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合集下载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教育基础知识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教育基础知识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教育基础知识第二节教育基础知识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日子经验的基本途径。

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进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妨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能够称作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妨碍人的身心进展为直截了当目标的社会活动,要紧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照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目的、有打算、有组织地经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妨碍。

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特意教育机构承担。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妨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妨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

教育打算、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治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截了当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年和少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妨碍教育妨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要紧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教育妨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4.三要素的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妨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是教育妨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挑选和施加教育妨碍的对象,教育妨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本质及功能1.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小学教育学考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的身心,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

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影响,促使他们向期望的方向发展。

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的形式发展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也称为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教育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___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才下令废除科举开办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以___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___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

小学教育学各章节知识要点

小学教育学各章节知识要点

小学教育学各章节知识要点小学教育学是一门涉及儿童教育的学科,旨在培养教育工作者对小学教育的理解和能力。

了解小学教育学的各个章节的知识要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本文将介绍小学教育学的各章节知识要点,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几个主要方面。

一、幼儿教育1. 幼儿身心发展:了解婴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包括生理、智力、情感和社交等方面的发展。

2. 幼儿教育原理与方法:了解婴幼儿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教学方法,例如情感教育、启发式教学和教学游戏等。

3. 幼儿园管理与评估:了解幼儿园的基本管理和评估方法,包括师资培养、教育环境和幼儿园日常管理等。

二、小学教育1. 小学教育发展概述:了解小学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包括小学课程改革和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发展。

2. 小学课程设置:了解小学的各个学科和课程设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和体育等。

3. 小学教育管理:了解小学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包括校长和教师的角色、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家庭合作等。

三、课程设置1. 语文课程:了解小学语文课程的重点和目标,包括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等方面的培养。

2. 数学课程:了解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数的概念、运算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学习。

3. 英语课程:了解小学英语课程的基本要求,包括基础词汇、语法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培养。

4. 科学课程: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包括自然和生活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实验探究。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了解情景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合作学习法:了解合作学习法的特点和操作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课堂教学设计:了解如何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等。

总结:小学教育学的各章节知识点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要点,我们能够更好地规划和实施小学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素质培养。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学科教育学》知识点必背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学科教育学》知识点必背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学科教育学》知识点必背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学科教育学》知识点必背一、教学原理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的科学,包括教育的目的、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 教育活动是有意识地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教学原理的基本概念- 教学原理是指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有效的教学原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研究。

二、教学方法1. 教学方法的分类- 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研究法等。

-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 教学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讲授法适用于知识传授和讲解,需要教师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清晰的逻辑思维。

- 讨论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导讨论。

- 实验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和指导。

- 研究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三、教学评价1. 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评估和反馈,旨在改进教学效果。

- 教学评价可以通过考试、测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进行。

2. 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应用- 考试和测验是常用的教学评价方法,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 观察和访谈可以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研究惯,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

四、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研究需求。

- 教学设计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达到合理的教学目标。

2. 教学设计的要素和步骤- 教学设计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等要素。

- 教学设计的步骤包括教学计划、教学组织和教学调整,确保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小学教育学知识要点

小学教育学知识要点

《小学教育学》知识要点1、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3、赫尔巴特于I860年发表了著作《普通教育学》。

该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

4、传统的教育的教学模式: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在教师的主导下系统地传授知识,即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教学模式:强调“教育即生活” “社会即学校” “从做中学” 等教育和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

5、教育学的作用:①使师范生掌握教育基本理念,指导教育实践。

②使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

③使师范生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第一章1、教育发展的五个阶段:一原始社会的教育二奴隶社会的教育三封建社会的教育四资本主义教育五社会主义教育2、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①贯彻“三个面向”②实施“科教兴国” ③推进素质教育3、教育的概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而言,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

从狭义而言,专指学校教育。

教育学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也是就学校教育而言。

4、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革新性。

5、教育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6、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一是决定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二是决定小学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启蒙作用。

7、小学教育基本特征: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

第二章1、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2、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过程。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学及其功能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教育现象:是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3、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4、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5、行动研究法:身处教育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一种方法。

