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合集下载

历代土地制度

历代土地制度

历代土地制度
历代土地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经济制度,它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朝代的更迭而不断变化。

下面将简要介绍几个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土地制度之一,盛行于商、周时期。

井田制将土地划分为方块,周围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农民必须为公田耕种,收入归国家所有。

这种制度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国家对土地资源的控制。

2.屯田制:屯田制起源于西汉,是为解决军粮供应问题而设立的。

国家将无主土地或收复的土地划为屯田,由军队或农民耕种,收成按比例分给国家和耕种者。

这种制度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粮食来源。

3.均田制: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即按人口分配土地。

男女老幼都能分到一定数量的土地,规定了土地的买卖限制。

这种制度旨在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4.不抑兼并:宋朝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国家不再限制土地买卖,允许土地自由流转。

这使得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农民失地流离。

这些历代土地制度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特点。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2014· 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 26)宋代,典卖土地、 房屋的现象十分普遍,所谓“典卖”,是指将土地、房屋 等不动产出典给他人,收取一定的典价,在约定期限内原 价赎回。典卖者大多数是贫困农民。据宋代朱晦庵等人编 的《宋本名公书判清明集》记载,当时“豪民图谋小民田 产”,出典人要求回赎典物时,“则迁延月日,百端推 脱”,辗转数月,已经到了赎典截止的期限,使得出典人 终无赎回之日。而宋律规定只有典契证验显然者,才允许 业主收赎。这说明( ) A.豪强利用典卖规则漏洞抢夺农民利权 B.典卖实际上是把财产的所有权实行转让 C.典卖是当时豪强掠夺农民的主要方式 D.通过典卖,强化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时 推行。募役法规定,政府向应服役而不 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 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 钱。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 了生产时间。方田均税法规定,政府重 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 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 地主不得例外。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 田赋收入。
【重点提示】赋税制度的发展呈现出的主要趋 势:①由向国王的纳贡到国家征收土地税;②由 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 税标准,直至取消人头税的变化;③由赋役分 征到赋役合征,名目和手续的简化;④由实物、 劳役地租到货币地租的变化。 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封建 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用银两收税则是 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 生的相应反映。
答案:B
5. (2014· 山东日照一模· 14)《水浒传》第2回这样 描写史家庄:“前通官道,后靠溪冈。一周遭杨 柳绿阴浓,四下里乔松青似梁。草堂高起,尽按 五运山庄,亭馆低轩,直造倚山临水。转屋角牛 羊满地,打麦场鹅甲成群。田园广野,负佣庄客 有千人。家眷轩昂,女使儿童难计数。正是:家 有余粮鸡犬饱,户多书籍子孙贤”庄园的情景说 明A.自耕农阶层生活富足安康 B.土地兼并导致财富高度集中 C.农村经济呈现出封闭状态 D.农业与养殖业开始密切结合

中国传统社会各朝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传统社会各朝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传统社会各朝代的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及国家经济制度、经济政策.(一)、土地制度1.井田制:【发展过程】形成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内容和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作用】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

【瓦解】随着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奴隶主破坏井田制,井田制开始瓦解。

2.屯田制:【形成与发展】汉末饥荒之际,曹操总结汉朝西域屯田经验,在许下屯田,后大范围推广。

【方法】统治者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几十人一屯,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

屯田农民享有土地使用权,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

【性质与作用】屯田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后来蜀、吴两国也在边境、军镇和其他一些水土条件适宜的地方,实行过不同规模的屯田。

3.均田制:【形成与发展】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隋朝和唐朝前期基本的土地制度。

【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丁男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受露田20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

②土地不得买卖。

受田者年老或死亡,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传给后代。

③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

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

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性质与作用】①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度。

②确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③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恢复经济和民族融合。

【瓦解】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限制了土地的买卖和无限占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

