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教本科--教育心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 5、学习: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 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通过学习个体行为或能力发 生相对持久的变化。P59
❖ 6、社会性:社会性是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的社 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掌握基本生产、生活知识和 技能,遵从社会规范,成为社会人的过程。P39
❖ 7、意义学习: P72
❖ 8、陈述性知识: P84
感、理智感、意志感和美感。
❖ 3、简述小学期间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 P43 答:同伴交往是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
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的一个独特的社会化 方式。同伴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与同伴交往的 时间更多,交往的形式更为复杂;在同伴交往中传 递信息的技能增强,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 机和目的,能更好地对他人进行反馈。其同伴间的 交流更加有效;他们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 己对他人采取的行动;更善于协调与他其他儿童的 交往活动;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 4、小学生学习的类型有哪些?P63 ❖ 5、简述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P86
2、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 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 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3、头脑风暴法:是奥斯本提出的培养创造性的一种重要方法。 其基本作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 答案,不必考虑该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一直到所 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为止。
C.认知风格差异。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 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认知特点和不同的学习特点 要求不同的教学方式与之相适应。比如,教师有必要在帮 助冲动型学生在发挥优势的同时,提高学习和解决问题的 精确性。
(2)人格差异。A.气质差异。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特 点,对于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健康成长, 具有重要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气质类型之间没有 好坏之分。气质不能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无论哪一 种气质类型的学生都有可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成为学校 中的优秀学生。但是,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达到同一成就 水平所走的道路有可能不同;他们适应学校生活环境的方 式也可能不同。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教师一是要尊重学 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按照自己方式发展进步。二是采用个 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宜的教育教 学方式。B.性格差异。儿童的性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后 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和训练对儿童性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小学时期,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切 实承担起塑造儿童良好性格的任务。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全
心理学形成性查核册答案[1 —4 全]心理学形成性查核答案一1.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拥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2.认知: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
3.察见解: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面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察看,从中发现学年里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实验法:是指创建并控制必定的条件,并对其惹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依据实验情境的不一样,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5.意识: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
6.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必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7.催眠:是由催眠师引诱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近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然状态。
8.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面世界的最先阶段。
外面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脑筋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从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就是感觉。
9.知觉:人们经过感官获取挖补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脑筋的剖析与解说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
10.绝对阈限:刚才能惹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1.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人类的差异阈限,并提出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自然定律” - 韦伯定律,该定律的中心看法是:惹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12.似动:是指在必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许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引发运动、自主运动。
13.三色论:三色论认为,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和蓝这三种不一样波长的光敏感。
当它们遇到不一样波长的光刺激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一样的颜色感觉。
14.对峙过程理论:对峙过程理论认为,颜色视觉产生于三个基本的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对峙的成分,分别是红 - 绿,蓝 - 黄和黑 - 白。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电大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观察法: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的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3.认知风格: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4.意义记忆:是在对事物的意义和逻辑关系理解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的记忆,它是一种更有效的记忆方式。
