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第一节~第四节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构造运动的方向性 按照构造运动的方向,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水平运动 (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
构造运动的速度和幅度


一般地讲,构造运动是岩石圈的一种长期 而缓慢的运动,其速度以每年若干毫米或 若干厘米计,因此凭人们的感官无法直接 感觉出来。 但是不管构造运动有多么缓慢,由于地球 发展历史经历了漫长悠久的时间,因而便 会产生巨大的变化。
水平 面
走向
倾向
α


层面上的倾斜线和它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 角,称倾角,又称真倾角;倾角的大小表 示岩层的倾斜程度。 视倾斜线和它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称 视倾角。
测量Hale Waihona Puke Baidu状要素的方法

测量岩层的产状要素必须用地质罗盘。
产状符号
岩石变形

应力、应力场、应变椭球体 岩石变形的阶段和影响岩石变形的因素
顺或逆着倾向方向,地层重复出现,倾角 变化有规律。 背斜:新 — 老 — 新 向斜:老 — 新 — 老

地貌方法

水平岩层 单斜岩层 穹窿构造、短背斜和构造盆地 水平褶皱及倾伏褶皱 背斜和向斜
倾 斜 岩 层
研究褶皱构造的意义

褶皱与矿产 褶皱与地貌 褶皱构造与地球发展历史
箱形褶曲
锯齿状褶曲
扇形褶曲
褶曲的纵剖面形态
根据枢纽的产状分为: (1)水平褶曲:枢纽近于水平的褶曲。 (2)倾伏褶曲:枢纽倾伏的褶曲。枢纽与其 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称为倾伏角。 (3)倾竖褶曲:枢纽近于直立的褶曲。

根据轴面产状和枢纽产状综合分类
(1)直立水平褶。 (2)直立倾伏褶。 (3)倾竖褶曲。 (4)倾斜水平褶曲。 (5)平卧褶曲。 (6)倾斜倾伏褶曲。 (7)斜卧褶曲。
倾伏褶曲


倾伏褶曲表现在地质图上的特点是: 两翼岩层对称重复,但彼此不平行而逐渐 转折汇合,称转折端。 若一套倾伏背斜和倾伏向斜连续出现时, 则其地质界线呈“之”字形弯曲。沿任一 褶曲轴(通过核部并对称于两翼的一条线) 岩层越来越新的方向,即为褶曲的倾伏方 向。
褶皱的组合类型

从横剖面看褶皱的组合类型 从平面上看褶皱的组合类型
构造运动的周期性和阶段性


构造运动从缓和到强烈,叫做一次构造旋 回。 地史可以划分为许多代,代又分为若干纪, 纪还可分为几个世,就是这种阶段性的反 映。
构造运动的证据

新构造运动的证据 老构造运动的证据
新构造运动的证据

地貌标志 测量数据
地貌标志


地貌形态是内外地质作用相互制约的产物。 而构造运动常控制外力地质作用进行的方 式和速度。 以上升运动为主的地区,常形成剥蚀地貌; 以下降运动为主的地区,常形成堆积地貌。
从横剖面看褶皱的组合类型

复背斜和复向斜 同斜褶皱和等斜褶皱 隔档式和隔槽式褶皱 (图形见课本)
从平面上看褶皱的组合类型

平行状褶皱 分枝状褶皱 帚状褶皱 弧形褶皱 雁行式褶皱
如何在野外认识褶皱构造

地质方法 地貌方法
地质方法


根据岩层顺序、岩性、厚度、各露头产状 等判断褶曲是否存在,然后根据新老岩层 判断向斜还是背斜。 野外采取穿越法和追踪法了解岩层特征。
五 老 向斜东南翼 峰
断裂构造(一)——节理


地壳中岩石(岩层或岩体),特别是脆性 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在受力情况下容 易产生断裂和错动,总称为断裂构造。 几乎在所有岩石中都可看到有规律的、纵 横交错的裂隙,称为节理。
节理的分类

节理的成因分类 节理的几何分类 节理的力学成因分类
剪切带尖灭
岩层的产状

不同产状的岩层 岩层的产状要素
不同产状的岩层

水平岩层 倾斜岩层 直立岩层 倒转岩层
水平岩层
倾斜岩层
直 立 岩 层
倒 转 岩 层
岩层的产状要素

确定岩层产状的三个数值,即走向、倾向 和倾角。


岩层层面与任一假想水平面的交线称走向 线,也就是同一层面上等高两点的连线; 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称岩层的走向.