4.更名田:【概念】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更种人所有,叫作“更名田”。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定地租。由此,地主与农民形成的 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原因: 土地兼并
(3)发展历程:
①战国:产生 ②汉代:比较普遍 ③宋代:成为当时仅次于自耕农的重要经营方式 ④明清: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成为农村土地经 营的主要方式。
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 关系: 契约纳租方式,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定, 作用: 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危害:
经济:国家赋税收入减少,贫富分化加剧
政治: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应对土地兼并的均田、限田措施: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 (1)原因: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2)目的: 北魏颁布均田令 (3)措施:
隋代至唐初均田制的调整
二、土地经营方式的演变
1.自耕农经营 2.租佃经营 (1)概念: 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一
小结:
原始社会土 商周贵族土地所有
地公有制
制(井田制)
抑制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各 国 税 制 改 革 土地兼并 均田制
春秋战国至明清 多种形式的土地
Hale Waihona Puke 私有制租佃关系农夫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② “私田”:
学思之窗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诗经· 小雅· 北山》 你知道《诗经》中的这句话 的意思吗?
即天子对天下的土地拥有所有权。
3、春秋时期: 土地私有现象出现,井田制走向崩溃 (1)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牛耕
(2)直接原因:各诸侯国先后进行税制改革 ①目的:刺激生产、扩大剥削
4、战国时期: 土地私有制全面确立 (1)标志: 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肯定了土地私有制。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专题一一、土地所有制形式: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是构成封建生产关系和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

在中国古代史上,土地制度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中国古代的所有制关系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其产生、发展、衰落均与生产力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从本质上讲,都是私有制。

1、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性质: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表现。

兴衰:它始于商朝,完备推广于西周,春秋后期逐渐瓦解。

内容: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2、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战国确立。

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政府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允许自由买卖,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用地租剥削农民。

这种制度是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它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于他们。

这种土地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却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有王田制、屯田制、均田制三种形式▲屯田制:目的:主要是为了戍边和保证军需。

不少朝代都实行过,如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都实行过。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农民背井离乡,土地荒芜,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推行屯田。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危害
经济:赋税收入减少 政治: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
措施: 均田、限田——均田制的实行
土 地兼 并 概况
战国: 出现私有土地 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
径 北魏到唐初:“均田令”抑制兼并
宋代:“不抑兼并”
明清: 日益普遍
中国很多朝代都采取了抑制土地 兼并的措施,只能一时奏效,但为什 么始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
明清以前: 地主——佃户(部曲) 有强烈的依附关系,表现为农民义务繁多。
明清以来:依附关系减弱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身份提高 表现——农民生产自主权提高 生产积极性提高 农民身份更加自由
3、影响:
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 减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②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私有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主体)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思考:你导认致为 什土 么地 情私 况有 出不 现断 ?发展后,会
土地兼并
土 地兼 并 概况
战国: 出现私有土地
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 径
古代人为什么这么热衷于买田置地呢?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 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 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 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③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 (雇佣劳动关系)1ຫໍສະໝຸດ 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
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 分封制的瓦解 B 封建王权的强化 C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 上层建筑的变化
2、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 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B、统治者“不抑兼并” 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

【课标解读】应掌握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封建社会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兼并、租佃经营和租佃关系的变化。

【考试大纲】土地制度。

【知识梳理】一、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井田制(1)发展:产生于,盛行于,瓦解于,废止于。

(2)实质:名义上为,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所以其实质是国家共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特点:有公田、私田之分。

公田由农民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交给贵族。

公田实际上为贵族所有。

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4)瓦解的原因和表现:原因:a.生产力的提高b.各国税制改革表现:a.大量公田抛荒b.部分私田逐渐成为私有土地c.贵族间争夺田地(5)井田制废除的途径①一是从上废除井田制。

②二是培植了一批新兴所有者。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1)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君主土地私有制:是由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

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成为大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经常采取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

(2)发展:宋初,“田制不立”,“”,使两极分化激烈。

明清时期,经济繁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3)影响: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影响统治的稳定。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WBR.租佃式经营的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式经营方式。

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关系。

2.发展①战国:产生原因:土地兼并的结果②汉代:比较普遍:“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③宋代: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地租以实物为主,又有分成租和定额租的不同。

④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3.影响:使佃农对地主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中国的土地制度也经历了多次变革。

本文将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探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和特点。

一、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在秦汉时期,中国的土地制度主要以奴隶制为基础。

奴隶作为主要生产力的被剥削阶级,土地基本上属于贵族和地主阶级私有,而奴隶则被迫在贵族和地主的土地上进行劳动。

在这一时期,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完全被几个家族垄断,并且奴隶的地位非常低贱,几乎没有任何权力和保障。

