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虚词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语文文言文虚词详解

语文文言文虚词详解

语文文言文虚词详解文言虚词是中考文言文浏览知道中考察的重要内容,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多积存一些课内的文言文虚词知道,就足够用了。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带来的语文文言文虚词详解,欢迎大家浏览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详解——因因⑴于是,就。

例:①虎因喜,计之曰。

②因取刃杀之。

③因屏人曰。

④因拔刀斫前奏案。

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⑥因谗之曰。

⑵依照,根据。

例:①罔不因势象形。

(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因:这里有随着的意思。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

)④因其固然。

⑶依靠,凭借。

例: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②吏因以巧法。

③我欲因之梦吴越。

④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⑤伺者因此觉知。

⑥因河为池。

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⑧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⑷趁着,趁此。

例:①不如因此厚遇之。

②不如因善遇之。

③因击沛公于坐。

④因入京师。

⑸通过,经过。

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⑹由于。

例: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③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⑺缘由,机缘。

例:于今无会因。

⑻沿袭。

例:因遗策。

⑼连续。

例:加上以师旅,因之以饥荒。

初中语文虚词详解——于于⑴对,对于。

例:①贫者语于富者曰。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⑵在。

例:①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②乃设九宾礼于庭。

③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⑶与,跟,同。

例:①幻者而同于真邪?真者而同于幻邪?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③燕王欲结于君。

④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⑷到。

例: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⑸从,自。

例: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②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⑹在……方面。

例: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详细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概述

(详细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概述

(详细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概述一、实词的概念和分类实词是指能够直接代表实际事物或具象意义的词语。

按照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实词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几种类型。

1. 名词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时间、抽象概念等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两种。

2. 动词动词是表示行为、动作或存在状态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实义动词和系动词两种。

3. 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特征或状态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种。

4. 副词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程度副词、方式副词、时间副词和地点副词等几种类型。

二、虚词的概念和分类虚词是不能直接代表实际事物或具象意义的词语。

它在句子中起连接、修饰或标点等作用。

按照功能和形式的不同,虚词可以分为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等几种类型。

1.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方位或时间的词语。

常见的介词有“在、上、下、中、间、之”等。

2. 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的词语。

常见的连词有“和、与、或、但、然而”等。

3. 助词助词是用来标示词的词类、词义关系或语态等的词语。

常见的助词有“的、地、得、吗、了”等。

4. 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情感的词语。

常见的语气词有“不、了、啊、呢、吗”等。

以上是对初中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归纳概述。

实词直接表示实际意义,而虚词则在句子中起到辅助作用。

中考语文12虚词

中考语文12虚词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虚词精讲(12个)一、之1、人称代词,他(们),她(们),代人。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见他们的车印混乱,远看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③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2、代词,它,它们,代物。

①驱之别院。

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

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抬头观看它们(久了),脖子因此变僵硬了。

3、指示代词,它,指……①操蛇之神闻之,拿/持蛇的神听说了愚公移山这件事。

②闻之,欣然规往。

听说太守派人找不到桃花源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4、助词1)、助词,的。

以君之力。

凭你的力量。

2)、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3)、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4)、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①公将鼓之。

鲁庄公打算击鼓进军。

②怅恨久之。

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5)、动词,到,去,往。

①辍耕之垄上。

停止耕作到田边高地上。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我想去南海,怎么样?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又暗地里派吴广到次所旁丛祠中。

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⑤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于1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地点,对象,可译为“在”“到”“从”“向”“对”“给”。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兵败之时受任,在危难之中奉命。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次到草庐之中来看望我。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色是从蓝草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④告之于帝。

向神话中的天帝禀告了这件事。

⑤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对桓帝、灵帝没有不叹息痛恨的。

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表被动,可译为“被”。

①吾不能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我不能拿十万的将士,被别人控制。

②人之食于虎,无怪矣。

人被老虎吃掉,就不奇怪了。

3、表比较,可译为“比”“过”“跟……相比”。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虚词知识讲解(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虚词知识讲解(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中考语文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五类。

