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顺应模式

合集下载

语用学顺应模式

语用学顺应模式

(1) 选择发生在语言的任何层面上, 包括语音、 语调、词汇、句式结构、篇章等; (2) 说话人不仅选择语言形式, 同时还选择策略; (3) 选择过程是有意识的行为过程; (4) 选择存在于话语生成和话语理解两个方面; (5) 语言一旦被使用, 随即进入运用过程, 即选择 过程; (6) 语言选择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受选对象不可 能具有等同的被选机会, 有的受选对象存在优选 机会。
语言顺应理论简介
LOGO
语言顺应理论简介 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作为一种语 言顺应理论的语用学,是比利时著名语 言学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维索尔伦)创立的一 种语言学理论。
顺应(adaptation,又译为适应)原本是 生物进化论中的一个概念,被引入语用学研 究。 语言使用是语言发挥功能的过程,或者说, 是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不断选择 语言手段,以达到交际意图的过程。
维特根斯坦将语言顺应论的重要概念 概括为:1)作出选择;2)变异性、 协商性和顺应性;3)四个研究角度。 这些概念组成了语言顺应论的基本理 论框架,同时也反映了他关于语用问 题的理论视角。
语言选择 语言使用过程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内(即结 构)、外(如交际意图)动因的驱动下不断 作出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不仅体现在语言 结构层面上,还同时在语言策略上进行;它 不是发话人单方面的活动,而是受话人也参 与的活动;选择并非总是完全有意识的,不 同的选择在意识程度上存在差异,构成一个 从完全有意识到完全无意识的量级。
说话人 根据交际意图 确定话语内容 选择话语形式
推测说话人交际目的 了解话语内容 通过话语形式 听话人
可见, 言语交际过程是一个话语形式和交际意图 相互交织的互动过程。

《红楼梦》中的顺应

《红楼梦》中的顺应

《红楼梦》中的顺应摘要:Verschueren提出的语用综观论和适应性理论认为,使用语言即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实现交际目的而连续做出选择的过程。

用该理论来分析文学文本可以为文本分析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本文旨在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对《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进行文本分析。

作者认为,顺应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篇章中王熙凤对语言的选择和动态顺应的特征。

关键词:顺应选择?オ?1.引言Verschueren在《语用学新解》中提出了他的语用学框架――顺应理论。

他认为使用语言就是选择语言。

语言的使用,说到底是“一个不断的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处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Verschueren,1999:55-56)。

说话人之所以能够进行各种恰当的话语选择,是因为语言具备三个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Verschueren, 1999:56-63,67)。

顺应性指的是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进行灵活选择从而满足交际需要。

这包含了四个方面的信息:(1)语境关系的动态性;(2)语言结构的顺应性;(3)顺应的动态性;(4)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

尽管顺应理论还是个较新的理论,许多学者已经开始尝试用顺应理论来解释一些语言现象。

如:顺应理论被用来解释反语,句法,广告,翻译,文学作品,二语习得,语用失误等等。

本文将使用顺应理论来分析文学文本,作者选择了名著《红楼梦》。

但鉴于《红楼梦》篇幅过于长,作者选取当中“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章节。

在顺应理论的框架下,作者将结合可能产生影响的社会、心理因素主要分析王熙凤的语言特征,剖析王熙凤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下做出不同的语言策略选择,探讨她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她是如何使自己的语言做到适合时宜的。

?オ?2.《红楼梦》的顺应理论解释2.1 语境关系的动态性:语境关系顺应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选择必须与交际语境顺应,顺应的语境成分包含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

语言顺应论浅析顺应论与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语用移情论文

语言顺应论浅析顺应论与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语用移情论文

语言顺应论|浅析顺应论与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语用移情论文关键词:顺应论英语语言指示语语用移情摘要: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使用与理解具有很强的语境依赖性,并且在特定语境下它们还具有丰富的人际功能,而非仅仅被用于传递信息。

借用维索尔论1999从语用功能综观论的角度提出的语言使用的顺应论理论,本文从顺应论角度出发,探讨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语用移情问题,即语言使用者如何通过选择指示语来表达语用移情。

