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学课件4
海洋生态系统.ppt
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
海洋资源类型主要有:
一:化学资源 二:生物资源 三:矿产资源 四:海洋能源
如何合理利用
一是制定并实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突出加强对海洋生态功能 区的保护和管理,完善省、市、县三级海洋功能区划管理体系,规 范海洋功能区划编制、修改、审批程序。推进海域有偿使用制度;
二是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水平。发挥海洋资源 优势,建立良性循环的海域农牧生态系统。根据浅海滩涂养殖容量调 查成果,制定养殖规划,确定合理养殖规模
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
•海洋覆盖了地球2/3的面积,海洋对人类有着重要而深远的 影响,能为人类创造巨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1.海洋孕育了生命
浩瀚的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为生物提供广阔 的生存空间。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2.海洋为人类提供大量的食物
海洋孕育着大量的生物。地球动物的80%生活在海洋中,海洋生 物种类繁多,整体地球的生物生产力,海洋占了87%,相当于 1.339亿t有机碳。
7.在预测天气、控制气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洋和大气是相互联系的,地球上的气候受海洋状况影响。自然 界的风、雨、云、台风、海浪、大洋环境主要是由于海洋和大气 层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们通过研究近水层大气和海洋间相互作用 的机理,研究海洋表面的海流和深层环流状况来预测天气。 海水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交换起着调节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作用, 这种动态平衡能够控制气候的转变。目前世界所排放二氧化碳一 半以上被海洋吸收,这一功能正在因全球变暖而削弱。但可以肯 定,如果没有海洋,地球生态环境早已不适于人类生存了。
又如海岸活动,倾倒废物和港口工程建设等,也向沿岸海域 排入污染物。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 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海洋生态学PPT课件
深海动物
在水深更深的大洋中,真光层往下是弱光 层,颜色发红和发黑的动物取代了透明的 无脊椎动物。
一般在这种环境下缺乏食物,动物是很难 生存的,但在深海层,仍然发现一些不依 赖浮游生物生存的动物。
在光的影响下,各水层海洋生物的 分布表现出不同规律:
底栖生物一般较喜欢在黑暗环境 下栖息、生活;各类浮游生物一般还有昼 夜垂直移动的习性,而这种习性与光照也是 密不可分的。
3.无光层(aphotic zone)
光强/(µW·cm-2)
10-11 10-9
10-7
10-5
10-3
10-1
101
103
105
0
深度/m
日光
200
清晰的近岸水
400 600
最月清光晰的大洋水
800 1000 1200
无光层
最日清光晰的大洋水 生物发光
深海鱼的检出限 弱光层
颜色可视
浮 游 植 物 生 长 真光层
因此,多年来,光度变化被一致认为是影响 垂直移动的主要外界因子。
总的规律:白天,每一个种集中靠近一特 定水层,临近黄昏时,它们开始上升并持 续整个黄昏时间,到达表面后,在完全黑 暗的夜间,种群趋于分散。临近天亮时再 集中于表层,然后迅速下降,直到原先白 天栖息的水层。
ID = I0 e-kD
K
=
lnI0-lnID D
I0:海表面光强;ID :深度D处光强;K:平均消光(衰减) 系数,K值大小与水体干净程度有关
透明度(transparency):
间接地估算调查海区的消光系数(K),并以此来估计
透光层的深度,方便实用。
透明度可反映海水的贫瘠与肥沃程度。 透明度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不同海区、同一海区不同 时间都不一样。
海洋环境生态学课件-第4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1-2)生态系统的结构、基本功能(专业知识模板)