二、唐宋时期的土地制度在唐宋时期,中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封建农奴经济逐渐取代了奴隶制度,土地逐渐归属封建地主。

农奴的地位和财产权有所提高,但仍然没有土地所有权和主权。

土地的分配和管理主要由封建地主和官府控制,农奴则被迫依附于封建地主,进行劳动和缴税。

三、元明清时期的土地制度元明清时期,中国的土地制度出现了进一步的变革。

与唐宋时期相比,农民在土地管理和使用上有了更多的主权。

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受到了限制,土地分配更多地考虑了农民的权益。

在明朝,土地制度进一步改善,农民的土地产权得到更好的保护,并且也鼓励农民独立经营土地。

清朝时期,土地制度相对稳定,虽然存在一些限制,但农民仍然享有一定的土地产权和经营自由。

总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再到农奴经济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变化。

虽然在一些时期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分化和土地不平等的问题,但土地制度的变革也为后来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整体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中国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变革,以下是一些主要朝代的土地制度的简要概述:1. 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 - 公元前221年):封建制度•土地分封制度:国家领土被分为诸侯国,君主将土地授予贵族作为封地,贵族向君主效忠,提供劳役和军事服务。

2. 秦朝(公元前221年 - 公元前206年):均田制•由秦始皇推行的土地改革政策,实施均田制,取消封建制度,平均分配土地给农民,提高国家的税收和兵役动员效率。

3. 汉朝(206年 BC - 220 AD):推崇均田制,实际上逐渐演变为察田制•初始沿袭秦朝的均田制,后来逐渐演变为察田制,对土地进行测量,按照土地的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因素分配给农民,但分配不再是绝对平均。

4. 三国时期(220 - 280 AD):分权制,实际上官僚和豪族占有大片土地•中央政权相对较弱,地方豪族和地方军阀掌握土地,形成分权制。

5. 隋朝(581 - 618 AD):均田令•为解决土地不均问题,推行均田令,但在隋朝后期,均田制逐渐瓦解。

6. 唐朝(618 - 907 AD):保田法•均田制逐渐被废除,唐代推行保田法,农田可以世袭,但一旦废弃,就会被没收。

7. 宋朝(960 - 1279 AD):均输法•宋代实行均输法,实际上也是一种重新分配土地的尝试,但并未解决土地不均的问题。

8. 元朝(1271 - 1368 AD):均输法的失败•元朝尝试推行均输法,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失败。

9. 明朝(1368 - 1644 AD):一揽诸法,后期实行“摊丁入亩”•明初推行一揽诸法,后期实行“摊丁入亩”制度,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

10. 清朝(1644 - 1912 AD):三百年封建制度•保持封建土地制度,土地属于皇帝,由地方官员分封给地方豪绅,农民劳作,地主收取租税。

总体而言,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在不同的朝代都有过多次变革,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中国古代历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历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土地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大致如下:
1.原始社会时期:土地公有制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土地制度。

2.奴隶制社会时期:奴隶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是奴隶主国家土地所有制。

比较
典型的是井田制,井田制起于商朝,盛于西周。

在井田制中,土地被划分成九块,每块百亩,其中八块为私田,中间一块为公田。

3.封建社会时期:
⏹秦汉时期: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名田制,汉朝沿用秦朝的土地制度。

国家授出的土地即成为私人占有,国家不再收回。

⏹北魏至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
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

⏹唐中叶以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被废止。

1.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并允许
自由转让和买卖。

其它各国也先后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土地私有制,标志着井田制彻底崩溃,取而代之的是多种形式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1、古代土地制度2、井田制(1)西周实行。

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

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2)春秋瓦解。

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行,出现了许多井田以外的私田;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井田制瓦解。

(3)战国被废除。

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3、屯田制(4)魏、蜀、吴三国在边境、军镇和一些水土条件适宜的地方,也都实行过不同规模的屯田。

4、均田制(1)背景:485年,北魏统治者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利益的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2)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

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

②土地不得买卖。

③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

④受田农民必须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亩收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5、土地兼并问题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非常普遍的现象。

它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土地兼并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政治上,土地兼并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加剧了社会的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使一些王朝走向灭亡。