一、言语交际中的顺应维索尔论1999指出,语言使用过程就是一个语言的选择过程,这是因为语言具有一定的顺应性特征。

顺应论告诉我们,在使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语境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且是不断变化的。

语言选择包括语言形式的选择和交际策略的选择,并且这些选择可以在语言结构的任何层面上发生。

因为语言具有顺应性,人类才可以自由地使用语言。

二、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人际语用移情移情最初是来自美学的概念,冉永平2021指出,移情是一种主动的情感移入,多体现为换位思考。

在人际交往中,移情主要体现了交际双方之间的情感及心理趋同的顺应。

语用学上的移情是指言语交际中,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人际语用移情包含语用语言移情和社交语用移情两个方面。

1.语用语言移情简言之就是语言使用者向听话人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以使听话人准确领悟话语的用意,这是一种换位思考,力求达到情感趋同,从而缩短双方心理距离的顺应。

例如:“WhatabitofluckthatIamplacednexttoyou.”此句为两人相邻而坐时,一方礼貌性地对另一人说的一句非常得体的话。

这是说话者移情的说法,他认为自己被安排在对方旁边是一种荣幸何自然冉永平,2002。

说话人尽量抬举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

如果说话者不采用移情手段,而说“Whatabitofluckthatyouareplacednexttome”,就会使对方觉得说话者盛气凌人、傲慢无礼。

相反,采用移情说法,缩短了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从而推动交际的顺利进行。

关联_顺应语用模式的研究

关联_顺应语用模式的研究

第4卷第3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 l.4N o.3 2004年5月Journal of N o rthw est Sci2T ech U n iversity of A griculture and Fo restry(Social Science Editi on) M ay2004关联—顺应语用模式的研究α卜杰民(常州工学院外语系,江苏常州 213002) 摘 要: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交际的性质,指出交际是明示-推理行为。

认知语境为语用推理提供了一种手段,而推理是以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假设为基础。

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是各种关系相互顺应的过程。

关联-顺应模式的理论框架,应以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假设为基础,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相互顺应,使关联理论解释的充分性和顺应理论描述的充分性得到统一。

关键词:认知;关联;顺应;语言语境;交际语境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4)03-0136-05一、引 言Sperber和W ils on于1986年出版了R elevance: C o mm unication and C og nition[1]一书,提出了关联理论(R elevance T heo ry)。

他们对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的关联准则进行了阐述,从认知的角度解释话语产生和理解的内在机制,为会话含义理论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由于该理论是从认知的角度来审视言语交际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忽略了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描述语言的使用规律方面显得不足。

V erschueren在U nd erstand ing P ragm atics [2]一书中,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角度,综观语言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提出了顺应理论(A dap tati on T heo ry)。

顺应理论在理论描述充分性的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指导原则,因而其解释力不如关联理论强。

语用顺应论

语用顺应论

1111
语用顺应论(Pragmatic Adaptation Theory)是由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提出的一种语用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说话人在选择语言表达方式时需要考虑交际语境、听话人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等因素,以实现交际目的。

语用顺应论强调语言的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

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协商性指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按照规则进行,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则指语言使用者能够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做出灵活的选择,从而使语言交际能够顺利进行。

该理论还提出了语言顺应的四个维度:语境顺应、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

语境顺应指语言使用者需要根据交际语境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结构顺应指语言使用者需要根据语言结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动态顺应指语言使用者需要根据交际过程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指语言使用者在选择语言表达方式时的意识程度。

语用顺应论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语用学理论,它不仅可以解释语言交际中的各种现象,还可以为语言教学、翻译、跨文化交际等领域提供指导。

顺应论概况

顺应论概况

1.顺应论的由来
语用综观
“综观”是顺应理论总的指导思想。宏观上,它指对语言使用现象 从认知、社会、文化方面进行综合观察;微观上,它包括在语言 结构所有层次上对语言的选择与顺应作全面、细致的考察。
2.顺应论的理论来源
进化认识论 语言起源或进化说 语言习得的研究 “局部的”顺应性解释
3.顺应论的核心概念
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这种选择可能是有意识或
无意识的活动,可能是由语言内部原因或外部原因驱动的。
Variability 变异性
Variability is the property of language which defines the range of possibility from which choices can be made. It is dynamic rather than static.
Variability 变异性
就变异性而言,语言选择的范围并非静止不变而是不断变化的。 一些陈旧的表达可能会很少使用甚至不再使用,而同时又有新的 表达产生。
Negotiability 商讨性
Choices are not made mechanically or according to strict rules or fixed form-function relationships, but rather on the basis of highly flexible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that are both rational and reflexive.
出发点 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手段与策略 目的和归宿
References
Verschueren , J. (1999).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北京: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语用学与翻译 顺应论25页PPT

