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长江三角洲地区钢铁工业转型与空间格局演变_袁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ransformation and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of steel industry in Pan Yangtze River Delta
YUAN Feng1 ,SONG Zhengna2
( 1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Nanjing 210008 ,China; 2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Nanjing 210044 ,China)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41130750 ) 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一三五” 项目( NIGLAS2012135006 ) 资助 通信作者, Email: fyuan@ niglas. ac. cn
754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 PYRD)
[21 ] [5 ]
;
第6 期
袁
丰,宋正娜: 泛长江三角洲地区钢铁工业转型与空间格局演变
755
2000 年时, 钢铁工 量和占全国的比重持续提升, 业总 产 值 1 351. 3 亿 元, 占全国的源自文库重提升到 28. 6% . 2000 年以后, 随着曹妃甸、 营口等沿海地区 钢铁企业的新建, 虽然泛长三角钢铁工业总量依然 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但是在全国的占比出现下降趋 势. 到 2010 年, 泛长三角拥有钢铁生产企业 2 802 家, 占全国的 23. 1% , 总产值增加到13 884. 1 亿元, 占全国的比重下降到 24% 左右( 图 1) .
Abstract
Taking Pan Yangtze River Delta ( PYRD )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focuses on
analyzing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pattern evolution process of steel industry and the main influential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PYRD the scale of steel industry has expanded rapidly and the product quality an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ethod have been improved constantly ; and th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degree has presented the trend of rise first and then drop but the concentration degrees of pig iron and crude steel are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finished steel product. Jiangsu has become the province enjoying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degree of steel industry , displacing Shanghai. Market demand ,port location,technical level,enterprise strategy ,and policy condition have become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the spatial layout of steel industry. Key words steel industry;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 spatial pattern; influential factor; Pan
第 31 卷第 6 期 2014 年 11 月
文章编号: 2095-6134 ( 2014 ) 06-0753-07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Vol. 31 November
No. 6 2014
重逐渐增加.
1. 3
钢铁产业集中度先升后降
钢铁生 钢铁工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
产的技术特点决定规模经济在钢铁工业发展中的 重要作用, 加之规模决定钢铁企业在国际铁矿市 场上的议价能力, 因此全球钢铁工业呈现“寡占 型” 市场结构. 从国际上钢铁工业市场结构的演 变趋势来看, 受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限制减弱的 影响, 钢铁工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是基本方向 . CR ) 常被用来分 产业集中度 ( concentration ratio , 析某一产业部门内企业间的相互关系, 采用规模 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 ( 如产量、 营业额、 职工人数等 ) 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来衡量. 一般来说 CR 的值越大, 表示该行业的集中度越 高. 计算公式如下
[15 ]
以及 2001 年全国工业普查企业数 钢铁工业年鉴》 2008 年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数据库, 据库和 2004 、 同时 2007 —2012 年间对南钢、 马钢、 萍钢等多家 . 钢铁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
1
1. 1
泛长三角钢铁工业转型升级过程
钢铁工业总量迅速扩张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泛长三角就出现了冶炼、 , 铸造并使用生铁的历史 但直到清末洋务运动中 才建立了江南制造局炼钢厂等一批官办的近现代 [25 ] 解放前该地区钢铁工业基 钢铁企业 . 总体上, 础薄弱, 钢铁企业数量及产量极少. 解放后 3 年恢 “一五” 复和 时期, 国家将钢铁工业置于国民经济 发展的优先主导地位, 在此时期兴建了马鞍山、 新 余、 南京、 合肥、 杭州等一批钢铁企业, 钢铁生产能 力得到大幅提升. 在“大跃进 ” 和“文革 ” 时期, 钢 铁工业无序扩张和全国布局重点向三线地区转 移, 对泛长三角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冲 击. 改革开放后, 泛长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该地 区钢铁工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此时兴建了 上海宝钢、 江苏沙钢等一批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 , 企业 马钢、 南钢等老钢铁企业也进行了技术改 造, 淘汰和更新了多项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技术. 1985 年, 泛长三角实现钢铁工业总产值 135. 9 亿 元, 占全国的 24. 6% . 此后, 泛长三角钢铁工业总
