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变动经济增长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分析【摘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产业结构水平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同的影响,而经济增长又要求相应的产业结构来适应。文章首先从产出和就业两个层面对2000—2009

年以来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变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测算,在此基础上从结构效应角度就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了一般

分析和规范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正相关性,同时,由于该城市圈经济发展的特点,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

【关键词】产业结构变动;经济增长;结构效应;规范分析;武汉城市圈

一、引言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市为中心,包括黄石、咸宁、黄冈、孝感、鄂州、仙桃、天门、潜江等8个地级市或省辖市组成的城市圈,这9个城市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经济发展圈,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通、利益共有的一体化格局,成为中部地区人口、产业、城市高度密集的地区。而产业结构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不仅决定了该地区在全区经贸联系和区际分工中的相对地位,从而决定了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身随经济增长而逐步高度化的能力。进入21世纪以来,武汉城市圈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由2000年的

16.12:42.39:41.73到2009年的10.36:46.39:43.55,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明显上升,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略微上升。鉴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且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变动从产出面和就业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测算,并运用一般分析和规范分析的方法分析产业的结构效应,实证分析该城市圈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产业结构变动

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关联,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会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而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同样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1]本节为了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将分别从产出层面和就业层面两个角度来进行研究。

(一)产出面的分析与测算

首先,对武汉城市圈2000年到2009年期间,三次产业产值占当年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其产值均以当年价格进行计算),结果见表1。

数据来源:根据湖北省2001-2010年统计年鉴计算整理而得。

由表1可以看出,整体上武汉城市圈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其中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16.12%降到了2009年的10.36%,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在小幅度的上升,由2000年的42.39%上升到2009年的46.39%,而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先上

升后下降,由2000年的41.73%上升到2004年的44.25%,后又下降到2009年的43.55%,其趋势与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略有不符。而从各年份来看,第一产业的产值所占比重在三产中始终是最低的,第二产业的产值所占比重在2006年以前是低于第三产业的,后四年则高于第三产业。

(二)就业面的分析和测算

上文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从产出层面进行了分析,接着将从产业结构变动对劳动力吸纳的角度,即就业层面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对武汉城市圈2000年到2009年期间各产业就业人员数占当年总就业人员数的比重进行测算,结果见表2。

数据来源:根据湖北省2001-2010年统计年鉴计算整理而得。

整体来看,就业人员总数逐年递增。而从各产业就业人员数看,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有明显的下降,从2000年的47.17%降到了2009年的26.18%;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的变动趋势不明显,由2000年的32.15%降到2002年的15.18%后又升为2009年的32.66%;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变动趋势也是先降后升,由2000年的43.31%降到2002年的20.15%后又升到2009年的41.22%。从整体看,除了2000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比第三产业略微大一点,其他年份都是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最大,而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在2008年以前一直是最小的,后两年超过了第一产业。

(三)产出面和就业面的综合分析

上述分析发现,考察期间,第一产业的产值和从业人员比重都

在逐年下降;第二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比重都保持上升的趋势,并且就业人员比重在三产中平均最低,而产值比重在三产中是和第三产业基本持平,反映了该地区第二产业具有较高的单位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下降时产值上升,就业人员比重上升时产值下降,并且就业人员比重最大,但产值比重并不是总是最大的。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城市圈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速度缓慢,实力较弱。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作为主体的工业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且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工业对农业的支持与带动作用不强,缺乏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第三产业比重不大,特色不鲜明,仍以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新型服务业所占比重低,其发展受工业化和城市化滞后的瓶颈制约,因此虽然就业人员比重高但产值并没有想象中的高。

三、产业结构效应分析

产业结构效应是指产业结构变化的作用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果,即对经济增长发挥的一种特殊作用,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之所以能够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是因为产业结构的特殊功能,即产业结构效应在起作用。[2][3]

(一)结构效应的一般分析

产业结构效应的一般分析,主要是就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研究,是指产业比例关系变化所引起的经济总量的增加(即结构弹性分析)。产业比例关系变化的增加额占同期经济总增加额

的百分比,就是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或者贡献份额,该值即对应于产业结构效应值。[4]

为了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分析,表3分别对武汉城市圈三大产业的结构效应作了计算。表中一产()、二产()、三产()分别表示三次产业对总gdp增量的贡献率,即三次产业的结构弹性。

数据来源:根据湖北省2001-2010年的统计年鉴采用excel软件计算。

从表3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的贡献率呈波动变化,先由2001年的1.65%升到2004年13.00%后又降到2006年的3.29%,2007年突增到10.35%,到2009年又降到6.54%。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而从整体来看,第一产业的贡献率最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相差不大,都处于较高的水平。

(二)结构效应的规范分析

罗默(2000)认为,长期经济增长是由技术进步促进的,而短期的经济增长则是由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的增加所决定的。[5]本文主要考虑资本和劳动等要素对城市圈经济增长的影响。

1.模型的构建

根据刘伟和李绍荣(2005)给出的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模型,[6]以及产业结构与生产要素效率的关系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