考纲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是指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排列: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与其乃且若)。

一、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介词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

对介词的考查,通常是结合对文句的理解进行的。

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例如:“以、因”,意思为“拿、凭借、依据”,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因以讽谏。

(《张衡传》)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如:“于、与、因、为、乎”,意思为“同、跟、给、替、对、对于、向、通过”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②欲呼张良与俱去。

(《鸿门宴》) 引出动作的原因;例如:“于、以、为”,意思为“由于、因为”①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进学解》)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例如:“于、乎、自、从、缘”,意思为“在、从、到、沿着”①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②生乎吾前。

(《师说》)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2.代词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

在语境中辨析某一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是考查的重点。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③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 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①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女”通“汝”)(《诗经·静女》)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氓》)④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项脊轩志》)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虚词是指在文章中,没有实际含义但是起到将句子连贯、语义完整的词语。

常见的虚词有很多种类,包括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以及叹词等等。

下面就对于初中文言文中的虚词进行归纳整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写作技巧,说出更优美流畅的中文。

一、副词副词主要表示一些状态、动作的程度,或者引导出一些状语,常常出现在句子的前面或者后面。

比如:“清辞丽曲,余悦其中。

”这句话中的“余悦其中”,其中的“余”就是一个副词,用来修饰后面的动词“悦”。

二、介词介词主要用来表示名词或者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说明它们在时间、方位、目的等方面的位置。

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中的“之”就是一个介词,用来连接前面的名词“鸿鹄”,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连词连词主要有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两种。

并列连词用来连接两个独立的部分,而从属连词用来连接一个从句与主句之间的关系。

比如:“曰春者,天之始也。

”这句话中的“也”就是一个并列连词,用来将前面的句子与后面的句子连接起来。

四、助词助词主要用来支持前面的词语,比如用来表示主语、宾语、状语、谓语等等。

比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句话中的“而”就是一个助词,用来连接前后两个句子。

五、叹词叹词主要用来表达一些情感,比如惊讶、赞叹等等。

在文言文中,常常用来表达感叹之情。

比如:“哀哉,壮士殁!”这句话中的“哀哉”就是一个叹词,用来表示哀痛之情。

总之,以上就是初中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的整理和归纳。

在写作过程中,如果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虚词,就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初中文言文虚词及例句

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初中文言文虚词及例句

18个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又" 。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 并且" 或" 而且" 。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 就"" 接着" ,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 但是"" 却" 。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 如果"" 假如" 。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8.表示目的关系,(二)通" 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 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你" 。

(三)通" 如" 好像,如同。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 罢了" 。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 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一会儿。

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 哉"" 也" ,可译为" 为什么"" 什么原因"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 哪里"" 什么" 。

译时," 何" 要后置。

3.作定语,可译为" 什么"" 哪" 。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 为什么"" 怎么"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 怎么"" 多么"" 怎么这样" 。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实词1.<形> 安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2.<形> 安逸。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动> 养。

《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所安:养生的东西。

)4.<副> 表疑问或反问。

《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可译为“怎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隆中对》:“君谓计将安出?”《马说》:“安求其能千里也?”5.<代> 表处所。

可译为《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哪里”,“什么地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本 1.<名> 根源,起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请循其本。

”2.<副> 本来,原来。

《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比1.<动> 靠近。

《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动> 比较。

《隆中对》:“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3.<动> 比拟,认为《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和……一样。

4.<介> 及,等到。

《陈涉世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鄙 1.<形> 鄙陋,目光短浅。

《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毕 1.<动> 完毕。

《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

2.<副> 尽;都;全。

《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口技》:“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18个文言虚词详解精选全文

18个文言虚词详解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详解《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而;二、何;三、乎;四、乃;五、其;六、且;七、若;八、所;九、为;十、焉;十一、也;十二、以;十三、因;十四、于;十五、与;十六、则;十七、者;十八、之。

一、而(一)连词基本认知:“而”是古代汉语中使用最广泛的连词,它包括各种语法、逻辑的关系,如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修饰、目的等。