5.学习: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通过学习个体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
6、社会性:社会性是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掌握基本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遵从社会规,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7、意义学习:是指在新的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知识结构中的知识之间建立一种实质性的联系,即在新知识的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建立合乎逻辑的有意义的联系。
8、述性知识:主要是指作为言语信息的知识,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9、原理学习:学生能够用言语清楚地说明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能够举出反映原理的例子,并不能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的原理。
原理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能够在体现原理的不同情镜中适当地应用原理。
10.迁移:学习的迁移就是指在一种情境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
1.简述行动研究的特点。
答:(1)实践性与参与性相结合。
研究的全过程始终是对行动的诊断和干预,研究者和教师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实施新方案。
(2)合作性和参透性相结合。
在典型的行动研究中,研究成员由专家、研究成员、教师、行政领导人员等联合构成。
他们之间相互作用,发挥各自的优势,组成整体化智囊团。
(3)可变性与适应性与即时反馈性相结合。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全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1—4全]心理学形成性考核答案一1.个体心理: 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 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2.认知: 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
3.观察法: 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 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 从中发现年里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实验法: 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 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 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5.意识: 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
6.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7.催眠: 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8.感觉: 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
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 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 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 就是感觉。
9.知觉: 人们经过感官获得挖补世界的信息, 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 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这就是知觉。
10.绝对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1.韦伯定律: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人类的差别阈限, 并提出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该定律的核心观点是: 引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12.似动: 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 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 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 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似动的主要形式有: 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
13.三色论: 三色论认为, 有三类视锥细胞, 分别对红、绿和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敏感。
当它们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 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
14.对立过程理论: 对立过程理论认为, 颜色视觉产生于三个基本的系统, 每个系统包含两种对立的成分, 分别是红-绿,蓝-黄和黑-白。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第一次作业一、名词解释1.P16 2.p18 3.P48 4.P34 5.P59 6.39 7.P72 8.P84 9.P9510.P100二、简答题(一)简述行动研究的特点。
1.考核知识点: 行动研究的特点。
2.答题要点:行动研究的特点是:(1) 实践性与参与性相结合;(2) 合作性与渗透性相结合;(3) 持续评价性与即时反馈性相结合。
(4) 可变性与适应性相结合。
(二)简述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考核知识点: 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2.答题要点: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及相应行为的反应,它们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
情绪和情感是个体适应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它们会随着个体的成长而不断发展。
小学阶段,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2)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的拓展,小学生的社会性需要越来越丰富,这促进了高级情感的发展。
儿童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意志感和美感。
(三) 简述小学期间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
1.考核知识点: 小学期间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
2.答题要点:小学时期是开始形成同伴团体的时期。
这时的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在团体活动中,儿童学习处理各种关系中的社会问题,学会按照同伴团体的标准建立合适的反应模式来组织自己的行为,社会交往技能进一步扩展和提高;同伴团体还可以为儿童提供形成和评价自我概念的机会,同伴的拒绝与接受反应使儿童对自己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3.注意:同伴团体是小学儿童社会性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小学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教师不仅要了解小学时期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还要了解同伴团体的特点。
(四)小学生学习的类型有哪些? P63(五)简述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国家开放大学《教师心理专题》形成性作业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教师心理专题》形成性作业参考答案第一次形成性考核任务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20分)1.归因——是指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的过程。
