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17年高中语文新课标概念跨媒介阅读

合集下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龙源期刊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作者:胡勤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2018年第06期一、以语文核心素养支撑课程结构新课标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核心要素。

新课标不是按照单一标准抽象的逻辑方式来定义核心素养,而是以开放包容的宏观思维来确定的。

新课标采用了传统的融通法,贴近当下社会,避开了语文本质、属性之类的概念之争,为语文核心素养注入了新的内涵,以支撑宏大的语文课程结构。

二、以学习任务群构建语文课程内容新课标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设计了“语文学习任务群”。

从学习内容看,增加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四个学习任务。

过去虽然在必修中有这些方面的教学内容,但没有单独列出,学习的目标和方法很模糊,随意性很大。

这次单列出来,对师生来说是个新的挑战。

语文学习任务群构建的语文课程,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以语言思维发展为基础,保留了原有的文体教学,整合了整本书阅读、跨媒介学习和文化探究等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三、在言语活动中展开语文教学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活动”这个概念,课标专家组认为,语文活动是基于言语活动的转化。

言语活动是人的思维活动、情感活动与言语交流的统一,言语活动必然受其自身的文化背景、个体经验和具体的、特定的活动情境的影响,所以它必然是个性化行为。

“语文活动”这个概念突出了新课标对语文学习性质的认知,将引导教材编写和教学设计围绕语文学习活动展开。

观察各学科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以往的语文学科是最忽视活动设计的,新课标实施后有望改变这一现状。

——摘自《語文建设》(京),2018.4.13~17。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的实践与思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新媒体的兴起,传统的文字阅读已经不再满足人们对知识获取的需求,跨媒介阅读成为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跨媒介阅读也逐渐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

本文将从跨媒介阅读的概念、实践和反思三个部分展开探讨,分析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的价值和意义。

一、跨媒介阅读的概念跨媒介阅读是指利用不同媒介和载体进行阅读和学习,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

在跨媒介阅读中,读者可以通过多种媒介获取信息,拓展思维,增强阅读的视野和深度,提高阅读的效果。

跨媒介阅读不仅可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还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的乐趣。

1. 选材多样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不同形式的媒介材料进行跨媒介阅读。

在教学《范甘迪》时,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电影《愤怒的小鸟》的相关片段,通过对比小说和电影的内容、表现形式等,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制定阅读任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形式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跨媒介阅读。

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摘抄比较、视听配对等任务,让学生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进行阅读,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 提升阅读技能跨媒介阅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技能,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视频解说的技巧,培养学生对不同媒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跨媒介阅读水平。

1. 拓展阅读视野跨媒介阅读能够通过不同形式的媒介,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和体验,从而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 增强阅读兴趣跨媒介阅读能够利用多种媒介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拉近学生与阅读材料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的实践与思考,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实践的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跨媒介阅读的有效方法初探

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跨媒介阅读的有效方法初探

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跨媒介阅读的有效方法初探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云计算、大数据、自媒体等各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新媒介信息传播方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为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从纸媒阅读到电子信息阅读,从计算机阅读到手机阅读,阅读媒介的多样化跨越成为阅读的主流,为传统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为十八个任务群之一,并贯穿高中语文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教材,这表明我国语文课程非常注重媒介信息时代下的阅读教学,并将媒介的使用作为语文阅读学习的一种方式。

一、跨媒介阅读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跨媒介阅读的兴起为跨媒介阅读教学提供了平台,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推动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跨媒介阅读教学较之传统阅读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变化。

1.跨媒介阅读的教学方式不同传统阅读教学依托教材展开,阅读的对象是指定的媒介。

教师在整个阅读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多为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具体教学过程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提出问题,师生、生生进行交流互动。

跨媒介阅读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对媒介手段的整合利用。

它继承了传统阅读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借助新媒介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使之更加符合当代学生的学情及时代特点。

与传统阅读教学相比,跨媒介阅读教学更“偏向”于学生,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方式包括利用多种媒介融合单篇教学、群文教学,配合自主、合作和探究,使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等多种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此外,跨媒介阅读教学还强调媒介环境的建设,让学生在真实情境或模拟创建的真实情境中学习。

