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例3.3统计学实验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统计学实验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统计学实验教育统计学实验作为教育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来探索教育领域中的统计原理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教育统计学实验的目的、内容、设计和实施,帮助读者了解该实验的重要性和实施细节。
一、实验目的教育统计学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为其未来从事教育研究和决策提供必要的技能和知识支持。
通过实验,学生将学习如何应用统计方法来分析和解释教育数据,从而为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内容1. 数据采集: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数据采集,包括明确研究目标、设计问卷或观察表、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等。
他们需要掌握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技巧,确保采集到的数据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
2. 数据处理:学生将学习如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清洗和编码。
他们需要掌握数据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如Excel或SPSS,以及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如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3. 数据分析: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统计方法来分析教育数据。
他们需要了解不同统计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解读和解释分析结果。
通过数据分析,学生可以揭示教育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参考意见。
4. 实验报告:学生需要撰写实验报告,详细描述实验的目的、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过程,以及结果和结论。
报告要求清晰明确,逻辑严谨,语言简洁准确。
同时,学生还需要展示数据表格、图表或图像等,以直观地呈现实验结果。
三、实验设计1. 实验组织:教育统计学实验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两个阶段。
在理论教学阶段,教师将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讲授数据采集和分析的基本技巧。
在实践操作阶段,学生将分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由3-5人组成。
2. 实验材料:学生需要准备一台计算机和统计软件,如Excel或SPSS。
此外,他们还需要访问教育数据资源,如学校教育统计报表、教育调查问卷等。
3. 实验时间:根据实验内容的复杂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安排适当的实验时间。
统计学中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统计学中的实验设计与分析在统计学中,实验设计与分析是一门关键的学科,它涉及了统计原理和方法在研究领域的应用。
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和有效的数据分析,研究者能够得出可靠的结论并做出科学的决策。
本文将介绍统计学中的实验设计与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1.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实验设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它的目的是通过操纵自变量来观察因果关系。
在进行实验设计时,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需要遵循:1.1 随机化:实验中应该随机分配参与者或实验对象到不同的处理组,以消除可能的混淆因素。
1.2 控制:在实验设计中,控制处理组数量以及实验条件对结果的影响,以确保所观察到的效果是由自变量产生的。
1.3 重复:为了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实验需要进行多次重复,以便得出更加稳定和一致的结论。
2. 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法2.1 完全随机设计(Completely Randomized Design,CRD)完全随机设计是实验设计中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处理组中。
这种设计常用于只有一个自变量的实验,可以帮助研究者评估不同处理对结果的影响。
2.2 因子设计(Factorial Design)因子设计是一种常用的多因素实验设计方法,它能够同时考虑多个自变量对结果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自变量进行组合,可以全面地揭示各个自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3 随机区组设计(Randomized Block Design,RBD)随机区组设计常用于实验中存在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将参与者或实验对象按照某种特征进行分组,然后将不同处理随机地分配到不同的组中。
