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三节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合集下载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
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确定目标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能达成这些目标? 选择经验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组织经验
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评价结果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问题
要考虑哪 些主要问 题?
1 课程的价 2 学校科 值取向问题 目的设置 (满足怎样 问题(教 的教育目标) 3 课程内容 的选择问题 (怎样选择 要教的东西)
什么)
4课程的 组织问题 (怎样组 织最有效)
5 课程编制 的人员结构 6 课程与教 问题(谁来 学的关系问 选择和编定) 题 (怎样
实施)
7 课程的评 价问题(怎 样评价课程 施行的效果)
本章小结
了解课程的含义 了解课程的几种主要类型,特别是学科课程与活 动课程 ,核心课程和综合课程,国家课程与校 本课程 ,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 了解课程实施的层面与水平
课程完全是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 都是预先确定的。有利于保证课程内容的执行。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课程即期望通过教学活动达成的学习结果
或目标。代表人物有博比特、加涅等。
可能导致对校园环境、师生互动等非预期 因素的忽视。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就是学生在学校内所获得的全部经
验,惟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自己意识到
第六章
第二节 课程的类型 第三节 课程实施
课程
第一节 现代课程的本质
第一节 现代课程的本质
一.课程的含义 课程含义之几种观点:
课程即学问或学科 课程即书面的教学(活动)计划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课程即学问或学科 哥伦比亚大学费尼克斯教授:“一切的课程内容应 当从学问中引申出来。”

教育学第三、四节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及实施

教育学第三、四节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及实施

15
讨论

请各举一个属于“三个取向”的事例
16
忠实取向

本本主义,以教科书为本
17
改编取向例证:历史教学之争论



张宏伟、蔡中坚老师说,鸦片战争也有英国维护其商 业的性质,揭示的是这场战争的经济属性。 马执斌所称的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揭示 的是这场战争的政治属性; “这是两个既不矛盾、也不排斥的具有互补关系的判 断,共同揭示了鸦片战争的不同属性”。 《给教师的建议——从“鸦片战争可否称为商业 战争”,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 《历史教学》2005年第4期,聂幼犁
13
忠实取向
课程实施是按部就班地执行预定课 程方案的过程。依据这一取向,预定课 程方案的实现程度,就是衡量课程实施 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 (忠实——亦步亦趋、循规蹈矩)
14
改编取向
师生在具体情境中,联合缔造新的教育 经验的过程。 在创生过程中,预定的课程方案仅仅是师 生进行或实现“创生”的材料或背景,是一 种课程资源,借助于这种资源,师生不断地 得以变化和发展,课程本身也不断得以生成。
4
1、课程资源的类型


◆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分成:
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按课程资源的空间特点,可以分成: 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 ◆按课程资源的形态特点,可以分为:


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种:
◆其他分类方式…… 5
课程资源分类角 度 组成要素 空间范围 运动特征 在教育发展中所 起的作用 开发利用角度 产生过程 物理特性与呈现 方式 功能特点 存在形式


28
二、影响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PPT教学课件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PPT教学课件

2020/12/10
2
3、定义:
广义: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内容(含所有学科、活动 等)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具体: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 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与进程的总和。
1、某一级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 和社会实践活动。
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和时代对培养人的总的
共同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高度概括
性及抽象性,为了落实,需各级各类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目的及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教育目的是各
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培养目标
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
具体要求。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一般与个别或整体与局
部的关系。落实要靠具体的课程
2020/12/10
9
3、课程目标
它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 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规定性(1)时限性—某一特定教育阶段;(2)具体性-明确学生 所要达到的具体发展水平;(3)预测性-不是结果是理想规划;(4) 操作性-明确的可付诸实施。
4、教学目标 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 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 标准。 特征:有可操作指标体系;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变化;灵 活性,可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调整。
2020/12/10
10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1、对学生的研究 (1)现状;(2)个体需要;(3)兴趣和个性差异。 2、对社会的研究—需要(领域、问题;需要社会的配合才能更好实现课程目标;对已