10
2. 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铆钉假说 Ehrlich等(1981)提出了铆钉假说(river-popper hypothesis)。 该假说认为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具有同样重要的功能,一个 铆钉或一个关键种的丢失或灭绝都会导致严重事故或系统的 变故。
(2)冗余假说
Walker(1992) 首 次 提 出 了 冗 余 假 说 ( redundancy hypothesis)。Walker(1992,1995)指出,生态系统中物种 作用有显著地不同,某些物种在生态功能上有相当程度的重 叠。从物种的角度看,一个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作用是不同的。 冗余是生态系统功能丧失的一种保险。
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介绍的是关于生态系统的基础 知识和概念。 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我们全面、综合地认识 包括人类本身在内的生物、环境以及它们的相 互关系。 生态系统是生态工程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基础。 对于当前的恢复生态学、生态系统管理等应用 领域而言,仍是其基础核心。
1
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浅海食物网中各营养级的关系(据邓 景耀等,1987)
20
3. 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2)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s) 依据营养级由低到高,并依据各营养级的数量大小划图构成。 数量单位若分别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 则分别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其中,能 量金字塔恒为正锥体。
(2)食物网的控制机理
“自上而下”(top-down)
指较低营养阶层的种群结构(数量、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等)依赖于 较高营养阶层物种(捕食者控制)的影响,称为下行效应(top-down
effect)。
“自下而上”(bottom-top)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 Chapter 004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
种群的年龄结构既取决于种的遗传特性,同时也取决于具
体的环境条件,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关系。
表 4.1 东海大黄鱼的种群数量与年龄结构 年份 1957 1967 1977 资源生物 量 (万 t) 57.6 49.9 15.6 资源尾数 (亿尾) 14.96 13.28 3.78 年龄范围 1~14 95.2% 1~14 97.8% 1~14 99.7% 优势年龄组 2~8 79.6% 2~7 81.8% 1~4 96.9% 平均年 龄 5.5 4.5 2.7 产量 (万 t) 17.8 19.6 8.9
4.5
4.5 0 2 —
0.409
0.692 0.000 1.000 —
1.45
1.12 1.50 0.50 —
lx = nx /n0
dx = nx - nx+1
q x = d x / nx
计算平均期望寿命ex : nx+n+1 x 先计算每年龄期的平均存活数目: L = x
2
其次计算“个体年”的累积 数:
Tx =
L
x
x
最后计算:
Tx ex = nx
ex 表示某年龄阶段(x期)开始平均还可能活多少时间的估计值。
2、 静态生命表(static life table)
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年龄分布的调查结果而编制,所以
又称为特定时间生命表 。
静态生命表 (特定时间生命表) 动态生命表 (特定年龄 生命表) 年
1、离散增长
2、连续增长(世代重叠)
N t=N t—1 λ =N0 λt 即: N t= N0ert
海洋生态学第4讲――岩岸潮间带
岩岸潮间带◆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潮间带的概念。
2.描述舟山岩岸潮间带的环境特征和典型生物。
