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学论文-李立远-3008201289
基于煤岩学的燃烧特征值预测

基于煤岩学指标的燃烧特征值预测刘明锐 陈亚飞 姜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北京100013)摘 要: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根据反射率和显微组分含量来预测煤燃烧特征值的方程,并对方程中各个参数的权重进行了分析。
该研究可深入了解显微组分以及反射率对燃烧特性的影响,并为煤燃烧特性的预判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反射率、显微组分、煤燃烧特征值、预测方程、权重 0 前言煤是一种特殊的沉积岩,因成煤原始物质的不同和条件不同,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种不均一性对煤化学性质和加工工艺特性均有很大的影响,运用煤岩学的方法评价煤的燃烧特性是十分必要的。
前人对于不同煤岩组分的工艺特性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很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最主要的结论可以概述为镜质组的燃烧性能优于惰质组,镜质组的起燃温度低,燃尽温度也低,并且具有较高的最大失重速率[1] [2]。
应用显微组分含量和反射率的大小来预测煤的燃烧特性的研究能够深入了解显微组分以及反射率对燃烧特性的影响,并为燃烧特性的预判提供理论依据。
1 实验部分本文采用美国TA 公司所生产的Q500热重分析仪,在50℃/min 的升温速率,100ml/min 的空气流量条件下,对十三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样进行了燃烧试验,各个煤样的煤岩学参数和燃烧特征点见表1:表1煤样的煤岩学参数和燃烧特征点镜质组反射率(%)max R镜质组(%)V X惰质组(%)I X矿物质(%)M X着火温度(℃) i t燃尽温度(℃)h t 最大失重速率(%/℃)max r 白音华褐煤 0.37 79.60 9.20 11.20 304.38 450.08 0.52 印尼褐煤 0.40 81.47 12.23 6.30 311.30 404.10 0.80 补连塔长焰煤 0.54 72.40 26.80 0.80 396.94 537.63 0.65 兖州气煤0.6372.6620.846.50428.54605.940.50铁法长焰煤 0.65 64.80 31.20 4.00 387.10 545.53 0.45 东庞气肥煤 0.78 51.60 31.10 17.30 442.50 623.91 0.44 大同弱黏煤 0.80 35.10 59.10 5.80 467.01 625.21 0.49 乌海1/3焦 1.00 52.90 29.20 17.90 430.08 644.93 0.37 段王贫煤 1.70 41.40 37.90 20.70 516.13 786.99 0.33 葛泉贫煤 1.84 60.00 22.50 17.50 479.03 667.55 0.48 显德旺贫煤 2.12 56.30 20.80 22.90 539.42 821.90 0.30 潞安屯留无烟煤 2.50 59.32 38.32 2.36 513.00 748.00 0.38 章村无烟煤4.9343.6730.7925.54587.32778.230.342 预测模型的提出本文希望在前人的研究结果基础上,提出一个基于煤岩学的燃烧特性研究方法的构想,即煤的燃烧特性主要取决于镜质组的含量和变质程度、惰质组的含量、矿物质的含量。
全国百篇优秀论文008 硕士----燃煤过程中HCl的排放和控制研究--李香排(硕士论文)-----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 t c s at r
ts e ts nm nn l aa z fm c s c r Te coN C h pprh peo eo iao l e r m r t te h ee f l i a , h i s n y d io u u . f t a s o o dcli tn sl ao iao le. n h r ao ad htn l ep r e on i n u i s x o d p s T e e t s n n c e e icnu a d t fc f ky c d i i - r m dl os m t , e e o s e h u a e h k g o o s m e h m r e t o e m f t s dcl i tn r tii is d dE pr et r us ao d a o o e on i ca c rts ui . em n l l a l ue c r n h r ao h a esc s e x i a e t r s s t s e
行了比较。 在管式炉里面主要进行了中氯垃圾的HI 特性研究, C 析出 研究各种影响因素 ( 燃烧温度、 停留时间、 燃烧气氛、 烟气中水蒸气含量) 对燃煤过程中氯化物生 成的影响规律。 在排放特性的基础上进行了 钙基脱氯剂的脱氯效果以及影响因素研究, 试图 找出最佳脱氯参数, 同时尝试开发钠基脱氯剂, 并探索钠基与钙基混合使用的技
H l cn ao o N ad Z cn ao a a o a e. C cnet t n O S cnet t n l otnd o r i n n O o ri r s b i e
S uae s on i ad p tn W c e tn e rd u cl i tn sl ao o MS i i ri ir o e i i lno h r ao n u h i n m t n n ao s t n p
均质压燃在内燃机燃烧技术中的应用进展与展望讲解

均质压燃在内燃机燃烧技术中的应用进展与展望姓名:xxx学号:xxx联系电话:xxx导师:xx学院:xxx摘要:均质压燃式(HCCI)燃烧方式是目前内燃机燃烧领域的研究热点。
HCCI燃烧是以预混合燃烧和低温反应为特征的燃烧方式。
采用HCCI燃烧方式可以同时有效降低柴油机的NOx和破烟排放,并提高柴油机的循环热效率。
本文阐述了“均质压燃、低温燃烧”新一代内燃机燃烧技术的背景、研究现状以及所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
关键词:均质压燃;低温燃烧;燃烧理论;燃料改质1 概述燃烧技术是内燃机的核心技术,回顾内燃机过去 30 余年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看到,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已成为内燃机燃烧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力。
以美国重型商用柴油机为例,EPA 2010 年法规微粒限值(0.01 g/hp·h)和 NOx限值 (0.2 g/hp·h) 都仅相当于 1978 年法规限值的1%( 微粒:1.0 g/hp·h;NOx:20 g/hp·h)。
在满足每一阶段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法规中,内燃机高效清洁燃烧技术发挥着关键作用,燃烧技术的进步总是超出人们的预期。
Richards[1]和 Needham[1]分别于1988 年和 1989 年先后在 SAE 发表论文认为要满足美国 1994 年排放法规必须采用微粒过滤器(DPF)。
此后,人们认为后处理技术是满足 1998 年排放法规的重要手段。
英国 Perkins公司 Fred Brear 1996 年报告指出:DPF 在 2000年大规模使用该技术[2]。
但是,事实上目前先进柴油机燃烧技术在满足欧 IV-V 法规(相当于EPA 20042007 法规)仍可以不采用 DPF 后处理器,这充分显示出燃烧技术在内燃机节能和降低有害排放方面的巨大潜力。
因此,内燃机高效清洁燃烧技术的研究一直都是国际内燃机界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课题。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尤其是 21 世纪以来,内燃机除了面临满足越来越严格的有害排放法规的挑战,还面临着 CO2法规(燃油经济性)挑战,CO2法规逐步成为推动内燃机燃烧技术进步的又一主要因素,内燃机燃烧理论和燃烧新技术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时期。
单只文丘利油燃烧器出口气液两相流动与燃烧的数值模拟

单只文丘利油燃烧器出口气液两相流动与燃烧的数值模拟Ξ姚寿广1,马哲树1,仲 华1,李宗羲2,朱德书1(1.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机械系,镇江212003;2.哈尔滨703研究所,哈尔滨150036)摘 要:针对选配文丘利型油燃烧器的燃油锅炉中液雾燃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数值模拟分析模型及处理方法,据此数值模拟了某单只文丘利油燃烧器出口的气液两相流动与燃烧,给出了流场中的速度场、温度场以及浓度场的分布信息,这些结论可为该型燃油锅炉的进一步设计和运行以及燃烧室的布置提供有益的依据。
关键词:燃烧器;两相流;燃烧;数值模拟中图分类号:T K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740(2001)0320249205Nu m er ica l Si m ula tion of Ga s-L iqu id Two-Pha seFlow and Com bustion i n Outlet of Ven tur i BurnerYAO Shou2guang1,M A Zhe2shu1,ZHON G H ua1,L I Zhong2x i2,ZHU D e2shu1(1.D ep t.M echanical Engineering,East Ch ina Sh i pbuilding Institute,Zhenjiang212003,Ch ina;2.H arbin703R esearch Institute,H arbin150036,Ch ina)Abstract:In th is paper,acco 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 ray com busti on in the o il2burned bo iler equi pped w ith V enturi Burner,the analysis model and p rocessing m ethod is developed.T he comparing results of num erical si m ulati on and experi m ent are show n that the physical model and p rocessing m ethod developed by th is paper are satisfacto ry.O n the basis,the num erical si m ulati on of the gas2liquid tw o2phase flow and com busti on in the outlet of the venturi burner are p resented.T he particles’track s and vapo rizati on undergo ing and distributi ons of p ressure, velocity,temperature and ingredient concentrati on in cham ber are p rovided.By theo retical analysis and contrast w ith the experi m ental results about V enturiBurner,the models,num ericalm ethods and the num erical results given in th is paper are credible.T he above num erical results can be used to guide the further design and operati on of th is type o il2burned bo iler.Keywords:V enturi burner;tw o2phase flow;num erical si m ulati on 近20多年来,世界各国广泛开展通过数值方法来模拟锅炉炉内过程或燃烧室内流动及燃烧的研究,从目前发表的文献可以看出,有关炉内及燃烧器内流场及燃烧的数值模拟主要集中在煤粉燃烧器方面[1,2],虽然针对燃油液滴雾化、蒸发及燃烧等方面的实验研究国内外曾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3],但对燃油流动和燃烧的数值模拟主要集中在内燃机燃烧室内[4],而针对文丘利油燃烧器内外部流动与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尚未见报道。