所谓连词,就是连接上下文并且表示某种关系的虚词。

⑴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又,或不译。

①蟹六跪而二螯(《劝学》)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秦强而赵弱(《廉颇蔺相如列传》)④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荆轲刺秦王》)并列关系的特点是,连词两侧的词语原则上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⑵表承接(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才、接着、然后。

表承接关系的前后两件事,逻辑上联系比较紧密,时间上有先后关系。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②余闻而愈悲(《狱中杂记》)③(秦)灭滑而还(《崤之战》)④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⑶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还。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⑷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可是、然而。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④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公输》)⑸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使。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⑹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所以。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韩非子》)③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王》)⑺表修饰关系(间隔修饰语与被修饰语,即间隔状语和中心词,也可称偏正关系),可译为:地、着、来,或不译。

文言文虚词18个详解

文言文虚词18个详解

文言文虚词18个详解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董卓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二)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三)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虚词是语言中的一类词语,它们在句子中没有独立的意义,主要起到一些语法和语用的作用。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一定数量的虚词,因此对虚词进行总结和归纳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是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的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词。

一、副词1. 了: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结束。

如:已经完了。

2. 得:表示程度。

如:跑得快。

3. 地:表示方式、程度。

如:高兴地笑。

4. 处:表示情况、状态。

如:悲痛之处。

5. 却:表示转折、让步。

如:困难重重,他却决心不放弃。

6. 还:表示退还、回复,也可表示让步。

如:还我钱!二、介词1. 于: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相当于“在”。

如:于乎!2. 乎:表示疑问、反问。

如:何乎?3. 之: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

如:书之密乎?4. 以:表示手段、依据等。

如:以道德约束自己。

5. 在:表示处所、时间等。

如:在官位上人才得以表现。

6. 为:表示目的、原因等。

如:为学而来。

7. 自:表示动作的起始点、来源等。

如:自杀。

8. 为:表示动作的对象、目标等。

如:为人民服务。

9.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三、连词1. 而:表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

如:假借而已。

2. 乃:表示原因、结果等。

如:巧为乃工。

3. 无:表示否定。

如:无效。

4. 使:表示目的、结果等。

如:使之成为现实。

四、助词1. 也:表示转折、让步。

如:虽然如此,也要坚持。

2. 之:表示动作的主体、客体等。

如:天地之间。

3. 乎:表示疑问、反问等。

如:哪乎?4. 辞:表示离开。

如:辞世。

5. 焉:表示状态、动作等。

如:副篇罗裳,焉得哉?6. 所:表示所受的动作影响。

如:所知若何?7.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五、语气词1. 呜呼:表示惊叹、悲伤等。

如:呜呼哀哉!2. 咄:表示怒斥、责备。

如:咄咄逼人。

六、其他1. 嗟:表示叹息、感叹。

如:嗟乎!吾心也。

2. 且:表示又、还要。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在古代汉语中,虚词是一类没有实际意义但对语言结构和语法有很大影响的词语。

虚词大多数起到连接句子成分的作用,用以标明关系或修饰性质,使句子更加严谨、完整、一致、流畅。

虚词在汉语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其中有很多常用词汇,但也有些较为生僻或容易混淆。

下面我们将会一一介绍虚词的分类和用法。

一、连词类1.和:表示并列、且、一致、加入等意思。

例如:百度和谷歌都是网络搜索引擎。

2.与:主要用于文言文,表示并列、串连、转折等意思。

例如:如今臣与君俱老,老以重忆之,欣以相劝之。

3.以:表示手段、条件、方式、动作等,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以目送别,哀不自禁。

4.虽:表示转折,意为“尽管”的意思。

例如:虽然我不想去,但是我还是答应了他。

5.然: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的意思。

例如:我很想帮你,然我真的没有时间。

6.若:表示条件,意为“如果”的意思。

例如:若不是你帮我,我一定做不到。

7.既:表示同时、二者都、已经等意思。

常与“而且”连用,表示双重含义。

例如:我既喜欢运动,而且也喜欢看电影。

8.亦:表示也、同样等意思。

例如:你喜欢看书,我亦是如此。

二、助词类1.的:表示所有、修饰意义和他关系密切。

例如:这是我的书,不是你的。

2.地:表示方式、方法等。

常在副词后面使用。

例如:慢慢地走,不要着急。

3.得:表示结果、程度等意思。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他跑得非常快。

4.了:表示完成、变化等。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你已经考过了,不用再担心了。

5.过: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经历。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昨天我去过了你家。