2.跨媒介阅读的教学目标不同传统阅读教学目标大致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文字的能力,继而培养其独立阅读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三是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四是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阅读媒介多样化这一时代趋势给以纸质文本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促使其必须变革。

在此背景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纳入课程内容。

但是,跨媒介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碎片化阅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跨媒介阅读过程中学生难以辨别信息的真伪。

本文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了实施任务驱动,明确阅读目的、通过跨媒介阅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两个解决策略,以期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标签:跨媒介阅读;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策略跨媒介阅读聚焦时代发展的前沿,彰显语文学科的自我发展与成长,对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习惯在不断地受到影响和改变,它同样改变着高中生的阅读方式、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

随着跨媒介阅读不断地深入语文课堂,与之相关的问题也逐渐出现,语文工作者要勇于去面对、解决这些难题。

一、跨媒介阅读出现的问题第一。

碎片化阅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高中生学业压力大,学生一般是在学习的空隙时间利用多种电子媒介进行碎片化阅读,这些时间零散、短暂,学生在阅读时很难做到注意力集中。

记忆的参与是阅读过程获得意义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关键能力。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或者被打断,导致刚刚被激活的信息来不及整合就被搁置,所以能存于大脑生成长期记忆的信息量非常少,这不利于学生进行系统性的知识的学习与积累。

第二,跨媒介阅读过程中学生难以辨别媒介信息的真伪。

高中生多是依托手机、电脑等电子文本进行跨媒介阅读,这种方式获取的信息都不如传统纸媒信息来的精确。

新媒介追求媒介的时效性,而且信息发布者的门槛低,由于商业利益使然,导致新媒介信息良莠不齐。

而作为青少年群体的高中生还不具备成熟的辨别信息优劣的能力,谁在传播?信息代表谁的观点?传播这种信息的目的是什么?这些实质性的问题学生还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高中语文最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高中语文最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高中语文最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教育部于1月1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语文学科等学科课程标准修改工作已全部完成,并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与2003年相比,新版课程标准有多处变化。

首先,新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并提出了新的课程结构,详细说明了设计依据和具体操作建议。

其次,在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同时,附录部分对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进行了调整,变成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删除了选修课程举例。

新版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

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研究、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新版课程标准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理念。

强调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

在强调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同时,还提出了注重时代性、多样性的理念。

在教学建议上,为了与核心素养理念和研究任务相呼应,新版课标做了相应的调整。

同时,它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比如通过创设综合性研究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研究。

强调探究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的变,要求教师通过提高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能力达到与课程共同发展的目标。

在评价建议上,新版课标和旧版课标都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恰当性。

同时,新版课标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和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其中,对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主要从测试与考试目的、命题思路和框架、命题和阅卷原则三方面展开。

新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在建构研究任务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变化。

新课标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能力水平的研究任务,使学生能够在研究中体验到成功和成就感,提高研究动机和研究效果。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的实践与思考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是指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跨越不同媒介形式的阅读,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语言和文学知识。

这种方式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方式,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一谈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可以多角度地理解文本。

传统的阅读主要依靠纸质材料,而跨媒介阅读则能够让学生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来理解文本。

在学习一篇古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的古代艺术品或雕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背景。

在学习一首诗歌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音频或视频,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通过多媒体的呈现形式,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感官去感受文本,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会文本的内涵。

在语文课堂中引入跨媒介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跨媒介阅读要求学生对不同媒介形式的表达方式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判断能力。

在学习一篇报告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报告中的数据图表、图片以及文字的关系,让学生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在学习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请学生自行制作一个小视频或PPT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

通过跨媒介阅读的实践,学生能够培养出多元思维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的实践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引导。

教师在进行跨媒介阅读教学时,应该充分了解不同媒介形式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并将其有机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自行选择不同的媒介形式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引导学生分析媒介表达的优缺点,并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跨媒介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高中语文最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高中语文最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高中语文最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高中语文最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刘卿学语文高中语文最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刘卿学语文】摘自:中公教师资格网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历时4年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语文学科等学科课程标准修改工作已全部完成,并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新版课标与2003年相比,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提要:新版课标新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新版课标提出了新的课程结构,并详细说明了设计依据和具体操作建议;新版课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学业质量,并详细阐述了其内涵、水平以及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新版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新版课标在附录部分,把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变成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删掉了选修课程举例。