这种设计方法可以减少个体差异对结果的干扰,并增加实验的灵敏度。
3. 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在实验完成后,研究者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数据分析,以获得有意义的结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验结果分析方法:3.1 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是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描述的方法,包括均值、标准差、频率分布等指标。
研究生统计学实验教案
研究生统计学实验教案
1. 引言
在研究生阶段,统计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和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教案旨在提供一套完整的研究生统计学实验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掌握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并通过实践项目来应用所学内容。
2. 教学目标
本教案的主要目标是帮助研究生掌握以下技能和知识: - 理解和应用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掌握常见的统计软件工具使用; - 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清洗; - 进行基本的数据分析和推断统计; - 学会解读和呈现统计分析结果。
3. 教学内容
3.1 统计学基础知识
包括: - 概率与随机变量 -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 方差分析 - 回归分析
3.2 统计软件工具
介绍常见的统计软件工具,如: - R语言 - SPSS
3.3 数据收集与清洗
教授数据收集的基本原则,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数据收集。
同时,也介绍如何进行数据清洗和预处理。
3.4 数据分析与解释
教授基本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如: - 描述统计 - 相关分析 - t检验和方差分析 - 线性回归
3.5 实践项目
组织学生参与真实或模拟的统计实践项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并撰写相关报告。
4. 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教学方法可以采取讲授、案例讨论、实验操作等多种形式,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
同时,还可以通过作业、小组项目和考试来对学生进行评估。
5. 总结
研究生统计学实验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统计学基本概念与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通过这套教案的实施,研究生们将获得扎实的数据分析能力及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方式。
统计学实验报告
统计学实验报告姓名:田媛学号:20092771 班级:营销0901 成绩:一、实验步骤总结:成绩:实验一:数据的搜集与整理1.数据收集:(1)间接数据的搜集。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进入网站查询数据,另一种是使用百度等搜索引擎。
(2)直接数据的搜集。
直接统计数据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一是统计调查或观察,二是实验。
统计调查是取得社会经济数据的最主要来源,它主要包括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等调查方式。
2.数据的录入:数据的录入是将搜集到的数据直接输入到数据库文件中。
数据录入既要讲究效率,又要保证质量。
3.数据文件的导入:Excel数据文件的导入是将别的软件形成的数据或数据库文件,转换到Excel工作表中。
导入的方法有二,一是使用“文件-打开”菜单,二是使用“数据-导入外部数据-导入数据”菜单,两者都是打开导入向导,按向导一步步完成对数据文件的导入。
4.数据的筛选:数据的筛选是从大数据表单中选出分析所要用的数据。
Excel中提供了两种数据的筛选操作,即“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
5.数据的排序:Excel的排序功能主要靠“升序排列”(“降序排列”)工具按钮和“数据-排序”菜单实现。
在选中需排序区域数据后,点击“升序排列“(“降序排列”)工具按钮,数据将按升序(或降序)快速排列。
6.数据文件的保存:保存经过初步处理的Excel数据文件。
可以使用“保存”工具按钮,或者“文件-保存”菜单,还可以使用“文件-另存为”菜单。
实验二:描述数据的图标方法1.频数频率表:(一)Frequency函数使用方法举例:假设工作表里列出了考试成绩。
这些成绩为79、85、78、85、83、81、95、88 和97,并分别输入到单元格A1:A9。
这一列考试成绩就是data_array。
Bins_array 是另一列用来对考试成绩分组的区间值。
在本例中,bins_array 是指C4:C6 单元格,分别含有值70、79 和89。
统计学实验报告格式及范例
人数 考试成绩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甲班 3 6 18 9 4 乙班 6 15 9 8 2
(1) 根据上面的数据,画出两个班考试成绩的环形图,比较它们的构成、 (2) 画出雷达图,比较两个班考试成绩的分布是否相似、 【实验步骤】1、点击“插入” 。选择图表,在图表选项中选择环形图,点击下一步,选择数据区域,再 选下一步,在数据标志中勾选值和百分比,单击完成。 2,、点击“插入” 。选择图表,在图表选项中选择雷达图,点击下一步,选择数据区域,再选下一步, , 单击完成。
【结果分析】从雷达图可以看出,乙班的成绩为优秀的人数高于甲班,说明乙班的成绩好于甲班。从雷 达图的形状看,两个班考试成绩的分布没有相似之处。