教学计划设计与实施

教学计划设计与实施

教学计划设计与实施教学计划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生需求,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等因素,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的一种方案。

良好的教学计划设计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教学计划的设计和实施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时间和制定教学评价。

1. 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等因素,确定的在一定时间内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测量,以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评价和指导学生学习。

2. 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内容。

教学内容应该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层次性,能够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学科学习的规律。

3. 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手段和策略。

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合理选择,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示范法等。

4. 安排教学时间教学时间的安排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教学活动合理分配到一定的时间段内。

教学时间的安排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等因素,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休息时间。

5. 制定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反馈,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问题。

教学评价可以采用考试、作业、小组讨论等形式,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情况。

二、教学计划的实施教学计划的实施是指根据教学计划的设计,进行实际的教学活动。

教学计划的实施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备课、上课和复习。

1. 备课备课是指教师在上课之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准备和组织。

备课包括教学材料的准备、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准备等。

备课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活动。

2. 上课上课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活动。

幼儿园课程设计与实施

幼儿园课程设计与实施

幼儿园课程设计与实施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是教育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它不仅要满足幼儿的成长需求,还需要符合幼儿发展的特点和要求。

一个好的幼儿园课程应该能够培养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社会情感的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讨论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关键要素和实施过程。

首先,一个成功的幼儿园课程设计应该考虑到幼儿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幼儿的心理和身体发展需要得到有效的支持和引导,因此课程应该按照他们的年龄段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学习目标。

比如,幼儿在3-5岁阶段主要关注感官和认知发展,可以通过有趣的教具和游戏来帮助他们探索世界。

而在5-6岁阶段,幼儿开始注重社交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活动来促进他们与他人的交往。

其次,幼儿园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

幼儿的学习应该是多样化和综合性的,包括语言、数学、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

在每个领域中,课程应该设置相应的目标和活动,以帮助幼儿全面发展。

比如,在语言领域,幼儿可以通过听故事、说话和写字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在数学领域,幼儿可以通过数数、排序和比较来培养他们的数学概念。

在艺术领域,幼儿可以通过绘画、音乐和手工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此外,一个好的幼儿园课程应该注重幼儿的社会情感发展。

社会情感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同感、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在课程设计中,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来培养幼儿的社交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

同时,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个温暖、友好和支持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感到安全和被接纳,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理论知识,以便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实施课程活动。

他们应该能够根据幼儿的学习需求和兴趣,选择适合的教具和教材,并设计有趣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此外,教师还应该与家长和社区紧密合作,形成良好的教育合作氛围,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教育学第六章

教育学第六章

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一、课程的一般概念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业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

二、课程的分类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一)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1.国家课程所谓国家课程,是由国家专门机构开发的课程。

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国家级课程属一级课程,地方不得随意变动。

国家教育目标是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依据2、地方课程:省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专门开发、编定的课程。

属二级课程,县校不经批准无权变动。

(二)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1.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对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必修的、共同的2.拓展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3.研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三)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

它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属于古老的学科课程,主要倡导者是是赫尔巴特、斯宾塞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奄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为基础,以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为中心而实施的课程。

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学科课程以社会为本位,活动课程以学生为中心3.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又称为广域课程。

它是为了克服学科课程的封闭性和活动课程的随意性而通过合并相邻领域学科的办法,把若干门教材组织在一门学科中综合而成的。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小学教育学2.课程类别:必修3.适用专业: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4.课程地位:专业基础课5.总学时: 140学时(其中理论120 学时,实践20学时)6.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二、课程目标小学教育学是研究探索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是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想做好教育教学及其教育管理工作,都必须认真学习与掌握该门学科,因此,它在师范专业乃至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中外教育史、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一般原理及其教育新成果,研究小学教育的特点与规律。