经济上,对农民来讲,造成农民的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对地主来讲,封建地租较重,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当时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对土地兼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由于国家占有小农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国力的强弱,而土地兼并与封建政府的矛盾恰恰在于同国家争夺财源。

因此历代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长久统治都曾实行过一系列抑制兼并的政策。

例如西汉末年王莽实行王田制、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等,这些措施对于抑制土地兼并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王莽的王田制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均田制是建立在国家掌握大量荒田的基础上的,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损害了大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最后也走向失败。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 仲。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辅佐齐 桓公,进富国强兵之策,改革内政,奖 励耕战,使齐国强盛起来,成为春秋五 霸之首。
商鞅(约前390 — 前338年 ),战国期政治家,法家代表 人物,又名公孙鞅、卫鞅。 公元前361年应召入秦,向秦孝公 进献富国强兵之策,废除分封制,“废 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发展秦 国的农业生产,增强军事力量。
以上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这种现象导致社会出现了怎 样的变化?
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
井田制的瓦解根本原因 —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井田制的瓦解的直接原因 ——各国的税制改革
春秋时期: 齐国: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 鲁国:实行“初税亩” 战国时期: 秦国实行“初租禾”、商鞅“改帝王之制,除 田,民得卖买”
三十亩地一头牛,
老婆孩子热炕头!
在中国古代,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和基 础。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 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 用和分配.
第二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废井田 开阡陌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氏族公有 集体耕种 平均分配
生产力 低下
一、废井田 开阡陌
2、商周:井田制
原始社会
土 地 制 度
土地公有制
私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 有 奴隶社会 有制——井田制 化 土地私有制——君主、地主、自耕 农
封建社会
1.下列引文反映井田制的实质的是:(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富者田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 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B)
2.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历史上各朝代的土地制度

历史上各朝代的土地制度

历史上各朝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下面是一些主要的朝代和其土地制度:
1. 夏商周时期:在这个时期,土地是由贵族和王室掌控的,土地的分配和使用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

2. 秦汉时期:秦朝实行了“均田制”,将土地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并规定每户的土地面积不得超过30亩。

汉朝继续实行“均田制”,并且规定每户的土地面积不得超过20亩。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土地制度比较混乱,土地多由豪门世族掌控,而普通百姓只能依靠租佃土地维持生计。

4. 隋唐时期:唐朝实行“均田制”,并规定每户的土地面积不得超过30亩。

唐朝还实行了“租庸调制”,规定农民要向国家交纳租税,同时也要服劳役。

宋朝继续实行“均田制”,并且规定每户的土地面积不得超过50亩。

5. 明清时期:明朝实行“民田制”,规定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但是政府对土地的管理和征税仍然非常严格。

清朝继续实行“民田制”,但是政府对土地的管理和征税更加严格,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土地兼并和高利贷的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封建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到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的转变,同时也经历了从土地均
田制到土地自由买卖的转变。

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役制度一、土地制度1.封建土地制封建土地制始于夏朝,经商代、西周、春秋、战国等时期的发展逐渐完善。

封建土地制在封建王朝时期,贵族阶层拥有土地,而农民则是贵族的附属势力。

土地在贵族阶层之间流转,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都由贵族定居。

农民只能将租金和税收上交给贵族。

2.官僚土地制官僚土地制在秦汉时期开始逐渐形成,并在后续的各个王朝得到继承和发展。

根据官僚土地制,天子作为土地的最高所有人,通过授予土地的使用权来赐给大臣和地方豪强。

土地的承租人或佃户被赋予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但最终权力仍然掌握在王权手中。

二、赋役制度赋役制度是指国家对农民实行的劳役和物力征收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之一1.赋税赋税是以农产品形式征收的税收,包括田租和粮税。

秦朝统一后,采用了租调制度,即将土地分为三等,按照等级分别征收租税。

这种方式不断地在后续的王朝中得到和完善。

2.力役力役是国家对农民征收的劳动力。

农民在一定时期内必须服兵役或进行一定的劳动,例如修筑水利工程、修建城墙等。

力役不仅减少农民的生产劳动力,而且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3.礼征礼征是根据宗法和庙制征收物品的制度。

根据封建礼仪和对祖先的尊崇,农民每年都要向祭祀祖先的宗庙供奉一些物品,例如五谷和牲畜等。

礼征制度是封建社会国家权力在宗族中的一种表现。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役制度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和发展。