【实验小结】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统计数据,研究统计方式方法论的学科,它与实践是紧密结 合的。 在几次的统计学实验学习中,通过实验操作可使我们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习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 方法,并能进一步熟悉和掌握 EXCEL 的操作方法,培养我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提高我 们的综合素质。下面是我这几次实验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实验过程中,首先就是对统计数据的输入与分析了。按 Excel 对输入数据的要求将数据正确输入的过程
操作过程,能对统计软件输出结果进行分析。 操作过程,能对统计软件输出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软件】 EXCEL
【实验要求】 要求熟练掌握 EXCEL 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学会利用 EXCEL 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实验内容】 例 7-1 一家超市连锁店进行了一项研究,想确定超市所在的位置和竞争者数量对销售额是 否有显著影响,将超市位置按商业区、居民小区和写字楼分成 3 类,并在不同位置分别随机抽取 3 家超 市,竞争者数量按 0 个、1 个、2 个和 3 个及以上四类,获得的销售数据如表
实验数据分析报告
实验数据分析报告1. 引言本实验旨在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其中的相关性和趋势。
数据来源包括实地观察、实验测量以及调查问卷。
通过对数据的仔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并提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2. 数据收集2.1 实地观察在实地观察中,我们记录了多个观测点的环境状况和相关变量。
例如,在森林生态系统观测中,我们收集到了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
同时,我们还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评估,并记录了物种数量和分布情况。
2.2 实验测量在实验中,我们进行了多次测量,并记录了相应的数据。
以水稻生长实验为例,我们测量了不同施肥量下水稻的生长情况,包括株高、叶片面积和产量等指标。
这些数据对于评估施肥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3 调查问卷为了更好地了解受试对象的意见和反馈,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并收集了大量的数据。
调查问卷覆盖范围广泛,包括对产品满意度、服务质量以及用户需求的调查。
通过统计和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洞察市场需求和用户偏好。
3. 数据分析3.1 描述统计学分析描述统计学是对数据进行基本总结和描述的方法。
通过计算平均值、标准差、中位数等指标,我们可以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此外,通过制作直方图、散点图等图表,我们可以直观地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和异常值。
3.2 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用于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计算相关系数,我们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强度和方向。
如果相关系数为正,表明两个变量呈正相关;如果相关系数为负,则表明两个变量呈负相关。
相关性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解释实验结果。
3.3 趋势分析趋势分析可用于研究变量随时间发生的演变趋势。
通过绘制折线图或曲线图,我们可以观察到数据是否呈现出逐渐增加或逐渐减少的趋势。
趋势分析对于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4. 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详细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4.1 结论一根据我们的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结论一……4.2 结论二进一步分析表明……4.3 建议一基于我们的发现,我们建议……4.4 建议二此外,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我们还建议……5. 总结本报告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解释,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探讨。
电疗联合生物反馈法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恢复的疗效观察
电疗联合生物反馈法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恢复的疗效观察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摘要: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妇科问题,给女性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本研究旨在观察电疗联合生物反馈法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疗效,并进行临床观察和数据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电疗联合生物反馈法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盆底肌肉力量和控制能力,改善盆底功能障碍的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电疗;生物反馈法;疗效观察2.材料与方法2.1 研究对象选取了100名患有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25-40岁之间,均为产后1年内有盆底功能障碍症状的患者。