煤燃烧过程中痕量有害元素的迁移规律研究

煤燃烧过程中有害痕量元素排放规律研究XX二〇XX年七月摘要(陇东人作品)煤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然而国内的煤燃烧过程中痕量有害元素的排放控制技术尚处于科研探索阶段,并无工业化的控制装置。
本报告叙述了“煤燃烧过程中痕量有害元素的迁移规律研究”执行过程中,痕量有害元素的迁移规律和排放控制技术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分析。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完善优化了痕量元素采样和分析方法,研究了典型煤种所含汞、铅、砷等痕量有害元素在煤燃烧过程中的迁移规律研究,并利用热力学平衡软件,计算模拟了痕量元素在燃烧条件下的规律;通过现场取样和实验室分析,研究了国内燃煤电厂痕量有害元素的迁移变化。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充分掌握了煤燃烧过程中痕量有害元素排放及控制技术,形成了一套痕量有害元素污染物的检测方法;掌握了中国煤燃烧过程中痕量有害元素的迁移变化规律;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痕量元素排放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水平。
关键词:痕量元素、迁移规律吸附实验目录1研究背景 (1)1.1煤中有害痕量元素的种类 (3)1.2燃煤痕量元素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4)1.3煤中痕量元素的浓度分布及赋存形态 (7)2燃煤过程痕量元素排放与控制 (9)2.1 煤燃烧过程中痕量元素行为 (9)2.1.1燃烧过程中痕量元素的释放 (9)2.1.2燃烧过程中气相痕量元素的转化 (10)2.2燃烧过程中痕量元素排放影响因素 (12)2.2.1 元素本身的性质及其形态的影响 (13)2.2.2 炉型及燃烧工况的影响 (13)2.2.3 尾部除尘装置的影响 (15)2.2.4 烟气脱硫装置的影响 (17)2.2.5 低NOx控制技术的影响 (18)2.3 痕量元素排放控制的研究进展 (19)2.3.1 燃烧前控制 (19)2.3.2 燃烧过程中控制 (19)2.3.3 尾部烟气控制 (21)3样品中痕量元素分析方法 (23)3.1 痕量元素分析方法概述 (24)3.1.1 检出限 (24)3.1.2 精度 (24)3.1.3 准确度 (25)3.1.4玷污和损失 (25)3.1.5 标准参考物质 (27)3.1.6 几种重要的痕量分析方法比较 (28)3.2 样品消解方法 (29)3.2.1 湿法消解 (30)3.2.2 微波溶样法 (32)3.2.3 灰化法 (32)3.3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 (34)3.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36)4燃煤电厂痕量元素采样与前处理 (37)4.1 样品采集与制备 (37)4.2样品分析前处理 (38)4.3汞的测试 (40)4.4其他痕量元素的试验检测 (41)4.3.1 使用的溶剂 (41)4.3.2 样品准备方法 (42)5燃煤痕量元素分布热力学平衡预测 (44)5.1 Hg的形态与分布 (45)5.2 As的形态和分布 (46)5.3 Se的形态与分布 (47)5.4 Pb的形态与分布 (48)5.5 Cd的形态和分布 (48)5.6 Cr的形态和分布 (49)6实验结果与分析 (52)6.1 燃煤电厂痕量元素的迁移规律 (52)(1) 汞(Hg) (52)(2) 砷(As) (54)(3) 硒(Se) (56)(4)铅(Pb) (58)6.2 实验结果分析 (60)7. 结论 (62)1研究背景煤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化石燃料资源,约占世界化石燃料储量的70%以上。
镍_铝粉末压坯燃烧热分析

镍 - 铝粉末压坯燃烧热分析冯广杰, 李卓然, 徐 慨, 刘 羽( 哈尔滨工业大学 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 150001)摘 要: 以镍 - 铝混合粉末压坯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差热分析( DTA ) 试验分析了镍 - 铝粉末压坯的自蔓延反应. 并通过在真空炉中加热,观测镍 - 铝粉末压坯的燃烧状况,对燃烧产物进行 X 射线衍射( X RD ) 相组成分析. 利用 热量传递相关知识,进行理论公式推导分析了镍 - 铝粉末压坯比表面积对实际燃烧温度的影响,对比了镍 - 铝粉 末压坯不同传热形式的影响. 结果表明,镍 - 铝粉末压坯的自蔓延反应分为 3 个阶段,固相反应,共晶液相,剧烈反 应; 镍 - 铝粉末压坯比表面积的增大会提高实际燃烧温度; 镍 - 铝粉末压坯与周围环境通过导热方式散失的热量 大于热辐射方式散失的热量. 关键词: 粉末压坯; 燃烧; 中图分类号: TG 456. 9热分析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253 - 360X ( 2014) 09 - 0065 - 040 序 言合均匀. 在 Y /T D71 半自动液压机上将混合料粉以 200 MP a 单向静压压制成直径分别为 3,10 mm ,厚度 为 1 m m 圆柱体压坯. 试验采用辐射加热真空扩散 焊机 Centorr 6-1650-15T 进行辅助加热,工作室真空 度可达 1. 33 × 10 - 4 Pa ,最高加热温度可达 1 500 ℃ . 采用 热 分 析 仪 T G A / S DTA85IE 对 中 间 层 进 行 D TA 分析,采用 X 射线衍射仪 D / m ax -rb 对中间层进行分 析,确定相组成.自蔓延高温合成是由前苏联科学家 Merzhanov 等人发现并提出的. 自蔓延连接作为自蔓延高温合 成技术的一个应用分支,主要是利用粉末间的燃烧 反应所放出的热量来实现材料间的连接. 与传统的 焊接技术相 比,自 蔓 延 连 接具有节约能源,反 应 快 捷,产热局部迅速等优点,可以实现同种异种材料的 连接,尤其是难熔金属的连接[1 - 3].在自蔓延体系中镍 - 铝体系因其较高的放热量 和较快的传播速度,在自蔓延连接中广泛用作中间 层. 然而自蔓延连接中间层尺寸较小,与 自 蔓 延 反 应制备大体积复合材料相比有很大差异. 目前对自 蔓延连接的研究多集中在接头组织和工艺方面,涉 及自蔓延连接中间层本身的研究较少[4 - 7]. 文中采用镍 - 铝粉末压坯模拟自蔓延连接中间层,较为系 统的研究了镍 - 铝粉末压坯燃烧中的热量传递,并 做出了相应的理论推导.2 试验结果与分析镍 - 铝粉末压坯差热分析镍 - 铝 粉 末 压 坯 的 DTA 曲 线 如 图 1 所 示. 从 图 1 中看出,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曲线中出现了一个吸热峰和两个放热 峰. 第一个放热峰宽而且低, 2. 1 开始出 现 的 温 度 约 为 550 ℃ . 加 热 温 度 为 573 ℃ 时,第一个放热峰达到峰顶,随后温度降低并形成了 一个吸热峰. 在加热温度达到 640 ℃ 时,DTA 曲线 急剧上升,形成了第二个尖锐的放热峰. 由于镍、铝 粉末的熔点分 别 为 1 455,660 ℃ ,在第一个放热峰 中,压坯中并无液相出现,放热反应为镍、铝粉末间 的固相反 应,较 为 微 弱. 又 知 镍 - 铝 共 晶 温 度 为 639. 9 ℃ ,第一个放热峰放出的热量被压坯吸收,会 使内部温度达到镍 - 铝共晶温度,从而形成镍 - 铝 共晶液相,吸收热量,形成了随后的吸热峰. 随着加 热温度的升高,共晶液相增多; 当加热温度达到镍 - 铝共晶温度时,共晶液相达到最大值,镍、铝粉末间 的反应速率迅速增大,引发强烈的放热反应,自蔓延1 试验方法试验采用的镍、铝金属粉末的颗粒 度 为 325 目 ( 45 μm ) ,所有粉末的纯度均大于 99. 5% .试 验 前 将镍、铝金属粉末按 1: 1 的摩尔比例称取,放在烧杯 中添加适量丙酮,搅拌至丙酮挥发完全,金属粉末混 收稿日期: 2013 - 03 - 22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1075101)66 焊 接 学 报 第 35 卷反应开始. 由以上分析 知,镍 - 铝粉末压坯的理论 燃烧温度为镍 - 铝共晶温度 640 ℃ .察加热过程中压坯的变化,试验结果如表 1 所示.表 1 试验结果Table 1 E x p e rim e nt r es ult s加热速度 v / ( ℃·m i n - 1 )燃烧温度 T i g / ℃ 直径 D / mm 厚度 h / mm 压坯 AB10 31 11010500 645针对试验结果对炉中试件进行热分析,根据相 关热量传递理论,热量传递存在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3 种基本方 式,其中对流传热的前提是系统中存在 流体. 试验是真空加热,故不存在对流传热,压坯与周围环境的热量传递方式仅有导热和热辐 射 两 种 方式.为了便于分析压坯与周围环境的热量传递,需 要对模型进行简化. 对该模型进行以下假设,假 设 压坯燃烧前各物质的热导 率 λ 均不随温度发生变 化; 假设压坯燃烧前各物体的黑度 ε、吸收比 α 不随 温度发生变化; 在加热过程中,单位体积的压坯发生 固相反应所产生的热量为恒定值 Q 0 .由图 2 可知,压坯在加热过程中平放在石墨块 上,压坯底部与石墨块产生物理接触,其它部位暴露 于真空中. 根据以上压坯热量传递方式的分析,可 知压坯底部与石墨的热量传递方式为导热,其它部 分属于热辐射的传热方式. 分别计算压坯 A ,B 的体 积、比表面积、导热面积、热辐射面积以及导热面积 和热辐射面积与体 积 的 比 值,结 果 如 表 2 所 示. 由 表 2 看出,压坯 A ,B 具有不同的比表面积,相 同 的导热面积与体积比值. 因此压坯 A ,B 热辐射面积的 不同导致了二者比表面积的变化.图 1 镍 - 铝粉末压坯 DTA 曲线 Fig. 1 DTA curve of Ni -A l pow der c om p ac t2. 