6、教育理论:教育学中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概括7、教育目标分类学:是由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提出的。

他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该包括三部分:1、认知领域2、情感领域3、动作技能领域二、知识点1、横向的教育的基本形态: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2、教育学把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3、教育原理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学科。

4、《论语》由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5、中国战国时期乐正克《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育问题的论著。

6、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被称作第一本研究教育法的书。

7、教育思想的理论观点多混杂在他们的政治、伦理、哲学等著作中8、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从此教育学在科学体系中有了自己的独立地位。

9、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让一切儿童都接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详细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他写的《大教学论》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10、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11、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在小学教育学领域,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从小学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学前教育、小学课程设置、小学教学方法以及小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小学教育学的重点内容。

一、小学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小学教育学是研究小学阶段教育的科学,主要包括小学生身心发展、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等内容。

小学教育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教育方法,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二、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阶段,它是小学教育的前奏和基础。

学前教育的核
心任务是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为小学教育阶段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三、小学课程设置
小学课程设置是小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
学科内容。

在小学阶段,学科集中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四、小学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策略,包括启发式教学、任
务驱动教学、合作学习等。

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五、小学生心理健康
小学生心理健康是小学教育中重要的方面,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小学生的心理
发展和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积极情绪,确保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健康成长。

通过以上内容的总结和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学教育学的重点知识点,
为实际教学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点教育学是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科目,主要包括基本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内容。

以下是一些教育学的知识点,供参考。

1.基本教育学基本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研究基本教育的规律、原理、方法和实践问题。

主要包括基本教育的目标、任务、原则、内容、组织形式、质量要求等方面的知识。

2.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教学过程与教学的学科。

主要包括教学原理、教学法、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课程等方面的知识。

3.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学科。

主要包括儿童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测量与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从出生到青春期各个方面的心理发展规律,例如儿童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发展等。

学习心理学研究学习的心理过程和学习者的学习特点,例如注意力、记忆、思维、动机等。

教育心理测量与评价研究教育心理学的测量和评价方法,了解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现状,为教学设计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组织与管理的学科。

主要包括教育组织理论、教育管理方法、教育管理原则等方面的知识。

教育组织理论研究教育组织的构成、运作和管理规律,例如教育组织结构、管理层次、决策过程等。

教育管理方法研究教育管理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计划、组织、领导、监督、评价等。

教育管理原则研究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例如目标导向、科学决策、公平公正等。

总体来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的相关知识点主要包括基本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管理学。

教师应根据这些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教学工作,全面了解儿童的发展特点,制定合理的课程和教学计划,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教育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教育学 要点

小学教育学 要点

小学教育知识要点教育基础1.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身心发展、发展的可能性、能动性和主动性<兴趣好奇>);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社会发展、个体发展、课程内容);小学教育的义务性;小学教育的全面性(五育);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复现性和创造性、科学性与艺术性、个体性与集体性、示范性与传授型)<复杂性(教育对象是人)、长期性、创造性、示范性(身教)>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课程目标:全人发展课程内容: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学习方式:从被动灌输到主动建构(研究性学习)课程结构:从分科到综合课程评价: 以评价促发展课程管理:从集权到民主(三级课程)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转变课程功能(知识传授到主动学习);改革传统的课程结构(学科本位到综合课程);改变传统的课程内容(注重书本到贴近生活);课程实施改革(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课程评价(改变选拔与甄别到学生教师的提高);课程管理策略(三级课程)4. 课程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标准:结果性目标(知识技能)和体验性目标(经历和领悟5. 三种课程评价: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泰勒);过程取向(课程开发、实施全过程);主体取向(教师和学生是评价的主体)6. 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掌握)评价目的:促进人的发展评价内容:多元化(认知和行为的考察)评价主体:互动化(自评、互评)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口头、作业、档案袋评价)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工作方针:优先发展(重大方针)、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强大动力)、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8. 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基本原则:方向性、有效性、民主性、科学规范性、系统整体性、责任制原则;基本方法:行政管理法(上下级);法律法规管理法;经济管理法;思想教育法(精神法);数理统计法。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总结1到4章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总结1到4章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总结1到4章
第一章:小学教育的基本概念
小学教育的定义
小学教育是指为6-12岁的儿童提供的初等教育,旨在培养他们的基本知识、技能和道德素养。