排除了有盆腔炎症、泌尿系统感染等影响盆底功能的因素的患者。
2.2 治疗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接受电疗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另一组接受常规治疗。
电疗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组接受电疗和生物反馈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包括盆底肌电刺激治疗、生物反馈训练等;常规治疗组接受常规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
2.3 观察指标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盆底功能障碍的评估,包括盆底肌肌力测定、盆底肌收缩能力测试、尿失禁程度评估等指标。
3.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电疗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组的患者的盆底肌肌力和收缩能力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尿失禁程度也有明显改善。
在6个月的随访中,电疗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组的患者的盆底功能障碍症状有显著缓解,生活质量也有明显提高,而常规治疗组的患者疗效明显不如电疗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组。
4.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电疗联合生物反馈法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电疗能够通过电刺激促进盆底肌的收缩和舒张,增强肌肉力量;生物反馈训练则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掌握盆底肌的控制能力,改善尿失禁症状。
两种疗法相结合,能够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应用统计学》课程实验报告
20 - 20 学年第学期《应用统计学》课程上机报告班级:学号:姓名:授课教师:实验学时: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上机操作一:数据的图表展示和概括性度量(4学时)一、上机目的、要求:熟练掌握EXCEL在数据处理中的基本操作,运用EXCEL进行数据分组、绘出相应的图表,计算各种描述统计量,说明分布特征。
输出结果打印附后二、上机内容(本次上机以统计学教材P66-72和P94-98的习题为例):1.以P40 例3.2的数据绘制透视表。
2.将P66-72——3.1、3.2、3.3、3.5、3.6、3.8、3.13、3.14按要求分组、作图。
3. 将P94-98——对4.2、4.3、4.11、4.12的数据进行运用“描述统计”输出表格,说明分布特征。
三、上机步骤:1(例3.2)2(习题3.1)3(习题3.2)4(习题3.3)5(习题3.5)(1)(2)6(习题3.6)7(习题3.8)8(习题3.13)9(习题3.14)10(习题4.2)11(习题4.3)12(习题4.11)13(习题4.12)三、上机总结(上机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心得、体会等等):上机操作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与时间序列分析(4学时)一、上机目的、要求:熟练掌握EXCEL在数据处理中的基本操作,运用EXCEL进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检验显著性水平,绘出相关图形。
输出结果打印附后。
二、上机内容(本次上机以统计学教材P259-262、P292-296、P314-319和P348-353的习题为例):1. 将P259-262——10.2、10.3、10.8、10.9、10.10、10.11、10.12按要求作图分析。
2. 将P292-296——11.1、11.5、11.6、11.7、11.8按要求作图、分析。
3. 将P314-319——12.1、12.4、12.5、12.6、12.8、12.9按要求作图分析。
4. 将P348-353——13.1、13.3、13.4、13.5、13.7按要求作图、分析。
统计学大作业调查实验报告
统计学大作业调查实验报告《统计学调查实验报告》一、引言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其通过收集、分类、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为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为了深入理解统计学的应用,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实验,并撰写本报告,以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本报告的目的是通过实际调查实验的结果,来阐述统计学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方法我们选择了一个高校的学生群体作为调查对象。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我们收集了与学生相关的各种数据,包括年龄、性别、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