3.关注岩岸潮间带的功能和发展前景。
◆教学内容一、什么是潮间带从海水涨潮时所达的最高线,到退潮时所及的最低线,两线之间的区域称之为潮间带。
潮间带是海洋与陆地的过渡地区,受潮汐的影响,每天会有两次被海水淹没,也有两次会暴露在空气中。
因此此区域有着其特殊的环境特点:1.温度变化剧烈;2.盐度变化幅度大;3.湿度变化幅度大;4.波浪、潮汐冲刷剧烈,底质复杂。
根据潮间带生物生存和分布的生活环境(生境)及其基底性质,可分为岩礁图1 潮间带海岸、沙质海岸、泥质海岸、河口潮间带等。
岩岸潮间带是舟山常见的潮间带类型,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其环境特征和典型生物。
二、岩岸潮间带的环境特征1.礁岩底质坚实,不但可让生物固着生长,且有许多坑洞和缝隙,可以让生物攀附和躲藏。
2.存在潮池。
潮池是指退潮之后仍然留有大量海水的小池。
其中可以生存多种生物,包括鱼类。
三、岩岸潮间带的生物群落尽管潮间带时而干燥或潮湿、时而高温或低温、时而盐度变高或变低等微环境变化非常的大,但也蕴育出了海洋无限的生机。
岩岸潮间带的生物群落有着明显的垂直分布现象,根据潮汐活动的规律,可分为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
其中的生物多半来自于海中,但高潮区的生物多源自陆地。
那么在这里我们能见到那些典型生物呢?1.生产者包括底栖单细胞藻类、底栖大型藻类。
如浒苔、石花菜、马尾藻、海带和墨角藻等。
图2 岩岸潮间带 图3 潮池全球岩岸潮间带生产者的年平均初级生产力为100gC/m 2。
2.常见动物岩岸潮间带的动物根据其生存的方式,可以分为附着型和移动型。
根据其营养类别可分为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腐食性动物。
(1)单齿螺:俗称芝麻螺。
马蹄螺科。
是我国南北潮间带分布最广的贝类之一。
多生活在潮间带中上区岩石上、石缝中或石块下。
以藻类为食。
(2)帽贝:帽贝是一个统称,它有许多种,属于腹足纲前鳃亚纲(笠贝、普通帽贝和钥孔帽贝)。
种群的数量变动与生态对策
逻辑斯谛曲线的优点是简单而又“真实”意义。 r的生物学意义在于它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如温度,
食物)种群可能有的最大增长速率;K的生物学意义可
以被认为是种群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达到“饱和”状态 时的密度,亦称稳定平衡密度或环境容量。这两个常 数对指导海洋渔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 r 和K已经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研究理论的重要概念。
❖ 上面讨论的逻辑斯谛生长方程并没有考虑到时 滞的影响。如果我们在模型中加入反应时滞( 即从环境条件改变到相应的种群增长率改变之 间的时滞),则:
dN dt
K-N(t-T) rN
K
• 式中,T为反应时滞。具有时滞的逻辑斯谛方程的动态曲线 有很多类型(图4.7),取决于 rT 之积。
• 如果 r 值不变,则时滞(T)越长,种群数量越不稳定。它 表示“S”型增长中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负载能力时,将可能 下降或波动。
❖ ⑤饱和期:当种群生长到接近环境负载量时候,种群 不再生长,它的密度达到饱和。饱和期维持的时间在 不同种类的种群中也不同。然后会出现消落期。
❖ 逻辑斯蒂方程的意义:
❖ 种群在最初没有拥挤现象时,其增长率最大(以rm表 示)。
❖ rm的生物学意义:它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如温度、食 物等)种群可能有的最大增长速率;
N t= N0ert
λ =er r =ln λ
上述种群的增长 形式,称为几何级 数式增长。
以时间为横坐标, 个体数为纵坐标作 图,曲线呈“J”型, 所以指数式增长模 型又称为“J”型增 长模型。
❖ 根据式 Nt
N0ert
❖ 可以计算种群数量的加倍时间(doubling time)
,在海洋浮游植物种群增长中加倍时间(t)
多以天(d)为时间单位:
第四章海洋生态学
物理因素:主要是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 生物因素:捕食作用和空间竞争 常常是两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 岩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
分布
成体
幼体
星地藤壶 Chthamalus
星地藤壶
栎藤壶 Balanus