小学教育的特点
1.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
2.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发展;
3.课程内容生活化、具体化,贴近学生生活。

第二章: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小学教育的起源
小学教育最早起源于古代各国的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后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教育形式。

小学教育的发展阶段
1.早期小学教育:以传道授业为主,较为单一;
2.现代小学教育:注重全面素质的培养,提倡启发式教学。

第三章: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
小学教育的课程体系
小学教育的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社会、体育等多个学科,涵盖了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小学教育的课程实施
1.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四章:小学教育的评价体系
小学教育的评价目的
小学教育的评价旨在了解学生知识水平、技能掌握情况和综合素质发展情况,为进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小学教育的评价方式
1.笔试评价:主要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综合评价:结合考试成绩、综合能力、品德表现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评定。

以上是对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1到4章的内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教育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小学教育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小学教育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小学教育的基本概念1.1 小学教育的定义小学教育是指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阶段教育,是儿童从幼儿园或家庭初步融入社会的教育阶段,其教育对象为6-12岁的儿童。

1.2 小学教育的目标小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具备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为进一步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1.3 小学教育的特点小学教育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小学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小学教育是启蒙性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认知能力和生活技能。

二、小学教育学的理论基础2.1 儿童发展理论儿童发展理论揭示了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包括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

典型的儿童发展理论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艾略特的语言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等。

2.2 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理论是小学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行为主义为代表的教育学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代表的教育学理论、以社会文化理论为代表的教育学理论等。

2.3 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是指探讨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实践的理论,主要包括情感理论、认知理论、学习理论等。

三、小学生的发展特点3.1 生理发展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期,生理特点包括身体发育迅速、身高体重增长快、器官功能逐渐完善等。

3.2 心理发展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包括认知能力逐渐发展、情感变化多端、社会交往能力逐渐增强等。

3.3 社会发展小学生的社会发展特点是社交能力不断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增强、社会角色认同逐渐建立等。

四、小学课程的设计4.1 课程理论小学课程的设计应该遵循课程理论,包括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评价的方式等。

4.2 课程结构小学课程的结构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科学、体育、音乐、美术等,选修课程包括电脑、手工、书法、舞蹈等。