为了控制变量,我们要求被调查者按照实验设计自愿参与,并确保调查过程的随机性和代表性。
三、数据分析在数据收集完成后,我们使用了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首先,我们计算了平均值、标准差和频数分布等基本统计量,并得出了数据的基本统计特征。
然后,我们使用图表展示了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年龄与性别、学习成绩与兴趣爱好等。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进一步的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首先,我们发现男女学生在兴趣爱好上存在差异:男生更倾向于体育和游戏,而女生更倾向于文学和音乐。
其次,我们发现年龄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不显著,但是性别对学习成绩有明显的差异,女生的平均分高于男生。
此外,我们还发现学习成绩与父母的教育程度和家庭背景密切相关。
这些结果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五、讨论与结论本次调查实验结果表明统计学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我们能够找出数据中隐藏的规律和关系。
这对于做出准确的决策非常重要,无论是在教育、医疗还是商业等领域。
同时,本实验还暴露了一些问题,例如个别数据的异常值和样本容量的局限性,这些都需要在未来的调查实验中加以改进。
综上所述,统计学调查实验是一项有益的实践活动。
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我们深入了解了统计学的应用和局限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更加重视统计学的知识和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和分析能力。
不同程度运动疲劳对大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探究
不同程度运动疲劳对大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探究史红颜 赵敬国1 前言在体育领域中,不管是竞技体育还是大众体育,运动性疲劳都是不可避免的生理现象。
在竞技体育中,疲劳的产生与恢复是制定下一步训练计划的决定因素;在大众体育中,运动疲劳后机体得不到足够的休息则无法持续健身,并且造成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变大。
平衡能力是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也是人体保持站姿、走路和协调地完成各个动作的基本条件。
人的任何运动几乎都是在维持身体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平衡能力强,控制动作、控制身体位置和动作的能力就越强,保持身体姿态的能力越强,还可以避免因失去平衡而造成的运动损伤的发生。
在大学生活中,如大学生在打篮球时,扣篮或者起跳投篮时,双脚落地时身体失去平衡使自身受伤,这可能与长时间的运动导致疲劳有关,再如排球起跳扣球落地的瞬间身体失去平衡或者崴脚等一些损伤,这可能是由于长时间的运动疲劳造成,通过这些现象我们认为运动疲劳引起平衡能力下降,可能是导致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研究的目的是要分析什么程度的运动疲劳对平衡能力影响波动较大,这对指导全民健身或运动训练,预防运动损伤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内容2.1 影响平衡能力的因素平衡功能是人体的一项重要功能。
并且平衡能力是人体保持站姿、走路和协调地完成各个动作的基本保障。
维持平衡的机制是非常复杂的,既包括了静态(韧带、关节面),又包括了动态的神经肌肉成分。
桂柱(2018)认为,人体处于疲劳状态下,其控制肌肉的能力便会下降。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人体处于疲劳状态下,由于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下降,则对身体的平衡能力的控制能力会下降呢?因此身体的平衡能力是维持动作不变形,以免出现错误动作或多余的动作造成一些运动伤害的因素之一。
王斌提出,在疲劳状态下,各个感觉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维持身体的静态平衡也变得困难,晃动幅度增加,稳定性降低。
那么什么程度运动疲劳对人体平衡能力影响波动最大呢?本文将会对这个问题进行试验探讨研究。
统计学实验报告范文
统计学实验报告范文标题:统计学实验报告,探究随机抽样的效果与样本容量的关系一、引言统计学是一门利用数理统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统计现象规律的学科,通过研究分布规律、抽样等统计问题,可以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与预测。
而在实际应用中,为了节约成本与时间,常常选取一部分代表性的样本进行研究,而非对整个总体进行调查。
而这种随机抽样的效果与样本容量之间的关系便是本实验的研究对象。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不同样本容量下的抽样实验,研究随机抽样对总体性质的估计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的影响,并探究样本容量对于抽样结果的影响,为合理布局样本容量提供依据。
三、实验设计与方法1.实验设计:本实验选择超市60日内销售额的总体进行研究,将使用不同大小的样本容量进行随机抽样,并对所得样本进行分析与推断,比较不同样本容量下抽样估计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2.实验方法:(1)首先,我们根据超市销售额的总体数据,构建总体模型。
(2)拟定不同大小(10、30、50、100)的样本容量,随机抽取多组样本。
(3)对每组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并计算样本的平均值、标准差等指标。