6.吗:表示疑问。

例如:你是不是喜欢他?7.呢:表示提问、询问、强调等意思。

例如:你那天在哪里呢?8.罢:表示责备、劝止等。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别玩了,都快放学了,都该回家了罢。

三、介词类1.在:表示位置、场所、状态等。

例如:他在教室里学习。

2.中:表示处在两个、幾个当中、在一段时间里、在行为或活动中等。

例如:他站在人群中心。

初中文言文重点虚词

初中文言文重点虚词

初中文言文重点虚词摘要:一、初中文言文重点虚词概述二、初中文言文常见重点虚词分类1.助词2.介词3.连词4.副词5.代词三、初中文言文重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四、学习重点虚词的意义和方法正文:一、初中文言文重点虚词概述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指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构成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没有实义,但在句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初中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和学习文言文,了解和掌握一些重点虚词十分必要。

本文将对初中文言文重点虚词进行简要概述,并分类介绍这些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二、初中文言文常见重点虚词分类1.助词助词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主要用来表示句子的语气、时态、语态等。

常见的助词有“之”、“者”、“也”、“矣”、“焉”、“耳”、“则”等。

2.介词介词主要用来表示名词、代词等与句中其他成分的关系。

常见的介词有“于”、“而”、“之”、“也”、“矣”、“焉”、“耳”等。

3.连词连词用来连接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连词有“而”、“之”、“也”、“矣”、“焉”、“耳”、“则”等。

4.副词副词主要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整个句子,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方向等。

常见的副词有“很”、“非常”、“十分”、“极”、“很”等。

5.代词代词可以替代名词、数词、量词等,起到避免重复的作用。

常见的代词有“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它们”、“谁”、“什么”、“哪个”等。

三、初中文言文重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这里以“之”为例,简要介绍其用法和意义。

“之”是一种助词,主要用来表示所属关系。

在句子中,它可以放在名词前面,表示“的”;也可以放在动词后面,表示“得”;还可以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如:“人之初,性本善。

”(人的初生,性本善。

)四、学习重点虚词的意义和方法学习重点虚词,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内容。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一讲初中重点文言虚词讲解知识讲解原稿

第一讲初中重点文言虚词讲解知识讲解原稿

第一讲初中重点文言虚词知识讲解:1、【故】1. <形>旧,原来。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学过的知识。

)《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 <名>原因,缘故。

《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公输》:“楚王问其故。

”《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3. <副>故意,特意。

《陈涉世家》: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4. <连>所以,因此。

《醉翁亭记》:“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唐雎不辱使命》:“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2、【及】1. <介>到了,, 时候,等到。

《孙权劝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湖心亭看雪》:“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2. <介>到,至。

《两小儿辩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3. <动>比得上。

《邹忌讽齐王纳谏》:“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连>和,与。

《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1. <代>你,你的。

《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 <副>于是,就。

《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孙权劝学》:“蒙乃始就学。

”《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陈涉世家》:“陈胜,吴广乃谋曰” 。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曹刿论战》:“乃入见。

”《公输》:“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3. <副>才,这才。

《陈太丘与友期》:“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 《狼》:“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虚词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虚词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虚词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包含的虚词使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熟悉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是掌握文言文的一部分关键。

下面将就文言文虚词的一些常见知识点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文言文虚词的基本概述虚词是文言文中不具有实义的词语,但是它在句子中具有重要的语法功能。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助词、副词、连词、介词、叹词等。