4.3 课程实施小学课程的实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小学教育知识能力重点

小学教育知识能力重点

教育知识重点第一章小学基础教育一、教育概论1.狭义的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3.教育的形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4.教育的功能:促进个体发展是其本体功能,促进社会发展是其衍生功能5.教育的目的:教育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映教育对人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向的要求.6.教育目的的作用:(1)规范功能:规范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教育方向;规范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了学校管理(2)激励功能:是一种激励的力量(3)选择功能:选择功能集中体现在教育活动与教育内容的选择上(4)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当然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7.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1)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2)要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要(3)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4)符合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5)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8.教育目的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1)个人本位取向:把个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马斯洛、萨特(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与个人本位价值取向相对应,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代表人物有: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9.我国目前小学教育的目的与其确立依据:(1)德育: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与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2)智育:是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与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体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4)美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5)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二、教育历史1.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体现天或神的意志(2)生物起源说: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代表人物有:列托尔诺、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而这种无意识的模仿不是习得性的而是遗传的.代表人物:孟禄(4)劳动起源说: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代表人物:凯洛夫、米丁斯基.2.教育的发展〔标志性事件〕: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最初的学校被称为庠、序、学、校;西周时期六艺由六门课组成,即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成为儒家私学的创始人;两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元时期《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固定格式为八股文,直到1905年科举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兴学校.3.古代东西方学校教育的共同特征:(1)阶级性:统治者享有受教育权,被剥削阶级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2)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权威通过教师、牧师的权威,通过招生、考试以与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3)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4)刻板性:教育和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5)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受教育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社会地位的象征.4.近代以来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5.现代以来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三、教育学的历史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教育思想主要通过《论语》来体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说人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由后天形成.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无为"《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2.西方古代的教育教学思想:A.主要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1)苏格拉底:"产婆术",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2)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哲学家治国,培养哲学王.他把人分成三种等级:a.运用智慧管理国家的哲学家;b.凭借勇敢精神保卫国家的军人;c.受情绪驱动的劳动者.(3)亚里士多德:代表作《政治学》,他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B.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夸美纽斯:代表作《大教学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教育应该适应自然(2)卢梭:代表作《爱弥儿》,主张自然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的发展才是好的教育.他甚至提出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3)裴斯泰洛奇: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他认为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使头、心和手都得到发展,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人特征的人.(4)洛克:代表作《教育漫话》,主张"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班,观念和知识来自后天.主张"绅士教育",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5)赫尔巴特: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山,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6)杜威:代表作《##主义与教育》,强调教育为现实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实际上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由此促进学生形成更新更好的经验,主张"从做中学".同时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7)凯洛夫:代表作《教育学》,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总结了苏联20实际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把教育学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C.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1)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2)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3)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4)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后又发展成《教育心理大纲》,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我和体系由此确立.3.教育心理学之于教育实践的意义:(1)帮助教师准确地交接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发展(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四、小学教育1.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1)全民性: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必须面向全体适龄儿童(2)义务性:只要达到一定年龄〔6~7岁〕,都必须接受小学教育(3)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2.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1)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2)在智力发展方面的启蒙作用(3)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3.小学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2)教学工作管理(3)教务行政管理(4)总务工作管理五、小学教育科学研究1.教育科学研究的特征:〔1〕探索性〔2〕科学性〔3〕创新性2.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教育观察法: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2)教育调查法:通过对小学教育的有关事实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从而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法、访谈法、查阅法和填表法等(3)教育实验法: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4)个案法:研究者在自然状态下,对特殊或典型的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来认识该案例的现状或发展变化的研究方法.(5)历史法:研究者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6)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研究方法.3.教育科学研究的新兴方法:(1)教育行动研究: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分为:前摄性行动研究〔实施行动先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和应答性行动研究〔与前者相反〕.(2)教育性质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地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3)教育叙事研究: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讲述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等〕4.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创新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5.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一般来说教育科学研究过程包括:研究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组织与实施、研究成果的分析与表述〕选题、查阅文献、形成假设、设计研究方案、控制研究条件、执行操作定义、必要的过程监控与调整、数据收集与整理、数据分析、成果表述.六、小学教师的职业角色与专业发展1.小学教师的职业角色:〔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2.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1)学科专业素养:是基础性要求.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全面而准确地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熟练运用基本的技能,深入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等.(2)文化素养:必须有广博的文化素养.(3)教育专业素养:要敬业,这是专业素养的第一要素;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要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要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3.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各个阶段理论:(1)三阶段发展论:是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分的.