空间三角测量
老构造运动的证据

地层厚度 岩相分析 构造变形 地层接触关系
地层厚度

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沉积区可以形成一定 厚度的地层。对岩层厚度进行分析,可在 很大程度上得出升降幅度的定量结论。
岩相分析



把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和生物群的 综合特征,称为岩相。 岩相一般可以分为海相、陆相和海陆过渡 相(如入海处的三角洲相)三类。 海相可分为滨海相、浅海相、半深海相、 深海相等;陆相可分为坡积、冲积、洪积、 湖泊、沼泽、冰川、风成等相。
背斜是岩层向上突出的弯曲,两翼
岩层从中心向外倾斜;
向斜是岩层向下突出的弯曲,两翼
岩层自两侧向中心倾斜。
褶曲要素
褶曲要素是指褶曲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确定其几何 形态的要素。 (一)核:褶曲的中心部分。 (二)翼:指褶曲核部两侧的岩层。 (三)轴面:平分褶曲两翼的假想的对称面。 (四)枢纽:褶曲岩层的同一层面与轴面相交的线 (五)轴:指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 (六)转折端:褶曲两翼会合的部分,即从褶曲的一 翼转到另一翼的过渡部分。

褶曲的形态分类
褶曲的横剖面形态 1.根据轴面产状并结合两翼特点分类 2.根据转折端形状及两翼特点分类

根据轴面产状并结合两翼特点分类
(1)对称褶曲 (2)不对称褶曲 (3)倒转褶曲 (4)平卧褶曲 (5)翻卷褶曲
倒转褶曲
根据转折端形状及两翼特点分类
(1)圆弧褶曲 (2)箱形褶曲 (3)锯齿状褶曲 (4)扇形褶曲
褶曲的平面形态

线形褶曲 长圆形褶曲 浑圆形褶曲
线形褶曲

又称长褶曲,褶曲轴向一定方向延伸很远, 从几十千米到数百千米或者更远。
长圆形褶曲


又称短轴褶曲,长与宽之比在10∶1到3∶1 之间。 若为背斜叫短背斜,若为向斜叫短向斜。 它们在平面上的投影形态近似椭圆形。
浑圆形褶曲

剪节理
(1)产状比较稳定,在平面中沿走向延伸 较远,在剖面上向下延伸较深; (2)常具紧闭的裂口,节理面平直而光滑, 沿节理面可有轻微位移,因此在面上常 具有擦痕、镜面等; (3)在碎屑岩中的剪节理,常切开较大的 碎屑颗粒或砾石,或切开结核、岩脉等;
(4)节理间距较小,常呈等间距均匀分布, 密集成带; (5)常平行排列、雁行排列,成群出现;或 两组交叉,称“X节理”,或称“共轭节 理” ,两组节理有时一组发育较好,一组 发育较差。
1、岩石性质 2、应力状态(张力、压力) 3、温度 4、时间
岩石的平均强度(单位:kg/cm2)
褶皱构造



褶皱的概念 褶曲要素 褶曲的形态分类 褶曲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褶皱的组合类型 如何在野外认识褶皱构造 研究褶皱构造的意义
褶皱的概念

岩层的弯曲现象称为褶皱。 褶皱构造通常指一系列弯曲的岩层;而把 其中一个弯曲称为褶曲。

在同一地层剖面上有时可以看到海侵层位 和海退层位交替变化,即沉积物颗粒由粗 变细,又由细变粗,呈现有节奏的、有韵 律的变化,表明该区地壳曾经经历了由下 降到上升的过程,称为一个沉积旋回。
构造变形

构造运动常使地层的产状发生改变,产生 褶皱、断裂等构造变形。根据其形态特征 可以推测其受力的方向、性质、强度及应 力场的分布情况等。
测量数据

对于现代构造运动,在短期或瞬息间还不 可能在地貌上留下可以观察到的痕迹,因 此必须借助于三角测量、水准测量、远程 测量(激光测远)、天文测量等手段,即 定期观测一点(线)高程和纬度的变化, 以测出构造运动的方向和速度。
三角测量
在地面选定一系列的点(称三角点,见图中A、 B、C、……),按三角形连接成网。观测三角 形网中的所有角度∠1、∠2、∠3……。若A、 B 为已知点(其坐标可用天文测量确定),则 AB边的长度和方位角也为已知值。按三角形正 弦公式,由 AB 边可以推算出 AC 、 BC 边长,进 而求得网中所有边长。根据已知边的方位角和 网中各角可以推算网中各边的方位角。再根据 已知点坐标及各边的方位角和边长,就能逐次 求得其它各点的坐标。