二、文言文虚词之助词1.的、之、乎、兮、焉、吧在文言文中常用的助词主要包括“的、之、乎、兮、焉、吧”等。

其中,“的”可以用来连接名词作定语,如“春之喜”、“川流不息的水”;“之”可以用来连接名词作为前面的修饰成分,如“试问天下,谁不识‘天下’之大?”;“乎”可以用来表示疑问的语气,如“人乎哉?”、“天乎?人乎?”;“兮”可以用来表示感叹的语气,如“兮!吾之恨也!”;“焉”可以用来表示地点、时间等意义,如“彼处之门”、“吾家之北”;“吧”可以用来表示陈述语气,如“安而后能得!吧!”三、文言文虚词之副词1.已、曾、甚、罢、亦、乃、故、皆、余、特、方、还、竟、独、已、既、尽、才、必、毕。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副词有很多,需要认真掌握,其中有很多副词在现代汉语中也被广泛使用。

如:“已”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的意思,如“文献已经遗失”;“曾”表示曾经的意思,如“曾经我的心里有过怒气”;“甚”表示非常、极其的意思,如“甚愿闻其辞”;“罢”表示让步、告一段落的意思,如“好罢!好罢!”;“亦”表示也、同样的意思,如“亦不敌”;“乃”表示然后、才的意思,如“乃不知身是何种物”;“故”表示因此的意思,如“故王亲征”;“皆”表示都、全部的意思,如“皆可得”;“余”表示我、我们的意思,如“余等力战”;“特”表示特别的意思,如“特来赠饯”;“方”表示正、刚才的意思,如“方欲说话”、“刚才也未曾说过”;“还”表示返回、回来的意思,如“还归”;“竟”表示终于、最终的意思,如“他竟不回来了”;“独”表示仅仅、只是的意思,如“独得此一人”的意思;“已”表示已经的意思,如“已有一年之久”;“既”表示已经的意思,如“既达目的”;“尽”表示全部的意思,如“尽情而为”;“才”表示才能、刚刚的意思,如“我才不会去”;“必”表示一定的意思,如“此事必有蹊跷”;“毕”表示全部完成的意思,如“大功告成,功德圆满,使命完成,毕”。

初中文言文重要虚词解释

初中文言文重要虚词解释
《曹刿论战》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因,因为
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以中有足乐者
《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狼》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陈涉世家》
杀之以应陈涉
《陈涉世家》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出师表》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出师表》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出师表》
以致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管夷吾举于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对,对于
泥于掌故
《治水必躬亲》
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
因,因为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连词“至于”表示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三峡》
至于负者歌于途
《醉翁亭记》
《狼》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幼时记趣》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专题1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一)-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

专题1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一)-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一)(之、者、也、虽、然)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其主要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常见文言虚词共18个:之、者、也、虽、然、而、与、其、且、因、于、为、所、以、焉、则、乃、何。

一、“之”1.用作代词(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桃花源记》)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例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山水之乐)(《醉翁亭记》)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例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马说》)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例句:亲戚畔之。

(代指寡助之至的君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例句:彼竭我盈,故克之。

(代指齐国军队)(《曹刿论战》)例句: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代指陈胜)(《陈涉世家》)(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句: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例句: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例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作助词(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例句:水陆草木之花。

《爱莲说》例句: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爱莲说》例句: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例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例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初中 文言虚词(知识讲解)

初中 文言虚词(知识讲解)