当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会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一般说来,人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2.社会比较——指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
3.表现目标——是教学目标设置的表述中的一种,这种目标设置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所应达到的最后结果,适用于检测缓慢变化的行为或情感,如元认知能力,对学习的兴趣。
4.适应性专长——是一种要求不断进化,扩充深度和广度的知识系统。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自我概念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参考答案:(1)际的自我概念;(2)理想的自我概念;(3)会的自我概念;(4)理想的社会自我概念;(5)期待的自我概念。
2.教师的常见角色有哪些?参考答案:(1)学习的指导者;(2)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3)行为规范的示范者;(4)心理保健者;(5)教育科研人员。
3.哪些因素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参考答案: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包括:(1)个体已有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成功的经验往往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多次失败的经验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2)榜样的力量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对自我效能感也有重要的作用;(3)言语说明他人的建议、劝告、解释和激励等也可能改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
(4)情绪唤醒正性情绪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负性情绪则会减弱自我效能感。
4.创新思维有哪些特点?参考答案:(1)联想性;(2)求异性;(3)发散性;(4)逆向性;(5)综合性。
三、学习记录(30分)请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并画出教材第一章第三节第二个要点部分的内容,即围绕“改善自我认知,积极悦纳自我”这一主题,可以从哪些方面采取什么措施?四、教学反思日记(30分)请认真阅读教材第1章、第2章中有关教学反思的内容,撰写一份针对个人专业能力发展的教学反思日记(500字左右)。
最新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PPT课件
现出年龄阶段特点。 ①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从直接向长远发展。 ②小学生形成初步的学习态度。 ③学习的思维活动水平从直观向抽象发展。
▪ 3、试论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的教学原 则。 P105--106 答:为了将"为迁移而教"的思想渗透到教 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应该遵循以下 几条原则: (1)制定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 (2) 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循序渐进 (3) 把握每一阶段学习的迁移价值 (4) 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5) 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6) 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 三、论述:
▪ 1、根据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简述“因材施教”的必要 性。 P45
▪
答:了解与鉴别个体差异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前提。
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
(1)认知差异。包括:
A.一般认知能力差异。对于早聪早慧的学生教师要帮
助他们拓展自己、完善个性。对于晚熟的学生,教师要给以 扶持和鼓励,防止一个未来的巨匠埋没在不适当教育氛围中。 组成智力的认知成分一般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这些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了智力结 构上的差异。学生智力结构上的差异随时会在学习中表现出 来,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这些差异,就能够找到适应个别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考核答案
一、名词解释1.观察法: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2.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的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3.认知风格: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4.意义记忆:意义记忆是充分了解记忆内容的含义情况下进行的一种记忆活动。
5.学习: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通过学习个体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
6、社会性:社会性是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掌握基本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遵从社会规范,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1、创造性:是人的一种心理素质,是创造型人才的关键特征。
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过程二、简答题(一)简述行动研究的特点。
1.考核知识点: 行动研究的特点。
2.答题要点:行动研究的特点是:(1) 实践性与参与性相结合;(2) 合作性与渗透性相结合;(3) 持续评价性与即时反馈性相结合。
(4) 可变性与适应性相结合。
(二)简述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考核知识点: 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2.答题要点: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及相应行为的反应,它们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
情绪和情感是个体适应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它们会随着个体的成长而不断发展。
小学阶段,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2)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的拓展,小学生的社会性需要越来越丰富,这促进了高级情感的发展。
儿童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意志感和美感。
2021年教育心理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册
《教育心理专题》形成性考评作业参考答案册第1次作业一、名词解释:1、基因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2、遗传不仅造成亲子相同性, 或者说造成亲子间和家族组员间生物性状相同性,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这表明大家看到了遗传造成相同性。
而且也造成相异性。
3、环境指能引发个体反应外部刺激之总称。
4、认知是心理学术语, 指就是我们日常说“认识”。
5、图式指本身有结构, 又用于组织其她不一样对象动作。
6、平衡概念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 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 二是大部分适应既包含同化又包含顺应。
7、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水平与她(她)经过成人或老师点拨而能达成水平之间区域。
8、依恋在心理学上能够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心理安全而靠近呵护人。