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我们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来对课程目标进行阐释和说明:(一)知识与技能的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比较系统地了解小学教育学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发展轨迹、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向;懂得一名合格小学教师应具备基本素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等,在头脑中构建有关小学教育学的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这些知识和理论的有关结论的表述上,而应该深入到这些知识和理论的内部,揭示获得这些知识和理论的思维过程,亲历、体验和感受这些思维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优化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发展智力,增强教育教学能力、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等。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集合。

同时,在学习小学教育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还应该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技能,并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在学习教育学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同时,在学习小学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厚的情感。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考点(6.3)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考点(6.3)

在指导思想上,我国中小学的教学计划必须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以全面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
在培养目标上,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既同又异的。所谓“同”,是指无论哪一级学校,它的培养目标都必须同教育的总目的相吻合,不能偏离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所谓“异”,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根据自身在整个教育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为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规格的人才确定不同的目标。因此,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必须同中有异,重点突出,特点鲜明。
3.教科书的作用
①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教科书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发挥教科书最大的作用。
②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详尽的教学大纲还列出教师的参考用书、学生的课外读物以及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示。教学大纲是国家对某一门学科的教学所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有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就能统一学校各门课程,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保证教学的质量。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它有助于教师明确所教课程的目的、要求,掌握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规划学科内容的编排顺序并确定教学的进度和方法。因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和熟练掌握教学大纲,并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了保证各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学习的前后衔接,教师还应适当研究相关学科的教学大纲。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考点(6.3)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1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1
A、教科书的构成: 目录、课文(主体)、图表、注释、附录和作业。 B、教科书的编制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思想性与科学性;观点与材料;理论与实际;知识和技能的 广度与深度;基础知识与当代科学新成就。
(2)教科书的编排的要求(了解)
①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 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②内容阐述: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简练、精确、生
3、教科书设计
(1)教科书与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 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 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人常把教科书和讲义简称为教材。
教科书:简称课本,是依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 反映学科内容的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3、课程目标 它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 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规定性(1)时限性—某一特定教育阶段;(2)具体性-明确学生 所要达到的具体发展水平;(3)预测性-不是结果是理想规划;(4) 操作性-明确的可付诸实施。 4、教学目标 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 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 标准。 特征:有可操作指标体系;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变化;灵 活性,可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调整。
1、“课程”一词在我国始于 朱熹 宽着期限,紧着课 程 2、在西方,“课程”一词来自拉丁语Currere(racecourse):
“跑马道”,指学生沿着学习的“跑道”进行学习。 3、把课程用于教育学科的专门术语,始地英国教育家斯宾 塞,他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Curriculum ,指教学 内容的系统组成。
3、背景(主体、对象及环境等)、输入、过程、成果、(CIPP) 评价模式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说明二、课程的性质和课程目标《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也以通选课的形式为有志于从事教育工作或关心关注教育事业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开设。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学习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观察、分析、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开展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相关工作,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小学教育、教育理论研究、教育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三、本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一)理论和知识方面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与教学的界说和课程与教学观的构建、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考察、课程与教学设计、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课程与教学评价等方面。

(二)能力和技能方面养成关心思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识,学会运用有关理论来观察、分析、解决基础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能够开展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相关工作。

五、教材与推荐读物1.张传燧:《课程与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2.靳玉乐:《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3.徐学福:《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5.谢利民《现代教学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6.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7.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学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8.靳玉乐等:《中国新时期教学论的进展》,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六、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学生成绩考核包括平时作业和学习表现、期中测验和期末考试三部分,各部分成绩在学期总成绩中的比例为10%、20%、70%。

七、其他说明本课程的教学要坚持四个结合:一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二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三是继承和批判的结合;四是学习与研究的结合。

本课程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加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教学。

教育学课程设计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课程设计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课程设计知识点总结一、教育学课程设计的概念和基本原则教育学课程设计是指根据教育者对学生目标能力的需求,结合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等要素,设计并制定的课程方案。

