是因为这些文后来都进入了中学大学的读本。
那时教小学的教员能独自看上这些诗文,选出来并能加上自己的见解讲课,不是容易的事。
现在零星写几段作为闲谈。
记得五年级上的第一篇油印课文是蔡元培的《洪水与猛兽》。
文很短,又是白话,大家背完了还有点时间。
老师就问:“第一句是‘两千多年前有个人名叫孟轲。
’为什么不叫‘孟子’?你们听到过把孔夫子叫作‘孔丘’吗?”那时孔孟是大圣大贤,是谁也不敢叫出名字的。
我在家念的《论语》里的“丘”字都少一笔而且只能念成“某”字。
对孟子轻一点,轲字不避讳了,但也不能直呼其名。
老师的问题谁也答不出。
于是他讲,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
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
还有一篇也是白话,是《老残游记》的大明湖一段。
这篇较长,背书时堂上有许多人站着。
他们会高声唱古书,不会背长篇白话。
好在选的还是文言多白话少。
有一篇是龚自珍的《病梅馆记》。
从他讲课中我第一次听到桐城派、阳湖派、“不立宗派”的名目。
课文背完了,老师说了一句:“希望你们长大了不要做病梅。
”刚说完,铃声响了,他立即宣布下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铁生作品精选精练奶奶的星星史铁生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我躺在奶奶的怀里,拼命地哭。
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
“你听!”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吗?”我愣愣地听,不哭了。
我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鹤哨儿?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
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楚。
“噢唤,睡觉吧,猴子来了我打它”那是奶奶的催眠曲。
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盆里的水反射出来的。
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成和平的梦境。
我在奶奶的怀里安稳地睡熟我是奶奶带大的。
有很多人当着奶奶的面对我说,是奶奶把我带大的,长大了不要忘了奶奶哟!那时候的我懂些事了,在奶奶的膝头,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心想:“瞧你们那讨厌样儿吧。
”翻译成孩子还不能掌握的语言,意思大概是:“这话用你们说吗?”奶奶紧紧地把我楼在怀里,笑着说:“等不到那会儿!”那神情仿佛己经很满足了。
“等不到哪会儿?”我问。
“等不到你孝敬奶奶一把铁蚕豆。
”我不停地笑,我知道她不会那么想的。
不过我总想不好,等我挣了钱给她买什么。
爸爸、大伯、叔叔给她买什么,她总是说:“用不着花那么多钱买这个。
”奶奶最喜欢的是我给她踩腰、踩背。
一到晚上,她常常腰疼、背疼,就叫我站到她的身上,来来回回地踩。
她趴在床上“哎哟哎哟”的,还一个劲地夸我:“小脚丫踩上去,软软的,真好受!”我可是最不喜欢干这个的,踩来踩去,总也踩不到尽头。
“行了吧?”我问。
“再踩两趟。
”奶奶说。
我大跨步地踩了个来回,问:“行了吧?”“唉,行了。
”听到这话,我赶快下地,穿鞋,逃跑……于是,我说:“长大了我还给你踩腰。
”“哟,那还不把我踩死?”过了一会儿,我又问:“你为什么等不到那会儿呀?”“老了,还不死?”“死了就怎么了?”“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
“我不嚷了,也不问了,老老实实地依在奶奶的怀里。
那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可怕的印象。
一个冬天的下午,一觉醒来,不见了奶奶,我趴着窗台喊她。
窗外是风和雪。
“奶奶出门了,去看姨奶奶,我不信,奶奶去姨奶奶家总是带着我的;我整整哭了一个下午,妈妈、爸爸、邻居们谁也哄不住,直到晚上奶奶出人意料地回来了。
这事大概没人记得住,也没人知道我那时想到了什么。
小时候,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夏夜,满天星斗。
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少了一颗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颗星。
“怎么呢?”“人死了,就变成一颗星。
”“为什么要变成星星呀?”“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亮儿”我们坐在庭院里,草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
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赶蚊子。
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如今,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
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
尽管我现在想起她讲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话,但在夏天的晚上,我时常还像孩予那样,仰着脸,猜想哪一颗星是奶奶……我慢慢地回想奶奶讲过的那个神话。
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
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有删减)(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于“我”幼年时在奶奶怀里所闻所见的描写,如梦似幻,亦虚亦实,富有诗意。
B.有些人当着奶奶的面对“我”说长大后不要忘了奶奶,这引起了“我”对他们的讨厌。
C.本文善于通过对话创造情景,“我”长大后还要给奶奶踩背的对话,显得温馨而有趣。
D.文章通过奶奶这个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爱和温暖的追求,也歌颂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2)“我”对死的认识和感情,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单分析。
(3)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塑造奶奶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章简单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作者情感进行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解答时,需要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重点把握描写人物言行及心理的语段,结合人物关系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1)B.“这引起了‘我’对他们的讨厌”错误。
根据文章第③段“那时候的我懂些事了,在奶奶的膝头,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心想:‘瞧你们那讨厌样儿吧。
’翻译成孩子还不能掌握的语言,意思大概是:‘这话用你们说吗’”可知,该情节表现了“我”的淘气和聪明。
选项分析鉴赏不正确。
(2)结合文章第③段“奶奶紧紧地把我楼在怀里,笑着说:‘等不到那会儿了’”、第④段“等不到哪会儿”和第⑥段“我不停地笑,我知道她不会那么想的”可知,年幼时,纯真的“我”对死亡一无所知。
结合第19段“我不嚷了,也不问了,老老实实地依在奶奶的怀里。
那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可怕的印象”和第20段“小时候,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可知,“我”开始对死亡感到惧怕,害怕奶奶离开自己。