语用学与翻译 顺应论25页PPT
语用学与翻译 顺应论
1、纪律是管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作为顺应论的语用学

作为顺应论的语用学

作为顺应论的语用学顺应论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派别,该派别的理论基础是认为语言使用是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说话者在使用语言时会根据社会文化背景、情境和对方的期望进行调整,以达到沟通的目的。

顺应论强调了语言使用中的相互理解、合作和适应。

顺应论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语境的重要性: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背景和情境对于理解和诠释信息至关重要。

说话者通常会根据语境对自己的言语进行调整,以避免不必要的歧义或误解。

2.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顺应论强调了语言使用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对沟通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对于语言的使用方式、礼貌规范和社交习惯有不同的要求,说话者必须了解并适应这些规范才能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3.語篇結構與語用功能的关系:顺应论认为语篇结构与语用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说话者在组织话语时会考虑到对方的期望和需求,以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4.演化论观点: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逐渐发展和演化的过程,说话者会根据经验和互动中的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语,以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顺应论的实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使用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跨文化交流中,顺应论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沟通方式和习惯,从而减少误解和冲突。

在日常生活中,顺应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并更好地满足对方的需求,提升沟通的效果。

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顺应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假设一个外国人在中国旅游,他想要问路去一个景点。

按照顺应论的理论,他需要根据当地的文化和习惯来调整自己的言语。

他可以使用一些常见的礼貌用语,比如"请问"、"谢谢",并且使用简单的语句和词汇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此外,他还需要考虑到当地人可能对他的语言水平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需要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

另外,顺应论还可以应用于商业和政治领域。

在商业谈判中,不同的国家和文化有不同的谈判方式和风格,顺应论可以帮助企业家根据对方的期望和文化习惯来调整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以达到更好的谈判结果。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选择与翻译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选择与翻译

语⽤顺应论视⾓下的选择与翻译2019-06-21⼀、引⾔1999年维什尔伦(Verschueren)在他的新作《语⽤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了“顺应论”,在⼀个全新的平台上去理解和解释语⽤学。

按Verschueren的观点,语⾔的使⽤,归根结底是“⼀个不断选择语⾔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内部还是语⾔外部的原因”。

语⾔的选择和语⾔的顺应是分不开的,两者是辨证统⼀的关系。

语⾔的选择是⼿段,⽽语⾔的顺应是⽬的和结果。

语⾔使⽤者之所以能够在语⾔使⽤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具有以下三个特性: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

语⾔的变异性指语⾔具有⼀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的,⽽是在⾼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指语⾔能够让其使⽤者从可供选择的项⽬中作灵活的变通,从⽽满⾜交际的需要。

语⾔的变异性和商讨性是语⾔顺应性的基础。

⼈们能够正确使⽤语⾔就是基于语⾔的这三个特性。

语⾔具有变异性使得语⾔选择有了可能,商讨性则保证了语⾔选择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规则,或固定地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是在⾼度灵活的语⽤原则和语⽤策略的基础上来完成,顺应性使得语⾔选择具有灵活性,满⾜了交际的需要。

⼆、顺应论视⾓下的选择与翻译Verschueren的语⽤观认为,语⾔的选择具有很多的特点:(1)选择发⽣在语⾔结构的任何⼀个层⾯,从语⾳语调到语法结构的选择,从语码到语篇的选择等。

(2)语⾔使⽤者做出的选择不仅包括语⾔形式的选择,还包括语⾔策略的选择,⽽且选⽤语⾔策略时所表现的风格或语体也会在⼀定程度上影响语⾔形式的选择。

(3)语⾔使⽤者所做出的选择是在意识的不同程度下做出的。

(4)选择发⽣在语⾔产⽣和语⾔理解两个⽅⾯,也就是说,在具体的⾔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都要做出选择。

