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大学2012级第二学期 土壤与肥料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肥料学》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
2. 壤土黏土
3. 滞后现象
4. 发生学原则统一性原则
5. 腐殖化矿质化
6. 离子半径水化半径
7. 无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8. 矿物态有机态
9. 马粪(尿)牛粪(尿)10. 夜潮冻后聚墒11. 人为因素
二、选择题(
1. B
2. D
3. B
4. D
5. C
6. A
7. C
8. D
9. B 10. D
三、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10. √
四、名词解释
1.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风化作用,使其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矿物,叫做次生矿物。
2. 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
3. 同晶替代: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4. 反硝化作用: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还原为气态氮的作用过程。
5. 土壤容重:是指单位体积的自然土壤(包括空隙)的质量。
6. 复混肥料:是指在肥料养分标明量中至少含有氮、磷、钾三种养分中的任何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植物营养元素,由化学方法和(或)掺混方法制成的肥料。
五、简答题
1. 改善耕性的措施有哪些?)
改善土壤耕性可从掌握耕作时土壤适宜含水量,改良土壤质地、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方面着手。
(1)掌握宜耕的土壤含水量控制土壤含水量在宜耕状态时进行土壤耕作,是既可减少耕作阻力,又可提高耕作质量的关键措施。不同土壤的宜耕期有很大差异。。
(2)增施有机肥料增施有机肥料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促进有机无机复合胶体与团粒结构的形成,降低黏质土的黏结性、黏着性和塑性及增强砂质土的黏结性,并使土壤疏松多孔,因而改善土壤耕性。
(3)改良土壤质地黏土掺沙,可减弱黏重土壤的黏结性、黏着性、塑性和起浆性;砂土掺泥,可增强土壤的黏结性,并减弱土壤的淀浆板结性。
(4)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良好的土壤结构,如团粒结构,其土壤的黏结性、黏着性和塑性减弱,松紧适度,通气透水,耕性良好。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可显著改善土壤耕性。
2. 硫酸钾和氯化钾在土壤中是怎样转化的?对土壤有何影响?施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硫酸钾和氯化钾施入土壤后,钾以离子形态存在。钾离子既能被作物吸收利用,也能与土壤胶粒的阳离子进行交换。在中性和石灰性土壤中主要与钙离子进行交换,在酸性土壤中主要与氢离子进行交换。
两者都是化学中性,生理酸性盐,长期施用氯化钾和硫酸钾容易导致土壤酸化,并使土壤结构受到破坏。
施用时两种肥料一般都作为基肥施用,由于硫酸钾价格较贵,氯化钾的应用较为广泛,但在忌氯作物上不要施用氯化钾。
3. 改良土壤质地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1)增施有机肥料,改良土性
(2)掺砂掺黏,客土调剂
(3)翻淤压砂,翻砂压淤
(4)引洪放淤,引洪漫砂
(5)种树种草,培肥改土
(6)因土制宜,加强管理
4. 堆肥积制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各个阶段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有哪些?
答:堆肥积制的基本原理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堆肥的基本物质分解、腐熟成优质肥料的过程。将整个过程按其温度的变化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1)发热阶段。以中温好气性微生物为主。
(2)高温阶段。以好热性真菌、放线菌、芽孢杆菌和梭菌等为主。
(3)降温阶段。以中温性的纤维分解粘细菌,芽孢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为主。
(4)后熟保肥阶段。放线菌、嫌气纤维分解菌、嫌气固氮菌和反硝化细菌为主。
六、论述题
1.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有那些作用?在农业生产上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
答:(1)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对提高土壤肥力方面
提高土壤的持水性,减少水土流失
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
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
提高土壤生物和酶的活性,促进养分的转化
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土壤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对重金属的影响
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的固定
(2)土壤有机质的管理
合理的施肥措施
适宜的耕种方式
其他措施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途径很多,可以说一切增加土壤有机物数量的方法都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途径。
2. 土壤氮的转化途径主要有哪些?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氮肥高效利用的原则有哪些?
答:土壤氮主要有以下转化途径:
(1)有机态氮矿化
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土壤中的含氮有机质分解形成氨的过程,称为有机态氮矿化作用。在该过程中,有机氮先水解成氨基酸,然后再脱氨基,释放出氨。
(2)氨的挥发损失
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土壤中的吸附态NH+ 转化成NH3而挥发损失。
(3)硝化作用
土壤中的NH4+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的现象,称为硝化作用。
(4)反硝化作用
在反硝化过程中,NO3-被还原成气态N2、NO、NO2。
(5)氮素固定主要有NH+晶格固定、有机质对亚硝态氮的化学固定和无机氮的生物固定三种形式。
生产上氮肥要坚持以下原则
(1)确定合适的施肥量
(2)采用合适的施肥方法
深施
由于铵态氮肥易挥发损失,因此强调深施覆土。深施可以采用多种办法。
深施也不是越深越好。根系主要分布在表层20cm以内,施用深度应与此相适应,过深反而不利于作物吸收利用。在降雨量大、土壤质地轻、会发生氮素淋失的地区,则不宜深施。
合理的施肥时期
确定施肥时期要考虑水分条件,无灌溉条件时早施,有灌溉条件的水地和稻田要分期施。
在有灌溉条件的水地或水田中,施氮应在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时期投入。
采用保肥增效措施
根据各地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采取相应的防止损失、保肥增效的措施。
(3)氮素与其他营养元素的协调供应
提高氮素利用效率首先要从养分平衡着手。解决养分平衡的关键是施用氮肥时配合施用有机肥料或磷、钾肥。
(4)综合技术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