教育学课程设计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育教学的质量。

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有多方面,包括: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以知识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注重科学性,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注重多样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二、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1. 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心理学基础心理学是指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研究,它对教育学课程设计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心理学基础理论包括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

学习理论研究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发展心理学研究了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认知心理学研究了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过程。

这些心理学基础理论可以帮助教育学课程设计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特点,为教育学课程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2. 教育学课程设计的教学原理教学原理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原则,包括启发教学原理、综合教学原理、巩固教学原理和反馈教学原理等。

这些教学原理可以帮助教育学课程设计者设计出更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

3. 教育学课程设计的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理论是指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它对教育学课程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教育学理论包括人本教育理论、学生发展理论、教育目标理论等。

教育学理论可以帮助教育学课程设计者更好地把握教育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为教育学课程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三、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实施步骤1. 教育学课程设计的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指根据学生的学科素养要求和学习特点,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

需要分析包括目标需求分析、学生需求分析和社会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可以帮助教育学课程设计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幼儿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

幼儿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

幼儿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引言幼儿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是保证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与反馈等方面,详细阐述如何进行幼儿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教育目标的确立确定清晰的教育目标是课程设计的基础。

在设计幼儿教育课程时,需要根据幼儿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制定符合他们身心发展需求的目标,如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情感管理能力等。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在确定教育目标后,需要根据目标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应以幼儿的身心发展为基础,涵盖认知、语言、运动、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既要考虑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幼儿教育课程设计需要结合适宜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因幼儿好奇心强、学习能力较强,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游戏教学等互动性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四、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资源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重要支撑。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图书、教具、科技设备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实地考察、亲子活动等形式,加强幼儿与家庭、社会的联系。

五、课程时间的合理安排课程时间的合理安排是保障课程实施效果的关键。

幼儿学习的时间有限,需要掌握适度的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合理安排各项活动,使幼儿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六、个体差异的关注在幼儿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的兴趣、能力不同,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差异设置差异化教学内容,以满足每个幼儿的发展需求。

七、教师的角色转变幼儿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引导。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幼儿成长的引导者。

教师应善于观察和倾听幼儿,了解他们的需求,并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

八、评价与反馈的重要性评价与反馈是幼儿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完善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通过观察、记录和测评等方式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鼓励幼儿的积极表现,指导他们的不足之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教育学教案

教育学教案

教育学教案第一章绪论主要学习目标:1.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教育问题在教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2.理解教育学的任务3.了解教育学的产生及发展过程4.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5.懂得学习教育学的意义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就需要对它进行研究,总结教育经验,认识教育规律。

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师范院校教育学就是帮助教师或未来的教师获得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必需的专业思维意识和基本的解决教育问题的工作原则和方法的一门课程。

(一)教育事实教育事实(亦称教育现象)具有广泛的含义:一方面,教育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说明教育学研究对象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的客观存在物,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而不是主观臆测的各种观念;另一方面,教育事实是正在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还包括教与学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和教育行为,这些是教育学研究对象中的教育事实部分。

(二)教育问题当教育事实积累到一定程度,被教育工作者议论、评说时,教育问题便产生了。

比如人们有意识地提出了“要造就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方法培育人”等问题,并对此进行讨论,于是就产生了“教育问题”。

当一个个的“教育问题”提出来,得到回答、解释,并解决矛盾和疑难时,教育科学研究便有了开端。

这些是教育学的使用价值教育学研究要有“问题意识”,因为教育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问题的转换表明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不同的教育思想或流派。

教育学要重现对教育问题的研究。

(三)教育规律所谓规律,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性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学第七章