2 比表面积对镍 - 铝粉末压坯燃烧的影响在真空炉中 对 厚 度 为 1 mm ,直 径 分 别 为 10,3 m m 的镍 - 铝粉末压坯 A ,B 进行加热,如图 2 所示; 设定加热峰值为 800 ℃ ,升温速率为 10 ℃ / m in ,观图 2 试验示意图( 比表面积)Fig. 2 S ke t c h m a p表 2 图 2 中计算结果Table 2 Ca l c ul a tion r es ult s in F ig . 2导热面积 A 1 / mm 2 热辐射面积 A 2 / mm 2 体积 V / m m 3 比表面积 S / m m - 1 导热面积与体积比a / mm - 1热辐射面积与体积比b / mm - 1压坯 AB78. 50 7. 072. 40 3. 3378. 50 7. 07109. 90 16. 491. 00 1. 001. 40 2. 33tt在加热过程中,单位体积的压坯发生固相反应 所产生的热量为一恒定值 Q 0 ,两压坯导热面积与体 积比值却都相等,均为 1 / mm ,所以压坯 A ,B 具有相 同的导热条件和物性参数,故可以近似认为二者与 石墨块间具有相同的导热微 分方程式和热流密度 q ( t ) (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 .在加热过程中压坯 A ,B 由于导热而散失的热 量分别为∫ ∫ Q = dt =A q ( t ) dt = A k ( 1)A 1A1 A1 A1 1t 0 t 0 t t= ∫ = ∫ A B 1 q ( t ) dt = A B 1 k1Q B1B 1dt ( 2)t 0t 0式中: A A 1 B1 分 ,A 别 为 压 坯 A ,B 与石墨间的导热面 积. t ,t 分别为 加热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 为0 A1 B1t= ∫ q ( t ) dt .压坯 A ,B 由于导热而产生的热流量; k 1 t 0由于受到炉内加热元件热辐射,两压坯表层温冯广杰,等: 镍 - 铝粉末压坯燃烧热分析第 9 期67度与炉温接近 均 为 T 0 ( t ) ,故压坯由于热辐射而散 失的热量为tt=∫ =∫ 4Q A2A 2 dt AA 2 ε0 σ0T ( t ) dt= A A 2 k 2 0 t 0t 0( 3)tt=∫=∫ 4Q B2B 2 dt AB 2 ε0 σ0 T 0(t ) dt = A B 2 k 2 t 0t 0( 4)式中: ε0 为压坯 A ,B 黑度; σ0 为黑体辐射常数; A A 2 , A B2 分别为压坯 A ,B 的热辐射面积; A 2 , B 2 为压坯 图 3 试验示意图( 传热方式)Fig. 3 S ke t c h map of ex p e rim e ntt=∫ 4A ,B 发射的辐射能; k 2 ( t ) dt .ε0 σ0 Tt 0因此得出压坯 A ,B 总的热量散失为 Q A = Q A1 + Q A2 = A A 1 k 1 + A A 2 k 2 Q B = Q B1 + Q B2 = A B 1 k 1 + A B 2 k 2加热过程中,压坯吸收的固相反应热为但发生了 镍,铝粉末间的固相反应,生 成 了 N iAl ,N i 2 Al 3 和 N i 3 Al ,并有未反应的镍,铝粉末残留.( 5) ( 6) Q 0A = V A Q 0 - ( A A 1 k 1 + A A 2 k 2 )( 7) ( 8)Q 0 B= V B Q 0 - ( A B 1 k 1 + A B 2 k 2 ) 式中: V A ,V B 分别为压坯 A ,B 的体积; Q 0 为加热过 程中单位体积压坯发生固相反应所产生的热量.单位体积压坯吸收的固相反应热为Q'A = Q 0 -( V 1 + V k )A A1 A A22 A A = Q 0 - ( a A k 1 + b A k 2 ) ( 9) Q'B = Q 0 -(V 1 + V k )A B1 A B22BB= Q 0 - ( a B k 1 + b B k 2 )( 10)式中: a A ,a B 分 别 为 压 坯 A ,B 导热面积与体积比; b A ,b B 热辐射面积与体积比. a A = a B ,b A < b B .得 出 Q'A > Q 'B .压坯 B 比压坯 A 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造成了 更多的热量散失. 单位体积的压坯 A 保留了更多的 固相反应热加热自身,加热温度虽尚未达到理论燃 烧温度时,压坯 A 内部就达到了燃点,发生了燃烧.压坯 B 由于热量散失严重,在加热温度接近燃烧温 度时才发生了燃烧现象.图 4 镍 - 铝粉末压坯 X RD 衍射图谱 Fig. 4 X RD p a tt e rn s of Ni -A l pow der c om p ac t s2. 3 传热方式对镍 - 铝粉末压坯燃烧的影响将直径 10 mm ,厚度 1 m m 的压坯 A ,B 放入真 比较压坯 A ,B 的散热条件,分别计算压坯 A ,B 的体积、比表面积、导热面积、热辐射面积以及导热面积和热辐射面积与体积的比值,结果如表 3 所示.将压坯的表面积分为 3 个部分,上表面、下表面 和侧面,其中上表面和下表面的面积相等记为 A a , 侧面的面积记为 A b . 则压坯 A 的导热面积为下表面面积 A a ,热辐射面积为上表面面积和侧面面积的 和 A a + A b ; 压 坯 B 的导热面积为上下表面面积 和 2A a ,热辐射面积为侧面面积 A b .空炉中,分别 放 在石墨块上和夹在石墨块中间,如 图 3 所示. 以 10 ℃/ m i n 的升温速率加热到 550 ℃ , 同时保温 30 m i n . 在加热过程中,压坯 A 在 500 ℃ 时就发生了燃烧,压坯 B 在 550 ℃ 和保温过程中均 未发生燃烧.对压坯 A ,B 进行 X RD 相组成分析,结果如图 4 所示. 由分析结果可知,压坯 A 中镍,铝粉末已完全 反应,生成了 NiAl 和 N i 2 Al 3 ; 压坯 B 虽未发生燃烧,68 焊 接 学 报第 35 卷表 3 图 3 中计算结果Table 3 Ca l c ul a tion r es ult s in F ig . 3导热面积 A 1 / mm 2 热辐射面积 A 2 / mm 2体积 V / mm 3 比表面积 S / mm - 1导热面积与体积比a / mm - 1热辐射面积与体积比b / mm - 1压坯 A B78. 5 78. 52. 4 2. 478. 5 157. 0109. 9 31. 41 21. 4 0. 4根 据 2. 1 节 中 分 析,则 在 加 热 过 程 中,压 坯 A由于导热和热辐射而散失的热量 Q A 1 ,Q A 2 分别为 散失的热量大于热辐射散失的热量. t t参考文献:=∫ A aq ( t ) dt = A a∫ q ( t ) dt = A a k 1( 11)Q A1 t 0t 0t[1] F eng Ji ca i ,Cao Jian ,Li Zhuoran . M i crostructure evo l ut i on andreact i on mechani sm dur i ng react i ve j o i ni ng of TiAl i ntermeta lli c to TiC cermet us i ng Ti -Al -C -N i i nter l ayer [J ]. J ourna l of All oys andCompound s ,2007,436( 1 /2) : 298 - 302.Wang Ji anhong ,Cheng Jun ,Bai P e i kang ,et al . I nvest i gat i on ofj o i ning Al -C-Ti cermets and Ti6Al4V by combust i on synthesis[J ]. Mater i a l s Science and E ng i neer i ng : B ,2012,177 ( 19 ) : 1703 - 1706.Pascal C ,Mar i n -A yra l R M ,T e ' denac J C . J o i ning of nickelmonoa l um i nide to a supera ll oy substrate by hi gh pressure se l f -propagat i ng high -temperature synthes i s [J ]. J ourna l of All oys and Compound s ,2002,337( 1 /2) : 221 - 225.申艳丽,孟庆森,Munir Z A ,等. FASHS 技术制备 TiB 2 + N i /= ∫ ( A a+ A b) ε0 σ0T ( t ) dt 4 Q A2=t 0 t( A a+ A b) ∫ 4 ε0 σ0T ( t ) dt = ( A + A ) k ( 12)ab2t 0 压坯 B 由于导热和热辐射而散失的热量 Q B 1 , Q B2 分别为[2] t t=∫ 2A aq ( t ) dt = 2A a∫ q ( t ) dt Q B1 = 2A a k1t 0t 0[3] ( 13)t=∫4A b ε0 σ0 T ( t ) dt Q B2 =0 t 0t[4]A b ∫4ε0 σ0 T ( t ) dt = A k( 14)0 b 2 Ni Al /405 不锈钢梯度材料[J ]. 焊接学报,2007,28 ( 8 ) : 25 t 03 - 28,32.Shen Y anl i ,Meng Q i ngsen ,Muni r Z A ,et al . P reparat i on of TiB 2 + N i / N i 3 Al / sta i nl ess stee l gradi ent mater i a l via FA SH S [J ]. T ransact i ons of the China We l di ng I nst i tut i on ,2007,28 ( 8 ) : 25- 28,32.Cao Ji an ,Fe ng Jicai ,Li Zhuoran . M i crostructure and fracturepropert i es of react i on -ass i sted diffus i on bonding of TiAl i ntermeta l - licw i th Al / Ni mult il ayer fo il s [J ]. J ourna l of All oys and Com - pounds ,2008,466( 1 /2) : 363 - 367.李卓然,冯广杰,徐 慨,等. Al -N i -Cu O 中间层自蔓延连接 因此在加热过程中,压坯 A ,B 散失的热量为 Q A = Q A1 + Q A2 = A a k 1 + ( A a + A b ) k 2 ( 15)Q B = Q B1 + Q B2 = 2A a k 1 + A b k 2( 16)当加热 温 度 为 500 ℃ 时,仅 有 压 坯 A 发 生 燃烧,说明压坯 A 散失的热量较少,内部温度较高达 到了理论燃烧 温 度; 压 坯 B 散失的热量较多,内 部 温度更接近炉温,故 Q A < Q B .则有[5] [6]A a k 1 + ( A a + A b ) k 2 < 2A a k 1 + A b k 2得出 k 2 < k 1 .( 17)C / A l 与 TiAl 接头的微观形貌及其形成机制[J ]. 焊接学报, f2013,34( 7) : 9 - 12,37.Li Zhuoran ,F eng Guangji e ,Xu K a i ,et al . F ormat i on mechanism and m i crostructure of C f / Al and TiAl j o i nt by SHS j o i ning w i th Al - N i -Cu O i nter l ayer [J ]. T ransact i ons of the China We l ding I nst i t u - t i on ,2013,34( 7) : 9 - 12,37.李卓然,冯广杰,徐 慨,等. 温度对 C f / Al 与 TiAl 自蔓延连接接头界面及性能的影响[J ]. 