土地制度主要有封建土地制和官僚土地制,赋役制度包括赋税、力役和礼征。

这些制度既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造成了农民的负担和社会矛盾的产生。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朝代有所变化,但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制度形式:
1. 封建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封建君主将土地作为封地分配给诸侯、官僚和军事家族等贵族阶层,以维持其统治地位。

这些土地通常由领地主负责管理和支配,而农民则是土地的承租人。

2. 分封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一些朝代采用了分封制度,即将国家领土划分为若干个封国,分封给王子或其他贵族,以控制地方势力,实现中央集权。

分封制度下的土地归封国所有,王子负责管理和收取土地的税收。

3. 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在农耕社会时期,土地主要属于宗族或部落集体所有。

在某些朝代,政府也有对土地的管理和分配。

然而,这种土地所有制并没有强调私有权利,而是强调土地是全社会共同的资源。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形态下存在着多种变化。

而中国古代封建土地制度和分封制度是较为典型的制度形式,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中国的土地制度也经历了不断的改革和调整。

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井田制时间:形成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内容:周王封分土地,诸侯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奴隶在井田上集体、无偿劳动。

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瓦解:随着春秋时期铁器耕牛的使用,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奴隶主开始破坏井田制,井田制开始瓦解。

2、王田制王莽改制时实行,把全国土地改称王田,不许买卖。

一家不满八个男子占田不许超过900亩,无地者按一夫一妇100亩标准分给。

但这种乌托邦式的理想根本行不通。

3、屯田制背景:汉末饥荒之际,曹操总结汉朝西域屯田经验,在许下屯田,后大面积推广。

(屯田的具体做法是:统治者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几十个人一屯,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

屯田农民享有土地使用权,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货物。

)作用:屯田成为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后来蜀、吴两国也在边境、军镇和其他一些水土条件适宜的地方,实行过不同规模的屯田。

4、占田法西晋时实行,是一种限制占有土地的制度,规定了男女不同的占田数量,官僚依关品高低相应地享有不同数量的土地。

占田法是一项巩固自耕农经济、保障官僚经济特权的制度。

占田法实施后,西晋户口增加了二分之一以上。

5、均田制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动均田制。

背景:解决北魏孝文帝时期的财政困难;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内容:(1)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丁男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受露田20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

(2)土地不得买卖。

受田者年老或死亡,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传给后代。

(3)官吏在任何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

作用:(1)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

(2)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历史必修二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历史必修二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 一、土地制度 ❖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 2.奴隶社会:井田制 ❖ (1)发展:产生于 商 ,盛行于西周 ,瓦解于春秋 ,废止于战国 。 ❖ (2)实质:名义上为国有 ,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所以其
实质是国家共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 (5)井田制废除的途径 ❖ ①一是从法律 上废除井田制。 ❖ ②二是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 所有者。 ❖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 (1)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 ❖ 君主土地私有制:是由 宫廷有关部门 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于君主的
❖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 1.租佃式经营的含义 ❖ 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 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式经营方式。地主
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 关系。 ❖ 3.影响:使佃农对地主的 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原始社会土地实 行公有制,你如 何理解这种土地 的公有制呢?
氏族公有 集体耕种 平均分配
生产力低下
探究一: 分析商周时期土地制度的特点、与分 封制的关系、性质。
材料一:以沟洫将耕地分割成面积大致相等的方块田,故称“井田”。 材料二: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 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探究六:
封建统治者是如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 能否彻底解决?
统治者的措施 均田、限田,保护自耕农经济——如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
均田制
时间: ① 公元485年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
② 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 多年。隋唐内容稍作调整。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政治变革
在封建社会中,政治变革也促进了土地制度的演变。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 地主土地所移、民族融合等因素也影响了土地制度的演变。例如,在元朝和清朝时期 ,部分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融合,形成了新的土地制度。
随着土地制度的变革,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分工越来越明显,推动了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加速封建社会的瓦解
土地制度的变革使得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逐渐瓦解,加速了封建社 会的衰落和灭亡。
05
土地制度的特点与评价
土地制度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有 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经济发展。同时, 土地制度也注重公平和合理分配,能够保障 农民的基本权益。
影响
土地制度的变革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同时,土地 制度的变革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推动了阶级关系和政治格局的调整。
土地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合理的土地制度能够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业生产投入,提高 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推动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00%
主要形式
包括自留地、宅基地、承包地等 。
80%
权利与义务
私有土地所有者享有土地使用权 、收益权和处置权,但同时也需 承担相应的义务,如依法纳税、 遵守土地管理规定等。
土地的分配方式与标准
01
02
03
04
平均分配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土地通 常按照家庭人口数量平均分配 ,以确保每个家庭都有足够的 土地维持生计。
土地的经营
地主和农民之间存在土地经营关系。 地主将土地出租给农民,收取地租, 而农民则负责耕种和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大连市第四十八中学方晓鸣[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废井田,开阡陌:井田制的特点及其崩溃;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2.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表现;土地兼并的趋势及危害3.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化:租佃关系普遍化的历史过程;租佃关系普遍化所带来的影响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适当引导,理清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材料分析,合作探究,使学生真正理解井田制瓦解的深刻背景。