包括关注生存阶段〔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怎么看我"〕、关注情境阶段〔关注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关注学生阶段〔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2)五阶段发展论:新手〔教师获取教学所需知识和技能〕、进步中的新手〔教师将实践经验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胜任型〔能按个人想法自由处理事件,能强烈感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能手〔对课堂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反应有敏锐的直觉力〕、专家〔以直觉的方式立即作出反应,轻松流畅的完成教学任务〕.(3)原型发展论:斯腾伯格认为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就是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所以教师的发展过程就是由新手到专家的过程.PS: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解决教学问题的高效率、对教学的洞察力强.4.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1)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保证(2)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3)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4)同伴互助: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法(5)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6)专业人士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7)网络远程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8)教师成长记录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断动力第二章学生指导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1.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基本〕规律:(1)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分为4个阶段:A.感觉运动阶段〔0~2岁〕:初生婴儿只能靠感觉与动作〔口尝、手抓〕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婴儿能认识到自己与别人是分别存在的.B.前运算阶段〔2~7岁〕:开始用语言符号吸收知识,可以用简单符号从事思维活动.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能依据具体事例从事推理思考.D.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儿童能运用抽象的、呵护形式逻辑的〔演绎或归纳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体现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不平衡性: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不平衡;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4)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5)个体差异性:个体之间存在不同层次的差异性2.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小学生感知发展的特点:由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由笼统性向精确性发展,由表面特征向本质特征发展(2)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3)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由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由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发展,由具体形象记忆向词的抽象记忆发展(4)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从具体形象思维过度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四年级〔9~10岁〕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3.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1)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与自己与周围人关系的认知.分为三个阶段:上升期〔一到三年级〕、平稳期〔三到五年级〕、第二个上升期〔五到六年级〕(2)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具体表现为:自我认识〔个体对自己生理心理以与社会关系的认识〕、自我评价〔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评价,是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和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3)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少年期基本成熟〕、心理自我〔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4)小学生社会性发展:表现在社会性认知、社会性交往A.社会性认知: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对社会关系和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相对应B.社会性交往:主要对象是父母、教师和同伴.与父母之间:双方交往时间减少,发生冲突数量减少,父母对孩子的控制由直接控制转为引导、教育,要求他们自我控制、自我监督.与老师之间:由完全崇拜到有自己的想法和评价.与同伴之间:通过解决个人与集体的矛盾解决个人与伙伴之间的矛盾,他们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目的.4.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与作用:(1)遗传素质的作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与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别差异的重要因素;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2)环境的作用:包括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它的作用:使遗传素质提供的发展可能性成为现实;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3)学校教育的作用: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主导作用.因为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教育效果较好;它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它的主导作用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二、小学生学习指导1.学习的心理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而引起的.2.学习的一般分类:(1)加涅的学习分类:信号学习〔第一层次〕、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A.智慧技能:是学习解决"怎么做"的问题B.认知策略:即学会如何学习C.言语信息:即我们通常说的"知识",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D.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E.态度: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3.学习的基本理论:(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旺夫过程习得的.(2)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5)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6)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倡导发现学习,强调学科结构在学生认知结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7)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维系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4.个体差异:(1)认知方式差异:A. 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B.沉思型与冲动型C.幅合型与发散型(2)智力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3)性格的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5.学习策略的培养〔定义、分类〕:(1)定义: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学习策略的特征有:主动性、有效性、过程性、程序性6.学习策略的学习和训练:(1)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原则、个人自我效能感.(2)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7.学习兴趣的培养:(1)改革教法,指导学法,激发兴趣:改革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2)渗透情意因素,激发兴趣,帮助人人成功: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和成功感、运用情感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8.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1〕按计划学习的习惯〔2〕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3〕独立钻研、善于思考的习惯〔4〕自学的习惯〔5〕合理把握学习过程的习惯〔6〕要养成与时复习的习惯〔7〕要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三、小学生品德发展指导1.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与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2)道德情感:是根据社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是个体品德形成的核心成分.(3)道德意志:是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到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4)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观念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形成与否的重要标志.2.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2〕在体验中逐渐领悟道德情感〔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4〕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3.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自我中心阶段〔2~5岁〕:儿童不能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把外部环境看作是自我的延伸,仅按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2)权威阶段〔6~8岁〕: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补考虑主观动机(3)可逆性阶段〔8~10岁〕:是自律道德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4)公正阶段〔10~12岁〕:从行为的动机而不单纯是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责任. 4.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1)前习俗水平:惩罚和服从的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5.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1)有效说服:利用证据,以理服人;发挥情感,以情动人(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给予奖励时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最后应强调内部奖励.四、学生健康指导1.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与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2.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合理的期望值(2)具有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能做到自知、自尊和自我接纳(3)具有良好的自我调控和适应能力(4)具有与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5)具有健全的人格3.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儿童多动综合症〔2〕学习困难综合症〔3〕儿童过度焦虑反应〔4〕儿童厌学症〔5〕儿童强迫行为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
在小学教育学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需要了解和掌握的。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小学生的成长发展、学习方法、教育原则等方面。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指导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以下是小学教育学中的一些重点知识点:
1.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过程。