焊接学报,2013,34( 9) : 5 - 8. Li Zhuoran ,F eng Guangj i e ,Xu K a i ,et al . I nf l uence of tempera - ture on m i crostructure and propert i es of C f / Al and TiAl SHS j o i nt [J ]. T ransact i ons of the China We l di ng I nst i tut i on ,2013,34 ( 9) : 5 - 8.因此在相同条件下,单位面积内导热散失的热量 大于热辐射散失的热量. 也就是说,与压坯接触的石 墨块( 或母材) 对压坯产生了类似于冷却的作用.[7] 3 结 论( 1) 镍 - 铝粉末压坯自蔓延反应进行的顺序为 镍、铝粉末间固相反应放热 →压坯产生共晶液相→ 镍、铝粉末间自蔓延反应,剧烈放热.( 2) 相同条件下镍 - 铝粉末压坯实际燃烧温度 受压坯比表面积影响,比表面积越大,固相反应热量散失越严重,实际燃烧温度越高.作者简介: 冯广杰,男,1989 出生,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新材料及异种材料连接方面的研究. 发表论文 5 篇. Email : guang ji efeng @ 163. com通讯作者: 李卓然,男,副教授. Email : li zr@ hi t . edu . cn( 3) 相同条件下镍 - 铝粉末压坯单位面积导热M A I N T O P I C S ,A B ST RA C TS & K EY W O RD S2014,V ol . 35,N o . 9Ⅳz i n g fill e r m e t a l w as 236 m m 2.T he co n t e n t s o f A g ,C u and Zn r e du ce d i n t h e b r az i n g a ll oys a ft e r e l e c tr o p l a t e d ti n ,t h e r e du c ti o n a m o un t o f s il ve r i n b r az i n g fill e r m e t a l w as l o w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co p - p e r ,bu t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z i n c .t h e r . U n eve n p l as t i c d e f o r m a ti o n o f l ase r c l a dd i n g coa ti n g due t oa n i so t r o p i c m i c r os tr u c t u r e caus ed t h e above r es u lt s ,a n d i n fl u- ence d eg r e e o f uneven p l as ti c d e f o r m a ti o n on t h e r es u lt s i n - c r ease d w it h t h e i n c r ease o f s tr ess . The m ax i m u m r e l a ti v e e rr o r i n s t r ess m eas u r e m e n t w as ab o u t 4. 5% .T he m e t h o d i n t h i s s t u d y can be used t o n o nd es tr uc ti ve l y m eas u r e t h e s t r ess i n l ase r c l a dd i n g coa ti n g .K e y w o r d s : c rit i c a ll y r e fr ac t e d l o n g it u d i n a l wave ; d i f f e r - enc e i n ti m e o f fli g h t ; s tr ess ; c r oss co rr e l a ti o n ; l ase r c l a dd i n g coa ti n gK e y w o r d s : s il ve r b r az i n g fi l l e r m e t a l ; e l ec tr o p l a t e d ti n coa ti n g ; w e tt a b ilit y ; m e lti n g t e m p e r a t u r eTh e r m a l a n a l y s i s of N i -A l p o w d e r compact co mbu s ti o n b e - h a v i o rFENG G u a n g ji e ,L I Zh u o r a n ,XU K a i ,L I U Y u ( S t a t e K e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A d va n ce d W e l d i n g a nd Jo i n i n g ,H a r b i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c hn o l ogy ,H a r b i n 150001,C h i n a ) .pp 65 - 68 Ab s tr ac t : The S H S r e ac ti o n o f N i -A l p o w d e r co m p ac t w as a n a l yze d by DTA t es t . The co m bu s ti o n s t a t e w as o b se r ve d w h il eh ea ti n g N i -A l p o w d e r co m p ac t i n a vac uu m f u r n ac e . X RD a n a l y - s i s w as co ndu c t e d t o d e t e r m i n e t h e co m bu s t i o n p r o du c t s . H ea t tr a n s f e r t h eo r y w as used t o a n a l yze t h e e ff ec t o f s p ec ifi c s u rf ac e a r e a on t h e ac t u a l co m bu s t i o n t e m p e r a t u r e o f p o w d e r co m p a c t .Th eo r e ti ca l f o r m u l a w as o b t a i n e d by r e l a t e d d e ri va ti o n ,a nd t h e e ff ec t o f d i f f e r e n t h ea t tr a n s f e r m o d es w as co m p a r e d . The r es u l t s i n d i ca t e t h a t t h e S H S r ea c ti o n o f N i -A l p o w d e r co m p ac t co n s i s t e d o f t h r ee s t ages : so li d-ph ase r ea c ti o n ,e m e r ge n ce o f e u t ec ti c li q- u i d an d t h e s h a r p r eac ti o n . I n c r eas i n g t h e s p ec ifi c s u rf ac e a r ea o f N i -A l p o w d e r co m p ac t caus ed h i g h e r ac t u a l co m bu s ti o n t e m p e r a - t u r e . The qu a n tit y o f l os t h ea t f r o m N i -A l p o w d e r co m p ac t t o s u r - r o un d i n g e n v i r o n m e n t w as l a r ge r by co n du c ti o n t h a n by r a d i a - ti o n .K e y w o r d s : p o w d e r co m p ac t ; co m bu s ti o n ; t h e r m a l a n a l - ys i sNum e ri c a l s i mu l a ti o n of s tr ess and s tr a i n du ri n g s i n g l e -p assZHOU L i 1,2l ase r c l a dd i n g c o pp e r on A lN base p l a t e ZHAO H o n gy un 1,2 ,S HU F e n gy u a n 1 ,FEN G J i ca i 1,2 ( 1. Sh a n -dong P r ov i n c i a l K e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Sp e c i a l W e l d i n g T ec hn o l ogy , H a r b i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c hn o l ogy a t W e i h a i ,W e i h a i 264209,C h i - na ; 2. S c h oo l o f M a t e ri a l s S c i e n ce and E n g i n ee ri n g ,H a r b i n I n- s tit u t e o f T ec hn o l ogy a t W e i h a i ,W e i h a i 264209,C h i n a ) .p p 57 - 60Ab s tr ac t :C oo li n g e ff ec t o f s h i e l d i n g gas s h o u l d n o t ben eg l ec t e d du ri n g l ase r c l a dd i n g p r ocess . T he fl u i d m o d e l w as s i m p li f i e d by tr a n s f o r m i n g t h e r m a l an d co n ve c ti o n p r o b l e m s i n t o h y d r o m e c h a n i cs and co n du c ti o n p r o b l e m s ,r es p ec ti v e l y . C oo li n g t y p e o f s h i e l d i n g gas w as i n ves t i ga t e d an d t h e h ea t d i ss i p a ti o n w as qu a n t i t a ti ve l y c h a r a c t e ri ze d . It w as f o un d t h a t co n ve c ti o n c o- e ffi c i e n t w as seve r a l hun d r e d s ti m es o f co n du c ti o n co e ffi c i e n t .T he eva l u a ti o n r es u lt s w e r e a d o p t e d f o r ca l c u l a ti o n o f s t r ess and s tr a i n o f co pp e r p o w d e