(5)语⾔使⽤者没有权利在选择与不选择之间做出抉择,因为语⾔使⽤者⼀旦进⼊语⾔使⽤过程,也就只能选择⼼⽬中最合适的和最需要的来进⾏交际。

语言顺应论研究综述

语言顺应论研究综述

语言顺应论研究综述摘要语言顺应论是语用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本文旨在概述语言顺应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相关的关键词。

文章将介绍语言顺应论的基本概念、产生背景以及研究范围,并通过整理和分析文献资料,阐述语言顺应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类型、表现形式以及在汉语教学和翻译中的应用。

最后,文章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引言语言顺应论是由丹麦语言学家耶斯伯森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语用学理论。

该理论强调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动态性和适应性,语言使用者在特定语境下如何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以实现有效沟通。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跨文化交际的增多,语言顺应论在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

本文将重点语言顺应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通过整理和分析文献资料,为读者呈现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挑战。

主体部分1、语言顺应的概念和特点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和调整语言形式的过程,这种选择和调整是基于语言使用者的意图和对语境的认知。

语言顺应具有以下特点:(1)动态性:语言顺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语境和交流者的意图不断调整。

(2)适应性: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的语境下会选择最适合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3)选择性:语言使用者在交流过程中会根据语境和意图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2、语言顺应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语言使用者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可能存在显著的差异。

语言顺应论为研究跨文化交际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沟通。

3、语言顺应的类型和表现形式根据耶斯伯森的观点,语言顺应可以分为以下类型:(1)语码转换:指使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进行交流。

(2)语体转换:指在不同语境下使用不同的语言风格或语体。

(3)语义拓展:指根据语境对词汇或短语的含义进行适当的延伸或缩小。

(4)话轮转换:指在交流过程中轮流发言,确保交流的顺利进行。

语用学与翻译 顺应论

语用学与翻译 顺应论

• Let’s make things better. • 让我们做得更好
• The original version is very simple, which is in accord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ads. The translated version has the same style with the original one. The language is very colloquial, the syntax is simple. All these create a warm atmosphere.That is ,the company is willing to provide good service to customers.
2)对话语构建成分选择的顺应
• 话语构建成分是指,语音结构,词素和词 汇,分句和句子,命题以及超句结构等。 • 语音,不同的语调,重读,停顿会影响话 语的表达和理解 • 词素和词汇 使词语具有变异性和商讨性 • 句式 名词性成分之间的语义功能关系,语 序,命题结构以及段落,章节等超句结构, 对话语的结构都具有制约功能。
• The three key notions are fundamentally inseparable from each other. Variability and negotiability provide possibilities and means for the language use, and adaptability give us enlightenment that language choices can be made to realize communicative needs based on variability and negotiability.

维索尔伦顺应论的语言哲学观

维索尔伦顺应论的语言哲学观

纵观维索尔伦的语用思想,其中折射出的语言哲学观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 意义观 维特根斯坦认为应将意义理解为人类语言活动中的重要 内容,应把语言放到动态的交际过程中,并联系语境 来分析意义。“这里的意义已不是传统的字面义,而 是动态的‘非自然意义’ 。 隐含意义问题,即“意义真空”现象也正是维索尔伦关 注的焦点。说话者在交流过程中所用语句与其意欲表 达的意义之间存在差距。并且力求澄清隐含意义的确 定含意,这与语用学主流理论乃至整个语言学的研究 体系相一致,其宗旨就是从不确定中寻找确定。
小结
言语顺应在交际过程中并不总会做出积极的
贡献;顺应普遍性的基础仍是悬而未决的问 题,并且顺应论与其它语用理论如何形成一 个有效互补的整体还有待探究。 顺应论的提出既融贯了一些语用学中的主导 性内容,又力求提炼并且超越传统。理解顺 应论就应该在语用现象与哲学性的互动中把 握两者的内在相关性。维索尔伦顺应论从更 多元、更深刻、更丰满的角度拓宽了语用学 的研究视角,具有为语言事实提供有意义的 功能解释的可能性,
语境观 语用分析方法的客观性及其意义是以语境的实 在性为前提的。“语言顺应的本质是‘语言 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系列 适应现象之一’。维索尔伦认为语言顺应不 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或多维的,语言顺应环境、 或环境顺应语言,或两者同时顺应。” 维索尔伦的语境观具有达尔文进化认识论的哲 学内涵,选择是手段,适应是目的也是结果。 既然选择在语言使用中普遍存在,顺应也应 具有普遍性。