教育学第七章

第七章课程第二节课程的基本范畴◆课程的目标:考察课程目标可以从垂直和水平两个维度着手。

(一)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从宏观到微观,可以将课程目标分为以下三层次。

1.第一层次:即教育目的,反映特定社会对于合格成员的基本要求,同社会根本价值观一致,有较强哲学和政治倾向,如培养合格实惠公民等。

在这个层次上,因教育目的要凭借课程来实现,故教育目的必与课程目标一致,不存在独立于教育目的之外的课程目标。

2.第二层次:这个层次的目标适用于一阶段的具体课程,比总体目标更具体(是总体目标在特定课程领域里的表现)。

国内对各级各类课程目标的阐述即处于这个层次上。

3.第三层次:这是更具体,与课程关系最直接密切的目标。

第一,二层次的目标能否真正体现和落实到课程中,主要取决于能否科学和恰当的分解这个层次的目标。

(二)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在课程目标的某个层次上,根据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将课程分为并列的不同类别,公认的是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三部分。

◆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从一定意义上说,所有课程问题就是内容问题。

如课程设计,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等。

◆关于课程内容的不同主张,最集中地取决于对课程本质的认识,即知识本位,经验本位,活动本位的课程观。

◆根据知识本位的课程观,课程的内容就是知识。

而经验本位和活动本位的课程观,则将学生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体验纳入课程内容中,并且作为课程内容的必要条件。

◆关于课程论的不同主张,也取决于人们在课程内部一些基本关系的问题上的倾向性。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表现在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和要素主义的不同主张。

2.儿童与社会的关系表现在关于语文教程,一方选名篇经典,一方选贴近学生生活题材。

3.科学与人文基本关系表现在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程和罗杰斯的自我表现教程的差异上。

◆课程类型也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

就目前而言,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类型主要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课程。

课程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文件。

小学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

小学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



第二节 课程的基本范畴
一、课程的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 1.第一层次 反映特定社会对于合格成员的基本 要求,明显地带有课程总体目标的性质。
2.第二层次 这一层次的目标适用于一定阶段的 具体课程,比总体目标更为具体,是总 体目标在特定课程领域里的表现。 3.第三层次 这是更为具体的、与课程关系最为 直接和密切的目标。这一层次的目标在 具体的课程领域内部展开。

4.课程结构的改革 学习者的不同学习方式是课程具体结 构的基础。决定课程不同结构的因素是多 方面的,其中最根本最基础的是学生的学 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不同课程 的具体结构赖以建立的依据。 一般说来,以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为 基础的课程,采用单元的形式最为适宜。 在结构上至少包括主题、任务、评价标准 三个部分。

2.课程基本结构的不同存在方式 (1)以统一要求为特点的存在方式 中国、苏联、日本、法国 (2)以多样化为特点的存在方式 英国、德国、美国 3.课程基本结构的发展变化 (1)在统一性基础上增加灵活性 地方课时的安排,是我国课程结构的 根本性变化。 (2)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性

(二)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 完整的课程目标应当包括认知领域、 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三个部分,每 一个领域又可进行更为详细的区分。 在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研究中,有 德、智、体或德、智、体、美、劳的提 法,实际上就是在教育总体目标的层次 上所作的水平分类。

二、课程的内容和结构 (一)课程的内容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全部课程问 题就是内容问题:课程设计是关于内容 的组织安排,课程目的是决定内容的依 据,课程评价是判断内容产生的结果, 课程实施是内容的逐步实现,等等。 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类型主要包括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课中设计与实施方案

课中设计与实施方案

课中设计与实施方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与实施方案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精心设计课中的教学方案,以确保教学的高效性和有效性。

首先,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前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以便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

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

其次,我们需要注重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课程设计应该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要符合学科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内容的零散和孤立。

同时,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至关重要,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科的特性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交互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此外,课中设计与实施方案还需要注重课堂管理和教学环境的营造。

良好的课堂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好地专注于学习,减少无效的课堂时间。

同时,教学环境的营造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最后,我们需要注重课后的评估和反思。

课堂教学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工作的结束,我们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及时的评估和反思,总结教学的得失和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只有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有效地提升。

总之,课中设计与实施方案是课堂教学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我们需要充分重视课中设计与实施方案,认真思考和精心设计,以确保教学工作的高效性和有效性。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收获。