•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习是社会文化传承的过程,重视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2. 教育原则
•个性原则: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启发原则:倡导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和学习能力设计教学内容。

3. 团队合作
•教师团队合作:教师之间要互相支持和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家校合作:学校与家庭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4. 课程设计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实践教学:注重实践性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5. 教育评价
•多元评价: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包括考试评价、综合评价等。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能力进行个性化评价和指导。

以上是小学教育学中的一些重点知识点,希望能够对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有所启发,共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小学教育自考知识点总结

小学教育自考知识点总结

小学教育自考知识点总结一、儿童发展心理学1. 儿童认知发展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指儿童在认知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巩固的各种认知能力,如观察、注意、记忆、思维、联想、比较、归纳、判断、解决问题等。

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1)渐进性:儿童的认知能力是逐渐发展的,具有渐进性和顺序性。

(2)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同儿童在认知发展上存在着差异。

(3)环境的影响: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很大,环境的影响可以促进或妨碍儿童的认知发展。

儿童的认知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包括感觉期、运动期、操作期和形象期等阶段。

2. 儿童情感发展儿童的情感发展是指儿童在情感上逐渐形成并巩固各种情感体验、情感倾向、情感态度和情感反应的过程。

儿童情感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1)渐进性:儿童的情感发展是逐渐发展的,具有渐进性和顺序性。

(2)形成的适应性:儿童的情感发展对其后续行为和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情感的发展适应性较好,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3)家庭与社会的影响:儿童的情感发展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很大,家庭和社会的环境与氛围对儿童情感的培养和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3. 儿童社会性发展3.1自我认识的建立自我认识是儿童认识自我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感觉和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以及千变万化的自我能力体验。

自我认识的建立是指儿童通过对自身能力和特点的感受和认识,逐渐发展出自我意识、自我价值和自我控制能力。

3.2他人意识的建立他人意识是指儿童逐渐从自我认识中认识到他人的存在、作用和意义,逐渐形成对他人的感情、态度和行为的认识。

3.3 角色意识的建立角色意识是指儿童在社会生活中逐渐认识到他人与自身的关系,形成对他人扮演角色的认识和对自己扮演角色的认识。

二、小学生学习发展1. 小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习行为的精神力量。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包括:好奇心强、好玩、自我驱动、好胜、自我调节、追求成就。

2. 小学生认知能力小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渐发展,主要表现在观察、注意、思维和记忆等方面。

小学教育学重点复习

小学教育学重点复习

第一章教育学及其功能•(一)基本概念:•教育学P3;教育现象P3;教育规律P4;教育科学P5;教育改革P21行动研究法P301、论述教育活动的外在形式.•教育活动的外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概括地说,可从两个角度来认识. •⑴从纵向上看,有原始教育现象、古代教育现象、近代教育现象、现代教育现象和当代教育现象.•⑵从横向上看,教育的基本形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和自然形态的教育等形式。

2、论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及特点•⑴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等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

•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阶段•教育学逐渐从哲学、宗教、伦理等学科中分化出来,在学科与内容上走向独立,形成了较为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⑶科学教育学的建立阶段。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使教育上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得到了科学的解释和论证.3、学习教育原理的实践意义是什么?•⑴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⑵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⑶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⑷教育原理可为继续学习教学原理、德育原理、学校管理学等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具有深化和奠基的作用。

4、学习和研究教育原理的方法论是什么?•⑴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⑵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⑶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教育研究.第二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基本概念•生物起源论P35、心理起源论P37、劳动起源论P37、终身教育P64 •1、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⑴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⑵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为生产劳动服务的.•⑶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的.•⑷原始社会的教育手段是极端简单的。

2、古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⑴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⑵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大一小学教育学必背知识点

大一小学教育学必背知识点

大一小学教育学必背知识点大一的小学教育学必背知识点在大一学习小学教育学时,有一些必背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小学教育学的重要概念、理论和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小学教育学的相关内容。

下面将介绍一些大一小学教育学必背的知识点。

一、小学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 小学教育学的定义:小学教育学是研究小学教育的原理和方法的学科,包括小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教学过程、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2. 小学教育的特点:小学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阶段,注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

3. 小学教育学的任务:小学教育学的任务是研究和总结小学教育的规律和经验,为小学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二、小学教育学的理论1. 儿童发展理论:儿童发展理论是小学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智力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等。