提要:新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新版课标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新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提要:新版课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理念;新版课标在强调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新版课标在强调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同时,还提出了注重时代性、多样性的理念。

提要:在教学建议上,为了与核心素养理念和学习任务相呼应,新版课标做了相应的调整;同时,它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比如:通过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调探究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的变;要求教师通过提高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能力达到与课程共同发展的目标;在评价建议上,新版课标和旧版课标都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恰当性;新版课标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和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视域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视域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视域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随着互联网科技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介信息在公众生活中的地位不断凸显,教学中的阅读平台和交流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在语文教育研究领域中,有关媒介阅读与交流方面的教学逐渐受关注。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首次以任务群的形式提出,体现了媒介阅读教学落实在高中语文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概念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媒介”有特定的内涵,这里主要指常见、常用的大众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图像、音视频、电影、电视、网络等,还有手机、移动电视等诸多新媒体。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本质是在不同媒介平台上实现阅读与交流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以纸媒为主,兼有电子媒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纸媒以外的媒介成为学习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方式,学生要尽可能“跨媒介”进行学习。

传统的纸媒阅读一般都重在阅读和写作,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更多的是了解和整合相关信息,在学习中既要懂得掌握媒介工具的使用方法,又要学习媒介上传递的信息,还要学会运用媒介技术表达和交流。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到,“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和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

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的意义1.有利于丰富阅读教学的多元化“跨媒介阅读与教学”的本质是在不同媒介平台上实现阅读教学。

“媒介”的多元化,意味着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信息量也随之增加,这势必导致阅读教学的多姿多彩,形式不一。

在阅读教学上,教师以“活动”为主线,以专题的形式展开。

通过“网络专题”、“影视专题”、“广播专题”等形式教学,丰富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主题选择,使学生在“跨媒介”的学习活动的同时,也强化了“跨媒介”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与交流能力。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的实践与思考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逐渐向数字化阅读转变,媒介形态呈现出多元化、交叉融合的特点。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关注这些变化,引导学生掌握跨媒介阅读的能力,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一、跨媒介阅读的意义跨媒介阅读是指利用多种不同媒介的信息资源,实现对同一个主题、同一段时间、同一事件或同一品牌的全面把握和理解。

跨媒介阅读通过将印刷媒介、数字媒介、音频媒介、视频媒介等多种媒介进行有机融合,实现信息的多角度、多层面的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不同媒介呈现的信息互相印证、互相补充,从而使读者的知识面更加广阔,视野更加开阔。

跨媒介阅读的具体实践包括:通过网络查阅相关主题的多媒体信息,如图片、音频、视频等;阅读数字化图书和电子杂志;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同一事件的不同报道和解读;参观展览和实地考察等。

这些实践形式丰富多样,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体会到信息化时代的快捷与便利。

跨媒介阅读的一个重要意义是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跨媒介阅读的信息来源丰富,能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领域,引导学生跳出传统的阅读模式,接触更广泛的社会信息,从而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跨媒介阅读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跨媒介阅读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媒介和信息处理方式,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最后,跨媒介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跨媒介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信息搜索、筛选、评价和整合,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跨媒介阅读的教学,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设计有系统、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跨媒介阅读能力。

1、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跨媒介阅读的一个有效方式。

通过课堂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素材,将教材信息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理解教学内容。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作者:周玉露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14期摘 ; ;要: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学科任务群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并熟练掌握不同媒介的信息获取和区分能力,培养正确的跨媒介学习能力和态度,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学科的育人价值。

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角度来看,较之传统的以文字媒介为阅读和交流的语文教学方式,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对于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的优势明显更多,合理把握跨媒介阅读的双刃,有的放矢,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 ;语文核心素养 ; ;语文课堂教学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学生逐步积累相关知识和经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品格和能力,故而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以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自语文核心素养框架确定以来,对众多学者的研究内容,笔者将之分为两个方向。