第七章课程《小学教育学》课件黄济_劳凯声_檀传宝

第七章课程《小学教育学》课件黄济_劳凯声_檀传宝

随堂测验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第二节 课程的基本范畴 第三节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第七章课程 【学习目标】 1.认知类目标:理解课程的内涵、特点、内容与结构,了解课程理论基础。 2.过程与方法类目标:在了解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分析小学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类目标:乐于探究课程相关知识。 【学习内容】 1.课程的含义; 2.课程的目标、分类、特点、内容、结构; 3.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重点】 课程的目标、分类、特点、内容、结构; 【难点】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方法】 1.通过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理解课程的内涵,了解课程的理论基础; 2.在了解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分析小学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 【复习思考】 1.课程理论有哪些? 2.分析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幼儿园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幼儿园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幼儿园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幼儿园教师是孩子成长中的引路人,他们的课程设计和实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潜力的释放。

因此,幼儿园教师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应当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并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教学目标。

首先,幼儿园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学生在幼儿园的阶段正是脑部发育和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园教师的课程设计必须包含对不同智能的全面培养。

比如,要注重语言智能的培养,可以设置一些趣味语言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要注重逻辑智能的培养,可以设计一些思维训练和问题解决的课堂活动。

通过这样的多元智能培养,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

其次,幼儿园教师的课程实施应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教学策略。

幼儿园教育是分阶段进行的,每个阶段的孩子面临的学习任务和发展重点都不相同。

因此,教师在实施课程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比如,在幼儿园大班阶段,教师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通过合作游戏和小组活动来开展教学;在幼儿园小班阶段,则可以注重培养学生个体能力,通过有针对性地指导和练习来提升学生的能力。

此外,幼儿园教师的课程设计和实施还要关注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幼儿期是孩子最敏感、最富有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时期,因此,幼儿园教师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应当围绕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展开,以活动为主导进行教学。

例如,在绘画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创意绘画等方式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在实验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来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幼儿园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他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教学策略,关注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期的教育目标 之间的差距。根据这样的思想, 泰勒提出了课程评价的程序。 课程评价的程序(四个步骤): (1)建立评价目标。泰勒反复强调,评价的目 的在于了解事先确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实现得如 何,所以评价的目标就是最初确定的目标。在评 价时,要获取学生行为的证据,因此,当初用来 表述课程目标的二维分析表在评价时同样有用, 由于就每一个目标都从内容和行为两个维度作出 了说明,“目标的二维分析便成了课程评价的指 南”。 (2)确定评价情境。既然目标本身是行为的, 那么,评价显然也就应当是针对行为的,因此 “要确定使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 种行

在众多的课程模式中,美国教育理论家 泰勒创立的“泰勒模式”(泰勒原理)最 为著名。泰勒的代表作之一《课程与教学 的基本原理》的中译本在1994年由人民教 育出版社正式出版。(20世纪80年代初, 对全美课程研究工作者的一项调查表明, 该书20世纪以来对于课程领域影响最大的 两本著作之一〈另一本为杜威的《民主主 义与教育》〉)全书内容可以简化为以下 四个问题: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 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怎样才 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二)课程设计的模式 (课程设计的模式有哪几种?泰勒模式的 主要内容是怎么样的?) 课程设计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五种:主 观法、经验法、客观法、活动分析法、实 验法。 主观法和经验法是人们进行课程设计最 常用的模式。我国新课程的推行中曾经采 用实验法,对一些课程的设计也曾经采用 客观法。
为的情境”。如果要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就应当建立需要学生口头表达的情境;如果要评 价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就应当建立必须开展社 会交往的情境。 (3)设计评价手段。评价手段要与评价情境相 一致。比如,在知识获得方面,可以采用测验; 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可以采用记录的形式。 同时,泰勒还强调,要恰当地确定评估学生行为 的“单位”,例如对于阅读能力,就应当既反映 阅读的广度,又反映阅读的深度。此外,评价手 段应当符合客观性、信度、效度这样一些基本准 则。 (4)利用评价结果。评价结果首先可以帮助人 们了解课程的实际结果,也就是教育目标实现的 状况,并且显示课程在哪些方面有待改进。此外