了解儿童的发展特点,可以指导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 教育学习理论:教育学习理论是研究教育的基本规律和过程的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

了解教育学习理论,有助于教师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3. 教育评价理论:教育评价理论是研究教育评价的原理和方法的理论,包括形成性评价、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内容。

了解教育评价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三、小学教育学的方法1. 课堂教学方法:小学教育中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展示法等。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个别化教学方法:学生的差异在小学阶段尤为明显,因此个别化教学方法在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

个别化教学方法包括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等。

3. 评价与反馈方法: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评价与反馈方法包括口头反馈、书面评价、自评互评等。

四、小学教育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了解小学教育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对于教师具备合法合规的教育实践非常重要。

小学教育学基础知识点-精华版

小学教育学基础知识点-精华版

小学教育学基础知识点-精华版一、语言文字- 语言与文字的定义及关系-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汉字的基本结构和构造方法- 汉字的拼音和注音符号- 汉字的读音规律- 常用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方法二、数学- 数的读法与书写- 数的大小比较-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本运算法则- 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表示与转化-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图形的基本属性和分类三、英语- 英语的基本字母和发音- 常用的日常用语和问候语- 数字、颜色、家庭成员、动物等基本词汇的研究- 简单的日常生活对话与简单短文的理解- 基本的句型和语法结构- 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四、科学- 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 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和物体的特性- 基本的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的认识- 简单的科学实验和观察方法- 植物和动物的认识和分类五、历史与社会- 古代和现代社会的差异和变化- 中国历史的概括与重要事件的了解-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简单的社会实践与社交礼仪的研究- 国家、城市和地理常识的了解- 珍惜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六、体育与健康- 基本的体育项目和运动技能的研究- 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的了解- 身体结构和机能的认识- 基本的危险和安全常识的掌握- 树立团结合作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具备基本的体育礼仪和基本的保护自己的能力七、音乐与美术- 音乐元素和音乐基本符号的认识- 基本的音乐节奏和听音能力的培养- 基本的歌曲演唱和音乐表演技巧的研究- 简单的音调和音阶的研究- 基本的绘画技巧和色彩认知- 发展审美品味和创造力八、品德与劳动教育- 敬爱师长和团结同学的重要性- 了解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和助人为乐- 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常识- 培养勤劳、自律和独立思考的品质- 情感的培养和情绪的管理以上是小学教育学基础知识的精华版,涵盖了语言文字、数学、英语、科学、历史与社会、体育与健康、音乐与美术以及品德与劳动教育等多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得概念教育就是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得社会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得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得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得发展正规教育得主要标志就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得教育制度得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得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得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得人类早期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得标志就是清朝末年得“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得全国统一得教育宗旨与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得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得《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得《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得理想就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得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得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得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得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得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教育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得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得形态。

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得基本教材与科举考试得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得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得特征(1)教育得终身化 (2)教育得全民化 (3)教育得民主化(4)教育得多元化 (5)教育技术得现代化5、历史上得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得教育学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得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得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得影响。

孔子很注重后天得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得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

她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得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翟以“兼爱”与“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得掌握与逻辑思维能力得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得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得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就是最好得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得教育理论与经验。

《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得完整得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得辩证关系与“师严然后道尊”得教师观。

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得特点,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得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以问答法著名。

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把人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哲学家、军人、劳动者。

其代表作为《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该就是国家得,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得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与谐得全面发展得教育。

她得教育思想代表作就是《政治学》。

6、教育学得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学科得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得建立始于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强调教育得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她得教育思想反映在《大教学论》中。

(2)规范教育学得建立从独立得教育学诞生得角度说,通常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得《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杜威与她得《民主主义与教育》就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得代表人物与作品。

①赫尔巴特奠定了教育学得科学基础--《普通教育学》在教学上,她强调系统知识得传授,强调课堂教学得作用,强调教材得重要性,强调教师得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得特点。

②杜威与她得《民主主义与教育》作为现代教育得代言人,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

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得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得发展为目得,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第二章小学教育1、我国小学教育得历史发展小学教育通常就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得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岁-12岁得儿童。

小学教育就是基础教育,就是对全体公民实施基本普通文化知识得教育,就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得教育。