物理的限制 生物的限制 (干旱) (竞争、捕 潮汐海面高度
食) 平均大潮上限
栎藤壶
平均小潮上限 平均海平面
(四)生产力和营养关系 是海洋中的森林初级生产力大约介于600 至3,000 gC /(m2·a)
之间。 据估计只有10%的初级产量是通过直接摄食进入食物网,其余 90%是通过碎屑或溶解有机质进入食物链的。
三沙滩
(一)、环境特征
沙具有退潮后对抗温度、盐度剧烈变化, 保持水分,避免阳光直射等特点。
1、粒径大小
外骨骼、某些纤毛虫、海蛞蝓钙化的内骨针等)
小颗粒保水性较好,较易挖掘。细沙比粗沙 更适宜栖息。
颗粒越粗生物越大,细颗粒时以穴居种为主, 粗颗粒以游走性 动物为主。
三沙 滩
2、波浪 冲刷影响地形,对颗粒大小也有筛选作用。 沙粒在波浪作用下可以移动,不稳定性,不利于固着
和底上种类生活,而在底层较多。 受遮蔽的沙滩生物也较丰富。 3、含氧量
一 沿岸、浅海生态系统概述
A、环境特征
(一)潮间带(intertidal zone)
(二)浅海
B、生物群落的特点
一 沿岸、浅海生态系统概述
A、环境特征
(一)潮间带(intertidal zone): 高低潮线之间的海域,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带,受潮汐的强 烈影响,环境梯度明显,环境类型多样。
1、退潮后暴露于空气,干旱及影响摄食; 2、温度变化剧烈,可能超过耐受上限或使其体质变弱,易受其他
海洋生态学优秀课件
三、海洋初级生产力旳测定措施
(一)测氧法
(二)14C示踪法
丹麦科学家Steemann-Nielsen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应用于海洋 方面旳研究
*CO2 + H 2O
光能 叶绿素
(*CH2O)+O2
优点:精确性高,所得成果接近于净产量旳数值 缺陷:技术性强(吸附、污染)、危险
• 群落净生产力 = 净初级生产力 - 异养呼吸消耗 •从群落整体考虑有无生物量旳积累 •与群落旳发展与成熟度有关
4.现存量、周转率、周转时间 • 生产力 = 现存量×周转率
生产量
生产量
现存量
现存量
A
降低许
B
降低许
图7-1 两个平衡旳群落(输入 = 输出)旳模式(A.输入和输出都较低、周 转慢;B.输入和输出都较高、周转快。)(引自 Krebs 1978 )
三、近岸水域旳初级生产力
受陆地旳影响 1、磷酸盐和硝酸盐往往不是初级生产力旳限制因子 2、水较浅,不出现浮游植物“被带到临界深度下方” 旳情况 3、极少出现持久性旳温跃层 4、大量旳陆源碎屑,浑浊,限制产量进一步提升
温带近岸海区不出现明显旳双周期生产模式,整个夏 季都可能有较高旳产量
四、全世界海洋初级生产力旳估计
b 0 5 10 15 20
浓度 S/(µmol/L)
25
c
20
15
10
5
0
1.0
2.0
-5
S/V
-9.3
图 7-4 浮游植物对营养盐旳吸收动力学( a)和 Ks 值(b、c)
2、最大吸收速率(Vm): ①反应细胞营养水平和环境限制程度旳指标 ②可变
海洋生态学课件4
1、按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分类 A、微微型浮游生物:<2μm B、微型浮游生物: 2~20μm C、小型浮游生物: 20~200μm D、中型浮游生物: 200~2000μm E、大型浮游生物: 2000μm~20mm F、巨型浮游生物:>20mm
按照个体大小对浮游生物进行分类比较方 便,这种划分对研究水体中的生物学过程和经 济动物的产量也具有其重要性,如作为饵料生 物时,浮游生物的大小就有意义。
沿岸、浅海区:包括从潮间带到大陆架边缘内 侧的水体和海底。 潮间带(intertidal zone):是陆地与海洋之间的 过渡带,交替暴露在空气和海水 中。
(二)潮间带特点 1、温度变化剧烈; 2、盐度变化幅度大; 3、波浪、潮汐冲刷作用明显,底质复杂; 4、栖息着与复杂底质相适应的各具特点的生物
一、岩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
(一)岩岸潮间带
1、垂直分布
岩岸生境的环境特征:交替的海水淹没和暴露在 空气,此特征决定着该区域的生物的垂直分布。
球栉水母
箭虫
箭虫聚集
箭虫箭虫体细而小,矢状,分头、躯干和尾三部。雌雄 同体,一般为异体受精。我国沿海所产己知有20种以上, 常见的为肥胖箭虫(上左)。此类箭虫好聚集(上右图 中长形半透明者),有人曾在一立方米的海水中发现过 一千多只箭虫。
毛颚动物
二、游泳动物
海洋鱼类、哺乳类(鲸、海豚、海豹、海 牛)、爬行类(海蛇、海龟)、海鸟以及某些 软体动物(乌贼)和一些虾类。
类群;
5、濒临大陆,污染较严重。
(三)潮间带生物的适应性 由于潮间带生境的复杂多变,潮间带生物能够耐 受恶劣条件的考验。
1、 对温度剧烈变化耐受性高;
2、对盐度剧烈变化耐受性高; 3、耐干燥能力强,许多生物对干燥具有特殊 适应机制。
海洋环境生态学引言PPT课件