组织教育经验的准则: (1)连续性:“指直线式地重申主要的课程要 素。”比如对于一些重要的目标,要让学生有机 会反复地涉及它,以便于理解和掌握。 (2)顺序性“指把每一后继经验建立在前面经 验基础之上,同时又对有关内容作更深入、广泛 的探讨。”比如在一些必要的重现时、在各种练 习中,都应当使难度、深度不断增加,而不是同 一水平的简单重复。 (3)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的横向关系。这 些经验的组织应该有助于学生逐渐获得一种统一 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习的课程要素统 一起来。”比如要考虑到算术课所学到的技能可 能在

当设计是针对某个教育阶段的较大的课程结构 时,还必须进一步解决在大的课程结构内,各类 课程应当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具体的课程门类、 开设顺序、时间分配等等。例如,我国在建国后 历次制定的中小学教学计划,及目前正在实施的 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普通高中课程计划,都包 括这样意义的课程设计,并且作为所要完成的主 要任务。 2.中观的课程设计--课程标准、教科书 宏观的课程设计完成后,进一步需要做的,便 是将其具体化为各门课程的大纲或标准,并且以 教科书或其他形式的教材为载体表现出来。这一 层次的设计工作以宏观的课程设计为前提和基础, 是在具体的课程门类基础上进行的。





泰勒模式(泰勒原理)的要点(包括四个环节) 如下。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第一环 节,分析课程资源,确定基本目标。) 泰勒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可以概括以下 三个方面。 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 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课程目标的筛选原则:学校信奉的教育哲学和 社会哲学,即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学习心理学 所揭示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 教育目标的表述方式:既要指出使学生养成的 那种行为,又要说明这种行为能运用的生活领域。

仅仅有目标合理仍然是不够的,目标还必须得到 正确的表述。泰勒特别指出,教育目标的表述应当 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有助于指导教学过程的。他 指出在陈述教育目标时存在着一些常见的形式,而 这些形式都有着不当之处。 第一种是“人们有时把教育目标作为教师要做的 事情来陈述,例如,介绍进化论;演示归纳证明的 性质;介绍浪漫派诗人;介绍四部和声;等等”。 而“教育的真正目标不在于要教师从事某些活动, 而是要使学生行为方式发生有重大意义的变化”, 因此,学校的教育目标,“都应该是陈述要学生发 生的变化”。 第二种是“列举一门或几门学科所要涉及的课题、 概念、概括或其他内容要素”。例如:在美国历史 中会有这样的目标“殖民时期,宪法规定,西部开 发运动,内战与重建,以及工业化”。或者是“以 概括的形式来陈述的。例如,‘物质既不能被创
而获得满足;(3)教育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有 关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的;(4)许多特定的经 验可以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5)同样教育 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教育经验必须具备的四个特点:(1)有助于 培养思维技能;(2)有助于获得信息;(3)有 助于形成社会态度;(4)有助于培养兴趣。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三环节,组织学习经验。) 泰勒指出:“思维方式、基本习惯、起主要作 用的概念、态度以及持久的兴趣等方面的改变, 都是缓慢形成的。”因此,“必须把学习经验组 合一起,以便形成某种连贯的教学计划”,这样 才能使它们产生“累积效应 ”。为此,他提出了 组织教育经验的主要准则。

第三节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学习目标: 1.认识课程设计的不同层次及其在各个 层次需要解决的任务,特别要领会我国小 学教师进行微观课程设计的可能性和意义。 2.掌握泰勒模式的主要内容。 3.联系国内小学课程的现状,对于课程 实施的几个问题能够比较深入地理解。