9、儿童社会化是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一般方法行为, 就是要求儿童伴随年纪增加而越来越像她(她)所在那个文化里成人那样行为。
二、简答题:1、按显性基因效应, 经过实例也能够说明遗传也造成同胞之间相异性。
比如父母都不近视, 却都带有决定近视隐性基因, 于是在前后生育两名孩子时, 父母一方这个隐性基因若与另一方等位显性基因相组合, 那就生育出遗传上不近视儿女, 若与另一方等位隐性基因相组合, 那就生育出遗传上近视儿女。
这么就出现了遗传造成弟兄姐妹间差异。
2、布鲁纳相关“学科基础结构”思想布鲁纳“学科基础结构”是指学科基础概念、基础原理及其基础规律。
布鲁纳认为学生了解了学科基础结构, 就更善于进行探索了, 而只有在探索性学习中, 才能更真切地体味到学科基础结构好处。
所以布鲁纳很主张经过探索性学习来发展学生认知能力。
不过学科基础结构又是学生不轻易掌握。
为了处理这个难点, 布鲁纳提出了“螺旋式课程”设计思想。
3、维果茨基相关“内化”思想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儿童认知发展关键,她儿童认知发展观能够公式化地归结为是不停地“由外向内”转化过程, 也就是“内化”。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组成智力的认知成分一般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这些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了智力结
构上的差异。学生智力结构上的差异随时会在学习中表现出
来,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这些差异,就能够找到适应个别差
异的教育教学方法。
B.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基
础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不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可以弥
感、理智感、意志感和美感。
❖ 3、简述小学期间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 P43 答:同伴交往是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
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的一个独特的社会化 方式。同伴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与同伴交往的 时间更多,交往的形式更为复杂;在同伴交往中传 递信息的技能增强,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 机和目的,能更好地对他人进行反馈。其同伴间的 交流更加有效;他们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 己对他人采取的行动;更善于协调与他其他儿童的 交往活动;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 4、小学生学习的类型有哪些?P63 ❖ 5、简述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P86
着个体的成长而不断发展。小学阶段,儿童情绪和情感的
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
力增强,冲动性减弱。(2)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
会性成分不断增加。(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随着年龄
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的拓展,小学生的社会性需要越来越丰
富,这促进了高级情感的发展。儿童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 册作业答案
09秋小学教育
❖ 二、简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简述行动研究的特点
P19
❖ 2.简述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P37-38 答: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及相应行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1 参考答案(第 1 ― 3 章)一、简答题(每题 5 分,共 40 分)1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P14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文件分析法。
前三种属于量的研究方法,后五种属于质的研究方法。
2 .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 P42答: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在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
3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P48-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 - 运动阶段( 0-2 岁)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前运算阶段( 2-7 岁)认知开始具备符号功能,但是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借助具体事物,能作出一定程度的推理形式运算阶段( 11-15 岁以后)能不借助具体事物,作出符号形式的推理假设4 .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 P58-答:学优生与学差生差异:动机差异,主体性差异,人格适应性差异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相对非创造性的学生的人格特征是: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5 .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 P65答: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
内涵: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学习过程可6 、班杜拉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P76班杜拉将认知因素引入行为主义观点中形成了的一种新的理论,他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
观察学习避免了尝试错误,暗中摸索过程,从而缩短了学习过程。
观察学习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 ( 或称“榜样” ) 的行为 ( 这种行为对于观察学习者来说是新的行为 ) ,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电大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观察法: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方案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操纵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的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3.认知风格: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法,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法,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4.意义记忆:是在对事物的意义和逻辑关系理解的根底上,对学习材料的记忆,它是一种更有效的记忆方法。
5.学习: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通过学习个体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
6、社会性:社会性是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掌握根本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遵从社会标准,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7、意义学习:是指在新的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知识结构中的知识之间建立一种实质性的联系,即在新知识的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建立符合逻辑的有意义的联系。
8、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指作为言语信息的知识,用于答复“是什么〞的问题9、原理学习:学生能够用言语清楚地说明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能够举出反映原理的例子,并不能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的原理。