一类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论解读和深入认识,另一类是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及反思。

目前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表述虽略有不同,但是仍有许多共同内容供教学实践者借鉴思考,如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四要素的理解和认可。

那么,在传统的阅读与教学中,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思考,提倡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拓展阅读方式,对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会有什么影响呢?在传统的文字阅读教学方式中,师生主要以文字资料的读取做阅读分析,促进深度阅读的同时,面临少慢差费的阅读质量。

学生从课本和故纸堆中解脱出来,结合当代信息技术发展,学会辨别不同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和特色,运用多种媒介获取特色信息,并选择合理的方式进行表达,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媒介综合分析运用能力,提取需要的语文学习资源扩展认知等具有重要的教学启发。

《林黛玉进贾府》是经典文学作品选段,有关该选段的文字作品浩如烟海,同时该作品被多种媒介多种渠道演绎,如影视、戏曲、广播节目等,各有特色。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的实践与思考1. 引言1.1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的重要性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已经成为重要的学习能力。

跨媒介阅读是指通过多种媒介形式进行阅读,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渠道,还提升了他们的信息获取、分析和理解能力。

高中语文作为重要的学科,跨媒介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跨媒介阅读,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大量信息的冲击下,学生需要具备筛选、评估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跨媒介阅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获取和利用信息,开拓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跨媒介阅读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1.2 研究背景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的研究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跨媒介阅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书籍和报纸,而是涵盖了网络、手机、电视、影音等多种形式的媒介。

探讨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媒介进行跨媒介阅读,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中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也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他们需要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形式和内容。

将跨媒介阅读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对文学和文化的兴趣,促进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的研究和实践,可以为未来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思路。

通过探索如何有效整合不同媒介资源,促进学生跨学科的知识交融和思维碰撞,可以为构建具有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学习者提供更好的支持。

(完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完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来源:中国教师资格网时间:2018-01-23 16:39:03解读及教师考试备考指导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历时4年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语文学科等学科课程标准修改工作已全部完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7年底印发,并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新版课标的发布,也意味着之后的教师考试笔试和面试,都将迎来一定的变化,为此中公教育教师考试研究院给大家送上热乎的新课标解读和教师考试笔试、面试备考指导。

与2003年相比,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提要:①新版课标新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②新版课标提出了新的课程结构,并详细说明了设计依据和具体操作建议;③新版课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学业质量,并详细阐述了其内涵、水平以及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④新版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⑤新版课标在附录部分,把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变成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删掉了选修课程举例。

提要:①新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②新版课标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③新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提要:①新版课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理念;②新版课标在强调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③新版课标在强调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同时,还提出了注重时代性、多样性的理念。

提要:①在教学建议上,为了与核心素养理念和学习任务群相呼应,新版课标做了相应的调整;同时,它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比如:通过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调探究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通过提高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能力达到与课程共同发展的目标;②在评价建议上,新版课标和旧版课标都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恰当性;③新版课标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和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研究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研究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研究作者:梁妍妍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9年第12期内容摘要: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2017年发布了高中语文新课标,此课标“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设计了十八个学习任务群,“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概念首次在课标中出现,如何理解这一概念?此任务群课程化的转化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实施这一学习任务群?明白这些问题对于贯彻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内涵问题和实施策略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概念(一)明确什么是“跨媒介阅读”?想厘清“跨媒介阅读”的概念我们要先明白什么是“媒介”。

“媒介”在英文中常用复数形式是“media”,是现代传播学的一个概念,是插入传播过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英国文化研究者雷蒙·威廉斯则是这样定义“媒介”的:从宏观上来说是中介机构或中间物;是指技术层面上的媒介;指媒介机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媒体,本文也是从这个层次来阐释“媒介”。

“媒介”:是存储和传递信息的载体,图画、文字声音等信息符号本身就是媒介;而展览、电视、书刊杂志、广播、网络和移动终端等承载信息符号的介质也是媒介。

而所谓“跨媒介”从字面意义上来讲,并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某一种纸质文本的媒介,是综合了一种以上的媒介工具。