摘
以泛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从省级行政区和企业两个角度, 重点分析建国以来, 尤其 是改革开放后钢铁工业结构转型和布局演变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 . 结果表明: 泛长江三角洲地 要
区钢铁工业规模快速扩张, 同时产品质量和产业组织方式不断提升, 出现了宝钢、 沙钢等一批 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产业集中度呈现先升后降趋势, 但是生铁和粗钢的集中度远高于成品钢 材. 江苏取代上海成为该地区钢铁工业最集中的省份 . 市场需求、 临港区位、 技术水平、 企业战 , 略和政策环境成为影响该区域钢铁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演变的主要因素 而资源分布的影响 较小. 钢铁工业; 结构转型;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泛长江三角洲地区 doi: 10. 7523 / j. issn. 2095-6134. 2014. 06. 005 中图分类号: F426 文献标志码: A 关键词
泛长江三角洲地区钢铁工业转型与空间格局演变
袁
1 2 丰 ,宋正娜
*
(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 210008 ;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 210044 ) ( 2013 年 12 月 11 日收稿; 2014 年 3 月 21 日收修改稿)
Yuan F,Song Z N. Transformation and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of steel industry in Pan Yangtze River Delta[J] . 835.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4 , 31 ( 6 ) : 753-759 ,
[8 ] [67 ]
者发现钢铁工业呈现向消费地集中的市场布局指 [9 ] 向 . 二战后, 随着海运的发展和原燃料来源与 市场的日益全球化, 世界钢铁产业的规模、 地区格 局与原材料供应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研究者关 注跨国钢铁企业通过联合、 兼并和资产重组形成 “寡头型” 的 市场结构, 同时全球钢铁工业生产中 心开 始 向 发 展 中 国 家 转 移, 呈现临海港口布局 [1013 ] . 指向 国内研究者对钢铁工业空间配置的系统研究 始于建国后. 早期, 中国地理研究者借鉴苏联工业 [14 ] 布局理论 , 重点研究钢铁企业选址问题, 此时 期在地理研究者的参与下新建的钢铁企业主要位 于靠近原材料和燃料产地的东北 、 华东、 华北和中 南地区
[24 ] [23 ]
了大量理论和实证探讨, 原料和燃料产地、 消费市 场区位、 交通运输条件、 生产技术水平、 历史和社 会经济环境等一系列因素被用来解释钢铁工业的 [3 ] 空间布局问题 , 并总结了原燃料布局指向、 市
[45 ] . 场布局指向、 港口布局指向等基本配置形式
古典和新古典区位理论通过最优区位分析研究钢 铁企业选址问题, 认为运费最小化下的原燃料指 , 并 向是影响钢铁工业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 发现燃料布局指向、 原料布局指向以及原燃料产 地间钟摆运输线两端的布局指向等类型 . 随着 钢铁生产工艺改进和市场需求的大幅增加, 研究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第 31 卷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 业, 对促进区域工业化进程、 推动经济和就业增长
[12 ] . 工业地理研究范式出 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现伊始, 研究者就对钢铁工业空间配置问题进行
徐康宁和韩剑研究发现市场因素已经成为中国钢 [4 ] 铁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 , 田山川和张文忠将钢 铁工业的沿海布局归因于市场需求 、 投资、 企业发 [22 ] 展战略和政策等因素 . 以上研究者对钢铁工业 但是目前对 空间格局的研究丰富了工业区位论, 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中国钢铁工业 转型和空间演变的研究仍然相对较少, 同时对钢 铁工业不同环节在空间上分布演变及驱动机理的 探讨还不够. 为此, 本文以泛长江三角洲地区 ( 以 下简称泛长三角 ) 为例, 重点回答以下问题: 在经 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 钢铁工业规模和 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其空间过程如何? 哪些因 素影响钢铁工业的转型和布局演变 ? 泛长三角包 , 该地 区是中国钢铁工业生产和消费的集中区域 . 研 《中国 究涉及统计数据主要来自于 1986 —2011 年 括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5 个省市
m n
CR m =
图 1 1985 —2010 年泛长三角钢铁工业总产值情况
Fig. 1 Steel industrial output in PYRD from 1985 to 2010
. 改革开放后, 张文奎、 陈汉欣等系统介
绍欧美、 日本、 前苏联等国家和地区钢铁工业空间 [2 , 1618 ] , 布局模式及主要影响因素 对中国新时期 钢铁工业布局提供了有益借鉴. 同时, 中国钢铁工 业组织和布局形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研究主要关 注全国和城市内部两个尺度上钢铁工业空间格局 [1920 ] . 陈汉欣探讨不同规模钢铁 演变及影响因素 企业空间布局特点以及未来进一步调整思路 ; 张晓平和张青云认为随着进口铁矿石、 国际市场 等因素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影响力度不断加强 , 中 国钢铁工业布局正从内陆资源导向型向沿海消费 [10 ] 导向型转变 , 王海壮等指出适度沿海布局是中 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导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