原理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能够在表达原理的不同情镜中适当地应用原理。
10.迁移:学习的迁移就是指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
1.简述行动研究的特点。
答:(1)实践性与参与性相结合。
研究的全过程始终是对行动的诊断和干预,研究者和教师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实施新方案。
〔2〕合作性和参透性相结合。
在典型的行动研究中,研究成员由专家、研究成员、教师、行政领导人员等联合构成。
他们之间相互作用,发挥各自的优势,组成整体化智囊团。
〔3〕可变性与适应性与即时反响性相结合。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在小学儿童的教育过程中,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特点对于有效的教学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相关主题进行探讨,并针对《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中的问题提供答案。
一、儿童心理发展阶段1. 幼儿期(0-3岁):此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了解世界。
他们对外界事物具有好奇心,但还缺乏逻辑思维和概念形成能力。
2. 学龄前期(3-6岁):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语言能力,并开始进行逻辑思维的发展。
他们对象以及概念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但思维方式仍然较为自我中心。
3. 小学期(6-12岁):此阶段的儿童进入正式学习的阶段。
他们开始在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并开发出更高级的逻辑思维能力。
儿童在这个阶段会遇到一些心理问题,例如自尊心的建立和同伴关系的处理。
二、小学儿童心理问题解答1. 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自尊心?答:培养小学儿童的自尊心,教师与家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表扬和奖励儿童的努力和成就,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和肯定,从而增强自信心。
其次,提供适当的挑战和目标,帮助儿童发展他们的能力和自信心。
最后,倾听和尊重儿童的意见和想法,让他们感到被重视和理解。
2. 如何帮助小学儿童处理同伴关系问题?答:同伴关系在小学儿童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儿童处理同伴关系问题:鼓励儿童友善和包容,教育儿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提供解决冲突的技巧,例如倾听、沟通和妥协;组织合作活动,提供机会让儿童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3. 如何促进小学儿童的学习动力?答:促进小学儿童的学习动力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首先,教师可以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儿童的兴趣和主动性。
其次,给予儿童适当的奖励和认可,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另外,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儿童交流和分享学习成果,以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
4. 如何帮助小学儿童应对考试压力?答:考试压力对小学儿童来说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教育本科《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五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教育本科《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五参考答案标签:开放大学形成性考核教育心理专题参考答案浅论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对儿童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一)遗传是一种生理现象,是指双亲的身体结构和功能的各种特征通过遗传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现象。
遗传的生物特征,或称遗传素质,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
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为生理发展。
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㈠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为幼儿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没有正常人的遗传素质,就没有正常人的心理,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正常的儿童都具有人类的遗传素质,但由于不同的个体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感受器官的结构和机能上的遗传素质存在差异,使有的幼儿发展不同。
㈢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心理发展如果在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定成熟程度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地出现或发展。
如果机体尚未成熟,那么,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
与此同时环境也会对遗传产生作用。
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尽管遗传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但如果不生活在社会环境里,则这种可能性也不会变成现实。
野兽抚养大的孩子虽然具有人类的遗传素质,却不具备人类的正常心理。
如印度狼孩XXX和XXX,不会直立行走,不能学会说话,没有人类的动作和情感。
剥夺儿童生活的社会环境,其心理难以正常发展。
不可忽视的是遗传与环境会相互作用,从而促进或阻碍儿童的心理开展。
环境影响着遗传物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同时遗传素质及生理开展制约着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环境对遗传起肯定的影响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遗传因素及儿童的生理成熟过程。
反过来,遗传的特征对儿童承受环境的影响起着制约作用。
大家都认识到,儿童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包括教育与文化等)两种势力交互作用和共同决定的。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教育本科《教育心理专题 》形考任务五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教育本科《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五参考答案标签:开放大学形成性考核教育心理专题参考答案浅论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对儿童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一)遗传是一种生理现象,是指双亲的身体结构和功能的各种特征通过遗传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现象。
遗传的生物特征,或称遗传素质,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
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为生理发展。
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㈠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为幼儿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没有正常人的遗传素质,就没有正常人的心理,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正常的儿童都具有人类的遗传素质,但由于不同的个体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感受器官的结构和机能上的遗传素质存在差异,使有的幼儿发展不同。