“跨媒介阅读”实际上是由网络媒体、纸质媒体、移动终端媒体等多种介质组合的阅读模式,阅读者通过对语言文字,数据,绘画图像,声音等多种载体的阅读和表达来解码信息的过程。

这一个“跨”字,架设了语言文字符号与不同媒介盘旋贯通的“立交桥”,“跨”既强调跨越,不局限于一种媒介,更重视整合,整合不同媒介来辨别呈现并表达所需要的丰富的信息,整合的过程体现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上,与语文核心素养相联系,核心素养是个体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与重要观念,这些品格、能力、观念不可能直接传递,学生只有在尽力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才能获得,而学生在对跨媒介传播时语言文字的不同表现形式与说话方式进行体认及辨析后,運用跨媒介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已经获得了搜集处理信息、运用语言文字的必备素养。

听起来很高大上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读完这篇你就懂了

听起来很高大上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读完这篇你就懂了

听起来很高大上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读完这篇你就懂了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移动技术、云计算、大数据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媒介为载体的信息交互网络正联结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关系。

阅读文本的生产、传播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从平面纸质阅读到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社交阅读,阅读媒介多样化趋势不可阻挡,这一发展趋势给传统的以纸质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自身不断发展的结果。

如何使这一学习任务群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地,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主要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内涵、实施策略及挑战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内涵界定“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新概念,但并非新事物,其内涵随着社会发展及课改深入而不断丰富。

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语文课程应“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虽已关注到信息时代对阅读的影响,但主要将其看作语文学习的手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进一步强调了新媒介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并明确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课标》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列为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之一,表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跨”既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点各异,求同存异,将之有机整合到语文课堂上来,可以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与生活的联系。

“媒介”一般指传播介质,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既包括静态的纸质文本、图片,也包括动态的声音、动画、视频等电子文本。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2019·11符号性特征决定了媒介是主题内容传播的载体,叙事又与媒介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关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相关表述,参考外国母语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

以上述四点为依据确定阅读内容为媒介的特异性、各媒介的对立统一、媒介转换之间的意义增殖或减产和故事里的真善美。

摘要关键词跨媒介阅读;符号性;叙事;高中语文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程晟(佛山市南海区石门高级中学,广东佛山52822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依靠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构建了十八个涉及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学习任务群。

这些课程内容载体有些颇有时代性和前瞻性,比如“跨媒介阅读”。

然而,不管是教育理论界还是教学一线讨论这一学习任务群的文章并不多。

追究其因,可能与“跨媒介阅读”教学内容的繁杂有关。

如何来把握“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笔者拟以媒介的符号性特征,叙事学知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关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相关表述、外国母语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为原则进行来确定跨媒介阅读的教学内容。

一、跨媒介阅读内容确定的四大依据(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作为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自然是必须优先考虑的原则。

在《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指出“跨媒介阅读”的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掌握利用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1]也就是说该任务群的设置目的就是为了适应信息化爆炸的时代特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媒介手段的能力。

使用某种媒介的前提当然是要了解该种媒介的独特功能,只有在了解各种媒介的特异性基础之上才能展开媒介组合之后意义生成机制的探讨、意义的增殖与减产、信息内容真伪的产生机制以及辨别。

理论层面的探讨才能指导学生从实践层面真正提升学生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

(二)媒介的符号性与叙事性特征媒介具有信息传播与符号替代的物质属性。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实践探索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实践探索

课改在线[I I“袴媒介阑读与交流”的实裁探索■罗乔赟本文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的第三个任务群“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为切口,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其探究。

力求将新课标精神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以新课标精神指导教学实践,以教学实践加深对新课标精神的理解。