r a nd A l N m a tri x expos ed t o s i n g l e -p ass l a - ser c l a dd i n g . A c co r d i n g t o t h e fi r s t an d t h ir d s t r e n g t h t h eo r y , t h r ee k i n d s o f c r ac k s w e r e o b v i o u s l y f o und ,i n c l ud i n g t ea r c r ac k s i n t h ei n t e rf ac e ,p u ll c r a c k s on t h e upp e r s u rf ac e o f t h e b ase m e t a l a nd t r a n sve r se c r ac k s i n t h e c l a dd i n g l ay e r p e r p e n d i c u l a r t o l ase r sca nn i n g d ir ec ti o n . The f o r m i n g m ec h a n i s m o f c r ac k s w as a n a l yze d and t h e g u i d a n c e f o r o p ti m i z i n g p r ocess p a r a m e t e r s w as p r o p ose d .E ff ec t of w e l d i n g t h e r m a l c y c l e on h i g h t e mp e r a t u r e m e - c h a n i c a l p r o p e rt y of N i -F e bas e s up e r a ll o yWU D o n g ,L U Sh a np i n g ,L I D i a n z h o n g ( Shenyang N a ti o n a l L a b o r a t o r y f o r M a - t e ri a l s S c i e n c e ,I n s tit u t e o f M e t a l Resea r c h ,C h i n ese 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es ,Sh e n ya n g 110016,C h i n a ) .pp 69 - 72Ab s tr ac t : The w e l d a b il i t y o f a N i -F e base s up e r a ll oy , K e y w o r d s :coo li n g ; c r a c kl ase r c l a dd i n g ; s h i e l d i n g gas ; co n vec ti o none o f t h e ca n d i d a t e m a t e ri a l s f o r h i g h t e m p e r a t u r e co m p o n e n t s o f 700 ℃ u l t r a -s up e r c riti ca l co a l p l a n t ,w as s t ud i 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B ase d on w e l d i n g t h e r m a l s i m u l a t o r ex p e ri m e n t s ,t h e va ri a ti o n and evo l u t i o n o f m i c r os tr u c t u r e and m e c h a n i ca l p r o p e rti es w e r e a n a l yze d f o r t h i s N i -F e bas e s up e r a ll oy und e r w e l d i n g t h e r m a l cy- c l e tr ea t m e n t co n d i t i o n . The m i c r os tr u c t u r e a n a l ys i s s h o w e d t h a t γ phas e an d M C ca r b i d e i n N i -F e base s up e r a ll oy d i sso l ve d du r - i n g h i g h t e m p e r a t u r e w e l d i n g t h e r m a l s i m u l a ti o n p r oc ess . Th e c r ee p r up t u r e ti m e o f w e l d i n g t h e r m a l cyc l e d sa m p l e w as seve r e l ys h o rt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base so l u ti o n e d sa m p l e a t 700 ℃ /400 M P a , and w as s i m il a r t o t h a t o f base so l u ti o n e d sa m p l e a t 700 ℃ /350 M P a and 700 ℃ /300 M P a ,r es p ec ti ve l y . D u ri n g c r ee p t es t a t 700 ℃ ,M 23 C 6 g r a du a ll y p r ec i p it a t e d a t t h e g r a i n b o un d a ri es o f HA Z ,w h il e γ p r ec i p it a t e d i n t h e HAZ m a tri x . The p r ec i p i t a t e d M 23 C 6 and γ r es u l t e d i n an i m p r ove m e n t o f 700 ℃ c r ee p r up t u r e p r o p e rt y o f HA Z . The p r ec i p it a ti o n o f M 23 C 6 a t g r a i n b o und a ri esdu ri n g c r e e p t es t w as m a i n l y due t o t h e s upp l y o f t h e ca r b o n fr o m M C w h i c h w as d i sso l ve d p a rt i a ll y du ri n g f o r m e r w e l d i n g t h e r m a l cy c l e .K e y w o r d s : N i -F e base s up e r a ll oy ; w e l d i n g t h e r m a l cy- c l e ;c r ee p r up t u r eE ff ec t of e l ec tr o p l a t e d tin c oa ti n g on p r o p e rti es of BA g50CuZnb r az i n g fill e r m e t a lWANG X i n gx i n g ,L ONG W e i m i n ,M A J i a ,L D e n g f e n g ( S t a t e K e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A d va n ce d B r az i n g F ill e r M e t a l s and T ec hn o l ogy ,Zh e n gz h o u Resea r c h I n s tit u t e o f M e c h a n i ca l E n g i n ee ri n g , Zh e n gz h o u 61 - 64450001, C h i n a ) .ppAb s tr ac t :T i n w as e l e c tr o p l a t e d on BA g 50C uZn b r az i n ga ll oy ,a n d t h e s u rf ace m o r ph o l ogy o f ti n coa ti n g w as ob se r ve d b ysca nn i n g e l ec tr o n m i c r osco p y ( S E M ) .T he e ff ec t o f ti n coa ti n gon t h e m e lti n g t e m p e r a t u r e an d w e tt a b ili t y o f b r az i n g a ll oys w asa n a l yze d u s i n g d i f f e r e n ti a l sca nn i n g ca l o ri m e tr y ( D S C ) and w e t - ti n g t es t f u r n ac e . The co m p os it i o n o fb r az i n g a ll oys w as d i sc u ssed a fte r e l e c tr o p l a ti n g ti n coa ti n g . The r e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w e tt a - b il i t y of t h e b r az i ng a ll oy w as i m p r ove d ,th e D SC e nd o t h e r mi c peak s h ift e d t o t h e l e ft ,a n d t h e m e lti n g t e m p e r a t u r e o f b r az i n g a ll oys d ec r e ase d w it h t h e a dd iti o n o f ti n coa ti n g . W h e n 4. 8% ti n coa ti n g w as e l e c tr o p l a t e d on b r az i n g a ll oy ,a s m oo t h and un i f o r m ti n coa ti n g w as o b t a i n e d ,a n d t h e m ax i m u m w e tti n g a r ea o f b r a -。
燃料燃烧小论文

《燃料与燃烧》论文报告课题名称:测试技术于工业燃烧系统的应用项目负责人:马柯学号: ********** 院系: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完成时间: 2014.5.26测试技术于工业燃烧系统的应用马柯(哈工程,哈尔滨市 150001)摘要:燃烧锅炉在工业生产制造过程中为重要的制程设备,主要提供其所需的热源与蒸汽等,在燃烧系统的操作上需多方地考量锅炉的安全性、经济与环保等因素,但目前多数的燃烧炉所装置之感测信息,如温度、压力与流量等,仅能描述锅炉之部份系统状态,如炉膛中燃烧的火焰状态则无法透过上述的感测设备而获得之,好的火焰形态可有效的提升燃烧效率与满足制程所需温度,然而火焰状态目前仍需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观察与调整,由于近年来光学感测技术的迅速发展,已有许多研究文献将光学感测技术应用于燃烧系统领域,因此本文汇整了基于光学感测技术在工业燃烧系统之研究文献,其中包含下列主题:(1)基于火焰影像之燃烧系统安全性监控;(2)以火焰影像结合制程信息之分析、预测与优化操作;(3)以火焰影像计算温度场分布与燃烧热值评估。