从维索尔伦意义研究的核心来看,他更多地汲取 了日常语言研究中功用论的思想养料,用商讨 性和变异性来概括语言意义的特点。维氏也继 承了功能主义的语言观,动态地考察语言的动 态功能,因为他的研究目标就是“语言与人类 生命的其他特征的功能相关性”。 维索尔伦的动态顺应正反映了语言使用者在与他 人的交往中,主动去选择说话的内容,说话的 方式等等。意义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协商 而建构出来的,意义只关乎语言使用得当与否 的问题,而不再停留在命题的真假值问题上。

言语交际中语用含糊策略的顺应性解读

言语交际中语用含糊策略的顺应性解读

言语交际中语用含糊策略的顺应性解读含糊策略是指在有意避免直接陈述或明确表达的情况下,采用模棱两可、暖昧的表达方式。

这种策略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包括但不限于使用模糊的词语、语气弱化、借口推脱等等。

常见的含糊策略包括“可能是”、“我不确定”、“也许会”、“看起来像”等等。

在言语交际中,采用含糊策略的人往往是出于种种原因不想表达明确的态度、看法或意见。

这些原因可能包括避免冲突、避免得罪对方、掩盖不确定性、迎合他人期望等等。

因此,面对含糊表达的话语,我们往往需要进行一定的顺应性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首先,我们需要通过对语境的分析来确定含糊策略的使用意图。

包括分析说话者的身份、目的、情境等等因素。

比如说,在商业谈判中,一方可能会采用含糊策略来模糊自己的底线,以便更好地谈判;而在一般的社交场合中,人们可能会采用含糊策略来避免冲突或者掩盖自己的不确定性。

其次,我们需要对含糊的措辞和语气进行分析。

含糊的措辞往往是含糊的核心,可以从中更好地理解到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图。

比如说,“也许会”暗示着说话人对某个事情的可能性并不确定,并存在一定的猜测;而“我不是很确定”则表示说话人对某个问题有一定的怀疑。

最后,我们也需要结合上下文及非语言元素进行综合分析。

说话人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等等因素都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信息。

比如说,如果说话人在说“这个问题我不太清楚”,但是眉头却微微皱起来,那么很可能此人对这个问题还是有一定的了解,但不愿透露。

此时,我们需要注意非语言元素的信息,以便更好地确定说话人的意图。

总之,含糊策略在言语交际中的使用十分普遍,我们需要通过对语境、措辞、非语言元素的分析,以便更好地进行顺应性解读。

对于含糊语言表达,既要警惕其中可能存在的隐含意图,同时也需要注重礼貌、尊重,避免冲突并维护交际关系的和谐。

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式及其社会语用功能的实现

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式及其社会语用功能的实现

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式及其社会语用功能的实现语码转换是指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为达到交际目的而对自己的语言组织方式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对方的语言认知、语言理解和文化习惯。

语码转换是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基本技能,最终目的是能够更好地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本文将着重探讨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式及其社会语用功能的实现。

一、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式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浅层次的模式,另一种是深层次的模式。

1. 浅层次的顺应模式浅层次的顺应模式是指在言语交际中,针对口音、语调、语速、用词等少数语言特征进行微调的过程。

比如在与外国友人或客户交谈时,可以通过降低自己的语速和口音,并选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词汇,使对方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意思。

浅层次的顺应模式属于小范围的修饰性调整,在语言表述上基本保持了自己母语的特色。

2. 深层次的顺应模式深层次的顺应模式则是指更加广泛的与对方语言、文化体系相符合的方式。

这种模式要求有深入的多元文化知识,能够根据对方的语言文化体系,合理地转换自己的语言习惯。

例如,当我们与印度商人、学者或领导交往时,应当注意使用印度英语,这是一种适应印度人群体的英语语言变体。

此时不仅要考虑到英语的词汇和语法,而且要结合印度人习惯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成果。