(4)计算每组样本的区间估计,并与总体参数进行比较。
(5)比较不同样本容量下的估计结果,分析样本容量对于抽样估计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对不同样本容量下的抽样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样本容量的增加能够提高抽样估计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将样本容量从10增加到30,样本均值的标准差显著减小,说明样本均值的估计结果更加准确。
当样本容量增加到50时,样本均值的估计方差更进一步减小,相较于30的样本,误差减小幅度明显。
当样本容量增加到100时,样本均值的估计方差相对稳定,进一步减小的幅度有限。
2.随着样本容量的增加,样本均值的区间估计结果更加接近总体参数真值。
在样本容量为10的情况下,样本均值的95%置信区间的宽度较大,与总体均值相差较远;样本容量增加到30时,置信区间变窄,与总体均值更加接近;随着样本容量的增加,置信区间的宽度进一步减小,样本均值与总体均值的接近程度也进一步提高。
中北大学生物统计学考题(大题)
例3.2 在4个孩子的家庭中,男孩个数服从二项
分布,问男孩平均个数为多少?方差为多少?
解:
1 n 4 2 2 1 1 n 1 4 1 2 2
2
例 3.3 给一组雌雄等量的实验动物服用一种药物,然 后对存活的动物分成5只为一组,进行抽样试验。试验 结果表明,5只均为雄性的频率为1/243,问该药物对 雌雄的致死作用是否一致?
10 - 5 P X 10 1.25 0.89435 4
15 - 5 0 - 5 P0 X 15 - 2.5 - - 1.25 4 4 0.99379- 0.10565 0.88814
例2.2 做医学研究需要购买大鼠,根据研究的不同需 要,可能购买A、B、C、D四个品系中的任何品系。实验 室需预算下一年度在购买大鼠上的开支,下表给出每一 品系50只大鼠的售价及其被利用的概率: 品系 A B C D 每50只的售价/元 500.00 750.00 875.00 100.00 被利用的概率 0.1 0.4 0.3 0.2
例1.1 试比较下列哪一个品种的穗长整齐? (1)小麦品种农大139的穗长(单位:cm)为: 9.5 10.0 10.0 9.1 9.5 9.1 9.1 7.9 10.1 9.0 8.2 9.0 8.9 8.5 8.5 8.5
(2)津丰小麦的穗长(单位:cm)为: 6.3 6.7 7.9 7.0 6.0 7.2 6.8 6.8 7.1 7.2 7.1 7.1 6.5 7.2 6.6 5.8
解:设p为处理后雄性动物存活的概率。
1 1 5 则 p 243 3
5
1 p 3
所以对雄性动物的致死率高于对雌性动物的致死率。
试验统计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 Excel 统计功能的应用一.目的1. 掌握Excel 的基本操作。
2. 掌握Excel 的各种统计函数的调用。
3. 掌握次数分布表的制作。
4. 掌握各种次数分布图的制作。
二.实验内容和步骤1. 输入数据:新建一个空白的工作薄,输入如下数据(如A1:J10所示):A B C D E F G H I J KLM 118151719161520181917=COUNT(A1:J10)100.000217181716182019171618=SUM(A1:J10)1747.000317161719181817171718=SUMSQ(A1:J10)30675.000418151618181817201918=L2^2/L130520.090517191517171716171818=AVERAGE(A1:J10)17.470617191917191718161817=L3-L4154.910717191616171717151716=VARP(A1:J10)1.549818191818191920171619=VAR(A1:J10) 1.565918171820191618191716=STDEVP(A1:J10) 1.2451015161817181717161917=STDEV(A1:J10) 1.25111<14.50CV =L10/L50.07212<15.56<15.5615.5=FREQUENCY(A1:J10,K12:K16)61316.51516.51516.5151417.53217.53217.5321518.52518.52518.5251619.51719.51719.51717>19.55>19.55518>20.502. 输入或调用统计函数:(1)选定要存放计算结果的单元格(如L1);(2)输入 =COUNT (A1:J10)后按ENTER 键,或在工具栏内依次单击:插入、函数、统计、COUNT 、确定、A1:J10 和确定,便可得到A1:J10样本容量n 的统计结果(如M1所示);(3)类似的操作(如L2:L11所示),可得到其它统计数的计算结果(如M2:M11所示); 3. 制作次数分布表:(1)在一连续的单元格内(如K12:K16)内输入各组的分界限(如15.5,16.5,…);(2)在第1组旁的单元格内(如L12)输入或调用统计函数 =FREQUENCY(A1:J10,K12:K16) (3)选定以L12开始的另一连续的单元格(如L12:L17,注意应比K12:K16多1个单元格),先按F2,然后同时按下CTRL+SHIFT+ENTER,便可得到A1:J10样本的次数统计结果(如M12:M17所示)。
统计学实验期末案例分析题
统计学课程实验
案例分析题
一只股票的风险可以用一段时间内收益率的标准差来衡量,这个风险被称为股票的总风险。
股票的总风险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构建投资组合而分散掉。
系统风险又称为市场风险,一般用股票的贝塔系数来衡量。
贝塔系数是根据简单线性回归得到的,其中,因变量是该股票的收益率,自变量是市场的收益率,市场收益率我们用上证综合指数的收益率来代表,回归方程的斜率系数即为该股票的贝塔系数。
统计学实验期末案例分析数据。
xls和统计学实验期末案例分析数据。
dta提供了上证A股过去36个月的收益率以及市场收益率数据.每人选择3只股票进行以下分析:
要求:
(1)描述统计分析:对这3只股票的收益率以及市场的收益率做描述统计分析。
并指出哪一只股票的总风险最大。
(2)时间序列分析:分别计算这3只股票过去36个月的月平均收益率(月复合增长率)。
说明哪只股票的收益率表现最好,哪只最差?
(3)假设检验:分别检验这3只股票的月收益率的均值是否显著大于0,给定置信水平为95%.
(4)相关分析:计算每只股票的收益率与市场收益率的简单线性相关系数,并说明哪只股票的收益率与市场收益率的相关系数最大?