关键词:燃烧系统;火焰影像;火焰监控;温度场Application of testing technology in industrial combustion systemsMake(Harbin engining University, Harbin, Chin)Abstract:Industrial combustion furnaces are important equipments for chemical and manufacturing plants. These utility systems provide heat and steam in production process.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safet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ssues at the same time when operating combustion system. Temperature, pressure, and flow rate measured from classical sensors can only obtain partial information of combustion system, but flame states have to be observed and manipulated by experienced operator. In recent years, optical image sensing technologies are drastically in progress and applied to industrial furnaces. The targets of novel control systems are to sense the flame state to control the furnace automaticall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ollect and describe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application field, which includes the following topics:(1) safety monitoring of the flame for combustion systems; (2) analysis, forecasting and optimization of combustion systems by using flame images and process information; (3) temperature field distribution and combustion efficiency assessments by using VIS images.Keywords: Combustion system, flame image, flame monitoring, temperature field火焰之稳定性对于燃烧行为而言,相当重要,过往均由具经验之工程师透过肉眼观察、判断燃烧状况,在摄影机技术较为成熟后,透过影像分析方式取代工程师之肉眼,可进行实时、长期之监控工作。
燃烧学论文 - 副本

煤矿甲烷气体的开发现状及综合利用摘要: 煤层气开发和综合利用面临许多现实的技术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笔者从煤层气开发工程存在的问题出发,搜集了一些新的煤层气开发关键技术,如煤层气高效完井和高效增产技术等。
同时,笔者列出煤矿瓦斯直接向大气排放的部分数据,阐述了甲烷等煤层气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机理和作用,并论述了减排甲烷的意义及措施。
关键词:煤层气开发甲烷温室效应利用一、煤层气开发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我国煤层多为低渗透储层,开发难度比美国要大得多。
仅从技术而言,煤层气储层特性和煤层气运移规律与常规油气截然不同,不能照搬常规技术,必须要有创新,改变原有观念,非常规储层必须采用非常规的技术。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开发技术急需攻关并积极地进行现场试验。
1.开发井网的优化技术煤层气井网的优化在煤层气开发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井网合理布局,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开发资金,还可提高开发区块的产量,提高有效资源的利用率。
井网优化要充分考虑煤层深度、厚度、煤质、渗透率、含气量、孔隙度、割理特性、煤层含水情况、解吸压力、储层压力及应力状态等,如采用压裂增产措施,还要考虑煤层裂缝形态和延伸方向,如果采用定向羽状水平井技术开发比,更要慎重考虑煤层岩石力学状态。
2.煤层气井高效完井技术利用现代钻井技术在煤层段钻出一定尺寸的井眼已是相当容易,但要钻成一个既能满足高效开采煤层气,又要求完井成本最低的井眼绝非简单。
由于煤储层微裂隙和割理发育,所以在钻进煤层时,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对煤层加以保护,严防固相微粒堵塞煤层的微裂隙和割理系统。
煤储层一旦污染,则很难恢复,即使大型压裂也只能改善压裂裂缝周围煤层的导流能力,远离压裂裂缝深处的导流能力很难得到改善。
洞穴完井在适当的煤层条件下大幅度地提高了单井产量,但其适用地条件有很大的局限性。
将洞穴完井技术和压裂技术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就可发挥各自的优势。
定向羽状水平井技术是集钻井、完井和增产于一体的新型开发技术,应用前景广阔,但不同的地区、不同特性的煤层其应用方法也不尽相同。
燃烧氯含量高燃料的烟气侧高温腐蚀

.El£2i i i ——————————————、————————————————一
Fig 1氯参与的腐蚀过程/3/
ti|ne∞
Fig 2.S02与HCl在烟气中的分压对腐蚀速度 的影响,温度:773K,:6J'4-十:2 25Cr-1Mo,/4/
氯主要以HCI形式存在于烟气中.在烟气/氧化层界面的氯气作为反应的中问产物来源于 HCI的氧化,氯化物与烟气中的S02的反应;及积灰中固态氯化物的氧化反应,13/,/4/如烟 气中有足量的S02,在烟气和积灰中的氯化物将有被硫化的趋势.由氯导致的快速腐蚀 很可能发生,如果烟气中氯分压较高,又没有足够的S02可以抑制它Fig.2给出烟气中SO: 与HCl的关系对材料腐蚀速度的影响,/4/.氯产生的另一个极影响是它在管壁附近的积灰中 聚集碱金属,促进碱金属硫化物的腐蚀,虽然氯在长时间的运行中被驱赶出管壁积灰中
l关键词】烟气侧,高温腐蚀,积灰,氯腐蚀,晶间
背景
生物质和废弃物作为燃料着眼于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环境,保存化石能源成为关注 的课题为了达到东京会议提出的在2008到2012年温室气体排放比1995年降低8%的目标, 欧洲将在同时间框架内提高生物质能源的利用从1995年的74X106吨到182×106吨中国同 样具有大量的生物质能源储备可以在农村地区进行商业性开发.-自J2010至20154-可获得270 ×106吨煤当量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即可以在大型电站设备中混烧.也可以在中小型设备如 集中供热或热电联产中作为主要能源供应废弃物焚烧正在成为更受欢迎的垃圾处理方 式,这是由于垃圾添埋的空间限制及对所添埋垃圾的严格要求除了环保目的,废弃物中可 燃物质的能源可以被回收利用
(1)
3FeCl2(g)+202(g)专Fe20s(s)+3C12(g、
基于光谱处理和热电偶测量的生物质火焰发射率实验研究

第52卷第4期2021年4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V ol.52No.4Apr.2021基于光谱处理和热电偶测量的生物质火焰发射率实验研究郑树,李心语,韩磊,陆强(华北电力大学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102206)摘要:结合火焰发射光谱检测原理和热电偶测温技术,对生物质火焰发射率进行实验研究。
提出一种生物质火焰发射率的热电偶计算模型,并在生物质燃烧炉中对3种常见生物质燃料(松木、红木、稻壳)燃烧火焰进行检测实验。
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波长下,松木燃烧火焰发射率最大,其次是红木燃烧火焰发射率,稻壳燃烧火焰发射率最小,且发射率在光谱短波段达到最大值,随波长的增大而减小;将发射率计算结果与光谱计算模型所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稻壳燃烧火焰发射率的平均相对误差最大,为3.02%,证明了模型的准确性与适用性。
关键词:生物质火焰;火焰发射光谱;热电偶测温;发射率中图分类号:TK6文献标志码:A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文章编号:1672-7207(2021)04-1268-08Experimental study of biomass flame emissivity based on spectralprocessing and thermocouple measurementsZHENG Shu,LI Xinyu,HAN Lei,LU Qiang(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Biomass Power Generation Equipment,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University,Beijing 102206,China)Abstract:The flame emissivity of biomass was studied by combining the flame emission spectroscopy and thermocoupl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technology.A thermocouple calculation model of biomass flame emissivity was proposed and three kinds of common biomass fuels(pine wood,red wood,rice husk)flame detectio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a laboratory biomass combustion furnace.The results show that pine wood has the highest flame emissivity at the same wavelength,followed by mahogany flame emissivity and rice husk flame emissivity,and the emissivity reaches the maximum value in the short wavelength,which decreasesDOI:10.11817/j.issn.1672-7207.2021.04.023收稿日期:2020−06−29;修回日期:2020−08−10基金项目(Foundation item):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B06019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5197605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922040)(Project(2017YFB0601900)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Key Research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Project(51976057)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Project (51922040)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for Outstanding Youth Science of China)通信作者:郑树,博士,副教授,从事燃烧检测研究;E-mail :******************.cn引用格式:郑树,李心语,韩磊,等.