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特性“新课标”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表述如下:“(1)掌握利用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o(2)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真实性,辨识媒体立场,形成独立判断o(3)关注当代网络文学和网络文化,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o(4)建设跨媒介学习共同体,并将其作为支持语文学习的手段o”从课标中这段内容的表述,可得出两个特性:1.“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多元性及跨界性第一个特性在于“跨”,这个“跨”应该是指跨界,打破不同媒介的屏障,即用多元的媒介表达同一个主题o 媒介可以是纸质的媒介,可以是电子的媒介;可以是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亦可以是论坛、微信等新型媒介;还能是平面的媒介,也可以是鲜活的立体媒介(如参观博物馆)o2•“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整合第二个特性在于“整合”,这种整合不是指多元媒介简单的罗列或者元素的叠加,应是对获取的复杂信息加以甄别,促使学生思考、分析、讨论,从而形成整体性的观点o诚如任明满教授所言“资源要经过辩驳与评估,求取冲突双方的最佳关联,最终实现独立判断能力的建构o”跨媒介的阅读不能仅停留在媒介的丰富性,更需要将有差异的信息筛选、比较、分析、舍弃、补充,最后整合成综合性的判断o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教学实践误区在进行古典诗词的“跨媒介”教学设计时,有的教师选用了同一首诗歌的不同朗诵版本的音频与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便认为这已经完成“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了o将不同版本的音频视频简单地叠加,既没有让学生了解不同媒介的特征,更谈不上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辩证分析的能力o这样的教学设计实际上是将“多媒体教学”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等同,只重视外形的形似而忽视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核心精神o此外,“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这个任务群具有前瞻性,也具有创新性o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师生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但不能一味地强调“跨媒介”技术上的呈现o如果“炫技”成了主体,一味地体现媒介的丰富性,而忽视甚至丢弃语文的核心素,这是本末倒置o跨'字,架设了语言文字与媒介盘旋贯通的’立交桥’,而’语言文字运用’则始终是学习任务群的’地标'o”我们应坚守“语言文字运用”这一地标,让语文课堂有“语文 味”,而不是变成了空有技术的花架子,丢失了最为核心的语文素养o三、“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先行探路者耿文超教师《跨媒介,跨入精彩世界》以“我为家乡代言”为主题,在“跨媒介”上组织学生选用报纸、微信、贴吧、广播等媒介获取信息;教学方式上也一改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作风,而是采用了合作交流、混合式(线上线下)等模式;最后组织学生们用不同媒介(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百度词条、摄影展、海报制作)来展示家乡的特色o耿老师教学实践的选题既贴近生活,力求在“真实的语境”下完成语文实践活动,又通过“跨媒介”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o既体现媒介的多元性,更是始终紧扣“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指挥棒o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无一不体现这一指导思想o 2019年新课标I卷的作文选题,紧贴日常生活,呈现生活中对“劳动”认知的这一真实情境,以演讲稿的形式,发起了“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呼唤,重拾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o这一趋势提醒我们语文的教学实践都应减少理论说课改在线教,要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提升解决问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要让语文根植于生活,不脱离学生的实际。

高中学段新课标背景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践

高中学段新课标背景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践
加强交流与合作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践能够促 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 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02
新课标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 要求
新课标的相关规定
2017版高中语文新课标
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作为18个学习任务群之一,强调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的重要性。
2020版高中语文新课标
进一步明确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建议, 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指导。
组织线上线下交流活动等。
案例二:某高中英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实践
总结词
国际化、互动性、跨文化
详细描述
该案例以英语学科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 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引入国 外原版教材、利用社交媒体与国际学生互动 、组织线上英语角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跨 媒介阅读和交流。同时,该案例还注重培养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帮助
学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求。
案例三:某高中历史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实践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探究性、思辨性、学术性
该案例以历史学科为依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跨媒介阅读 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思辨能力。具体实践包括 :利用学术数据库查找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历史事件模拟 辩论、开展历史主题的线上研讨等。该案例还注重培养学 生的学术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学术 挑战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高中学段新课标背景下跨媒 介阅读与交流实践
汇报人:文小库 2024-01-03
目录
•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背景与意 义
• 新课标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 要求
•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实践方法
目录
•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案例分析 •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挑战与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2017年高中语文新课标概念跨媒介阅读
2017年新课标提出全新概念“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中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必须创设情境,设计专题。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通过专题完成跨媒体学习任务,必须弄清楚“跨媒介阅读”这个新概念。