假想其中存在一个圆球体,当立方体受三 向不等力发生均匀变形时,在不超过极限 的范围内,原来的圆球体即变成三轴不等 的椭球体,称为应变椭球体。
岩石变形的阶段
岩石变形的三个阶段: 一是 弹性变形(能恢复原状) 二是 塑性变形(不能恢复原状) 三是 断裂变形(超过强度极限)

影响岩石变形的因素
根据节理的走向与所在褶曲枢纽的关系可以分为:
(1)纵节理:二者大致平行的节理; (2)横节理:二者大致垂直的节理; (3)斜节理:二者互相斜交的节理。
节理的力学成因分类

张节理 剪节理
张节理
(1)产状不甚稳定,在岩石中延伸不深不远; (2)多具有张开的裂口,节理面粗糙不平,面上没 有擦痕,节理有时为矿脉所填充; (3)在碎屑岩中的张节理,常绕过砂粒和砾石,节 理随之呈弯曲形状; (4)节理间距较大,分布稀疏而不均匀,很少密集 成带; (5)常平行出现,或呈雁行式(即斜列式)出现, 有时沿着两组共轭呈X形的节理断开形成锯齿状 张节理,称追踪张节理。



岩相不同 反映沉积环境的变化 当地壳下降时,海水逐渐侵入大陆。所形成的地 层,从垂直剖面来看,自下而上沉积物的颗粒由 粗变细;同时,新岩层分布面积大于老岩层,形 成所谓“超覆”现象。通常把具有这种特征的地 层称为“海侵层位”。 当地壳上升时,海水逐渐退出大陆。所形成的地 层,从垂直剖面上看,自下而上沉积物的颗粒由 细变粗;同时,新岩层的面积小于老岩层,形成 所谓“退覆”现象。通常把具有这种特征的地层 称为“海退层位”。
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

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 用,叫作构造运动。 由构造运动引起岩石的永久变形,称为构 造变动。

根据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老构造运动 一类是新构造运动 一般认为,晚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构造运动 称为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是指地史上 最近一个时期的构造运动。 在这以前的构造运动称为老构造运动。
节理的成因分类
非构造节理 横节理 纵节理 层节理 斜节理 构造节理

节理的几何分类

指按照节理与其所在的岩层或其它构造的 关系进行的分类
根据节理与所在岩层的产状要素的关系可以分为
(1)走向节理:节理的走向大致平行于岩层 的走向; (2)倾向节理:节理的走向大致垂直于岩层 的走向; (3)斜向节理:节理的走向斜交于岩层的走 向; (4)顺层节理:节理面大致平行岩层层面。
应力、应力场、应变椭球体



应力:在物体内任一截面上单位面积的内 力,称为应力,应力的大小以kg/cm2来表 示。 地应力:组成地壳的岩石,在构造运动所 产生的构造力的作用下,其内部各点产生 的应力,称为地应力,也称为构造应力。 构造应力场:构造应力分布的空间称为构 造应力场,或简称应力场。
应变椭球体
节理与褶皱构造的关系
褶曲的形成和各种节理的发生序次: (一)岩层褶皱前的早期节理 (二)岩层褶皱后的晚期节理

研究节理的意义



首先,研究节理的分布、性质和组合情况, 有助于推断区域性应力场的特点和各种应 力的分布规律以及与各种构造的相互关系。 其次,研究节理有很大实际意义。 除此,节理对于地貌的发育、形态等有密 切关系。
长宽之比小于3∶1,平面投影近似圆形。 若为背斜叫穹窿,若为向斜叫构造盆地。
褶曲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水平褶曲 倾伏褶曲
水平褶曲

水平褶曲,表现在地质图上其特点是: 两翼对称重复,并与走向平行。然后进一 步分析,核部为老岩层,两翼为新岩层, 所以为背斜。若核部为新岩层,两翼为老 岩层,则必为向斜。
断裂构造(二)——断层

断层的几何要素 断层的分类 断层的组合类型 怎样识别断层 研究断层的意义
地层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 不整合接触 (1)平行不整合 (2)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
岩层的产状和岩石变形


岩层是指由两个平行的或近于平行的界面 所限制的岩性相同或近似的层状岩石。 岩层的上下界面叫层面,分别称为顶面和 底面。 岩层的顶面和底面的垂直距离称为岩层的 厚度。 岩石逐渐变薄,以至消失,称为尖灭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