基于光谱处理和热电偶测量的生物质火焰发射率实验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2(4):1268−1275.Citation:ZHENG Shu,LI Xinyu,HAN Lei,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f biomass flame emissivity based on spectral processing and thermocouple measurements[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1,52(4):1268−1275.第4期郑树,等:基于光谱处理和热电偶测量的生物质火焰发射率实验研究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wavelength.The results of the emissivity calculation are compared with the spectral calculation model,and the maximum average relative error is3.02%,which appears in the rice husk flame.The accuracy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model are proved.Key words:biomass flame;flame emission spectrum;thermocoupl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emissivity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石,目前世界能源需求仍以燃烧产生的能量为主[1]。
天然气炭黑燃烧特性的热天平研究

工业分析 + 7 应用基全 水份 " 9: 1 分析基 水份 " 9; ! 可燃基挥 发份 <;9= 53. 应用基 灰份 > 9: !. 3 2 低位发 热值 ! -?@, 9: !.’E(
了造粒处理, 粒径 在 几 百 微 米 左 右, 为 便 于 对 比, 商
[1] 业炭黑样品试 验 前 通 常 先 要 研 磨 并 筛 分 , 其粒径
热 能 动 力 工 程 第 !" 卷第 # 期 EFG + !" , 9F + # 56789.: 6; <9=>9<<8>9= ;68 ,?<8@.: <9<8=A .9B C6D<8 !""# 年 ) 月 HIJ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万方数据
热 能 动 力 工 程 ・ 2!! ・ !((2 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两种油炉黑 (高 补 强 型 炉 法 炭 黑) : !; 8!!( 和 8..( ,
[(!] 床反应器 , 例如文献 [(’ / (%] 利用热天平系统很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 炭黑生成及后期氧化必须在一 定技术措施下得到控制, 传统的观点认为炭黑是一种 难燃物质, 尤其要保证在炉内 ( / ! 0 的停留时间内完 全氧化掉。因此, 研究炭黑的燃烧特性 (着火、 燃尽特 性以及 动 力 学 参 数 等) , 可 为 开 发 该 技 术 提 供 依 据。 实际上, 对炭黑 (催化或非催化) 燃烧特性的研究在最 近二十年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 尤其是对柴油机
燃烧学论文

燃烧污染控制作者:xx班级:xxx单位:中北大学朔州校区邮编:036000摘要:摘要: 煤炭是一种重要的能源, 煤燃烧引发的技术和环境问题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
煤燃烧机理、煤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形成、排放和抑制规律、新型煤燃烧技术和低费用的污染控制技术等是煤燃烧领域重点研究的内容。
针对煤燃烧对大气的污染现状及污染控制技术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污染控制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燃煤; 污染控制; 洁净煤Coal is important primary energy, but now the world is commonly facing a difficult problem of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 which results from coal combustion. Coal combustion mechanism, forming, draining off and controlling regulat ion of pollution material, new type coal combustion and cheap 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y are important research contents in coal combustion field. Coal combustion on atmosphere pollution status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pollution is analyzed an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pollution control is put forward in this article.Key words: burning coal; pollution control; clean coal正文:燃烧产生的污染物燃烧是物质剧烈氧化而发光、发热的现象,是人们利用能源的最主要方式。
痕量元素在燃烧过程中的数值模拟及反应机理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痕量元素在燃烧过程中的数值模拟及反应机理的研究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Trace Elements in theCombustion Process and Reaction Mechanism王李斌2013年12月国内图书分类号:X51学校代码:10079国际图书分类号:502密级:公开硕士学位论文痕量元素在燃烧过程中的数值模拟及反应机理的研究硕士研究生:王李斌导师:曾芳副教授申请学位:工程硕士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工程所在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答辩日期:2014年3月授予学位单位:华北电力大学Classified Index:X51U.D.C:502Thesis for the Master Degree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Trace Elements in the Combustion Process and Reaction MechanismCandidate:Wang LibinSupervisor:Vice Prof.Zeng FangSchool: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EngineeringDate of Defence:June,2013Degree-Conferring-Instit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ution: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痕量元素在燃烧过程中的数值模拟及反应机理的研究》,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华北电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据本人所知,论文中除已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痕量元素在燃烧过程中的数值模拟及反应机理的研究》系本人在华北电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
富氧条件下新型燃烧器内操作热工特性分析

自身预热式辐射管是一种重要的间接加热设 备,由于在加热过程中,自预热辐射管内的烟气与 被加热的物料并不接触,可有效避免氧化、脱碳等 加热缺陷[1].目前,自身预热式辐射管主要存在 换热器热 效 率 低 和 辐 射 管 表 面 温 度 不 均 匀[2]的 问题.针对换热效率低的问题,改变原有的间壁 式换热形式,可突破水当量比的限制.本文借鉴 烟气再循环形式[3]的富氧燃烧技术[4-5]对自预热 燃烧器[6]进行改进:将辐射管内烟气的一部分直 接回兑到 纯 氧 气 中,构 造 富 氧 燃 烧 条 件[7],并 将
Analysisofthermalcharacteristicsofnew burner intheoxygenenrichedatmosphere
LiNa,ZhangWeijun,LiCheng,YiZhi
(SchoolofMetallurgy,NortheasternUniversity,Shenyang110004,China)
本文采 用 富 氧 燃 烧 技 术 的 新 型 自 预 热 燃 烧 器,与传 统 使 用 空 气 助 燃 的 燃 烧 器 性 质 不 同[9],
收稿日期:20181222. 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17YFB03042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U1760115). 作者简介:李娜 (1994—),女,硕士研究生,E-mail:1084583570@qqcom;张卫军 (1957—),男,教授,E-mail:zhangwj@
smmneueducn.
232
材 料 与 冶 金 学 报 第 18卷