48
“与”“乎”等 。
例 1:不 足 为 外 人 道 也 。(《桃 花 源 记》)(为 :向 ,对)
例 2:告 之 于 帝 。(《愚 公 移 山》)(于 :向)
4.表凭借的介词
介 词 后 引 入 的 是 所 凭 借 的 条 件 ,常 见 的 有“以”。
“焉”,哪 里 。“焉 置”即“安 放 在 哪 里”。
例 3:余 之 游 将 自 此 始 ,恶 能 无 纪 ? (《满 井 游 记》)
“恶”,怎 么 ,表 示 反 问 语 气 。
(二) 介词
文言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 名 词 性 词 组 介 绍 给 动 词、形 容 词,
以表示与之有关 的 处 所、时 间、方 式、原 因、对 象 等 的 词。 介 词 不
例 2:今 人 有 大 功 而 击 之 ,不 义 也 。(《鸿 门 宴》)
“人”字 旁 称“人 家”。
(
5)“尊 称”与“谦 称”代 词
尊称 ,即 对 人 的 礼 貌 称 呼 ,有“君”“公”“卿”“足 下”“阁 下”等 ,有
“您”“您 老 人 家”“他 老 人 家”之 意 。
例 1:以 君 之 力 ,曾 不 能 损 魁 父 之 丘 ,如 太 行 、王 屋 何 ? (《愚 公
“你 的”“你 们”“你 们 的”。
例 1:尔 安 敢 轻 吾 射 ! (《卖 油 翁》)
“尔”字 用 于 句 首 ,用 来 称 代 卖 油 老 人 ,译 为“你”,作 主 语 。
例 2:子 何 恃 而 往 ? (《为 学》)
“子”是 第 二 人 称 代 词 ,译 作“你”,指 代 穷 和 尚 ,作 主 语 。
“乃”是 代 词 ,译 为“你 的”。
44
例 6:而 翁 归 ,自 与 汝 复 算 耳 。《促 织》

初中生必收藏: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初中生必收藏: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初中⽣必收藏:18个常见⽂⾔虚词⽤法归类昨天在头条上发布了我这么多年以来整理的⽂⾔⽂虚词⽤法归类,很多⼈在私信我有没有虚词。

现经过整理,把初中阶段最常见的⽂⾔虚词和⽤法归类发出来,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提升有所帮助。

⼀、⽽1.连词。

(1)表并列:⼀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例①:蟹六跪⽽⼆螯。

例②:北救赵⽽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且”。

例:君⼦博学⽽⽇参省乎⼰。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①:余⽅⼼动欲还,⽽⼤声发于⽔上。

例②:图穷⽽⼔⾸见(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有意,瞻予马⾸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①:吾尝终⽇⽽思矣。

例②:吾恂恂⽽起。

例③徐⽽察之(7)表因果:可译为“因⽽”。

例:诸⼈徒见操书⾔⽔步⼋⼗万⽽各慑恐。

2.代词。

只⽤作第⼆⼈称,⼀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①:⽽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侍母。

例②:⽽翁归,⾃与汝复算尔。

3.⾳节助词。

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虚词”。

如:“⽽已”,放在句末,表⽰限⽌的语⽓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①:⼀⼈、⼀桌、⼀椅、⼀扇、⼀抚尺⽽已。

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已。

“已⽽”、“俄⽽”⼀般⽤来表⽰时间不久。

⼆、何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常有语⽓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何者?严⼤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例①:豫州今欲何⾄? 例②:⼤王来何操?(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①:然则何时⽽乐耶? 例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猿哀鸣。

2.副词。

(1)⽤在句⾸或动词前,常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虚词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象声词。

虚词[解释]:一般不单独作短语或句子成分,而只同短语或句子的语法结构密切相关的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

如介词、连词、助词等实词[解释]:能单独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独立成句,表示人或事物及其动作、变化、性状等实在意义的词。

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我们中学阶段不作深入研究,作者就此简单的讲一下比较常见的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的顺口溜:之乎者也若,夫且何吁哉,耶(邪)所矣焉耳欤,其诸而乃然。

这里就重点的文言虚词讲一下:1、之:代词:我见相如,必辱之(代“相如”)《廉颇蔺相入列传》;助词: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耳矣!《三国志》,宋和罪之有?《墨子》;连词:皇父之二子四焉。

《左传》这里之的用法同“和”。

2、乎:主要表疑问:子见夫子乎?《论语》,游于是乎始。

《始得西山宴游记》3、者:······的人:前者呼,后者应〈醉翁亭记〉;代词:者边走,那边走〈醉妆词〉4、也:判断句式的代表语,用于句末:廉颇,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提顿语气: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5、若:你:若毒之乎?《补蛇者说》翻译:你怨恨它(代指补蛇的差事)吗?;连词,如果:若潜师以来,国可得矣。

《左传》6、焉: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

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

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

例:肉食在者谋之。

(《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4、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陋室铭》)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