(5)回归分析:计算每只股票的贝塔系数,并分析说明在市场上涨时,你预期哪一只股票将有最好的表现,在市场下跌时,哪一只股票表现会最差?。
家兔动脉血压调节的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家兔动脉血压调节的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家兔动脉血压调节1. 引言动脉血压是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重要参数之一。
通过调节血压,机体能够保持组织器官的灌注和供氧。
家兔是常见的实验动物之一,其血管系统结构与人类相似,因此在研究动脉血压调节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本实验旨在设计和分析家兔动脉血压调节的实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2. 实验设计2.1 实验动物选择选择健康、体型适中的雄性或雌性家兔作为实验对象,避免使用有基础疾病或特殊药物干预的动物。
2.2 分组与标准处理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包括足够数量的动物,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对照组:给予家兔普通饲料和饮水。
实验组:给予家兔高盐饮食,通过食物中的盐分摄入测定,将其浓度提高至正常饲料的2倍。
2.3 实验参数测定使用无损伤的方法测定家兔的动脉血压。
选择颈动脉或股动脉作为测量部位,用血压传感器测量并记录血压。
每只实验动物在同一时间点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实验数据。
2.4 数据记录和分析记录每只实验动物在不同时间点的动脉血压值,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使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如t检验或方差分析等。
3. 结果分析3.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动脉血压差异将实验组动脉血压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评估高盐饮食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3.2 实验组动脉血压的时间变化观察和记录实验组家兔动脉血压的变化趋势,分析高盐饮食对动脉血压的长期影响。
3.3 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使用合适的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如t检验、方差分析等,以确定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
4. 结果讨论根据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高盐饮食对家兔动脉血压的影响和调节机制。
例如,高盐饮食是否导致血压升高,是否伴随肾脏功能的变化等。
将结果与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对比,讨论其中的差异和一致性。
5. 结论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例如高盐饮食对家兔动脉血压有影响,该影响可能与盐摄入与肾脏调节失衡有关。
统计分析与实验设计教案
统计分析与实验设计教案一、引言统计分析与实验设计是数据科学领域中的核心概念和技能。
它们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广泛,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和工程等。
本教案旨在介绍统计分析与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常见方法,以及如何应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统计分析和实验设计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统计学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学习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并能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解读;4. 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统计学基础知识1.1 统计学的定义与作用1.2 数据的类型和测量尺度1.3 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的区别1.4 常见统计学概念解释:总体、样本、参数和统计量2. 数据收集与整理2.1 数据收集方法:调查、观察和实验2.2 数据整理与清洗: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的检查2.3 数据的编码和整理:使用适当的软件工具进行数据整理和管理3. 描述统计学3.1 数据可视化方法:直方图、饼图、条形图等3.2 描述统计指标:均值、中位数、众数、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和解读3.3 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箱线图、散点图、相关分析等4. 统计推断4.1 参数估计:点估计和区间估计4.2 假设检验:原假设和备择假设的设立,显著性水平和拒绝域的确定4.3 假设检验的常见方法: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5. 实验设计与分析5.1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随机性、重复性和对照组设计5.2 实验设计的常见类型:完全随机设计、区组设计和因子设计5.3 单因素实验设计与分析:方差分析方法5.4 多因素实验设计与分析:方差分析的扩展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示范:通过讲解原理和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示范;2. 实践与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设计并完成统计分析和实验设计实践任务;3. 讨论与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并分享经验;4. 报告与展示: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小测验:通过选择题、解答题等形式进行课后评估;2. 作业和实践任务: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练习和实践任务,并根据完成情况评估;3. 实验报告评估: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报告进行评估;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统计分析和实验设计的掌握程度。
统计学例题作业
第三章习题3.2:
100个小区水稻产量的资料如下(小区面积1m2,单位10g)
37
36
39
36
34
35
33
31
38
34
46
35
39
33
41
33
32
34
41
32
38
38
42
33
39
39
30
38
39
33
38
34
33
35
41
31
34
35
39
30
39
35
36
34
36
35
37
-0.91181
峰度
-0.30538
偏度
6.17E-17
偏度
0.318217
区域
4
区域
11
最小值
18
最小值
15
最大值
22
最大值
26
求和
200
求和
200
观测数
10
观测数
10
变异系数
0.06236
变异系数
0.16997
水稻F2代米粒性状分离数据分析表
平均
34.85
标准误差
0.322357
中位数
35
众数
35
从上折线表可以看出100个小区水稻产量呈正态分布由此可看出水稻产量是比较稳定的806040200水稻f2代米粒性状分离条形图100120红米非糯红米糯稻白米非糯白米糯稻系列1水稻f2代米粒性状5421178红米非糯红米糯稻白米非糯白米糯稻100个小区水稻产量次数分布折线图05101520253035404524
统计学例题