第三节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学习本节要把握好的两大问题: 1.什么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有哪几个 层次?课程设计有哪几种?泰勒模式的主 要内容是怎么样的? 2.课程的实施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小学 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哪几期、单元和课时教 学计划 尽管中观的设计是比较详细、比较概括的,但 在进入课程实施领域时,必然地还要由教师进行 再设计。在这种微观设计中一般说不涉及课程的 总体目标和学科目标,即基本是在接受和认可现 存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的。影响微观设计的因素主 要是学生的已有基础及学习状态、教师的自身条 件、可以运用的课程资源,等等。即使在我国长 期课程大一统、课程的宏观及中观设计仍然客观 存在。当然,在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教师进行微 观设计时所受到的牵制比较大,而在地方分权制 的国家,教师相应的作用要大得多。
通过检验和分析评价结果,还能够进一步提出改 进课程的各种假设。很显然,在泰勒看来,评价 不仅是对于课程的终结性判断,而且是对于课程 的不断完善具有建设性的措施。正如他所说: “课程设计有一个重新设计、重新编制和重新评 价的过程;在这种连续循环中,课程与教学计划 就能年复一年得到改进。” 泰勒原理的每一个具体问题,都在充分研究的 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原则、步骤、要求和 程序等待,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系统、可操作 的模式。泰勒不仅是巴比特以来课程编制研究的 集大成者,而且是当之无愧的发展和完善者,将 课程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重要阶段。

根据所承担的任务和产生的结果,可以将课程 设计大致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宏观的课程设计--课程计划 这一层次的课程设计应当解决课程的基本理念 问题。包括课程的价值、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 的主要任务、课程的基本结构等等。无论是针对 一门具体的课程,还是针对一个大的课程结构, 这些问题都是必须给予明确回答的。通常表现为 关于课程目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的主要范围或选择内容的主要指导原则等等。如 我国1992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 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1996年颁发的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都 属于这样的设计。

在分析批评常用的目标表述方式之后,泰 勒提出了自己关于目标表述的主张:“最为 有效的陈述目标的形式,是以这样的措辞来 表述: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 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内 容。” 为了帮助课程设计者和教师作到如此,泰 勒创立了能够有效地陈述教育目标的工具: 二维图表,借助这一工具,可以将每一个教 育目标分解为内容和行为两个维度:即学生 应该达成的行为,运用这种行为的生活领域 内容,并且将两个方面的相互对应关系清晰 地表达出来。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第二环节,选择学习经验。) 泰勒所指的教育经验,不仅是课程所涉及的内 容,也不是教师所从事的活动,更不仅是知识, 而是包括了学习者与学习对象及环境、条件的相 互作用,因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发生, 学习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学生作了什么,而不是教 师作了什么。教育目标必须通过特定的教育经验 才能实现,学生通过经验的学习,从而产生和养 成教育目标所规定的行为。这就是说,能否选择 好教育经验,决定着教育目标能否实现。 选择教育经验的五条原则:(1)必须使学生 具备有机会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 (2)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

第三节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设计的层次与模式 (一)课程设计的层次 (什么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有哪几个层次?) 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 安排。课程设计是课程论在应用层面上最重要的 范畴之一,一种课程设计的理论,经常会全面地 涉及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 等各个范畴,在每一个都提出具体的观点、主张 和以及实现这些观点和主张的程序、方法,并且 经常形成特定的课程设计模式。
其他学科和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方式。 组织学习经验,可以说就是完成将学习经验从 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次的编制程序。泰勒陈述了这 一程序的具体步骤。 课程编制的步骤:(1)对课程组织的总体框 架取得一致看法;(2)对已确定的每一个领域内 所要遵循的一般原则取得一致看法;(3)对取得 的低层次单元的种类取得一致看法;(4)制定一 些灵活的方案或所谓的“资源单元”,供每位教 师在与某一组学生打交道时使用。(5)由学生与 教师共同设计班上从事的特定活动。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 现?(第四环节,评价学习经验。) 在泰勒看来,评价就是检查课程的实际效果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