二、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功能实现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功能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交际的平等与和谐语码转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跨文化沟通的和谐和平等。

当我们能够顺应对方的语言,与他们用流利、准确和显然适当的词汇来交流,能够为交际双方营造一种更加友好、和谐、公正的交流氛围。

这样能够降低语言壁垒和对方的歧视感。

2. 体现跨文化求同存异的共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有着各自的独特性和不同之处。

但是,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式可以建立一种共同的语言交流模式,体现求同存异的共识。

在透彻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体系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克服语言差异的阻碍,达成相互理解的共识,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顺应和关联

顺应和关联

白: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你从回到国内到现在,被问 得最多的问题都是和美女两个字有关系,什么感受?
赵:长得就是那样,知道自己长得不难看就行了。
白:现在考虑将来男朋友的时候,要考虑门当户对?
赵:还没想过。
2 )话语构建成分的选择。
这个过程具体体现在语法的各个层次上,包括语音结构、
词素和词汇、分句和句子、命题结构等的选择。如句子 结构选择: 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 这个问题连小孩子都知道。 这个问题不知道的人不多。



鲁豫采访实录
张丰毅,52岁,云南人,影视明星。 主持人:你在家你老大,要犯什么错误你爸打你吧?不 会打你弟弟。 张丰毅:狠打,打打,我爸打我。 主持人:好像每个男孩儿都是这样被打过来的哈。 张丰毅:对啊,可能是吧。 主持人:你被打得多吗? 张丰毅:多。 主持人:我觉得你们说起来都不在乎啊,觉得挺好玩, 是不是? 张丰毅:没有,那个时候是一笔血泪帐。我爸叫我趴床 上,拿鞋底打完,拿皮带抽我。 主持人:哎呦! 张丰毅:不堪回首。

小 崔:大叔,你买的是什么股票? 宋丹丹:那他能好意思说吗?中国平安! 小 崔:大叔,您当时咋想的? 赵本山:我寻思中国平安从149元跌到100元就是地 板价了,没想到地板下面还有地窖,地窖下面还有 地狱,更没想到的是地狱还有十八层! 小 崔:看来炒股赚钱还真挺难的。 大叔大妈,现在 有啥打算? 宋丹丹:还打算啥呀?搁家解套呗!石油套----钢钢 的----老他妈难解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满仓中 石油。 赵本山:我整个锣,没事出去敲一敲:平安无事了! 小 崔:大叔大妈,每人一句话,总结感言. 宋丹丹:我十分想抛中石油. 赵本山:说那玩儿干啥?我整点有用的说.印花税啥 时候降下来呀?

语言的生成和理解是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 关注的两大主题。为此,人们提出了不同 的交际和理解模式。在国内外语用学研究 中,目前最引人注意的就是语言顺应理论 和关联理论。前者关注的主要是话语的产 生;后者主要涉及语言交际中话语理解, 尤其是语用认知的理解。

关联—顺应模式在幽默小说语言中的运用

关联—顺应模式在幽默小说语言中的运用

关联—顺应模式在幽默小说语言中的运用【摘要】关联—顺应模式以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为基础,将理论解释和应用描述结合起来,发扬了二者的长处。

通过详细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这个新模式以关联为目的,以选择顺应为手段,围绕语境假设展开分析,使得交际能够顺利地进行,从而达到交际者的最终目的。

在理解幽默小说语言这一交际形式中,作者写幽默小说的过程就是作者如何选择语言策略,怎样运用关联—顺应模式达到幽默的效果;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运用关联—顺应模式解释作者语言和理解作者幽默意图的过程。

因此,不论是交际的哪一方都需要按照这个模式进行思维和解析,这一模式对语言的表述和理解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关联—顺应;选择过程;幽默小说;交际意图一、关联—顺应模式简介关联理论(RT)与顺应理论(AT)都是近三十年来关于语用学的新研究,都从认知的角度对人类交际和语言的使用做出了全面的解释。