燃烧过程、火焰温度分布和燃烧温度也受氧气体 积分数的限制.当 φ(O2)较大时,燃烧温度也随 之较高、火焰变短,导致能耗较高,辐射管表面温 度梯度较大等问题;而当 φ(O2)较小时,将导致 火焰失稳、灭火.因此,φ(O2)存在一个合的范 围.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燃烧器燃烧传热 过程[10]进行模拟分析,探寻 φ(O2)等参数对温度
固态废弃物和煤混合燃烧过程中有机氯化物形成机理的分析

固态废弃物和煤混合燃烧过程中有机氯化物形成机理的分析【摘要】此次实验研究主要针对几种煤以及城市固体废弃物,对其原料以及混合物进行分析,并总结其热力学行为。
研究结果显示有机化合物在快速加热中的形成机率较大,明显高于慢速加热情况下的有机化合物形成可能性。
另外,城市固体废弃物在燃烧过程中,氯气即Cl2是造成有机氯化物出现的主要原因,另外有机氯化物的形成机理还与Deacon反应有关系。
?【关键词】固态废弃物;煤;混合燃烧;有机氯化物;形成机理相关报道和资料表明,美国每年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增加量达到了2亿以上,对于这些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传统的方法主要以地面堆积为主。
然而随着堆积面积的不断减少以及环保条例的相继出台,传统的垃圾处理方法逐渐被淘汰,焚烧处理开始渐渐取代了传统的处理方法。
然而,随机有机氯化物的不断产生,其毒性开始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固体废弃物的焚烧技术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燃烧中产生的有机氯化物主要包括了多氯二苯并二恶英(PCDDs)以及多氯二苯并呋喃(PCDFs)。
然而在煤以及废弃固体物的混合燃烧中,却没能有效检测出这两种有机物。
一些关于固体废弃物的燃烧中有机氯化物形成的解释开始相继出现,其中氯气成为了主要的媒介,而燃料气与飞灰中化合物的denovo合成则是造成PCDDs以及PCDFs的主要路径,Deacon反应则是其中一个过程。
结合研究可以得出,HCl的来源是含氯塑料的热分解,而氯气则可能与Deacon反应有所关系。
将煤与固体废弃物进行混合燃烧,能够有效防止有机氯化物的产生。
相关结论还表明,二氧化硫浓度的增减能够抑制有机氯化物的生成。
硫化物之所以能够抑制PCDDs以及PCDFs,有人认为煤在燃烧过程中,硫的摩尔数量在超过氯气的基础上,会保持正反应为主,从而将氯气转化成HCl,从而使芳环取代反应得到抑制,防止PCDDs以及PCDFs的出现。
在此次实验研究中,项目主要采用TGA/FTIR/MS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固体废弃物以及煤的混合燃烧过程进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混燃烧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报告人: 李立远
学号:3008201289
在诸多燃气具设备中,燃烧技术的优劣是衡量该类产品技术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
预
混技术作为燃烧技术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燃烧效率和换热效率,并保证了产品各项技术指标。
因此在燃气具技术中,预混燃烧技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燃烧技术领域的重要内容。
预混燃烧技术的产品应用原理
最早的燃烧方法是简单地将燃气在火孔处点燃,燃气和空气不混合.燃气燃烧所需要的氧气依靠从周围的空气中扩散得来.这是一种扩散式燃烧方法。
在此
类燃烧过程中,燃气与空气发生物理接触后进行燃烧时,氧气分子只能通过扩散
运动参与燃烧燃烧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氧气分子的扩散速度。
扩散式燃烧方法易点
火,无回火,燃烧稳定但是对于需要氧气较多的常用高热值燃气如天然气.液化
石油气等,仅依靠介质分子扩散能力较为有限的层流扩散,则难以达到完全燃烧
的目的并且燃烧温度偏低.使得烟气指标尤其是CO的含量偏高.也容易形成积
碳和煤烟,因此不适宜应用在家用燃气具产品之中。
随着燃烧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预混燃烧技术逐渐进入燃烧技术领域。
预混燃烧方法是将空气按照一定比例预混到燃气当中.形成均匀的可燃性混合气
体.同时在结构上对混合气体流经通道做出特定的导流,混合、增压等技术措施,
使得混合气体以一种固定空燃比状态在火孔稳定燃烧达到充分燃烧提高燃烧温
度,降低烟气指标提高燃烧效率等一系列技术目的。
预混技术的出现,使得燃气燃烧技术得以长足发展。
预混燃烧技术可以分为部分预混燃烧和全预混燃烧两种二者的区别在于预混程度的大小。
部分预混燃烧方法能够充分利用燃气动能,预混空气,改善层流扩散的燃烧不完
全状况一次空气供给稳定.具有燃烧完全、火焰短,加热强度较大等优点。
全预
混燃烧则称为全次预混空气燃烧技术上更为合理。
其引射原理与部分预混燃烧方
法相同。
燃烧在瞬间完成,形成稳定高温区热效率高。
其火焰极短附着于燃烧表
面,故称“无焰燃烧”
此类燃烧结构亦能反作用于燃烧效果使热量充分对流,并形成红外光辐射,热效率更高。
对家用燃气具产品而言.目前应用预混燃烧技术较为普遍的是燃气
灶具和热水器
燃烧学论文作业
预混燃烧技术在灶具产品上的应用
在现有的一般灶具产品中,引射型
大气式燃烧方式比较通用,这是一种
完全意义的部分预混燃烧方法,喷射
燃气利用动能较大的高速紊流作用,
在引射管内形成轴向旋流,通过扩散
作用混合一次空气.在燃烧盘、火盖
形成稳定的可燃性混合气体。
部分预混燃烧技术在灶具产品上
的应用,使得预混技术得以大范围推
广,
但是也存在着~些缺点。
比如喷嘴燃气流轨迹必须重合于引射管的中心线
否则预混效果不佳且混合气体不能以一种稳定的流态和固定的空燃比参与燃烧。
此外,部分预混使得燃烧不得不依赖二次空气的大量补充由此在内外焰部位易生成NO 气体,同时生成的烟气量较大热损耗大,影响换热效率。
全预混燃烧技术在灶具产品也得到应用,以红外线燃烧器灶具为出色代表。
红外线燃烧器灶具采取改进引射管结构、充分提供空气供给的方式。
在混合腔一次混合空气系数约为0.8,燃烧结构由数量巨大的陶瓷细孔状火孔组成,混合气体在燃烧面剧烈充分燃烧,不需要二次空气因而热量集中,烟气较少,燃烧温度高。
其形成的无焰热流温度可高达1 1 00C .表面红化,约40%的热量以波长较长,易于被分子吸收的红外线辐射加热,换热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预混燃烧技术在热水器产品上的应用
在燃气热水器产品中,由于燃烧器结构的较大差异和热水器工作的复杂性对于燃烧的要求更高,但与灶具产品的预混燃烧技术比较而言热水器产品预混燃烧技术有共通之处,具体表现为部分预混燃烧技术。
热水器燃烧器总成可为半密闭式和全密闭式,这两种燃烧器对二次空气的要求有差别,全密闭式较之半密闭式燃烧器,二次空气的补充完全依赖风机强制鼓风,因此燃烧工况受风量供给的牵制比较明显。
在燃烧过程中.必须考虑燃气与二次空气的混合比例处于合理区间协调燃气流量和二次空气流量,使其呈现一定的匹配关系。
多年以来部分预混燃烧技术在热水器产品上的应用占据着统治地位,一方面是由于热水器燃烧工作的复杂,特殊性强另一方面.则是全预混燃烧技术在热水 器产品的应用难点尚多还处于技术不成熟的起步阶段。
从最新的行业资讯看,现有的全预混式热水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热水器的燃烧系统,而突出体现在”
燃烧学论文作业
空~燃”混合、供给模块,其关键技术难点在于空~燃”全预混装置和全预混燃烧器以及搭配调节整个系统的水、燃气、空气工作的控制系统,藉此实现按比例均匀预混燃气和助燃空气的无级调节的理想的热水器燃烧工作状态。
预混燃烧技术的发展方向
纵观预混燃烧技术在燃气具产品上
的发展现状,部分预混燃烧技术应用较
早,技术难度较小.在燃气灶具热水器
产品中已经处于成熟阶段,几十年来一
直主导着燃气产业,并且由于其科学的
预混方法.给燃气燃烧带来了一定程度
的技术改进,较之扩散式燃烧法,燃烧效率、温度要求排放指标等均得到大幅度改善。
但是,从现有的部分预混燃烧技术产品成果和开发思路看,部分预混燃烧技术赋予产品燃烧效率的提升空间已相当有限,尤其是灶具产品,热效率仅维持在55%左右,且凭借现有技术状况,难以实现新的突破。
随着“节能环保”的呼声日益高涨,全预混燃烧技术日趋走入燃气具关键技术领域。
全预混燃烧技术本身燃烧效率高,能量利用率高,尽管技术实现难度较大技术成本较高,但是其给燃气具行业燃烧效率带来的革命,以市场上新近出现的部分代表性产品为例。
华帝做为国内燃气具制造商巨头之一,在2009年底隆重推出净燃聚能燃气灶,引起强烈的市场反响。
该新型灶具就是全预混燃烧技术的附体,净燃聚能燃气灶利用了全预混燃烧原理,燃气和空气充分配比混合,碳燃烧得到热能的较大部分转化为红外线,并以红外光波辐射传递为主的形式对锅体进行加热,热效率提高到近70%,并且CO .NOx 等排放指标远低于国家标准要求。
国内另一家燃气具知名企业生产的全预混
燃烧热水器,则在燃气热水器产品中独占鳌头。
该类产品采用新型空-燃比例阀和预混风机组
合控制方式将燃气和空气一次混合,在全封闭
预混燃烧装置内完全燃烧,燃烧强度大换热效
果好,CO ,NOx 等烟气排放也完全达标。
预混燃烧技术的应用难点和突破点
预混燃烧技术的应用就燃烧学理论而言,存在着一些难点和突破点,主 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预混结构的创新.二是燃烧结构的创新。
预混结构以引射管为主,引射管决定了一次空气系数,因此引射管对预混燃烧至关重要。
引射管的长度,两端开口直径,管身减速段稳流段等结构特征,对
燃烧学论文作业
于预混效果都起着不同的作用。
为达到良好预混效果.引射管结构在不同的灶具产品中各不相同但其结构上的变化都是出于共同的技术考虑。
此外预混腔是混合气体燃烧前的集
散地预混腔的合理设计对预混效果也
有优化作用。
全预混燃烧技术中,燃气
与空气充分混合在火孔燃烧时不需要
二次空气补给燃烧时间短,能量爆发剧
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因素,易回火、
离焰.对此,燃烧技术上采取多孔介质
燃烧器,火孔数量大,覆盖整个燃烧面。
另一个关键技术是确定好火孔的长径
比,长径比过小容易回火而长径比过大,
则容易离焰,在一定的参数区间.则能
同步实现稳定燃烧、高强度燃烧.完全
燃烧等目的,这也是全预混灶具中不采用一般的传统燃烧器结构,而采用新型陶瓷蜂窝状或者合金网状红外燃烧器的主要原因。
在热水器产品中,预混结构原理基本接近,目前的主流燃烧系统都是采用部分预混燃烧技术。
在这种燃烧系统中,二次空气的供给是一个难点,驱动风机所能提供的二次空气量必须经过合理计算和分配,既满足需要,也过量,并使燃烧符合各项热水器技术指标,这是热水器研发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此外燃烧结构的改进是个技术难点,现有的条缝式火排燃气引射结构和二次空气供给方式比较成熟,全新燃烧结构的创新必然催生一整套全新的燃烧系统,对于意图更新热水器燃烧系统结构、寻求燃烧系统技术创新的多数热水器制造商而言这未免不是热水器燃烧技术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技术创新点。
全预混燃烧热水器在燃气具行业内的发展应用较少,是目前燃气具行业技术的一个难点,更是一个突破点在提倡节能环保的今天,作为燃气热水器未来的一个重要研发方向,全预混燃烧热水器在预混技术运用机理和燃烧系统结构创新甚至最新理念的热水控制系统上,都将是一个全新的热水器高端技术创新领域,是个全新的热水器产业变革课题具有非常深远的前瞻意义. 燃烧学论文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