㈢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心理发展如果在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定成熟程度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地出现或发展。
如果机体尚未成熟,那么,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
与此同时环境也会对遗传产生作用。
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尽管遗传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但如果不生活在社会环境里,则这种可能性也不会变成现实。
野兽抚养大的孩子虽然具有人类的遗传素质,却不具备人类的正常心理。
如印度狼孩卡玛拉和阿玛拉,不会直立行走,不能学会说话,没有人类的动作和情感。
剥夺儿童生活的社会环境,其心理难以正常发展。
不可忽视的是遗传与环境会相互作用,从而促进或阻碍儿童的心理发展。
环境影响着遗传物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同时遗传素质及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环境对遗传起一定的影响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遗传因素及儿童的生理成熟过程。
反过来,遗传的特征对儿童接受环境的影响起着制约作用。
大家都认识到,儿童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包括教育与文化等)两种势力交互作用和共同决定的。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小学教育(专科)怀化电大:文湘雪作业11-4章一、名词解释1.观察法: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的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3.认知风格: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4.意义记忆:是在对事物的意义和逻辑关系理解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的记忆,它是一种更有效的记忆方式。
5.学习: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通过学习个体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
6、社会性:社会性是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掌握基本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遵从社会规范,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7、意义学习:P728、陈述性知识:P849、原理学习:P9510、迁移:P100二、简答1、简述行动研究的特点P192.简述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P37-38答: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及相应行为的反应,它们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
情绪和情感是个体适应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它们会随着个体的成长而不断发展。
小学阶段,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2)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的拓展,小学生的社会性需要越来越丰富,这促进了高级情感的发展。
儿童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意志感和美感。
3、简述小学期间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P43答:同伴交往是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的一个独特的社会化方式。
同伴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的形式更为复杂;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目的,能更好地对他人进行反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教本科教育心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小教本科--教育心理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1一、名词解释:1、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2、遗传:是通过染色体复制和父母亲的等位基因随机组合的方式实现的,通过基因的一系列运用过程,造成广大的个体差异。
个体的遗传是个短暂的过程。
3、环境:是除遗传因素以外刺激个体有所反应的因素。
小学儿童多样的环境因素可以划分为胎儿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三大类。
4、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5、图式:皮亚杰的"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6、平衡: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7、最近发展区: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8、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
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叫作"顺应"。
9、依恋在心理学上可以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10、儿童的社会化是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二、简答题:1、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也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同胞之间的相异性。
例如父母都不近视,却都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于是在先后生育两名孩子时,父母一方的这个隐性基因若与另一方的等位显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不近视的子女,若与另一方的等位隐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近视的子女。
这样就出现了遗传造成兄弟姐妹间的差异。
2、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
布鲁纳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更善于进行探索了,而只有在探索性学习中,才能更真切地体味到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
因此布鲁纳很主张通过探索性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但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又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布鲁纳提出了"螺旋式课程"的设计思想。
3、维果茨基关于"内化"的思想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他的儿童认知发展观可以公式化地归结为是不断地"由外向内"的转化过程,也就是"内化"。
内化的过程很复杂,但是内化的结果却相当明白,就是对学到的特定知识形成信念。
4、不安全依恋的两种糟糕的发展(一)做出自卑的解释,结果心灰意冷;(二)表现为妒忌、敌视,甚至攻击性行为。
5、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相同和差异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是都在一起玩,都有社会互动。
不同是,联合游戏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共同的目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交换玩具和评价同伴的行为。
合作游戏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而组织起来的,各游戏者的行为服从于共同的团体目标。
6、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各阶段的典型表现答:所谓观点采择,就是指"从他人的眼里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心理学家塞尔曼认为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