(《为学》)(注:此处作实词)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狼》)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

(《曹刿论战》)④译为:根据,按。

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⑤译为:因为。

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②也可译为:以致。

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

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例: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

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④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

例:既而儿醒,大啼。

(《口技》)于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

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

例: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2、表示时间,译为:到。

例:积于今,六十岁矣。

(《捕蛇者说》)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4、表示被动,译为:被。

例:则人之食于虎也。

(《说虎》)5、表示比较,译为:比。

例: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其1、作人称代词,代人,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

译为:他,他们。

例:百姓多闻其贤。

(《陈涉世家》)2、作人称代词,代人,作定语。

译为:他的,他们的。

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3、作人称代词,代物,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

译为:它,它们。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4、作人称代词,代物,作定语。

译为:它的,它们的。

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5、作指示代词,近指。

译为:这(种)。

例:专其利三世也。

(《捕蛇者说》)6、作指示代词,近指。

译为:其中。

例:其一犬坐于前。

(《狼》)7、作指示代词,远指。

译为:那。

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8、作副词,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

译为:恐怕,大概,难道。

例:其真无马邪。

(《马说》)文言虚词复习【课标要求】①、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②、背诵优秀诗文80篇。

【知识概要】①、字词:掌握常用的文言虚词、实词、古今异义,识别通假字;②、句式:把省略句中省略的词语补充起来,把颠倒的词序转换过来;③、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文章中心。

④、从文体特点上辨别不同类型(记叙类、非记叙类)的文言文,进行分析、整体感知。

一、“以”的用法.A、作介词。

可译为“把”、“被”、“对”、“用”、“将”、“凭”、“因为”、“根据”、“按照”等。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山之一毛⑵不以物喜⑶何以战B、作连词。

可译为“和”、“又”、“而”、“以致”、“以便”等,也可以不译。

(1)以塞忠谏之路也。

(2)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C、作动词。

一般译成“认为”、“以为”。

⑴皆以美于徐公(2)我以日中时去人近练习:⑴以伤先帝之明。

⑵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⑷悉以咨之⑸属予作文以记之。

二、“之”的用法A、作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

操蛇之神闻之。

B、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C、作结构助词,使宾语前置。

何陋之有?D、作动词。

相当于“到”,“往……去”。

⑴辍耕之垄上。

(2)送鲍浩然之浙东E、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公将鼓之。

练习: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丛祠中。

⑵恢弘志士之气。

⑶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⑷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⑸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三、“而”的用法:A、表示并列关系。

中峨冠而多髯者B、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或“然后”。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C、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等。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D、表示修饰关系。

相当于“地”“着”。

笑而止之练习: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⑵长跪而谢之⑶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任重而道远四、“为”字的用法1、wèi介词,可以译成“被、替、给”等不足为外人道也2、wéi(1)判断动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一般动词:为坛而盟为人五3、名词或异二者之为练习: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为人谋不忠乎?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4、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五、“然”字的用法1、代词、译作“这样”“如此”父利其然也。

2、连词,放句首,表转折关系。

然足下卜之鬼乎?3、助词,分两种情况:(1)用在形容词末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秦王怫然怒。

(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等连用,构成“如……然”“若……“可译作“……的样子”“像……似的”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5、动词,可译作“对的”“正确的”“是对的”吴广以为然。

练习:1、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2、谓为信然。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六、“焉”的用法:A、作兼词,相当于“于之”。

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作疑问代词,哪里。

⑴且焉置土石。

C、作语气助词。

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七、“于”的用法1、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相当于“在”、“到”。

2、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给”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比较,可译为“比”、“胜过”为一、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

如: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éi,被。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wèi“向”“对”)③为楚造云梯之械。

(wèi,“给”)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wèi,“当”)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èi,因为,由于)二、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当作”、“成为”,“雕刻”,“是”等。

如: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是)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当,成为)③为宫室、器皿。

(雕刻)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有)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三、特殊用法: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于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灵活地译为“在”、“向”、“到”、“从”、“跟”、“对”、“给”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