2)1943 美国夏季西海岸的洛杉矶市。该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
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 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 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 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 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第20页/共32页
6)1955~1972 镉是人体不需要的元素。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
中排放废水,废水在河流中积累了重金属“镉”。人长期饮用这样的 河水,食用浇灌含镉河水生产的稻谷,就会得“骨痛病”。病人骨骼 严重畸形、剧痛,身长缩短,骨脆易折。
7)1968 先是几十万只鸡吃了有毒饲料后死亡。人们没深究毒的来源,继
学基础分支学科。
第6页/共32页
生态学的分支:
按生命层次:分子(基因)、细胞、器官、个体、种 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和全球生态学。
生物分类:动物、植物、微生物、昆虫、鱼类等; 按栖所:淡水、海洋、河口、陆地、森林、草地、荒
漠等;
边缘科学: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进化生态学、 生理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生态学;
而在北九州一带有13000多人受害。这些鸡和人都是吃了含有多氯联 苯的米糠油而遭难的。病人开始眼皮发肿,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 接着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这次事件曾使整个日本 陷入恐慌中。
第21页/共32页
8)1984 12月3日,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的农药厂因管理混乱,
第23页/共32页
4.谋求人地协调
阶段
谋求人地协调
时期
20世纪60年代以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斑节对虾
中国对虾
脊尾白虾
彩虹鱿鱼
剑尖枪乌贼
乌贼
海龟
玳瑁
裂须海蛇
黑唇青斑海蛇
黑头海蛇
贝氏海蛇
长须鲸
北太平洋灰鲸
多尔长吻鲸
抹香鲸
座头鲸
银杏齿喙鲸
露脊鲸
虎鲸
大西洋鼠海豚
毛颚动物
二、游泳动物
海洋鱼类、哺乳类(鲸、海豚、海豹、海 牛)、爬行类(海蛇、海龟)、海鸟以及某些 软体动物(乌贼)和一些虾类。
(一)游泳动物的特点
1、运动器官发达,游泳能力强,体型较大; 2、多为肉食性; 3、是水层中能量需求最大的种类; 4、流线体型,体表光滑,运动阻力小; 5、具有保持身体漂浮状态的机制:鳔、充气腔、
硅 鞭 藻
蓝 藻
普 氏 棕 囊 藻
绿藻
赤潮异弯藻
海洋卡盾藻
黄藻
(六)浮游动物主要类别
1、原生动物 2、浮游甲壳动物 3、水母类和栉水母类 4、毛颚动物 5、被囊动物 6、其他浮游动物
夜光虫
如果在海边,可在 黑暗的晚上看到海面上 一条光带,是它们受波 涛振荡而激发出的荧光。
鞭毛虫纲
放射虫
放射虫是浮游生物的 主力军,多生活在热带海 洋。骨骼结构很美精巧。 分裂、出芽生殖兼而有之。
第四章 海洋生物及其生活方式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海洋生物的生态类群 第二节 海洋主要生态系统类型
第一节 海洋生物的生态类群
一、漂浮生物 二、浮游生物 三、游泳动物 四、底栖生物
一、漂浮生物
特指生活在海水最表层中和表面膜上的一类生 物,又称海洋水表生物。 类型: 水漂生物(pleuston):生活于水-气界面。 表上漂浮生物(epineuston):生活于海水表面膜上。 表下漂浮生物(hyponeuston):
脂类体质; 6、很多种类具有周期性洄游习性。
(二)游泳动物的洄游
1、产卵洄游:动物从索饵场或越冬场向繁殖 地——产卵场移动。 溯河洄游:由大海游向河口并溯河而上到适 宜的产卵场产卵,如鲑鱼、鲟鱼。
降海洄游:成体大部分时间在淡水中度过, 性成熟后向河口移动,聚集成群 向深海产卵,如美洲鳗鲡。
大西洋鲑鱼
肉足虫纲
吸管虫 纤 毛 虫 纲
草履虫
钟虫
哲水蚤
球栉水母
栉水母是
一类极美丽的 海洋动物,在 黑暗的环境下 它们一般都会 发出不同颜色 的荧光。
箭虫
箭虫聚集