角色扮演,体会土地兼并所带来的危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决定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状况,从而深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和演变的主要原因,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及其所处的地位。

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教学方法]1、采用自主学习与适当引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能够较好的控制课堂气氛。

2、问题情景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景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采用史论结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原始材料,从而得出相关的认识,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丰富人文内涵。

[教学资源]岳麓版课本和教师用书,收集相关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辅助教学。

[板书设计]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商周时期:井田制1)性质2)特点:公田、私田3)崩溃的原因4)崩溃的过程:税制改革、商鞅变法3.战国以后:土地私有制二、封建土地私有制1.形式1)地主土地所有制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主导)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2.发展-----土地兼并1)原因2)过程3)危害---农民生活恶化,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4)政府抑制土地兼并基本精神----限制土地兼并,稳定自耕农经济三.地主土地的经营方式---------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田庄制2.租佃制1)原因---土地兼并2)普遍化的过程3)租佃制下农民与地主的关系—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4)积极的影响[教学过程](图片乱世佳人-告诫)导入新课:《乱世佳人》改编自小说Gone With The Wind,影片中,Mr.O'Hara: Do you mean to tell me, Katie Scarlett O'hara that Tara...that land doesn't mean anything to you? Why, land's the only thing in the world worth working for, worth fighting for, worth dying for, because it's the only thing that lasts.奥哈拉先生:凯蒂·斯佳丽·奥哈拉,你是说,塔拉……这片土地对你没什么用处?知道吗?土地是世界上惟一值得劳作、值得战斗、值得为它而死的东西,因为它是惟一永存的。

Land is the life!作为不动产的土地,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中国古代,拥有土地也被认为拥有莫大的财富,人们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也与拥有土地的多少有着密切的关系。

土地关系的变化甚至影响到朝代的更替,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围绕着土地这一经济命脉所形成的一些重要制度,即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相信学完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会对土地有了新的认识。

想一想:小岗的橡皮,小红可以借来使用。

那么如何证明此橡皮的主人?小岗转让买卖橡皮,小红得到了小岗的允许才可以使用。

由这个例子我们发现商品的所有权的最大证明是看谁可以转让买卖它。

我们同时也发现了商品的使用权和转让买卖权是可以分离的。

作为商品的土地也是如此。

(注:画一个形象示意图)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井田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1.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出示原始社会图片)想一想这种土地制度的特点和原因?特点:氏族公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原因:生产力低下2.商周的井田制:(展示“井”和“田”图片)反映着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

井田制名称的由来?“井”与“经”是同义词,乃整治、规划之意,沟途系统的整齐划一,我们把这样的土地制度形象的称为井田制。

它开始商,盛行于西周,我们主要探讨西周的井田制。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周王为了管理他的王土王民实行了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即分裂疆土、广建封国。

通过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及土地上的人民层层分赐给各级贵族,让贵族们世代占有土地役使人民为其耕种。

1)性质:土地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田里不鬻。

”——《礼记》贵族们不得买卖转让土地说明了什么问题?土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归贵族私人所有。

…雨我公田,递及我私‟,-------- 《诗经》………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想一想:为什么奴隶们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连祈求上苍降雨的时候说的都是先公后私??奴隶们需要义务劳动以从贵族那里换的私田的使用权。