、7.7 某大学为理解学生每天上网旳时间,在全校7 500名学生中采用反复抽样措施随机抽取36人,调查他们每天上网旳时间,得到下面旳数据(单位:小时):求该校大学生平均上网时间旳置信区间,置信水平分别为90%,95%和99%。
解:(1)样本均值x=3.32,样本原则差s=1.61;(2)抽样平均误差:反复抽样:σ≈.61/6=0.268不反复抽样:σ=x≈8=0.267(3)置信水平下旳概率度:1α-=0.9,t=2zα=0.05z=1.6451α-=0.95,t=2zα=0.025z=1.961α-=0.99,t=2zα=0.005z=2.576(4)边际误差(极限误差): x x x t z ασσ∆=⋅=⋅1α-=0.9,2x x x t z ασσ∆=⋅=⋅=0.05x z σ⋅反复抽样:2x x z ασ∆=⋅=0.05x z σ⋅=1.645×0.268=0.441 不反复抽样:2x x z ασ∆=⋅=0.05x z σ⋅=1.645×0.267=0.4391α-=0.95,2x x x t z ασσ∆=⋅=⋅=0.025x z σ⋅反复抽样:2x x z ασ∆=⋅=0.025x z σ⋅=1.96×0.268=0.525 不反复抽样:2x x z ασ∆=⋅=0.025x z σ⋅=1.96×0.267=0.5231α-=0.99,x x x t z ασσ∆=⋅=⋅=0.005x z σ⋅反复抽样:2x x z ασ∆=⋅=0.005x z σ⋅=2.576×0.268=0.69不反复抽样:x x z ασ∆=⋅=0.005x z σ⋅=2.576×0.267=0.688(5)置信区间:(),x x x x -∆+∆1α-=0.9,反复抽样:(),x x x x -∆+∆=()3.320.441,3.320.441-+=(2.88,3.76)不反复抽样:(),x x x x -∆+∆=()3.320.439,3.320.439-+=(2.88,3.76)1α-=0.95,反复抽样:(),x x x x -∆+∆=()3.320.525,3.320.525-+=(2.79,3.85)不反复抽样:(),x x x x -∆+∆=()3.320.441,3.320.441-+=(2.80,3.84)1α-=0.99,反复抽样:(),x x x x -∆+∆=()3.320.69,3.320.69-+=(2.63,4.01)不反复抽样:(),x x x x -∆+∆=()3.320.688,3.320.688-+=(2.63,4.01)7.9 某居民社区为研究职工上班从家里到单位旳距离,抽取了由16个人构成旳一种随机样本,他们到单位旳距离(单位:km)分别是:10 3 14 8 6 9 12 11 7 5 10 15 9 16 13 2假定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求职工上班从家里到单位平均距离旳95%旳置信区间。
关于探究不同运动量对人体体温的影响及人体体温在一天内的大致变化趋势的研究
30s
60s
90s
30s
60s
90s
30s
60s
90s
30s
60s
90s
30s
60s
90s
30s
60s
90s
经过方案一的第一次实际测量后,修改了原有的测量方案的不当之处,经讨论后决定改用 方案二。如图所示,一轮进行三天实验,共计九天。第一天 A 组 30s,B 组 30s,C 组 30s,第二天 A 组 60sB 组 60s,C 组 60s,第三天 A 组 90s,B 组 90s,C 组 90s。使 用红外线体温计测量体温,测量时间为 0.2s。 改用红外体温计测量依据方案二测量了一天数据后,测试者的体温波动不明显,且大部分 受测者运动后出现体温下降的趋势,且不同人、不同运动时长温度波动情况不同,部分受 试者跳绳 90s 后体温比 30s 时回升更多,我们提出了新的猜想:体温降低的原因是体表 出汗,且汗液蒸发吸热 1.仅用运动时长表示运动量是不准确的,在相同时间内,人与人的 运动强度不同导致总运动量不同, 导致排汗量不同 2.排汗量
目录
关于探究不同运动量对人体体温的影响及人体体温在一天内的大致变化趋势的研究 ........... 2 1 摘要 .............................................................................................................................................. 2 1.1 中文版摘要........................................................................................................................ 2 1.2 Abstract ............................................................................................................................... 2 2 绪论 .............................................................................................................................................. 4 2.1 研究背景............................................................................................................................ 4 2.2 研究意义............................................................................................................................ 5 3 实验设计....................................................................................................................................... 5 3.1 实验材料............................................................................................................................ 5 3.2 实验方法............................................................................................................................ 5 3.3 统计学方法........................................................................................................................ 7 4 结果 .............................................................................................................................................. 7 4.1 不同运动量对人体体温的影响 ........................................................................................ 7 4.2 人体体温在一天内的大致变化趋势 ................................................................................ 7 5 讨论 .............................................................................................................................................. 8 5.1 关于运动量因素的讨论 .................................................................................................... 8 5.2 关于一天内体温大致变化趋势的讨论 ............................................................................ 8 6 参考文献.......................................................................................................................................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