阶段0: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3~6岁)。
此阶段的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会与自己不同,因而往往只按自己的好恶作反应行为。
比如因为自己喜欢小猫,就认为霍丽一定会救小猫,并且她的父亲也会高兴的。
阶段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6~8岁)。
此阶段的儿童已能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相同,也可能不同,因而开始表现出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关心。
比如认为霍丽的父亲如果不知道霍丽爬树的原因就会生气,但是如果知道了,就不会生气。
阶段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阶段(约8~10岁)。
此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即使自己和他人得到同样的信息,观点也会有冲突,他们已能考虑到他人的观点,并预期他人的行为反应。
阶段3:相互性观点采择阶段(10~12岁)。
此阶段的儿童不但能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而且还认识到他人也会这样做,于是会从第三者的视角来看问题,从而使观点的表达显得更客观,这在书中有例子。
阶段4:社会性或更深层的观点采择(约12岁~成人)。
如认为霍丽的父亲会生气,并惩罚她,因为父亲通常会惩罚不听话的孩子;但另一些人会说,霍丽父亲的反应取决于他对"服从"强调到什么程度。
三、论述题:1、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可以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
(1)学校对儿童少年进行的教育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精神文明。
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很少有家庭可以独立地完成。
因此若任由家庭对其子女任意实施教育,那么儿童少年之间在上述3个方面会有更大的个体差异。
现在,义务教育制度要求学校普遍地对儿童少年实施上述三方面的教育,于是在这些方面就缩小了个体差。
(2)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会很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差异。
虽然极少数家庭的教育水准会高于普通学校,但是从全社会看,家庭教育的平均水准是相当低的。
但是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分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对下一代的教育,这就提高了全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准,缩小了个体差异。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也可以拉大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
学校以各方面的专业教师、各种设备器材,满足志趣不同的学生的需要,从而造成个体差异分布的调整。
例如子女的基因型会和父母的不同,于是可能这样,即父母无音乐天赋,而子女有。
如果没有普及的学校教育,该家庭的子女将因为没有音乐教育的刺激而不能发展其音乐天赋并且研习成才。
有了规范的学校教育后,这名学生就可能脱颖而出,学校就在音乐方面拉大了他(她)与其他条件相似的同学之间的个体差异。
学校在这方面可以做得非常系统,从校内除常规课程之外开设的"兴趣课",到学校所在地区里各级校外才艺辅导机构,乃至送到专业机构接受准备性的训练,使才艺潜能不同的儿童少年个体都能更充分地得到发展。
2、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含义和典型现象。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揭示了儿童达到认知成熟所需要经过的4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其基本的特点是循环反应,婴儿的循环反应具有探索性和实验性,帮助婴儿形成最初的因果观念。
这一阶段婴儿获得一项最重要的认知成果是形成了叫作"客体永久性"的认识。
即当物体从婴儿的视野中消失时,他(她)知道这不表明该物体不存在了,而表明该物体被藏在了某个地方。
在发展出客体永久性意识后,婴儿可以减少对具体事物和动作的依赖,而逐渐利用起表象,这使儿童从局限于当时当地的身体动作中解放出来,感知运动阶段也就结束了。
(2)前运算阶段,其基本特点是头脑可以运作,但运作还不可逆。
典型地表现为延迟模仿,指当被模仿的对象不在时模仿该对象。
此阶段的儿童便有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比如舞动双臂学飞鸟、拿一根竹竿当马骑、排几张凳子"开火车"、抱个布娃娃学习做妈妈,而在现代幼儿园里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更能回家后表演好看的歌舞…也正因为具有延迟模仿的能力,所以此阶段的儿童对很多事情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背着"大人"而"偷偷地"做,结果"闯祸"了。
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的局限性是思维的不可逆性,典型地表现为"不能守恒"。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专门揭示了这一阶段的儿童"自我中心性"。
(3)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在思维能够守恒后,出现了新的认知进步,突出地表现在理解类包含和完成传递性排序的逻辑运算上。
这一阶段的儿童不但过了母语的口语交流关,而且可以系统地学习书面语和其他符号表征系统,这典型地表现为他们学习阅读、写作和算术、数学。
语言符号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又反过来促进儿童不但能更形象地而且能更有逻辑地表征世界。
只是之所以叫"具体(的)"运算阶段,是因为儿童在逻辑地表征世界时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还不能或不善于单纯根据规则或语词的含义作抽象的推理,比如初学算术时会掰手指来计算、难以理解大尺度的时间与距离单位、难以判断复杂情节里的"好人"和"坏人"等等,而当具体情景的变化超出了他们日常经验能够估计的范围时又会变得不守恒。
比如两个同样大小的面团,当其中的一个被搓成长条时,儿童可以守恒地认为两个面团的包含物一样多。
但是当长条面团被搓拉得更长更细时,儿童又会认为此时的这个面团包含的面"少"了,这又暂时退回到只注意细的一面,而忽视长的一面的不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之所以有时会退回到不守恒的状态,是因为他们不能完全从形式上考虑问题。
(4)形式运算阶段,这是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这一阶段的思维特点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是"可能性的"而非"亲历性的"、是"逻辑的"而非"经验的",皮亚杰曾用钟摆实验来考察儿童的假设-检验思维。
3、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教育含义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我国教师说的"跳起来摘到果子"可以看作"最近发展区"的一个形象的表达。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冲击着流行的学校教学观。
根据这个概念,学校教学要把辅助学生学习视为必要的教学环节;教学要向学生提供具有智力挑战性的作业;同伴讨论,合作学习也都是必要的。
但是如何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怎样的作业算是"稍稍超出"学生现有的能力?班级教学中如何照顾学生之间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没有对这些具体实践问题做出明确的说明,需要我们的教师自己去探索。
4、培养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几种方法训练观点采择能力的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
这要求个体暂时置身于他人的处境,并按这一处境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
可见角色扮演促使人们更好地知觉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此处境下的内心感受,从而提高了观点采择能力的水平。
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扮演者可以互换角色,其他同学在旁观时练习分析与评论,这也有助于他们克服自我中心,最后教师应有所总结。
5、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教育含义(1)集中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亦即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