杨平博士在2001年发表的《关联—顺应模式》[1]中详细分析了两个理论的优缺点,组成了一个新模式,即关联—顺应模式。

由于关联理论对其理论本身解释系统,但具体到语言使用规律上就不能言尽其祥了。

顺应论对语境和具体使用规则的叙述十分充分,这一点恰好弥补了关联理论的不足。

因此,关联—顺应模式旨在将二者联系起来,取长补短,另辟蹊径,该模式的产生为语用学的研究发展提供了新的角度。

关联—顺应模式一经提出就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针对这个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涉及各个领域。

在理论上的研究主要有陈春华[2]和冉永平[3]等对这一模式进行了分析和对比。

陈春华对比了关联理论和顺应论,与杨平博士一样,他也发现两个理论的理论框架相似,区别就在关联理论不易于实际运用,而顺应论则正好相反。

冉永平通过研究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得出了不同的模式应用过程。

后来的研究尤其是硕士毕业论文主要是将这一模式应用到分析语篇、分析不同语体的实践中去,如对委婉语的解读(陈敏[4]),在翻译方面的应用(林丽云[5]),对法庭提问用语的分析(刘岚[6]),对幽默语言及隐喻的研究(申佃美[7],李成华[8])等。

语用学综观的动态交际语境顺应

语用学综观的动态交际语境顺应

2008年第5期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总第129期收稿日期:2008)08)18作者简介:季佳妮(1985)),女,上海市人,研究生。

语用学综观的动态交际语境顺应)))基于Verschueren 的/交际顺应论0季佳妮(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237)摘要:语境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受到语用学综观的影响后,也逐渐从静态转变成了动态,从传统转向了认知。

顺应论把语境分为了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

而意义是在动态的交际语境中生成,语用文化隐含在动态的语言交际活动中。

Verschueren 将交际语境因素概括为语言交际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四大类,为言语交际及其相关语境的研究提供了清晰的框架。

在现实的交际中,交际双方也应依赖语境,顺应各种因素的变化和调整,完美地达到交际效果。

关键词:动态顺应;交际语境;言语交际效果中图分类号:H 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816(2008)05-0088-04一、引言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B .M ali nov s k i 于1923年指出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语境0几乎是包罗万象的范畴。

胡壮麟先生将语境分为/上下文0、/情景语境0和/文化语境0。

伦敦学派语言学家弗斯的语境理论认为语境只包括/上下文0和/情景语境0。

而语言学家韩礼德则更加重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他认为语言是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语境是一种符号结构,是产生所构成文化的符号系统的意义聚集体。

这是一种逐渐把语境看成动态变化的观点。

赵毅衡从符号学的角度把语境分为:历史语境、文化语境、场合语境以及意图语境和接收者的心理语境。

语用学的关联理论中,语境被称为/语境假设0,在交际过程中双方互明的共知环境称为/相互认知环境0。

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和背景知识三个语用范畴。

从上文来看,不难发现/语境0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研究的方法也由静态转向了动态,从传统走向了认知。

浅谈顺应论

浅谈顺应论

- 224-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浅谈顺应论浙江大学/颜慧佳【摘要】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是由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Verschueren)提出的。

维索尔伦认为,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一种综观。

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之所以能够不断做出选择,是因为语言的三个特性: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而顺应性是语言使用过程的核心。

顺应论可以从四个角度来分析: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

由于顺应论给人的印象比较宏观及操作性不强,该理论在国际或国内语用学界相对缺乏关注。

【关键词】顺应论 三个特性 四个角度一、顺应论概述几十年来,语用学发展迅速,它已经由昔日以色列数学家、形式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比喻的“废物箱”转变为一门生机勃勃、独立的语言学学科。

相关的语用学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比如:列文森(Levinson,1983)的《语用学》,利奇(Leech,1983)的《语用学原则》,尤尔(Yule,1996)的《语用学入门》以及维索尔伦于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新解》。

顺应论由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提出,他写的一篇题为“作为顺应论的语言学”的文章在1987年国际语用学协会创立后内部出版的第一期《IPrA工作文集》中发表。

在这篇颇具创造意义的文章基础上,维索尔伦于1995年在由他主编出版的《语用学手册》上,对顺应论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的阐述。

在这本《语用学手册》中,他将语用学定义为“语言和交际在认知、社会与文化方面的研究”,并根据国际语用学协会的观点,以“语言综观”为题,将语用学描述为关于语言整体的、功能性综观,在对语言选择的性质进行界定的同时对语言顺应的性质进行了讨论,这些都为后来理论的完整呈现奠定了基础。