在弄清“跨媒介阅读”前,我们先考察语文课标中有关媒介的问题。

媒介是什么?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媒介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存储信息的工具,二是传播信息的工具。

书、U盘、互联网上云盘都是存储信息的工具,这就是媒介。

电话、电视、电子邮件、QQ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这也是媒介。

这样把媒介看作两个工具,是为了方便而已。

某一种媒介是哪种工具,有时是很难区分。

书架上的书作为存储信息的载体而存在的,这时它是存储信息的工具。

如果有人阅读这本书,它起着传播信息的作用,这时书是传播信息的工具。

如果媒介只是存储信息的的工具,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它是没有意义的。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没有必要区分媒介是存储信息的工具还是传播信息的工具,把媒介看作是传播信息的工具就可以了。

因为在语文学习中,没有哪个学生把作为存储信息的书束之高阁,书在这里起到了传播信息的作用。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语文教学中,那些帮助学生阅读、交流的具有传播信息功能的物质就是语文学习媒介。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科书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媒介。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传播信息的工具增多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就自然增多了。

新课标站在时代的前沿,敏锐地意思到这一点,在语文课程中引入媒介的概念,为了表述方便,称之为语文学习媒介。

顾名思义,语文学习新媒介跨越语文教科书这个纸质传统媒介。

换句话说,指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语文教科书以外的使学生与他人、学生与知识和信息发生某种关联的非纸质物质。

在这里我们强调语文学习媒体的“非纸质”性是有原因的。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读语文课本,也要读课外书籍、报纸、杂志等,学生对这些纸质媒介比较熟悉,都是通过视觉感知媒介获取信息。

学生只要有一定的阅读知识和文体常识,就能够读懂。

课外书籍、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介不列入语文学习新媒介范围内。

语文学习新媒介强调一个“新"字,突出其依托电脑、手机、互联网的特点。

语文学习新媒介有哪些具体形式呢?电脑存储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非常强大,手机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及时、快速,互联网存储信息传播信息的广度无以伦比,其中的技术手段并非全部可以为语文教学所使用。

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和目前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特别是互联网发展的水平来看,语文学习新媒介有这些形式或类别:广播、电视、新闻网站、阅读网站、文档收集类网站、视频汇集类网站、影视资料库、网络综合资料库、APP;新媒体、微信、微博、博客、QQ、公众号、电子邮箱、贴吧;搜索引擎、在线词典等等。

这些媒介在语文教学和学习中是经常用到的,也体现了语文课堂的时代特征。

语文学习新媒介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应该弄清楚语文学习新媒介的特点。

第一、时代性。

语文学习新媒介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它依托新时代的信息技术,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语文学习新媒介也将随着发展。

可以预见,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又将给语文学习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这一特性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近发明的传播技术。

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知道学生运用传播技术的熟练程度和偏好,了解这些对教师设计学习专题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灵动性。

语文学习新媒介不像传统媒介教科书那样,是单向、线性以及不可选择的。

运用语文学习新媒介学习,学生可以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

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信息发布者可以交流互动,在交流互动中获得体验产生共鸣,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这种灵活互动的特点是传统教学媒介无法相比的。

灵动性还体现在学生接受信息发布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和不受时间拘束上,要了解某方面的信息,学生用手指轻轻一点手机触屏,信息就在眼前。

当然,这种灵动性也给调控语文教学过程带来困难,如何克服灵动性带来的困难是语文教学必须研究解决问题。

第三、选择性。

语文学习新媒介引入语文课堂,有助于语文教学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目标,有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群提出的任务,更有助于师生高效互动,达到语文教和学的更高要求。

利用好依托电脑、手机、互联网媒介教学非常重要,但是运用好语文学习新媒介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语文学习新媒介是工具,工具有不同的功用。