(注:学生基本上能分析出井田制的特点,所有权使用权分离。

)2)特点:公田:奴隶免费耕种,收获全部缴给领主;私田:奴隶份地,上缴收获物,实物地租。

3)瓦解:春秋开始瓦解,战国彻底崩溃。

根据井田制的特点,考虑井田制的瓦解应该指的是什么?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均归私人,私人可以买卖转让。

所以说,井田制瓦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土地私有化的过程。

瓦解的表现:抛公寻私。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水平提高。

这就使得一家一户的个体农耕成为可能,私有化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

对井田制瓦解私有制确立起到推动作用的一系列改革。

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税收制度的改革: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鲁国实行“初税亩”。

公私一体收税,打破公私界限,它意味着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并加速井田制的瓦解。

土地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

(注: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化过程,最好有同时进行的示意图,便于学生理解。

)3.土地私有制1)确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实行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效果最好。

(展示商鞅图片)“废井田,民得买卖”――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依军功行宅田”―――—培植军功地主、自耕农。

意义:废除井田制,法律的形式保护土地私有制。

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变法,最终土地私有制确立。

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最终在我国得以形成。

顺天则昌,逆天则亡。

天指的是历史潮流。

2)形式: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其中哪种占主要地位?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其中地主私有土地占主要地位。

战国时期,地主的三个来源:贵族地主,军功地主,商人地主。

想一想:作为一个有进取精神的地主,关于土地你会有什么样的愿望?土地越多越好。

依照著名的“挑柿子拣软的捏原理”谁将是你触角主要摄取的目标?自耕农的耕地。

怎样才能把广大自耕农的小块土地集中到你的手里?通过土地买卖的方式。

大量土地被集中的地主手里,我们叫它------土地兼并。

(注:使用谈话法,实践证明效果很好,学生明白地主兼并的土地来自自耕农,自耕农丧失土地,将会对整个国家产生重大的影响。

)3)发展――――土地兼并宋:“田制不立”“不亦兼并”。

土地私人所有,政府对兼并土地的行为不加干涉。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但是农本商末观念、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下,商业资本大量投入地产。

宋、明清,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展示材料(出示流民图)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联系自耕农经济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来考虑土地兼并的危害?大量自耕农破产,影响国家赋税收入,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

联系地主、国家、自耕农三者之间的关系,思考政府会采取怎样措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政府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保护自耕农经济,使兼并得到一定的缓和。

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整体,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将无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制造出大量的自耕农并禁止买卖以图稳定国家。

采取如此聪明做法的有,北魏、隋唐的均田制和清前期的“更名田”等,其基本精神就是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

但是,这些相关的措施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因为这些措施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所以到明清时期,土地兼并已经日益普遍,不可遏制了。

想一想:根据我们刚次所学的土地兼并问题,你想明白中国古代历史上朝代更替的秘密了吗?如果想通了,请位同学们解释下你的想法。

拥有大量地产的地主该用怎样的方式经营,我们来看租佃关系的日益普遍化。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田庄制豪强地主地方性的势力壮大的结果是出现了士族地主,垄断政权,权倾朝野。

如东汉末期的袁绍一家,四世三公,有四代都当上了国家总理。

他们用田庄这样的模式经营土地。

特点:看图片---自给自足。

田庄姓氏相同,庄主也是族长---宗法色彩浓厚。

水浒中有一段是宋江带领梁山众兄弟三打祝家庄。

---田庄拥有私人武装。

“客皆注家籍”---劳动者与田庄主之间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望”佣者笑而应约:“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吴广世家》佣耕:租赁土地耕种,出现了一种新的土地经营方式----租赁制。

2、租佃制租:出租,佃:耕种。

什么叫租佃制?地主出租土地给农民耕种,农民交给地主地租的土地经营方式。

阅读张履祥的《补农书》,思考租佃制出现的原因?土地兼并。

战国时期产生,汉代时比较普遍,宋代时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到全国。

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趋势加剧了租佃制的普及。

在租佃制下,农民和地主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

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是一种比较纯粹的经济关系。

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租佃制的普及对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租佃制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促进了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

同时,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也大为提高,他们不仅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力,而且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了适当的发言权,甚至能和市场发生联系,这样就促进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