1999年,维索尔伦最终在《语用学新解》一书中系统地对该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在国内,钱冠连首先于1990年介绍了维索尔伦的元语用选择,并在后来探讨了探讨了顺应论的理论源头和整体理论构架。

语用学的顺应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语用学的顺应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语用学的顺应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郑社养
【期刊名称】《韶关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30)4
【摘要】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就得不断选择语言,作出语用上的动态顺应,而这种语言顺应又会受到社会规约,社会心理和语言态度的制约.基于verschuerem的顺应理论,认为外语教学应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学生的心理动机,亦即这一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总页数】3页(P71-73)
【作者】郑社养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外语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语用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J], 王妮娅
2.语用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J], 冯晓红
3.语用学理论在外贸函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管春林
4.语用学在外语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 [J], 李丽君;贺凯达
5.OPI教学模式在外语口语教学中应用的语用学研究 [J], 管秀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话人 根据交际意图 确定话语内容 选择话语形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推测说话人交际目的 了解话语内容 通过话语形式 听话人
可见, 言语交际过程是一个话语形式和交际意图 相互交织的互动过程。
顺应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 说话人之所以能够进行
各种恰当的话语选择, 是因为语言具备这样三个 特性: 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Verschueren1999:56-63, 67) 。 顺应性指的是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 的不同语言项目中进行灵活选择, 从而满足交 际需要。顺应性应该是语言使用过程的核心.
变异性和协商性是基础,为顺应性提供实 质内容;顺应性是语言表意功能的发挥,是语 言选择的功能性指向。
研究视角 以顺应性为基点,语言顺应论从以下四个方面描写和 解释语言使用现象:顺应的语境关联成分、顺应的结 构对象、顺应的动态性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 语境关联成分包括交际语境中必须和语言选择相互顺 应的全部要素(物理维度、社交维度和心智维度)。 结构对象包括任何一个组织层面上的语言结构和结构 组织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动态性反映的是交际原则 和交际策略在协商过程中的运作,体现了选择过程的 实际运作方式。意识突显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语言使 用中的自返性意识,这种意思在语用层面上又叫元语 用意识。
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 变异性: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 商讨性: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或严格 按照形式—功能关系作出,而是在高度灵活 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 顺应性: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 目中作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
选择的保证 语言选择的范围是变动不定的(变异性) ,选择的过程又是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协商的 (协商性)。语言的顺应性使得人们得以从一 系列不定的可能性中选择可协商的语言和策略 ,以便逼近交际需要达到的满意位点。
维特根斯坦将语言顺应论的重要概念 概括为:1)作出选择;2)变异性、 协商性和顺应性;3)四个研究角度。 这些概念组成了语言顺应论的基本理 论框架,同时也反映了他关于语用问 题的理论视角。
语言选择 语言使用过程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内(即结 构)、外(如交际意图)动因的驱动下不断 作出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不仅体现在语言 结构层面上,还同时在语言策略上进行;它 不是发话人单方面的活动,而是受话人也参 与的活动;选择并非总是完全有意识的,不 同的选择在意识程度上存在差异,构成一个 从完全有意识到完全无意识的量级。
(1) 选择发生在语言的任何层面上, 包括语音、 语调、词汇、句式结构、篇章等; (2) 说话人不仅选择语言形式, 同时还选择策略; (3) 选择过程是有意识的行为过程; (4) 选择存在于话语生成和话语理解两个方面; (5) 语言一旦被使用, 随即进入运用过程, 即选择 过程; (6) 语言选择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受选对象不可 能具有等同的被选机会, 有的受选对象存在优选 机会。
语言顺应理论简介
LOGO
语言顺应理论简介 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作为一种语 言顺应理论的语用学,是比利时著名语 言学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维索尔伦)创立的一 种语言学理论。
顺应(adaptation,又译为适应)原本是 生物进化论中的一个概念,被引入语用学研 究。 语言使用是语言发挥功能的过程,或者说, 是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不断选择 语言手段,以达到交际意图的过程。
顺应 语境关系 语言结构
过程
有意义的 语言功能
动态性 状态
语用理论结构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