根据文章第27段“尽管我现在想起她讲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话,但在夏天的晚上,我时常还像孩予那样,仰着脸,猜想哪一颗星是奶奶”“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
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可知,奶奶告诉“我”人死后会变成星星照亮别人,“我”对死亡释然了,在奶奶去世后,“我”仍然坚信着奶奶所讲的故事,体现了“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3)文章主要通过叙述奶奶与旁人的对话,侧面烘托了奶奶淳朴善良、乐于奉献的人物形象。
结合文章第③段“我是奶奶带大的”“奶奶紧紧地把我楼在怀里,笑着说:‘等不到那会儿!’那神情仿佛己经很满足了”、第⑥段“爸爸、大伯、叔叔给她买什么,她总是说:‘用不着花那么多钱买这个’”和第25段“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亮儿”可知,奶奶善良淳朴,为儿孙操劳却不求回报,用人死后变成星星照亮别人的故事教会了“我”人间大爱。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答案:(1)B(2)首先是对死一无所知的阶段,奶奶说“等不到哪会儿?”“我”对这句话无法理解,表明“我”对死还没有任何认识,表现的是“我”的年幼和纯真;其次是对死极其害怕的阶段,“我”找不到奶奶,以为奶奶死了,哭了一整天,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都体现了“我”对死亡的害怕,表现的是“我”对奶奶无限的依恋;最后是对死的释然,奶奶给“我”讲故事,说人死后会变成星星,照亮别人的道路,使“我”觉得夏夜庭院的一切变得美好起来,表现的是“我”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3)奶奶淳朴、善良而乐于奉献,奶奶哄“我”入睡,给“我”讲故事,为“我”赶蚊子,不需要儿孙任何的回报,认为人死了应该变成星星照亮夜行人的道路,都体现了奶奶的淳朴、善良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作者在塑造奶奶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是通过对话描写来创造各种温馨的情景,从侧面烘托奶奶淳朴、善良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点评】如何读懂散文:1.阅读一篇散文,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
“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首先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
2.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
要理清思路,可从以下方面入手:①概括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
②捕捉“线索”,能理清思路。
“线索”常有这样几种: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③分析表现技巧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
文章中的照应、对比、衬托、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
3.局部把握,抓住关键。
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
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在文中具有很强的概括力。
这些语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
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必须重视这些语句的作用。
把握住这些语句,就能够很清楚的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
文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
故乡的胡同史铁生①40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着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
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
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
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②奶奶带我走出那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
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
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
打完针,号啕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③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
④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
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
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
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
⑤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
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里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
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
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一座东正教堂,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
那时,寺庙多也消失或改作他用。
⑥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
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
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
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
⑦18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
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
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
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
⑧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
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