镰刀是用来割草的,锯子是用来锯树的。

工具用对了地方,效率就会大增;工具用错了地方,效率就将大减。

比如,文档收集类网站相当于以前的文集,把同类文档收集在一起,为大家查阅提供方便。

不同网站收集不同类别的文档。

教师在设计专题时,要引导学生把各种文档网站当作文集,当作图书馆加以利用。

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有一个快速、准确地查阅自己需要的资料的问题。

互联网上有海量的资料,如何快速、准确地查阅自己需要的资料呢?教师要教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

同样,互联网上的视频汇集类网站、影视资料库、网络综合资料库等都是资料汇编性质,这些媒介供语文教学查阅资料。

在教学中要防止学生漫无边际地乱找资料,设计教学情境和专题时,可以给学提供较好的资料汇编网站。

总之,资料汇编媒介的阅读跟传统纸质阅读媒介大致相同,在教学中只要注意以上问题,学生就不会产生媒介阅读的陌生感。

再如,新闻网站作为语文学习新媒介给学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新闻知识知之甚少,以前的教科书对新闻的要求不高,校内校几乎不看新闻。

如果依据新闻网站设计专题,就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再如,视频、电影作为新媒介引入专题学习,不能像以前那样仅仅把视频、电影当作语文课堂的添加剂,调味品。

新课标的理念是把视频、电影当作学习的媒介,它如同教科书一样,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电影获取信息,得到体验。

再如,微博、论坛等社交媒体引入语文课堂,不是要学生在上面传播不实新闻、花边新闻,而应用来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这些清楚地说明语文学习新媒介具有选择性。

选择性至少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媒介,其次要选择适合教学的媒介,然后要选择可控的媒介。

媒介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被引入语文学习过程中,说明白一点,媒介是语文阅读的工具。

由此可知,跨媒介阅读就是运用跨媒介获取信息的过程。

这种阅读方式并不稀罕,学生早就有实践有收获有体验了,比如,课内读教科书,课外读报纸、杂志,也就是跨媒介阅读。

但是,把语文学习新媒介引入语文学习过程中还是头一回。

有人会说,多媒体早就进入了语文课堂。

其实,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不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媒介,它仅仅是教师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

学生不是运用多媒体的主人,教师才是运用多媒体的主人。

跨媒介阅读的主人是学生,学生主动、积极通过跨媒介完成学习任务。

跨媒介阅刚刚起步,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下边简要谈谈三个问题,以期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第一、跨媒介阅读的新奇感和陌生感的消除难题。

运用跨媒介阅读与传统纸
质媒介阅读有很大区别。

与运用传统媒介语文教科书进行阅该相比较,跨媒介阅读容易让学生产生陌生感。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习惯于读教科书上文章,完成书上安排的学习任务。

在电脑上、手机上精阅一篇文章,然后完成学习任务的形式,对于多数学生而言都是新奇的、陌生的。

这种感觉对于需要沉思、体验的阅读来说是非常不友好的,学生易分心。

所以,语文课程上提出的跨媒阅读不是一般的泛读、浏览,它是带着任务的阅读。

跨媒介阅读刚引入语文教学中时,一定要消除阅读的新奇感和陌生感。

第二、跨媒介阅读的操控难题
语文教学中的跨媒介阅读与一般跨媒介阅读很不相同,一般人为了达到某个目的,主动选择媒介,抓紧时间学习或查找资料。

学生学习语文是有任务的,大凡有任务学生都不会太主动学习。

如果要求学生在课堂外完成任务,教师很难掌控学生利用电脑、手机、互联网的学习。

电脑、手机及、互联网上有很多非学习的内容很吸引人,在没有老师的督促下,学生接触电脑、手机、互联网,难免开小差、打游戏。

学生一旦开小差、打游戏,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将成为空话。

学生在完成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时,教师很难调控学习过程。

如何调控学生跨媒介阅读的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第三、跨媒介阅读的分辨、选择难题
社交媒体、互联网内容十分丰富,精华与糟粕共存,学生难以辨别。

语文教学育人功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在设计专题时,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选择内容健康的媒介。

如何引导学生分辨、选择学习内容既是难题也是关键,其具体做法也有待研究。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做了这样的表述:“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

”在这里新课标清楚地说明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目的是学习语文,所以,教学中不管是创设情境,还是设计专题都必须以学习语文为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