箭虫箭虫体细而小,矢状,分头、躯干和尾三部。雌雄 同体,一般为异体受精。我国沿海所产己知有20种以上, 常见的为肥胖箭虫(上左)。此类箭虫好聚集(上右图 中长形半透明者),有人曾在一立方米的海水中发现过 一千多只箭虫。
红色大麻哈鱼
鳗鲡
2、育肥或索饵洄游:从繁殖地或越冬场向育肥 地移动。
3、越冬洄游:从繁殖地或育肥场向越冬场移动。
(三)游泳动物的主要类别
1、 鱼类 (1)圆口纲 (2)软骨鱼纲 (3)硬骨鱼纲
七鳃鳗
孔鳐 颗粒犁头鳐
蓝点刺鳐 中国团扇鳐
扁头哈那鲨
灰星鲨
吻沟双髻鲨 皱唇鲨
大黄鱼 小黄鱼
通常栖息于水深60米以内 海域的中下层。分布于我国南 海、东海和黄海南部。
喜栖息于软泥或者泥沙底 质海区。分布于我国东海、黄 海和渤海。
鲈鱼 斑点九棘鲈
暗纹东方鲀 星点东方鲀
黑斑河鲀
彩虹鳗 褐菖鲉
噬人鲨 硬骨鱼,鲭鲨科
真鲷
花尾胡椒鲷
五带笛鲷
红笛鲷
海马
海 龙
羊齿鮟鱇 黄鮟鱇
疏棘鮟鱇
强 生 氏 鮟 鱇
2、 其他游泳动物
(1)甲壳类 (2)头足类 (3)海洋爬行类 (4)海洋哺乳类
帆水母 僧 帽 水 母
海 蝇 蓝壳蜗牛
猛 水 蚤
海蝇
组成:
硅藻、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 等的一些种类。
适应机制:
充满气体的浮囊体,捕捉气泡,吞来自空 气,轻薄的贝壳保持气体等。
二、浮游生物
(一)浮游生物定义
浮游生物:是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 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
(二)为什么说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 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按照个体大小对浮游生物进行分类比较方 便,这种划分对研究水体中的生物学过程和经 济动物的产量也具有其重要性,如作为饵料生 物时,浮游生物的大小就有意义。
2、按浮游生活阶段在生活史中所占时期长短分类
A、终生浮游生物:大多数浮游生物属于这一类。 B、阶段浮游生物:即在生活史的某一阶段(一般
为幼体阶段)营浮游生活,成体则营底栖生活, 特别是在热带、亚热带沿岸浅海区常见。
沉。
2、减轻比重增加浮力
产生气体、油等比重轻的物质;分泌胶质; 增加水分;外壳和骨髂退化或消失。
3、依靠纤毛或鞭毛的摆动及依靠肌肉的收缩运 动产生微弱的“主动性运动” 使生物体向前移 动并可使生物保持悬浮状态。
(四)浮游生物的类别
浮游生物是一个大的生态类群,包括浮游 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别。
1、浮游生物虽然个体小,但它们的数量多、分 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 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
2、浮游植物生产的产物基本上要通过浮游动物
这个环节才能被其他动物所利用。
3、浮游动物通过摄食影响或控制初级生产力, 同时其种群动态变化又可能影响许多鱼类和其 他动物资源群体的生物量。
4、有些浮游生物本身就是渔业对象。
5、有些浮游生物可以作为判别水团、海流的指 示种。
6、浮游生物尸骸沉积海底形成的沉积物对海洋 地质及海洋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三)浮游生物适应浮游生活具有的结构 和能力的几种类型
1、扩大个体表面或成群体增加浮力 缩小体积可增大相对表面积,从而增加抵
抗下沉的阻力; 具有刺毛、突起或连结群体,抵抗下
C、偶然浮游生物:这类原非浮游生物,仅有时 (如夜晚)短暂地离开底层营浮游生活,如涟虫 类、糠虾类、等足类和介形类等底栖动物。
(五)浮游植物主要类别
单细胞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最主要的 自养生物,包括硅藻、甲藻、蓝藻、金藻、绿 藻、黄藻等。
骨条藻
根管藻
角刺藻
硅藻
星杆藻
原多甲藻
膝沟藻
甲藻
涡鞭藻
小 金等 藻刺
1、按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分类 2、按浮游生活阶段在生活史中所占时期长短
分类
1、按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分类
A、微微型浮游生物:<2μm B、微型浮游生物: 2~20μm C、小型浮游生物: 20~200μm D、中型浮游生物: 200~2000μm E、大型浮游生物: 2000μm~20mm F、巨型浮游生物:>2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