(1)我国古代得小学教育我国得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2)我国近现代得小学教育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得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得小班,就是近代小学得开端。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1840年以后,我国得小学教育有了较大得发展。

发展变化得基本特征就是:①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得性质②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她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得“4-2”学制③逐步明确小学教育就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得教育④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与私立两类。

(3)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小学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后,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2、义务教育(1)义务教育得概念义务教育就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得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得带有强制性得国民教育。

(2)义务教育得法律保证《中华人民共与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就是实施义务教育得法律保证。

3、《义务教育法》得基本内容与实施《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得指导思想、实施对象及年限、学制、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各方应履行得责任与义务等方面作了具体得规定。

(1)义务教育得指导思想“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得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得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得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2)义务教育得实施对象及年限①凡年满6周岁得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为适龄义务教育学生;②条件不具备得地区,儿童得入学年龄可推迟到7周岁;③我国义务教育得年限为9年。

(3)义务教育得学制“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与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

”我国义务教育得学制年限通常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九年一贯制”(我国现代得小学学制有多种形式)。

(4)义务教育得管理体制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得管理体制。

4、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得地位(1)普及性 (2)基础性 (3)强制性。

5、教育目得得概念广义得小学教育目得就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得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得变化,或产生怎样得结果。

狭义得小学教育目得就是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得人才得总要求。

小学教育目得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与评价作用。

6、制定小学教育目得得依据(1)特定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得规律(3)人们得教育理想7、我国小学教育目得表述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得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得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得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

8、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得教育(2)素质教育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得教育(3)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得教育。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得发展1、身心发展得概念人得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就是生理得发展,包括身高体重得增加,骨骼构造得变化,神经组织得变化等。

二就是心理得发展,包括认知与意向两方面得发展。

2、身心发展得动因(1)内发论内发论者强调人得身心发展得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得内在需要,身心发展得顺序就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得。

孟子就是中国古代内发论得代表。

(2)外铄论外铄论得基本观点就是人得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得力量,诸如环境得刺激与要求、她人得影响与学校得教育等。

我国古代得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就是外铄论得代表人物。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得发展就是个体得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得素质、机体成熟得机制、个体得主观能动性等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得强度、社会发展得水平、个体得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得结果。

3、身心发展得一般规律(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4、影响身心发展得因素及作用(1)遗传及其作用遗传就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得解剖生理上得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就是个体发展得物质前提。

它得作用表现在:①遗传素质为人得发展提供了可能②遗传素质得差异就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得原因之一③遗传素质得成熟制约身心发展得水平及阶段④遗传素质仅为人得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得发展。

(2)环境及其作用人就是在一定得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得,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得发展。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环境对人得作用表现在:①环境使遗传提供得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②环境决定人得发展方向、水平、速度与个别差异。

(3)学校教育及其作用①学校教育在人得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对人得影响巨大而深远,原因就是:A、学校教育就是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培养人得活动B、学校教育就是通过专门训练得教师来进行得,相对而言效果较好C、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得各种因素。

②学校教育在影响人得发展上得独特功能A、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B、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得特殊功能C、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得影响具有即时与延时得价值D、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与发展个性得功能。

(4)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得巨大作用个体得实践活动就是个体发展得以实现,从潜在得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得决定性因素。

个体得实践活动体系中第一层次得活动就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得生理活动。

第二层次就是个体得心理活动。

第三层次就是社会实践活动。

5、童年期儿童发展得主要特征(1)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得主要特征童年期就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不衡得时期,身高、体重、肌肉得强度与耐力、肺活量得增长都相当均匀。

(2)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得主要特征①观察。

教师应引导儿童从观察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得本质特征。

②注意。

小学生得有意注意不断发展,需要教师及时提示与提出要求。

③记忆。

小学生记忆得主要方式就是形象记忆。

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使记忆系统化。

④思维。

小学生得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得过渡阶段。

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

⑤情感。

小学生得道德感比较模糊,理智感大多与具体事物相联系。

⑥自我意识。

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得能力相对较差,中年级开始逐步学会把自己得行为与别人得行为加以比较来评价自己得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